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构主义的核心

建构主义的核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构主义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构主义的核心

建构主义的核心范文第1篇

一、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认识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归纳为:学生是构建知识学习的中心,以学习者为主导,掌握学习进程和内容的一切,主要依靠学习心理的变化对学习起推动作用。所以,依照这一理论,学校和老师应当首先激发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创造一个主动学习的氛围。在英语学习中,教师应当起引导作用,合理安排教学架构,将新的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以前的知识点中,扮演好指导者的作用,尽可能的照顾到学习环节中的各个细节。

英语作为语言的一种,想要真正掌握,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练习口语,训练语感。而且在社会环境下,口语英语的地位更高于书面英语,所以能够清楚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就更加重要。因此,在高校英语教育中,教师可以多创造让学生表达自己意思的机会,增加课堂上学生发言的环节。除此之外,大量的课余时间也是学习英语的最佳时间。让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才是最有效最长久的学习方法。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让学生领悟到学习知识对自己的发展前途的重要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学习才是真正掌握了学习价值的核心。

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的全新内涵

依照目前的英语改革要求,高校英语教学应当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将知识技能与学生整体素质联系起来,在掌握整体教育的同时,不要忽视个性的发展与培养。所以,在此指导下,我们应当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规划高校英语课堂教育。

首先,教师应当强化基本教育,强调整体素质,这是进行英语教学的基础,对于大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出现的问题,老师应当及时给予帮助,提高全体学生素养水平。其次,在整体教育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因材施教,选取灵活的教育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长处,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

由于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也被提上了日程。在当前的高校英语课堂中,已经有许多教师在积极寻找教学创新的方法,但仍有部分高校还是沿用着传统的教育方式。根据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我们应当不断创新英语教学模式,更新英语教学理念,才能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对英语知识的需要。在上面我们提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扮演的是领头羊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方向。所以在现实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当以学生群体为重点,将传统模式中单纯接受课堂知识的学生转变成主动学习新知识的主体,认识到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核心地位。我们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吸引学生主动参加教学过程,体验学习环节中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努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才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最终教学目标。

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后续学习进程。因为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有限,真正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课下英语学习环节。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擅长的英语技能各不相同,学习方法也是大相径庭,所以老师应当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分别安排不同形式的辅导方法,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才能最高效的发挥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作用。在英语课堂中,老师也应根据课程进度的不同,设计多元化的课堂互动,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保障课程进度。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多多交流,交换思想,听取学生对英语课堂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逐渐的改进薄弱环节,强化课堂教育,这样更有利于英语教学的创新改革。

三、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创新性的英语教学体验

传统英语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所以找到与经济、文化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强调让学生自己体验学习过程,把学生个体投入到教学模式的环节中,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创造者,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上,老师可以多多提供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改变以往模式化、机械化的英语课堂,为学生创造更大的语言练习空间。

建构主义的核心范文第2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4-0025-02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已从传统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并逐步建立起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社会转型既有历史的必然性,又具有价值的合理性,是当代中国社会发生的创造性社会变革,就其本质来说是一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觉启动的,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本起点,以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全面现代化为基本目标模式或总体价值目标的现代化运动。它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过程,还是一种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转变。这一过程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巨变。在此基础上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生存的世界的意义,开始寻求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地位,调整并确立自己的价值坐标,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由单一到多样、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到现代的深刻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传统价值观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乃至动摇,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价值观在其生成过程中对原有的价值观提出了挑战,但自身还不尽完善,一方面,原有的价值观并非完美无缺,另一方面,新生成的价值观也并非无可挑剔,因而出现了价值多元性和无主导性等基本特征,引发了不同价值之间的激烈冲突,导致了人们价值追求上的困惑、疑虑和徘徊,使得人们的价值观点摇摆不定,或此或彼,甚至出现道德滑坡、信仰危机、理想失落和行为失范现象。

所有这些都表明,当前正是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日益彰显的时代,是一个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和后现代价值观多元混杂的时代。价值观的多元性、过渡性等特点以及不同价值观的比较、争逐、消长和融合构成了当前价值观建设复杂的社会人文背景,也凸显了核心价值观确立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这就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

二、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历史条件下,各种价值观念纷至踏来,粉墨登场,价值多元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甚至存在主导价值缺失,价值导向缺位,主导价值因而失去了其特有的统摄、协调和驱动功能,这就会导致价值失范。所有这些,都呼唤着科学合理的主导价值观的产生,表达了对价值选择、价值整合的理论期盼和现实祈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多元价值观并存且相互冲撞已成为普遍的现象。问题的关键似乎已不在于人们是否认同价值观的多元存在, 而在于人们价值观的如何选择, 即应倡导、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为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观念的完整系统, 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改造世界、创造和享用价值的过程中形成并确立的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是人们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对象,对人们的价值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的社会意识。它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 人们的信念、信仰、追求和理想等都属于价值观的范畴。核心价值观是指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的主流价值观,其具有统摄、协调和驱动的功能,能够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主导社会理想、信念和精神风尚的灵魂, 它对处于非主导地位的种种价值观念中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成份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 因而也是稳定国家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精神支柱, 它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因此建构明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 在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之际, 世界上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诸多国家, 都非常关注其主导价值观的确立问题。

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不是一种主观的任意,它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理论,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论述,关于真理和价值内在统一的思想,关于“真实集体”和“虚幻集体”的分析,关于个人和社会相互关系等原理,是我们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指南。从而使人信服地说明当前我们所提倡的新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是对计划经济条件下价值观的简单修补,也不是对西方价值观的简单“拿来”,而是奠定在社会现实和深刻的理论反思基础上的一次深刻的辩证否定。因为我们所提倡的这种新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既要注重国家利益的权威性和优先性,又要凸显人的主体性和个人的正当权益,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利益的和谐统一。寻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平衡点和结合点,这才是科学合理的价值观,也只有这种科学合理的价值观才能彰显其理论的力量。在这种认识基础上, 我们可以从价值主体的“个体形态”和“类主体”出发, 构建超越一元论和多元论的新价值观。这种新的价值观是一种在全球化背景下, 既体现民族、国家特色, 又体现人类共同利益, 理性的、宽容的、和谐的价值理念。当然, 这种新价值观的构建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曲折的。

作为当下的主流价值观的新集体主义价值观应蕴涵着以下基本特征:第一,新集体主义价值观坚持自由和秩序的有机统一。因为自由和秩序是人类两个最为基本的要求。第二,新集体主义价值观支持权利和义务的有机统一。新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强调自由和秩序的同时,也就内在地肯定了权利和义务的内在统一。第三,新集体主义价值观支持个人和社会的有机统一。社会与个人、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马克思全面思考社会历史的两条主线。新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应是对马克思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现代解读。

总之,与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相比,在当今条件下所要求的价值观既不是只注重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的所谓集体价值观,也不是只看到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它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向集体主义的回归,它是一种新的集体主义,它要求个人服从集体,部分服从全局,眼前服从长远。但这种新的集体主义决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贬损个人利益的狭隘集体主义,而是融个体于自身,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条件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集体主义。这种新的集体主义尊重个人利益,强调个性自由,要求个体自主独立,这样的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并行不悖,并以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实现为自身利益实现的社会条件,这是一种全新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这种新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注重社会的、长远的、整体的利益并为社会每个个体的利益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最终有助于个体利益的充分实现和每个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科学价值观。这种主导价值观既是对以往价值观合理成分的继承,也拉开了未来社会理想价值观的序幕。

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社会转型时期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冲突和核心价值观的确立这一研究论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价值导向问题是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涉及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说这种相关性在社会常态发展时期还表现得不够明显的话,那么在社会转型时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则表现得尤为突出。对该课题的研究既可丰富价值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使其更具体、更丰富,也可促进相关学科加深对社会转型、历史变迁、文化建设以及对价值观建设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同时新的价值观体系的确立能够为社会宏观调控提供决策的理论依据,为社会提供有利于稳定、健康、良性转型的政策导向,也能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理论支撑和理论引导。

建构主义的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 非公企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非公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以滨海新区为例,至2012年滨海新区非公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区82%以上,从业人员比重超过85%,全区88%的专利、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均来自非公企业。本调查以滨海新区部分非公有企业为典型个案。

一、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问卷研究采用调查的方式,通过互联网发放电子问卷共103份,回收90份。

二、 调查问题与调查结构分析

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分为:(1)被调查人的个人基本资料;(2)被调查人的休闲方式和公共信息获取方式;(3)被调查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三个部分。

(一) 被调查人的个人基本资料

1. 性别。在回收的问卷中,男性占68.9%,女性占31.1%,男女性别比例临近2:1。这个比例反映出在非公企业中男女比例不平衡的现象。

2. 职务。参与此次调查中行政人员37.4%,技术人员20.3%,操作工人42.3%。

3. 收入。被调查人中月收入为两千元以下的为6.25%,月收入为两千元至四千元之间的为50%,月收入为四千到七千元之间的为37.5%,月收入为七千以上的为6.25%。

4. 工作期间的住所。在回收的问卷中,50%的接受调查人群在上班期间住在自己的家里,25%的人住在公司提供的宿舍,另有25%的人选择在公司附近的出租房居住。

(二) 被调查人的休闲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

对被调查人的休闲方式的测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作时间;第二,工作日中午的休闲方式;第三,假期的休闲方式。

1. 非公企业员工工作时间。(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人群中大多数人属于早晨固定时间上班,下班时间不固定,紧随其后的是三班倒的操作工人,其次为每天朝九晚五工作的占被调查人群中很少的一部分,而soho一族在被调查人群中所占比例为零。

2. 每天午休时间的工作安排。在被调查人群中,午休时间睡觉的为37.8%,上网浏览信息的有24.4%,聊天的有31.1%,运动的有6.7%。

3. 节假日的休闲安排。在收回的问卷中,20%的非公企业员工在节假日的休闲方式为网游,7.8%的人选择逛街来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45.6%的人选择宅在家里上网,26.7%的人选择去运动。

4. 生活中了解事实动态的方式。被调查人群中6.7%的人是通过网络弹窗,46.7%的人通过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了解时事,23.3%是通过电视媒体来了解时事,23.3%是在和别人聊天的过程中被动的了解时事。

5. 在人们关注的新闻类型中,娱乐新闻占总数的12.2%,财经类新闻占到37.8%,医疗教育民生类新闻占总数的43.3%,此外还有6.7%的被调查人群对以上各类新闻都不关心。

6. 受调查人群喜欢观看的电视节目中健康类最多占到接受调查总人数的33.33%,综合娱乐类与相亲类并列第二位为总人数的25.56%,偶像剧受关注度为第四位占总人数的15.56%。

(三)被调查人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

1.对天津精神的认知情况。64.4%能够把天津精神的具体内容表述清楚,35.6%的人不能够把天津精神的内容表述完全。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最有效的方式。在非公企业员工中22.22%的接受调查人群认为大规模组织学习的效果明显,55.56%的员工认为新闻媒体的宣传在构建过程中效果显著,22.22%的员工认为通过体育文化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行之有效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关键环节。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17.65%的人认为关键环节在于充分利用现代媒体,47.06%的人认为应该是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35.29%的人认为文化水平制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77.78%的人认为当前社会环境下迫切需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是有22.22%的人认为与自己的关系并不大。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发现,构建初期首要任务是结合非公企业自身特点组织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加强非公企业员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取决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度。这将是构建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综上所述,此次调查的员工对于在非公企业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他们已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让大家认识到在构建过程中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提升和改善。构建程序概括为:1.充分认识在非公企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是构建工作的前提条件;2.制定清晰、完善的构建制度,是在非公企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保证条件;3.组建高水平高素质的宣传引领队伍,是构建工作中的基础条件;4.不断探索有效的构建方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非公企业构建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曹长盛、张捷、樊建新:《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

2. 侯惠勤:《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第二次战略性飞跃》,载《研究》,2008 年第 7 期。

建构主义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同富裕

[作者简介]杨腾(1966―)男,河南许昌人,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河南许昌461000)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必须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如果忽视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利益,社会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和谐;如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一、收入差距、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贵在“和而不同”,它并不主张平均主义,而是在承认社会差异、正视社会差异的前提下,提倡共同富裕,维护公平正义,倡导公平协调、各得其所、和谐有序。构建和谐社会,一方面承认社会成员因各自的先天条件、实践经验、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等方面的不同,而反映在认识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利益差异;另一方面又赋予全体社会成员均有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的平等权利和平等机会,尤其要高度关注社会公平,特别是经济收入的分配公平,并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然而,“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让先富起来的部分地区和人群停止发展,它的核心是“共同”,是使所有人能够共同参与发展的机会,共同提高发展的能力,共同促进发展的水平,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赋予广大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平等的发展能力,平等的享受发展的成果,弥合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二、竞争、公平与和谐社会

和谐关系既表现为协调性,又表现为竞争性。协调,即事物各要素之间的有序发展,而有序发展又表征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竞争。作为系统对立面之间,竞争往往打破旧的协调有序与和谐平衡,并构成事物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没有竞争就没有事物的发展,没有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新的和谐。因此,协调与竞争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对立统一于和谐范畴之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通过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使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放手让每个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成果不断产生,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并和谐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

三、建立农村和谐社会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我们必须理性地认识到,和谐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现实条件。和谐社会也不是无矛盾无冲突的道德乌托邦,而是既充满丰富多样性或差异性的价值张力,又能够通过政府及社会“自组织”加以化解矛盾冲突的正义社会、责任社会和道德理想社会。我们党之所以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正是为了消解目前经济转型时期所存在的不和谐因素,特别是目前所出现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差别过大等矛盾。因此,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消除各种不协调和不平衡现象,正确统筹和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理论层面上看,建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明确以下三点。其一,三个文明共同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主要是物质层面,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就精神文明而言,而管理民主则属于政治文明范畴。其二,加强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决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将带来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的加速发展。只有以上这些农村公共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城乡差距才有望逐步得到缩小,农村的面貌才会迎来新一轮的历史巨变。其三,把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与壮大农村应用人才队伍看成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21世纪最宝贵的、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才,在广大农村地区更是如此。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农村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农村专业化高技能和实用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性因素。

建构主义的核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创新;建议

今天的社会已经非常繁荣,随之而来的思想碰撞也变得十分常见,这导致的就是文化多元化和知识体系纷杂,并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该出现的不该出现的、能出现的不能出现的知识和言论都会出现在互联网上,这些言论对于三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危害的,因此,大学期间的教育就要尤为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原则,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保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

1.教育理念过于滞后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过分注重甚至只注重“教”的灌输,即单向像学生传输知识,并不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的理解程度,更是忽视的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认知、判断、情感、理解和选择的重要作用。教师的教育理念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已经有些滞后,但是很多教师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仍旧抱残守缺,用过时的旧观念教育现在的学生。大学生已经到了成年的年纪,已经有一定的判断力和感知力,教师一味地用陈旧的理念教育学生,一定会遭到学生的反感,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并且,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完全的调动,学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教育内容过于抽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若是教师不会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会更脱离实际。很多时候,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都比较固定,很难改变,这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堂上体现得更明显。一些教师不会与时俱进,不善于提炼教学内容,梳理课本内容,联系国际国内重大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课堂内容讲得非常空泛,又很是乏味,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甚至反感这样的课堂,渐渐产生厌烦的情w,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在应付,严重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3.教育资源过于单一

在大学校园当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它可以在大学生看过的电影里,可以在大学生吟唱的诗歌里,可以在大学生目不转睛看着的金庸的小说里。但是,很多教师对于这些“隐性”的教育资源视而不见,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够重视,另一个方面就是不善于挖掘各种有效的资源,不善于结合国际国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成就和问题,不善于利用高校周围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等资源,不善于利用高校的新的教育工具,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知识和内容做成教案、课件、图片、音频、视频等。另外,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比较少,没有做到资源共享,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是教师的不足,并且学生没有办法改变,教师没有照顾到的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都是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那么,这一节课才是没有白上。

4.教育方法、手段过于生硬

在思政课教学中形成了传统的“满堂灌”模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的逻辑性和系统系,使得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考评,也就成为了考核知识量和知识再现程度。在思政课考核方式的选择上,也多采用单项或多项选择、简答、论述等强调理论、知识的题型,忽视了大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理论,是否把学到的理论内化为处理实践的能力,进而造成了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不良现象。在这样忽视以人为本理念的考核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都做了无用功,“教师讲知识点、学生记知识点、考试考知识点”,如此导向下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思政课过程中,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却很少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方法去理解理论学习对人生的指导意义,去深刻领会人活在社会的价值,去心灵深处反省自己的行为,去审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直接的结果是思政课成绩不能真实反映出每个学生的行为品格、政治素质,往往却大相庭径。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创新的基本原则

1.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原则即要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改革,促进课程教学的良性发展,能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一、改革要促进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要以为指针,通过改革,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视野,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价值,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当前中国实际和大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第二、改革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佳,其中关键在于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的改革要承担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改革的突破口。

2.包容性原则

一个优秀的文化,并不仅仅是他本身蕴含着多么内涵的深意,而在于他的包容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是走向强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先进思想文化的特质,就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也是先进思想文化走向兴旺发达的必经之路。只有包容所有的差异,才能够有差异之间碰撞出来的新的思想热潮,文化才会不断显现出蓬勃的生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包容性会不断吸收世界各国的思想营养来壮大自身,并且不断创新发展,这才是在时代中不败落的道路。

3.实践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是一个教学评价的过程,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相关人员,结合既有标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要求主观认识和客观存在相符合,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也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它不能凭借任课教师的主观意愿意来决定教学的效果,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创新的主要内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永葆生机的源泉。大学生是国家的接班人,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大学生的价值观就代表了国家的价值观,因此,各高校担负着非常重的任务,不仅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支撑,正确的原则做基础,还要不断探索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机制。

1.教育内容创新

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否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也不是扔掉教材,让任课教师自己设计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是和中国化理论的浓缩,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而不能背离更不能否定的一个准绳。但局限于教材内部,就理论讲理论,又容易使整课堂失去活力,不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易实现教学目标。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就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结合起来,同广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讲解,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的内容,提高学生运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教育形式创新

大学生的生活其实应该非常丰富,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可以贯穿在大学生所有学习和生活当中,这就是形式的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教材进行专题化、生活化、故事化、问题化处理,让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形式下对学习充满兴趣,实现从理论知识和观念向实际化转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创新各种优秀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各种形式不一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形式的创新,让学生在保证理论学习的前提下,得到实践的机会,贯彻落实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

3.教育手段创新

如今的教育时代已经同过去的教育时代大不相同,无论是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教育的资源,亦或是教育的手段,都有非常大的改变。尤其是教育手段的变化,可谓非常之大。以前的黑板、粉笔已经变成今天的多媒体。除了传统的课堂教育,互联网上还涌现出大量的在线教育,因此,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这些教育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扩展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帮助大学生更快更好地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阵地。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上的信息,帮助自己成长成才;另一方面却可能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而误入歧途。受到网络消极方面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的挑战和质疑,这些消极信息也削弱了高校大学生信仰。为此,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第一、国家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网民的网络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促进网络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第二、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工作,提高互联网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4.教育资源创新

教育资源是教育最关键的一部分,而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创新教育资源就是最关键的一部分。为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高校领导应当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导,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队伍进行一定扩张和建设,并加强教育者们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实现资源的最大共享和思想的碰撞,要善于发现校园中的教育资源,无论是“显性”资源还是“隐性”资源。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文化,促进高校诚信文化建设。高校校园网上论坛、贴吧等网页是开展高校诚信宣传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网络道德宣传、网络诚信视频等方式打造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充分发挥网络功能。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开展诚信教育宣传,并适时采用技术手段进行网络监督,规范网络行为,消除诈骗信息和不诚信行为的危害。另外,高校也要完善网络安全负责责任制度,将网络责任主体具体化,增强监督力度,真正使网络平台起到应有的作用,促进校园诚信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