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理论知识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前,我县正大力倡导高效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校从2012年秋开始在七年级实施高效课堂。现结合我校实践,谈谈语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高效课堂的有关看法。
一、我校语文教师的教育理论现状。
我校多数语文教师对于教育理论知识的认识很模糊,或者很狭隘。他们眼中所谓的教育理论知识即师范院校中开设的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和教育史的课程内容;仅限于对大教育家、心理学家及其理论的了解,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赞可夫的《发展教学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胜利法”等。对当代出现的适应新形势的新的教学论、教学法不太了解,对当代学生心理揣测不透。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专业发展。
二、提高语文教师教育理论素养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形势所需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态度,热爱教育事业;要求转变角色,发挥教师的助学、评学、督学和同学等主导作用;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愉悦的竞争的课堂氛围┄┄语文高效课堂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更是多多。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教育心理学知识,而且要具备素质教育的系统理论知识,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观念新则百业兴,作为教师,只有在教学工作中深刻领会教育理论精髓,并用教学实践加以印证加以发展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高效课堂的需要,使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打造高效课堂应提高的语文教师理论素养
语文 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是:语文教师在经过一定的教育理论修习后,自身形成的关于教育理论的一系列认识以及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的惯常修养。具体说来,包含四个方面内容:教育理论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意识及价值观、教育理论知识内化后形成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利用教育理论进行自我专业素质提升的能力。
(一)教育理论知识水平
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水平是教师形成教育理论素养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育理论知识的内涵更加丰富,可以说,所有对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及相关活动产生直接或潜在影响的与教育有关的理论知识都属于教育理论知识的范畴。教育理论知识的分类有很多种,德国教育学家布蕾津卡根据研究范畴及作用的不同,把教育理论分为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和实践教育学三类。其中,教育哲学提供价值和规范取向,回答“应该是什么”问题;教育科学描述和解释事实,回答“是什么”问题;实践教育学给教育者提供关于其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手段的信息,回答“应该怎样做”问题。而根据涵盖的具体知识类别不同,又将教育理论知识等同于“条件性知识”,即 “个体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以及在何种条件下才能更好地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一种知识类型”。对于教师而言,条件性知识涉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以及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更加常规的关于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包含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课程理论三大块。同时,有研究认为教育理论知识不仅应该包括教育学科的知识、学生的知识,更应该包括“教师自我的知识”。
根据上述分类结果,结合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语文教师应具备如下教育理论知识:第一、条件性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学科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及学生管理的相关知识。教育学知识能帮助教师了解教育的基本规律,正确看待一些常规的教育现象。心理学知识能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一些常见心理问题。学科教育学知识对教师开展具体学科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帮助。学生管理也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所以语文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管理知识。教育管理归根到底是人的管理,人本主义理论、差异理论、动机与激励理论等对我们教师适时转换角色意义重大,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学生走近学生做学生的伙伴。第二、实践性知识: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教师经多年教育教学实践后总结出的一套有自身特色的个人教育理论,二是专家教师的实践经验总结后上升成理论,并可在社会上推广被更多的教师习得。如果从教育理论知识的归属主体来看,条件性知识属于社会倡导的教育理论知识,而实践性知识属于个人教育理论知识。这一部分知识不一定每个教师都能具备,但应该是每个教师努力的方向,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意识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才能形成这种独具特色的个人教育理论,同时,这个过程也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一个过程。第三、关于教师自身的知识。主要指的是教师对自身实施规划,调节所需用到的理论知识,如教育理想、信念,自我身心保健与调节的知识,心理和美育方面的知识等。当今社会,生活工作压力大,教师对自我发展发面的要求也与日俱增,这部分知识便显得更为重要。
(二)教育理论意识及价值观
教育理论意识是指教师学习、应用教育理论知识的意识倾向,而价值观体现的是教师对教育理论功能及作用的看法。多数语文教师认为教育理论对实践指导意义不大,因而也没有学习理论的热情。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有的是源于教师对教育理论知识的认识模糊不全面,有的则源于教师自身产生了错误的教育理论意识倾向。可见,教师的教育理论意识和价值观在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提升中是起到主导作用的。
那么,语文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理论意识呢?第一,教师应具有理论自觉意识,即教师在其复杂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对那些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事件要有意识的进行“是否如此”与“为何如此”的追问和反思,这样教师才会在教育教学生活中常保一颗好奇的心并激励着自身不断进行探索。第二,教师应具备理论批评意识,不应全盘接收,也不可盲目批判。盲目批判会变成目无理论,只有经验;全盘接收、不懂变通则会使理论的效用大打折扣,自然会影响教师的理论价值观。第三,教师应具有理论创生意识。教师要进行理论创生必然要对自身的实践认识进行理性思考,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的这种理论创生是基于实践并又归于实践的创生,具有更高的实践意义,同时也是对自身理论素养的一次提升。
(三)教育理论知识内化后形成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进行教育理论知识学习,不是为了学理论而学理论,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这也是教师的执业之本。所以,看一个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仅看其具备多少教育理论知识,有没有正确的理论意识和价值观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理论学习后内化形成了教育教学能力才是更为重要的,这些教育教学能力可以看作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的惯常修养的一部分,也是衡量教师教育理论素养高低更为显性的一个指标。
(四)利用教育理论进行自我专业素质提升
教育学学科自引入我国以来身负着三重使命,即:教师素养教育、教育科学研究、学科自身建设。从指导实践到发展理论,教育学似乎无所不包。这神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使教育学始终摇摆在实践与理论之间,结果实践也没有指导好,理论也没有建设好,教育学“沦落”为三流学科。在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教材出现之前,探究新的教育学教学模式不仅是解决教育学困境的可行之路,也是学科增长的突破口。因为几乎所有教育学名著,如《大教学论》《普通教育学》《民主主义与教育》,无不以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内核来构建自己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案例教学模式与案例教学法息息相关,案例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情景性、实践性,它能使教育理论进入“现场”、走向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同时又把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向理论转换,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另外,案例教学也使教师在教学中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而案例教学模式主要以案例教学法为教学方法,但它不是唯一的方法。案例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在内的一种案例教学程式。
二、案例教学模式的建构
案例教学模式的建构要求教师首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即从原来的课堂领导者转变为课堂组织讨论的合作伙伴;其次,教师的案例教学过程既要基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要使学生从教育实践活动和事件的“旁观者”转变为教育实践活动和事件的“当事者”。因此,案例教学模式以案例分析为内核,以问题为线索。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问题的引申贯穿于案例教学的各个步骤。和其他教学模式一样,案例教学模式也主要有三大教学步骤。第一步骤:收集资料,整理编写案例;第二步骤:点明主题,熟悉案例情节,实施案例教学;第三步骤:案例教学总结,保持教学前后的一致性。其中案例的编写和案例教学是案例教学模式的主体步骤,搞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案例教学过程主要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有很大的关系。
1.案例的选编
案例的选编工作是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教师必须明确什么是教育案例,什么样的事件或情节能作为教育案例,这牵涉到案例的标准问题。贝内特(Bennett)在对哈佛工商学院学生及老师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得出,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点:完整的情节、有趣的论题、新近发生的事件、移情效应、可引述的材料、可选的解决方案等。舒尔曼(Shuloman)则提出:“称某事是一个案例是在做一个声明,即它是某类事的一个案例或者是一个大的群体的一个例子。”他将案例知识定义为:“特殊的很好的用资料证明的详尽叙述的事件,而案例本身是事件或事件结果的报告,案例代表的知识使得他们成为案例,案例和理论永远连在一起。”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认为:好的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是“教学情景故事”或“典型事件”。可见,选编的案例应该具备典型性、知识性、现时性、问题性等特点。此外,编选的案例中应该有矛盾冲突,并且解决冲突的方案具有可选性和开放性。同一个案例不能既描述角色冲突又提供解决方案,追求完满结局。一个好的案例应该描述清楚主要事件、人物以及人物在事件中面临的冲突即可,以此来引出更多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其次,教师必须明确为什么选择某个教育事件作为某章节的教学案例,这涉及到教学目标和预设的教学效果问题,同时还影响到案例教学中讨论的程序。因此,在选编或修改的过程中需注意案例的价值取向。
第三,因为教育学是公共课程,教师不可能像要求专业课程那样要求学生对案例作课前的充分准备,学生也很少做得到。因此,案例选编还必须突出简约性、直观性,必要时可以选择视频类教育事件作为案例,使学生进入直观的案例“现场”,“参与”事件其中,提出解决方案,这样较符合教育学案例教学的实际情况。同时要注意案例编选的目的是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情景和问题,理解教育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有替代性地建构教育教学的缄默知识。
2.案例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过程就是根据所编选的案例,依据一定的教学任务,通过对教育案例进行的介绍、分析、讨论、总结等环节实施教学的过程。案例教学模式在认识论上遵循着从具体到一般再到具体的认识路线,是归纳法和演绎法综合运用的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大步骤:
(1)介绍主题,熟悉案例。一般而言,案例教学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因此在实施案例教学前,首先应该介绍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背景,进而自然地转入案例发生的背景,再陈述或演示案例的具体内容,效果才明显。因为这样做,学生才会自觉不自觉地将相应的教育理论置于案例情节中加以理解,并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教育学案例教学应避免让教师一走进教室就陈述或演示案例内容。因为任何案例都不可能完全与某一特定的理论相吻合,就是同一个案例,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运用也会有不同的教育效果。因此,直接陈述或演示案例将不利于学生发现案例中的问题和冲突,而后的讨论和分析也可能失去教学的意义,更谈不上让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了。
(2)分析讨论,引导深思。熟悉案例后,可以从两种途径开展分析讨论。一是教师不再做任何提示,直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案例的理解找出问题和冲突,并从不同的立场提出最佳解决方案;二是教师先作问题性的提示,为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暗示思考方向,再进入讨论。对于前一种讨论方法,由于学生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大多数时候效果不佳,而且不利于教师控制课堂,因此一般采用后一种分析路径。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案例教学虽然倡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发挥主体精神,但并不是自由讨论会,它有而且必须有明确的讨论主题和大体上的分析方向。教师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案例层层深入地分析,并允许学生提出新的分析思路。
(3)概括总结,提升认识。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论,因此必须将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形成的经验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层次,即从解决问题的经验上升到指导实践的理论。这是案例教学的又一关键环节,如果缺失这一环节,案例教学的效果就只能停留在经验认识的水平上。这样既不能实现教育学的教学目标,也达不到指导实践的最终目的,因为经验知识因其与特定的实践事件相联系,如果不能上升到理论的层次,其可迁移性就比较弱,这是与教育学的学科目的相违背的。
(4)举一反三,联系实际。教育学案例教学的过程遵循着从具体到一般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其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论知识,更在于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因此在完成以上三个环节的教学后,还应该要求学生继续寻找与所分析的案例情景类似的教育案例,归纳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在相同的理论基础上寻找不同的应对方案。这是知识应用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则要反思整理自己的方案,思考为什么在那样的情景下会提出那样的方案,这些方案能和科学的教育学理论相吻合么?教育学上相关的某些理论是正确的么?提出的问题方案可以成为教育学理论的组成部分么?方案的可迁移性大么?随着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学生替代性地形成教学缄默知识,应对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也将大大提高。
3.案例总结
案例总结环节牵涉到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于学生而言,案例总结意味着反思整理通过本次案例讨论获得了哪些经验知识,这些经验知识和对应章节的教育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借此形成自己的缄默知识;对于教师而言,要思考本次案例讨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是否恰当处理了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关注到了每一位学生,这是其一;其二,教师还要思考本次案例是否是最好的案例,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案例?教学过程中,从学生方面得到了哪些启示,案例还存在哪些不足,怎样进一步补充完善,以便为下一次案例教学提供借鉴。
三、案例教学模式的实践反思
教育学案例教学模式明显具有情景性、问题性、主体性、应用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案例教学,尤其是视频案例教学,通过将教育实践的情景直接展现给学生,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愿意积极参与讨论,通过相互之间的争议和协商,从不同的立场分析问题和提出最佳解决方案,积累了替代性“实践”经验。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结合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就能将课堂上的经验性认识转换成自我缄默知识,这是案例教学追求的最佳效果。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如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使得案例教学具有不可控制性,那么教师该怎样有效地控制课堂,怎样引导学生围绕案例主题思考分析问题就很关键,而这个度往往很难把握。如果教师引导不恰当,学生的思路可能出现偏差,讨论就可能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纠缠不清而影响整体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由于教育学的公共课程“身份”,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明显没有专业课那么高,所以要求学生课前熟悉案例内容很难做到,这是教育学案例教学不同于工商管理等专业课程的案例教学之处。其次,案例教学方法不是案例教学模式的唯一方法,教师必须采用其他教学方法共同完成全部教学计划,长期运用单一的案例教学方法同样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感。另外,教师是否具有不少于三年以上的教龄也很关键,因为必要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应急能力也是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捷克]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德]赫尔巴特,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美]约翰・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郑金洲.认识案例[J].上海教科研.2001(2).
[5]季诚均.高师教育学教学中案例方法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1998(7).
[6]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1—0019—01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的建设和大力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幼儿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幼儿教师要有专业发展的意识和动力,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在专业和实践两个方面努力使自己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在教育教学中善于学习和总结,通过终身专业训练,学习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那么,幼儿教师如何才能走上专业发展之路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个途径来实践和提高。
一、打好扎实的理论功底
当前,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一部分人认为幼儿教师就是“孩子头”,只要能把孩子哄好、带好就行,不需要过多的理论知识。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幼儿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天真可爱的孩子,他们第一次接受家长之外的人的教育,孩子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与教师有着密切的关联,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幼儿园开始奠定基础。因此,在新形势下,幼儿教师应该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学习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前沿教育学信息。
二、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实践是验证理论知识的最好途径,也是自我提升的广阔天地,幼儿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做一个有心人。如,制作幼儿教育行动研究记录表,关注幼儿行动的变化及特点;思考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问题与思路;开展园本教研,利用园本教研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等, 积极借助各种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促进自己的业务能力,积累丰富的经验。并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教学能力的提高落实在每一天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参加各种技能技巧比试、优质课评比、教育教学观摩、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论文及教案评比。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要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材料)。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研究当地传统游戏,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幼儿园和幼儿实际加以改进,加以创新,使自己的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升华,把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样,经过多年的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才会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才会得心应手,最终让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孩子都受益。
三、在反思中获得发展
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以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就目标的达成、环节的安排、师幼互动情况、教育效果与质量等方面进行反思,并将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感受、体会、想法与疑问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提出思考以及采取相应的对策。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区域活动正是游戏化的小组教学活动,主题活动课程则是对幼儿发展所需制定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在教学和游戏活动之后,幼儿教师要及时反思,哪些内容不适合本园幼儿,应作哪些删减、调换,或需要补充哪些内容?在教学重、难点上活动目标与幼儿实际有无差异?区角活动或游戏活动组织中,有什么样的创新,哪些是应该总结的,哪些应在下次活动中加以改进,活动环节设计、环节目标、使用材料、呈现方式上的得失等都应该及时反思,并进行必要的记录,以便在下次的教学活动中改进提高。日积月累,个人的教学经验就会大幅度提高,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四、提高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改革
一、引言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始终扮演“传道授业”的角色。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有诸多优点: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可以系统地传授学科知识,方便师生情感交流,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投资成本也较低。但这种教学模式也有不少缺点: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板书授课为主,重规范、轻创新;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知识面狭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受到限制等。
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提出了案例教学法。这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重视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可在发挥传统教学优势的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我国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进展
案例教学法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由最初应用于法学教育领域,到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理学、工学、医学、 经济学、管理学等教育领域当中,现已成为一种深受师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在我国,案例教学法起步较晚,1980年以后才得到初步推广。赵海燕等开展了对案例教学法在农业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重视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的导向作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王洪巨等对案例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证明了其在教学过程中对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学习能力具有显著作用。余成跃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得到了增强,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高。马池香等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安全管理学的教学当中,证明在安全管理学中开展案例教学法具有重要意义。
三、案例教学法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战略管理特别强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实践。这就要求该学科的教学应当面向企业、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现实的思考,善于分析与解决企业管理问题。同时,根据现代教育理念,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功能应该从纯粹的知识传授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转变,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尊重学生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权力。而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笔者结合自己在企业战略管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了案例报告、案例讨论、案例分析、案例总结、联系理论的五步案例教学法。
1.案例报告。在上一次课程结束的时候,向学生布置下节课的案例报告,其中具体案例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只确定主题方向,报告主题一般为该次课的教学内容。同时,让学生建立“从自身管理开始”的理念,并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报告。
2.案例讨论。在学生报告完成后,进行分组讨论。一般情况是课程开始的第一次课,便把学生分组,以后讨论时即可由未报告小组向报告小组提问、探讨、分析。这个过程要注重学生自主讨论,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切不可过多地发表个人见解。
3.案例分析。在学术分组讨论案例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观点、存在的疑问等,结合案例本身进行深入分析。比如在“苹果公司核心竞争能力”的案例中,可指出苹果公司“在客户意识到自己的未来需求前,便创造出相应产品”的能力,从而可以引导消费。
4.案例总结。在案例分析结束后,教师要对该案例报告、讨论和分析中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以便学生清晰地了解该案例教学应该掌握的知识。
5.联系理论。案例教学本身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注重能力培养。在以上步骤都结束后,一定要联系理论,回到理论知识本身,确保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总结
本文总结了案例教学法在我国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经验,探讨了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五个步骤,以期实现“教”与“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自主学习与能力培养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黄锡荃,李惠明,金伯欣. 水文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2]郭德红. 案例教学: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J]. 高等理科教育,2008(1):22-24.
[3]孙昌. 案例教学法及其应用进展[J]. 山东工业技术,2016(5):276-277.
[4]赵海燕,何忠伟,韩宝平. 案例教学法在农业经济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探索, 2013(8):45-46.
[5]洪巨,陈晓辉,周焕. 案例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37(2):224-225.
[6]余成跃.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 教育探索, 2011(3):51-52.
关键词:高中化学;理论;实验;操作;总结;教学模式
高中化学学习既要遵循既定的教育目标与要求,又要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因此,强化理论学习,重视实验操作观察与分析,注重所学知识点得考核、总结与实际应用等已经成为教学的重点,对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这三个环节的有序结合,逐步形成“理论―实验―总结”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其他教学方法,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效果。
一、重视基础,强化理论学习
高中化学偏重于实验探究,即针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相应的实验以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进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实现学习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对此,教师应密切把握教学目标,将各个学习阶段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结合起来,并根据教材内容、实验要求与课堂研究外部因素对教学的要求等,从系统目标的高度制订切实可行的理论强化计划,从而为后期实验与总结环节的教学打好基础。
例如,在学习必修一第三章“金属极其化合物”这一内容时,教师应将后期实验中频繁用到的各类金属的特性等向学生进行详细讲解,不仅掌握金属自身的特点(包括化学符号的书写,与氧气、氮气等气体之间的化学反应,以及所产生的物质等),而且也应熟练把握其化合物(如铁锈、铜锈等化合物的化学式、特征等)的特色,从而在后期实验与总结中提高熟练度,再一次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以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二、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实验
实验是调动学生参与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现象的多变性以及实验结果的出乎意料等都是吸引学生的有力武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学习时,应充分对其运用。在开展实验教学之前,首先教师应对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复习,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其次,教师应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完成实验操作过程,包括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物质先后加入的顺序等,对于实验结果,教师应号召学生自行总结,以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现象、总结实验本质的能力;最后,强化引导总结性学习,基于学生的总结内容,对其进行科学定论,以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探究一体化教学模式。例如,在探究金属纳的性质时,教师应先复习“钠”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共同进行实验探究:实验一,探究钠的初始颜色,用一定量的滤纸将金属钠表层的油性物质吸干,然后用小刀将其表层物质去掉,进一步探究其颜色;实验二,将一定量的酚酞试剂倒入烧杯中,然后将切好的金属钠放入其中,仔细观察“钠”与酚酞试剂的变化等;待探究实验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所观察的内容,从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到化学方程式的推理等,从而整体把握“金属钠”的特性,实现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考核与总结并重,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过程
经过前期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中期相关实验的操作,使得学生对既定的化学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但实践证明,最后环节的考核与总结将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发现学生在前两个环节的不足之处,对于同一类型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全方位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在总结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口头考核与笔试的方式,在课堂上可提问学生前两个环节所学的内容,也可将已经学过的内容以试卷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教师通过批阅试卷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从而制订有效的纠正与弥补性措施,利用一体化教育推进高中化学整体教学质量。例如,在总结“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一内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总结,即将“钾、钙、钠、镁、铝”等化学符号、特性进行对比总结,对其与气体发生反应的现象进行分析、观察性总结,即成立“金属专题”,从而使学生所学的内容更加系统化与条理化,方便后期的复习、做题的参考。
实现“理论―实验―总结”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重点探究任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能将这三者分离,应依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综合考虑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优化教学计划,做到理论、实验、总结的完美结合,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调动其参与课堂知识的探究过程,进而在实验操作中提升动手能力,并能够跟随教师的总结步伐,发现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之处,逐步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做题效率与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莉,苏立强,陈国良,等.分析化学“四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化工时刊,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