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乐理;艺考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124-01
一、乐理在艺考中消失
近几年来,很多的高等院校对音乐专业的学生的招生,只考主副项(声乐演唱或器乐演奏),他们仅以主副项作为决定考生的主要标准,取消了对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乐理和视唱练耳)的测试。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下降,更容易使学生不重视理论的学习。事实上,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对音乐文化的学习、发展起到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音乐理论知识是真正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和风格的基础,只有把技能与音乐理论知识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有内涵的音乐人才。
二、学习乐理重要性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最重要的莫过于对乐理的学习,它们是音乐理论学科的重要科目之一,是音乐学者们通往艺术殿堂理解音乐的重要途径和根基。音乐乐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它就像一条链子环环相扣,如果将音乐乐理掌握不好,那么将为学习和声、复调等课程带来很大的困难,甚至将无法进行下去。
乐理知识是整个音乐学习过程的基础,目前我们所学习的乐理是在西方乐理知识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它是专门研究音程、音阶、记谱法、谱号、节奏、和声、和弦、调性、等音乐中主要因素的一门学科,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个人音乐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乐理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提高音乐修养和音乐理解力,可以使学习音乐的人系统牢固的掌握音乐中的主要因素,同时扩展音乐视野,增强音乐根基。实践证明,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对开拓音乐思维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乐理知识缺失造成的弊端
高等院校音乐作曲理论方面包括和声、复调、配器和曲式,常被称为理论中的“四大件”,它是创作音乐作品的重要知识和方法。而音乐理论知识正是和声、复调、配器和曲式的基础。每一首音乐作品其音乐的创作手法都不尽相同。没有了基础,那么它们结构的布局、主题的呈现、和声的进行、旋律的规整性、作品的格调等等都是理解不了的,想更深入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
在声乐专业中,很多学习者普遍认为歌唱的学习就是单纯学习歌唱的技巧,练就一副好嗓子。其实,正是这种狭隘的、错误的认识,才导致了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忽视。在演唱中不仅连基本的伴奏都无法配合,而且对歌唱中旋律和歌词的规律也弄不清楚,那么对歌曲的曲式结构、音乐形象、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是不知所以然。乐理的掌握对于乐团排练而讲,学习乐器的学生只有演奏技能和方法而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但把握不准节奏、节拍、旋律的认知度和情感度,更是理解不了作品的思想内涵,这样,会造成整个乐团因缺乏理论知识而乱成一团。
音乐乐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本音乐理论在整个作曲理论学科中是最基础性的,它与其他的音乐学科之间既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又彼此制约的影响。许多高等院校中都较全面地开设作曲理论知识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由于没有坚固的基础理论知识作基础,理论和技能就不能做到很好的链接,这对于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就不能“一专多能”,学生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也难于多元发展,更成不了高素质和多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以后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就难以做到对学生传达知识的保障性。
四、乐理应回归艺术高考
将基础音乐理论作为音乐学院、艺术院校、师范院校各音乐相关专业入学考试必考的科目之一。它主要通过视唱(看谱即唱)、旋律音程、和声音程及和旋的听辨模唱、节奏模仿、曲调记忆模唱、听写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音准感、节奏感、音乐记忆力及识谱能力,从此衡量学生是否具备学习音乐的素质和条件。面如何解决艺术高考中基本乐理学习不足所带来的问题。首先,学习音乐艺术的学生在艺术考试中,其基本音乐理论知识的考试,不但不应该有所减少,而且应该在其强度、深度、难度、广度、和宽度上有所增加,其分值所占的比例也应该扩大。其次,在高中加大音乐基本理论的教学,同时与初中和小学同步接轨,长时间的学习使学生对基本乐理课产生兴趣。这样才能使学习音乐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能够很好的学习和声、复调、作品分析、配器等更深层音乐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为高等院校输入更加专业的音乐学习者。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从高考源头重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乐理),使考进大学的音乐学生能够更好的、更快的适应音乐学习。
结语:音乐乐理知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也很重要。综上所述,音乐乐理知识的学习对以后指导音乐实践有很大的帮助,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音乐实践。为了有更坚固的音乐基础及全面的素质修养,我们提倡紧在高考艺考中抓音乐基础乐理的考察,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音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作曲理论 钢琴教学 应用
如果把钢琴教学比作一座摩天大厦,那么大量的音乐基础理论就是这座大厦的根基,离开音乐基础理论来谈钢琴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音乐基础理论支撑的钢琴教学也将寸步难行。因此,为了提高高职院校钢琴专业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实践能力,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钢琴演奏的水平,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把作曲技术理论融入到钢琴教学中是高职院校音乐教师的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把复杂严谨、表现范围宽广的钢琴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一、将作曲理论融合到钢琴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作曲理论课程在音乐专业的学习中属于较为高级的课程,其偏重于实践和实际应用,要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之后才能学习,将作曲理论融入到钢琴教学之中,对于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一般来说,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师指导实践原则
作曲理论是以复杂的学科课程群体的面目出现的,其包括和声、曲式、复调等一系列科目,学生如果事先没有掌握足够的作曲技术理论知识,那么教师在进行融合性授课时,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将作曲理论自然而然地应用到日常的钢琴练习中。因此,要想实现作曲理论与钢琴教学的完美结合就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教育,教师要在具体的结合点以及配套练习中对学生加以指导,让他们对作曲理论能做到融会贯通,进而提高钢琴学习的效果。
2.增强理论储备原则
将作曲理论融入到钢琴教学之中,要想取得实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钢琴教学经验,不断地积累与提升理论水平,以适应越来越多元化的教学实际。以往,我们的钢琴教学偏重于对学生演奏技巧的培养,对基础理论知识缺乏必要的关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有首先增强自身的理论积淀,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和支持。
3.形成教学体系原则
要想让作曲理论在钢琴教学中发挥实效,就要把教师口头传授、零星传授的方式转化为科学严谨的教学体系传授方式,改变以往只凭经验授课的习惯,把随意的课堂教学转变为高度理论化的体系教学。教师在结合作品风格特点对学生进行点评的时候,要按照课程群体的要求,按照和声思维、多声音乐织体氛围等原则进行教学。因为,两种不同形态的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切实地把作曲理论融合到钢琴教学中并且发挥出预期的效果,就一定要在整体的教学体系上进行有机融合,才能有效满足教学的需要。
二、作曲理论对钢琴教学的辅助功能
由于钢琴演奏技巧的复杂、多变,基础音乐理论的繁复、庞杂致使钢琴教学相对于其他音乐课程来说要费力得多。正因为如此,在同样的练习强度下,要想提高钢琴教学的效果,教师就务必要把作曲理论和钢琴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音乐的意蕴,最大限度地增强演奏效果。
1.增强视奏能力
钢琴作品千变万化,没有统一的模式和规范,在常规教学中,学生的视奏主要靠的是经验。一般来说,学生读取乐曲数到达一定量的时候,视奏能力也就相应地提高了。但仅凭经验还不足以应付所有的钢琴乐谱,因为作曲理论中的音型织体、旋律陈述、调式变更等都是各不相同的,只有将作曲理论的规律掌握,将其熟记于心,才能提高视奏的能力,在遇到新作品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2.增强记谱能力
背谱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必须具备的能力,因为无论在演出中还是在比赛中,乐谱的记忆对于钢琴演奏来说至关重要。如果目不转睛地盯着乐谱看,势必会影响演奏的效果,乐谱对于演奏者来说必须要熟练到只是起到参考的作用,他们集中精力要应付的是表演而不是盯谱。当然,篇幅较长的钢琴作品对于演奏者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掌握作曲理论中的和声功能变化、调式调替运用等知识,就会迅速地提高记忆的速度,削弱记忆的强度,减少记忆的内容,从而增加乐谱记忆的精确度。
3.增强即兴演奏能力
钢琴即兴演奏对于钢琴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挑战,能够将听过的音乐作品迅速地记录下来或根据灵感进行钢琴创作,也就是所谓的即兴演奏。这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的能力,一般的学生只能依靠乐谱演奏,没有乐谱根本不能演奏。而把作曲理论应用到钢琴教学中,是迅速增强学生即兴演奏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因为,学生在掌握和声功能运动的连接规律以后,就可以随意填配旋律并且改变织体结构,做到自由发挥。可见,即兴演奏能力的增强是和作曲理论的熟练掌握分不开的。
4.提高创作能力
培养学生钢琴演奏能力不是唯一的目的,也不是最终的目的,在提高学生演奏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音乐要向前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已有的音乐作品被重复性地演奏,还需要新作品来注入活力,推动其发展。没有创新,音乐也就没有了前行的动力。当学生掌握大量的音乐基础理论后,就可以熟悉钢琴的各种表现技法和形式,从而提高音乐创作的能力。从此种意义上讲,作曲技术理论知识对提高学生钢琴作品的创作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钢琴教学需要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花费毕生的精力去钻研和完善,一个成功的演奏家不仅需要经过长期的技巧训练,还需要对作曲技术理论作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目前,高职音乐的发展方式已经从单一、简单转向了综合、多元,这就要求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的脚步,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推陈出新,探索出新的音乐教育理论与方法,把作曲理论融合到钢琴教学中去,使学生达到知识的迁移与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姚恒璐.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于苏贤.复调音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即兴伴奏是一门混有多种综合的专业课,比如和声学、音乐欣赏、声乐演唱、耳曲式、歌曲写作、试唱练耳、基本乐理等,是集音乐基本理论、钢琴技巧于一体的综合专业课。即兴伴奏是为音教专业面向中小学培养合格的师资力量而设置的,为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能力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是为了让学生能快速掌握未来从事音乐教育事业最重要的教学基本技能。
一、钢琴即兴伴奏表现形式与基本原理的分析
钢琴即兴伴奏需要根据音乐作品的要求来演奏,在演奏过程中,运用了和声来进行匹配,因而在演奏时能很好地掌握规律来进行弹奏。同时,钢琴即兴伴奏可以说是钢琴在表现形式上最基本的手法,伴奏音型在钢琴即兴伴奏中就像公式一样,钢琴即兴伴奏在日常中最常用的就是模式记录。为歌曲伴奏时,根据音型模式的不同来不同地对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详细分析与合理的理解,可以根据作品类型的不同来进行灵活的套用。在进行套用时,不能硬套照搬,更不能机械地套用,而要合理地对音型模式及具体作品进行全面分析,以及做相应的了解,对作品进行对应的相关伴奏练习。选择对应的伴奏音型是演奏者弹奏好钢琴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音乐理论知识在钢琴伴奏中的应用
掌握音乐理论知识是学习钢琴即兴伴奏的重要因素,全面的音乐理论知识是钢琴伴奏学习者必须具备的,而且还必须有扎实的作品分析基础与和声基础理论知识。想要学习音乐伴奏就得首先提升对音乐的理解能力,需要掌握全面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只有在掌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提升作品的感染力,从而提高对乐谱的表现能力。在学习钢琴即兴演奏中和声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特别是在理论课程中。其中课程主要是针对和声的产生构成,以及和弦连接的发展和一些相关的理解。这里主要是指对和声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对钢琴即兴伴奏的音乐作品分析。在钢琴即兴伴奏训练及学习中,一定要学习和掌握一些相关的和声学知识与乐理知识,还要了解并熟知键盘和声技术。这样才能促使钢琴即兴伴奏技术不断提高。
(一)钢琴即兴伴奏的分解式音型
分解式伴奏音型具体来说就是和弦音,这种伴奏主要适合用于如《威利斯船歌》这种伴奏,这种类型属于分解式伴奏,是按照有规律的节奏形式先后奏出的一种伴奏音型,适于表现优美而又舒适的音乐作品。
(二)钢琴即兴伴奏的半分解式音型
半分解式伴奏主要是指一个和弦和另一个和弦交替时出现的一种音型。这种伴奏主要适合用于如《对舞曲》这种伴奏,就是属于半分解式伴奏,该伴奏主要表现为活泼欢快的感情,主要是舞曲风格作品。
(三)钢琴即兴伴奏的和弦式音型
和弦式伴奏主要是指在和弦中所有的和弦音,能同时演奏出的相同的音型。其伴奏适合用于如《阿拉伯风格曲》这种伴奏,就是属于和弦式音型,该形式的表现是坚定有力的曲风。
(四)伴奏音型的几种形式相结合
伴奏音型在选择程度上对音乐的表现风格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选择伴奏的音型上,对作品的影响非常大,好的作品离不开好的伴奏。不同的伴奏决定不同的作品风格,所以选择什么样的伴奏,就决定了作品的主基调。所以,作品的结合对选择合理的伴奏是很重要的,对伴奏的选择直接影响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以及作品形象所要表达的重要影响。另外,相同的伴奏用不同的伴奏音型来演奏,所表达的音乐形象也各不相同,在演奏时的奏法与速度不同,表达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当演奏者在选择伴奏音型的时候,不仅要选择与自己的音乐作品风格相符的音型,还要选择适应自己的方法在键盘上演奏,找到相应的位置,演奏出最好的曲子,不仅要反复地练习,还要仔细地倾听和声的音效。这样才能创造出新颖又丰富的音型,从而对即兴伴奏产生好的感觉,获得即兴伴奏的能力,帮助演奏者在音乐演奏时表现得更为出色,更能充分表达音乐风格及魅力。
三、分析钢琴即兴伴奏在音乐理论知识中的应用
(一)对基本的弹奏能力进行训练
钢琴即兴伴奏的演奏者应当有相应的钢琴演奏技巧和演奏理论知识。钢琴演奏技巧与知识主要包括和弦、大小调音阶、琵琶、颤音、踏板等等。钢琴即兴演奏不仅仅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学习,更应该加强对专门知识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除了要学习基础知识,还必须要保持严格地遵循原则,进行音色音阶的及时训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严格地要求自己做到对每个音符的平衡,保证音符的力度、掌握准确的时差、肌肉应保持绝对的放松。进行演奏和弦训练,应保证所有的和弦音在同一时间段奏出,应保证一只手以不同的力道将一个和弦里的几个不同的音同时奏出,保证旋律音比伴奏音更能突出强度。在保证旋律的同时,还要根据作品的需要来确保前后旋律合理的适应性,根据歌唱的需要,来确定和弦的旋律。
(二)对弹奏方法及技术进行训练
在钢琴演奏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和了解相应的练习方法是学习的首要任务。在学习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理解性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的方法中,随意性学习以及即兴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法是钢琴即兴伴奏中最常用的方法。即兴伴奏同时也是带有个性化的伴奏手法,所以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按照某种相应的方法来进行演奏,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注意演奏形式的差异性。在学习时,需要掌握一些钢琴的演奏方法,同时还需熟练掌握相应的技巧,需要不断地通过努力来提升自身的演奏能力,同时在演奏过程中,需要做到眼到手到,并且还要保持相应的平稳性,需要准确地按照乐谱上的所有符号、调号、节奏、力度、表情符号、音符号进行相应的弹奏。在钢琴演奏学习过程中,调动训练也是一个很关键的过程。在钢琴演奏学习中,学会正确的弹奏是掌握即兴伴奏的最重要的基础。
(三)学习及训练和声理论知识
钢琴即兴伴奏包括多声部的音乐类型,要求伴奏者必须要了解和具备相关的和声理论知识。和声组织结构是钢琴即兴伴奏中最主要的结构。音乐作品与即兴伴奏能否相匹配就要看和声是否是准确的。选择和声也是很重要的,和声将直接影响整首音乐的优美性及完整性。钢琴即兴伴奏演奏者要学好和声理论、伴奏技巧,在实际伴奏中按照具体的组织方式来进行钢琴即兴伴奏。在钢琴即兴伴奏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和声理论调动自己的听觉,感受不一样的和弦连接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不一样的音效。
关键词:音乐美学 基础理论 现代思想 教学拓展
一、以基础理论为核心
在任何学科发展中,基础理论和基本认知都是支撑该学科的根本。对于《音乐美学》课程来讲,不仅需要我们具有对音乐本质现象的基本认识,而且需要对其规律性特征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而实现这种理解和把握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当然不同的学科课程,会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音乐美学》是音乐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的课程目标或核心就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艺术哲学、美学、音乐美学的基本知识;对于音乐形式与内容、音乐实践、音乐功能和音乐美的形态与范畴具有基本的认识;了解中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流派,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音乐美学》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其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范畴等相关要素。这些看似只是知识构成,然而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其本质特征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认识音乐的本质特征和形成规律,都是从音乐对象的知识层面进入的。这不仅可以让学科有一个最初的、基本的也是完整的呈现,也可以使学生对本学科从理解开始,经过不断深化,最终真正掌握。例如正确把握音乐美学教学的任务与目的,使得学生通过学习音乐美学基本原理与知识,对音乐美学思想发展中主要代表人物的核心学术观点,以及音乐存在方式、音乐审美中的问题和音乐特殊性问题,音乐美的价值和音乐功能等方面的问题,能够有初步的了解,并能运用这些理论,认识和分析社会音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逐步培养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理论学科的难度和高度,主要是通过基础理论来承担和表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对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能有深入的把握,对教学方式能有深入的研究。
另外,由于该课程的特殊性,在《音乐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中,需要有其他相关的知识储备加以辅助和推动。学习和研究对象是音乐本身,但是认知却已上升到哲学高度。学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积累,也要有相应的认识能力作为前提和保障。理论的积累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除了音乐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其他领域的理论素养,如哲学理论、艺术学理论等等。要达到《音乐美学》的学科高度和思想深度,还要求学生具备积极思考、深入分析、果断评判的认知能力,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这与艺术的形象思维有所不同。这些都是在基础阶段需要认真辨析、融汇的。
在基础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将感性与理性结合,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并将音乐美学的理论特色通过恰当而合理的艺术实践来体现,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举办音乐教学实践和音乐鉴赏讲座,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音乐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结合音乐本体分析,对一些基本的音乐美学问题以及历史上和当代音乐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进行思考、解释和分析。尤其是师范大学的音乐系科,一是强调本科层次教育,二是要体现出教师教育特色。所以,锻炼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使之基础理论的学习更具体、更细致,找到基础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用意义,即把对音乐的美学认知贯穿到音乐教学实践当中是至关重要的。普通音乐课教学若能面对音乐现象做深入浅出的讲解,能以艺术思想指导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学生不仅能够获得较为系统的音乐美学知识和理论素养,而且能从总体上提高对音乐美的感知能力,进而提升艺术实践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以现代美学思想为补充
在任何学科发展中,新观点、新认识总是具有特殊意义,发挥积极推动作用,也是最引起人们关注的。音乐美学也是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音乐的角度不断变化,认识音乐的本质规律也越来越全面。因此,在《音乐美学》教学中对现代文艺思潮的引入就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如何将它们与基础理论对应起来并加以连接和贯通,使之既有高度,又便于理解,是我们面临的难点之一。
将艺术新思潮、美学新观点与基础理论对应与关联,首先要求我们要对其有清楚的认识。如果说,艺术与美学在古典时期所倡导的是理性,那么,现代美学则张扬非理性。这种非理性意志力和潜意识,强调感性、否定理性。现代生命哲学把传统意义上由既定的神性、上帝、自然、自我和社会等决定的“存在—行动”的标准,赋予了生命和感性本身,生命的概念被提高到了中心地位,并与心理学、伦理学和美学价值联系了起来。如果说,在艺术和美学的现代主义时期,对非理性主体的过分张扬恰恰包含着对理性主体的否定的话,那么,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这种否定更是走向了极端:否定了非理性主体的主体,而只留下了非理性。因此,音乐美学从倡导古典时期的主调音乐的对称、均匀、平衡发展到多调性、无调性音乐的产生与应用以及现代派音乐对于音乐元素的任意发挥等,都是对音乐美学认知的不同阐释和时代重构。
正确的认识,首先在于了解现代社会思潮的产生原因和它对传统音乐美学观念的影响和作用,这需要我们用时代的眼光、历史的视角去考察和评价。努力站在一个宏观的高度,才可以真正认识新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的原因和发挥的作用。要让音乐美学现代思想与基础理论得以连接,最重要的是找到现代思想在基础理论中的相应点、相关处,也就是艺术思潮、美学观点在音乐美学中引发的新热点和新话题。我们应该看到,话题和热点的产生可以是各种因素造成的,它可以成为一个学科中,人们讨论的兴趣点、兴奋点。而音乐美学教学的关注点,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教学需要,是否结合当代音乐生活,是否利于学生认知音乐的提高。若是从学科的角度出发,则看其是否能加固基础、推进本学科的发展。所以需要我们首先做出冷静、客观的判断,然后加以连接与贯穿。
当然,现代新思潮、新观念作为音乐美学学科的扩充,在教学中不可能生硬地切入,而应该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加以进行。首先需要找到它们认识的相通之处,可能是内涵所指是一致的,只要我们做进一步阐明,结合音乐现象,就能达到合理连接。这种连接实际上也是对教学的延展、扩充,通过交错呼应、启发延伸来实现连接,如接受主义美学对音乐美学的影响等等。在《音乐美学》的作品欣赏部分,我把接受主义这个最初是文学领域的美学思想放在其中讲解,从而大大扩展和深化了学生对欣赏环节的美学理解,也提升了他们对自身参与音乐欣赏活动的理性认知。音乐美学基础理论,是教学乃至于学科的中心点,有这个中心点存在,学科便可以稳固扎实地发展。以美学思想拓展为目标,就是要找准方向、联系中外、贯通古今、层层展开。
三、双重因素对教学的积极拓展
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把本质规律和发展的观点等要素贯穿起来,成为有机整体,显现着音乐美学存在、发展的动态过程。任何学科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它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方法论体系。音乐美学不仅体现艺术学科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也具有自身的、完整的系统。而对其体系的把握,是建立在对这门学科基础认知上的。这种基础认知集中体现在教学这一重要环节。首先要明确课程体系的构成,具体的授课内容也依照课程体系相应地来展开,并通过系统地讲解,让学生从学的角度清楚了解课程体系的脉络。从音乐美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到音乐的感性材料、音乐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存在方式再到音乐创作心理、音乐表演美学原则等等由表及里,由浅至深,循序渐进。其次,音乐美学教学还可以跳出教材,触类旁通,既要把握音乐美的特质,也要明了美学原则;既要注重音乐本身,又要广泛联系社会学科;既要贯穿古今音乐美学的产生与发展,又要联系中外各个美学流派及体系。对比和参照不一定很深入详细,但建立了一种立体的教学体系,会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在音乐美学学科体系建设中,需要将其变为生动有活力的、有伸展空间的一种网络体系,这需要依据音乐美学交叉性的学科特点完成。因为有些学科能产生直接的作用,有些则能发挥一定的影响。前者如哲学、美学、艺术学等,它们经常能具有宏观的指导和启发性。例如,笔者在《音乐美学》教学中的主要思路,就相当大程度上承接了艺术学的学科体系,即紧紧把握艺术现象和艺术规律。还有一些学科,会给音乐美学一些具体的补充和丰富。例如,与音乐相关的视觉艺术、文学艺术思潮促进音乐审美的现代化转向等等。这样的学科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循序渐进学习的同时,又能拓宽学术视野,让学科体系的建立扎实而稳固。这种拓展应该围绕两个意识来进行:大学科意识和新学术意识。建立大学科意识,将教学思路加以调整和整合,调整和整合不是单方面、直线条的,而是呈现更加积极开放的势态,它除了让《音乐美学》教学更完整地呈现学科性,也能体现出其艺术的理性内涵、文化的精神价值。我们在对学科自身有一定了解的同时,还需借助现代意识和眼光来把握学科的学术定位和学科意义。音乐美学的学术定位和学科意义应该从三个方面来体现:首先是在音乐领域中本学科的存在意义,即需要找出音乐美学对音乐而言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其次,是在艺术领域中本学科应有的地位,即在艺术的大家庭中,音乐是极为独特和极具魅力的,如何真正有理性深度和历史高度地认识、阐释和呈现,是靠音乐美学来承担、来完成的。最后是在文化领域中本学科发挥的作用,即在目前文化大发展的事业中,音乐呈现着勃勃生机、空前繁盛的景象,无论是专业表演还是大众参与,如何能体现高层次、高品质的音乐水准和审美取向,音乐美学的指导和引领,无疑发挥着积极而强大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基础理论 歌曲演唱 二度创作
作为歌唱者,当面对一首新歌时,不应急于去听别人的演唱,更不要根据自己的意志盲目的去演唱,而是首先要对歌曲进行细致的分析,运用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将歌曲划分乐句,从最基础的节奏开始一步步对歌曲进行处理,在学唱歌曲时要注意标注歌曲的难点,并将其进行严格细致的训练,更不要放过每一个歌谱中出现的音乐符号。在重视音乐基础理论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准
音准是所有歌唱者必须要做到的。唱一首歌,最起码是先要唱准音高旋律。少数声乐演唱者对于音高旋律有天生的感觉,不用经过大量的练习就能准确的唱准音高旋律。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想准确地唱准歌曲的音高旋律就需要进行大量练习。比如从最基本的单音练习到音程、和声、和弦的练习,再到视唱练习。不仅要会听,还要会唱并且唱准。勤于练习对于歌曲音准的把握,对歌曲的演唱有很大帮助。
影响音准的因素有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演唱环境和温度。不同的场地就有不同的回响,当然也就会对听觉造成影响,从而也会让发声器官发生一些必要的变化,造成音准偏高或偏低。而不同的温度,好比天气的炎热、寒冷、干燥等也会让发声器官为此而发生必要的变化,造成音准偏高或偏低。二是心理因素对音准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因上台、面对陌生人等使心理过度紧张而造成的“怯场”。三是声乐作品的影响。这其中主要包括声乐作品的速度和力度、旋律的节奏、旋律与和声的色彩以及作品的调式与调性,让演唱者不容易把握,从而对音准造成影响。四是声乐技巧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呼吸、换声区、声音位置以及对歌词的归韵。因为歌者的声乐技能不成熟,而对音准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些问题是每一个声乐演唱者所必须经历的。这就要求每位想成为优秀演唱者的人要不断学习、不断适应、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真正克服音准这项歌唱所必须面对的难题。
二、节奏与节拍
节奏和节拍作为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所以对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一)节奏
节奏作为音乐的三大要素之一,从广义上来说可看作是乐曲中各个部分之间对称、平衡、交替、再现、大小比例的组合关系以及乐曲发展中速度快慢、持续时间长短或音乐材料变换的各种组合关系。①从专业上讲,节奏则是体现节奏体系中长短时值之间按照需要相互结合的多种关系,并且根据长短时值之间所存在的一定的比值关系构成节奏体系。例如,一个全音音符等于两个二分音符;一个二分音符等于两个四分音符;而一个四分音符等于两个八分音符或四个十六分音符等。
音乐的节奏是源于生活的,其本身就含有丰富的表现力。比如,内蒙民歌《牧歌》,曲中那悠长、舒展的节奏就是曲作者从草原那广阔的生活环境中提取的,并且这些富有表现色彩的节奏再与飘逸、优美的曲调相融合,展现了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再者,节奏中又包含有丰富多样的节奏型(如双八、四十六、大切分、小切分、前十六、后十六、大附点、小附点、三连音等),更加深了节奏本身的表现力。对于一首歌曲来说,曲作者对于节奏的运用是很微妙的。运用不同的节奏型以及如何将不同的节奏型进行巧妙的结合,对于表现歌曲的意志是完全不同的。而正是这不同节奏型与歌词以及曲调的巧妙结合,才真切地反映出歌曲所表达的作曲家和词作家的意志。而节奏的这些种种作用也反映出歌曲以及地方的风格。比如,新疆民歌《阿拉木汗》,作曲家就对四十六、前十六、后十六、大附点以及四分节奏型的巧妙结合突出了当地载歌载舞的热情场面,也反映出当地的一种歌曲风格。
(二)节拍
“乐曲中强(重音)弱(非重音)音有规律的反复,叫做节拍”。②节拍中的每个单位叫做节拍单位。有重音的单位叫做强拍,非重音的单位叫做弱拍。”而节拍是有单位的,并用固定的音符(比如说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表示,称作拍子。而表示拍子的符号则称之为拍号。比如说,2/4拍子,读作四二拍子,其含义为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唱两拍,并且第一拍为强拍,第二拍为弱拍;3/4拍子,则读作四三拍子,其含义为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唱三拍,并且第一拍为强拍,第二三拍为弱拍等。
不同的拍子能表现不同的歌曲风格,给听者以不同的心灵感受。比如在一些表现坚决的歌曲中一般都运用二拍子或四拍子。运用这些拍子能够更加真切的表现歌曲以及作曲家的意志。如《义勇军进行曲》就是运用两拍子来表现歌曲。曲中的强弱对比再加上坚决的曲调,正能展现出歌曲所表达的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奋斗精神。而在表现富有舞蹈性质的歌曲时,作曲家一般都会用三拍子或六拍子。如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当中的歌曲《饮酒歌》,歌曲运用三拍子作曲,强弱弱的鲜明对比,再加上优美的曲调,让人不觉随之翩翩起舞,这也展现出歌曲所表达的充满激情的欢快场面。
(三)节奏的处理
对于节奏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个国家所重视的。而外国对此的研究要比国内早很多,如瑞士作曲家、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和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等教学法都是以加强儿童的节奏训练为重点的,并且在音乐实践中,更是把培养节奏感提升到很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训练方法,而考虑到当前我国教育水平以及学生的音乐素养,我们要有自己合理的训练方法。对于声乐专业的演唱者来说,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谱例1:朱良镇的歌曲《太阳的儿子》中的片段。
谱例1:
通过谱例,我们可以发现此曲是4/4拍的,也就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唱四拍。我们知道,4/4拍的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接下来要分析歌曲中节奏的一些节奏型,并针对其单独练习。比如说谱中第二小节第一拍的三连音。其是一个八分三连音,时值等于两个八分音符,也就是一拍。而重点是要将其均匀的在一拍中唱准这三个音符。然后就是按照正确的节拍对歌曲节奏的整体练习。当把节奏练熟悉后,就可以将歌词套在节奏中,按照歌曲的正常节奏读歌词,并且注意将歌词与节奏对应准确。再接下来就是将歌词节奏与旋律结合处理,这个过程也需要很多其他的处理方式。
上文对如何将节奏正确地应用于歌曲处理中进行了阐述,在此笔者还要对如何运用节奏这项最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和方法。如帕赫穆多娃作曲的《哦,库帕洛》中的选段,4/4拍的旋律在用合唱的方法处理歌曲时,因为歌曲速度较快,所以在节奏把握准确之后,将歌词与节奏进行更加细致的结合。通过谱例2节奏型我们发现,在演唱速度较快时,要想让每一个合唱团员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应采用更加合理和科学的方法。第一点就是将速度放慢;第二点是将此谱中的所有的时值都用十六分音符来演唱;第三点是将歌词与第二点的节奏时值相结合,并且每个字的归韵也都要与节奏时值相结合。用这种处理方法在按照4/4拍的演唱就是河“e”那“a”边“an”“an”火光“ang”映“ing”照“o”“o”“o”,落“o”叶“e”枯“u”“u”草在“ai”燃“an”烧“o”“o”“o”。按照这种方法练习之后,再将旋律结合在其中,就能更好的表现歌曲。音乐本身就是相通的,既然是处理歌曲,作为声乐演唱者也可以将合唱的处理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独唱歌曲中。
无论是放慢速度还是将歌曲旋律的节奏节拍减半,都是为了更好地处理歌曲。而对于一首新歌,不要急于听录音,要学会按部就班的来处理歌曲。先从旋律的节奏入手,一步一步地学习歌曲。要知道,在演唱歌曲时,并不是让我们去清唱,而是配有伴奏。有伴奏就涉及到配合,为了让自己不至于因为节奏问题浪费更多的时间,我们有必要对歌曲的节奏和节拍加以认真的对待,并应用到实践当中。
三、旋律与曲式
旋律作为音乐的三大要素之一,也被称作是音乐的灵魂。作曲家的意志也正是通过旋律得以体现,而曲式则是通过旋律得以体现。对旋律的处理也就少不了对旋律的曲式分析。
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其通过时间得以体现。而曲式其实就是对这些音乐时间过程的研究。③当面对一首歌曲时,为了不至于盲目的演唱,要将旋律划分出乐句,抓住旋律的音乐走向,然后再对每个乐句进行学习和不断的练习。这样可以使演唱者对歌曲的处理有一定的针对性。比如对旋律中的一些大跳音程的处理以及对旋律律动的把握等。还要注意旋律中的转调,对于有些歌曲,作曲家因为感情的发展要采用转调这种手段来更加丰富自己的内涵,而此时也正是音乐感情的一种推进。作为演唱者,一定要衔接好此时的变化,准确展现歌曲真实的情怀。这些都是旋律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要对其做单独处理,明确乐句中那些知识点存在的问题。
四、速度、力度、音乐符号
(一)速度
速度也就是演唱歌曲的快慢,每一首歌曲都有其固定的速度。速度不同对表现歌曲的意志是有出入的。所以作为歌唱者一定要把握好歌曲的演唱速度,并且将有些歌曲中的渐慢与渐快唱准确。
(二)力度
力度是演唱歌曲时演唱者对歌曲的力量掌握。这其中有谱中所标记的力度记号,还有演唱者在演唱歌曲过程中因感情推进而发生的变化。对于谱上所标记的力度不用多提,该强该弱谱面上都标记得很明确,演唱者只需照做就可以。而对于谱面之外的力度,演唱者一定要联系旋律的走向以及歌词来合理演唱,这对于表现歌曲的感情也有一定的意义。掌握好歌曲的力度与演唱者的声乐技能相关,需要演唱者拥有很强的声乐技能。
(三)音乐符号
毋庸置疑,音乐符号就是表示音乐的一切符号。笔者在此想重点说的是应用到歌曲中的音乐符号。这些符号作为曲作者意志表现的添加剂,在歌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实对于一首乐谱来说,谱面上所标记的音乐符号越少,演唱者自由发挥的空间就越大。而作为演唱者,应该尊重曲作者的意愿,将这些符号结合在自己的演唱中表现出来。比如歌曲中的呼吸记号、连音线、休止符、渐强渐弱记号等。曲作者也正是借助这些音乐符号才将自己的意志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对于谱面上标记出的呼吸记号,演唱者就要遵守,该在哪里呼吸就在哪里呼吸,就算气息足够也应该呼吸,因为呼吸本身就能传达感情,并且这些都是曲作者感情表达的一部分。连音线有两种,一种是连接相同音的。也就是说要将相连的音唱成一个音,并且时值是两个音的。而演唱者一定要将这个符号发挥好,将时值唱准确。另一种是连接多个音的,要求将连音线内的旋律唱连贯。不仅要一口气唱完,还要唱得自然、顺畅。而对于渐强渐弱记号更是谱中常见的,该强则强、该弱则弱。而这正是作为演唱者所必须要做到的。乐谱中还有很多其他符号,就不一一列举了。作为演唱者,就要看清乐谱中所标记的一切记号,将其重视起来,并合理、准确地在实践中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音准、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对于演唱好一首音乐作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或学习中,应紧紧围绕这些基本要素进行训练,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使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从而充分表现出音乐作品的真正内涵。
注释:
①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上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5.
②周复三.音乐基础理论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46.
③高伟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参考文献:
[1]周复三.音乐基础理论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
[2]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