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字文化起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人力资源培训和企业文化的内涵
1、人力资源培训的内涵。人力资源培训是指在企业管理范围内建立一个比较系统的培训机构,主要是为社会创造财富,起到推动整个经济向前发展的作用,它是人们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成果的总和。其中包括评估体系和管理体系,具有一定实用特性。在培训员工过程中采取工作技能和员工素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训,企业不同培训的内容和理念也有很大差别,所以我们要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立各种培训的方式来适应企业整体的发展变化。
2、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简单来说就是企业的组成人员共同拥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企业成员的行为方式与这一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社会存在的完美体现。企业文化是生产经营的结晶,它是全体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意识形态,它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凭借企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作为载体,渗透在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领域,为企业的内部员工树立了行为准则和榜样。
二、机电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现状
1、机电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目的。培训具有针对性和组织性,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投资,进而达到企业价值快速增长的目的。绝大部分的机电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后,使他们获得了足够的知识与技能来应付企业的发展,帮助他们可以和公司更好的融会贯通,同时还要摆正他们的学习心态,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价值观,逐渐实现机电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变。企业的主要培训项目就是机电企业文化培训、管理培训和艺术技能的培训,更加重要的是员工的学习心态、价值观等内容的塑造,最终将员工塑造成具有独特竞争力,具有特殊观念和知识理念的人。
2、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方面。非公机电企业受到自身发展规模的阻碍,只能以直线职能型的组织结构为主导,不仅形成了企业信息传递的载体,也构成了员工分工协作的良好氛围。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差异性意味着企业针对不同部门进行的管理方式是不同的,各个部门各司其职依然是不变的理念。因此,针对他们的人事管理就建立在了目标管理的基础之上,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差异性的现象。而对于人力资源措施的差异性又有不同的解释和说法。管理措施可以理解为,应该运用怎样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管理,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因为各个岗位的职能不同,所以在管理方面也会有所不同,针对各个企业管辖的范围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建立起适合员工的管理制度。
3、机电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内容。第一,企业文化培训主要是公司的发展情况与现代企业发展状况相结合,与企业文化的实际情况离不开。通过学员自身的优点和缺陷安排专业性强的文化知识,提高学员的责任意识和文化素养,进而使学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态度;第二,就是对产品的基础培训。了解目前市场发展的需求后,新的产品也不断问世,所以注重对新产品的了解也是关键,足以确保学员能够充分掌握对所有产品的了解,为企业的销售做贡献,也可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不断为企业创造新的销售记录,提高公司实际利润;第三,对市场营销的基础性知识的了解与市场培训时间的长短两者相结合,从而达到提高业务人员的销售技能和对产品的基本认知的目的,促进企业业绩的提升。也能有效地促进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高层管理者更应该以身作则。
4、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与其他企业相同,非公机电企业依然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作为重要的制度。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激励机制的建立。不仅是为了完善企业的制度体系,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自信心,为企业创下更好的业绩。
三、机电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存在的不足
1、人力资源培训中对企业文化不重视。企业的文化体现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文化是决定竞争力的关键。但是,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大部分机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企业文化上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企业内部缺少制度规则、缺乏完整的激励机制、员工工作过于懒散并且缺乏远见。所以企业必须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以企业文化作为中心,积极提倡改革创新精神。要想将正确的价值观整合成特殊的经营模式,做到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具备高素质的管理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企业就一定要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
2、人力资源缺乏企业文化战略思考。机电企业中的培训往往是被动的,没有根据企业的发展趋势、规模、发展模式和前景来开展,也没有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没有整体的规划,没有长期的战略目标。
3、缺乏科学规范的培训评估体制。在企业培训中,一定要有相应的效果评估政策,不然培训只会是一种形式。按照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大量企业在员工培训的质量与成效上没有形成切合实际的质量评估。难以做到与企业的各项制度有效地对接,未能形成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培训的压力和动力,以至于导致了当前的培训评估无法做到科学有效。
四、解决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相关问题的措施
1、提升企业员工对相关企业文化的了解程度。当前的时展下,培训已经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知识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如今的企业已不再是单一的组织形式,大量企业投入对员工进行彻底的企业文化的灌输,注重研发新产品来推动营销。新时代的背景下,公司企业转变原来的理念,提升员工对相关企业文化的了解程度,才可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变化发展。
关键词:出土材料;刻画符号;汉字形成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3-0141-03
文字是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字起源是科学的重大课题。①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形成,汉字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因此,汉字起源与形成的研究是中华文明起源及文明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刻画符号是研究汉字形成的可靠出土材料。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探索汉字形成的相关问题。
一、一元论与多元论
关于汉字的起源,最有影响力的观点是“图画文字说”,即认为汉字来源于图画。这一观点被称为“一元论”。
与之相对,一些学者认为汉字的来源并非一元,图画仅是汉字的来源之一。这一观点被称为“多元论”。郭沫若先生据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刻画符号提出图画并非文字的唯一来源。他说:“刻划系统是结绳、契木的演进……应在图形系统之前……任何民族的幼年时期要走上象形的道路,即描画客观物象而要能象,那必须要有一段发展的过程。随意刻划却是比较容易的。”“中国文字的起源应当归纳为指事与象形两个系统,指事系统应当发生于象形系统之前。”②大汶口文化刻画符号发现后,杨建芳先生把它们与西安半坡的刻画符号联系起来考察,认为“在古代黄河流域,实际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文字系统。一种是指事文字或刻文字,另一种是图画文字或意符文字。这两种文字的出现都相当早,而且流行于不同的地区。大约在龙山文化时期,由于文化的相互影响,指事文字传播到山东一带,而图画文字则输入中原地区。”③汪宁生先生根据民族学的相关资料指出,文字不仅仅起源于图画,是由物件记事、符号记事和图画记事引导出来的。④刘钊先生也指出,就整体来说,汉字来源于图画,但汉字绝非只有一个来源。⑤伴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出土刻画符号材料的积累已十分丰富,我们对其进行了全面收集整理。⑥发现海岱地区、太湖流域、澧阳平原等全国各区域发现的刻画符号,既有简单的刻划,逼真的描摹,还有较为复杂的组合符号;既有陶工的标记,又有巫师创作的祭祀符号……这些不同区域文化的刻画符号各具特点,它们在各区域文化的孕育中产生,是区域文明发展的体现。文字的构成演变只能是“符号”的构成演变。各区域的刻画符号或独立发展或通过交流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或多或少均对汉字符号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我们认为汉字的起源是多元的。
二、关于“汉字突变论”
“汉字突变论”是李万福先生提出的一种汉字形成理论,主要观点为:汉字是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创造出来的;甲骨文出现之前,不存在表词符号逐渐积累的漫长过程;巫师是文字的创造者。⑦李先生对中国境内30多处遗址中发现的刻画符号进行了分析,统计出各遗址符号总数、种类及所占比例。其中殷墟小屯遗址符号的数量是150万,种类为4500
收稿日期:2017-01-09
*基金项目: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新石器刻画符号与汉字起源研究”(ZDI135-1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字发展通史”(11&ZD126);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14-gh-723)。
作者简介:牛清波,男,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讲师,文字学博士(南阳473061)。
个,显然李先生的统计对象是殷墟甲骨文。这样“从8000年前贾湖旧石器文化遗址(按:当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到甲骨文出现的商代晚期,符号总数为1501446个,其中甲骨文约1500000个,占99.9%;甲骨文以前的符号约1446个,占0.1%……商代晚期300年间积累的符号大约是以往4600多年所积累符号的1000倍……商代晚期300年间创造的符号种类是以往4600年所创符号的6倍……从总数看,甲骨文的增长速度是原始符号的16286倍;从种类看,甲骨文的增长速度是原始符号的108倍”。基于此,李先生得出结论:文字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突变”形成的。⑧
我们认为李先生的统计对象性质不一,比较分析及其推论不妥,“突变论”难以成立。殷墟甲骨文是成熟的成体系的文字,半坡等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尚不是文字。将其一并纳入统计范围,所得结论是不科学的。通过中国早期刻画符号的深入考察,我们认为文字体系是在漫长的时间内“渐变”形成的。西安半坡等仰韶文化聚落遗址的刻画符号距今7000―5000年,其中个别符号可能是陶工所作的标记,但大部分主要是为了优化提高聚落内共同协作的效率而创造的;双墩文化刻画符号距今约9000年,数量丰富,种类多样,具有一定表意、计数和简单的记事功能,是一种地域性符号;大汶口文化的刻画符号距今5000―4500年,它们是巫师发明的祭祀符号;良渚文化的刻画符号距今5000―4000年,这些符号多单个出现,也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连续出现在同一器物上。良渚文化已跨进了文明的门槛,这些连续出现的符号透露着文字出现的信息。分布在祖国大地上的这些符号,绵延数千年,因社会的需要而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而丰富。它们不断积累符号素材,完善符号创制方法,探索符号的组合原则……为文字的出现和文字体系的最终形成做了长期的准备。因此,裘锡圭先生说:“汉字这类完全或基本上独立创造的文字体系,它们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⑨
三、汉字的形成背景
我们将186批中国早期刻画符号置于古代文明演进的视野下细细分析,发现汉字的形成有着广阔深厚的背景。它吸收不同区域文化的营养,为汉字的形成夯筑了厚重的根基。古埃及的圣书字(Egyptian Hieroglyphic System)、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Sumerian Cuneiform System)、中美洲的玛雅文(Maya Hieroglyphic System)和我国的汉字是世界上独立起源的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它文字都中断了,只有汉字沿用至今。我们的汉字生生不息,永葆青春活力,历久弥新。它长寿的原因很多,已有学者进行过专门研究。我们认为汉字形成的广阔背景是其绵延不断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华灿烂的史前文化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这种文化“既是多样的、不平衡的,又是有内在联系和相对统一的”。中原地区处在核心位置,它吸收了各方面的先进因素,形成了绵延至今的华夏文明。从新石器时代遗址与墓地的情况来看,公元前4000年前,先民拥有的物品基本相同,社会相对平等。公元前4000年后,这相对的平等被打破,中国史前文明的进程自此开启。公元前4000年前,黄河流域的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北辛文化,长江流域的彭头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淮河流域的贾湖文化、双墩文化等区域文化中发现了刻画符号。在不同区域文化的浸润下,它们具有了鲜明的特色。贾湖文化、彭头山文化、双墩文化的刻画符号体现了先民的自然崇拜和朴素的宗教观念。仰韶等文化的刻画符号是先民为了提高生产协作效率而创制的,符号的创制经历了一个过程。起初,也许是个别陶工为了标记工作进程所作的标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符号种类渐多,部分符号之间还呈现出一些规律。后来,这些规律性的符号,不仅限于陶工标记制陶进程,还可能用来标记其它劳动进程,在特定的区域内使用。此外,双墩等文化中的一些符号还反映了远古社会的生活情况,比如渔猎、采集等。公元前4000―前3300年,约相当于仰韶文化庙底沟期,大溪文化早中期和大汶口文化早期。这一时期聚落开始分化,从一般聚落中分化出中心聚落,出现了供少数人享用的高档物品。刻画符号的数量增加,种类也更丰富。各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上游地区发展较快。长江流域大溪文化的刻画符号种类明显增多,符号系统性增强。黄河流域马家窑文化中出现了独具特色的彩陶符号,有学者指出它们是在彩陶大规模制造的情况下,不同劳动分工造成的结果。此外,马家窑文化傅家门遗址还发现了卜骨,上面刻划有符号,是先民的反映。公元前3300―公元前2500年,约相当于红山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良渚文化时期、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心聚落、次中心聚落和一般聚落的分层结构,城址数量增多,社会分化明显,文明化程度更高。就发展程度而言,中原地区转入由内部的结构性调整带来的表面沉寂。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下游海岱文化区和辽河流域的文明化进程加快,发展稳健。本时期的刻画符号呈现出了新的特点:符号形态复杂,一个较为复杂的符号可能由两个或三个符号复合而成。符号载体规格变高,多出现在玉器、斧钺、大口尊等少数人享有的器物上。这些符号多用于祭祀仪式,用于人神交流。符号的创制者是巫师,他们垄断了与神灵交流的特权,为金字塔尖的上层服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刻画符号连续出现,能够记录较复杂的事物,透露着具有记录语言功能的文字的出现。
公元前2500―前2000年,远古社会进入龙山时代。这一时期,规模较大的城址和特大型聚落多见,如山西的陶寺,河南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和禹县瓦店等处。等级分化更加显著。就区域而言,长江中下游地区诸文化、辽河流域文明衰落,中原地区出现空前繁荣。这一时期发现的刻画符号与文字的关系至为密切。登封王城岗遗址龙山文化遗存中发现了一件残黑陶杯,底部刻划1个符号,形似“共”字。这一符号出现在中原地区,且与商周文字形体一致,格外引人关注。此外,该遗址中还发现了青铜残片和规模较大的城址(可能是“禹都阳城”)。青铜、大规模的城市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二者的发现说明龙山时期王城岗遗址已有灿烂的文明。有学者认为,黑陶杯上的这一符号,已是文字。虽然只发现一个,却弥足珍贵,它带来了汉字形成的信号。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一件残陶扁壶,正面、背面各有一个符号,冯时先生释读为“文邑”,认为就是“夏邑”⑩。这两个符号用毛笔书写,且能连读,已用来记录语言。值得注意的是,两符号均为朱书,其载体还沿陶片遍涂朱一周。联系到大汶口文化大口尊上符号涂朱及小双桥遗址的朱书文字,我们认为陶寺遗址的这一现象与祭祀有关。
夏、商、周三代文化一脉相承,它们由中原龙山文化发展而来。祭祀在三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文化的传承和统一性来看,中原龙山文化中至少也应有祭祀的因素。这一推论与陶寺遗址中的朱书祭祀现象恰是吻合的。龙山时代,与良渚文化所走的“神权之路”不同,中原地区走的是“王权之路”,这也是它不断发展续存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似乎与陶寺遗址中发现的祭祀现象相矛盾,其实不然。我们认为,陶寺遗址中的祭祀现象是吸收其它文化的结果,可能来自良渚文化,也可能来自红山等祭祀发达的文化。赵辉先生指出:“由于社会动荡,中原地区的社会上层形成一种务实和开放的意识形态,在对待来自周围社会的非传统影响时,采取的是实用主义的态度或机会主义的策略。”B11陶寺文化的祭祀现象或可为赵先生之说添一佳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汉字的形成具有广阔的背景,正是这片深厚的文化沃土孕育出了传承华夏文明,令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汉字。它传承着悠久的华夏文化,生生不息。它把华夏儿女紧密连结在一起,共同创造新的文明和辉煌。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在各区域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发展形成的。我们要重视中原文化在文明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正确看待其它区域文化的贡献。尽管汉字最终在中原地区形成,我们却不能否认其它区域文明在汉字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下面仅以良渚文化为例稍作分析。良渚遗物中发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连续出现于同一器物上的现象,如良渚遗址中发现的黑陶杯(器口缘刻划8个符号)、澄湖遗址古井群中发现的鱼篓形罐(腹部刻划4个符号)、南湖遗址中发现的黑陶罐(肩至上腹部连续刻8个符号)、平湖庄桥坟遗址发现的石钺(一面连续刻划7个符号)等。黑陶杯上的符号告诉我们良渚先民创造的符号与商周文字非同一体系;黑陶罐上的符号告诉我们当时虽已出现文字,却较为原始。良渚文明虽然衰败了,它创制的文字也未能延续下来,但它积累了宝贵的创制经验,这些文字既是良渚文明的产物也是良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类似的还有海岱地区的东夷文化。丁公遗址出土的刻符陶片告诉我们,东夷文明也曾有创制文字的实验,虽未能传承,却有独特贡献。
注释
①英国学者丹尼尔在美国的一次关于美索不达米亚考古的研讨会上提出,文明有三个要素:(1)有5000人以上的城市;(2)有文字;(3)有大型的礼仪性建筑。日本学者贝V茂树先生认为青铜器、宫殿基址、文字是文明的要素。夏鼐先生在日本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指出,文明的标志“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宫殿和官署)、经济(手工业以外,又有商业)、文化(包括宗教)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秘鲁似为例外,仅有结绳记事),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重要”。参见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7、35―36、94页。
②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③杨建芳:《汉字起源二元说》,《中国语文研究》1981年第3期。
④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
⑤刘钊:《古文字构形学》(修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24―225页。
⑥牛清波:《中早期刻画符号整理与研究》,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⑦⑧李万福:《突变论――关于汉字起源方式的探索》,《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4期;齐航福:《殷墟甲骨文中句式使用的组类差异考察――以“岁”字句为例》,《中国语文》2014年第2期。
⑨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21页。
铜奖
“汉字王国”旅行记
广东省深圳市
樊林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的遗产,它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伟大的结晶。我想神秘的汉字王国里有很多等着我们去发现哦!
首先来到了源头——起源门。在这里我了解了很多关于汉字的起源的传说,原来是这么有趣的,有结绳说、图画说、仓颉造字说。这里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就像结绳说里,那些古代的人以打猎为生,每次上山打猎时,就会系上一个一个的结,来代表打的猎物,我想我们现在的中国结是不是这样过来的呢?这里这么多美丽的传说,让我真是收获匪潜。
顺着下来,我又看到了汉字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演变。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让人看的眼花缭乱,在这不断的变化过程中,我仿佛又看到了中国的历史又一一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从殷商时期,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气派,再到汉文化的源源流长都让我再一次感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感受汉字文化,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就“识字与写字”分别在第一、第二学段提出了如下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让学生喜欢汉字是学习汉字的首要条件。从文化的角度切入进行汉字教学,不仅能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让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枯燥乏味、难以捉摸的方块字是一个个有趣的符号,他们也会由此产生强烈的学习汉字的兴趣。
1.起源之奇激趣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是三大古典文字中仅存的,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鉴于此,教师可在教学时讲解有关汉字起源的传说故事,充分放大“谜面”,引发神秘感,以激发学生探究“谜底”、学习汉字的极大积极性。教学中,笔者就为学生讲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该传说由神话演变而来但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内容丰富,故事性强,从“结绳记事”到“契木为文”,讲述了仓颉造字极具神秘感的过程。学生听后,充分感受到了汉字起源之奇,一张张小脸写满了对学习汉字的向往,极大地调动了其学习汉字的兴趣与积极性。
2.造型之美激趣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古人造字,每一个单纯的汉字不是凭空捏造,而是与当时的生活、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一个象形字,就是一幅画;一个会意字,就是一段有趣的故事;指事字,图文并茂;形声字,音像兼备。从汉字的造型切入进行汉字教学,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汉字造型的独特之美,还能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
根据不同的造字方法,教者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教学。如教学会意字“鲜”时,就可以这样引领孩子们:我国长城以北以放牧为主,认为羊肉是最鲜美的;而江南靠近海边,鱼特别多,所以认为鱼是最鲜美的。南北不同,所以鲜美之味也不同。接着,再辅以歌诀:江南水连天,鱼肉味道鲜。塞北羊儿肥,羊肉味道美。这样,学生就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了解到汉字的造型之美,感受汉字文化的奇妙,激发了学习汉字的兴趣与热情。
二、触摸汉字文化,迸发理趣
前段时间,笔者对四年级学生做了一次调查——听写生字表。结果令人愕然:164个汉字中,126个字有错误现象,“恭”“疏”“均”等字还出现了三四种不同的错误。感知事物易遗漏重要细节,过去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产生负迁移,注意力不稳定等都可能对小学生出现错别字产生影响。但如果从文化的角度对汉字的形体构造进行讲解,可以有效地减少错别字,提高教学效率。
1.让文化揭开错字的神秘面纱
汉字在简化过程中,为减少笔画,使用了大量符号。教学中,需要对这些符号还原,帮助学生从汉字文化的本源上揭开其错误的神秘面纱,纠正错误。
如“虐”字,常有学生将下面部分写错方向,其原因是学生不清楚那是什么。谷衍奎编著的《汉字源流字典》中记录:“虐”,古文从虍,或者从口,表示虎以爪搏击人之意。由此可见,把“虐”的最下面部分解释为虎爪是合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介绍:这其实是一个会意字,上边的虎字头原指老虎,下面是“爪”的变化,表示虎爪伤人的意思。所以,这个爪子一定是对着外面的。由此,学生不仅对“虐”字建构了明朗清晰的字体形象,而且也对该字的意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让文化厘清别字的细微差别
汉字中有大量的合体字写法相近,容易出现混淆。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形旁相同声旁不同,如“闲”和“闭”,“贪”和“贫”等;一种是形旁不同声旁相同,如“惴”“湍”“瑞”“端”和“脾”“碑”“啤”等。教学时可从分析文化蕴含的角度,引领学生辨析比较部件,从而厘清其细微差别。
如“即”与“既”是两个会意字,教学中可出示这两个字的古文字,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从而知道,“即”和“既”左边都表示一个盛食物的器皿。“即”的右边表示一个跪坐着的人,面向食物,本义是“就食”,引申为接近、靠近;而“既”的右边正好相反,表示跪坐在食器旁边的人,把脸背对着食器,表示“吃饱、吃完”,由此引申为“完、尽、终结”等义。这样一分析,学生就从汉字文化的本源上厘清了两个字的区别,不会再写错了。
三、濡染汉字文化,触发意趣
触摸汉字文化,掌握好汉字是学生进行阅读的前提,只有正确地理解字词的意思,才能准确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文本的主旨,体会文本的情感。其实,在特定的课文情境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汉字文化的濡染触发意趣——以关键字词为支架,字理析词,溯源求本,深度解读文本,感受课文意蕴,从而发挥其在阅读教学中的独特力量。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卧薪尝胆》一课时,充分利用“奴仆”两字的字形文化,帮助学生体会越王勾践的忍辱负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他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象形字的样子,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奴’是这样的人——一个女人,弯着腰,很恭敬,见到什么人都要低着头,两只手都要交叉在身前,她被一个男人用大手抓着头发,又打又骂; ‘仆’——这个人头上戴着刑具,屁股后面还要插一根羽毛,表明他是战俘或是囚犯。同学们,这是一种对人的侮辱呀,把人当作有尾巴的动物看待。可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每天还得干很重很重的活,直到累死、老死。一国之王勾践现在要去吴国当奴仆,这是何等的屈辱啊!”
如此追本溯源,借助字理挖掘词语的文化温度,在汉字文化的濡染中,生动形象地展示古代“奴仆”的悲惨生活,不但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奴仆” 的含义,进而体会主人公勾践夫妇在吴国三年为奴的悲惨境遇,深刻领会了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反败为胜的课文主旨,课堂上充满了浓郁的语文的意趣。
四、传承汉字文化,生趣
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结晶,汉民族的过去由汉字来记载,汉民族的未来也需要汉字来推进。《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语文课程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总目标”的第二条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可见,汉字的学习不能只学表面的“形”,还要传承“形”中所蕴含的文化,这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汉字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字体;博物馆展览;设计;图形;创意;视觉;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字怎么写,无论古今中外,从来都是一门艺术。无论是广告招贴、书籍封面,还有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电脑字体,字体设计及运用与现代人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博物馆作为传递文化艺术的公共机构,字体的设计应用就显得极其重要。而陈列展览更是最为直接面对观众,字体设计可以说起到非常重要的信息传达功能。
如何让陈列展览能有效地传递艺术正能量,字体的设计与应用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认识汉字
(一)汉字的起源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最伟大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历史几乎与人类同步。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流传到现代的历史硕果,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学术界也有很多观点,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者是颁布者。
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形成了初步成熟而系统的文字――甲骨文,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也是目前有据可查的汉字起源。
(二)汉字的发展
在人类文明演进史里面,文字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今,我们日常生活书写的字体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字体――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因此颇受人们推崇。
中国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现代汉字虽然离开图画的原形,形成了方块字,但文字的各种结构依然复合“以图造型”的法则。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之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因此,以图造型的汉字自然成了丰富的设计之源。在现代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中,能发挥文字设计的魅力,会给展览增添异彩。
二、字体设计
字体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字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审美功能。于是,字体设计应运而生。
字体设计是对文字按视觉设计规律加以整体的装饰及变化加工的创作性活动。文字设计是人类生产与实践的产物,主要以汉字的基本字形为基础,摆脱标准字的束缚,根据所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变体装饰或创意重构,设计出精美大方、赏心悦目,便于阅读与识别的汉字效果。如今,字体设计已成为视觉传达的重要表现方式。
语言是传达思想情感的媒介,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形’‘音’‘义’构成文字三要素,因此,如何完美体现这三大要素成为字体设计的关键。同时,字体设计应具有“信息传播”和“视觉审美”两大基本功能。
进行文字设计,必须对它的历史和演变有个大概的了解。上一章节已经进行介绍,下面一起来探讨字体设计中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字体设计的基本原则
1、字体设计的准确性原则
设计的字体应该能传达正确的有效信息,要表述的内容主题清晰吻合,诉求效果良好。字体设计的目的是要将自身的内涵,简洁明了、准确无误地传达出来。抽象的笔画通过设计加工后所形成的文字形式,往往产生明确的指向,文字的形式感应与传达内容保持一致。
文字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传达信息,表达内容和构想意念。字体的字形和结构也必须清晰,不能随意变动字形结构、增减笔画使人难以辨认。如果在设计中不去遵守这一准则,单纯追求视觉效果,必定失去文字的基本功能。所以在进行文字设计时,不管如何发挥,都应以易于识别为宗旨,这也是对字形做较大的变化常常应用于少字数的原因。
字体设计如果仅仅停留在“美术字”层面肯定是没有出路的,创造性和应用性的有机结合才是它应有的发展方向。
根据文字字体的特性和使用类型,文字的设计风格大约可以分为下列几种:
(1)秀丽柔美。字体优美清新,线条流畅,给人以华丽柔美之感,此种类型的字体,适用于女用化妆品、饰品、日常生活用品、服务业等主题。
(2)稳重挺拔。字体造型规整,富于力度,给人以简洁爽朗的现代感,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这种个性的字体,适合于机械科技等主题。
(3)活泼有趣。字体造型生动活泼,有鲜明的节奏韵律感,色彩丰富明快,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感受。这种个性的字体适用于儿童用品、运动休闲、时尚产品等主题。
(4)苍劲古朴。字体朴素无华,饱含古时之风韵,能带给人们一种怀旧感觉,这种个性的字体适用于传统产品,民间艺术品等主题。
2、字体设计的美感性原则
文字在视觉传达中,作为画面的形象要素之一,具有传达感情的功能,因而它必须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人们对于作用其视觉感官的事物以美丑来衡量,已经成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标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提高美的品位是每一个设计师的责任。在文字设计中,美不仅仅体现在局部,而是对笔形、结构以及整个设计的把握。
文字是由横、竖、点和圆弧等线条组合成的形态,在结构的安排和线条的搭配上,应协调笔画与笔画、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强调节奏与韵律,创造出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设计,把内容准确、鲜明地传达给观众。优秀的字体设计能让人过目不忘,既起着传递信息的功效,又能达到视觉审美的目的。
字体要想在视觉达给人以美感,字体设计应选择适宜的表现形式进行艺术装饰与加工,在具备装饰美的特征的同时,赋予字词新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3、字体设计的融合性原则
时代赋予我们崭新的形式美,民族文字的形式美也有了更深层次的变化。汉字字体设计的发展代表着我国各个设计领域的发展,如何将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成为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关系到实用艺术设计发展与应用的重要课题。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文化提供的有利的发展条件,汉字字体设计是具有表现力的汉字,它与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是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在博物馆展览的应用中,我们更要充分研究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融合的重要性,更好地融入到民族文化这个大文化背景中。
在字体设计中,融合不仅仅是指形式上的统一,还要求意与意的互通。以形喻意,以意喻神,融古纳今,以古喻今,让设计意境古今相通。
(二)字体设计的创意方法
字体由基本笔形和字形结构两大因素构成,其形成及变化也离不开这两大因素。因此,在字体的设计中应注意“基本笔形”和“字形结构”,对文字形态的把握,古为今用,让设计更具民族特点,更富有东方韵味。
1、笔形的重组塑造
字体的笔形有着非常丰富的构成,可谓千变万化,以鲜明的形象风格展现出种种活力。要想设计出一款好的字体,重组塑造笔形是关键。
笔形是构成文字中的笔画的基本形象,在字体设计中要善于观察、想像与创造,根据不同创意源点进行重组塑造,通过种种创意手法的处理,往往能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新型字形来。
2、结构的再设计
结构是字体构成的法则,汉字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种种规范化的个性特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视觉传媒形式的需求,字体的结体也应顺应时代,在结构的构成法则上有所创建。
结构的再设计,应该是万变不离其中,仔细观察字体结构规律,通过创意性的变化和转换,再设计出各种新的结构。在字体结构中充分运用形象改变原有的结构风格,通过变换结构、形象叠加等手段,再设计出个性的字体。
3、字体外形的突破
字体的外形经长期演变,已形成规范化的外形,或方、或圆、或三角,但伴随着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规范的字体外形显得比较呆板,突破过于呆板的字体外形,必然成为现代众多媒介中表现的主导方向之一。
突破字体外形的表现要有意识地跳出原有的框框的限定,多从灵活多变的角度变化字体整体形象的走势,使字体总体形象的风格展现出不同的内在活力和视觉冲击力。
字体设计应是在现代设计基础上对传统形式元素的引用,体现时代的文化内涵,引起现代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在博物馆展览的应用中,字体的设计应有有意识地拓宽它的含义,使书法中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更充分地融入参观者的社会文化生活中。
三、字体设计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
博物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佳展示平台,而字体元素又是传播信息最有力的工具。优秀的字体设计会与受众形成良好顺畅的信息沟通,对展品的展示和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一)展览中汉字的运用
在中文陈列展览中,汉字字体的运用是重要的设计项目,关系到整个陈列展览设计中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和美感。博物馆是传播文化和思想的重要公共场所,因此,在字体设计上一般采用严谨、规范的美术字(装饰字),另外,传统篆刻和书法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文字资源非常丰富,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沉淀、延伸、演变,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体系。凝聚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的艺术体系,成为博物馆展览设计应用的丰富源泉。
在展览中,应善于汉字独特的线条和形式美来营造展览主题的意境。字体、字号的选择尤为重要,展览所表达的主题决定的字体的选择。在户外视觉的传达中,一般字号越大,吸引力就越大,但不意味字号越大越好。在保证舒适清晰的前提下,对专业的深入的知识,字号尽量小一些,而重要的信息只要稍微调整字号就可以得到凸显,给观者良好的视觉与阅读效果。
在实践中,100cm视距情况下的展览环境中,观者的舒适字号范围为25号-40号。在博物馆展览设计中,应根据对视距的需求,展览的形式和和主题内容对文字进行调整,以便达到最佳传达效果。
在博物馆陈列中说明文字应尽量做到简洁明了,在完整清楚的表述重要信息的前提下,字数越少越好。展墙展板说明文字最理想的字数范围为100字以内,较为理想的字数范围是100-140字,需谨慎使用的宽容范围是140-300字,超过300字的应分为更多的主题,控制字数的集中展现,引起观者的视觉疲劳乃至厌恶。
(二)版式设计的汉字运用
所谓版式设计,就是在版面上有限的平面“面积”内,运用所掌握的美学知识,根据主题内容要求,对版面、文字、视觉等综合考虑,设计出美观实用的版面。在陈列展览中,文字的展现主要通过版式来实现。字体的设计在版式中的合理运用能提高观者的参观兴趣和审美情趣,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宣传、教育功能。版式美能衬托主题,增强感染力,从而达到使观众赏心悦目的效果。可以这样说,版式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陈列展览的成功与否。
在版式的设计中,首先要确定展览主题及风格,展览的字体风格应与展览总体风格相协调。从文字的风格、尺寸、规格、间距及字体的变化等等,做到合理安排、合宜设计,快捷的传达出的展览主题。
要把握好文字与图片及展品之间的平面和空间关系,在图文并茂的排版中,应尽量做到文字在左,图形在右。因为人们在阅读的时,一般从左到右,在流动过程中,观众的视觉注意力会逐渐减弱。如果画面重心在左边,那画面就会有一种漂移感,画面中的视觉元素好像要冲出画面,影响视觉效果,因此,展板的重心一般情况下要设置在右边,这样就会挡住视线流出。图文并茂的版式在视觉传达的速效性、可视性和可读性方面都更具优势。
在博物馆展览中,字体的设计有其独特性,应充分考虑它的实用、可视、艺术等因素,让字体的设计和展览融为一体,达到良好的展览效果。
文字是传递信息的媒介,在博物馆展览中,文字可以是“信息”的自我表白,也可以是对图形的阐述,与图形形成互补作用。可以说,在陈列展览中,文字已超越“说明”的功能,起到视觉扩张传达的冲力。因此,在博物馆展览中,对字体的功能的最大利用及设计应用,已成为一种手段与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显春.汉字的起源.
[2]佚名.字体创意设计方法谈.
[3]佚名.文字设计的基本原则.
[4]芦刚.浅论陈列展览中的汉字字体设计艺术.
[5]洪肇S,陈相道.浅谈字体设计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