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测绘基础理论知识

测绘基础理论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测绘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测绘基础理论知识

测绘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第1篇

一、分析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GIS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改革的培养目标,即能力培养一体化,设计、应用与开发型人才培养一体化。GIS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体系包括基础理论、GIS软件使用与数据获取、程序设计与GIS二次开发、GIS工程建设、空间建模分析及应用、GIS前沿六个方面。地理学知识作为基础理论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础理论知识的构建深度决定了GIS软件使用与数据获取等五个方面的高度。由于GIS的学科综合性,不同高校对GIS专业定位的差异,体现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侧重的不同,而同样是工科定位的由测绘类专业为依托的院校,在GIS本科专业地理学基础理论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桂林理工大学的地理学基础理论相关课程较少,尤其体现在自然地理学课程。东华理工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较多,而人文地理学课程则较薄弱。相对而言,武汉大学开设的课程丰富,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课程数量相当。总体来看,课程开设以选修课为主,必修课为辅。

依托测绘类院校的专业在课程中突出了测绘遥感类专业基础的课程,反映出他们在测绘学教学方面的师资优势和认同,因此,GIS教育工作者在强调和凸显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应有的专业基础课程。根据GIS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加设、调整和优化地理学基础理论相关课程设置,完善GIS专业课程体系。在夯实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会能力,形成全面发展的GIS专业人才。

二、剖析教学对象,设定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概论》是桂林理工大学GIS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而GIS专业的生源均为高中理科生,地理基础知识较差。《地理科学概论》课程设置为48学时,相对其它专业课程,课时较少。根据学习状况调查,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专业选择存在盲听盲从现象;学习自主性缺失。因此,基于授课对象地理知识较差、学习自主性缺失等现状,应适当增加《地理科学概论》课程学时数量。

三、分解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

地理科学导论应该更强调或侧重于“引导”和“导入”,着重于地理科学研究之前的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准备工作。桂林理工大学选用的教材为白光润编著的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地理科学导论》。教材可分解成五部分内容:①地理科学的基本问题、发展简史、学科体系及研究方法;②地图认知;③地理空间;④对于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热点地理学问题;⑤地球系统及宇宙空间。

著名教育哲学家Martin Buber认为,教育过程中“教”、“学”双方是一种“我―你”关系,实质应该是一种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互动关系,根据课程内容巧妙设计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十分必要。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优势和局限,有其运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单一的刺激容易形成疲劳,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注意力分散,加重学习心理负担。在对教学内容分解的基础上,应结合各部分内容特点并取各教学方法所长,设计合理多样的教学方式。

第一部分,地理科学基本问题、发展简史、学科体系及研究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以课件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重点,增强教学感染力,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多角度的知识表达,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领会所学知识,也使教师更方便、科学地进行教学规划。同时,有条件的高校可适当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丰富教学内容,亦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还可实现教师在网上教室与师范生进行沟通,随时掌握学习动态。

第二部分和第五部分,地图认知和地球系统及宇宙空间。GIS专业已在地图学等相关专业课程中进行过系统学习,基本具备对地图认知和地球系统及宇宙空间理解的能力和素养,针对该部分内容,采用复习式教学。

第三部分,地理空间。地理空间是了解地球表层空间的基础,针对学生基础较弱的现状以及地理空间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比较紧密的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特别注重分析探索真知的过程。如学习区位理论时,教师可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增进对问题的认识,从课堂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在理解和认知区位理论同时,学习理论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探索过程。

第四部分,热点地理学问题,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用小组任务方式讨论地理学热点问题,引导和鼓励学生将所学GIS知识应用到解决地理学问题中,以GIS技术演绎、预测或解决问题为任务,调动学生所学GIS专业编程知识、GIS软件操作技能,小组成员共同制定计划、合力完成项目任务。

四、优化教学质量,完善评价体系

本校GIS本科专业脱身于测绘学科,原专业教师全部来源于测绘工程专业教师。为优化教学质量,必须加速教师专业知识更新。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GIS教师团队素质,一是提高原有教师教学质量:鼓励并创造机会到国内外相关院校培训、进修或访学,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方法;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交流座谈;鼓励校内教授、博导等优秀教师进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或参与教学课件制作,向年轻教师传授经验;鼓励教师进行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二是合理利用外部优势资源:调用校内地理学相关学院教师资源;在政策、方针等方面提供优惠,控制教师“近亲繁殖”,合理引进外校优秀师资。

在优化教学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尤其是学生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一个具有导向性的因素,其目的在于客观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并引导学生向指标体系所要求的方向努力。通过学生评价体系,鼓励和鞭策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方法,达到以评促优之目的。

五、结束语

测绘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第2篇

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

1、主干课程有机械制造技术、电机拖动与控制、工厂供电、单片机原理、 机床数控技术、机电设备故障分析与维修等。

2、主要实践环节有装配体测绘、操作技能实训、 机械制造基础实训、 电工技能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机床工艺及夹具实训、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训、数控技术实训等。

机电专业培养具有必备基础理论知识、专门知识和较强的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测绘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测量;测绘科技;地形测图;数字测图;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S969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测量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各种测量新仪器、新技术的不断推出,使得测绘行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数字测绘年代。数字地形测图与传统的模拟法测图相比具有自动化、数字化和高精度的优势。高校是培养具有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的测绘人才的摇篮,因此对于土木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模式应由传统的模拟法测图向数字化地形测图方式过渡。但由于教学观念落后,教材陈旧,实验设备匮乏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地形测图教学和实习还是以模拟法测图为主,数字地形测图的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实践,造成教学与实践和应用的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后对工作显得无所适从,有的新技术、新仪器甚至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本人就近几年大比例尺测图教学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做好土木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做了一些思考,旨在使教学更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测绘科技的进步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现状与发展要求

1、现状

首先,一些高校实验设备陈旧、实习手段落后,无法跟上地形测图发展的需要。目前大部分高校由于教学经费有限,投入到教学设备上的部分就能少则少,导致实验和实习设备无法更新,或者更新速度不能跟上发展要求,于是学生实习只能以传统的测量仪器为主,一些新技术、新方法难以应用;其次,缺乏具有专业特色的新教材,目前该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仍然是以讲述传统的测量仪器和方法为主,一些新仪器、新方法只是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即可;再次,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以及缺乏符合测绘市场要求的培养方案。

2、发展要求

目前发达国家已基本建立了数字地图生产体系,城市基础信息(图形/属性)的数字化及其在Internet网络上的有效传输取代了传统的纸图、文档和手工作业方式。在网络上可以完成对各类基础信息的检索、查询和空间分析。数字地图与数字化技术已经构成了发达国家建立“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的重要技术支撑之一。

根据目前发达国家的数字地图发展现状,导致测绘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也就对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是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对丰富学生的测绘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测绘方面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随着目前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测绘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使测绘学从理论到实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校教师必须把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积极把握测绘市场的发展动态,深人开展教学体制和方法的改革,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新世纪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的要求。因此,土木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以传统的测绘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测绘技术为手段,来满足新时期地形测图的需要。

三、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1、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改革中,只有在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的前提下,才有可靠的专业建设,学科领域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土木工程测量课程应打破旧的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多而杂,教材内容陈旧,时间内容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的现状,以适应专业需要的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技术培养为主线,构建起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应从土木工程测量的具体应用出发,以测定和测设作为教学的切如点和核心,将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纳入到测量教学中,阐述其测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加强实践联系,强调其综合运用技术和应用能力,发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功能;注重测量技术原理,方法的逻辑关系,连续关系和互补关系。能力结构强调测量知识在测绘工程中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应对能力,通过实践将所学的测量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

2、及时修改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决定课程教学内容的根本,没有完善合理的教学大纲,就难以培养出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学生,因此教学大纲应随着学科的发展、专业的调整及时修改。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应围绕当代专业特点和对学生培养目标,改变过去一些不合理的培养模式,适当降低对测绘基础理论的要求,删减一些过时的理论和测绘方法,减少一些陈旧仪器的实践课时。重点对数字地形测量所用的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等内容进行补充。

3、精选教材,更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目前测量工程已逐步发展成为将测绘、计算机、光电子、3S乃至5S(即在3S技术的基础上加入DPS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和ES专家系统)等技术运用其中的新学科。测绘科学和各项工程建设相互融合,教学信息和教学内容大量增加。要想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数字地形测图理论与方法,在教材和课程教学内容上就要紧跟科技的进步,以适应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摆脱因教材陈旧,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模式。同时还必须满足专业教学时数的要求,在课程内容增多课时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应精选课程内容,突出“少而精”的原则,构建“以测绘基本理论知识为重点,以现代测量技术为手段,以最新测绘科技成果为主线,以满足工程测量需要为目的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重点和课程的特色,以适应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4、注重教师知识的更新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高低和新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随着测绘理论的不断完善,测量仪器、设备的推陈出新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测绘理论的新动态,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方法,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也要及时更新与调整。作为教师,首先应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经常阅读有关文献,了解和关注国内外研究动态;经常到工程建设单位承担一定的工程任务,使测量教学、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促进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高等院校应重视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使教师有继续学习的机会。

5、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现有教具,使复杂内容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教学直观易懂。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实践性强、技能训练要求高、难以掌握的内容,通过电化教学,直观地表达出来。

地形测图是一门重实践、重技术的专业课,在强调理论教育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地形测图不是一门孤立的专业课,把地形测图课程所学的知识与其他的相关课程结合起来,使其在其他相关课程中得到充分运用,才能达到地形测图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效果。

四、结束语

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十分重要,也非常迫切。通过对土木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能有效地推动测绘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在测绘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方面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具备了较强的地形测图意识,能较好地满足后续专业课学习和日后工作的需要。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教师只有通过艰苦的努力,不断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计划,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土木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适应测绘新时代需要的综合型技术人才。

[参 考 文 献]

[1]杨德麟等.大比例尺地形测图的原理方法与应用[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程新文.测量与工程测量[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张正禄.工程测量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报.1999,(增刊)

[4]冯仲科.21世纪测绘教师的十大素质[J].测绘通报.2000,(1):41-42

测绘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零部件测绘 项目教学法 项目任务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a)-0209-01

1 项目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其实就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专业出发,培养学生专业的学习,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完成项目任务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法在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地进行知识建构,是一种自主发展的新型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的突出特点就是,(1)把传统的教学模式改为由教师教学为辅,学生为主的模式,来进行教学,以项目任务来引入新知识,并且能够有效的把新旧知识加以综合、整理,从思想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和兴趣,效果更好。在该教学法中教师只是项目实施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再是主导者。(2)由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任务为中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沟通能力。在需要动手的能力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动解决实际项目问题的同时,掌握课本的相关理论知识。(3)将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任务为中心,让学生记忆深刻,能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不同项目可促使学生接触不同情景的实践,开阔视野,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4)能实现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培养“一体化”,即“教、学、做一体化”。(5)教学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在完成项目任务后,不仅评价学生的项目成果,更评价学生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所用到的方法及学到的职业能力,比如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等。总之,项目教学法就是要将教学过程和具体的项目任务充分、合理地融为一体,围绕教学的体系,因材施教。它能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能力等一些综合职业能力。

2 零部件测绘教学内容

零部件测绘教学内容分大体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测绘对象的拆装,对其进行分析,弄清其工作情况和结构特点、绘制其装配示意图;第二部分是拟定零件的表达方案、画零件草图;第三部分是对组成测绘对象的零件进行尺寸测量,并在已有的零件草图上进行合理的标注,同时还需标注技术要求等,在此过程中需要熟练掌握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并能够查阅相关的资料文件;第四部分是根据已有的零件草图绘制零件工作图及部件装配图;第五部分是测绘注意事项。第六部分是上机操作,应用AutoCAD软件抄画零件图和装配图,其中零件图只选一张,并且任意选择。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测绘的过程,方法和步骤,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绘制零件图样和装配图样的能力。

3 项目教学法在零部件测绘中的实施过程

具体实施过程可分为如下五个教学阶段。

(1)零部件测绘开始前的知识准备工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测绘任务,在正式测绘之前,需要安排四学时集中讲课,讲解测绘实训的内容、安排及方法步骤。即以一个机用虎钳的测绘为实例,从了解机用虎钳的结构特点开始,到零件草图的完成、尺寸的测量,最后到装配图的绘制,给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零部件测绘过程的实施,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对任务的实施更加明确。

(2)成立项目小组并制定项目计划。将学生按照学号顺序分成几个组,每组五名同学左右,共同完成实训任务。各组随机抽取老师准备的减速器,然后学生利用已有基础、根据不同型号的减速器、在教师引导下,制定项目计划、确定步骤、准备材料。各组成员还需确定每个组员的分工,选出小组长协调工作,自行学习相关知识。最后小组长向教师汇报本小组工作计划、小组疑难问题,教师审阅后适当进行指导,提出个人建议。

(3)项目任务的实施。组织各小组团队自行独立测绘零部件,绘制草图,也可团队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解疑。根据经过团队讨论所确定的方案,各同学独立完成项目任务,完成零件草图并标注好尺寸,在教师指定的时间内上交。教师可在随时对草图进行答辩式批阅,这样可使学生直接得到指正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强调学生要依据草图绘制零件工作图。

(4)项目展示评价。各组由组长介绍项目具体实施的全过程并展示项目成果,即全部零件图和装配图,把其张贴在教室进行展示。让全班同学对所绘零件图和装配图进行综合评价,包括表达方案的优劣,尺寸标注是否正确、完整、清晰、合理,技术要求是否符合零件工艺性能等几个方面综合评价。

4 教学效果分析

在零部件测绘项目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有了明确具体的工作任务,明白了自己的责任所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以认真细致的态度去完成尺寸测量、查阅资料、绘制图样等项目工作,展示自己的项目成果,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它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问题、新情况,需要学生发挥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去解决,因此项目教学法能较好地培养现代企业所要求的多种职业能力。

5 结语

零部件测绘教学侧重实践操作,非常适于项目教学法。通过对减速器的测绘,让学生全面地、系统的复习机械制图课程所要求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绘图、读图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采用项目教学法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组织协调、引导及示范作用,能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即“教、学、做一体化”。在此教学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从各个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学生将来从事工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测绘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第5篇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中以“必需、够用”为度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加大实训的比重。机械制图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逐步启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最终获得“读”和“绘”的基本技能,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1 教学现状

(1)学生读图绘图困难,主要问题自己不能确定所读和绘的平面图形的正确性,尤其是对空间立体图形的细节部分表达上往往会发生错误或遗漏。这主要由于高职院校的绝大部分生学没有建立空间思维能力并且没有接触过工厂对很多零件结构不了解。

(2)不了解新的、领先的前沿知识,知识陈旧,这主要与教师的授课内容及工程实践经验有关。

(3)毕业生到实际工作现场后,在校学的很多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所需的理论知识有很大的差别,很多都用不上,需要用的在校时老师又讲的很少,根本不够用。另外,学校的实训室和实际的工作现场有很大的差别,学生感觉工作环境很陌生,实作能力差。

针对上述情况,该文将提出了一些创新措施。

2 整合内容优化教学

教育部【201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教材建设上遵循实用、够用原则。以应用为目的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压缩理论课时。删减实际生产中不用或少用的内容,大力强化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多的内容,使之系统化、模块化、实用化。

(1)整合基本理论。着眼于体,加强体与视图、体与各章节的联系。各知识点要互相穿插,融会贯通,有利于提高学生读图和绘图能力。

(2)整合标准件、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等内容。通过装配体来展开对标准件、常用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学习,加强零件的测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引入行业最新技术信息,开阔学生的眼界,见识国内外的新设备、新标准,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完善。

3 方法创新 效果显著

从选择内容和组织实施以至具体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都必须突出新意,灵活多变,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前沿性。

3.1 立体教材与高水平多媒体课件使用

结合生产实际把教材做成一个立体教材,精心准备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视频录像、动画等导入教训内容,归纳教学难点、重点。通过播放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制造业的较高水平、且有代表性的企业产品生产现场拍摄下来DVD,将真实的生产过程、生产环境呈现给学生,使教学变得直观、生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2 采用“大班上课,小班辅导”相结合的形式

大班授课对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教师积极启发、正确诱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积极主动的思考、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增加了小班综合型的辅导课,使学生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目前对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学生的基础要差些,知识的结构和基础比较欠缺。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降低要求,甚至改变教学内容与结构,确保学生学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最好实行分层次教学,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保证学生“吃饱、吃够”。

3.3 采用直观教学法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日益广泛,计算机绘图技术成为必然趋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手绘与机绘相结合教学方法。比如在形体投影的教学中,课堂上先手绘把所要讲授的基本体,按“三等 ”关系在黑板上画出,同时也要求学生跟着画,手绘完毕后,调出AUTOCAD,领学生机绘此图,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达到正真掌握的目的。教师要拿不同类型的模具给学生观察,多分析一些典型形体给学生,多画一些图形给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理解其组合方式和特点,找出其变化的规律,同时还可带学生参观教具室、企业的机加工车间看加工完的零件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形象储备。学生将逐步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和简单的手绘及机绘两种绘图方法,为后续零件的测绘打下基础。

4 强化实践 提高能力

以能力提高为核心,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从这点说制图课程培养的能力,首先是读图能力,其次才是绘图能力。

4.1 强化测绘实践周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测绘是《机械制图》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性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可以使学生在图示方面、读图能力、手绘和机绘能力、测绘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明确任何作图的不准确,标注内容的不规范等差错,在实际工作中均有可能造成产品的不合格或造成重大安全隐患。这种理论与实践、学习与体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工作中完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4.2 体验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