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早期教育专业的认识

对早期教育专业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早期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早期教育专业的认识

对早期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第1篇

当前,高等师范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成为了幼儿教师培养的主要阵地,国内各大师范院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素养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中大多数是由通识公共课、专业课及教育实习等构成,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又细分为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众多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设想和改革措施,特别具有典型性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该校具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习基地,拥有言语听觉康复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龄前儿童概念获得实验室、儿童行为观察实验室、0~3岁早期儿童教养与潜能开发实验室、儿童游戏功能与玩具开发实验室、儿童综合艺术教育多媒体实验室等六个实验中心和38个实习基地。然而,作为众多的省属地方本科院校,从生源、资金来源、受重视程度、师资配比、影响力等方面,与重点院校相比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作为服务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的地方高师院校,作为培养地方幼儿教师的生力军,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进一步地深入解决。学前教育所需求的幼儿教师素养及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尤其是对于0~3岁幼儿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为多见。因此,针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中早教课程缺乏、早教人才培养缺失的现状,在借鉴国外先进早教经验的基础上,设置相关课程,成了当前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重点。

一 地方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早教课程的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课程目标是人才目标的具体化,课程内容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素质构成,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将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专业课程设置,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有所差异。与重点师范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同,地方高师院校要培养学生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素质高,教师基本功扎实,能在其他有关机构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管理的相关工作。

以四川省为例,地方二本高等师范院校共有六所。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乐山师范学院、绵阳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成都师范学院。较有代表性的是成都师范学院。该校教育科学学院开设了早期教育专业。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有特色的是“三块”。第一是基础模块,强调培养学生专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第二是发展模块,强调培养专业的上岗技能,达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第三是拓展模块,强调培养学生在未来五年的行业适应力和职场竞争力。在课程设置中融入了大量的婴儿教育课程,其中0~3岁婴儿的保育和教育成为了全国精品课程。在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该校力求达成0~6岁贯通、院园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而,除该校以外,川内高师院校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虽各有侧重,但也存在众多相同之处。以四川师范大学和内江师范学院为例,四川师范大学作为省属重点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核心课程为教育原理、学前教育学、中外教育史、幼儿教育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园课程、幼儿园管理、幼儿游戏、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作为地方的二本院校,内江师范学院的课程设置主要由通识课程、基础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构成。在专业课程中,又具体分为专业发展必修课程和专业发展选修课程。专业发展必修课程由美术与手工制作、乐理与视唱练耳、舞蹈创编、键盘器乐、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家庭教育咨询、学前卫生学、中外学前教育史、幼儿游戏概论等16门课程组成。比较各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模块设置大致相同。然而,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没有设置早期教育方向,在课程中也鲜有涉及早教课程。

随着对学前教育的深入研究,以及市场对早教人才需求量的增大。作为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改革和完善课程建设,以设置早教方向或者增加早教课程的方式,进一步实现高校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 早教课程设置的依据

在学科建设中,课程的设置并不是任意而为的,必须要有其可遵循的依据。学前教育专业中早教课程的设置,既有关注学前教育发展研究的需求,同时也应考虑社会对早教人才素质的需求,此外,还应该以我们的服务对象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主要的设计依据。

1 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需求

随着世界学前教育学科的深入发展,逐渐意识到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整个教育的起点和开端。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对促进婴幼儿的后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探索0~3岁婴幼儿教养工作的规律,探索0~3岁与3~6岁两个学前年龄段保育教育的有效衔接,提高3岁前婴幼儿教养工作水平和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水平,提高3岁前婴幼儿及家长接受指导率,成为了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极其重要的一大环节。国外的研究成果也给我们提供了借鉴。美国在 0~3 岁早期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很多,涉及早期教育对儿童今后成长的影响,早期教育方案、早教的内容与方法,婴幼儿游戏、早期教育方案、早期教育指导方案等,这些研究成果对实践有直接指导作用(见表1)。

大量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已经表明,0~3岁的幼儿早期教育已经成为了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应该体现这一学科研究发展进程的实践需求。

2 社会对早教人才的需求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出生率的降低等一系列因素的出现,人们逐渐开始重视0~3岁婴儿的早期教育。然而,在国内作为新生事物的早教机构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和理论指导,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早教机构的教师缺乏对0~3岁婴幼儿的教育能力。虽然早教教师基本来自学前教育专业,但是只有极少数教师在课程学习中涉及0~3岁婴幼儿教育,相当一部分教师很难区分0~3岁和3~6岁儿童发展的特点和差距,即使大部分教师在上岗前会接受在职培训,但培训仍然体现了零散性和临时性的特点。早教机构教师培养婴幼儿素质的缺乏,成为了大量亲子园等早教机构运营中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众多早教机构管理者对合格早教教师的需求以及供需矛盾突出的市场现状,要求高师院校学前教育必须培养大量的适用人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3 0~3岁婴幼儿的发展特点

德国的学前教育学者福禄贝尔说过:“人的整个未来生活,直到他将要重新离开人间的时候,其根源全在于这一生命阶段……取决于他在这一阶段的生活方式”。作为幼儿教师,如何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早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促进儿童发展的关键因素。0~3岁的婴幼儿作为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中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早期教育中也应以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因此,早教课程的设置应该充分了解0~3岁婴幼儿的体格发展规律,了解各阶段婴幼儿的营养状况,了解婴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如何创设合理的早教环境,联合家庭、社区、幼儿园,做好婴幼儿早期保育和教育工作。

三 学前教育专业早教课程的设置和评价

早教课程的设置主要依据学前教育学科的逻辑顺序、社会的需求以及婴幼儿发展的特点。在高校,早教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是课程改革中的关键环节。

(一)早教课程的设置

现有的学前教育专业中,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开设基本上能满足专业学生对培育3~6岁幼儿各方面发展的需求。对于大多数当下开办早期教育专业条件不成熟的地方高师院校而言,开设早教方向,进行早期教育课程的选修,是比较理想的改革方式。早教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和课外见习、教育实习这两大环节中。

1 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早教理论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早教教师的合格素质。因此,了解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如何针对其特点开设保育和教育的课程,如婴幼儿生理发展、婴儿心理学、0~3岁婴幼儿的保育和教育等,应该是早教教育专业方向选修的重点课程。此外针对地方特色,还可以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早教课程,如婴幼儿游戏活动课程。以四川省为例,川内各州市虽然语言上存在细微差异,但“大四川”语言基本在省内通行,因此,编撰富有四川特色的语言游戏活动,一方面使学习内容与生活贴近,引起婴幼儿的亲切感,同时也成为传承乡土语言文化的有效途径。

此外,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中,一定要注意课程之间的逻辑顺序,注意先设课程和后开课程的前后衔接,使得0~6岁的儿童课程得以有效衔接,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获得整体性发展。理论课程设置的目的即是为了让学生了解0~3岁婴幼儿教养工作的规律,实现0~3岁与3~6岁两个学前年龄段保育教育的有效衔接,以及提高3岁前婴幼儿教养工作水平和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水平,提高3岁前婴幼儿及家长的接受指导率。

2 实践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早教课程较之于其他课程而言,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尤为凸显。由于在校大学生大都是18岁到22岁的青年群体,缺乏对0~3岁幼儿的感性认识,空中楼阁的理论构建必须落到实处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因此在早教机构见习,参观亲子园的教学,体验早教工作人员的社会角色等,就成为了早教课程实施的另一条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教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时比重上应基本做到“”分。

这两种课程设置和实施的模式并不是过去从理论到实践的单向度方式,而应该采用循环模式,在实践中践行理论,在理论中提升实践能力。

(二)早教课程的评价

早教课程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既包括学科发展的标准,即0~3岁早教课程必须与3~6岁幼儿园课程进行自然的沟通和衔接,使整个学前教育课程实现一体化。另外还包括学生发展的标准,学前教育者除了是幼儿园师资,还应具备社会工作者的责任,0~3岁的早期教育以它的灵活性、社会性、指导性,形成了不同于幼儿教师职业的特点。在早教机构,教师要学会如何面对家长和孩子一起开展活动,要有较强的亲和力、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深入家庭指导时,要有丰富的婴儿心理发展和教育知识,并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儿童的表现做出判断,使家长产生信服感。早教机构对人才的满意度同样也是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的评价标准。

应该说,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顺利开展有赖于一个有着共同教育价值和理念的共同体的建立。政府、社区、幼儿园(早教机构、亲子园)、家庭、教研部门等,都是其有效运行的主体。地方高师院校作为培养合格早教师资的教研主体,增加学前教育专业中早教课程的设置,强化早教课程的实践环节,本身就是教研部门针对市场对人才需求进行的适时、有效的课程调整,这不仅对完善学科课程建设意义重大,同时也有助于早期教育共同体的良性运转,推动地方早期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罗兴.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及专业课程设置[D].三峡大学,2012:20.

对早期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第2篇

    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发的《2006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工作要点》中,“开展《上海市学前教育条例》的立法调研并做好立法准备”这一项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而早在2001年9月1日,我国第一部关于学前教育的地方法规?D?D《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就已经正式生效。这意味着,北京人开始受教育的法定年龄从过去的3岁,一下子提前到呱呱坠地之时的0岁。

    “0?D6岁是儿童脑发育最快的时间段,对人的一生发展至关重要,其中3岁前更有其特殊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已经越来越不陌生。因此,各种各样的智能开发幼儿园、儿童早期教育中心近年来成了家长中的热门话题。早期教育对人一生智力发展到底能起多大作用,会不会造成揠苗助长的不良后果?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0?D6岁决定人一生发展

    问:什么是早期教育,它对人未来的发展到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丛中笑:所谓早期教育,一般指幼儿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以前这段时期所接受的教育。为什么早期教育要从0岁开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曾对1523名婴幼儿的成长进行了长达20年的追踪,得出国际公认的结论:如果以17岁作为人智力成熟的顶峰,也就是达到100%的话,50%的智力是人在4岁以前获得的。其中,0?D6岁是儿童脑发育最快的时间段,对人的一生发展至关重要。

    国外很早就注意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例子是:一百多年前,一位母亲带着两岁半的孩子来到达尔文的家中。这位伟大的生物学家在幼儿教育方面也颇有研究,是世界上最早给孩子写成长日记的人。母亲问:“我现在给孩子开始进行教育,是不是太早了一点?”达尔文答:“不,女士,您已经迟了,整整迟了两年半。”美国1997年制定的“教育十点计划”中曾提出:“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学习就开始了。”而我国在这方面的认识相对来说要晚一些。过去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常由家里的老人带着,或请保姆看管,由于他们不具备专业的教育知识,白白浪费了大好的智力开发机会。等到上学或长大成人以后,有些家长才发现,自己的孩子上课听不进去、做小动作,或者在人际交往方面有着很大的缺陷。其实,这和孩子在早期教育过程中没有接受正确的引导有很大关系。

    接触自然比灌输知识重要

    问:目前国内的早期教育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高峰:一谈到教育,很多人就以为是教孩子识字或算数。其实,早期教育更注重的是发展孩子的智力与培养个性品质,也就是提供一种丰富的环境,促进孩子整个脑功能全面成熟起来。此外,它还能使孩子的情绪、情感、社群活动、语言反应、脑力思维等受到良好的影响,帮助孩子形成乐观、自信、向上的健康心理。

    丛中笑: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心智的启迪,即对孩子各感性器官的基础性训练,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摸、多接触大自然,引导他们在其中观察、感受,这比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二是对基本常识的判断,比如告诉他们“火会烧到人”、“电很危险”等;三是帮孩子建立生存模式,凡是孩子自己应该做的事,都让他们自己去做,比如起床后穿衣、洗脸、刷牙、大小便、进食,都应该按规定的时间和次序去执行。此外,还要培养孩子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比如如何同人打交道,出现危险时应该如何解决。

    不适合的早期教育危害更大

    问:目前我国儿童早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丛中笑:早期教育不仅是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对家长的培养。因为在0?D6岁这个阶段,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但是,现在的家长不是忙于工作,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完全忽视,就是过于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恨不得一下子培养个天才出来。这种心态的表现,一是把早期教育看成“提前教育”,把学校(主要是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放在学前传授给孩子,偏重于知识接受,而且常常是“囫囵吞枣”式的,忽视了儿童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些家长在孩子刚出生时就为他们设计好了成长的道路,这种早期教育,不是基于孩子内在的潜能或素质,而是服从于成人的某种需要。二是揠苗助长。有些家长在婴儿才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训练孩子走路、认字,好像孩子走路走得越早越好,认字认得越多越好,用这种简单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智力开发程度。三是对孩子的约束及呵护过多。国外家长往往会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更主张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因此,在机场,我们经常能看到外国小孩推着自己的小车走,而中国家长常常是一手拎着包,一手抱着孩子。

    高峰: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不少的早期教育班,很多家长盲目跟风,将孩子送到这些辅导班中,不管他们的身体、心理能否接受,思维是不是跟得上。2004年对上海2031名学龄儿童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因早期教育不当造成的学习困难轻度失调率为31.3%,重度失调率为16.6%。北京对学龄儿童的调查发现,学习障碍严重失调率为10.5%,轻度失调率为35.9%。而天津儿童医院就诊的近万名儿童中,26%因早期教育不当而患有多动症,15%的儿童患有注意力障碍。这些都充分说明,不适合的早期教育会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造成更大的伤害。

    母亲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问:要想做好孩子的早期教育,社会和家长都应该付出哪些努力?

对早期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第3篇

    ■洋理论水土不服?

    ■培训效果如何衡量?

    ■谁有资格教孩子?

    提起早期教育,家长谈起来都“头头是道”,但真正选择早期教育机构时却有许多困惑。近日有家长给本报打电话反映,为了给孩子找到“放心”的早期教育机构,跑了很多幼儿园、早教培训机构,转遍了北京家政公司,换了四五个保姆,也没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培训机构和专业教师。给孩子挑选早期教育机构怎么比上大学还难?对此,记者采访了从事早期教育的培训机构和专家,就家长们遭遇到的诸多困惑进行了探讨。

    困惑一:从国外引进的早教理论是否适合中国孩子?

    赵女士的孩子现在1岁零7个月,她曾经带儿子去过好几个专门给0到3岁的孩子提供早期教育的培训机构。赵女士发现,这些早教机构的培养理念基本上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不管是“蒙台梭利”还是“多元智能”。赵女士困惑的是这些理论在国内没有经过本土化的研究就直接进入市场,适合其他国家孩子的教育模式和考核指标是否对中国的小孩也适用?

    对此,早期教育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吴凤岗教授认为,孩子的早期教育共性很多,3周岁前的孩子有很多共同的特征,这一点中西方孩子没有太大区别。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以及文化背景、民族宗教等的差异越来越大,教育的方式会有很大区别。他赞同引入西方发达国家早期教育的方法,但考虑到教育环境也应注意差异,比如国内家庭孩子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的比较多,而国外讲究小家庭。

    “任何一种教育模式和考核目标,都只是适合一定的人群。”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博士姜勇说,“目前国内早期教育,大多拷贝国外的教育模式,只是一种‘拿来主义’的做法。”针对家长的困惑,姜博士指出,不管是“蒙台梭利”还是“多元智能”,都给中国早期教育提供了一种可以模仿的范本,“可以肯定地说,适合国外儿童的教育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同样适合中国儿童,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

    ABLE教育机构教学总监郑天杨表示,无论是什么教育理念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教育学是年轻的科学,有很多新兴的理论。早期教育理论也是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体系,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有可取之处,但不能照单全收,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个体。每个早期教育机构都会打出自己的教育理念,家长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之前应该清楚学前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培养。

    困惑二:各机构推出的亲子课程为何大同小异?

    郑女士的孩子现在有两岁半了,她告诉记者:“现在早教市场上最流行的课程是亲子班,一般都是母亲和小孩一起上课,一周上一到两节。采用的教学方式也较为常规,诸如:听音乐、蹦蹦跳跳、走直线、卷地毯、辨认颜色与大小等小游戏。”郑女士说,各种亲子班课程内容多有重复,并且各堂课之间并没有密切的联系,学习后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是否有学习成效、到底有没有副作用都还不能肯定。

    吴凤岗教授介绍,亲子教育最初来源于一些着名的幼儿园,后来慢慢的有了亲子园、亲子门诊咨询。因为来源于较小的范围,各家的教材大同小异,使得这些亲子教材和课程存在很多共性,但用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会有所不同。对于不同的孩子,亲子教育不要硬搬教材,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但是,“亲子课程也不能特别个性化了。”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博士姜勇指出,0到3岁的孩子,兴趣爱好等都没有定型,孩子的学习只是在完成家长的心理目标,从这个角度考虑,“亲子课程的个性化需求只是家长的需求,对实施早期教育的机构来说,这样完成孩子的教育并不具有可操作性。”

    郑天杨认为,早期教育的效果不是短期能看出来的。技能训练是以兴趣为出发点,而不是短暂地掌握一些技能,给家长一种满足感。亲子课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对低龄儿童的教育目标是激发孩子的兴趣,而不是产生压力,强迫训练和无兴趣的教学对孩子有害无益。

    对于早期教育的效果如何评价,吴教授表示,目前的评价系统确实存在问题,对于早期教育的评价应该是综合评价而不是单一评价。例如,在单项比较上,认字少的孩子可能在另一方面发展得好。应该是发展的评价,接受亲子课程一个月的时间,短时的效应和进步都不能说成是阶段的变化。对于过度看重效果的家长,吴教授建议对于早期教育的结果不要太重视,放轻松一点,顺其自然。即使老师对孩子强化了某方面的训练可以产生短期效应,但也可能会顾此失彼。

    专家们坚决反对目前在家长中刮起的“超前教育风”。他们认为,儿童在0到6岁之间,是身心发展相当迅速的时期,但促使其发展是有条件的,是有一定顺序和规律的,如果人为提前训练,效果不见得更好。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不仅没有必要,可能还会给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弄不好还可能影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困惑三:什么样的教师才有资格从事早期教育?

    现在能够意识到孩子早期教育的家长并不多,即使是有精力实行这种早期教育的家长也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这种教育,只有寻找合适的早教老师来解决这个问题。

    徐女士家里的小孩快3岁了,她打算给孩子请个育婴师。考察了多家家政公司后,徐女士并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她告诉记者,如今北京家政市场上大多数的保姆来自外地下岗女工,她们大多是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已经很少。而所谓的育婴师大多是因为给家政公司交了一定的培训费当上的,在所谓的培训中并没有例如儿童心理学等专业方面的知识。

    对亲子班教师的资质家长们也提出了质疑。赵女士说:“一般亲子班的教师都是一些刚从幼师毕业的年轻教师,虽然她们能带着孩子蹦蹦跳跳做游戏,但是不是真正懂得如何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究竟什么样的人可以胜任早期教育的工作呢?”

    由于受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状况的制约,目前市场上的育婴师或早期教育教师很难让家长满意。吴凤岗教授认为,好的育婴师首先要有爱心,愿意和孩子沟通相处,具备儿童保健、营养、心理和教育的知识,并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他透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在着手开展育婴师的培训,但还没有足够的师资满足市场的需要。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指出,一定要澄清家长对早期教育在开发孩子智力上的认识误区。“不要一提开发智力,就必须是教孩子认字学知识,其实教孩子玩耍也是在开发孩子的智力。”赵教授说,“0到3岁孩子智力的开发,就应该是蹦蹦跳跳、听音乐、走直线、卷地毯等。”赵教授认为,从事学前教育的老师,还是应该充满活力点好,“如果再经过专业的幼儿心理、生理等培训,这样的老师是最好的。”

对早期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0―3岁;感觉统合;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174 ― 02

一、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0―3岁早期教育方向感觉统合课程设置

(一)制定课程教学大纲

前期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研究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0―3岁早期教育方向课中设置感觉统合课程,确立课程名称为《0-3岁感觉统合》,为了将课程更好的实施,制定好教学大纲至关重要,根据高职高专办学特色,本着“够用、能用、会用、适用;教精学实”的教学原则,大纲中关于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及成绩评定,参考书目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参考早期教育机构的实际需要,教学团队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初步制定了《0-3岁感觉统合》课程的教学大纲。

(二)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在实际授课结束后反思学生的反馈等并与教学团队进行了共讨,修订了教学大纲,尤其深入研究了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程性质

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思考课程性质的制定,由于是初步尝试与探索,将课程的性质初步制定为选修课,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适应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发挥专长。同时能够查找问题进行整改,如,可以发现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效果,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但感觉统合训练是每个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修的一课,随着儿童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深入,感觉统合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与需要,家长也越来越重视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个别家长缺少对早期教育知识的了解,给孩子做了盲目选择,影响孩子发展。另外,早期教育机构也越来越重视感觉统合这一内容,高职高专为培养优秀早期教育师资肩负起重要使命,我们认为可以尝试将课程性质修订成必修课,这更契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向,进一步增加学生就业砝码,将会有更多儿童受益。

2.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

确定教学内容很关键,教材选取上参考感觉统合相关书籍的精华部分,结合早期教育机构的调查结果与学情分析,同时邀请企业从事感统训练专业人员参与课程内容研究,生成最终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发现课程的内容符合学生,内容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可操作性、趣味性等特点。学生首先认识感统,理解各种感觉,掌握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特征、表现,在此基础上能够针对0-3岁儿童进行测评、评估与诊断、设计训练方案并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例设置成1:1也比较合理。授课中发现学生对学过的0-3岁儿童发展特点掌握的不够扎实与细致,尤其掌握感统训练所需要的0-3岁儿童认知、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社会性五方面掌握的不够全面,因要根据儿童特点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以上五方面虽然《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学过,但感统课对其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更要具体、细腻,高职高专学生又欠缺自学、研究的学习习惯。课时有限,这方面的内容不能分配到课上,这样就加大了学生课下的学习任务,教师将这五个方面总结成复习材料给学生,设置成作业,课前十分钟进行训练,个别学生自学能力弱些,掌握的不是很乐观。由于这部分内容需要更多学时来完成,可以作为实习内容继续延伸学习,学生接触到儿童时掌握这部分内容会更有效果,但缺少教师引导,就要靠学生自己去领悟,教师可以准备结课后留给学生反思的问题,总之,有些内容在计划的课时内不能够进行深入学习,选定的内容也进行了反复推敲,每节课的内容几乎无法删减,但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要经过深入讲授与训练学生才能够灵活掌握课程内容。增加课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但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制定合理并进行了论证,基于此将实践课延伸到见习、实习、顶岗实习中去,如果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可以建立一个网上交流平台,作为继续研究的有效途径。

3.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预期采用了范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创设问题空间,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兴趣,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增加感性认识,符合高职高专学生认知特点。此课程的范例教学方法非常受学生欢迎,取得较好的效果,高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非常强,这里的范例教学是指课上邀请了我校0-3岁儿童教师,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带着自己的宝宝来到课堂上,学生们能够实际观察到案例,并针对每个宝宝设计了个别化的训练方案,学生分组分配宝宝,每组设计相应训练方案,同时能够将设计好的方案进实施,取得较好的效果,考虑到今后不一定能够恰好邀请到适合的宝宝,及时录制下来,作为下一个阶段的资源,有了这样的教法,学生们学习的比较扎实,并能够灵活运用,同时给他们提供精心编制和搜集的案例让他们设计方案,学生完成的不错。采用此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有些弊端,此方法选取的学生数量不能太多,0-3岁儿童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只是萌芽,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这么多学生观摩,宝宝们也难以集中注意,也不利于有意注意的培养和发展。另外,个别学生忍不住要与宝宝们玩些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关的游戏,其次,宝宝不一定能够坚持配合完成设定的教学任务,案例可能会脱落等,最终使教学未能达到良好效果。基于此可以将范例教学法与情境模拟教学法交叉进行,学生先情境模拟法进行内训,通过内训将方法和要求等事项准备好,之后通过范例教学法进行观摩与操作,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今后深入研究如何将这两种方法更好的结合。同时,其他各种方法灵活融入其中,比如,讲授与讨论法有机结合融入其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挖掘学生潜能,教学相长。另外,采用多媒体播放教师课下训练的样例实况、校企合作(学生见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等)等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散而神不散,做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以上方法与手段只是初步的尝试与探索,今后还需要几轮的尝试才能找到较好的、适合的、科学的方法与手段。

二、授课方式与考核

1.理论授课

理论授课按照教学大纲进行,遵循我校教学原则和学生特点进行。教师接受过感统培训,认真备课,参考了多本感觉统合教材,掌握0-3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作为理论基础,参阅了相关网络资源,有企业问卷调查与带队见习、实习、实际训练等经验,是使得理论授课顺利完成的必备条件,也是设置本课程的前提基础。

2.实践

实践分校内与校外实践两部分,校内实践有专业感统实训室做支撑,邀请本校教师家0-3岁宝宝,作为课上教学案例与课下训练,为了让宝宝们乐于训练,达到我们的训练目的,想到了创设情境,即训练时训练师将宝宝们带入想象的情境中,如,竖抱桶想象坐上大轮船。这样也同时提高了宝宝的兴趣、发展了宝宝的有意注意,开发了宝宝的想象力等。同时也让学生分组设计情境,小组间比较设计的方法数量和质量,学生们也学的十分起劲,积极参与训练,学生在校内边理论学习边实践;另外,有学校建立的实习基地做保障,学生在学校学习课程后到实习单位进行实践。学生们是先见习、之后教育实习与顶岗实习,这样进行了初步尝试。见习后搜集学生课下反馈,学生反馈了这样结果:接受训练后就可以在实习单位运用了,实习单位有感统设备,但没有合理运用起来,正好利用假期我们可以去帮忙,而且他们也非常需要。元旦放假刚好一名学生到实习单位上了感统课,她对自己授课的实施也进行了反馈。这将为下一步教育实习与顶岗实习提供思路,拓宽学生就业方向,同时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思考方向,期待更多的学生给予实践反馈。为实践授课提供宝贵资源。

通过这样教学,学生掌握了感觉统合的理论基础,同时能够初步进行实践,并且把课程的理念与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取得较好效果。

3.考核

考核比例平时与期末成绩各占50%,平时出勤占20%,平时技能30%(随堂考核、技能作业等),平时技能评价也增加了感统家访能力,这样才能够保障设计完整、科学的个别化感统训练方案,学生具备优秀感统训练师素质。期末技能50%,从评价比例上看,更注重技能培养,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我们邀请企业感统训练师参与课程研究与考核。通过考核能够良性循环,查找问题,有利于不断提升与进步。

三、课程反馈与总结

课程设置在大二开设,学生具备了理论基础,通过教学验证在此开设非常合适,学生学习过《学前心理学》等基础课程,在设计方案时就发现他们有一定基础,很容易就理解了教学内容,另外,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比较好,因为他们有比较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比如,《学前儿童活动设计》等课程都是本课程得以顺利进行的专业技能基础。通过学生们的报名情况、学习状态、实践反馈、考核等情况,课程设置的非常合理,实际授课也取得了较好效果,学生们的最终成绩平均分达到95分。授课时邀请了本校教师家0-3岁宝宝,他们也对本课程进行了反馈,他们说自己的宝宝对课程内容很感兴趣,课程结束也特别想来玩,利用了周末时间他们继续来,周末有时间的学生也继续来为宝宝们做训练,将设计好的训练方案继续实施。学生们说“这门课程不用考勤,但我们不想缺勤”。同时也有来自企业反馈“学生掌握的这门技术正是我们急需的”,我们也收到了来自实习基地的一名教育实习学生反馈,学生说“领导非常满意,我把感统这门课程抓了起来,感统器材之前一直闲置在活动区,自从到这里实习,我建议将感统做为增值服务,作为这里家长VIP增值课程,家长们上完本课也十分满意,我很有成就感,领导打算今后还要发展为特色感统早教,但当我高兴的同时,也反思我掌握的有些不够深入,缺少经验,今后回学校我要继续利用周末时间进行训练,请老师帮我们建立这样的机会,学习挺快乐,得到领导和家长的认可感到幸福”。我们继续期待学生们的回馈,他们的回馈为今后研究提供最大帮助,同时我们也反思了学生、家长等反馈的情况,今后要不断为学生们创造机会,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课内课时不够时就利用周末,另外,下一届开设时他们也可以继续复训,尤其针对这一届没有深入理解的知识点,熟读百遍,其义自见。建立好沟通平台,及时保持沟通与联系,虽然课程停止了,但与学生的沟通与联系只是开始。总之,及时总结将作为修订今后课程的基础。

对早期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早教 合理 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212-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幼儿就像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我们每个幼儿教师身上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早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性问题。

1 选择源于自然生活的素材

对于幼儿的早教,我们要舍得投资,适当的花钱去买些必要的玩具和书籍,以弥补幼儿活动范围及生活经验的局限,让他们尽可能多地获得间接经验,但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自然的生活、自然的世界才是最生动、形象、丰富的早教素材,是我们可以随时借助的教育资源,不把这一块利用起来,花再多的钱也是舍本逐末。

如在教幼儿认识蔬菜、水果等常识时,与其去买一些相关的图片,不如随手拿真实的蔬菜或水果给幼儿观察,或者在带幼儿去菜市场时及时引导幼儿认识目力所及的蔬果。之所以主张这样做,主要是因为:真实的蔬果,可以让幼儿去摸、去闻、去看、去尝,通过触觉、嗅觉、味觉和视觉等多方面的接触,幼儿获得的是对眼前事物的完整认识,这是平面的图片难以做到的。再者,图片上的同一种蔬果,形状、颜色都很有限,这对幼儿抽象该种蔬果的本质属性会形成一定障碍,而真实世界的同一种蔬果,也往往是形态各异甚至有不同颜色的,幼儿见的多了,便容易抽象出该种蔬果的本质特征,从而达到更高水平的认识。

如午饭后带着幼儿在校园里散步时认识花草树木,在逛农贸市场的路上认识各种建筑、服装等人为艺术之美,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学习分享和处理冲突……

2 进行潜移默化的随机教育

古今中外成功的早教,大多不是“有心栽花”的结果,而是“无心插柳”的不期回报,正因如此,很多名人回忆自己的成功起点的时候,所提到的往往是母亲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父亲一个不起眼的生活习惯。这对我们的启发是:早期教育本身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它可能已经发生了。即使是我们所理解的狭义的、有意识的早教,也应该是日常生活的有机元素,在师幼互动中生成和延伸,只要幼儿有接受的欲望,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当然,这也对我们这些做老师的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要有着尽量渊博的知识,能够随时应付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并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讲出来。早期教育不是一个需要很多预设的研究之旅,也不是一个有着既定要求的工程,更不应该是一项劳心劳神的工作任务。

3 抓住事半功倍的关键发展期

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虽然只要我们用心去教,终有一天幼儿可以学习到我们传授的东西,但抓住关键期却无疑会使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善于利用之,则我们的早教将如顺水推舟,得心应手。这就需要我们多多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善于捕捉幼儿的关键期,适时施教。

“关键期”对人的智力、能力的发展尤为重要,错过这一时期的终身难以弥补。 人们所熟知的“狼孩”卡玛拉姐妹的悲剧就是十分典型的案例: 1920年10月,在印度加尔各答西南的一个小村庄里,发现了两只人形动物住在狼洞里。正在当地传教的辛格夫妇历尽艰辛终于抓住了这两只动物,原来是两个女孩,年约八岁和一岁半,姐妹俩被取名为卡玛拉和阿玛拉,并送到孤儿院接受人类的教育。辛格夫妇以无限的耐心和超人的爱心,想把她们俩培养成正常人。可是婴儿时代受狼抚养的姐妹俩却改不掉狼的行为。人们虽然对她实施了良好的教育,但人应该具备的习惯却始终没能很好养成。可见,“关键期”不仅存在于人的身上,而且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关键期”因人而异,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恰当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某种关键期应视每个儿童的实际情况而定,有的孩子可能出现得早些,另外一些孩子可能会很晚,所以应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恰当的教育。

4 开发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

幼儿普遍有着让我们难以置信的学习能力,但不顾一切的填鸭却可能窒息幼儿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我们应该让幼儿的兴趣做主。在幼儿感兴趣的领域、兴趣盎然的时机去实施早教,最容易达到寓学于乐、切玩且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尊重幼儿的兴趣不是消极的去等待幼儿良心发现,幼儿的兴趣是可以引导的,适当的时候,我们应该像商家善于创造市场一样去开发幼儿的兴趣,借以让兴趣发挥早教的杠杆作用。在这方面,老卡尔·威特教小卡尔·威特数学的故事堪称成功的范例。小卡尔威特一度对抽象的数学很不感兴趣,他父亲在灰心之余听了一个数学教授的启发,通过数豌豆、纽扣、掷骰子等生动的游戏比赛点燃了他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让他爱上了学习数学。

或许有人会担心让幼儿的兴趣做主会导致幼儿的片面发展,其理由是幼儿不可能拥有尽可能多的东西感兴趣,我觉得持这种观念的人可能忘记了,兴趣本身也是可以开发的。卡尔·威特的家教故事便是最好的证明!

5 课外辅导班无法取代早教责任,要明确早教责任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稻米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农业农村部

北方果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重庆中草药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