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羽毛球基本理论知识

羽毛球基本理论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羽毛球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羽毛球基本理论知识

羽毛球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1篇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高等师范和体育院校羽毛球专项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考核评价是羽毛球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1]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考核的实施也必须与时俱进,顺应当今高校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项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为高校羽毛球课程考核评价提供参考,并为具有相同项群的术科课程考核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借鉴。

 

1 研究对象

 

我国6所师范院校、体育院校的教师和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项学生。

 

2 研究方法

 

2.1 专家访谈法

 

对湖北、湖南、贵州等省市的高校、长期从事羽毛球教学和训练工作的专家学者通过电话访问和寻访,就问卷调查和本课题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2.2 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50份,回收率82.1%。

 

3 结果与分析

 

3.1 羽毛球考核内容与分值比例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要求学生通过对羽毛球课程的学习,掌握羽毛球基本技术、基本知识能力、组织教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为了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羽毛球课程考核内容应包括基本技术、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平时成绩几个方面,其中技术由技评和达标综合评定。每项考核内容的分值比例见表1。

 

3.2.1 技术考核

 

(1)技术考核内容与方法

 

羽毛球专项技术学习是学生掌握羽毛球课程的中心环节,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羽毛球基本技术。羽毛球技术包括后场高远球、吊球、杀球和前场搓球、勾球、推球等内容。[2]在进行专项技术考核时,要对羽毛球单项技术进行考试,技术由技评和达标综合评定,测试学生基本技术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同时还要进行串联技术和教学比赛的考试,考核学生对羽毛球技战术的实际运用能力。羽毛球技战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有赖于专项素质水平的高低。羽毛球专项素质测试可采用前后直线进退跑,左右两侧跑等方法来评定。

 

(2)技评评分标准

 

羽毛球每个技术动作可划分为四个动作环节: 准备动作、引拍动作、击球动作和随前动作,技评的评分根据这四个环节来对学生在击球过程中的技术动作进行评定。

 

3.2.2 理论考核

 

理论课考核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指导运动实践,科学地进行教学和训练的能力,也是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素养。它是羽毛球专项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羽毛球理论包括起源与发展趋势、场地器材、竞赛的组织与编排、教学与训练、技战术和规则等,理论知识考核方法可以采用笔试、口试、作业和论文等多种形式来考核评价。[4]考核内容以教材为中心,广开思路,紧贴学科的实际发展。不仅要考查学生的基本理论,更要多考查学生对羽毛球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学方法的运用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知识能力评价。

 

3.2.3 技能考核

 

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以及其它体育方面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高素质”的综合素质能力,才能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为了使教师能对学生专项技能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编制出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项技能评分标准(见表3)。评分标准的编制通过对专家的咨询和调查,确定各项评价指标及各指标的权重系数。羽毛球专项技能评分分为优秀、及格和不及格三个等级,80-100分为优秀,60-80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不及格,评分标准及其使用根据各校实际灵活评定。

 

3.2.4 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由任课教师和学生自评来评定,包括学生的考勤、学习态度、进步程度,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平时成绩的评定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在学习上不断进步,强化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激励功能。

 

3.3 羽毛球专项课考核评价方式

 

3.3.1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评定结果的反馈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评定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使评价更好的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进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继续发扬优点,对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改正。总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羽毛球专项课程考核评价既要重视终结性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性评价,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对学生专项考核进行准确、公正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2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是一种以量化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它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和标准性等特征,比较适用于体能、人体机能和运动技术达标的评价,但很难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意志品质和学习兴趣等。如果忽视这些方面的评价,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就不能被真实的评价,这些难以量化的指标可以采用定性为主的评价方法。因此,在评价学生专项学习时,就需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才能对学习者的真实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3.3.3 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在羽毛球教学过程中,要形成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以教师评价为主,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比较全面,且能够较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其次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通过学生的评价,提高学生对专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的发挥教学考核评价的激励作用。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公平、公正、公开的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确立正确的专项学习目标。

 

3.4 学生对考核方法的满意程度

 

通过制定实施新的考核评价方法后对学生满意程度进行调查,从表4中可以看出,有72%的学生对羽毛球专项考核评价方法非常满意, 说明这种考核体系基本符合专项教学与学习的特点,能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专项水平的综合素质能力。

 

4 结论

 

(1)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项课程考核的内容应以考核学生基本技术、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平时成绩的综合水平,不能只重视技术与理论评价,而忽视学生技能的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培养多功能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2)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羽毛球课程评价体系,有利于全面、准确、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体现了考核评价理论与方法在羽毛球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合理运用。

 

(3)新的羽毛球专项课程考核体系符合教学评价的目的和学生专项学习要求, 评价指标的选择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评价标准的设计符合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项学生的学习水平, 学生对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羽毛球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课程;教学;结构;改革;思考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计划的设置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关键是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具有职业特色、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高职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依据高职体育教育的两大属性(健康属性和职业属性)与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要求,课程结构在第一学年开设体育必修课课,第二学年开设选修课和职业体能课,;学生可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体育基础等情况,自主选择运动项目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第三学年顶岗实习期间实行自主体育活动,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与考核监督,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学习,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参与性,自觉性。

1.一年级体育必修课的设置。

根据学校现有体育场地设施、教师资源、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爱好以及学生培养目标情况,体育课拟开设:

(1)体育必修课;开设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等项目。

2.二年级选修课的设置与学分认定。

(1)开设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等体育专项俱乐部,教师在专项俱乐部中,建立QQ群,运用EMILL、手机等互动与联系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与指导,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关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2)开展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职业体能训练;

针对行业不同专业特殊工作的需要,修建不同的练习场地,场地应该有里面的器械有:荡木、平梯、攀爬墙和天网,这些设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例如“攀爬墙”主要是针对建筑专业和测绘专业而设置的,平梯是建筑施工监理专业这些实用性课程的开发,发展了“准”职业人所需要的手臂力量、协调能力、攀爬能力以及运动中的平衡能力,有效地克服了学生的恐高心理,对培养和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选修课内容设置上,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和羽毛球以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动作的掌握和战术的运用为主。健美操、排舞和太极拳以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动作练习和成套动作组合练习为主。田径以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动作和提高身体素质练习为主。

在选修课项目内容设置上,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和羽毛球以提高技术动作、技战术运用能力为主。健美操、排舞和太极拳以提高技术动作质量和熟练完成成套动作组合练习为主。田径以改进技术动作和提高运动技能为主。

(1)体育俱乐部选修课(1学分);

(2)课余体育活动参与之一一体育文化节、阳光体育活动、课外体育健身(1学分);

(3)课余体育活动参与之二——单项体育协会活动、体育社团活动(1学分)

(4)课余体育活动参与之三——院队参加校际间比赛(1学分)。

以上四种形式的学分认定(1)由选修课任课教师给定,其余(2)、(3)、(4) 16均由体育教师根据学生所在院系证明及活动记录认定学分。每名学生只认定(1)、(2)、(3)、(4)种形式中的一种。

3.顶岗实习期间开展自主体育锻炼的网络管理

(1)大三年级顶岗实习期间的自主体育活动,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与教育

管理:(全年1学分)

(2)开设“顶岗实习体育“网页专栏,制定《学生关于顶岗实习期间开展自主体育锻炼的办法》,将顶岗实习期间自主锻炼原则、健身方法、运动处方、预防职业损伤的方法及顶岗实习期间体育教育的安排、要求、活动建议、远程考核及管理办法等内容放在网上,指导同学们开展自主体育锻炼,所有三年级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按要求执行。

(3)开设“视频专区”栏目。将广播体操、太极拳、健美操、体育舞蹈、根据学生实习岗位创编的岗位体操等内容或套路拍成视频,放在视频专栏中供参加“顶岗实习体育“的同学们对照学习、练习,也可将互联网中简单易学、易于开展的视频内容下载,放在网上,指导同学们开展自主体育锻炼。

(4)设“你问我答” 网页栏目,你问我答,开展积极有效的网络沟通与指导。体育老师可进一步把顶岗实习期间体育指导专题内容、健身原则、健身方法、自我保健、运动处方等内容放在群共享里,供同学们开展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自主修订锻炼计划、自主反馈与评价自主锻炼情况、,并得到教师具体指导和评价。

(5)网络指导与实际指导相结合。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到学生顶岗实习点

授课并开展调研,积极做好个案分析,并将成功案例补充到教学实践中,切实提高高职体育的教育教学,探索出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全程化网络管理的特色教学改革道路。

(6)充分发挥学生体育骨干的作用,团队实习的学生可参与实习企业的体育活动与小型比赛,有条件的团队实习点还可以组织开展实习点体育竞赛活动。为提高大学生开展自主体育锻炼经常化、科学化、社会化水平,体育教师根据实需要到学生项岗实习点开展调研或授课,了解学生(准员工)开展自主体育锻炼情况与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与企业人士共同探讨当代企业员工身体健康持续改善办法,从而修订高职院校全程化体育培养大纲。

(7)体育部教师做好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学分认定工作,每学期在体育部网页中公布学生顶岗实习自主体育锻炼的成绩。

体育课程教学结构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1、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结构的改革,能充分体现体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更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科学知识、运动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与方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不断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

2、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能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较熟练地掌握一至两项适合自身特点,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活跃业余体育活动,并通过体育锻炼达到陶冶情操,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为今后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和心理基础。

3、对实施高职全程化的体育教育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与改进意见,提出了高职院校实施全程化体育教育须重点关注的薄弱部分——顶岗实习期间的体育教育问题,逐步推进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自主体育锻炼,逐步实施与改善高职全程化的体育教育体系。顶岗实习阶段是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但同时顶岗实习又是实施全程化体育教育与管理的一个瓶颈,也是高职体育教育最容易忽视和放任自流的阶段,如果说大一年级、大二年级是培养学生学习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那么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离开了体育教师的视线,进行自主体育锻炼,正是学生练就健康体魄、培养运动兴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一个过渡期,此阶段开展体育锻炼全凭体育教育的魅力、学生个人的兴趣、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认识与把握能力以及体育素养、学校体育部门健全的的制度等多方面综合情况而定。必须纳入高职院校规范的组织与管理中。

羽毛球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3篇

摘 要 针对北海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及社区体育的场地设施、影响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为北海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与理论依据。

关键词 社区体育 现状 因素 场地设施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各种压力亦随之增大,而能够缓解这些压力,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参加体育锻炼。社区体育就其独特的优势吸引着这类人群的加入。社区体育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是提高人民群众体质和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是开展健身运动工作的重要载体。

二、结果与分析

(一)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状况

1.年龄结构

调查中发现:北海市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口年龄不平衡,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多是老年人和中年人。青少年相对少,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老年人的子女都已长大独立,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在照顾子女上。劳力活动也少做了,生理机能开始退化,身体疾病频频出现,体重也在有增无减。这时候,中老年人意识到身体健康的压迫感。而青少年要工作和学习,在时间上相对中老年人来说要少。

2.运动的时间与周期

据调查显示,北海市居民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在7次以上,且每次运动时间超过30分钟的男居民所占的比例很大,女居民占的少;而每周的体育活动不参加或参加2次以下的,每次运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男居民占16.1%,女居民则占19.0%。说明了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科学性还不够,对如何进行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了解甚少[1]。

3.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

调查显示,北海市居民对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排序依次是散步、跑步、太极拳、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操、游泳。从性别来看,女性会倾向于运动量较小、对抗性弱的散步慢跑以及具有表演性的健身舞、健身操、太极拳等项目。男性则选择运动量大,对抗性较强的项目,如跑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散步和跑步都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便于进行,且运动强度也比较容易控制。所以,散步和跑步成为了男女居民所喜爱的健身项目的首选。

(二)影响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影响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有个人因素及外在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包括:工作繁忙,压力大,家务也比较忙,导致没有时间参加锻炼;工作太累;对体育活动没有兴趣;不懂得锻炼的方法等等。外在环境因素则包括:没有场地器材进行体育锻炼;没有人组织指导锻炼等等。

1.个人因素

影响北海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人因素是居民工作忙,且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差,对科学进行体育锻炼所了解的知识太少等,从这可看出,北海市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及社区对居民的凝聚力还较缺乏。这些个人因素导致居民主观性地不想参加体育运动及没有参与运动的迫切性。

2.外在环境因素

影响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外在环境因素:一是因为没有场地器材进行体育活动;二是没有人组织指导锻炼。由此看来,居场地设施的不足与组织指导的欠缺已成为妨碍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体。

调查显示:有6.4%的居民对所在社区的场地设施供应表示满意,10.3%的居民表示对所在社区的场地设施基本满意,但是对所在社区的场地设施表示不满意的竟达83.3%。由此可见,北海市社区供给居民享用的场地设施还远远达不到居民的需求。这是经费不足或政府的不重视所落下的病根,再有就是组织管理的不科学性,没有科学地利用到一些已有的体育活动场所[2]。

三、建议

(一)强化政府职能,加大宣传力度

促使政府重视社区体育,把社区体育建设纳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并研究体育工作的开展与实施,成立体育工作领导小组以及体育协会等。加强对社区的建设,专门成立社区中的体育活动管理机构,加强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工作。保证一定的体育事业经费和基本建设经费,不断改善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硬件设施;聘请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举行社区内的或社区与社区之间的各种体育休闲比赛活动,增强居民的体育积极性。

(二)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高现有场地与指导员的利用率

政府通过立法对学校、单位等的体育场地设施,以各种形式向社区居民开放,并进一步加强社区内学校、体育馆等不同单位的合作,以实现体育指导员、体育场地设施等资源的共享,弥补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与专业体育指导员的不足,为居民创造更好的体育健身条件[3]。

(三)加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

加强学校体育的发展,对开展社区体育有着重要影响。社区体育的主体是社区内的所有成员,包括了学校的大、中、小学生。学校体育可以让学生从小开始接触体育,学习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锻炼方法,从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为扩大社区体育人口作铺垫[4]。更可以让学生走进社区,指导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做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后备资源。

参考文献:

[1] 高军.嘉兴市社区体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4):108-112.

[2] 高林洲.浙江省城市社区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4.26(6):42-45.

羽毛球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意识;终身体育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发挥着与社会体育衔接的纽带作用,具体体现在树立体育观念、增强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塑造全面发展人才等方面。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原有的传习式教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秉承“以人为本”和“健康为本”两个核心理念,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使学校体育真正向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和多元化体育方向发展。

一、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

根据对山东省6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的关于体育意识、行为的问卷调查显示:在体育课兴趣方面:对上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占56%,其中女生占79%;在传统教学模式方面,有67%的学生反映教学内容单调,学习过程被动,不能满足个人的爱好和需求。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选项调查中,男生把兴趣放在第一位,考试难易程度放在第二位,教学环境放在第三位;女生把考试的难易程度放在第一位,教学环境放在第二位,兴趣放在第三位。有37%的学生没有选上自己所喜欢的体育项目,有19%的学生不知道什么项目适合自己;在运动技能掌握程度上,完全掌握1~2项运动技能的男生占18.2%,女生占4.7%,没有掌握任何运动技能的男生占8.4%,女生占12.5%;坚持每周锻炼2次,每次一个小时以上的学生有23%;有94%的学生认可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但其中有53%的学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进行科学锻炼;有34%的学生认为锻炼太辛苦,体育活动对身体的促进作用一时难以见效,特别是一些特体的同学,宁愿节食或吃减肥药控制体重,也不愿意通过体育活动来维持正常的形体;有43%的学生对健康的理解只局限在体重适中,不生病,没有残疾,能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以上调查数据说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和终身锻炼的习惯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究其原因,这其中有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在学生头脑中所遗留的惯性思维因素,也有女性所特有的心理因素,致使她们不愿意单独从事体育锻炼,但更主要的因素是高校体育在教学模式、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并没有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个性差异和学生实际需要,在理论教学基础上,从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终身锻炼的习惯。

二、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形成的因素

1.体育意识的形成

体育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就学生而言,则是指他们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按照个人对体育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与他们的自身素质、文化修养和体育基础知识有很大的关联,同时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高校应通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体育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体育有更深入的实际理解,并获得体育科学知识和技能,对体育锻炼项目产生兴趣,这将会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终身锻炼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大学生对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体育实践的情感体验,也有赖于体育兴趣的培养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它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逐步培养的过程。锻炼兴趣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只有在广泛培养大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引导他们积极自觉地参与体育健身运动,并在活动中体验运动健身的乐趣。然而,运动兴趣的培养必须在基础理论基础上,以提高身体素质和发展运动技能作为支撑点,体育运动技术的高低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

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对于体育内涵的了解是很有限的,并不清楚自己适合何种运动项目。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使学生领会体育运动的丰富文化内涵和锻炼价值,亲身感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快乐,并从中找到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学生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养成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正如美国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斯对习惯的诠释:“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三、济南大学体育教学体系的建设

高校应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使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体育项目,打下终身锻炼的基础。学生毕业走向社会,能否继续进行身体锻炼,是检验高校体育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要考虑到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体育实践较少、体育基础知识匮乏等问题,从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入手,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感知体育活动的魅力,了解自身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根据本校的教师专项结构和场地设备状况,开展具有高校特点的体育俱乐部教学,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所喜欢的运动项目和教师,激发运动兴趣,促进个性的发展,并通过课外体育俱乐部和各项体育协会,使大学生体育行为得以延续,形成稳固的体育行为习惯,最终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目标。

济南大学根据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本着高校体育教学“以人为本”和“健康为本”两个核心理念,使学校体育真正向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和多元化体育方向发展,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

体育课作为一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本、专科学生必须修满4个学期的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8个学分。济南大学一二学期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2个部分,二年级以体育俱乐部形式教学,学生网上自主选择体育项目和任课教师。

一二学期开设16学时体育理论课,主要内容包括:学校体育学知识、运动解剖学知识、运动生理学知识、体育保健学知识、体育营养学知识、体育竞赛知识和身体锻炼处方。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体育知识,明确锻炼价值,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掌握较为实用的科学锻炼方法,并引导其在个人运动实践中加以运用,逐步使其形成对体育的正确认知,为其日后科学健身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三、四学期各俱乐部任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安排3次以上的专业知识和裁判理论讲座,通过体育知识讲座与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结合,同时配合各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自身不足,提高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体育的目的、意义、作用和功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同时扩大体育俱乐部的影响力。

羽毛球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5篇

1大学体育实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 1大学体育教学目标与通识教育相一致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亦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第一个把它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人是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 . S . Packard)教授。这一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课程制度,不同学生所学课程之间出现很大不同。通识教育作为学生整个教育中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负责任的人和公民。注重学科知识广泛性和综合性,强调知识对人的启迪作用,提倡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实现高校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途径。我国众多大学注重通识教育的实施,通常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两部分,即全校性必修课和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占到了总课程学分的1 /3左右。

作为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的大学体育,经历30多年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通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教育部1979年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1992年《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指导2纲要》,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导纲要》中提出的体育课程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从呈现出中学化趋势的《教学大纲》到全新理念的《指导纲要》,通识教育的理念己于大学体育结合,而其更深层次的交融是大学体育发展的方向。

1.2以终身体育为主导的大学体育整体培养功能反映通识教育理念

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大学体育在促进健康方面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而其具有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与通识教育的目标是相通的。大学体育除了重视基本运动技能学习,还应该是培养健康、和谐的人的一种途径,作为大学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其指导思想应在于学生心理与智力的发展以及创造精神和能力的养成,体现在体育意志、价值观、知识观三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运动技能,同时还应注重体育理论方面的学习,如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运动项目的赛事、运动康复与保健等。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与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实行大学体育通识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具体途径

2. 1大学体育通识教育之教学

在教学方面,毛振明教授在《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中提出当前体育教学的10种较成熟的体育教学模式:即技能掌握式的体育教学、注重在教学中进行身体锻炼的体育教学、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体育教学等。现有的体育教学把重点放在运动技能的习得,而忽略了其他的非技能性的体育。如何把大学体育课程改造成体育运动技能、体育理论知识和通过体育获取多学科知识的一门多功能课程?笔者在此构想的基础上,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上提出了相关的观点,以期真正意义上在大学体育通识教育下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1.1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大学体育通识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指导纲要》规定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作为必修课,大学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其主要目标是让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掌握1 -2项的基本运动技能和体育健身基本的理论方法、提高自身体育运动能力和体育文化欣赏水平、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三年级以上(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虽然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并不是说大学体育教学与通识教育毫无关系。以皖北地区的地方院校为例,无论是体育技术教学还是体育理论教学都有涉及到通识教育。如学生在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时,会对某一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进一步的学习,有关于运动项目的起源、现有的国际国内赛事情况等,扩大了大学体育课的外延和功能,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术的同时涉猎到更多体育常识。对一项或者几项运动项目及其相关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第一步,同时也为他们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基础。

在掌握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之后,可根据复合型人才的特点开设高一级别的体育课程。第一类是基本运动技术的前提下的战术学习,如篮球的三人配合战术、羽毛球的高远球和网前小球结合战术等,为学生今后参加比赛做好准备。第二类是体育理论的教学。如前所述,体育理论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类选修课也是比较重要的。以皖北地区的高校为例,己有开设钓鱼理论与方法、健身理论与方法等数门课程。其中健身理论与方法适用于大多数项目,课程中对健身的重要性、健身的方式方法、不同体质的人群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国外的体育锻炼情况等作为专门的章节进行讲解。第三类是由学校体育社团、体育健身俱乐部开设的兴趣培训班。其目的是通过开设学生喜好的运动项目,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为大学培育出既有运动技术专长又有良好意志品质的复合型人才。

高一级别的体育课程是大学实行大学体育通识教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体育这一媒介学生能够了解到大量的世界各国在体育方面的成就,同时也能涉及到各国地方的民俗风情。相反,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掌握能促进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热情,通过运动技能的不断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势必会增强,以点带面,影响周围的同学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在全校掀起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潮,这种模式不可不视为一种广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 1.2教学模式

综合能力强、有创新能力是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大学体育教学应实施与之相符的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计划中设定基本目标,还需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适当的组织教学活动,采用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学生在进行技术练习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讨论、纠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练习活动中,对于在练习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表扬。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仅课堂的练习很难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运动技术,学生还需在课外进行大量的练习。教师可推荐相关的书籍、影像视频指导学生课下学习,让学生的运动技术由分化阶段、泛化阶段向自动化阶段转变。在整个运动技术的掌握过程中,教师作为监督者,应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课堂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教师对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强化指导,鼓励他们进入学校运动队,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选材提供人才。在大学阶段不间断的接受提与通识教育,改变长久以来的体育的偏见,激发学生的潜质和创新能力,为今后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2. 2大学体育通识教育之育人

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仅仅依靠单个学科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全面的素质修养是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在大学体育通识教学中所掌握的体育运动技能和世界各国的体育文化,学生不仅学到了从事体育运动的运动技术,而且体会到了团队协作、不怕挫折、不怕困难的意志,提高了综合素质。无论是中外的体育文化还是在运动技术学习都能从不同的侧面提升了自身的素质,使心灵得到净化。使大学体育通识教育实现育人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亨利.罗索夫斯基指出:作为起模范带头作用的教师也是通识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一个具有高标准和善于关心人的教授在道德行为方面肯定会教给学生更多地超过授课时限的东西。要实现育人的目标,需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应提高文化、科研水平。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除了需要学习本学科的知识外,还需研读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来充实自己,此外,参加各种培训、外出深造提高教师的阅历。使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其次,教师要提高道德素质,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以外,还应教会学生学科知识以外的东西,教师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