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思政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课堂教学设计应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
无论运用哪种课堂教学形式,都必须服从课堂教学目标,为高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因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同时,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突显发展性、层次性、开放性的特点,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思想。
比如,学习“公民的政治生活”时,确定了以下课堂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知识,并将之与时政相结合,分析说明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2)在实际生活中收集公民依法行使民利的具体事例,从社会政治生活以及亲自参与政治生活的体验中,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能力。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中总结认识类、措施类题目的解答方法。(3)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提高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使他们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中。在确定以上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收集公民依法行使权力的典型事例,并在课堂汇报;或通过视频播放公民维权的实例,并组织学生分析案例。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
二、教学设计要整合现有教材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材中的学习内容仅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要真正准确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就需要教师在遵循高中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教材,整合教学资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在整合教学资源时,必须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教材和课外材料的关系,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适当增补或删减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选取为学生所熟悉、能理解、可挖掘的课外学习材料。尽量运用生活中具有典型性的案例来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组织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并感悟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等。在活动设计时,应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兴趣的激发,使教学设计富有个性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三、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过程,适时渗透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要从搭建师生互动的平台入手,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合作、互助来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过程,鼓励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同时,将“忆”“读”“思”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设计要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都围绕教师课前准备的教案展开,对于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教师往往置之不理。这样的教学设计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变化,缺乏灵活性,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类型;教学设计
课的类型,是指课堂教学授课的课型分类,也称为“课型”。课型是根据教学内容、任务划分的授课种类,通常有单一课和综合课两种类型。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任务不同,课的类型也有所不同。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一般包括新授课、讨论课、复习课、考查课、讲评课、活动课等多种类型。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新授课、讨论课和复习课等课型的教学设计要求逐一进行说明。
一、新授课
新授课是指教师集中时间向学生讲授新课,保证教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的课型。其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特别是其中的讲述法和讲解法,有时也用谈话法和直观演示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积极实施“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把枯燥的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师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新知识、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当我们面对学困生的课堂时,坚持“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原则,变讲授为指导,在运用讲授法的过程中,渗透读书指导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思考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难点、疑点和提出问题,并依据教材和参考书自己解决难点和难题。同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在课本上作记号、画重点、提问题、谈见解、写眉批、旁批、尾批等。此外,教师在授新课的课程中,要切实考虑到学困生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教学要求,精选教学内容和练习,鼓励学困生参与,运用表扬和激励,激发学困生学习的兴趣,强化他们的成就感和学习动机,让他们越来越喜欢上思想政治课。
二、讨论课
讨论课是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通过争论辩驳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某个重要理论问题的理解和提高对某个重大实际问题的认识的课型。在讨论课上,教师主要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同时把讲授法和谈话法作为辅助的教学形式。讨论课的主要特点是靠学生间的思维交流去掌握知识,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但是,讨论课的缺陷是,学生的发言粗糙、零乱、完整性差。讨论课要求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保证讨论的方向性,不至于让学生偏离了讨论的主题,从而增强讨论课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要做好如下工作:
1.讨论的主题要明确、新颖、时代感强
有很深厚的生活气息,关注社会的热点和中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有话可说,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在确定讨论题目时,教师要不断思考,反复推敲,切不可盲目行事。
2.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
课前准备有物质准备和思想准备两种。物质准备包括资料的收集、整理,教学设备的调试,学生课前准备的检查等方面。思想准备主要指在讨论课上遇到突况时的有效应对和处理。讨论课堂上突况主要有:学生不讨论时的冷场局面、偏离主题、学生讨论时出现的错误言论等。教师如果做好了课前的充分准备,就能运用自如,分解矛盾和危机,保证讨论课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
3.鼓励学困生积极讨论
大多数学困生害怕失败,不敢参与讨论,当旁观者,看别人讨论,这样就起不到讨论课的效果。教师鼓励学困生不要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大胆思考,大胆发言,引导他们参与讨论。教师还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树立自信,感悟自身价值,通过讨论找到转变学困生的突破口。当然,教师要正确引导,使学生的讨论不偏离主题,不迷失方向。
4.课堂总结要多样化
教师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采用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实现课堂总结的多样化,丰富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总结为主的方法能够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培养他们自信的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万事开头难,学困生的总结在开始阶段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教师要在学困生总结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讨论课总结多样化有利于挖掘学困生的学习潜力,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三、复习课
复习课是帮助学生巩固掌握已学知识的课型,通常用于一个单元或一册书结束之后。复习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读书指导法、谈话法和演示法。复习课的要求主要有:
1.教师要发动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然后让学生展示总结成果,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引导,使学生更为系统、条理地掌握所学知识。
2.复习课的语言要精练、概括性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教师应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复习。
3.在复习课上,教师要通过对重点、难点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整理知识点,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要根据形势的发展,适当拓展一些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4.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复习,复习目标既不能过高,又不能过低,适合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通过“量体裁衣”式的复习,使学生很轻松地达到教师设定的复习目标,自己也更系统、更深入地掌握所学知识。
5.教师要找准复习的切入点。复习的切入点找好了,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从而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在复习“联系的观点”时,不妨把党和政府关注“三农”问题作为复习的切入点,融入这节课的复习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就会认识到,“三农”问题解决与否,不仅会影响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还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效益、市场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农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这样做的结果,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避免了教师“满堂讲”“满堂练”和“满堂灌”的现象,保证了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思想政治教师不管采用哪种课型,运用哪些教法,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保持课堂教学的活力、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工作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佩服教师,增强向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1,72,80.
[2]吴铎,彭承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63.
[3]刘京海.刘京海成功教育随笔[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9.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ARCS学习动机模型;学习动机;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4-0034-04
有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成绩中有16~20%甚至30%的差异是由学习动机造成的。[1]基于动机的教学应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以获取学生的“个人控制感和胜任感”,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或自我决定”,让学生能“真诚地认可自己的行为”并真正地“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2]激发学习动机是有效教学的应然基点。当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争的事实是“学生不愿意学、教师无激情教”。这一方面显示了动机问题的复杂性,[3]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教学设计中,动机因素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John M. Keller教授认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主要有四类:注意(Attention)、切身性(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满足感(Satisfaction),简称ARCS动机模型。参照Keller教授的理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教师要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的注意和兴趣;接下来要让学生理解这门课的学习与他密切相关;然后要使学生有信心学好这门课程;最后让他们体验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成就感。在此,ARCS动机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框架来控制和维持动机。实际教学中,如果把教学活动组织成教学准备、内容呈现、学生参与、绩效评价、后续活动等环节,那么在设计教学时要重视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能激发学生的动机。[4]
一、吸引注意力――激起认知好奇心
研究证实,当学生对其知识领域有个人兴趣并投入时,他们会对之维持更持久的注意。[5]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改变媒体的呈现方式一般只是引起无意注意,而使学习者面对有趣的问题则会引起有意注意。教学应更多地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来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6]
1. 知觉唤醒:学生好奇心的激发。教师拿着装有不同品牌饮料的箱子进入教室,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到底老师要让我们干什么呢?”(无意注意)这时教师抛出问题:“你会选择哪种饮料?请说说你的理由。”(有意注意)适当过渡,教师就能水到渠成地顺着学生的思维逻辑,将话题导入“矛盾”。当从哲学的视角对此进行再审视时,会使学生感到“哲学原来并不神秘”――“原来这就是‘矛盾’啊?挺有趣,我要学!”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想知道“什么是‘矛盾’?有哪些‘矛盾’?”(有意注意)这样能够维持长时间的学习动机,并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新颖多变的教学策略,把教学起点定位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关注上,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求知欲。[7]
2. 唤起探究:探究者的角色定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探究学习的核心。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在必要时给予帮助,但只需点拨而非直接帮助解决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运用“头脑风暴法”,尝试提出问题―假设问题―验证问题,或使学生面对适当水平的学习困惑,或提出反论……例如,教师可尝试案例设疑:有一位国王长得很丑,一只眼睛瞎,一条腿瘸。一天,他召集画家为他画像。画家甲把国王画得非常漂亮,国王看后大怒:“善于阿谀奉迎的人必有野心,拉出去斩首。”画家乙便如实画像,国王依然大怒:“丑化国王,冒犯天威,拉出去斩首。”这时画家丙呈上画像,国王看后喜形于色。试问他是怎么画的?这样,学生的困惑与探究过程,即对案例中美与丑、真与假的有意注意过程,对“矛盾”概念的辩证关注过程,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机“拨开云雾见月明”,就不难将话题导入“矛盾”。
3. 富于变化:学生注意力的维持。单一的教学要素会使学生兴趣减弱,此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手段,使用形象化的实例或比拟,增加课堂情趣,有效维持学生注意力。教师可尝试采用板图法导入:板书“最好的苹果酒常带有木桶的味道……”,同时在其旁画一个圆,让学生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对圆进行分割。这样将两个似乎毫不相干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引起其有意注意,而探究的本能势必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已知概念与新授内容之间的内隐联系,导入“矛盾”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建立切身性――生成认知内驱力
研究表明,对于那些与自身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相匹配,并因此为其发展提供恰当挑战的活动,人们通常会沉迷其中并从中得到乐趣。[8]建立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的切身相关性,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与其日常生活有关联,从而生成源于其自身需要的认知内驱力。最基本的手段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活动与他们过去的经验或以前学习的知识或某种利益相关。
1. 执行“先行组织者策略”,寻找“最近发展区”。“先行组织者”是奥苏贝尔提出的概念,意即在给学生提出正式课题之前,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介绍一些更为概括、与新的学习任务相关的引导性的或背景知识的材料。这些材料可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事先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即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然后确定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发展目标,让学生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例如在教学“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时,教师可作如下设计:
教师:【展示“白马非马”的故事】“白马非马”扭曲了“马是作为白马、黑马等不同颜色的马的共同特征”这一基本结论。白马与马的关系与已学的哪对关系很相似呢?“白马非马”的症结又在哪里?
学生:【探究、讨论】白马与马的关系类似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与物质的关系,“白马非马”混淆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教师:【点拨】非常正确。因此,作为“一般”的矛盾普遍性寓于作为“个别”的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作为“个别”的矛盾特殊性通过作为“一般”的矛盾普遍性表现出来。
教师:“解剖麻雀”“抓好典型”如何理解?
学生:【探究、讨论】“解剖麻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意指个别,“俱”强调一般,因此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抓好典型”也是同样道理。
由于教材内在的逻辑结构,学生对教学内容完全陌生的情况较为少见,新材料同过去的学有某种程度的联系。因此,教师要在新授内容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之间“搭桥铺路”,执行“先行组织者策略”,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感到学习内容与己相关,从而小梯度、高难度地引导学生一步步掌握新知识。
2. 创设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切身相关的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认知兴趣,使其力图通过思考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产生求知的强大动力。其实质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这种不协调通过设疑而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凝聚到教学内容上,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从而让学生“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9]在上述内容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情境1)苏州滨湖新城融太湖亲水理念,致力于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现代化“乐居”新城。
(情境2)汶川集大山大水的雄浑与丛林溪谷的阴柔于一身,新城致力于建成岷江河谷农业示范区、羌禹文化体验区。
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两座城市的规划设计师,边表演边讨论:两个规划方案有哪些区别?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这些区别的产生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由于设置贴近生活,通过角色表演并引出问题,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促使学生生成了学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认知内驱力,可谓“一石二鸟”。
三、提升自信心――培养成功诉求欲
人往往因为自信而成功,也往往因为缺乏自信而失败。要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就要从增强自信心入手。自信来自于有意义的成功,有意义的成功感来自于战胜困难后的心理感受。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展示自我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参与实践,让学生互助合作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任务等,在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10]
1. 学习方式的转换:自我效能感的强化。研究表明,学生喜欢积极的学习形式胜于消极的学习形式。因此,采用诸如合作学习、社会实践等学习方式能更有效地掌握、保持和迁移概念、定律和原则。
合作学习可使其成员形成更高效的学习策略,更能从自己的头脑中复现或用自己的话阐述正在学习的材料,也更容易把教师当作激励者而被接纳。如在教学“主次矛盾辩证关系”时,教师可尝试以“‘作战方案’研讨”为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互助合作小组,并帮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理分工,使每位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必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而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通过探讨与合作完成最佳作战方案论证并在全班进行展示,使其深刻体验到完成任务的满足和自豪感。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形成追求与活动有关的知识的欲望,激起内部学习动机。在实践中“让学生体验亲自参与并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例如,组织学生开展“高二年级选科方案论证会”“关于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民消费重点的变迁的调查”等活动,在加深其对“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理解的同时,也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成功,领略自身价值,增强自信心。
2. 教师恰当的评语:内归因的激发。归因理论认为,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或外部因素,则不会危及自我效能;反之,则能促使其吸取经验教训,进行新的尝试。“智力理论”[11]认为,得到“努力赞扬”(区别于“智力赞扬”)的孩子相信智力是可塑的;失败后,他们认为这是由于付出的努力太少或处理问题的策略失当;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刻苦钻研、一丝不苟。赞扬固然重要,但批评也不可或缺。研究发现,虽“赞扬组”成绩最高,但“批评组”的测验成绩明显高于“观察组”和“控制组”(既没有被赞扬也没有被批评)。[12]由此可见,批评对学生也能产生积极作用,但不理睬将抑制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的言行尤其是评语对学生的成败归因影响较大,教师应善于运用恰当的评语,促进学生的内归因,激发个体的成功诉求欲。
四、获得满足感――强化持续性动机
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最高的需求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即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技能,体验获得成功的满足与自豪感。因此,教学应不仅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而且能让学生获得及时反馈,体验一种“沉浸其中、乐在其中”的感觉,从而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因为学生通过教学反馈所得信息,能及时调整动机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和行动方案。[13]
1. 真实问题的有效解决。设置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综合分析、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时,教师可图示2000年以来我国消费率持续下行且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现状,同时列举近年来国家对“促消费”工作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设问“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知识,对‘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的认识”。
2. 外在奖励的不吝给予。外在奖励的不吝给予,可以使学生获得他人的认可,成就感、被尊重感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对自身的满足感,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对于此次学习动机的内化和持续。例如,学生能根据所学“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知识正确分析“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等哲学道理,此时教师的一句赞扬或褒奖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而这源于其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从而让学生陶醉于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进而强化其学习动机。
ARCS动机模型与教学设计紧密结合,对于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这只是一个启发,而不是一个处方,我们更不能简单地依赖这一模式。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真正使我们的教育“不是‘成人’化”,“不是为了让学生尽快逃离生活,而是使他们作为一个完全的人尽情地享受人生”;必须创造出犹如《论语》中所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的育人“土壤”和“空气”。
参考文献:
[1][4]张祖忻.如何将动机原理整合于教学设计过程[J].开放教育研究,2003(2):9-12.
[2][9]丘火木、罗富登.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率[J].中国教育与教学,2006(9):60-97.
[3][5][8]J・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郑雪明.ARCS模型在远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化,2004(12):60-61.
[7]吴奇.让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充满哲学思维的智慧灵光[J].中小学德育,2011(7):39-41.
[10]邹丽.运用ARCS动机模型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教育教学,2011(1):97-98.
[11]马艳云.西方学习动机理论的发展演变历程[J].教育史研究,2006(1):87-89.
[1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思政教育教学实效性的价值
“实效性”原意指的是项目、方案等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的目的性。实施的可行性即可操作性;实施效果的目的性即实施后所能达到的程度或结果。高职思政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运用正确的观念、方法帮助解决学生在真理、人文修养、情感和潜意识等几个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实效性对教学效率呈正相关关系:实效性越强,思政教育教学的效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思政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是体现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一直以来,思政教师更注重理论的课堂教学,轻视社会实践,且对学生情感变化并不关注,在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实际需求的情况下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以至于教学效率低下。因此,要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避免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适时适当创新。
2.思政理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实效性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为基础的学科。它在理论的指导下,给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传递正能量,可帮助学生独立处理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实质性问题。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改革过于形式化,仅停留于重新改版和编教材层面。思政理论教学内容要不断吸收的精髓,并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针对教学理论、课程理论、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规律发现问题展开研究分析,并找出实际的对策,才能发挥思政教育教学的真正作用。
二、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现状
1.教学主题不切实际
一方面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来看,内容偏理论化和政治化,与生活实践关联性不大,且论述较为枯燥。因此,一方面从教学素材来看,课本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度不会很高,这不利于思政课教师从讲授课本知识方面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课程并不是很重视,教师并没有针对课程设计详细的教学方案,没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照本宣科的情况突出,同时,学校对教师的考评也不重视。这就导致高职思政教育教学脱离当前社会形势,没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学,让思政教育成为一种形式,丧失了思政教育的真正功能。
2.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效率低下
课堂是高职教师进行思政热点问题教学的关键渠道。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因此对这门学科的投入(包含教育教研经费和师资投入)也很少。课堂教学大多是开设大班的形式,多个班级或专业聚集在同一个大教室进行。教师在偌大空旷的教室里以讲解教材内容为主,教学环境单调乏味,教学方式落后,学生被动学习,上课开小差、睡觉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上课、参与思政课学习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修满学分,而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和自我实现。教学方法失当,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热情和探索的积极性并不高,加之多个班级的学生聚在一起学习,纪律难以维持,学生主动提问和发言的机会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不畅,教师难以了解到学生学习所面临的实质性困难,课程实效性措施无法及时、有效地提出和实施。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调整、社会结构升级的变革时期,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学生更加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希望能通过学习来增加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对思想政治这种非专业的课程并不重视。高职学校也不够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政课教学方面投入甚微。教学环境、教学媒介以及教学主体等因素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较大的影响。教学环境方面,一些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安排,专业课程课时比重很大,在教学模式上花样翻新,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形式众多;思政课则单一乏味。此外,互联网的发展让学生获取信息、汲取知识方面变得便捷而广泛,但同时对学生的冲击力地是非常大的。一些负面的信息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负面作用。综上,从大环境来看,当前的形式限制了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实施,思政教学的实效性也因此而受到了制约。教学媒介方面,当前的高职思政课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这些连接教师与学生的媒介不尽如人意。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所用的思想政治课教材与普通的本科生使用的教材一致,或者雷同,这并不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事实上,教材是教学的内容来源,教材的适用性和实用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如果教材跟不上时代要求,必将降低教育的价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因此受到不良影响。教学手段则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形式单一、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模式不符合当前思政课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教学主体方面,职业院校的学生较普通高中生基础稍逊一筹,对知识技术的理解力、学习力并不太强,而择业的目的性又非常明确,在选择高职学校的过程中还考虑到了专业的就业导向性。为毕业之后能找到一份有前途的工作,许多高职学生在整个求学过程中在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倾注全力,而对非专业的课程则并不重视,尤其是不重视思政课的学习,很多学生甚至缺课去做别的事情。从思政课教师方面来看,一些高职学校的思政课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调过来的,思政专业知识和经验欠缺。加之,还有一些教师因个人思想道德素养达不到一定高度,又欠缺个人魅力,导致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方面积极性不高,进而对思政课产生了倦怠心理。
四、提高高职思政教育教学实效性途径
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需要从思政课的教学环境、教学媒介以及教学主体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1.从思想上重视思政课教学
要提高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首先应做到的就是端正态度,明确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尤其是教师,教师不重视思政教育,不在教育教学上下功夫,就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国家课改后的新标准要求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学习,从而形成充满活力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就应当让学生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此外,思政课教师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点,相应增加一些他们所关心的话题和内容。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突出思想政治学科的实践性,以此增加思政课堂教学的影响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2.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
国家在进行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之后,倡导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要从教材的编写入手,将教材内容与实际形式充分结合,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更新。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方案时,也应结合实际,融入时政热点,及时优化教学内容,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设计问答式参与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所学主动参与分析、点评他们关心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师应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主导精讲、综合分析,鼓励学生围绕所学内容提问、讨论甚至是辩论,之后教师予以回答,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引导和分析,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并学会运用。
3.协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高效课堂;主导性;主体性;原则
the principle of the teachers’ dominance and students’subjectivity in political efficient classroom
【abstract】the nature of the efficient classroom exists in the unity of the teachers’ dominance and the students’subjectivity . only the teachers can carry out the principle of the teachers’ dominance and students’subjectivity during their teaching in classroom such as the teaching design/cooperation/interaction and summary, can they change the students’ learning style, inspire their study enthusiasm , truly achieve the efficient classroom .
【key words】efficient; classroom; dominance; subjectivity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理念、学习方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贯彻“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原则,形成“高效课堂”,对于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动力。
一、“主导性与主体性”原则的内涵与特点
现代思政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知识、思想、情感等方面共同构成的双向互动的交流过程,“主导性与主体性”原则实则针对教学中师生的关系问题而言的。
具体来讲,“教师主导性”就是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主体性”则指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不意味着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它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换言之,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基础,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目标,两者相互作用,辩证统一。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主导性与主体性”原则的特点在于以“双向性”教育理念为宗旨。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实际、智力水平、实践能力的情况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另一方面通过课堂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自主学习、不断创新,在学习中,提高自己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该原则的最终目标是使课堂教学在师生良性互动中顺利进行,从而高效率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构成“高效课堂”。
二、打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高效课堂”是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的,是课程改革的产物。它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与此同时,“高效课堂”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与引领,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因而,“高效课堂”的本质是把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有机统一起来。
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有很大差异性,人们往往将一课堂分成如下几个环节: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展示、质疑、评价环节,释疑、点拔、总结、反馈环节,每个环节都凸显出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作用。然而,具体到实践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教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不知道怎么学”,陷入了“怪圈”,要么片面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全面放权,学生全面掌权”,导致以活动代替讲授,以放任代替自主,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而收效甚微;要么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抱着“教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的态度,只是停留在座位形式的调整、提问方法的改变上,学生仍然是被动地学习。这两种现象都缘于没有对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原则有一个全面而
刻地认识,没有处理好“主导性”与“主体性”的辩证关系。
三、“高效课堂”中“主导性、主体性”原则的构建
(一)自研自探环节注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学设计充分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是成功课堂教学的基础。因此教师课前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确保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效课堂”在自研自探环节中,主要依靠学生自学教材,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梳理,从而获得知识生成,这无疑充分显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事实上有些教师在这个环节中采用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这样必然会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此,这个环节中教师主导性不可或缺,教师不仅要参与探究其中,还要确立有效的三维目标。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教师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不能只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实现,应该把三维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情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让学生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主动、活泼地发展并获得知识、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设计要围绕“高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情而定,不能脱离实际,好的教学设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心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这是一门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艺术,通过设计问题,促使学生从存疑、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知的乐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首先,问题要有趣味性,有趣味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积极地投入自学过程,并在其中获得丰富而有质量的学习体验;其次,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能让学生深入探究;再次,问题要有层次性,教师只有以教材为依托,设计有意义、有思维含金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自研自探,学生在高质量的问题引导下步步深入,走进教材,吃透教材、最后跳出教材,才能获得知识与能力,从而真正做到“主导性与主体性”的有机统一。
(二)合作探究环节中倡导探究理念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语出《学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倡导探究学习,创造性思考,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自主探究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内在要求。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孩子的手,让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口,让他能说;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让他能看;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这段话告诫教师在打造高效课堂时需解放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一起合作探究。
“真正的教育必须坚守‘人性’,立足‘人本’,富有‘人道’,尊重‘人权’。”[1]合作探究环节又称为互动环节,在具体的实践中,如果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好“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原则,往往致使合作、互动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1.小组合作
“现阶段,大班额的班级授课制也是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高的一大原因。在小班化教学难以推行的现实条件下,在班内实行小组互助学习可以说是一个最佳选择。”[2]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既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也改善了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便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具体操作中每小组以八人左右为宜,采取两两相对而坐的方式,两两之间学科水平相当,能够相互合作。每小组选两名学科水平较高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为小组长,坐在小组最前面,负责组织引领、“上传下达”等工作,其他同学按学科水平依次降低的原则排列,相临两层次之间为“师生”关系。学习方式包括“独学”、“对学”、“群学”等。
2.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都有参与教学、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传统“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作为有血有肉的灵性个体存在,压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有助于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3]。
思想政治课知识简单,贴近生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高,与其他学科相比情境创设尤为重要。所以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
教学对象来选择和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
3.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同时也增强了教育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政治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声像把抽象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课堂教学既生动活泼又充满现代化的气息,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艺术化。”[4]
(三)展示、质疑、评价环节突出师生互动
课堂是主战场,有效教学的理念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才最终有效。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必须摒弃他们或隐或显的情感及精神上的漠然,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
师生双方高效互动,即教师“高效的教”,学生“高效的学”是“高效课堂”的精髓。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组织者、评价者。演员有一定的自主性、能动性,教师在尽可能的前提下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发挥,教师的责任是指导、引领又不放任自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评价、注重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原则,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享受民主、感受自主和全程参与,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互动、展示环节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或讨论结果予以及时评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而绝不是简单地进行优劣高下的区分。教师要在平等、尊重和互惠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挖掘出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激励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建构,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1.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尝试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评价中来,认识到在评价别人的时候首先要学会评价自己,既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初步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
借助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有利于他们看到彼此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其主动发展。“但是学生评价的能力有限,需要老师提供具体的、形象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媒介,让他们依据要求互相观察,共同评价。”[5]
2.教师评价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评价具有权威性。因此,教师的评价对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教师评价时要遵循启发、激励原则,既重视智力因素,更重视非智力因素,多用肯定、鼓励、希望的语言,努力营造出一个和谐、愉快的教学情感氛围,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行为效果,带来学习的快乐效应。
教师对学生知识性内容的评价要准确、科学,重视生成,对过程和方法的评价要注重学习方法及规律的总结。此外,别具一格而独具特色的赞赏性语言评价,自然亲切的表情,也能有效拉进师生间的距离,活跃气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四)释疑、总结、反馈环节中的高效讲解
高效课堂中教师如果仅仅依靠学生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质疑,而不作一定的点拔、讲解和总结是不够的,学生的知识储备较之于教师所站的高度毕竟有限。所以,教师点拔、精讲非常有必要,尽管讲解是传统常态课的主要形式,但我们要对其批判地继承,推陈出新,即要进行高效讲解。
高效讲解需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讲解的针对性,即针对学生易错、易混点和学习的盲点;第二,讲解的启发性,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激发学生思维,强化学生理解,循循善诱、环环相扣。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认为的:教学的基本方法则是一种归纳的或诱导的、分析的、回归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第三,采用多样化的解决问题和灵活性的评价方式,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独立思考,认识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此外,教师精讲还要注意讲解的趣味性和迁移性。
在这个环节,教师精讲并没有违背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原则,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是由学生提出的,只是对学生所提的问题作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提升;另一方面,作为思想性极强的思政课,更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
方面的表现,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在释疑、总结环节中,教师精讲与学生质疑形成互动,使得“主导性与主体性”有机统一。
总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实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而能否取得课堂高效,关键在于是做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主导性与主体性”原则。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就是人本教育学,中国教师报/2012年/11月/14日/第008版;
[2]詹玉瑞,构建高效课堂优质课堂浅谈,《甘肃科技纵横》,2011年(第40卷)第2期;
[3]余红燕,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初探,时代报告2012年11月(下);
[4]王水现,如何打造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高效课堂,政史地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