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础新闻理论知识

基础新闻理论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础新闻理论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础新闻理论知识

基础新闻理论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闻学概论 教学理论 实践

《新闻学概论》是全国高校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及核心课程,它担负着帮助学生了解新闻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理解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掌握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为其今后从事新闻实践工作和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等重任。

一、《新闻学概论》教学中“学”与“术”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1.“学”与“术”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纯理论教学往往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很大程度是因为学生未能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及时感受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让学习变成一个比较被动的过程。而适当在理论课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理论知识“学有所用”,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趣味,体会成就,这样自然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学”与“术”结合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掌握理论知识

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不仅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情况,更取决于他们能不能正确的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只有在深入理解理论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地运用理论,而运用理论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理论知识,并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理论,为以后的采写编评等专业技能课的学习,打下更扎实的理论基础。

3.“学”与“术”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势下,学生们要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获胜的一大法宝当属较强的应用能力。因此,《新闻学概论》这样的基础理论课程,也应该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新闻学概论》教学优化探索中的目标和原则分析

1.《新闻学概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应达到的目标

首先,让学生掌握新闻理论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发现新闻的敏锐度,训练学生判别新闻价值大小的技巧,帮助他们掌握从事新闻传播业的必备素质和技能。其次,帮助学生掌握新闻采写编评等业务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以便未来更加灵活的应用理论,在实践中创新。再次,培养学生的新闻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培养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闻人才。最后,让学生了解新闻媒体经营管理的基本理念和程序,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2.《新闻学概论》教学优化的原则

(1)“学”与“术”两手抓。在优化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更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稳固的理论基础。所以《新闻学概论》的教学,不仅仍然要全面、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还要适当扩展介绍理论前沿。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2)“素质”和“技能”两手抓。在优化教学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新闻实践中的基本技能,更应该培养学生从事新闻实践的专业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等等,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3)课内、课外两手抓。帮助学生充分掌握新闻学理论,提高新闻实践能力,不仅需要提高课内教学质量,还需要课外跟学生更多的交流,给他们更多的指导,培养他们养成预习、复习、思考、练习、扩展阅读、切磋探讨等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消化知识、巩固知识、扩充知识、应用知识的自学能力,以便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新闻实践工作。

三、《新闻学概论》教学中“学”、“术”结合的方法分析

1.进一步优化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

(1)运用案例讨论法,培养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案例法是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常用方法。在《新闻学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选取兼顾时效性和典型性的新闻实践事例,组织和引导学生对事例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结合新闻学的原理分析事例的是与非,好与坏,得与失。这样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让他们在对他人实践活动的思考与分析中消化理论知识并获取实践经验,吸取实践教训。

(2)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使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新闻学概论》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创设一个新闻传播实践过程中的模拟情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这个特定的情景中担任决策者、参与者等角色,并运用相关的新闻学知识开展各种实践业务操作的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常用的亲验性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在比拟真实的环境中,较自由地调动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去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2.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1)运用媒体追踪分析法,用理论分析实践。这种方法是让学生在课堂外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未来的职业规划,选取一两家新闻媒体,长期关注该媒体的新闻产品和各种动态,并运用《新闻学概论》的各个知识单元的理论知识点对该媒体进行业务分析,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分析其自选媒体各类业务水平的优缺点,还要让他们给出建设性的业务改进建议,并在学期末整合课程所有知识完成系统性的分析报告。这样的方法既可以做到因材施教,避免学生因对课程任务兴趣点不一致而产生的能动性差异过大,又能培养学生密切关注本专业业界最新动态的习惯。

(2)让学生完成课外实践,直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新闻学概论》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通过课外作业的形式开展诸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参与新闻传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3.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新闻媒体资源,让学生切实感受专业新闻媒体的运作情况

(1)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媒体。领带学生参观校内外的新闻媒体,观摩新闻媒体的运作环境和运作流程,这样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思考并掌握新闻传播活动实践中的基本知识。

(2)邀请专业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和学生们交流业务知识。即便是有多年教学经验和多年新闻媒体从业经验的教师,也会有业务知识上的盲点和不足,邀请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与学生们交流新闻传播第一线的知识和经验,是对理论知识的有力补充,也能促进学生们用理论去分析实践活动中的种种现象和经验,由此既能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新闻学概论》的教学应因材施教、与时俱进,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让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理论修养。

参考文献:

[1]张芹.《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新闻界,2007,(1).

基础新闻理论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 人才 培养

近年来,随着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逐渐趋同,媒介一体化进程加快,媒介融合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1]全媒体时代随之而来。媒介环境的转变,致使新闻的制作、、传播过程发生改变,对新闻业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全新要求。在新形势下,广电编导专业应与时俱进,培养具有新思维、新视野、新尺度的新闻专业人才,以适应时展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专业化,融合型”的培养目标

作为艺术学与新闻传播学的交叉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兼具艺术的气质与新闻的理性特征。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的单一技能培养已成为“过去式”,培养具备传统媒体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于一身的广电编导新闻人才已然成为发展的必然。“专业化,融合型”的广电编导新闻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而且更需要具有复合型的知识、融合型的技能以及整合性的思维。

1.作为基础的复合型知识。

当前,传媒业快速专业化,媒体招收毕业生趋向其他专业背景,金融、经济、法学、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尤其受欢迎。[2]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传统新闻学的教育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广电编导专业的新闻人才应首先做到“通才”,博闻强识,成为复合型知识的人才。任何单向度、片面化的教育都有可能造成人才的单一性、同质化。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除了具备基本的新闻业务素养(采访、编辑、写作、评论等)外,完备的知识体系必不可少。应广泛了解各学科领域知识,如人文、政治、经济、社会等,不应局限于新闻专业知识的学习。

2.作为根本的融合型技能。

媒介融合带来媒介传播手段的多样性,如何有效利用各种媒介的特长为新闻服务,成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培养的新闻人才的基本技能。2002年,MSNBC网站的普雷斯顿·门登霍尔作为“背包记者”横穿阿富汗,半个月时间内发回了大量的文字稿件、照片、录音录像等,在广播和网站播出。[3]全媒体时代要求的是全能型的新闻人才,不仅会采访,而且写文字稿、现场报道、摄像、编辑样样精通。当然必须注意的是媒介融合大趋势下广电编导新闻人才的培养决非“大而全”、媒介技能的简单相加,而应分层培养,突出广电编导专业的特长,在此基础上,熟悉各媒介的操作方法,形成立体化、整体性的新闻报道“习性”,真正做到“一专多能”。

3.作为灵魂的整合型思维。

在媒介融合时代,媒介形式多样化、传播渠道多元化、受众分散化现象日趋明显。这就要求广电编导专业的新闻人才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要对各媒介形式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将采集和制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更多地是要让他们形成全媒体的思维方式,使他们面对一个新闻题材时可以很快地做出判断与选择,规划出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报道的方案,并且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4]这一过程中,新闻人才的资源整合能力作用凸显。拥有复合型的知识是对新闻人才的基本要求,掌握融合型的技能是新闻人才的立业之本,具备整合型的思维是新闻报道的灵魂。广电新闻人才要有新思维、新视野,在整合播报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新闻事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全时段、全媒体”的教学模式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门实践性与实用性并重的学科,理论联系实践十分必要。在媒介融合时代,必须让学生尽早熟悉报社、电台、广播、电视台、网络等多种媒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这就要求广电编导专业在培养新闻人才时注重“全时段、全媒体”的教学模式。具体可以做到以下三点:

1.从入学到毕业贯穿始终。

传统的广电编导专业在新闻教学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大一、大二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与理论知识紧密相连的实践教学,没有对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形成一个直观的印象。在全媒体时代,没有日常的锻炼,仅仅依靠毕业实习来增强学生的媒介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入学抓起。“全时段、全媒体”的教学模式要求从入学到毕业课程设置上始终注意平衡与统一,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分量同样重要,广电媒体与其他媒体的课程同样重要,在实践过程中领悟理论知识,增强媒介技能,努力打造知识复合型、技能融合型、思维整合型的新闻人才。

2.理论课与实践课无缝链接。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是广电编导专业的“两驾马车”,只有齐头并进才能快速前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一直是高校广电编导专业学习的重点,实践教育的欠缺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瓶颈。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无缝衔接成为新闻人才培养的关键。如美国著名的“密苏里模式”推崇的理念就是“新闻实践”,让学生自己动手学新闻,并且将新闻课堂、新闻编辑室、媒介制作中心和教授办公室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好地体会专业实践,提高实践意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

3.传统媒体、新媒体课程兼备。

传统媒体的衰落、新媒体的兴起,并不代表新媒体可以取代传统媒体的地位。传统媒体课程是培养新闻人才的基础,新媒体课程是适应时展的产物。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开设传统媒体课程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增设新媒体课程,比如:在广播电视编导传统课程中,增设网页制作、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网络编辑、流媒体信息制作等新媒体课程。

4.本专业、外专业的联合培养。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单靠开设传统课程和新媒体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还是不够完善的,学院自身的力量也较为有限。为此,可以实现广电编导专业与其他院系、其他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院校资源。例如可以和计算机院系、艺术设计院系等实现资源共享,提升业务技能;甚至可以实现不同高校之间广电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这样不仅使新旧媒体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而且有利于各高校、院系之间的发展合作。融合时代,打破各院校之间的壁垒,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是广电编导新闻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

三、“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体系

当下将就业见习、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四学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明显落伍,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体系来塑造优秀的新闻人才对广电编导专业的建设显得至关重要。一套完善的实践体系,离不开贯穿始终的专业实习以及资源平台的整合利用。

1.专业实习。

(1)鼓励校内实习。充分利用校内媒体资源,如校报、校刊、校广播台等进行模拟演练,鼓励学生积极加入校园媒体(广播、报纸、报刊等)、学校社团,参加各种组织活动,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开拓视野,提升新闻洞察力水平。

(2)介绍临时实习。一般而言,新闻传媒学院都与某些媒体组织有工作协议合同,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临时实习单位,提升新闻业务技能。

(3)推荐假期实习。寒暑假,通过学院统一安排或自主联系媒体组织实习,深入新闻生产的前线,在长时间、集中性学习新闻实践技能的同时,加深理论认知,不仅有利于学生采编能力的提高,而且有效缩短进入媒体机构的适应期。

(4)规定毕业实习。通过前面三项的实践锻炼,到毕业实习的时候,上手快,可以迅速适应角色的转变带来的变化,在这一长期的实践锻炼中,取长补短,着重提升专项媒介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2.资源平台。

实践活动的展开必然依托完善的资源平台,在传统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整合新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合理整合利用资源平台是推进实践教学的另一举措。

一方面,积极完善校内资源平台。完善学校原有的校刊、校报、广播台等媒体平台,推进与传媒相关的校园社团的建立。除此之外,加强建设院系实验室资源,包括非编实验室、新闻采集实验室、广播电视实验室、虚拟演播厅、综合实验室等。充分发挥其实践教学的任务,在校内建立实习、实践的平台。

另一方面,充分拓展校外资源平台。校外的资源平台包括社会资源、校友资源、兄弟院校资源等。这些都是学校在发展中不断累积起来的宝贵资源,应合理利用,同时要不断地开发和建设,为实践教学搭建坚实的资源平台。

3.媒体人才。

对于新闻教育起步较晚的院校来说,由于可利用媒体资源有限,学校实习基地建设跟不上学校教育,所以应另想它法。聘用优秀的媒体人才来校兼职、任教,其教育理念贴近媒体的实际运营情况,有利于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他们丰富的实战经验,可以带给学生宝贵的实践经验,使他们在今后的实习、工作中少走弯路。

4.参加竞赛。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大学生全国专业知识竞赛,如大学生广告竞赛、大学生电影节、DV短片竞赛等,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地区间、学校间的友好联系,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逐渐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实践动手及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路子。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的转变。广电编导专业在培养新闻人才方面应追求专业化、融合型的目标,努力培养“既专又博”的新闻人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全时段、全媒体”的教学,提升新闻人才的综合素养;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加专业实践能力。在复杂多变的进程中,不断改革、创新,以新的思维、新的视野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

注 释:

[1]喻国明:《传媒经济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2]杜骏飞:《新闻传播教育的若干基本问题》,《新闻大学》2009年春季刊

[3]宋昭勋:《新闻传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现代传播》2006年第11期

基础新闻理论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闻写作 实践教学 项目合作、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在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中,《新闻写作学》强调以报纸为媒介的新闻事实编写训练,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大多按照传统的模式授课,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案讲解理论知识,有的会举一些新闻报道实例,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基本无法应用。为了解决此种问题,笔者(以下称“授课教师”)将本课程原来的54总课时进行划分,即理论课时占21学时,实训课时33学时,并将教学重点放在实践操作中。在观摩了国内一些著名大学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方式后,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设计出一套《新闻写作学》“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并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构建“案例阐释”方式,丰富理论知识讲述

从现有新闻写作类教材的编写来看,很多学者的著作基本遵循了一个理念,即在借鉴中国传统写作理论基础上,大力引进西方新闻写作的理念,出现了如刘明华等编写的《新闻写作教程》、艾丰编写的《新闻写作方法论》、张羽编写的《当代新闻写作学》等经典新闻写作教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新闻写作理论。但另一方面,由于新闻常新的缘故,这些教材中的举例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陈旧,在课堂上教师如果只讲纯理论内容,或者连这些教材中的例子拿来大讲特将,不仅违背本课程的教学理念,学生也听的乏味。所以,在理论教学更新举例的基础上,将“举例”变成“案例”融入理论教学,形成“案例阐释”(见图1)教学方式,就可以改变上述理论教学困局。

案例教学法是西方众多学科专业早已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理念、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以实际教学进度和内容为依据,每日浏览报纸和网络,挑选经典的新闻报道,然后剪贴在PPT上使用。例如在讲到“新闻笔法”这个章节,首先展示新闻案例,提出几个待解决的问题或者是疑问,然后开始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解答开头提出的疑问和学生提出的问题。原本学生对知识点非常陌生,经过这样的讲述,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学生在在具体的操作中只要想到知识点,就可以想到案例,只要想到案例,就可以想到知识点。在学生的头脑中,二者变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提高了理论教学效率,也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利用“剪报阅评”理念,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新闻写作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即“从学生本身的水平、个性出发,尊重他们的差异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引用的案例,毕竟数量有限,学生还需要在课余时间自己收集大量的新闻报道实例巩固已学知识,拓展新闻视野。具体做法是规定每个同学在开学初准备一个剪报本,每次课后根据阅读的情况,剪3-5篇左右的新闻报道,贴在剪报本上,并根据课程讲述的相应知识点,自己进行分析,授课教师定期检查,并在实训课上择优点评宣讲(见图2)。

从近年学生剪报分析的情况来看,到学期末平均每个学生剪报多者达到80多篇,少者也有40多篇。学生在剪报和分析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己亲自动手制作产品的快乐,也可以感觉到自己知识量在逐渐的增加,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逐渐增强,逐步培养学生经常有意识阅读新闻的习惯,进一步增强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客观的说,这项工作可能会占用学生一部分课余时间,但从学生普遍的反应看来,学习效果比较明显,很多学生直至毕业仍然保留着经常剪报并分析的习惯。

三、引入“项目合作”模式,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在今天的教学理念中,越来越强调学生通过组织团队进而合作完成一个项目或者解决一个问题,学生不仅需要学会自主学习,还要学会自主实践,逐渐培养创新能力。该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并极大地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同时该教学法能更早地让学生接触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共同解决它,这个时候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在整个《新闻写作学》“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中,“项目合作”居于最为核心的位置,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具体的做法是,根据资源组合的原则,授课教师将学生按照5―6人l组的方式组合起来,任命1人为组长,负责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在操作过程中,项目小组的任务是两项,一是选择好选题,利用课余时间采访写作新闻,二是在实训课上,组内成员轮流汇报自己写的报道(见图3)。在项目合作方式实施前,授课教师需要清楚的交代项目实施的程序和规则,在实施的过程中,负责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图3:“项目合作”示意图

授课教师下达采写任务后,各项目组在组长带领下,展开2―3周的采写,经过修改后,在实训课上以PPT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并进行分析,每组的汇报控制在10分钟内,然后其他的同学提出疑问或者建议,本组的同学予以回应。依据以往的经验,有时会产生较为激烈的争论,很多道理能够在争论中逐渐明晰,授课教师在最后要进行全面的点评。整个学期下来,每组要做6个左右的采写项目: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仅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进一步锻炼增强其分析和表达能力。

四、继承“模拟采访”思路,深化情境写作内涵

在新闻采写过程中,有所谓“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之说,新闻采访始终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新闻写作教学不能讲采写过程割裂开来,而应该实现有机联系。另一方面,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各媒体新闻报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集中体现在速度和角度的争夺上。为了使学生能够感知新闻竞争的真实场景,授课教师将新闻采访课中被广泛采用的模拟采访引入新闻写作课堂,并经过适当改造,构建“真实”的新闻写作试验场(见图4),把课堂建立成一个模拟的新闻现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

在实际操作中,授课教师只需要将活动时间告诉学生,由学生自己组织实施。例如2006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班委的组织下采用的是“模拟记者招待会”,由学生扮演国家一些部门的“领导”,收集相关政策信息,其他同学进行现场采访。1个小时后采访结束,进入写作状态,在接下

来的40分钟内,学生按照自己关心的角度写出短消息、特写等新闻,教师进行评点,取得了非常好的实践效果。由于课时限制,此类训练一般整个学期只有一次,且安排在期末:如果说“项目合作”的方式主要在课外进行,学生有比较充裕的采写和修改时间,而“模拟采访”则主要考察学生在规定情境和时限内,快速反应和快速写作的能力,是整个学期新闻学习的一次全面检验。

五、改革“作业评价”内容,建立成果评价机制

在传统的新闻写作教学中,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书面作业是最主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如果学生数量较少,教师有比较充裕的作业批改时间,还是具有一定效果的。但是,如果学生数量过多,教师在课余时间不多,布置过多的书面作业,效果就大打折扣。在整个学期中,授课教师本着“量少为精”的原则,总共布置两次书面作业,一次是在开学初,用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学生在新闻写作方面与媒体中发表出来的报道之间的差距;二是在学期末,用来了解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后,写作水平的变化(见图5)。

毋庸置疑,书面作业对新闻写作教学效果的检测具有重大意义,其可以“使学生展示课程学习能力,以表明其完成课程的程度和进入下一阶段课程学习的可能。”以2007级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学习为例,学生在学期初做交的书面作业,除了个别同学写的相对较好外,大多存在如新闻报道的角度选择不当、结构设计模糊、笔法运用错乱等问题。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的新闻写作水平提高很快。在期末的书面作业中,大多数同学都能够达到住省、市级媒体上发表的教学要求。对书面作业性质的变革不仅使授课教师感受到教学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感受到,经过半年的刻苦努力后,自己写作水平所发生的“看得见”的提高,极大的激发起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

基础新闻理论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层电视台;记者;采编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01

一、提高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采编能力的重要性

网络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新媒体的出现,这对于依托传统媒体发展的基层电视台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挑战。外界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被人们获取,传统的电视、报纸、电台等传播媒介已经被网络等取代,因此,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应当尽快适应网络化的新闻行业,借助网络这一新的媒体传播媒介来获得人们的关注。

然而,新闻报道的即时性是评价新闻采编人员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的采编能力在新闻报道速度上的体现则更加明显,基层电视台新闻采编人员需要尽快掌握一手新闻素材,并及时撰写新闻报道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基层电视台记者采编速度要先于其它新媒体形式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保证基层电视台对地区新闻事件的一手报道,避免群众获取信息的“第一媒介”地位被其它新媒体形式取代。

除此之外,提高基层电视台记者采编能力也可以实现新闻质量的增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将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巩固基层电视台的社会地位,并凸显其重要作用。高质量的新闻报道除了具备真实性、即时性之外,还要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及时了解新闻时间的社会舆论变化,通过对新闻时间的跟踪报道来引导社会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提高基层电视台记者采编能力的几种方法

随着新闻媒体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基层电视台为提高行业竞争力而对新闻记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新闻记者采编能力的加强。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采编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

1.新闻采编工作应当以人为核心

由于新闻媒体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因此,新闻报道的创作应当以最广泛的人民群众需求为核心。新闻记者采编工作应当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内容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进而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不仅如此,基层电视台新闻采编人员应当尽可能反映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所面临的困难,避免新闻采编工作脱离群众生活,缺乏群众基础。

2.提高基层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敏感性

对于新闻采编人员来说,较高的新闻敏感性将直接关系到一手新闻能否在第一时间,因此,提高基层新闻记者采编能力就需要锻炼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敏感性。新闻工作者承担着报道社会敏感话题的任务,其报道的内容将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广泛的社会舆论,新闻采编人员需要不断关注舆论走向,并通过后续报道引导社会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基层新闻采编人员需要同不同角度获取新闻线索,在众多新闻线索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热点事件就需要新闻采编人员具备较高的新闻敏感性,进而通过新闻报道引起广泛的社会效应。对于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来说,新闻内容应当来自人民群众,弘扬社会正能量,对不道德社会现象进行披露,为实现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一名优秀的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应当关注身边发生的事件,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能够从平凡的基层群众生活中发现新闻内容,并快速完成新闻制作,最终通过媒体对外报道。因此,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是优秀电视台新闻记者必备要素之一,在提高新闻报道速度的同时,也实现了新闻报道影响力的大范围扩展。

3.加强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业务学习

不断激烈的新闻媒体行业竞争促使基层电视台改变传统运营理念,在吸收优秀专业人才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加强现有新闻记者业务学习工作的重要性。一般来说,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业务水平的提高主要是理论加实践。

所谓理论,指的是专业院校所开展的各项理论知识课程,然而,这并不是理论知识的全部,其它各学科知识也是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业务学习的重要内容。对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将有利于采编工作的进行,避免了在采编工作中临时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最终耽误了报道的最佳时机。除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基层电视台对一名优秀新闻记者的要求,只有理论而缺少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新闻记者需要通过新闻报道证明个人采编能力,因此,从实践方面对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采编能力进行考核是评价优秀新闻记者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实际工作中,基层电视台需要为所有新闻记者树立典型,号召基层电视台记者“学典型、做典型”,不断提高自身采编能力,保证新闻报道能够及时、高质量完成。

三、总结

基层电视台是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区域新闻的重要渠道,作为新闻报道的采编人员,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需要意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意义,从多方面提高自身新闻报道采编能力。在业务培训与采编工作中,应当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对新闻的敏感性,只有这样,基层电视台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张金娜.电视台记者如何提高新闻采编能力[J].采写编.2016(03).

[2]谢尧.电视新闻怎样做好深度报道[J].科技传播.2015(01).

基础新闻理论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闻专业现状;新闻专业改革;就业前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05-02

一、我国高校新闻专业的现状

1.新闻专业的理论教学较为落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逐渐地开始普及开来,我国各类高校的新闻专业也逐渐壮大和发展,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国内新闻专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现象,各校的新闻专业每年都有新的开设和增加,以满足学生的选择和要求。各个新闻专业都在不断的扩大招生范围,但随着新闻专业的不断发展,在教学上也出现各种各样的新的问题。首先就是现有的理论教学模式落后,跟不上现今新闻专业和新闻传媒的发展。我们都知道,新闻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强,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专业,而且它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更是远远超过了专业课本中理论知识的发展。还有一点就是,随着如今计算机网络的全面覆盖,更是对新闻专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传播工具,对传统的新闻专业中的理论教学带来了很强的冲击性,但在另一方面来说更是一种机遇,新闻专业要有所改革和创新,和计算机网络的结合密不可分。要有所进步,就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

2.师资力量匮乏,办学不够标准:伴随着不断扩大的高考招生,还有各地方学校和高职院校的盲目招生以及单招等各种招生方式的不断出现,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就是办学高校的师资力量达不到开设专业的标准,办学条件的严重不足,这就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一个下降,会导致一些毕业生供大于求,在面临毕业季的时候,也同样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危险。

3.新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强:新闻专业的教学在教育上,存在着一种严重的滞后现象。一些高校高职院校的新闻专业开设的课程,所教授的教学内容和理念都是落后于现今媒介的飞速发展,出现一些地方院校或者地方的高职院校对名校的办学理念一味照搬,不知变通。在教学方式上,更为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不断强调的素质教育,新闻专业的实践能力则被忽视,而一些开设新闻专业的学校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资源,没有长期的合作单位,这就导致了在校的学生盲目地奔走于各类人才招聘市场,靠学生自己联系自己,让一大部分学生在毕业了之后还没有一些社会实践的经历,容易造成学生泛泛而谈眼高于顶的坏习惯。

二、新闻专业应做出的改革和措施

1.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限制招生名额: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不同的症结和问题,面对招生时要有选择性的招生,对招生名额要进行限制,不盲目扩大招生范围。根据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注意质量招生,择优录取。在教学过程中,要投入对专业教学的设施建设,要有基本的教学设备,让自己专业的学生合理地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提高自己专业的加深度,更要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视,有目的性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寻找素材,发现素材,培养学生对新闻的敏感触点,争取创造出优质的作品。既锻炼了学生,又培养了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能力,这样更有利于毕业后的学生能迅速地适应自己的新角色,更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2.教师队伍应有所改变:新闻专业要有所改革,首当其冲的是教师的队伍要做出相应的改变,能不能培养出理论知识既扎实社会实践能力又相当强的专业学生,有一个专业的教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培养出好学生,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既具备深厚稳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是具有丰富的多年实践经验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高校不能忽视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可以让本校具有活力与创新意识的青年教师走出校门,到新闻媒体单位去锻炼再回校教学,或者有意识地组织教师去学习等方式。

3.新闻专业教学方式要改变:我国的教学课堂普遍的缺少自由交流探讨的学术氛围,学生进入到大学以后,还没有完全从高中那个“高压政策”下的学习环境中彻底的转换过来。对此,我们的教师要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使学生参与进来。要求我们的老师保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不拘泥于我们的课本和校内,可以开设一些专业兴趣小组,调动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其中,分组讨论理论知识,这样会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可以分组走出校门去社会上做一些实践活动,老师命题或者找一些小组内感兴趣的素材,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充分地结合起来,使自己成为一种较为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诸如此类的教学方法能够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对新闻专业的信心。

三、新闻专业的就业

1.在招聘中最受欢迎的新闻人才:什么样的新闻人才最受欢迎?新闻出版社总署副署长石峰说:“我们需要的是一大批政治素质高、业务知识丰富、既懂报刊经营管理又富有创新意识的报刊新型管理人才。”我们不难看出,新的形式对新闻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问题。一是具有广泛社会资源的专家型记者更吃香;二是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更稀缺。新闻院校为社会和各单位输送了大量新闻专业人才,导致一些从事新闻媒体专业的单位企业的从业人员快接近于饱和的状态,他们更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比如既对新闻媒体又对经济有理解的新闻专业人才,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掌握新闻媒体这一门专业,还注重双向性复合型的新闻人才。

2.新闻专业人才就业应该具备的要求:新闻专业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应该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新闻专业的就业人员应该掌握采访、编辑、摄影、写作等最基本的专业技能;新闻专业人才应该了解新闻行业的基本走向和大致的趋势,应该了解其工作状况,还应该掌握国内外的新闻发展状态。

3.新闻专业就业选择的职业:包括做高校的老师,因为自己是从这个专业毕业,对从事人员就要求熟知各类教学方法,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做铺垫,这个高校老师的就业前景非常不错,各类高校新闻专业这类专业老师紧缺。可以选择新闻记者,新闻专业的人才做起来更专业对口得心应手一些。还可以做编辑,比如各单位报社的编辑,更新型的还属于网络编辑,随着计算机网络全面覆盖我们的生活,网络编辑更成为一些红新型的职业,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人才有扎实的写作功底,有着对新闻的敏感度,除此之外更要熟练应用计算机作业,在日常的工作中这些很重要。

针对我国的新闻专业人才来说,学习经历与社会经验尤为重要。在掌握了新闻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尽可能的掌握一些别的科目,比如英语和计算机的熟练掌握也是尤为重要,一个掌握多种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才是新闻媒体最为稀缺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