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实践特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保障专门人才的需要,1998年教育部在新修订并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专业目录》中,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随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我国高校迅速发展。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统计,截止2015年12月,全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157所。从培养院校来看,不仅有综合类院校,还有财经类、理工类、农学类、师范类、医药及政法类院校,其中全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医药类院校为15所。随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学者们日益关注本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大多数学者以某校为例或基于院校的优势学科背景提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但关于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通过比较我国15所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异同点,总结医学院校本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适合符合医学院校特点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特色方面
我国开办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医学院校大多以培养从事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背景突出与医学相关的特色。总结人才培养特色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医疗保险特色、商业健康保险特色以及健康管理特色。也有医学院校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综合类院校相近,没有明显的特色。
(二)主干学科与课程设置方面
与上述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应,医学院校该专业的主干学科均以公共管理学为核心,又分别设置与人才培养特色对应的主干学科,如医疗保险学、金融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管理类课程、社会保障学课程群、经济类课程以及与特色学科对应的课程。其中医学相关课程是该专业在医学院校发展的一大特色。大多数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通过开设基础医学概论和临床医学概论完成该专业学生医学背景知识的培养。也有部分院校开设了详细的医学课程,如生理、生化、内外妇儿等医学课程。
(三)实践教学体系方面
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课程实践、专业社会实践、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其中少数医学院校在学生学完医学相关课程后安排学生到医院临床科室实习。大多数院校的学生实习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主要分布在医院医保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机构以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等。
(四)讨论
通过比较分析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出,医学院校均依托医学背景突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特色为主。同时各所院校的培养目标、主干学科、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又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可知目前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培养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三、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学特色不突出
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力求突出医学背景特色,但是从学生实际就业情况分析,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工作的毕业生凤毛麟角。分析原因有两点:一是人才培养特色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和医院医保部门招聘医疗保险工作人员的数量较少,而且医疗保险岗位对医学的要求又较高,用人单位一般选择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从事该岗位,对非医学专业的社保人才拒之门外。二是学生医学知识不足。由于学制有限决定了该专业不能开设全面的医学课程,大多数院校以医学概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医学背景知识。而本专业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在学习医学相关课程时普遍存在较大困难,往往丧失信心,只是应付考试,这就直接导致该专业毕业生的医学知识严重不足。
(二)课程设置缺乏标准
比较各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看出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同类院校之间差异大。各医学院校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普遍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但各院校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设置数量和课程内容差异非常大。二是课程设置思路不清晰。很多院校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由管理类、社会保障类、医学类、保险学类、经济学类等等课程构成,但课程设置缺乏明显的主线逻辑,主要课程都有涉及,但各门课程之间融合性较低。
(三)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但是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实践教学环节少。很多医学院校仅以毕业论文和毕业见习实习作为该专业的实践教学部分;部分学校要求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但大都由学生自主完成。二是实践教学设备少。该专业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往往以课程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形式开展,大部分学校没有该专业的独立式实验室,更没有实验设备和软件。三是实践教师缺乏。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起步较晚,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大部分教师仅仅完成理论授课,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时间较少。同时专业教师也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
四、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基于社会需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医改的推进,由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商业健康保险构成的医疗保障体系日益完善,这为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创造了契机。医学院校在确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调研各级社会保障机构、医疗保险机构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科学确定本专科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二)基于统一规范基础上坚持特色发展
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为依据,首先保证本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在此基础上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特色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医学背景优势,围绕国家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以服务健康中国的建设为目标,突出医疗保险特色。
(三)基于岗位胜任力构建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
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学校实际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为了进一步增强本专业课程体系的逻辑性和融合性,通识教育课根据学校实际进行系统安排。专业课应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提炼社会保障岗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依此进行课程设置。同时课程设置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结合。
(四)基于行业需求设计多元化课程
由于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存在与政府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不同行业中,因此针对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本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多元化设计。多元化设计可在上述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方向课中体现。根据专业特色可自主设置社会医疗保险方向、商业健康保险方向、健康管理方向、老年社会保障方向等多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既突出个性化人才培养,由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
(五)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鉴于目前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的现状,医学院校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一是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强化校内实验。通过开设《社会保险经办实务》、《综合管理实验》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校内社会保障专业实验室建设。二是加强校外实践。通关系统指导和培训,要求学生在大二大三期间到基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保险公司或医院医疗保险部门开展实践与调查活动,计入必修学分。三是加强专业实践教师队伍的培养。要求教师指导本专业学生参加学校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参与教师科学研究等。四是进一步强化综合实践环节。综合实践除包括专业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外,还应强化低年级学生的综合实践环节,通过课程实习的形式安排学生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卫生机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等部门进行见习实习,强化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实践认知。
作者:李华业 单位: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长远.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分析——基于对六所高校的调研,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12):59-63.
[2]王玉枚,李晨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优势学科交叉发展的问题研究——基于中央财经大学的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11(1):84-86.
[3]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探讨——以财经类院校为例,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04):30-33.
[4]林建鸿.农林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培养探析,高教论坛,2014(10):57-60.
一、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依托优势学科发展情况分析
为了满足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需要的专门人才,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1999年,全国首批有8所高校获得了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资格,目前,全国已有125所高等院校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本科生,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梯队,相关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培训正在深入展开。
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没有标准可依,没有资料可参考,各校基本上都是利用本校的学科优势,在原有学科基础上结合本校特色确立自己的专业定位。
通过对全国设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校调查,各校发展的方式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以社会学为基础进行建设,依托社会学的资源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社会角度开展研究。二是以经济管理学科为基础进行建设,利用原有的经济管理学科的优势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经济管理角度开展研究。三是以医学为基础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医学为基础,侧重发展医疗保险方向是近些年一些医学院校的探索。
二、中央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保险学科交叉发展、培养特色人才的探索
中央财经大学于2000年开始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至今己走过了10年的历程,目前已有248名本科层次的学生顺利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我们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了就业岗位及课程设置方面的调研。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有65.38%的毕业生工作在保险、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其中在保险行业工作的最多,占毕业生总数的34.62%。调查结果表明,具有中央财经大学特色的与保险学科交叉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初步形成。
1.在社会风险管理体系下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中央财经大学的保险专业是全国最早设立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因此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设立之初就树立了在社会风险管理体系下依托学校既有的优质保险学科平台进行专业建设的理念,侧重发展社会保障。这种设置并不是两个专业的简单拼接,而是两个专业的有机结合。这种有机结合一方面是源于保险和社会保障这两个学科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虽然在我国的学科设置中,保险学归属于经济学科,而社会保障被划分到管理学科下,但保险与社会保障具有与生俱来相同的属性,二者都是应对风险的措施,保险和社会保障在应对和化解各种风险方面所采用的原则是一致的,都是多数人共同分担少数人所发生的风险——大数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说,保险与社会保障都可以包涵在社会风险管理的范畴之内,因此中央财经大学这种专业设置,充分体现了保险与社会保障两个学科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这种专业设置体现保险与社会保障两个学科在内容上既有交叉,又互为补充,各有侧重。社会保障是公民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而通过商业保险则可以使人们获得更高程度的保障。从应对和化解人们所面对的风险角度来看,保险与社会保障既具有同源性,又具有补充性。
2.依托学校保险专业优质教学资源进行课程设置,培养特色人才
在较强的保险专业实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财经大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其培养方案中,在保证完成教育部规定的主干课程的前提下,设置了一组与保险学科相结合的保险类课程,在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形成了特色。这类课程包括:保险学原理、人身保险学、精算学原理、保险法、保险基金管理与运用、风险管理等课程。
对中央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调查表明:毕业生对保险类的专业课程评价普遍比较高,特别是对保险学原理、人身保险学、精算学原理这三门课程。其中“保险学原理:在所有课程中排名第一,有65.39%的毕业生认为该课程对其毕业后的工作“有一些帮助”或“非常有帮助”。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方面这门课程是作为专业课程最先开设的,对整个知识体系的形成有帮助,另一方面该专业的很多毕业生在保险公司工作,这门课程是其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基础。有46.19%的学生认为“人身保险学“课程对其毕业后的工作“有一些帮助”或“非常有帮助”;34.62%的学生认为“精算学原理“课程对其毕业后的工作“有一些帮助”或“非常有帮助”。
我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充分体现了学校在保险学科的特色,使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不仅具备了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了保险方面的专业知识,扩大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也满足了保险公司,特别是人寿保险公司对于具有社会保障知识背景的专业人才的需求。
3.重视实践教学,共享保险实践教学资源
实践教学是通过实验、调研、实习等手段,使学生直接接触实务,了解实际部门的运作,对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是实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内容。中央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内的实践技能训练和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两大类。课堂内的实践包括课堂讨论、案例教学、非独立设课的课程实验和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或模拟训练,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包括周末和假期的社会调查、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研究项目及“第二课堂”活动等。这些活动安排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形成了不间断的实践学习。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从2005年9月起在全院本科生中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学生一入大学就可以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系统地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所在学校优势学科交叉发展的对策
根据此次对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调查,结合其他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建设的情况,我们对未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结合所在学校学科优势实现交叉发展进行了认真思考,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选准优势学科,合理确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优势学科的结合点
劳动与社会保障本身是一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和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新体系,其内容包括劳动经济、劳动关系、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住房保障、教育保障,等等。但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理论本身还远未完善和系统化,甚至落后于本已迟滞的社会保障改革实践。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深入与理论的完善,作为主要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专门人才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也应突出特色,依托所在学校优势学科的基础发展是一种成功的尝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优势学科的选择,应选择那些与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有合适结合点的学科,在其基础上进行特色发展,绝不能进行随意的组合,否则该专业就会成为两个学科或专业的简单拼盘,学生掌握的知识难以系统化,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课程设置既要保持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基础,也要体现交叉特色
依托优势学科发展并不是办“第二个”某专业,应立足于培养具有本专业背景和交叉学科特点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中,既要保证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开设,又要有交叉学科中与本专业领域关系密切的专业课程。中央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原来的课程体系中,保险学原理、人身保险学和精算学原理三门课程均体现了寿险公司的业务特点,受到毕业生的肯定,而风险统计模型课程虽与财产保险公司业务有关,但与专业主要为人的风险提供保障关系不大,毕业生对这门课程反应冷淡。
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应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要经常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会、专业研讨会、走访用人单位等形式及时了解课程的适应性,并及时调整。中央财经人学在这方面深有体会,现行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最初版本已有较大差异,根据毕业生反馈,我们及时删除了不适合的课程,如风险统计模型等,增设了适应需要的课程,如企业年金与员工福利、社会保障职业模拟(在高年级开设)等。
3.师资队伍建设应体现多学科优势,切忌“自我保障”
关键词: 农村幼儿教育 花木文化 自然教育
我园地处全国闻名的“花木之乡”――嘉泽。浓郁的花木氛围,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陶冶了人的审美情趣,幼儿教育发展了人的鉴赏能力。依托这一地方优势教育资源,我园认真探讨,潜心钻研,摸索出了具有本园特色的幼儿教育活动体系。
一、利用花木文化优势,赋予幼儿新的教育内容
1.开辟花木实践基地,开展幼儿劳动教育。
我园幼儿大部分是农民子女,对花木的种植栽培有小小的认识,我就请当地在种植方面能力强的农民对幼儿进行讲解,还根据不同年龄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分别设立了不同的学习专题:例如:“花木的认识”、“花木的种植”、“花木的扦插”、“花木嫁接”、“花木剪枝的学问”、“花木的管理”等。在确立了学习专题之后,我园劳动特色教育就轰轰烈烈地开展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要解决劳动场所的问题。我园内有一块空地,我们便将它开辟为劳动实践基地,命名为“花木实验基地”,并举行了隆重的命名仪式。各个班分别认养了其中的一块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小朋友利用课余时间在实践基地上开垦、种植、管理,从而在劳动中体验到劳动带来的苦乐酸甜。
在小朋友的辛勤劳动下,我们实践基地上的花木一派欣欣向荣。小朋友看着自己种植的花木这么好,每个人的小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几年里,小朋友在这块小小的“自留地”上忙碌着,在愉快的学习体验中获得了花木种植和栽培的学问和技能,体验了劳动的乐趣,培养了热爱劳动的情感。
2.利用园内外绿色资源,开展幼儿环保教育。
我园地处嘉泽,这里处处绿树成荫,季季花开不败。我们着手利用有利资源开展环保教育,我们与远近闻名的“艺林园”、“大树园”、“夏溪镇花木市场”、“紫薇园”等单位进行联系,将其设立为我园的实践基地,小朋友定期到这些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在参观时小朋友总会带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会问:“老师,这棵树怎么会这么高、这么粗呢?”有的会问:“老师,这棵树的树叶怎么是红色的呢?”在每次参观时,小朋友的身影总是活跃在其中,他们还会向旁人宣传环保的知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开展环保活动。
幼儿园里的花、草、树、木都是可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其对幼儿园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发挥着潜在的作用。我们积极开发园内文化资源让幼儿园的每一棵树、每一片绿地、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对小朋友的环境品德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幼儿园内还设立了环保岗位并轮流值日,小朋友个个都有自己的劳动服务岗位,争当“护绿小卫士”。当看到有人乱扔纸屑杂物等违反等行为进行监督批评,小朋友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我们从班级和幼儿园两个不同的层面,从营建班级文化入手,每个幼儿积极创建富有特色的幼儿小阵地,种植角、卫生角、常规角、环保星星榜等独特的幼儿小阵地大放异彩,营造了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教育氛围,小朋友在各个小阵地的建设和维护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3.劳动体验中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劳动体验中,小朋友不仅可以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花木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奥秘无穷。在种植和栽培中,我们请来农民专家们引导幼儿开展科学小课题研究活动,引导幼儿们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开展实验,深入探究,在小课题研究中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素养。幼儿在小课题研究中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和问题,他们深入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拓宽幼儿活动外延,丰富活动内涵,赋予活动新的活力
幼儿教育是生活化的教育,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因地制宜,不断地寻找幼儿教育的切入点,寻找花木文化与幼儿活动的结合点。我们将花木文化与日常的班级活动相结合,为幼儿活动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尝试开展了以花木文化为主题的幼儿活动,实践证明,这样的特色活动丰富了幼儿活动的内涵,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例如:“一日花木营销员”让小朋友体验营销的乐趣;“花木服装设计展”让小小设计师们美美地“秀”了一把;“我是小小园艺师”展示了队员们盆景制作的卓越才能……这样的幼儿活动真正走进了小朋友的生活,赋予了农村幼儿们活动新的生命力,真正体现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真谛。
三、利用花木文化,充分整合并善用家长资源
特色学校的创建和发展是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发展和生存的需要,是优秀校长必须研究的课题。校长对于特色学校的创建与发展的作用则表现在重设、深化、推动、生发、维持等几个方面。不同学校关于特色学校建设的基础和现实情况都不尽相同,有的须要重设,有的须要在已有的基础上深化、推动、生发,也有的是“萧规曹随”,只须要维持。究竟从何入手,校长应在调研的基础上作出判断。这一点对特色学校建设来说十分重要。校长视野的高度则制约着也促进着校长对于特色学校建设的一系列问题的认识和把握。
一、校长视野的开阔性――以着眼于现实的人才观确定特色学校的育人目标
特色学校建设育人目标的确立对学校发展始终起着风向标的作用,而育人目标的确立,校长应有开阔的眼界,即放眼全球,了解和把握当下世界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潮流,又要兼顾国情,校情。
立足世界――学校要培养世界需要的人才。从美国劳工部21世纪就业技能调查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显示来看,美国对人才的要求是比较全面的,既有对听、说、算、写这些基础能力的要求,也有对动手操作能力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更有对人格品质及良好人际关系的要求;从德国对公务员的选拔标准来看,提出了8个方面的选拔要素,其中书写、表达等方面要求100%的正确,否则有损政府机构形象;一个NBA巨星球员所具备的条件也超出我们的想象,不仅要有细腻的技术, 顶级的身体 ,良好的球感,还要有不俗的视野,高球商,坚韧不拔的求胜心。
从中,我们看到了先进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他们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再学习型人才。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要目中有人,要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不是把自己的责任窄化成传授知识。
立足中国――育人目标的确立要符合国情。作为校长,要具备准确把握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能力。“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教育方针沿用至今,明确回答了我国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 等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与结果都存在着突出问题,教育发展的结果是――人的数量和质量发生矛盾,总量大,但结构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学校的育人目标与教育方针之间存在偏差,定位不合理。很多学校的育人目标不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而是将目光盯在了“专门人才”,甚至“拔尖人才”上。结果是眼高手低,出不来杰出人才,也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劳动者。
立足学校――育人目标的确定要适应校情。育人目标要落地,才能生根。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学校也有不同的实际。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的劳动教育开始于1958年,坚持了半个多世纪。但如果只停留在早期养鸡喂兔,种地摘果上,就会被时代所抛弃,所以历届学校领导班子都无一例外地自觉担负起传承与发展学校特色的使命。现阶段确定了“立学焕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人生底色”这一育人目标。“立学”指立足于学习,以学而立,“焕新”即出新、立新。“立学焕新”就是要培养会学习,能创造的人。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这里的“底色”是全面发展的底色,而不是单一的底色。为了落实好这一育人目标,学校将其分解为“五好”标准,并且制订了与之相适应的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及关注学生特长和潜能的《“立学焕新 百花竞春”学生评价体系》。
二、校长视野的前瞻性――以指向未来的办学观把握特色学校建设的思路
教育的后效特点,要求校长办学的思考要有前瞻性。华人首富李嘉诚超人成功的秘诀在哪里?为何在太多企业家轻易断送前程的同时,李嘉诚却几乎碰不到“天花板”? 当《环球时报》记者访问他时,他轻描淡写地回答:“其实很简单,我每天90%以上的时间不是用来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5年、10年后的事情。”他给我们的启示是,成就任何一项事业,都必须超前思考。如果你不站在今天思考明天,那么,你的明天就会停止在今天。校长的办学观的提出要站在未来的高度上,一经提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不会被淘汰,不会落后。不是现在时,而是未来时。校长的办学观是围绕着如何办好一所学校的一系列核心问题的理性思考,主要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办学校?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这些问题就是指导办学实践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
学校在形成办学理念的时候,要尊重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积淀,以超前的眼光审视学校的现实和社会要求以及未来的发展,并将其与特色学校建设融合起来,以免造成办学理念与学校特色各不相干的结果,最后将特色学校建设变成了开展特色活动。
在学校未来的办学观的指引下,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的特色学校建设思考并回答了这些问题:
办学理念:立学焕新,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回答为什么办学,办什么样的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一致。)
办学思路:劳动育人,文化立校。(回答了怎样办学校。)
校训: 日学,日省,日新。(回答了师生怎样做。)
以指向未来的办学理念把握特色学校建设思路,可以让特色学校建设过程少走弯路,防止迷失方向。
三、校长视野的深刻性――以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实施教育行为
校长视野的高度不仅体现在开阔的眼界,超前的眼光,还在于对当下教育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尤其是对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问题的把握。办学为学生而办,那么,办学的核心问题即促进学生发展的问题,即促进学生素质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所以,特色学校建设的每一项策略,每开展一项活动都要坚定不移地落实我们的育人观,都落实在育人目标上,育人理念上,这就体现了校长视野的深刻性。
从学生角度考虑,基础教育要为学生奠定怎样的基础?一方面要为学生能满足个人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一方面要为学生能满足未来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奠定基础。前者是人性内在的自我需求,后者是社会客观发展对人的外在要求。两者均要考虑。协同发展是人的真正发展需求。因为现在的学生处于信息化,多元化时代,他们是“文化中的人”,是“关系中的人”,是“世界中的人”,也是“成长中的人”。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特色办学中应注重以下问题。
首先,要创设以生为本的成长环境。教育,是一种影响,是环境的影响。环境是育人的重要资源。在学校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更多的表现为宽松、和谐、民主的育人环境。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围绕着“劳动育人”特色办学,创设了两种育人环境:生态环境和常态环境。在立新校园里,有两个微型的植物园,那里有生长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杏树,和各种蔬菜、农作物、花卉;除此之外,还有插花室,无土栽培室,陶艺室,木工室,烹饪室,废旧电器拆装室等6个活动室供同学们观察和开展实践活动。这六园六室即是劳动育人的生态环境。学校一年四季,将劳动教育内容纳入校本课程,常年坚持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这是劳动育人的常态环境。
一、利用花木文化优势,赋予幼儿新的教育内容
1、开辟花木实践基地,开展幼儿劳动教育。
我园的幼儿绝大部分是农民的子女,对一些花木有所认识,因此,学校不仅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儿童的重要任务,而且还需要为加泽镇经济发展培养后备人才。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将学习种植、栽培花木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块特色内容。
首先,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对花木的种植栽培有了一点小小的认识,于是,我就请当地在种植方面能力强的农民对幼儿进行讲解,之后,还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的不同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分别设立了不同的学习专题:例如:“花木的认识”“花木的种植” “花木的扦插” 、“花木嫁接”、“花木剪枝的学问”、“花木的管理”等。在确立了学习专题之后,我园劳动特色教育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要解决劳动场所的问题。我园内有一块空地,我们便将它开辟为我们的劳动实践基地,命名为“花木实验基地”,并举行了隆重的命名仪式。我们各个班分别认养了其中的一块地,来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小朋友利用课余的时间在实践基地上开垦、种植、管理,有一次在种植花木时,我班的施琪突然问我:“王老师,我们种的花什么时候会开呢?”我听了笑笑说:“只要你们每天都能来关心它、爱护它,给它浇水、施肥,我想它肯定会很快就开花了”。听了我的话,小朋友们劳动的更积极了。从而在劳动中体验到了的劳动带来的苦乐酸甜。
在小朋友的辛勤劳动下,我们的实践基地上的花木一派欣欣向荣。小朋友看着自己种植的花木这么好,每个人的小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心里流淌着幸福的歌。
在这几年里,我们的小朋友在这块小小的“自留地”上忙碌着,幸福着,在愉快的学习体验中获得了花木种植和栽培的学问和技能,体验了劳动的乐趣,培养了热爱劳动的情感,小朋友坦言:原来劳动可以更美的!
2、利用园内外绿色资源,开展幼儿环保教育。
我园地处加泽,这里处处绿树成茵,季季花开不败。我们着手利用这样的有利资源来开展环保教育。
我们与远近闻名的“艺林园”、“大树园”、“夏溪镇花木市场”、“紫薇园”等单位进行联系,将其设立为我园的实践基地,我们的小朋友定期到这些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在参观时小朋友总会带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会问:“王老师,这棵树怎么会这么高、怎么粗呢?”有的会问:“王老师,这棵树的树叶怎么是红色的呢?”对于幼儿的提问,我们也是耐心的一一回答。在每次参观时,小朋友的身影总是活跃在其中,他们还会向旁人宣传环保的知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开展环保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环保意识得到提高。
我们幼儿园里的花、草、树、木都是可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它对幼儿园构建优美的育人环境发挥着潜在的作用。我们积极开发园内文化资源让幼儿园的每一棵树、每一片绿地、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对小朋友的环境品德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幼儿园还设立了环保岗位并轮流值日,小朋友个个都有自己的劳动服务岗位,争当“护绿小卫士”。当看到有人乱扔纸屑杂物等违反等行为进行监督批评,小朋友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我们又从班级和幼儿园两个不同的层面,以营建班级文化人手,每个幼儿积极创建富有特色的幼儿小阵地,种植角、卫生角、常规角、环保星星榜等独特的幼儿小阵地大放异彩,营造了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教育氛围,小朋友在各个小阵地的建设和维护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3、劳动体验中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劳动体验中小朋友不仅可以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花木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奥秘无穷。在种植和栽培中,我们请来的农民专家们引导幼儿开展了科学小课题研究活动。引导幼儿们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开展实验,深入探究,在小课题研究中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素养。
我们的幼儿在小课题研究中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和问题,他们深入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4、开发花木文化审美功能,开展幼儿艺术教育。
花木文化内涵丰富,它能陶冶幼儿的性情,启迪幼儿们的心灵。开发其审美功能,在幼儿中开展艺术教育,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艺术修养,活跃幼儿的文化生活,还能培养幼儿们追求美,展示美,创造美的艺术才能。
为此,我们特别开设了花木艺术兴趣小组。“花木绘画”、“花木拓印创作”、“树叶贴画创作”、“标本制作”、等兴趣小组已为幼儿们深深喜爱。小朋友在花木的艺术天地中尽情畅游,大胆创作,一幅幅质朴却灵气十足的作品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下转第27页)(上接第25页)
二、拓宽幼儿活动外延,丰富活动内涵,赋予活动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