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早期的早期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素质教育 婴幼儿 早期教育
Babies and infants early education――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foundation
Wang Haoping
Abstract: It is known that the quality education should start with infa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early education is also clear all over the world.The quality education should begin with the infants aged zero.The early education workers should understand the concept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early education for the infants and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laws of the infants foremost.Good grasp of the content and focus of the early education,the seize of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he early education,the mastery ofthe correct methods of the early education,and the adoption of the scientific measures to guid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ively ways,and to make use of gradual and orderly progress,entertaining,and to avoid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early education and to cultivate the children with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behaviors,the life abilities,the sound personalities and the high IQ and EQ,as well as the new trend of moral character,which make every child succeed in the future.
Keywords:Quality education The infant and child The early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101-02
早期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它肩负着造就人才,托起明天太阳的神圣职责。提起早期教育,每个家长都非常关心,一般谈起来都“头头是道”。但提到素质教育家长们似乎都认为是教育工作者与学校的事情,而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联,家长与教育工作者都似乎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多数家长则处于既不甘心按老一套办法育儿,也不知道新的方法该怎么样做的一种无助状态。目前,在国内也仅仅是《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规定北京人开始接受教育的法定年龄是从呱呱坠地之时算起,总算是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素质教育究竟应从什么时候开始? 早在一百多年前世界上最早给孩子写成长日记的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二十世纪具有世界影响的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以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7年制定的美国教育十点计划中都已经给予了明确的答案,素质教育宜从孩子呱呱坠地之时就开始,其关键就是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根据本人近几年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以及与有关家长和早教工作者的接触与交流,我认为有如下方面值得推崇和探讨,从而可以奠定好素质教育的基础。
1 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
早期教育是指对0―6岁特别是0―3岁小儿进行有组织有目的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促进正常小儿的智力发育;预防因心理因素引起的智力低下并促进有可能发展;促进智力低下的高危儿或智力已经偏低于正常小儿的智力发育,预防和改善智力低下。婴儿一降生他就要学会适应外界环境、呼吸、吃奶,以后还要逐步学习语言、认识事物、掌握各种动作、学会各种能力等等,这些都不是自然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早期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对孩子所起的作用。
有科学理论支持:0-3 岁儿童脑发育特点是脑发育最早发育最快;同时脑发育具有不等速性,年龄愈小脑发育愈快。胚胎三周时人脑已分化出神经元,胎儿即具有接受外界刺激的能力;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其大脑发育,促进孩子智能发育,促进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国外调查发现,投资儿童大脑开发具有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实施一年早期教育计划可使儿童将来的收入提高2.5倍,可使社会获得翻四番的回报,可提高儿童5―10个百分点的智商。
2 婴幼儿大脑发育的特点和规律
早教工作者必须正确掌握正常婴幼儿大脑发育的特点和规律,以便采取科学方法进行早期教育和训练,发掘婴幼儿生长发育的潜力,促进全面发展。
了解婴儿出生时的大脑发育情况。婴儿出生时,就已经拥有了所有的神经细胞,或称神经元,它是脑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需经过轴突分叉,树突生长以及突触的形成方发育成熟、传递信息,而人早期的经历恰恰决定其突触的构成。
了解婴儿脑发育的进程。有关学者研究表明,婴儿生后的头十二个月里学会的所有技能,都和脑的结构的变化有关。他们掌握不同技能的时机和脑器官不同组织的成熟期也有关系,其间要经历三次主要变化,每次变化都与其所继承的先天禀性有关,并为婴儿即将掌握新的技能做好了准备。在人的某些特定时刻,新的突触连接大量形成,婴儿的某些技能会有所提高,如在3-4周时,婴儿对身体反射功能的控制力会大大加强,大约8个月左右,婴儿眼和手的协调能力也会大大提高;脑内不同组织的髓鞘的生成期不同,它使神经元分工更加明确、效率更高、更快传递信息;脑部不同组织在不同时期的能量消耗量是不尽相同的。在出生后的头3个月里,大部分的行为都是建立在反射的基础上,这时,大脑皮质区域消耗的能量最多;3个月后,婴儿开始伸手去触摸一切能看得到的物体,这时,丘脑周围的组织活动更加频繁,即负责抓取运动的脑组织需要消耗的能量增加;大约8个月时,婴儿开始有更高智力水平的表现,这时,额叶前部的大脑皮质的活动增加,即负责处理更高智力水平信息的脑组织所需消耗的能量增加。
3 早期教育的内涵和重点
婴幼儿早期教育健康是首位,早期教育应与保健相结合。健康是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基础,婴幼儿时期正是造就良好体质的关键时期。从儿童生长发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把健康放在首位是比较科学和恰当的。试想一名智力超群而体弱多病的“神童”其生命又可以维持多久呢?
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先教会家长是关键。家长的科学养育水平与婴幼儿的健康和智能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应该十分重视对家长的教育,采取多种方法对家长进行培训,引导家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规律,提高家长的养育技巧,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处世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和情商,教会家长应该先如何培养孩子做人,然后再考虑培养孩子立足于社会的本事,并在孩子面前树立楷模形象。
早期教育要全方位进行。早期教育应从婴幼儿智能发育的五个方面进行,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儿童发展规律,以多数同龄儿童水平为参照,结合儿童个体差异,进行共同性和个别化的教育培养,而不仅仅是能够认几个字、背几首唐诗。其具体内容包括:大运动功能训练,如坐、爬、走、跳等;手指精细运动功能的训练;认知能力训练,如视听感觉训练、认识能力的获得和利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个人行为能力的训练,如生活技能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如人际交往和道德观念、心理素质的培养等等。
4 早期教育的关键期
早教工作者应清楚早期教育效率最高的年龄段,把握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大自然赋予每个人质量大体相似的脑细胞,能不能发挥聪明才智,关键在于后天的塑造。儿童的早期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予适当的教育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时期中存在着几个学习效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应了解这些阶段及时进行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会有极大的帮助。
研究表明:4~6个月是吞咽咀嚼关键期;7~10个月是爬的关键期;6―12个月既是心理发展急剧阶段,也是个性、情绪和习惯的形成阶段,出生后9个月至1岁是分辨多少、大小的开始,10~12个月是站走的关键期;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年龄,也是计数发展的关键年龄;2岁半―3岁半是教孩子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遵守作息制度的习惯关键年龄,3岁是培养性格的关键期;3―4岁是求知欲发展的最佳时期;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年龄;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5岁左右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年龄,也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时期;5~6岁是掌握语言词汇和形成抽象概念能力的关键时期。
对于关键期,不同的人也不完全一致,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在脑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处于关键期的儿童,接受新事物快,对外界适应能力强,在此时期加强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将给人的一生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我们应该在早期教育中抓住关键期,为孩子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给予孩子符合大脑发育特点的各种刺激及教育机会,让孩子的各种能力,包括感知觉和语言都在相应的阶段得到及时的发展。
5 正确的早期教育方法
新生儿的早期教育方法。针对人体主要感觉器官给予早期附加刺激和环境变更刺激。主要方式有:听觉刺激,能促进语言和记忆能力发育;视觉刺激,可以用来促进注意力;触觉刺激,对运动技能的发育很重要;味觉刺激,对于学习和情感发育有重要性;嗅觉刺激,有助于建立安全感和情感联络;前庭运动刺激,可促进大脑平衡协调能力的的发育。
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方法。通过物品刺激发展口、眼和手的探索活动,通过玩耍和丰富多彩的亲子游戏发展孩子知觉辨别能力、交流能力、大动作控制能力、精细动作、好奇心、自信心等等。
重视家长在早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特点是最早、最亲、最密、最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开发子女潜能最重要的实施人。因此,早教工作者首先要从教会家长做起,并明确及强调家庭成员在早期教育中担任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
顺其自然,加以引导。要尊重个体差异,激发积极主动性,教会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在与周围人群互动中学习,做到整体开发、和谐发展。
早期教育要目标明确,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使儿童每一步成长都能从他的现有水平或最佳起点出发,进而达到发展目标,使其结果达到最优化。
6 早期教育的误区
把早期教育等同于智力开发。过分强调灌输知识,把早期教育片面理解为传授书本知识,把智力开发等同于提前进行读、写、算等技能训练,因而忽视了孩子全面的素质教育,使得孩子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婴幼儿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没有社会经验和固定的模式,所以经常会犯各种“错误”。如果时时处处都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就会让婴幼儿失去自信心。因此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婴幼儿,而是应该鼓励和发扬他的强项,让他为自己的强项感到自豪,树立信心,敢于面对自己的弱项,以强带弱,使强项更强,弱项也不落后,这样的教育思想就能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早期教育是“全素质教育”。什么是人的素质?我们定义为人的素质即与人的发展、发挥和个体幸福密切相关的,时刻起作用的诸因素的质量。素质培养分4个层次:胎儿的潜在素质,婴幼儿的基本素质,中小学生的自我发展素质,青年后期到成人的发挥素质。所谓“婴幼儿全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孩子基本素质的教育,它是非学历教育、非义务教育、非专业教育、非系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是在孩子身心承受的范围内极大地丰富生活体验和感受;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教育不分学科,不讲系统,不顾深浅,也不求甚解,任何认识都不是一次完成的。在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的时候,以下几点请大家今后务必要注意。
1 发展幼儿语言是早期教育的关键
据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幼儿期是语言急速发展的阶段,这时期儿童对事物的表达能力已大大提高。1岁是儿童积极理解语言的最佳时期;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时期;4~5岁是书面语学习的最佳时期。幼儿期的词汇量增长最快,大约可增长3~4倍,即3岁达800~1000个;4岁1600~2000个;5岁2200~3000个;6岁3000~4000个。
幼儿期语言发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自言自语;一是说个不停。幼儿常常自己对自己说话,而且唠唠叨叨。幼儿这种“自我中心言语”,往往表现在动作或游戏中,他(她)并非为了和别人交往,而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事物的注意,这样能自觉地把自己脑子里正在想的事物说出来。它帮助幼儿出声地思考问题。幼儿经常这样做,能使动作内化为表象,促使思维的发展;同时也能暂时满足幼儿在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有利于个性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加,自言自语会日益减少。
发展幼儿的语言,主要通过和成人的语言交流。因此,幼儿的家长和教师,应当注意和幼儿的语言交流,把增加幼儿词汇量和提高幼儿理解语言意义的能力,作为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
2 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是儿童早期教育的重点
想象可成为幼儿意志行为的内部推动力。想象力弱的儿童,往往依赖于动作,其攻击行为较多。心理投射测验证实:鼓励儿童想象,可使好动的儿童安静下来,逐渐集中注意和思考某一对象或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发展想象力有利于儿童品格的培养。
由于乐曲的节奏、音调和强度不同,作用于幼儿听觉器官和传入神经,便与肌体内某些组织产生共鸣,进而激发和丰富想象力,同时陶冶孩子的性情。
此外,运用情节迷人的故事、绚丽多彩的绘画、生动活泼的影视、形象有趣的玩具、品种繁多的动植物,甚至俯身可拾的沙土、木块等,都可激发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3 游戏是儿童早期教育最重要的手段
幼儿期也称“游戏期”,这是因为儿童的天性喜欢游戏。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游戏。游戏是幼儿自我教育和自我治疗的手段,也是发展幼儿智力的最有效途径。
游戏能使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显著发展。幼儿通过游戏,视觉敏感度增大,记忆力提高。游戏可推动幼儿积极的认知活动,并尝试解决问题。幼儿在游戏中会不怕挫折,不受诱惑,积极合作去解决问题。可见,寓教育于游戏的乐趣之中,极容易使成人的要求变成孩子的意愿,使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家长和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开展多样化的游戏活动。
4 家庭教育模式是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条件
幼儿期孩子的个性心理特点正在初步形成。幼儿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往往是人的个性特点的核心成分或中坚结构。人在幼儿期以后,虽然也能对其个性中的不良部分加以改造,但往往是量的变化。除非客观环境或者亲身经历出现一次极为重大的转折,否则已形成的行为定型是很难改变的。教育家洛克说,幼儿时期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在早期教育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5 放任式教育会导致孩子智力下降
根据一位心理学家的调查,采取放任式教育的孩子或生活在放任性家庭的孩子,其智力会逐渐下降。因为一向生活在自由自在环境下的孩子,一旦遭遇困难和危机,就会尽量设法逃避,选择容易的路走。长此下去,其自信心必会逐渐丧失,智力也会逐渐下降。
所以父母无论如何都应该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相处,多关照孩子和生活,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父母完全让孩子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当然是对的,然而他们毕竟只是孩子,所以仍给他们适当的管束。父母根据孩子的能力与性格,给予适当的帮助,再以本身的见识、经验来决策孩子的行为,也是必须的。但是,仍然应尽可能在孩子的一般日常生活中,采取多鼓励的教育方式。
6 使孩子成才的最佳教育方式
为了教育孩子,父母不知花费了多少苦心,但是心中依然充满种种疑惑。
关键词:幼儿;早期言语;必要性;表达能力
在一定年龄段的幼儿教育中,尤其是3~6岁的儿童在语言启蒙教育上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关注。而越来越多的相关学者以及心理学家,开始针对幼儿的心理工作和智力开发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关注幼儿在接受早期语言教育的成长发育过程以及心理状态。经过多年来的苦心研究和宝贵的教育经验,已经将幼儿的早期优化教育运用于实践工作中。在理论的研究中,凝聚了教育学者的教学精华,提出了具有总结性的教育意见。
一、幼儿早期语言教育对于幼儿发育的作用
从科学的角度去讨论,幼儿自出生开始,大脑和身体感官就对于外界传播的事物具有极强的敏感性,在接受外来事物所传达出来的信号时,幼儿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立刻开始接受,所以,在这个时期幼儿的可塑性是最强的,而且学习与模仿能力也处于最佳时期,在幼儿未来的成长中,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身体也开始逐渐走向成熟,身体的各项感官的敏感度也开始逐渐发达并且对于所学习的事物进行延伸。从教学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在知识的吸收上能够达到非常惊人的效果。在对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幼儿会尽可能地把看到和听到以及感受到的事物全部传输至大脑,然后,进行深度记忆,这样的学习效率对于一般青少年或是成年人来说是无法迅速做到的。在幼儿的大脑神经每接受一次感官刺激,进行一次思维运作时,在幼儿的大脑中就会产生新的神经感应进行延伸搭建,又或者是在原有的神经感应将接受的事物进行知识巩固,使其印象更加深刻。在一定意义上讲,幼儿的神经感应系统在知识的学习中建构得越稳定,对幼儿的智力开发所达到的效果就会越理想。
二、幼儿早期语言的形成有助于性格的发展
一般情况下,心理学讲的一个人的性格,指的是人内在所具备的气质和心理素质等特征。对于幼儿来说,一般在一岁半至两岁左右的幼儿已经开始进入自我意识的初级阶段了。在幼儿对语言的认知不够完整、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时,幼儿本身的个体无法判断自己行为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对于自己的心理调节和自我感受的深入分析上,更无法形成系统性认知,这样的情况会持续到幼儿大约2岁左右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幼儿对语言的认知中,可以在表达自我的过程中使用语言,用语言来介绍自己,说出自己的名字,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在幼儿处于学习状态时,外界的事物对于幼儿的心理活动已经开始产生影响,从而幼儿在自我心理和行为的表现产生稳定而又独特的倾向。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故事《城市老鼠与乡下老鼠》来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入欣赏故事的状态,在引导过程中使幼儿放平心态,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师身上,接下来,教师出示有关故事情节的图片,用多彩的画面使幼儿更加专注于故事的情节。在故事中,城市老鼠带着乡下来的老鼠游览城市中的景色,由此,引发出语言教育的课题,教师出示乡村和城市两张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幼儿对图片进行观察,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向同伴讲述城市和乡村的不同之处。并且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跟随教师的思路针对图片,找出城市与乡村的不同之处以及城市老鼠和乡村老鼠的区别,由此,对幼儿的语言启发进行系统性的锻炼。
综上所述,幼儿在早期语言教育教学中的发展一刻不能停留,并且还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更新与完善。对于幼儿性格的培养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进行相关的研讨,通过不断的研究不难发现,幼儿的成长阶段非常短暂,也是幼儿在成长道路上需要经历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阶段中的幼儿,应尽早进行早期语言教育,并且在生活中充分地运用家庭以及外来环境所带来的印象进行间接性的教育。幼儿从外界所传播的信息中获取对语言的认知,并且开始对语言进行丰富化理解,如果在这段时期幼儿不能接受丰富的语言认知,一旦错过了对于幼儿个体未来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对此,从某种角度出发,对幼儿早期语言教育进行全面考虑,从中得出幼儿早期语言对于幼儿的成长发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的结论。
[关键词]早期教育;文化;香港研究
本文关注香港幼稚园的教育实践,文中主要研究数据和结论均来自笔者和研究生们在香港所做的一系列研究。首先,我们将对世界范围内影响幼儿教育的因素进行概要的介绍;其次,我们将对影响香港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的特定情境性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我们将通过实例展现香港当前主流和新兴的幼儿教育实践,并对多种“文化――情境”因素在塑造香港幼儿教育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
世界范围内影响幼儿教育实践的因素
许多因素影响着幼稚园的教育实践,这些因素包括儿童的特点、教师的特点和行为、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幼稚园的办学理念、家长观念和行为以及教育政策。但是,与儿童早期发展相关的教育政策对幼稚园的教育实践有着最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政府负责诸如制定教师资格和班额大小的标准,颁布课程大纲并确定是否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影响制定幼儿教育政策的因素进行分析。
幼儿教育政策的影响因素
以下因素影响着世界范围内幼儿教育政策的制定:相关研究、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现状、国际会议、对多样性的尊重、对幼儿教育中政府角色的认识、技术的进步以及对培养适应全球化社会儿童的渴望。但是,由于这些因素在不同的情境中发挥作用,因此“文化”既调整又调和着这些因素作用的发挥。
相关研究
有关人类生理学、早期教育的经济效益以及早期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研究对幼儿教育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表明,人脑在生命第一年中发展最为迅速,与此同时,环境刺激对人脑的发育起着积极的作用(Shonkoff&Philips,2000)。进一步说,研究者对政府投资于幼儿教育与投资于成人教育相比所产生的巨大经济回报给予了大量关注(Heckman,2004;Lynch,2004)。这使得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早期服务机构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政府考虑提供儿童早期服务机构,以此作为保障“每个儿童的权利”、实现儿童潜能最大发展的有效方式,并将其视作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发展的一种投资。
与以前相比,我们对儿童的发展和学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范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转向重视知识建构;同时,鼓励教师完成从知识传递者向儿童学习和创造性的促进者的身份转变。游戏和学习不再被认为是课程的对立面,游戏的潜在教育价值获得了重视和认可。
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现状
国家发展的目标和策略受国家发展现状的影响。例如,一些国家致力于早期教育的普及;然而另外一些已经完成普及目标的国家则把重点放在提高早期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上。
国际会议
国际会议(例如,联合国儿童权利大会、消除对妇女歧视大会)体现了对于期教育的关注。国际发展组织(1DA),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银行已将其所秉持的信念、价值观和哲学观带到了发展中国家。例如,整合服务、社区参与、赋权、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女童教育等观念在发展中国家得到了推进。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国际化发展的文化正在影响着非洲、南亚和拉丁美洲的区域政策和实践。
多元文化
科技的进步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在发达国家中甚至在某些民族内部,文化多样性也显著提高,这意味着理解多样性是促进早期儿童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幼儿教育事业中政府角色的认识
在某些国家看来,儿童早期养育应当由家庭承担主要责任。因此,免费的幼儿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并不普及。但是,政府通过其他社会政策为家庭提供支持。与此密切相关的便是社会关于母亲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的认识以及性别平等等观念。
发展和全球化
由于教育政策的起点是国家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因此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变革对各国的政策制定产生了直接影响。在影响不同区域和国家幼儿教育政策发展的同时,全球化也以积极的和不尽如人意的方式影响了早期儿童教育的实践。对其他地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了解和交流的增加,引发了世界不同地区的学前教育改革。但与此同时,全球化也导致传统价值观的消减。在一些地区,全球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例如,当前认识逐步深化的关于儿童是如何学习的观念(例如通过游戏学习)和教师直接教学之间的矛盾在――些亚洲国家中仍然非常普遍。
影响香港教育实践的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香港的地理位置、社会政治、教育和文化体系已经并将继续影响香港的幼儿教育政策制定部门和服务机构(见Rao,Koong,Kwong&Wong,2003)。与早期教育密切相关的是关于早期学习的文化观念。过去,在中国,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源泉,教师通常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但现在,儿童花在以游戏为基础的学习活动上的时间要远远多于过去,同时教师的直接教学(上课)也大大减少了。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早期学习的观念已经让位于被认为是优质幼儿教育实践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儿童和教育的观念也同样影响着教育实践。例如,幼稚园一日活动的安排具有高度结构性。这部分是由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的,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应该在儿童的早期阶段培养其纪律性和行为的适宜性的观念(Rao,McHale&Pearson,2003;Rao&Li,待发表)。
学前教育政策
1.覆盖率和普及率。在香港,学前教育机构属于私立教育机构范畴。香港的学前教育机构包括:托儿中心和幼稚园。其中,托儿中心接收6周至6岁的儿童,而幼稚园则接收2岁8个月至6岁的儿童。早期教育机构接受两个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教育统筹局(EMB)负责管理所有接收3-6岁儿童的早期教育机构,社会福利署则负责监督所有接收3岁以下儿童的早期教育机构。绝大多数幼稚园为半日制,提供上、下午半日课程,各约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个小时;而绝大多数托儿中心则提供全日制课程。绝大多数幼儿进入幼稚园,因为家长认为接受幼稚园教育是孩子进入小学学习所必需的。
在香港,大约95%的3岁以上儿童都进入了学前教育机构。幼儿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反映了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家长对于幼儿教育价值的认可。香港政府不提供免费的早期教育,因此提供早期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私立机构或非营利性组织上。但是,政府为了保证早期教育的普及,提供了一项学费减免计划。这项主要针对贫困家庭的计划旨在确保没有一个儿童会因为经济原因而无法接受学前教育。政府的这一态度与其自由宽松的幼教政策实际是相吻合的,因为保育和教育学前儿童的主要责任仍然在家庭。
2.学前教育质量。制定、监督和强化学前教育质量标准的权力由香港政府行使,而当前政府的准入标准反映了初次和继续注册幼稚园应达到的最低要求。目前香港没有独立的幼儿教育质量认证机构。一方面,香港关于学前教育机构运作的相关法规极其松散;但与此同时,其他相关政策和促进因素对于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起了积极的作用:整体来说,非常明显的是,香港政府正致力于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政府对教师培训给予了大量的财政拨款,同时还通过将教师津贴与教师资格挂钩,确保所有幼稚园教师最终都能得到专业训练。
我们(Rao等,2003)进行的针对香港学前教育质量的研究,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1)由政府执行的结构性评量,如硬件环境、健康/安全、教师资格和师幼比例等;(2)与管理相关的评量,如管理/评价和家园互动等。我们发现幼教机构的过程质量具有很强的多样性,较高质量的幼教机构远远超出了政府设定的标准。结构性和与管理相关的评量能够预测幼教机构的过程质量,其解释率达到27%。这些研究结果对于《表现指标(学前机构)》等相关法规的完善和学前教育机构管理具有启示意义。
师幼比例是评价学前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香港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对师幼比例的最低标准作了多次调整。例如,1994年,幼稚园的全日制班级和托儿所(3岁)的师幼比最低标准为1:20;到了2003年,这一标准为1:15;而目前,香港幼稚园的师幼比的最低标准在1:10左右(Wong&Rao,2004)。
3.课程纲要。各国或地区政府一般不要求幼稚园严格地按照一个预成的课程进行教学。香港政府同样也不要求这么做。很多原因促成这一局面的形成,其中包括大家普遍认识到的幼稚园课程应当是一个包含广阔领域的整合课程,应当关照幼儿早期发展速度的个体差异,幼儿是通过游戏进行学习的等理论,也包括大家认识到的幼儿应当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非知识的接受者等观念。但是,基于各国或地区的现实需要,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颁布了较为宽泛的学前教育课程大纲。这些大纲能够保证幼稚园课程涵盖儿童发展的主要领域,幼稚园能够实施发展适宜性的教学,以促使儿童达到早期学习发展的特定标准。此外,香港和很多国家或地区一样,幼稚园教师的学历和专业资格低于中小学教师,因此制定课程大纲是非常重要的。
1996年香港课程发展处出版了《学前教育课程指引》(香港教育署,1996),这一课程纲要提倡儿童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儿童的全面发展,并体现了当前关于有效的早期学习和教学的主要观念,同时对促进儿童智力、社会性、个性、身体和艺术发展提出了建议。
香港政府看到,一些幼稚园提供了过于正规的学业课程,他们对6岁以下儿童运用了不适宜的教学方法。因此,香港教育署于1999年列出了关于幼稚园教学“要与不要”的内容清单。幼稚园“要”做到:课程内容包括道德、认知、身体、社会性和艺术的发展内容,并通过组织相应的活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组织多种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运用母语作为教学语言,并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优质的幼儿教育课程都体现出上述特点;同时,其中有一些内容也体现了香港的地区特色。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发展,课程纲要强调了这一方面的内容。
绝大多数的香港人以粤语为母语,但是家长同时出要求儿童学习英语。香港幼稚园的教学语言通常混合了粤语和英语,但最近发现这种粤语和英语混合的教学实践实际导致了儿童两种语言能力的低下。香港教育署的“要与不要”文件指出,将这两种语言的学习分离有助于改善这一局面。文件指出的幼稚园中的“不要”也反映了香港的这一特点:不要求托儿所(3~4岁)的孩子写字,不要让孩子进行机械的重复练习,不要采用单向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以及不要设计一个对儿童来说难度过高的课程。虽然所有幼稚园和托儿中心都以这一课程大纲为标准,但并非所有的早期教育机构都实施了大纲的建议,在小部分幼稚园中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幼儿教育实践(Rao,2002)。
4.币资培训和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是决定学前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香港教师的专业训练包括: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适合于儿童早期教育的内容,促进儿童早期发展与学习的教育技能,观察/记录/评价儿童发展和学习的技能,成功与家长合作的技能,尊重教学专业化的职业态度。
师资培训课程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培训应具有不同的标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教师应具备不同的能力,教育者必须能够应对特殊情境带来的挑战。例如,SAKS期间,香港的幼稚园教师及时调整了他们的教学实践。
5.教育改革。香港政府对教育管理工作作了回顾和分析,以提高教育机构的整体办学质量。第一阶段的回顾分析工作于1999年进行,聚焦于教育的目标。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指出(1999),幼儿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1)让幼儿体验幼稚园生活和学习的乐趣,促进幼儿学习好奇心和兴趣的形成;(2)让幼儿体验丰富且愉快的小组生活;(3)让幼儿获得全面发展;(4)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在公开征求意见以后,大家接纳了这些目标。第二阶段的回顾分析则重点考察了如何发展现行的学科结构、课程和评价机制以实现上述教育目标。第三阶段的回顾分析工作于2000年9月进行,教育统筹委员会颁布了全盘的教育改革计划,因此它实际将前两个阶段的工作推向了。该计划强调早期教育提供个体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基础。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推进该计划的目的在于:提高早期教育者的专业能力口强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改革监控机制,促进幼小衔接,促进家园合作(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2000)。这些改革措施直接或间接对香港幼儿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当前主流和新兴的香港幼儿教育实践
香港的幼稚园都有高度结构化的作息时间表,儿童严格地按照作息时间表从一项活动进入下一项活动。这种做法与儿童普遍只参加半日幼稚园活动有关,因此儿童很少有时间进行自由游戏活动。
1.语言和读写。作为一项关于幼儿中文识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能力发展研究的一部分成果,我们对香港三所幼稚园和一所托儿中心中3叫岁儿童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研究(Li&Kao,2005)。观察聚焦于教师使用的教学策略,并对课堂事件进行现场记录。以下是观察记录的一个片断。
教师B3:请你们保持安静,看白板。[孩子们安静下来并转向白板。活动室后排的几个男孩仍然在聊天,教师停顿了几秒钟以等待他们停止闲聊。他们不再聊天,将目光转向教师。]
教师B3:大家看这个宇,是什么?这是“flower”(花)。[教师读出这个新字,并示范这个字的书写。教师引导孩子注意这个宇中各笔画的位置和书写顺序。接着,教师讲了一个关于这个字的故事,以便孩子们能够更好地记住这个字。)
教师B3:下面跟着我,大声地朗读:“flower(花)!flower(花)!flower(花)!”[幼儿反复朗读,全班集体朗读和幼儿单独朗读交替进行。朗读之后,教师组织孩子用15分钟的时间书写他们刚刚在集体教学中学习的汉字。)
上述观察记录中有很多内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儿童行为和教学方法的观念。儿童被要求坐有坐相、保持安静并举止得体。事实上,早期行为和情绪控制学习被认为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所必需的(Ho,1994)。
对于儿童在幼稚园中学习汉字书写,香港的教师一般会采用直接教学的方式。课后,儿童必须继续练习他们在课堂中学习的内容(汉字抄写就是他们必须完成的家庭作业)。儿童有专门的练习册进行书写练习。与香港不同的是,中国大陆幼儿园关于书写的教学是被明文禁止的。因此,事实上可以通过立法和教育的形式改变传统的教学实践。
观察中还发现,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的研究以及师资培训工作影响着早期的语言教学和学习。例如,读写萌发这一概念对于幼稚园读写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幼稚园的教育环境中有大量的图书。教师会为儿童阅读这些书本,他们也鼓励儿童自己阅读图书并将书中的故事复述给教师听。教师会采用探究式的教学形式,如通过方案教学(projectapproach)对幼儿进行语言和读写教学;语言和读写活动是方案教学的重要内容。
2.早期数学教学。研究发现,在香港幼稚园中,数学并非是以学科知识的形式呈现的,它渗透在幼稚园的整个课程体系当中。结果表明,幼稚园的数学教学与儿童一日生活中的其他活动整合在一起,教师通过“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每日常规”等形式向儿童教授加法概念。教师通常会在集体教学或小组教学环节中向儿童教授与主题或儿童日常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概念。教师运用多种资源提高儿童学习的参与度,并帮助他们通过对实物的直接操作进行学习(Ng,2005)。
教师鼓励儿童通过包含新信息和动手动脑的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并不断对他们获得的经验进行解释。与此同时,教师也强调步骤的适宜性和获得正确答案的重要性。纸笔练习仍然是儿童学习过程的重要任务。教师并没有形成一套更为灵活的评价儿童学习过程的评价形式(Ng&Rao,2005)。
观察发现在幼儿的作业练习中有大量的书写和数学学习内容。集体教学中,教师请幼儿完成这些练习,孩子围坐在桌子旁做练习。对于练习的内容或主题,教师和孩子都很少进行深入的讨论。孩子集中注意力完成练习,而教师则给予孩子们指导和帮助,在必要的地方帮助孩子擦去错误答案并更正。孩子们对于铅笔和橡皮的用途非常熟悉,急切希望尽快做好这些作业,并能够令教师满意。在某个班级中,教师允许首先完成练习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做家庭作业。孩子变得非常活跃,完成练习后他们就开始聊天(Pearson&Kao,2005)。
观察显示,一些幼稚园中的教师正经历着从教学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的过程,尽管这一转变进行得非常缓慢。儿童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师鼓励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意义建构。然而,教师的某些行为仍然反映出传统的教育观念;例如,他们强调儿童的计算速度、努力程度、坚持性、适宜行为、自我控制和课堂纪律。
3,社会性发展。作为一项关于社会性发展的文化类型研究的一部分,我们观察了香港三所幼稚园(二个班级)中的儿童。观察的重点放在幼稚园的设施、课程和师幼互动上。结果表明,幼稚园强调幼儿的小组成员身份并表现出集体主义的发展趋势。儿童积极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其强烈的幼稚园认同感有密切的联系。有两所幼稚园,每天清晨孩子们走进园门时,都会奏响园歌。所有孩子都穿着园服,幼稚园要求孩子们保持园服的整洁。幼稚园中绝大多数班级活动都以集体教学的形式进行,所有孩子都进行相同的活动(Pearson&Rao,2005)。强调同一性和学业成绩对于香港幼稚园的教学方式有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教师与儿童的互动过程也反映出传统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从本质上说,师幼互动是具有层次性的,但与此同时,教师面对儿童的时候又带着自己的感彩。
Chen(2004)对香港四所幼稚园中40名平均年龄为52个月的儿童(包括21名女孩)作过观察研究。Chen在其为期10个月的针对幼稚园的235个小时的观察和90个小时对儿童进行的个别访谈基础上得出了她的研究结论。她的主要发现与同伴小组和教师在儿童性别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有关。在自由游戏过程中,女孩倾向于形成相对稳定的同性别的游戏小组。与以往研究的结果一致,儿童在学年末表现出喜欢与同性别的同伴一起游戏,喜欢“性别一致”的玩具。然而教师仍然反复强调性别隔离。他们在各教学转换环节里要求男孩和女孩分开排队,小组的划分也往往基于同一性别。教师倾向于对男孩的行为要求更宽容,而对女孩的行为要求则相对严格。教师存有刻板的性别角色概念,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经常会邀请男孩扮演医生或消防队员。在访谈中,教师表现出中国传统的关于社会中男女性别角色的观念。
Wu(2005)正在对香港幼稚园课程中自由游戏的作用开展研究。她的预实验结果表明,儿童进行自由游戏的时间非常少。她发现游戏往往作为儿童完成练习作业的奖赏,而教师不会干预儿童的自由游戏。
香港早期教育的文化:谁的文化?
香港幼稚园课堂教学实践反映了什么?观察研究能够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体系对香港教育改革的影响或反映出香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吗?研究表明,教育政策和文化观念直接影响着幼稚园教育。相关研究则影响教育政策、课程大纲、教育质量以及幼教工作者的观念。与此同时,小学的课程体系和家长对于幼稚园的期望也影响着幼稚园教学。
观察表明香港幼稚园的课堂教学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中国传统的课堂强调一致性、纪律、行为控制和学业成绩,这些特点在师幼互动中有清晰的表现(Ng&Rao,2005;Pearson&R.ao,2005)。在语言和数学的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非常强调儿童对新知识的练习。
然而,关于儿童早期教学的研究也影响了教育政策的制定、幼教工作者的观念、课程大纲,继而又进一步影响了幼儿教育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改革对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影响。例如,香港幼稚园的教师都尽他们的最大努力让儿童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儿童进行意义和知识的建构。儿童都参与方案教学(Project approach)。
虽然幼稚园不应该超出课程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但我们的观察和其他关于香港幼儿教育的研究均表明在幼稚园的高年龄班级中出现了小学教学内容下放的现象。在这些班级中,教师运用了更多正式的、以直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儿童掌握更多的相对复杂的概念。家长通常把学前教育视为小学阶段的准备教育,因此他们有时希望幼稚园教学中关注幼儿的学业成绩。
“发展适宜性教育”“儿童中心课程”以及“基于游戏的学习”等概念影响了世界范围内幼儿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事实上,香港的教师培训课程反映了西方国家对于儿童个体性、儿童中心和通过游戏进行学习的重视。香港的幼稚园教师在访谈中表达了他们所体验到的为了满足为幼儿人小学作准备的要求和进行儿童中心的教学的矛盾,但是他们的实际行为则通常反映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Ng,2005;Pearson&Rao,2005)。
关键词:早期教育 华德福 启示
【分类号】G610
一早期教育的定义及作用
早期教育是指从出生到上小学以前的教育,也可以说是孩子的早期学习。在国际上,早期教育的年龄范围是0-8岁,这一阶段被称为童年早期。【1】早期教育是指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抓住孩子的关键期,利用客观外界环境和教育训练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给孩子某些器官以丰富的刺激,培养孩子的感知、动作、思维、语言等,以便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
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早期教育在人脑生长期时,可促进脑的生长、发育和脑功能完善。
二、早期教育是开发人类储存在人体内经亿年进化所得的巨大潜能的教育。
三、早期教育有利于人性格基础的养成。
优良的性格品质,使人终身受益,而人性格的基础部分是早期生活中形成的。从生理上看,幼儿脑重量已达到成人脑重量的90%,高级神经日趋成熟,有很大的可塑性;从心理发展上看,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都有较大的发展,性格也开始逐步形成和趋于稳定。
二我国早期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儿童的早期教育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儿童早期教育快速发展
现代脑科学证明孩子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一生至P重要,引导社会和国家大力发展早期教育。
(二)早期教育的不足及问题
(一)将早期教育等同于超前教育
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提前把小学课程学完,早期教育小学化,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做法。其实任何一种超前教育和训练都是以影响别的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的。正如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所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烂。”[3]让孩子过得愉快,获得快乐,孩子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展示爱玩的天性,让孩子玩中学、乐于学,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这就是最恰当的早期教育。
(二)在教育任务方面存在误区
目前普遍认为早期教育的内容就是读、写、算等的训练。这是对早期教育的一种曲解。
(三)早期教育简单理解为智力教育
随着社会对人的才能的要求提高,智力开发逐渐成为家长关注的中心,无意中忽视了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如果以放弃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代价来换取孩子的智力开发,这是不值得的。
(四)早期教育过早现代化与电子化
高科技和电子产品过早渗透到教育中。孩子们的教育是在高楼大厦、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的事物中进行的。孩子想要触摸和感受真实的事物。儿童是需要在自然中不断发展的。
三华德福教育
华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是一种已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完整而独立的教育体系。1919年奥地利科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Steiner)创办了第一所华德福学校。【4】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联合国开始向世界各国推荐华德福教育,它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得到支持和认可。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和发展最快的、非宗教性的教育运动,华德福学校遍布于各大洲各种不同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国家。在亚洲的日本、印度、菲律宾、泰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华德福学校也发展迅速。
一华德福教育理念
华德福教育以史代纳(Steiner)的人智学为理论基础。华德福配合人的意识发展规律,针对意识发展阶段来设置教学内容,让人的智力、艺术和道德得到平衡发展,在滋养儿童心灵的基础上促进其全面发展。
1教育目的
唤醒学习者已有的天性,而不是给头脑注入外在的事实或概念。华德福教育强调成熟的过程是一个人发现自身潜力和意识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为了发展人的身体,唤醒人的意识,培育人的自由精神。
2课程与教学
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和兴趣,课程设计要以这种认识为基础,使每个阶段学生的成熟都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换乳牙和青春期的到来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身心发生最重要变化的标志。华德福的课程安排是螺旋式上升的:同一科目会学习几次,但每一次都呈现新的更深奥的内容。课程设置是融科学与艺术为一体,强调将艺术作为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也追求艺术化,强调所有学科都要通过艺术的方法来教学。
3教师
史代纳(Steiner)1922年在牛津演讲时为教师规定了三条“金科玉律”:以感恩崇敬的心接受学生,带着爱心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走向属于人的真正的自由。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教育的热情和启发学生的想像力。
华德福教师要掌握实践其理念的知识和技能。要成为学生的权威和榜样,用自己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培育儿童的相互尊重和自律;细致地研究不同个性和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的心理和发展特点;有持续工作的内部动力;最重要是要学会创造性教学,将新奇、创造和运动引入课堂;学会合作,学会召集教师团体会议,共同讨论在教育某个学生时遇到的困难,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华德福教育对我们早期教育的启示
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理念与模式被介绍进来,以及它们在我们早期教育实践中的“本土化”,使得我们开始深深懂得独立思考的珍贵,我们希望自己不再是像过去那样,因为流行而去跟随。对华德福教育的认识和实践,结合我们早期教育的现状分析,是我们独立思考的参考支点,能为当前我们早期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早期教育应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做到因材施教。
华德福教育理念认为,人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只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才有利于人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杜威曾说:“我们可悲的一种错误,就是急于要得到生长的结果,以至忽视了生长的过程。”进行早期教育需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需要了解儿童发展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好动、有好奇心、好游戏、有超强的模仿能力,从而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同时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独立,注重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保护孩子的天性,让早期教育成为孩子的教育。
(二)早期教育以创造潜能的开发为目的
华德福教育与现行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创造能力,而不按某种功利标准把“创新能力”贴上等级化的标签。我们的早期教育应让让儿童去发现、感受、思考和创造生活,从而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培养儿童的造性。
(三)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艺术
教师是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之人,以儿童的经验为依据选择教育内容,不要把成人的思想强加给儿童;顺应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耐心;保护孩子的天性,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尊重儿童,让儿童自己探索,不要越俎代庖。老师对儿童的行为不应妄自评论,要保护儿童的自尊心;教师还要以身作则,把好的行为表现出来,儿童通过模仿就可以获得积极的行为。华德福教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教师的高水平教学艺术并灵活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教学,那学生获得的不仅能掌握知识技能,更能丰富他们的心灵,学会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四)注重家庭在早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家庭是早期教育的基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传身教在孩子身上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长和老师一样也是实施早期教育的主体,福禄贝尔曾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5】可见家长的重要性。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父母必须“言行合教”,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去接受教育,感受到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家长多与孩子在一起,让孩子尽量少与电子产品在一起,多创造实践动手机会,多多走进大自然,并对大自然与劳动者充满崇敬和感激之心。
总之,透过以上思考与探索,让我们的早期教育走出富有中国文化底蕴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孩子天性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化地道路。
参考文献
【1】姜新新,蔡淑兰.我国早教机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24(2):26-27
【2】李雪.论儿童早期教育的误区及应对策略.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 0 1 1(1)
【3】卢梭.爱弥尔-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