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素范文第1篇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PiagetJ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Piaget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Piaget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整或改造,这就是双向的建构过程.

基于Piaget的建构主义理论,Kemberg O,SteinbergRJ和Katz D以Vygotsky L S.分别对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Kemberg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Steinberg和Katz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做了认真的探索.Vygotsky则提出了文化融合与内化的观点,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强调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Vygotsky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该理论将个体发展分为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ZPD.ZPD理论揭示了学习的本质特征不在于通过训练、强化而形成的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以上所有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有以下基本观点.

第一,建构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知识观.知识不是对现实绝对准确的表征,只不过是人们对目前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被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也并不能提供解决任何活动或问题的实用方法.

第二,建构主义的构造学习观.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主体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结果.主体将自己的经验与感知相比较,而后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包括四大要素:①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必须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②协作.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③会话.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学小成贝之间必须通过会话确定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④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构建意义是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第三,建构主义的组织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的呈现者和传递者,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表象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看法,洞察学生这些想法的由来.教师应以学生的反馈信息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教师应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和转换.建构主义把教学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建构主义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最终使学生成为能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英语教学;师生地位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师生地位

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教师比作为“活字典”、知识的“储存器”,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将知识全面灌输和倾倒于学生的过程,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则为机械、被动的吸收教师灌输的信息的过程。然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英国语言学家埃克斯利说过:“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就是讲得太多。他总是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人之主体――学生主动建构的,并且学习的过程也并非为信息简单地由外而内的输入,而是学生在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将信息进行一个同化、顺应的建构过程,从而习得新知识。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课堂,师生角色需要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学生应该从“幕后”转到“台前”,做舞台的表演者。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模式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多媒体计算机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其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与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帮助学生们主动探索学习的认知工具。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模式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情境性,二是交互性。然而,多媒体英语教学可以满足建构主义对学习环境的要求,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实现情景教学,同时,学习者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讨论、交流和协作,通过交互协作促进认知能力的提升以及知识的建构。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模式必须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作用,形成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多媒体英语教学是指把各种媒体和技术整合到英语教学中,对英语教学与学习的信息进行储藏、加工、传播,优化英语教学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的效率。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三大要素,即情境、协作和交流。教师应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为学生们创造出与本课话题相关的真实语言情景,组织学生们进行全方位的英语协作学习,包括师生、生生小组活动的协作方式,创造更多的条件进行多层次的会话,组织学生们在真实的情境中练习使用与本课话题相关的单词、词组和句型,最终达到建构知识的目标。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设计

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收到了教育界专家们的重视,他们建立一套能与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已经实际应用于指导基于多媒体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几点教学设计原则:

(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始终铭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探索性与创造性,而非将知识全盘灌输给学生;要给学生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让学生们指导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要让学生们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二)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下进行的。在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为学生们提供丰富并且形象的多种学习情境,让学生们在所给与的真实的情境下练习使用新知识,最终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情境中学习,教师的教学设计要重视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将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新的意义。

(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安排设计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协作交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共享到他人的思维与智慧,最终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应含有丰富分信息资源,而与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同的是,这些信息资源并非支持教师的教,而是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而在现在的英语课堂中,信息资源多由多媒体计算机来提供,教师一定要认清这样一点: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

(五)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把学生们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设计应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们进行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都要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

参考文献:

[1]陈来,张建伟. 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 教育实验与研究,199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日语研讨式学习 课堂协作 意义建构

1.引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起源可追溯至皮亚杰(J.Piaget)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获取知识的过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领域中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也得到许多的学者的认同,特别是在外语教学当中更是深为广大师生所接受。外语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好符合外语教学的要求。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与传统的教学观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学生如何获得知识方面。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学生主动建构的”,即学习不再是简单地信息由外而内的输入,而是通过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交互作用实现的。其次,相对于“教师是教学的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教学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思考和理解为前提,达到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最后,在学习的具体过程中,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建构受到环境的影响,强调通过情景化和具体化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何克抗,2008)。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何克抗,2008)”该学习理论应用到教学领域,生成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三种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情境性学习、交互性教学。

2.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日语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和理论化的教学范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该种教学模式被称为“抛锚式教学”。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何克抗,2008)。

2.1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情景

基于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教学”式教学设计理念,我在专业日语日本文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制作了许多日本文化相关的幻灯片。学生们虽然不能亲自到日本体验日本文化的内涵,但能够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在模拟的情境中感受日本文化的特征。在学习日本古代建筑的文化特点,我利用网络技术找到了日本历代建筑模仿图片,使学生们直观地看到了竖穴、高床式、寝殿造、书院造、神社造等建筑的模拟图片,直观地欣赏了日本独特的建筑特点。

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日本文化课教学中的通过图片显示、影视演播等形式,有效地增强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和影像资料,不仅了解了更多的日本文化的表象知识,而且能够深层次地理解日本文化的思想层面。比如,在讲授“日本人的无常观”的课程时,由于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并不能够完全理解。学生们观看了电影《日本的沉没》以及大量关于日本遭受地震和台风袭击的资料后,自然灾害造成的惨烈的场景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日本文化的“无常观”。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过程、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赋予了教学新的含义。

2.2小组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协作”对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有着重要作用。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我在二年级专业基础日语的授课中,应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指导专业日语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协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将授课班分成了四个学习小组,授课形式以小组讨论为主,四个小组各自都形成了适合本组的学习模式。水平较好的小组在完成教材的教学任务基础上将知识归类复习,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将班级里学习有方法、成绩较好的同学与基础相对弱的学生结成小组,在这些优秀同学的带动下,小组的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共同进步。在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同学及教师的意见一起建立的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作出反映。同学们在教学反馈意见里纷纷表示小组学习方式非常好,能够使自己克服惰性,学习真正成了自己的事,自己成了学习的主人。

日语会话一直都是困扰许多学习者的一个问题,我国的日语教学长期一段时间都存在着“哑巴外语”的现象。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们每次上课都要自己讲解新知识、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感受到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2.3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比如,学生们在学到新单词“さっと”时,汉语的意思是“一下子”。大家发现“ちらっと、ぱっと、ばっと……”等,许多不仅外形相似意思也都相近的单词,于是分别查字典、找资料,终于明白这些单词虽然汉语的意思都有“一下子”的含义,日语里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比如“さっと”多指天气变化快,“がさっと吹きぬけた。/风一下子刮起来了。”而“ちらっと/多指光线突然闪烁一下。”“ぱっと/指动作、作用、变化等的瞬间的变化;还特指传言等一下子散开”“ばっと/事情发生得很急一下子发生了;还特指火焰一下子窜上去……”每个单词都各有自己独特的用法。学生们在弄明白了以上单词以后,又按我的要求把具有类似、特征的日语副词都总结出来,并找出各自的特点。在整个课堂中,学生始终处于协作、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又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并不多,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在学习新的知识时,无论是单词还是语法项目,学生们都在老师地指导下把新旧知识联系到一起,在不断完善中建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2.4应注意的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化,以及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设计的教学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自主学习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力、观察力、持久力、记忆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而且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善于设计教学环境,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宏观的引导与具体的帮助。

第二,加强学习效果评价,强化练习设计。为了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评价学习效果的评价和练习,设计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习效果评价的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应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3.结语

本文就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日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作了讨论、分析,表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素质教育是有益的。在教师引导帮助和督促下,学生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协商和研讨形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培养了技能,从而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日语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如何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是一个值得深入的课题。这也正是我今后想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今后我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能够自律学习方面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中学语文教学,2002.08:4.

[2]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9-161.

[3]张庆宗.外语教育心理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132-143.

[4]石素文.谈大学日语教学中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2:45.

[5]张晓希.基础日语教学新模式的探讨与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增刊):57.

[6]吴立新.关于高级日语教学课程的探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4:49.

[7]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5-6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素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针对目前大学英语听说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文章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探讨如何改进大学英语听说教学。

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一步步深人,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我们发现虽然很多学生拿到了英语四、六级证书却仍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意见。这说明,大多数本科生在实际的英语听、说、读、写方面仍存在很大问题,尤其是听和说。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开不了口或不敢开口;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导致学生在听说课上听得多,说得少。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能真正让学生开口,达到能够自然、流畅而准确地运用英语来完成交际任务的目的。针对这种状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上的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契合了教学过程中的人本观念,即注重“人”的认知、心理及情感状态。由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将逐步转向注重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听说能力,本文将以该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大学英语听说课的实际来探讨如何改进大学英语听说教学。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模式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最早由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这种研究范式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模式

建构主义提倡的学习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在该理论指导下:

首先,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如果能把联系和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川。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学生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启示

顾名思义,大学英语听说课将听、说融合到一起,“听”和“说”不分家,交流和互动是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从理论上讲,将“听”和“说”放在一起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练习听力,还能让学生进行模仿,让语音语调更纯正,这比单独的听或说效果要好。更重要的是,通过听的内容能够自然地过渡到要讨论的话题(topic),并就相应的话题提供信息,表达喜恶,解释现象抑或是表达情感,分析求证观点或进行总结和归纳等等。但是一旦切入到话题讨论环节,学生往往就开不了口或不敢开口,怕犯错误,无法达到自然、流畅而准确地运用英语来完成交际任务的目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支配着一切教学活动,实际分配给学生操练的时间不多;另一方面,在有限的课堂活动中,学生要么没有学习的动机,积极性不高,要么因胆怯、害羞而不敢开口讲英语,抑或认为没有适当的口语环境练习口语。如何在大学英语听说课上让学生大胆地开口说英语,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呢?关键在于学生能不能开口说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本文认为其四大要素一“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对大学英语听说课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中介”作用,在师生、同学间的互动过程中建构学生的听说能力

这里要特别强调教师的“中介”作用,这与建构主义提倡的教师的角色是相契合的,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授课目的和授课方式上。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大学英语听说课的重点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应该落实在“听”和由听的话题展开的“说”上面。首先,教师应从听的材料中选取有意义的会话题目并为学生提供一些有用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可以从听力材料中获取。其次,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社会经验知识包括语言、价值观、规则、道德观念和符号系统,只能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才能获得,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分小组参与的课堂讨论活动。这种小组活动要足够小,以便让所有成员都能够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之中。小组成员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以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一个交流的环境中、,学习者之间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揭示问题,并就该问题寻求同龄人的解释,具体可以采用诸如信息双向传递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方式与传统英语课堂活动的区别在于,后者往往是各组学生在活动中围绕一个定好的主题进行讨论,其弊端在于语言能力强的可能垄断操纵整个活动,语言能力弱的仍然处于被动地位,而双向信息传递可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参与信息交流。其活动形式可以是两人或多人一组,每个学生都拥有对方或其他人不知道却需要的信息。由于从教师那里得不到理所当然的答案,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以自己有限的英语语言能力通过合作与交流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这样每个学生都必须给予信息,也必须获得信息,通过交流与合作才能完成交际任务,达到解决某一问题的目的,换言之,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的机会川。

再次,认知理论认为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错误的出现使正确的概念或规则有了不同的参照系,对整个学习过程而言是有意义的。因此教师不必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刻意打断去纠正语法错误。相反教师应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竞争的课堂气氛,也可以与学生共同用英语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由浅人深,引导学生注重表达时思路是否连贯以及遣词造句是否准确,并在学生说完后进行总体评价,及时反馈。

(二)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大学英语听说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往往只听不说,或者听多说少。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科德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课堂信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因此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例如与话题相关的英语电影剪辑、歌曲、短片等等。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师应告诉学生可以从多个网站上下载学习资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素范文第5篇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学习和主动构建的重要性,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以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建构主义这一理论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促进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某个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个人的理论成果,而是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关于建构主义知识、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和总结的成果,他们主要包括杜威、维果茨基、加德纳,形成了众多建构主义理论流派,如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等。尽管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有各自的主张,但他们在学习理论上却有着共同的观点,即建构主义者都认为学习者是主动地建构他们的认知世界,提高认知功能,而不是通过单向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知识观,是指对知识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观念的综合。它涉及到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什么是知识,知识有哪些形态,知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但他们更强调,知识主要是由个人主动地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仅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而不是绝对的真理,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不同的个体会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相同的命题进行不同的建构,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主动建构来完成。建构主义知识观引起了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一系列变革,这一理论使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新考虑如何帮助幼儿主动建构知识,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质疑、探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境中,进行建构意义的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定的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信息加工理论者把人脑当成计算机,把学习看成信息的登陆、存贮、提取的过程;而建构主义者则认为学习是一个交互用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交互作用,即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积极主动地建构,从而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环境,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促进的环境,是充满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环境。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就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不是接受知识的木偶,教师也不是传授知识的机器,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与学生交流、探究以及做出调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的经验基础,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从而获得新知识、新意义的建构。建构主意的教学策略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从而积极主动地建构客观世界的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学习要配合儿童的认知水平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主体之外,而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认知结构。

儿童是通过同化或顺应获得新知识的。同化是通过经验或认知结构实现对感觉资料的吸收。儿童积极主动地同化必须以已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结构为基础,因而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儿童已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师为幼儿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同化新知识。顺应是儿童借助与新知识或观念的接触,促进已有结构、图式发生改变的过程,或创立足以容纳新接触事物的图,或修正原有结构以容纳新事物的过程。调节是主体在新知识与已有认知水平发生冲突的情境中做出的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调节。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冲突有助于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教师要利用好认知冲突,推动幼儿认知的发展,一方面要了解幼儿已有认知水平,为幼儿提供的教学、游戏等活动要能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和求知的兴趣;另一方面,认知冲突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要符合适度原则,远远高于幼儿原有认知水平的教学和游戏等活动,太难或非幼儿能力所能达到任务或游戏,会使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不利于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精神。因而,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幼儿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幼儿提供最适宜的认知冲突,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的认知水平。

(二)重视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交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幼儿思维处于感知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只有在与他人或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才能逐步建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如幼儿只有在对物体的动作中,才能建构物体的轻重等概念。幼儿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建构出数理逻辑经验,如为了让幼儿掌握数的抽象意义,可通过让幼儿摆弄石子,时而将距离放大或缩小,时而改变计数方向和次序的过程中,幼儿最终发现总数始终不变,从而获得对事物量关系的认知并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在幼儿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为幼儿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游戏,在游戏和活动中,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发展。

(三)重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同化作用的实现是儿童主动作用的结果。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和游戏是以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正如皮亚杰所言,“一切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和需要为先决条件”,兴趣实际上不过是同化作用的动力。人们对事物的兴趣和需要诱发认知冲突,教师利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幼儿适度的认知冲突,将幼儿对事物表面的兴趣内化,将幼儿的外部需要转化为内部需要,发展幼儿主动地探索事物的积极性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四)重视幼儿之间的交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就是指为学习者创设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为学习者的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提供一定的情境。协作发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作,而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会话有助于引发学习者自我反思,从而促进原有认知结构的发展。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语言、情绪、社会性以及认知的发展。幼儿只有在与其他幼儿交流时,才会知道其他人的看法并非都与自己的一样,这样幼儿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辨别、思考,从而学会从他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从而有利于幼儿养成批判性、客观性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摆脱幼儿的自我中心状态。超级秘书网

(五)为幼儿创设一个开放的良好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