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体育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广告英语 语体特征
一、引言
广告,顾名思义,广而告之。广告是商家宣传产品,推销产品的乃至争夺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广告更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现代广告业以从招贴、标牌、信函、报纸、期刊、广播等传统手段发展到现代电视、多媒体技术、乃至互联网。可以说,现代广告业,就其资金和技术力量而言,已经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是,不管广告业如何发展,完成宣传、推销主要任务的基本手段还是语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广告英语业已成为一种具有很高商业价值的实用文体。因此,研究广告的文体特征有着非常重要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本文将从语体特征入手对广告英语做初步的探讨。
二、广告英语的口语性
广告英语作为现代英语的一个功能变体,是一个使用性很强的文体,它承载着向广大消费者宣传产品,吸引大众注意力,激发起他们对产品的购买欲望等功能。要完成这一使命,广告英语的语言必须具有感召力。英美现代广告学认为,广告的作用在于:提供信息(information),争取顾客(persuasion,保持需求(maintenance of demand),扩大市场(creating mass markets)以及确保质量(quality)。要完成以上五个方面的作用,广告英语的语言必须要大众化,口语化。只有语言的大众化,才能做到家喻户晓从而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也只有口语化,才能使人易于记忆商品的特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因而,广告英语为更加有效地完成“广而告之”的使命,必须具有流畅的、带有亲切感的谈话体英语的特征。
三、广告英语的描述性
在商品经济欠发达的一百多年前,由于市场规模,产品数量以及人口等约束,英语广告在语体上体现为记实性,其主要功能为宣传介绍产品。但是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英语广告逐步演变成了吸引大众注意力,推销产品的工具,最终变成了争夺产品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广告功能由宣传到促销的转换,促使广告英语在语体上发生了由记实性向描述性的根本变化,这一点在商业广告体现的更为显著。具体体现为:大量使用形容词,副词以及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形式,而形容词中用的最多的则是描述性形容词和各种名词化形容词(the fair, the real)及形容词化的名词(如a luxury sports car 中的luxury和 sports)。如一个餐馆的广告语:Finest food, most attractive surroundings and a friendly disposition这则仅仅九个字的广告就用了三个描述性的形容词,其中两个用了最高形式。广告英语的描述性是广告的推销功能的集中体现,充分利用描述性形容词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进而煽动他们的购买欲望。
四、广告英语的短句性
广告英语不仅要完成宣传产品、推销产品的职能,而且一定要具备可读性和易于记忆的特征。这样,商品或产品的特征才易于被顾客瞬间记忆且不会被轻易忘记。因此,广告英语中忌用结构复杂、盘根错节的长句。一般说来,广告英语的句子结构相当简单,力求利落有力,经常使用省略句,有时甚至省略到一个词,甚至几个字母。More香烟的广告,仅有三个单词:Ask for more.真是简洁明了。再如一家眼镜店的广告语,仅仅用了三个字母:OIC。虽然只有三个字母,但外形酷似眼镜,三个字母的读音更与Oh,I see! 浑然天成。此外,为求行文在简略中求节奏,有时还在编排下功夫,力求新颖别致。广告英语的短句性,不仅体现了广告的语体特征,而且是经济特征的体现。有道是,一寸光阴一寸金。
五、广告英语的修辞性
在现代商品经济时代,广告英语为完成其宣传、推销的职能,极大地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语体上具有强烈的修辞特征。修辞手段的使用,使得广告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宣传的产品更加栩栩如生。英语修辞格中的比喻、借代、夸张、移就、矛盾修饰、双关、排比、反复、押头韵、押尾韵等等,在广告英语中都曾频频出现。英语修辞手段在广告中比较常用,它存在于语音、词汇、句法等各个语言层面,不仅大大增加了广告的吸引力,同时也是的广告语言更具有风趣、幽默、俏皮、滑稽的风格,增强了广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英语广告:More sun and air for your son and heir,在这则海滨浴场的宣传广告中,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双关,利用sun-son, air-heir这两对谐音字,使广告语言不仅和谐悦耳,读来朗朗上口,而且颇风趣、幽默,具有感召力。
六、广告英语的创新性
随着广告业的蓬勃发展,电视广告、网络广告铺天盖地之势,为凸显自我之特征,在数以千万计的广告中脱颖而出,从而实现吸引广大受众的注意力,极大地推销产品,进而达到占领市场份额的目标,英语广告的制作者也在不断地挖空心思、不断追求新的创意,使得广告给人以回味和想象的广阔的空间,构思创新手段各不相同。有的皆有名家名言:如一香烟广告语为:To smoke or not to smoke, that is a question.只要有英国文学常识,马上领悟道这借用的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穆雷特》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再如下例广告语:We know eggsactly how to sell eggs. Exactly 被创意的设计为Eggsactly,可谓是独具匠心,读了这个广告语,自然就知道这是买鸡蛋的去处了。现代广告英语的语言创新,是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的体现。的确,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现代广告英语的创新,虽然手段各异,但目的却是殊途同归:彰显产品特质,吸引受众注意,激发起消费欲望。
七、结束语
总之,不论是英语广告,还是汉语广告,广告的创作都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集社会学、美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文学、语言学于一身。这门艺术创作写作比其它形式的创作更需要技巧。它要利用推销原理写出雅俗共赏、生动有趣的文字,要具有特殊的感染力,能在瞬间引起读者注意,刺激其购买欲望,最终促成购买行为。广告英语的语言若具备了口语性、描述性、短句性、修辞性乃至创新性的特征,并且运用得当,便会使广告语言的内涵与影响远远超出广告。
参考文献:
[1]白 光:中外感性广告与经典与点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陈定安:英汉修辞与翻译[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3]靳顺则:英汉汉英商品广告词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5]斯科特:广告心理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6]王燕希:广告英语[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随着人们对体育教学行为规律的不断认识,不同时期人们对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和特征的认识也不同。因此,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的差异是体现了不同时期体育教学方法所具有的特定内涵。本文就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两者之间异同点和发展的共性规律,从而有利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情感陶冶和人际交往的功效,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等,对提高现代体育教学实践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概念
在近300余年间,教学理论是沿着与启蒙和工业化相适应的、追求效率和数量的方向迈进的。[2]传统教学理论的发展与这近几百年的社会历史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是以传统的教学理论为基础,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对体育教学及其对人掌握运动知识、技术等培养要求的教学方法。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产生于社会发展较慢的时期,是一种只注重传授技术而没有考虑学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传统体育教学方法是以“学会”和“锻炼”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潜力的挖掘。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是以现代的教学理论为基础,反映现代社会发展对体育教学及其对人终生体育培养要求的符合现代体育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是根据我国不同时期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产生于现代社会,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了补充和修善,强化了探究意识,增进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等。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是以“学懂”和“学乐”为主要目标,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情感陶冶和促进人际交往”功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特征比较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学生对体育教学的不断需求,使得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差异。
3.1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特征相比较,其优点在于注重学生组织纪律性的培养和意志品质的磨练,同时还注重遵循体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其缺点为:(1)只强调增强体质和传授“三基”,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只会刻板地复制教师的知识;(2)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完全听从老师,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3)体育教学过于死板。传统的体育课一直沿用“四段式”教学,即分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由于教学过程的过分规范化,从而忽视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体育习惯的养成;(4)强调适应班级教学条件,忽视了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5)局限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活动,使得体育教学中资源利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3.2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与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相比教,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具有多方面的优点:(1)侧重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打破学生只会刻板复制教师知识的做法;(2)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互动的过程,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变互动,并且能充分开发和利用体育教学中各种资源,减轻师生之间的负担,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肯定教师的指导作用,但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是二位一体的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强调了学生的独立性与主动性;(4)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侧重学生学法的指导,是学生能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为学生体育相关方面的学习提供理论指导;(5)寓美于教,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美育与体育教学的关系,则教师要研究美的结构、美的规律与美的价值,并使美育充分融入到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中。(6)尊重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的个性化,教学中力争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又要协调好与集体的关系,能尊重和帮助同伴,使集体能和谐相处,同时能各具特色。(7)体现了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动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作用,提倡“创造性学习”、“合作性教学”、“自学互学教学”、“自主动教学”。使学生能提前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实现师学共同参与课堂的设计、教学、评价等。(8)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打破单一的讲解示范,现已注入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实现目标的成就感、参与体育锻炼的满足感以及得到发展的快乐感,使不同体育能力和体质的学生都能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其缺点在于:(1)过分注重体育的娱乐性,极其容易导致体育教学只从体育兴趣出发,忽视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志品质;(2)教师提出的浅问题,原本可以直接教给学生,却非得让学生去“探究”,减少了学生学习和练习运动技能的时间,降低了学生体育课的运动量,使得体育观摩课、示范课带有应付性;(3)在教学中,教师为显示学生的主动性和愉快地运动参与,不合理地使用教学方法,结果体育教学内容变得空洞化、体育课的幼稚化和体育教学庸俗化等。
4结论
关键词:中华武术;差异;文化;交流
前言
在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民族体育运动,以地域传承性的特点,使其所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在一代又一代自我制中得以保存。然而,在现代体育的冲击下,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华武术的正整体受到
了严峻的考验,“国际化与本土化“西方化与中国化”的跨文化对话,不得不引发我们对现存民族传统武术运动所固有的民族和土地等特性的思考。中华民族传统武术运动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升其整体地位,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继承和发扬,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1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武术渊源流长,内容丰富。中国武术的发展,同我国传统医学、养生学、古代哲学的独家发展是分不开的。“武”即停止操戈之意,即止、戈二字的合成。就是说,武术的本义是通过以武会友、重在切蹉、点到为止、除强扶弱,防止无休止的争斗,同时也有防身健体的作用。武术在我国主要流派的所属同我国道家、佛家一脉相承,戒规同辙;同我国医学、养生学、气功的“精、气、神”层次、求德为本等境界一致,更加丰富了它的内涵,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在我国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对丰富民族体育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任何一种体育项目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从武术的文化内涵和技术风格来看,已从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形式,跻身于世界体育文化之列。其固有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1传统性
武术的传统性,首先表现在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上。中国文化对武术的影响,不仅是武术自然地接受文化环境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历代武术家自觉地运用中国传统规范技法,阐述原理。达到了文武合一,交融一体的程度。如内外合一的技法原理,内外兼修的修炼原则,内外互导的训练原则,映现着鲜明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色彩。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不仅影响着武术理论,而且决事实上着武术的运动特征,成为武术发展的动力。
1.2技击性
武术的技击方法和内容,有着自身发展的本质特征及原因。从武术的技击角度来看,武术是“具则刚柔济之道”,虚实攻守之学、“始以至实用”的技击之本,技法成为武术最突出的特征。武术的技击方法,攻防技术的运用,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来实现的。其特点是,通过动静变化规律来体现千变万化的技法。古代中国人的奇正相生、快慢相问、虚实分明的动静观成为武术技击的技术原理,也决定了武术的运动内格,因而武术讲求方法巧妙运动,倡导巧力而斥拙力,这与西方的竞技体育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方竞技体育崇尚一种力的强者哲学,主动进攻,快者赢,强者胜,有力打无力是其表现形式,通过一决胜负体现个体力量的外在征服。武术技击的特征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剐,以小力胜大力以弱胜强,这与西方体育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2中华武术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明的外推性和中国自然经济的保守性,使近现代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相互冲突与融合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均衡性和必然性,面是更多的体现在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突和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被动地融合上;而在现代则更多地体现在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融合和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冲突上。西方体育折射着古希腊文明精神的光泽:武术则交容着中华文化生命的律动,西方体育祟尚人体力量和自身形象的真与美:武术则在阴阳二气理论的引导下,外取行态、内表心灵,在意趣中求得一种美的和谐。西方体育总是在一种有限的时空里寻求人类自身的最大发挥和极限;武术则力图在天人合一、物我相容中把握人生的生存精神。中华武术旨在使运动的个体在心、神、意、气与手、眼、身法、步等达到一种心动形随、意发神传中的“内外三合”和“形神兼备”,西方体育则追求动作编排中的“高、精、尖、难”。
3武术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
3.1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繁荣昌盛的前提条件
国际体坛的繁荣,依赖于各民族、各国家体育的发展。强调文化的多样性是为了尊重人类文化的优秀传统,使它们都以自身的民族特色汇人到世界体育运动的大潮之中,从而避免单一文化的诸多弊病,发挥各种文化优势的互补作用。全球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生存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所有文化都具有平等价值。目前,当今西方体育提倡“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公平竞争”体现了一种博大的人文关怀,这无不渗透着中华文化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内涵也不可避免被融汇到武术运动之中。
3.2国际武术组织的壮大和传播
改革开放给武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使武术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1984年武汉市举行了有12个国家和地区武术界代表参加的国际武术座谈会,与会人士发出了由中国牵头成立国际武术组织的强烈呼声。1985年在西安举行的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期间,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之后欧洲武术联盟、亚洲武术联合会、南美洲武术功夫联合会以及非洲武术联合会等相继成立,目前国际武联已发展到了77个会员国。
4结论
尽管中国武术曾经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中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极高的研究性和应用价值。但从整体上看,教育、军事、娱乐、养生等现象与现代独立存在意义上的体育之问缺乏主动的联系。诚然,历代民族的融合和中外碰撞,为中国武术文化增添了一些新的因素,但这种结果仅限于运动项目方面而不是在价值观上。在体育的价值观方面,中国武术文化十分重视伦理和社会价值。即使在以健康长寿为终极目的的养生中,精神情感也被放在了首要地位,万法归宗、以德为本是形式和理念的最高层次。因此,以个性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和竞争形式在中国体育文化中不能充分发展。相反,从未来发展看。西方文化的发展必然把体育发展引向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韵律面激情的高水平、高刺激的竞技体育活动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中国传统文化对体育文化的影响必然形成含蓄深邃、朴素内向、天人合一、积德长寿的理念上来,竞技体育热潮必然伴随世界和平环境的到来和经济的发展而逐步降温。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包括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振兴。中华武术文化要适应世界体育发展的趋势,需要充分发扬其内在的精神活力,大力吸收西方的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系统的挖掘和整理其几千年深厚文化积淀,并对传统的武术文化创新性的诠释,进行合理的归划布局,调整其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部分,寻找在新时期的发展模式,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创新体系,使之适应现代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倪依克.民族传统体育的振兴与更化创新[M].2004,1(11):60-61.
关键词:高校体育;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发展
后现代思潮在全球范围带来的巨大声势引起了后现代教育的研究热潮,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更是后现代思潮不断发展和回应社会质疑的结果。所谓“后现代”是历史与逻辑发展进程中,针对“现代”而言的一种时代社会变化趋势的理论策略,它从思维方式、感知方式、认知框架和社会结构的维度对现代性进行反思。回溯我国高校体育的变迁过程,对其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进行分析,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眼光对我国高校体育的现状进行审视,为推动高校体育科学、和谐、可持续性的发展提供帮助。
1 我国高校体育发展与变迁
我们从高等学校体育的功能,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可以看到,它受大学教育、社会制度、国家需要等方面的影响颇大,但它仍然是一个大学教育过程中独立存在的一部分。在高校体育的发展历程中,有两大阶段较为突出:一种是倾向于“体”,认为体育应以运动(sports)为核心,建立身体练习的关注。判断课堂优劣的标准来自课的练习密度、练习强度、学生的平均心率、课堂心率曲线图等严格量化的检验评价体系。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一代体育教师有着严谨的教学态度,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他们坚定地认为,这种体育课才有“课”之说的资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另外一种鲜明的观点,认为体育的核心是“育”,主要功能是教化(education),这种教育倾向在当前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影响下,认为体育课堂就是给学生提供体育氛围的机会,只要与“快乐”、“终身”相联系,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自由度相当大。但稍有不慎,局面失控,便有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回归“放羊式”体育的嫌疑。
上述体育教育思想反映的是以时代背景、教育思路、政策方向为依托的不同体育教育主流形式,引领各个历史阶段体育教育的前进方向。体育教师通常会以国家政策为导向,本着完成国家、社会、学校赋予的体育教育任务为使命,在相对固定的教材、教具、教法中完成教学。
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受经济全球化、资源共享化的影响,我们不断开阔眼界,解放思想,调整认识;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再完全受制于某些模式或内容,而是拥有了巨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在这个转型期间,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矛盾和困难,战胜它们,机遇便随之而来。
大学体育的存在价值随着主流教育思想的演变发生着变化,学生自主选课、选教师、选教材、选时间已是大势所趋。不论目前高校能否真正做到这一点,在人的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权利应得到尊重。今天的教育理念提出:摆在增强体质的前位目标,是让学生体验到体育的快乐与成功。打破一种固化的教学常规,建立一种新式教学习惯,从理念到形式的置换,不仅是设计、构想便可以完成的,更需要与具体情况相结合,拿到现实中尝试、检验、改进和完善。
2 后现代意识下的高校体育
2.1 后现代主义对高校体育的社会学影响
“后现代”概念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新术语的广泛流行,来源于法国人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的《后现代状态:一项关于知识的报告》(1979)一书,他对现代与后现代所作的区分并不是时间意义上的,因而并不意味着某种历史分期。按照利奥塔的解释,现代性总有一种超越其自身的冲动,在次意义上后现代是隐含于现代性之中的———后现代性并不只是一个新时期,而是对现代性所具有的一些特征的改写(rewriting);而这种改写长期以来一直是在现代性本身中进行的。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高校体育的发展是必然的。
“后现代”依赖于“现代”,是现代的继续和发展,甚至是重写。一方面,后现代在时间上后于现代,是历史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从价值观、文化态度、社会精神、思维方式等方面看,后现代是对现代的反省、批判和超越。现代精神强调的是人的主宰和核心地位,理性决定一切,理性选择成为现代性的典型特点。而后现代性恰恰与之相反,表现出很强的差异性。后现代以主体发现、价值张扬和理解阐释为理论诉求,通过对边缘群体、边缘声音的发掘,运用结构策略和建构尝试来表达自己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高等学校体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其发展历程更是有赖于社会、受社会所制约。在“个人本位”或“社会本位”教育目的的现代教育体系中,高校体育主要表现出课程设置单一化、规范化、固定化的知识结构。后现代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思想渊源,这种思潮能赋予高校体育研究复杂的社会影响和坚实的哲学基础。因此,在对现代性进行审视的同时,在反思与超越的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产生了以自我发展内容为灵魂和归宿的高校体育改革核心。
2.2 后现代主义对高校体育的教育学影响
后现代视野中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发展领域,对其开放性时代特征的解读,必须坚持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活跃,表现在对新问题的兴趣和持续关注,以及对确定性追求的质疑与兼容、开放的学术主张,我国高等学校体育的发展同样有着这种过程。追溯我国高校体育中关于教育目的、功能、形式的变迁与发展,尤其是从2002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践证明目前高校体育所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动态性,都与后现代教育理念相吻合。
在现代传统高等学校体育的惯例中,预置性教育活动模式带来了教育进程的线性化,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就是目标既定、内容凝固、方法确定的按部就班的制约,就像一支“正步走”的队伍,成为高校体育改革中的突出问题。这种僵化了的思维、缩小了的生态,既违背体育自由、自然、生命、生存的本质精神,又桎梏了高等教育目的的开放性,在后现代的发展进程中矛盾表现日益尖锐。
转贴于 因此,我们认为后现代教育思潮为高等学校体育提供了整体改革的依据,我们看到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及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全面和谐发展的高校体育功能。这种改变过去以项目为教学目标的做法,在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和途径上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发展的空间。学生拥有的自主选教师、选上课时间、选教学内容的权利,赋予高校体育人性化、个性化的后现展趋势。
3 高校体育的建设性后现展
在后现代主义内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是高举“否定”与“怀疑”旗帜的解构性后现代主义或消除性后现代主义,其根本性战略目的,是以批判、破坏、断裂、分解等概念对历史和现实既有肯定又有批判的审视。它是后现代主义发展历程的一个阶段,也曾对现代教育“不理性”的认识有所推进,终究缺乏现实性和可行性的品质。
另一种是以建设为目的,对现代世界的“理性主义”、“本质主义”教育教条进行否定,同时又承认现代世界空前进步的,较为谦和、宽容,并赋有建设性价值的后现代主义。
本文有关后现代高等学校体育的研究,已不再针对高校体育“惯习”形成批判和挑战,而是承认这种沿袭多年的高校体育模式客观存在的合理性。在后现代高校体育理论研究中,恰恰是继承现代性高校体育教育的合理内核。对高校体育不断进行反思、建设和超越,而不是全盘解构、摧毁和否定,这也是建设性后现代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3.1 后现代高校体育的接受复合性
建设性后现代高校体育要具备接受复合性,即开放性特征。多层次、多阶段、多内容的高等学校体育构建是后现代主义发展趋势,同时又是较有代表意义的窗口,可从教学内容的娱乐性、健身性,教学空间的拓展性和自由性窥见一斑。新兴运动如拉丁、街舞、形体、跆拳道等项目的介入,成为高校体育价值寻求的新焦点。
高校体育的接受复合性,不是简单表现在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的狭义层面,而是从教师、学生对高校体育的认识的彻底重建。高校体育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同时接受了后现展的关注,具有时代特征和办学特色的教学内容是其一,现代科学技术对教育手段的帮助是其二,德智体三位合一相互促进的思想观念是其三,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体育教学评价是其四。
在复杂的高校体育系统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观念将为其健全与合理运行的体制提供支撑和引导。
3.2 后现代高校体育的多元性
建设性后现代高校体育具备告别单一性,即多元性特征。在全新的以知识教育、人格教育、情感教育、创新教育为载体的高校体育发展中,将形成机动灵活的多元化格局。以后现代思想和观念处理社会需求、知识体系、全面发展的关系,能较好地解决传统高校体育存在的困惑和缺陷。
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学生,后现代高校体育将提供不同的培养目标设置,即共性与个性的灵活多元化。
已经出现的形式,表现为选项课、训练课、野外生存、社会生存、保健课、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等类型的多种课程设置,能够满足大学体育教育需要,符合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对多元性特征的表现形式、思想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只有时刻对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中的反思和重建进行调整,抓住高校体育发展的核心这个长期性、延续性的发展才能满足开放、丰富、多元的追求。
3.3 后现代高校体育的不确定内在性
建设性后现代高校体育具备不确定内在性,即流动性的特征。高等学校体育的与时俱进,使其未来的内容设置与结构重整更加具有不确定内在性,会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和流动。传统高校体育中,内容与课程、方法与手段、过程与管理等完全相同的“工厂式”教育时代已然被颠覆。
高校体育要看到一切都是变化的趋势,总结过去、立足现在、发展未来,用不断的综合与分析来修正高校体育的秩序而非模式。高校体育现有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体系,都将伴随社会、时代的发展逐步改善,如果总是把研究的眼光投向目的、方法、内容或模式上,很容易在理想世界框架中,为高校体育的发展设置另一种程序化的“预先计划”。既要清晰看到现实世界的暂时性缺陷,还要通过宽容、理解、实践等来丰富高校体育的未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改良心态和实体思维,提供了哲学支持和理论帮助。我们认为这是时展、社会进步、中国改革推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谢立中,阮新邦,主编.现代性、后现代性社会理论:诠释与评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汪霞.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3]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的走向[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深化体育事业改革对现代化体育人才的需求
深化体育事业改革既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组成部分,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同时又是社会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正如美国社会学家阿力克斯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所言: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他们并不是现代化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和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关键时期。全面小康社会是确定新世纪我国体育发展水平、速度、规模以及改革体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的基本点和出发点。这一时期,体育事业面临着各种新形势和新任务。
体育事业建设必须对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总目标、总进程的要求,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健康体魄的人才资源。一方面,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体育健身、体育保健、体育休闲行业的现代化体育人才是满足居民对体育生活需求的基本保障。另一方面,体育事业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需要大量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现代化体育人才去参与、引导城镇化过程中的体育文化建设。
人才资源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最可依赖也必须依赖的第一资源。大胆与以往时期不同的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源的能力结构、素质和类型层次都提出了新的多样化的需求。
(2)现代化体育人才是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要求的重要人才资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十提出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的指导方针。体育产业作为一种阳光产业和新兴产业,是集体育产品生产制造业、体育用品销售业、体育设施业和体育服务业为一体的综合业域。具有核心产品的非实物性、消费的普遍性、较强的行业整合性和广泛的社会效益等基本特征。
多年来我国体育发展以政府集管理、投人、运作于一身的行政化管理模式与现代体育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式相背离。体育事业改革面临着思想保守、政策落后、制度缺失、利权纷争等多方面的阻碍。
(3)现代化体育人才是适应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要求的重要依托。
全球化是指人类不断跨越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超越制度、文化的障碍,而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历史发展进程和趋势。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现实,而不是一种选择,任何国家、行业和领域都难以置身全球化视野之外。
全球化给一个国家和地区带来了世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使人民充分享受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全球化也会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乃至社会文化发展带来强烈的冲击,使该区域成为先进文化的附庸。全球化的形成与资本寻求利益最大化的扩张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如马克思所言: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
2现代化体育人才的意识构建
人的现代性就是指个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认知态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一套基本素质,体现着人的现代化水平其特征包括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科学意识、效益意识等,而这些特征也正是每一个身处现代化国家中的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
(1)创新意识。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体育事业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改革创新体育事业发展方式,从而达到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关系发展的目的。
(2)科学意识。体育事业改革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原则,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在改革实践当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需要出发、从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出发,坚决禁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奢侈浪费现象。务实致用是当今社会所追求的文化品格,也是现代人才应该具备的高尚品格。
(3)效益意识。随着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我国许多领域将逐步形成更加开放、自主的工作环境。政治体制改革不仅使原来的许多组织和团体失去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级别,失去了皇粮供养的优越性,而且自由竞争的工作方式砸烂了原来的铁饭碗、铁交椅,使人们丧失了固定的收人、级别和前程。一切均取决于个人和团体适应社会和市场供求关系的程度,取决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