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2001年第八次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小学自一年级起开设自然课,其性质为科学启蒙课程。课改后,自然课改为科学课,起始年级也从一年级变为三年级。时隔16年,科学课从三年级又回归至一年级。那么,科学课缘何会受到如此重视?孩子们又应该在科学课上收获什么呢?
一年级引入科学课是否过早
从今年9月开始,杭州市时代小学科学教师张忠华有了一项新的教学任务——给一年级学生上科学课,每周一课时。
暑假结束前,张忠华已经接受了专门的培训,为这门课作准备。浙江小学科学网原本每个月都会组织一次网络研修活动,邀请有经验的专家为全省的科学教师培训。此次为了让教师们更好地适应低年级学生的科学教学任务,暑假结束前的培训更为密集,培训内容主要围绕对新课标的解读和一年级《科学》教材和教法两部分内容。“有些比较超前的学校在几年前就已经尝试给一、二年级的学生开设科学启蒙类课程,积累了一些经验,他们在培训中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实际的建议。”张忠华说。
除一年级科学课外,这个学年张忠华还要给四年级上科学课。“此前科学课从三年级开始上,所以到了四年级,学生们已经对科学学习方式有一定了解,所以教学虽然还以观察为主,但已经可以加入一些较高级的对比实验等。但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可能是零起点,所以教学还是以启蒙、培养兴趣为主,多开展一些观察、体验活动,比如观察植物。”
目前,已通过审定的《科学》教材包括教育科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青岛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等多个版本。张忠华所在的时代小学使用的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参与了教科版《科学》教材中生命科学领域内容的编写。
“在生命科学领域,低年级的科学教育主要强调基础方法的学习,比如对植物、动物的分类,就涉及到基本的观察、比较、测量、归纳等方法。”张劲硕介绍说,“这也是科学课开展的一个思路,即不直接灌输科学知识,而是以对孩子科学思维和方法的培养为大方向。”
有些家长担心,一年级课堂引入科学课是否过早,是否会给孩子造成负担。对此,张劲硕认为,其实,科学很早就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了。“当孩子最早去叫爸爸妈妈时,其实已经在使用分类的方法。所以,从一年级开始上科学课,是非常正常的,并不算早。”张劲硕说,“而且在科学课上,孩子能动手做实验,并从中得到一些认识世界方面的启发、科学实证精神的培养,较早地让孩子们接受这方面的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
“从国际比较来讲,在科学文化传统较强的西方国家,科学课都是很早就开展了,而且从来都是与数学、语文同等重要的课程。”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张红霞介绍说。在她看来,在我国,让孩子尽早接触科学教育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倾向于对人际关系的重视,而缺少科学传统和思维培植的土壤。
“相比于严谨和准确的科学数据和事实描述,我们更喜欢用形容词。比如媒体报道台风新闻,可能会用‘千军万马’‘摧枯拉朽之势’等词,但实际上,讲清楚台风中心在哪里、台风几级是怎样划分的、台风吹倒的树有多粗、台风为什么这样移动等,才是准确、有效的信息传递。科学追求的是事实及其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情感表达。这样的思维我们一直有所欠缺,所以更要用科学教育来弥补。”张红霞说。
在张红霞看来,科学教育越早开展越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证明,人脑结构是可以在后天得到改变的,外界的刺激越早,改变越容易发生。“而且,较早开展科学教育也符合孩子的天性。”
在这方面,张忠华有着切身体会。时代小学此前也开设过科学趣味实验等课外兴趣班。“一年级孩子报名的非常多,对课程也很感兴趣。他们其实是很喜欢科学的。”张忠华说。
一次重要的转变
如今,科学课被引入小学一年级的课堂,学校早期科学教育受到更多重视。“这是个重要的转变。”张劲硕说。
2001年,依据国务院《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当时将“自然”课更名为“科学”,起始年级也从一年级变为三年级,此后直到2017年2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对于这16年的评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科版《科学》教材主编郁波坦言,我们在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和进步,但科学课作为一门独立的新课程,在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不重视与我们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很大关联。”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刘兵说,“很多学校过于追求升学率,不与应试升学等挂钩的课程当然不受重视,没有专职的科学教师等情况很普遍。而且,科学课标往往设计得很理想,但真正到了讲台上却因为种种原因,实际教学打了折扣。”
在张红霞看来,科学教育的缺失还与当下国家教育的发展阶段有关。“我们当前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还很不够,科学教育尤其需要教育资源,因为它要求学生能動手,能出去考察,大到科技馆,小到植物角、动物角都是需要的。在这方面需要国家更多的投入。”
张红霞认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科学文化传统的不足。“我们对科学的本质还没有足够了解。很多人觉得,科学教育无非是让孩子去记一些科学知识,但科学教育的真正意义并不在此。我们的教师和家长还不十分清楚科学与人文有何不同的教育价值等问题。在这方面,教师和家长都需要培训。”
如何上好科学课
如今,科学教育被更早地纳入到正规教育中。但刘兵提醒说,毕竟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不要把科学课的目标定得太高。“低年级科学课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科学最基本的感觉,包括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方式、科学探索的好奇心和兴趣等,不要把科学弄得那么冷冰冰的,显得很神秘,很高深。”而且,刘兵着重强调说,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公民的,而不是只为了以后从事科学研究职业的人或精英阶层,科学课程的广泛性应该得到重视。
在张劲硕看来,科学课开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教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做人。“比如在生命科学领域,生命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知识要贯穿在整个教材中。现在孩子们获得知识的渠道很多,但他们眼中缺乏对生命的关注。我们生命科学的教育要让他们知道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除了人类之外,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生命,不能唯我独尊。”
张红霞则认为,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中国的小学生如果能分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想象,能准确描述观察到的事实,认识到说真话的重要性,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这说来简单,但并不容易。”张红霞在小学课堂观察时就发现,孩子们很喜欢想象和拟人化的表达,但却不会客观地表达。
“比如,孩子们看到蜗牛在爬,用手一碰它的头,头立刻就缩回去了。有的孩子就说这是因为蜗牛怕冷了,有的说蜗牛害怕了。这些答案往往还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张红霞说,“其实这时老师应该追问‘你怎么知道’。客观描述应该是‘我用手一碰蜗牛的头,它就缩回去了’。至于是否怕冷、害怕,并没有被观察到。那么,老师应该继续问的问题是:多试几次还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吗?用温度不同的手再试试呢?这才是科学探究的态度。可是很多科学教师往往会表扬学生的想象力,而不是科学性。”
“老师在教学中还要允许孩子犯错,不要一味要求孩子都能得出那个唯一的实验结果,应该引导孩子更注重科研探索本身的过程。”张劲硕说。
科学教师如何“演”
小学科学课从中高年级扩展至低年级,科学教师人才的缺口无疑会进一步增大。
“目前我们科学教育专业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其中还有很多学生毕业后改行了。而且,现在科学教师还存在着对科学的综合性认识不足、对科学本质理解不深入的问题。小学一年级的科学课未必就比高难度的科学内容好教。”刘兵说。
2002年和2012年,张红霞等人分两次对全国21个省市的近4000名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对科学性质的理解,相比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表现出了较低的水平,而且历经10年,这种状况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郁波认为,对科学性质的理解是对科学的理解的核心。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也许懂得事实性的科学知识就够了,对于教师来讲,不懂得科学的性质,不懂得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差别,就不能真正上好科学课。“这样的教师,不仅存在着将伪科学引入课堂的危险,而且不能做到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寓于科学实践的过程之中,寓于科学史和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情境之中,会长期停留在以识记符号为特征的‘应试教育’阶段。”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郁波认为在于让科学家真正参与到科学教育中来,教师培训和课程设计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所以,在教科版《科学》教材的编写中,郁波邀请了一批科研和科普工作者来参与。除了研究动物方面的张劲硕之外,还有研究植物、物理、化学、天文、自动化等方面的科学家和科普人。前几天,张劲硕等科学圈人士还与教育专家、全国各地的科学教研员一同开会讨论科学教育的相关问题。
“其实,我们各大学、研究所每年培养这么多的硕士、博士,不一定都要去从事科研工作,也可以去从事科学教育工作,他们对科学研究有着更深入的认识。现在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的科学教育行业,人才需求都很大。研究领域较窄的科研人才我们需要培养,但同时也需要培养更多综合性的科学人才,满足科学教育的需求。”张劲硕提议说。
张红霞强调,一流大学应该参与到基础科学教育的师资培养中来。“但目前这方面并未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张红霞说,“还可以让科学教师参与到一流大学的科研课题中,让他们切身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进行科学探索,而不是在课堂上‘演科学剧’。”
在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方面,张红霞还提出,课标的细化非常重要。“你要告诉科学教师,从哪里下手、如何循序渐进,甚至在课堂上要如何说话。”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高专院校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34-02
新时期社会竞争更加激烈,高职高专学院学生的竞争压力也更加巨大,心理健康问题增多也致使高职高专学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了全新的认知。
1 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教育尤其是以社会需求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工作在教育目标、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上都带有明显的社会色彩,高职高专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如此。
首先,从新时期社会背景来看,接受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状态良好的高职高专学院学生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其次,高职高专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年轻人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对整个社会人群的心理健康状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2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高专学院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高专学院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学校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院向社会输送的人才都是身心健康的新时期人才。
2.1心理健康教育是学院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高职高专学院对学生进行的综合素质教育中,明确指出学生需要培养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指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身体与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心理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主要依托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而心理健康教育也对专业知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培养与锻炼有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高职高专学院开展的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还充分渗透到了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
2.2心理健康教育高中高专学院重要的人才教育方式
真正能够适应社会和职业现状的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适应能力。这些方面的需求只能依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所以,在高职高专学院中,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培养职业人才的重要方式。学院主要是通过满足学生的被理解、被尊重、被肯定的心理需求,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鼓励学生发挥特色、扬长补短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实现对学生各方面心理素质的培养。
3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防止心理问题带来的危害方面有重要意义
高职高专学生若是在心理上出现问题便会给学生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许多不良影响,而预防、阻止和解决这些不良影响的方式中,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前就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
3.1消除学生心理问题对学生自身的不良影响
高职高专学院的教育基本上是为了替学生毕业后打基础,但是很多的高职高专学生在家庭和自身条件乃至学校专业条件方面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所以这些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令情绪、心理状态不稳定的因素更多,若不能保持心理健康,摆正心态很容易产生落差感进而出现自卑、自暴自弃、妄自菲薄等心理问题。
对此,高职高专学院最有效的解决策略便是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积极开展健康有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递证明的心理健康元素,教授学生排解心理压力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各种压力状态下摆正心态,努力走到自强、自立、自信。其次,还要经常对在校学生展开普及调查,准确把握在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然后“对症下药”解决学生之中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
3.2消除学生心理问题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高职高专学生在家庭中是重要的家庭成员,也是家庭未来的希望,在社会中是重要的社会个体,承担着未来社会建设的重任。所以无论从家庭繁荣还是社会发展的角度都要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便阻止学生心理问题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高职高专学院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导学生认清自身价值,主动承担责任,并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的同时更要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带去希望。
4 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高专学生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学生个人角度来看,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学生个人发展,因为高职高专学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实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的七大心理健康标准,进而完成学生成才的关键步骤,所以高职高专学院积极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1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心理调整,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个人承压能力以及心理适应能力等
能参与高职高专教育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属于智力正常范围,可以产生基本的心理反应,不过在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下能得到更好的心理调整,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个人承压能力以及心理适应能力等各种能力。
4.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让高职高专学生更加开朗自信的生活,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让学生活在希望之中。
4.3平衡学生的心态,稳定情绪
良好的心灵健康教育还能帮助大多来自农村的高职高专学生平衡心态,稳定情绪,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亲和力的人,能帮助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建立好人缘。
4.4培养学生健全的社会意志
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健康全面健康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坚定信念,培养出健全的社会意志,能自主的协调各种社会活动,从而实现良好的适应社会劳动,并向社会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
4.5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和社会适应能力
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帮助当代高职高专学生克服依赖心理、自私心理等心理缺陷,从而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有勇气迎难而上,直面挑战。
4.6帮助学生的心理年龄能顺应学生的成长而成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和谐
心理健康教育能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自身心理反应,学习到如何根据社会状态改变心理行为方式的方法。还能帮助学生的心理年龄能顺应学生的成长而成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和谐。
由此可见,新时期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本人、学生家庭乃至学校以及社会都意义非凡,所以我们更应该齐心协力,坚持做好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岳媛.浅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3(54).
[2]古志华.试论新时期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政策[J].世纪桥,2013(03).
[3]杨丽华,吕秀娥,宋均艳.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A),2011(01).
[4]赵丹.浅谈高职高专学院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30).
【关键词】高中物理 实验教学 尝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2.031
物理作为理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高中阶段需要学习的规定科目之一。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其每一个定理、公式都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得出的。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物理教学开始重视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高中阶段的物理教材内容相对于初中阶段来说所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泛、深入,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更加抽象,单纯灌输理论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合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现实教学中发现,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不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实验教学,将教学重点都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的态度也“不冷不热”,甚至认为做实验是浪费时间,久而久之,物理实验也就被师生束之高阁,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与作用。新时期下要想重新实现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就必须改变师生对于物理实验的态度,使其充分认识到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本身要加强对物理实验的重视。高中阶段,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且物理教学的任务较重,因此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将用于实验教学的时间用来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这种教学模式表面上来看可以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听课时间中接受更多的物理知识,但实际上缺乏相应的实验为依据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点印象不深刻,对于各类公式、定理的掌握不透彻,从而在做题过程中运用不灵活,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摆正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位置,利用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纠正学生对于物理实验的认识。实际上,对于学生来说物理实验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但是在高中阶段,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并且由于需要学习的内容众多,学习任务重,本来能够分配给物理的学习时间就不多,而且实验教学需要花费相当一部分时间,因此相对于通过实验来获得直接的经验,学生更倾向于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间接经验,甚至学习过程中干脆放弃做实验。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促进作用,从而促使学生从“想”做试验到“敢”做实验的转变。
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对于学生来说,大部分科目学习的过程主要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即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将前人总结的知识精华通过语言讲解和文字记录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但对于物理科目的学习来说,光靠间接经验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直接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教学为主,帮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高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都综合在国家统一编订的物理教材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教材,将教材中所蕴含的理论知识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教授给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将与基础知识相关的最新物理研究成果灌输给学生,从而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实验教学为辅,通过实验印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尤其是课本中所标注的公式、定理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配合理论知识进行相应的实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课堂上不适合进行复杂的实验,教师可以选择相对操作简单、花费时间较少的实验进行辅助教学,这样即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可以让学生在观看实验的过程中印证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三、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导相结合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课堂所学知识。高中阶段,每周都会设置专门的物理实验课,不同的学校规定的时间多少不等,教师要利用好这些宝贵的实验课,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首先,教师在做实验过程中要做好引导工作。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的实验都是操作步骤较为复杂,需要实验器具较多的实验,如电流表改装电压表的实验、测定金属电阻率的实验等,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开始之前做好实验器具的准备工作,包括实验器材的分发、安全性检查等,从而保证学生在实验过程尽量不因器材出现的实验误差。同时教师还要在实验之前做好讲解工作,虽然物理实验相对与化学实验来说危险性较小,但仍然不排除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因此教师要做好如具体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的讲解工作,从而保证学生的安全
其次,学校教育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学生展开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物理实验教学更是如此,教师在实验课上要保证学生的实验主导地位,教师从旁做好引导工作。教师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选择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具体操作,记录操作过程和结果,教师在学生进行试验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对实验中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并且留出时间让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科研实践;物理化学;教学
物理化学是一门借助物理的基本原理,揭示化学基本规律的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理论公式多,推导复杂的学科特点。初学者往往感到抽象难懂,对数学知识要求高,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也往往认为理论知识学了没有用途,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解决物理化学中抽象难懂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教师授课时列举一些与生活实践相关的现象,借助物理化学知识加以解决,但是这只是一些简单的应用,并且借助于互联网络都能得到容易理解的结果,但是对于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似乎显得过于简单,并不能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兴趣,解决他们对物理化学理论学习的困惑,展示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体现物理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价值。另外,物理化学中化学规律和数学公式都是从科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能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在物理化学实际教学中,除了要结合生活实践之外,教师应该适当阐述理论公式的实际科研来源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科学前沿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应用价值,才能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物理化学知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科研实例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科研能促进物理化学理论教学,也能促进学生对当前科研前沿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1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1.1物理化学理论在科研实践中的应用
尽管物理化学科研实践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比较复杂,但是常常使用了大学物理化学书本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因而,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科研实践活动将其应用到物理化学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这里我们以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在科研中的应用来阐述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已有文献报道具有缺陷的碳纳米管浸入到一定浓度的氯铂酸或者氯金酸溶液中,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在碳纳米管的边壁缺陷上快速形成金属铂纳米粒子或者金纳米粒子[1]。这金属离子自发还原沉积碳纳米管上的现象归因于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原电池效应,电极反应分别是PtCl42-+2e-=Pt+4Cl-,AuCl4-+3e-=Au+4Cl-。根据电极电势的数学公式计算出PtCl42-和AuCl4-的还原电势以及碳纳米管的氧化电势,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能判断出金属铂或者金粒子是否能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边壁上。更进一步地研究表明利用原电池效应可以在碳纳米管的表面边壁上沉积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铜、二氧化钒等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计算这些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电极电势ΔE=φ(Fe3+/Fe2+)-φ(R-CNTs/O-CNTs)、ΔE=φ([Cu(NH3)4]2+/[Cu(NH3)2]+)-φ(R-CNTs/O-CNTs)和ΔE=φ(V5+/V4+)-φ(R-CNTs/O-CNTs),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和碳纳米管的结构等反应条件实现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表面,关键是通过原电池效应合成的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在催化加氢反应、苯酚羟基化反应等催化反应中展示了比其他方法合成的该种复合材料更加优异的性能,体现了合理的使用电化学方法合成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4]。尽管这些科研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考虑的因素复杂,但是在材料合成方面的基本原理仍然是物理化学中原电池电极电势的相关基础知识。实际上,物理化学中热力学、溶液中的化学势、物质的相图、吸附脱附、动力学研究等基本知识在当前的科研都有广泛的应用,利用这些基本知识来验证过程的可行性或者借助它们推断出物理化学及其相关学科中更深层次的机理或者原理[5-7]。因此,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在当前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学生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所必须要掌握的。
1.2科研实践对学生物理化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物理化学中的基础知识都是比较抽象,数学公式比较多,这增大了学生学习的困难,但是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来自科学实践,相应地能用来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时候借助于科研实践来展示这些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首先,科研实践的学术论文为了更好地解释相关原理往往都使用大量的图表或者视频,直观地展示和支撑他们的实验结果,帮助读者理解论文的结论。教师可以根据物理化学相关章节的内容提炼这些学术论文,在教学中利用论文中直观的图片或者视频给学生展示对应的知识点,使得抽象的知识图像化、具体化,同时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其次,物理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科研实践论文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更能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化学课程中基础知识与生产实际有紧密的联系,而不是为了学习抽象的知识而学习这些知识。它们能够直接应用到实际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并指导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活动,使得学生不再认为理论知识难学而没有用途,更不会消极地学习和理解这些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点,甚至通过网络数据库等相关工具,更进一步地详细了解与物理化学书本上相关知识内容,从而间接地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借助物理化学教学引入科研生产实践的概念,让学生接触基础知识应用到令人好奇的未知世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兴趣。既使学生学习到必须掌握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同时又接触到物理化学方向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前沿,掌握当前物理化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动态。让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基础知识灌输科研实践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发展前沿和科研动态,使学生浸润在科研的氛围下,产生浓烈的科研倾向[8]。从而使学生寻找自身喜欢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兴趣,建立严谨的科研和学习态度,刺激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提供基础。因此,物理化学教学中引进科研实践,不仅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化,而且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基本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
1.3教师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重要影响
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讲,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改革都是围绕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无法代替教师的角色,无法改变教师授课主体的本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导和示范作用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也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有直接地引导作用。因而,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决定了他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而科研实践活动对教师有很大的锻炼和启发作用,增加了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对课堂教学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工作[9]。首先,本学科专业教师开展科研实践工作之前必须不断查阅大量新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动态,及时跟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更新和丰富本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这个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更好地将当前本学科科技发展动态传授给学生,同时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教师将以新的高度去思考学科发展趋势,自然而然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而思考未来人才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法。其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对该学科未知领域的探索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能提高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培养教师一丝不苟和勇于创新的严谨治学态度、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良好的科研素质,激发教师的创新思想,迎合当前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潮流。教师在科研中的锻炼往往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顽强拼搏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对学生成才起到推动作用。此外,教师的科研成果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科研并非遥不可及,对学生有很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践,激起他们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学习的热情[9]。因此,教师要实现物理化学教学的改革创新,适应当前形式下物理化学教学的发展,仅凭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事科学研究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知识结构,从而加快教育观念的更替,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将新理论、新方法渗透到物理化学教学实践中,才能改变多年从教的疲惫与困惑,同时也激发了自身潜在的创造力。
2结论
【关键词】心理辅导 中职德育 德育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8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人才的认识也更加深入,所谓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德育作为中职教育阶段提升学生道德素质的关键环节,应该引起重视。对中职生开展德育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德育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途径有很多种,本文就心理辅导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展开论述。
一、心理辅导的定义
心理辅导就是采用一些相对便捷、专业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心灵,感受真我,让学生获得成长、成功的力量。心理辅导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在这一时空中,你可以逐层褪下繁重的装束,可以放心地没有干扰地去看自己,去思考自己,可以全神贯注直抵心灵深处。
中职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社会形形的事物既有一定的认识,同时这种认识又是不成熟的,很多学生又是独生子女,被家长宠着,一旦遇到挫折,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通过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具有重要意义。
二、心理辅导在中职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中职阶段不仅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思想境界的关键时期,德育教育肩负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的重要使命,应该引起重视。同时教师还要通过有效思考,找到更多有助于对中职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其中心理辅导在德育教育中就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德育学习理念
心理辅导注重从心理的角度使学生去认识事物,同时学生的一些思想情感、关键也只有通过心理辅导才能真正得到转变。中职阶段学生的学习时间比较紧张,德育虽然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然而却并未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因此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懈怠。教师如果仅仅从表面上告诉学生德育学习的重要性,势必难以扭转学生已经形成的理念,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切实认识到德育学习的重要性,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进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心理辅导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德育知识
德育虽然是一门致力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思想情操的学科,却是以理论知识的形式出现的,因此想要通过德育教育达到影响学生思想情感的目的,就需要教师首先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心理辅导在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在接受一些知识点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学生也可能会出现厌学心理等不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因素,为了克服学习中出现的这些困难,教师应该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纠正不利于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的理念,使学生摆正学习心态,进而更好的接受德育知识。
(三)通过心理辅导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
培养中职生良好的心态,是中职阶段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心态的重要途径。中职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浮躁是中职生的一个特点,浮躁的心理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会带来不良影响。三国时期蜀国军事家诸葛亮在《戒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修身之道在一个“静”字。心中宁静方可行舟,方能有一个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接受众多的知识信息。那么教师该如何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呢?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心情浮躁时进行深呼吸,也可以采用冥想法、宣泄法、注意力转移法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使学生克服浮躁的情绪,及时有效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心理辅导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
德育教育的目的具有多样性,其中通过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开发潜能,每一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然而我们缺乏的是开发人的潜能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中职生具有很大的潜能,有些学生的潜能能够被开发,使得学生在中职阶段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一旦学生的潜能不能被有效开发,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进步。
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对学生的潜能产生重要影响的是学生的心态,如果学生具有乐观的精神与坚强的意识,那么就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一旦学生出现不相信自我的情况,就会影响学生潜能的开发。教师如果能够对学生有效的进行心理辅导,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开发潜能。意识的力量远远不如潜意识的力量大,利用潜意识的优势大力开发其潜在能力,突破瓶颈状态,放松自我,从而相信自我,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主要使用心理调节术,如“催眠”“呼唤情感”“战胜自我”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开发学生的潜能引起重视,并通过心理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发挥潜能。
(五)心理辅导对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