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语文;培养;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策略研究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所说的“核心素养体系”一词,郑重提出研究各个学段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发展的任务,明确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终身的和必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体系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上定位,是提升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1.核心、核心培养的概念、意义和内容
什么是核心素养?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
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核心素养在今天主要是时代教育的需求,现代年轻人的特点两个重点问题;
本世纪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式,主要解决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这已经是一种世界趋势,也是我国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探索之路。
2.甘肃省会宁县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想与基础
甘肃省会宁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干旱山区,虽然“干苦甲天下”,但是也是“西北高考状元县”,这里的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一点也不低于沿海发达地区,加之会宁县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崇文尚德、人才辈出。
随着全世界“核心素养培养”教育理念的提出、推动与发展,我国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甘肃省会宁县教育系统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理论指导下积极主张、探索和研究,根据本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指导“核心素养培养”教育研究。
时展、教育改革、社会需求,那些“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的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
3.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包括的“核心内容”
3.1信息素养:网络时代,对于网络的获取、利用与创造的能力,对于重要信息的选择、加工与交流,对于培养运用网络文化知识的学习、分析于写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2思维素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当代高中学生不可缺少的核心培养内容;
3.3人文素养: 向着文明方向发展的人文素养目标培养,实现当代高中学生民主与法制、人人平等、正义与诚信等等;
3.4专业素养:让新时代的高中学生具有一技之长,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实现做人和生活的价值取向。
4.培养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必须实施的策略
4.1Z文教材的认真教学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我们知道,语文教材是高中学生(包括每一个年级的学生)学习文化和文学知识的“精品”,因为,语文教材是在浩瀚如海的“文学”资料中精心选编而来的,有外国的中国的、有古代的现代的、有各种体裁的,包含着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所以,作为一名高中学生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和用好语文教材,把握好语文教材的基本要求、落实好语文的教学关键、培养好语文的学习能力,着重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教给学生字、词、句的来源、含义和运用,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4.2语文教材的强化阅读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二:高中语文素养的培养在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扩大阅读数量,这个“扩大”不是漫无目的,而是具有选择性地实现阅读,当然包括课本阅读和课外阅读两个方面。
4.2.1课本阅读是在教师本着培养高中学生各种素养的基础之上积极的、有效地、科学性阅读,是教师利用课本所含有的文化和精神素养的积极有力指导,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达到语文学习、语文教育和语文培养目的地“重要材料”。
4.2.2课外阅读的高中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所“圈定”的范围内进行阅读,让高中学生阅读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素养性”的课外读物,在提高文化知识的基础是提高思想素质,从而加强语文素养的有效果、有顺序、有质量的课外阅读。
4.2.3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可以采取阅读“汇报”、读书“数量”和文章“成果”的预测和衡量,比如:阅读书籍(文章)的题目数量、写作发表文章的数量、读书笔记和读书随笔的记录数量等等。
4.3语文教材的灵活方法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三: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教育方法问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得当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和提高文学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所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不可缺少的。
4.3.1在备课、授课和总结中渗透语文素养:
4.3.1――1课前准备:在互动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权益和需要,把每一个学生看成是具有创造潜能的人,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培养学生。
4.3.1――2上课环节: 上课过程中可采取很多种方法来调节学生学习的热情、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积极融入互动;主要方法有:
4.3.1――3课后总结:总结是经验的来源方式,教学是总结的基础,高深的理论来自于教学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是为下一次更好的教学作好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问题;建议
新课程的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要很大程度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带给高中语文教师新的难题。教师在对教学进行改革的同时,要了解高中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即“新课标”做出的如下界定:“高中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新课标明确的标准要求下,做好课程的改革,优化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教学不同于低年级的语文基础教学,因为高中语文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与矛盾。总结当今高中语文教学的矛盾,可归纳为以下几点: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的矛盾;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必修课内容与选修课内容的矛盾。具体而言,即: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授课内容并不直接对应高考内容,课程标准中规定要在1.25年完成必修课程,而1.75年完成选修课程,学习选修课课程的时间要多于必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学生多样的选择,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但是考试大纲中却将选修课的考试内容限制到了最低程度,语文教学中培养的语文素养不是考试中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产生了第一条矛盾。第二条矛盾,则是因为语文学科要求具有基础性,但其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具体而言,选修课程虽然在力图实现基础性,满足学习的多样性要求,但是学习的内容要求却层出不求:在知识方面的需求多一些;在学习方法上的需求的多一些或者在情感态度上需求多一些。这使得语文课程的多样性与基础性产生了矛盾。另外,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必修课与选修课的不同,在教学上采取相同的方式,这违背了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以学生为主体的需求,这便是第三条矛盾。那么,该如何解决这矛盾呢?
一、确立核心目标
所谓确立核心目标,即要求明确教学的重点培养目标,该目标要不受书本内容和考试内容的限制,明确出学生在进行高中语文学习之后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与具体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核心目标的确立要依据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的要求并结合教学中实际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上,高中语文的考试与教学内容不应存在很大的矛盾,高考的主要考核方向应该是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经常在考试过程中,我们发现,语文的考试评定中对基础知识的考核依旧占有很大的比例,对技能、思考能力的评定形式多样新颖,却并没有明确的考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抓住核心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这些能力则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和步入社会所不可或缺的。明确了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过程中便少了许多的难题,也避免了上完必修上选修,选修课当必修上的现象。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比较可靠的自我评价依据,更有针对性的培养自身的能力,吸收有价值的信息,抓住学习的重点。在这种核心目标下,教师培养学生便不再是“考什么学什么”,在培养学生指定的技能与能力之后,高中的语文便是“学什么考什么”。
二、构建开放有序的教学体系
所谓有效开放的教学体系,即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教学,语文作为一门大学科,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多样广泛的,而其有效性则要求所选的学习内容不要偏离了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的基础性。虽在广泛的学习内容下,要抓住共同的知识核心,明确教学要点。高中语文教学要追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整合。高中语文是着重人文培养还是注重文字基础学习与应用一直以来都是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语文的基础学习无论在何时都是高中语文学习的必须,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而文学素养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丰富学习内容,并对学习内容进行精心挑选,使得课程多样有趣,适当拓展努力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基础的培养,做好基础知识上的铺垫工作,并认识到学生自我发展需求上的异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高中语文的教学,要让同学们达到对语文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并同时升华到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整体把握教材,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教材在编排上既然将选修与必修分开,而不一概而论,自然表明对不同文章的要求也不一样。然而,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将选修课同必修课一样,采取相同的教学方式,显然并未达到教材的设计要求。选修课更多的目的在于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个性化及思维方式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明确整体的目标,明确选修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的,通过选修课程合理的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性,而不要采取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有教师及时的点评。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选修课的教学,课本应该作为载体,教师应在范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创新学习方法、实践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学习,逐渐形成较高的文学素养与鉴赏能力,以满足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
总之,新课标要求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在收获了许多成功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问题,高中语文教师要直视这些问题,积极地需找解决办法,为教育事业奉献自身的光和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学习活动;活动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理念做出了清晰的解释,明确指出要“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要“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科学、合理的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能有效地渗透核心素养理念,同时能够提高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在广阔的活动空间中发挥自己的语文特长,发展个性化特征。[1]
一、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实施与开展,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首先,部分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思维与模式深刻的影响,教育理念相对而言较为传统与落后。这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习惯于将自己置于中心与权威的位子,完全按照自己的经验与意愿来设计、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而忽视了新时期背景下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忽视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教学工作往往缺乏针对性,教学活动效果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其次,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决定了高中时期的师生双方都会面临异常紧张的升学压力。因此,大部分学校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仍然停留在“知识本位”的层面。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活动均没有正确的认知,只是将目光与焦点聚焦于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上。课堂教学工作以机械化的训练与反复的知识讲解为主,没有多余的精力设计与参与学习活动。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成为了阻碍语文学习活动有效实施与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语文学习活动的内涵与意义
语文学习活动具有两大值得关注的要点,一是“学习”,二是“活动”。“学习”这一要点将语文学习活动与常规性的语文活动区分开来,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活动”这一要点则表明了语文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与活动性,是不同于单一的知识讲解式的学习的。简单来说,语文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所进行的以获取语言经验、提高语言能力为目的,通过听、说、读、写、思考等各项技能来综合运用的一系列的自主行为过程。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与实施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首先,语文学习活动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贯彻与落实,有利于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朝着更深层的方向发展,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其次,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促使教师不断地进行理论学习,让教师与时俱进地创新课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再者,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学生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促使自己充分调动已获取的经验与知识,提升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最后,适当的语文学习活动能够鼓励师生全身心参与其中,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切实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2]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学习活动设计探索
(一)开展趣味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字词、诗句、文言释义等需要学生重点识记的基本内容看似简单,实则在高强度的学习中十分容易遗忘。常常要经历一个无比枯燥的机械化重复过程,学生难免会在反反复复中失去耐心,学习积极性也可能由此遭受打压。此时,如果教师依旧沿用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不但成效不佳,而且会使学生产生抵触的消极情绪。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引入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游戏活动来调节知识记忆的枯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习的压力。例如,在重点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你画我猜”的游戏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调动其思维与肢体,加强学生对于字词内涵的理解与记忆。在诗句的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飞花令”的游戏活动,以某个意象为主题。学生既能够全面回顾所学诗歌、强化记忆,也能够在大量描写同一意象的诗句中对该意象所承载的情感与内涵产生新的品味,形成更加完整的理解。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开展趣味游戏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体验中主动积累、梳理语文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抓住核心课程,促进学生基本素养稳步提升
1. 以基础与均衡为指向选择核心课程
语文能力和素养均衡发展,打下全面扎实的学科基础,是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不断追求卓越的必要张力。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也应首先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种语文知识和能力,靠课内,更要靠课外,从而逐步建立起在语文学习方面个性发展的金字塔。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不仅从小学习莎士比亚、歌德和狄更斯的作品,还努力学习天文、气象、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还学会了一手娴熟的金工技术,他努力在自己脑中堆砌知识金字塔,这使他后来在原子物理学研究中创立量子理论。他因此成为与爱因斯坦齐名的大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可见基于基础和均衡,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张力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落脚点。因此,选修课教学中要抓住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发挥关键作用,居于核心地位的课程,这些内容一定要保证开足、开好。如:对学生古典文化素养的培养,其核心课程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论语〉选读》等;对学生的现代文学素养的培养,其核心课程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等;而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其核心课程是《文章写作与修改》。这些选修课程应成为学校的必选课程,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
2. “灵活适度”地处理教学内容
面对高中语文现行的十五本选修教材,我们就应当改变教材观,要让新教材的理念、内容、篇幅、难易程度去适应教师与学生,而不是强迫教师与学生去适应新教材,要树立“教材是一种服务”的意识。面对教材,我们就必须要大胆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删、改、合、立,提取澄清而新鲜的活水,给我们的教学增色生辉。
“增”,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增加教学内容。如开设《唐诗宋词选读》时,就可以增加一些未被选入课本的诗词。
“删”,就是删除重复的、不符合学情的、不必要的内容,因为每门选修课程的教学只有36个学时,如果按照必修课的要求讲,课时是不够的,因而可以选讲。如教学《〈史记〉选读》中的《孔子世家》,就可以选讲孔子青年时期的学习情况、陈蔡被围的情况,删去其他部分的内容。
“改”,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修改不合适或不合理的内容。如《写作》可根据学生实际的写作水平对写作教学的内容进行修改。
“合”,就是整合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内容。如讲《写作》时,可以打破文体界限,比如讲文章开头的技巧,可以将诗歌的开头、散文的开头、记叙文的开头综合在一起讲。
“立”,就是打破原来学科内容的次序,开发全新的内容。如《古代诗歌欣赏》就可以打破原有的按时间顺序编排的方式,按照诗歌的内容划分为“送别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怀诗”等。也可以根据学生耳熟能详的作家专题编排,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
二、 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真正发展
1. 主体性与自主性的学习方式
高中语文选修课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主体性”更高,“自主性”更强,这正是开展探究性学习必备的基础和条件。因此,“研究性学习”应是高中语文选修课首选的教学方式。从选修课的设计思路看,语文选修课的五个参考系列为语文探究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领域,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深广的空间,学生可从中获得丰富的研究课题。例如,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阅读文化论著,关注文化生活,开展文化专题研讨,等等。此外,选修课不论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还是授课方式的确定上,都有很强的灵活性,这又为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 选择性与个性化的学习过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与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否强调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上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是验证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需要把握的重点。集中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合作学习,讲授式、专题研究式、索引资料研究式、主题辩论式、实践活动式、论文式、演讲式等都可作为学习过程与方法选择的样式。比如“语言文字应用”系列和“新闻与传记”系列,教师可以先选择讲授法,让学生了解相关理论与方法;再采用材料阅读法,让学生学会搜集、筛选、整合、处理信息,增强能力;随后,采用模拟现实情景、实地调查访问、专题探讨、成果展示等方式,通过观察、发现、讨论、对话、写作等活动,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在感知、体验、应用、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提高。比如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过程可设计为:课文品读[(1)课文探珠(理解诗文局部问题)(2)含英咀华(鉴赏诗文局部手〖JP2〗法)(3)论辩擂台(引导对诗文的争鸣)(4)读后随感(读诗文后联系现实有感而发)]开阔视野(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借石攻玉(援引对诗文内容进行引申的文章)联读新得(从某一角度联系已学过的诗文进行比较阅读)。
三、 创新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生本理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加强提问有效性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运用提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加强提问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在分析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词句时,要积极营造相应的问题氛围,引领学生把重点词句同生活中的客观场景相互联系,实现由提出疑问到创建设想这样一个良好的转化过程。教师实施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形成阅读素养,为阅读教学的深入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要注意根据文章所涉及的文学内容进行提问,可以在教学时通过文章延伸到关于文学作品方面的有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入了解,也激发学生对作品背后的内容进行挖掘,由此进行主动探究。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优化语文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更加高效,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落实生本理念。生本理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施小组讨论的模式,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内的成员在课文预习时就针对文本展开相应的讨论和思考,在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到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解决。这样的教学方法实现优化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新知,也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三、增加阅读量
课外阅读能够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补充和完善,还能够帮助学生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阅读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以及深刻理解的程度。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到书本之外的大量信息,促进学生阅读技巧的形成,提升阅读素养。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在旁进行辅导,有效地发挥引领作用,让学生对教材文本阅读进行有效迁移,把课堂阅读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在生本理念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提问的有效性,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阅读量,由此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养成语文阅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