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实践的类型

劳动实践的类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实践的类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实践的类型

劳动实践的类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学职业生涯规划 个性化教育 教育要求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等级,其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要实现自我首先要对自我的本质进行规定,或者说要预设一个理想的自我。本质需要形式来体现,成功需要舞台展现,职业活动、职业成功可以说既是自我规定的重要体现形式,又是个人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说职业生涯成功对于实现人的最高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意义重大。由于自我本质不是先验的存在,而是自我后天的规定,因此不同的自我有不同的自我本质规定,不同的自我实现需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需求并不完全由消费者所决定。在经济学领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需求理论,一种称为“为生存而工作”,主要强调现存的需要,把消费者看成是主要的经济实体,即需求完全由消费者决定;另一种称为“为工作而生存”,把生产者,即创新者视为主要的经济实体,强调生产者对需求的创造。教育需求是一种特殊的需求,我们过去主要关注供给方——学生被动地接受供给,随着人本主义的深入,我们更重视对教育需求的消费方/接受方的关注,充分肯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作为教育的主体、教育的消费者——学生,并不能完全决定需求,作为教育活动的提供方——学校和教师,也可以生产需求,说得更准确一点,应该是教师和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传递知识,影响学生对自我本质的规定、自我形象的确立,可以开发、挖掘学生潜在的需求,形成一种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新的需求。教师和学校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就职业生涯规划而言,学校和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何在、能力特长何在、适应何种职业,即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所说的人格与职业类型的适配性或高一致性。霍兰德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延伸和表现,个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六种类型,职业环境也相应分为六种类型,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寻求这种人格与职业类型的适配性或高一致性,如现实型的人进入现实型的职业。中学阶段是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认识自我职业人格类型,熟悉心仪职业的职业环境、价值、社会需求,初步确立自己的职业意向,并据此明确自己的教育需求,实现个性化发展。从上面的论述,我们看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催生了教育需求的多样化,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少会导致学生教育需求的单向度化——以追求高考高分作为自己的需求,这是形成分数第一的重分数轻素质教育顽疾难以克服的重要原因。要克服这一顽疾,就要加强职业人生规划教育,以个性化、多样化的职业人生催生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下面本文就如何在中学阶段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看法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平台,催生、满足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教育需求。

家长是子女的监护人,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子女职业生涯规划制订的参与者、咨询者,他们职业人生规划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子女的职业人生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自主性。但是,现在在校中学生的家长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十分缺乏,从而影响对他们的子女职业的谋划。我国职业人生规划教育的历史并不长,在计划经济时代,不仅经济活动由政府管理,个人的职业活动基本上也是由政府管理,个人选择的余地是有限的,谈不上职业人生规划。随着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壮大后,个人的职业选择的空间大为拓展,到本世纪,双向选择、自由择业成为主要的就业形式。为适应这一形势,职业人生规划教育在高等院校逐步展开。现在的家长,不管他们现在的学历情况、职业状况如何,基本都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的职业人生规划教育,因而缺乏指导子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多数家长在为儿女进行择业指导时基本上是按照他们自己这一代人的心理——主要根据职业的社会需求和职业价值决定选择何种职业,对于影响职业选择的个人性格气质、兴趣爱好、智力类型很少考虑,这显然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家长是影响子女择业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水平,首先要从家长入手。目前学校与家长常态化、大规模的联系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和家长会,要加强家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会平台,是十分有效的途径。据笔者了解,目前多数中小学都建立了家长学校,但流于形式的较多,“办学质量普遍低下, 相当部分是只挂牌子,基本属于‘五无’学校”[1]。家长会虽然常态化,但其内容或是通报学校发展近况、学生所在的班级基本情况、学生本人近期在校表现,或是内容宽泛的如何教育子女方法教育,这并不能满足家长的需要,家长会的内容仍有进一步充实、完善的空间。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家长学校和家长会,不仅可以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可以充实家长学校和家长会的内容。为此,我们可以聘请职业人生规划教育方面的专家,也可以安排有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教师,利用家长学校平台,对家长进行职业人生规划方面的教育。在家长会的集中活动阶段,也可以安排听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讲座。面向家长的职业人生规划教育的内容包括职业选择的基本理论、职业成长的理论、社会职业需求、对自己孩子职业适应性的认识等,通过教育让家长知道自己孩子的性格气质类型、智力类型及其所适应的职业,从而做孩子具有正能量的择业参考者。学生的特殊性通过个性化的职业人生规划得到彰显,而个性化的职业人生规划会产生不同的教育需求,因此,学校加强职业人生规划教育,在开发潜在的教育需求的同时,也在为满足不同教育需求奠定基础。

二、发挥班主任的特殊作用,催生、满足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教育需求。

目前,高等院校基本开设了职业人生规划课程,没有开设专门课程的学校也将职业人生规划教育纳入了开学教育或其他职业素养课程中,职业人生规划教育得到加强。中小学职业人生规划教育开展情况不同,许多学校基本上没有开展真正的职业人生规划教育,部分学校零星地开展了一些活动,进行了职业人生规划教育。总体来说,中小学职业人生规划教育还开展得不够,需要大力加强。在强化中小学职业人生规划教育中,发挥班主任的作用非常重要。目前,在大多数中学没有接受过职业人生规划教育专业训练的师资、没有条件开设专门的职业人生规划教育课程的情况下,加强班主任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多,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的时间,举行职业教育主题班会,通过系列的、连续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人生规划教育。例如可以在自己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在不同的学期连续开展“我最理想的职业”、“我最喜欢的职业”、“我是谁,我最适合什么职业”、“我的智力类型与我的职业”、“十年后的我”等主题班会。班会内容包括教师介绍相关知识、学生职业理想自由谈、成功的职业选择案例介绍、个人才艺展示等。主题班会形式的多元性、开放性、师生的互动性,可以避免简单的说教,对中学阶段开展职业人生规划教育,也十分适合。其次班主任与学生家长联系较多,便于与家长进行沟通。班主任可以利用家校路路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帮助家长认识自己孩子的智力类型、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类型,增加家长职业人生规划的知识,增强对自己孩子职业适应性的认识,协助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初步职业人生规划。再次,班主任可以通过找学生个别谈话、平常聊天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寻找适合自己智力类型、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类型的职业,并制定初步的职业人生规划。班主任的这些工作,既是开发学生的不同教育需求,又是在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因为没有开发,学生可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教育需求是什么,也就谈不上满足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三、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催生、满足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教育需求。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的教育方针,社会实践则是落实这一方针的具体举措。自1987年国家教委等五部委《关于在普通中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若干问题的通知》以来,中小学逐渐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有论者指出:“社会实践政策导向不明晰,缺少政策性支持;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滞后,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实践活动内容的随意性,缺少稳定的实践基地;资金得不到保障;缺少专业化的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不健全。”[2]这些都是当前中小学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家长拿着学校发的表格,到居委会盖个章就了事,几乎成为社会实践的常态。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开展多方面的改革,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且充实了社会实践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举措。“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学生主动地了解社会联系群众、参与并服务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实际锻炼和亲身体验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和完善个性发展的过程”[3]是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主题活动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实践基地模式、学生社团活动模式”[4]则是社会实践的主要模式。生涯觉察是中学阶段职业人生规划教育的重要任务,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大家最感兴趣的职业,并通过参观访问劳动现场、见习等,在实际的劳动操作中获取经验与教训。显然,中小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目标、模式都有共同之处,因此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因为它可以变被动的、宽泛的了解社会为主动的、有针对性的职业觉察。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学校领导可以主动与学校所在社区、居委会或相关政府部门联系,通过他们联系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然后根据学生的意愿安排他们到附近的公司、工厂、医院等单位进行参观、见习。这种集社会实践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于一体的参观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联系,达到社会实践的目的,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感兴趣、或初步打算作为自己模式的职业的快乐与辛苦,了解工作环境,获得工作经验,为制定较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参考。这种形式也是学校借助社会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满足不同教育需求的一种有效形式。

总之我们在强调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育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作为教育对象的“材”是还没有完全展开的自我,教师有必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自我“揭蔽”,而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展开自我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中学阶段开展不同需求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覃盛裕.广西家长学校发展对策刍议[J].基础教育研究,2007(4):6.

[2]殷世东.对我国“中小学社会实践”研究的综述与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3):93.

[3]刘秋梅.论中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效[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6):76-80.

劳动实践的类型范文第2篇

随着奥运会的临近,我校也在奥运月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关心社会农业和农村、以及小康城镇建设,我校政治与社会学学院组织我校的四个理科学院(针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近两百名师生及学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保卫处、校团委、校医院等相关部门同志赴绵阳市县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实践活动。在年月日下午点,即将要参加实践的全体成员在新校区同辉堂举行了出征仪式,出征仪式由负责组织此次社会实践的段老师主持,段老师交代了整个社会实践的行程,以及社会实践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并定于月日—日正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月日早上点左右我们开始了此次征程,所有参加这次社会实践的师生从新校区出发,一共四辆校车。在经历近4小时的路途中,我们计科学院的带队老师商健老师为了活跃气氛,他还在我们的旅程车上组织我们对唱歌曲,哼小调,这样我们便有了一个欢乐而美好的环境,也让我们有了一个好的开始。直到中午,我们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绵阳市县。到达目的地后我们先在天汇宾馆统一进行午饭,午饭后就进行住宿分配,由于我们人数太多的原因,我们被安排在了两个住宿点(天汇宾馆和大酒店),本着同一个学院同住宿的原则,我们计科学院,生科学院,化环学院及部分其他成员被安排在了天汇宾馆,电信学院和部分同学及大部分老师被安排在大酒店,但是我们就餐吃饭的地方是在同一个地方(天汇宾馆)。之后,我们便正式开始了接下来的实践工作:

第一站:大酒店会议厅

日下午点,我们按原先计划的时间如期地进行了听县政府关于“三农”的报告。县领导兰主任、我校教务处领导、政治与社会学学院领导及我校部分老师出席了报告会;同时全部师生听取了报告会。

报告会上,县兰主任进行了重要讲话。首先他讲解了县的历史: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北邻绵阳,南连射洪,西靠中江,东接盐亭。省道公路和成公路横贯全境。是四川19个百万人口丘陵大县之一,幅员面积2661平方公里,辖63个镇乡(其中镇41个、乡22个)、全县总人口148万,其中城镇人口25万,农业人口123万,耕地面积124.5万亩。所以是农业大县,农副产品种类多,产品量大,加工资源丰富,先后被列为四川省和全国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蚕茧、柑桔、麻类、油橄榄、麦冬等的生产基地县,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分别排名全省20强和全国100强县之列。县城位于两镇,城区规划面积20.4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城区城镇人口10.2万。历史悠久,自西汉高祖6年设广汉郡妻阝县始,隋唐为梓州,宋、元、明为潼川府,清置县,至今已历2200多年。古老的在唐与成都齐名,为蜀地第二大城市,是川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享有“川北重镇、剑南名都”之美誉。

之后,兰主任对“三农”进行了重要阐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点和目标,作为农业人口大县,农民增收困难,这已经成为当前县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之一。一、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二、当前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1、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

2、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

3、县城工业发展才起步,乡镇企业部分停产破产。

三、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考。为了有效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建立健全劳务转移就业的组织体系,同时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投入,加大扶持力度,调整农产品结构,实现跨区域就地转移。

1、以城乡产业统筹为中心,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步伐,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把农村中小企业发展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一些农村亟需的第三产业(如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方面)发展严重不足。一是重点建设好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开拓农村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二是把交通、通讯、保险、金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作为发挥重点;三是要发展农村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及系列社会化服务产业。走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农村企业要接受城市工业的扩散和辐射,发展城市配套产业,避免城乡工业结构雷同。大力发展有区域资源优势、传统工艺和特定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

2、把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相结合。以现有的建制镇为重点加以发展,使之成为农村经济中心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地区。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小城镇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利用当地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形成合理的城镇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以工兴镇,以商贸旅游兴镇,带动块状经济发展,繁荣小城镇经济。以农村小城镇依托,以农村工业化为内容,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走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

3、以劳动培训为重点,提高农村人力资本质量,拓展农民就业空间。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农民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质量。因此,必须增加对农村劳动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财政支出力度,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的职业技能培训。一要在农村努力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二要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大力推广适用技术,提高农村劳动力知识技能素质;三要继续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四要搞好上岗前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的合格劳动者。

劳动实践的类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4-0063-02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目前,部分高校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将其简 单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1]。一是学校认识不到位 。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只是课堂教学的 补充形式,是“软”任务,只根据学校和专业的特点有选择地开展,因而没有引起高度的重 视,也没有摆上学校的重要日程。二是大学生不重视。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理论 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加之没有成绩考核方面的硬性规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的 积极性不高,即使参加也抱着一种游玩、观光的态度[2]。三是家长不支持。部分 学生家长认为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课成绩的高低、各类证书的获取才是最重要的, 社会实践不过是走过场,开展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精力和财力,甚至有的认为社会实践是 不务正业。加之社会实践往往到艰苦和落后的乡村去,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受累,因而支 持力度不够,以致实践活动得不到社会的认可,难以取得各方理解和大力支持,不能持之以 恒地开展下去。

2.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流于形式、走过场现象

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绝 大多数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面较窄。学生的社会实践大多以利用假期分散返乡调查实践为 主。或者在暑期象征性地组织几支社会实践服务团队,用短短的几天时间下乡参与社会实践 活动,大多是做些简单的参观、走访、调查后便草草收场。因本身缺乏专业性的指导,缺乏 严格的各种保障机制,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一种虚多实少,流于形式的活动。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缺乏系统性、层次性,运作不规范、不稳定,基地数量少 、类型单一等问题,造成基地建设难,稳定更难的现象,根本无法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 利开展和实施。

3.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针对性、实效性差

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形式传统单一,缺乏创新。很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 往往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支教扫盲等形式,仍停 留在初级发展阶段,而缺乏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改革与创新。二是内容空泛不丰富,缺乏多样 性和针对性,往往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没有针对社会实际,尤 其是农村的实际。没有考虑到群众的所需,尤其是农民的所需,没有真正达到为社会发展做 贡献,为群众做实事的目的。三是注重表面效应,缺乏实效性。大学生社会实践仍然存在 宣传得多,实际做得少,假期响应号召临时做得多,平时坚持、主动做得少的现象。

4.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短缺,社会投入严重不足,实践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才能得以顺利组织和实施,但目前经费问题制约着活 动的开展。一是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专项资金的投入。没有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 中,没有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和保障,而是在组织实践活动之前,临时向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 申请经费,得到的经费也是极其有限的,很多时候还要院系和学生都要承担一部分活动费用 ,这势必会影响院系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社会支持力度不够。有些单位怕花钱、 嫌麻烦,特别是经济落后不发达地区,更怕凭添经济负担,不愿接待。

有的高校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没有明确实践环节的时间比 例和计划安排。在教学计划中,没有把社会实践课程作为必修课,并制定出课程的大纲,规 定学分以及必要的考核手段。对参与社会实践人员的现实表现、取得的成果没能进行科学的 质与量的分析考评,给出成绩、学分。没有建立学生社会实践成绩档案,将其与奖学金的评 定、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的评选、团员民主评议、推优入党和推荐免试研究生、推荐就业等 挂钩。对参与和指导的教师,工作量上没有体现,未将其表现、能力和成绩作为评选先进、 评定职称的依据,影响带队老师的积极性。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对策和路径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学培养体系和计划

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 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育“四 有”新人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大学生巩固知识,完善智能结构,增长才干都有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制定与大学生各学习阶段和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系统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并编写 教程,规定实践课时数、学分,规定实践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要求,配备专门指导教 师,使之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并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各种评优挂钩。

学校党、政部门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领导。要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由 主管领导担任组长,党(校)办、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组织部、宣传部、科研处、研 究生学院、招生就业处、人事处、后勤处、保卫处等单位为成员。各部门要各负其责,通力 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从组织上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2.整合资源,夯实基础,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要想出成效,就必须整合各种资源,夯实基地建设。一是要改变 传统观念,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多渠道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努力寻求地方政 府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3]。二是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 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加强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 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每 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长期坚持,使学生受锻炼,当地见效益 。要明确学校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在基地建设和运作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学校要真正为服 务地方做实事,让他们看到社会效益。三是变单一型基地向多样型基地发展。目前大学生社 会实践基地类型有教学、科研、实习、传统教育、社区服务、勤工助学等类型基地,学校 还要根据省情、市(地区)情,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模式、功能。 四是社会实践基地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智力及专业优势,找准项目,要切实把建立 实践基地,优化实践环境,与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多方共赢,使社会实 践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确保大学生 社会实践活动稳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3.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形式和载体,增强其针对性和时效性

在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 和勤工助学等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实践的特征 ,拓展创新的活动项目,丰富社会实践的时代内涵,使其在内容形式及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 展,赋予其更丰富的时代特色和生机活力。

积极推进社会实践与“两课”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多种 形式的社会实践是“两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对高校的德育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

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调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提高社会实 践活动的效果尤为重要。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正常教学计划,作为一门必修课,在规定学时、 学分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

社会实践考核评价可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形成学分,记入学生学分 档案。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一是成立二级评估委员会或小组,实行定性定量考评,坚持 学生自测与集体(小组)评估相结合。二是如实记录社会实践活动各项资料、学生具体表现 以及实践单位评价。三是学院(系)要建立社会实践活动信息接收、反馈及处理机制。四是 学校要出台有关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例与管理办法,各学院(系)、班级制定实施细则。同时 做到“七个挂钩”,即: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与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成绩挂钩,与奖学金 评定挂钩,与评选先进个人和集体挂钩,与团员民主评议、推优入党挂钩,与推荐免试硕士 研究生、推荐就业挂钩,与学院(系)和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与教师工作量和干部业绩的 评定挂钩[4]。

同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开展各类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活动,对表现突出的个人 和集体给予表彰奖励。通过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调动大学生、广大教师、干部参与社会实践 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社会实践形成有机运作、自我驱动、有序发展的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吕明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效能发挥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青少年研究 ,2005(3).

[2]王彬.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4).

劳动实践的类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实践教学;教学观念;课程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高职生的定位是既掌握相应层次的文化基础知识与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又具备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现场操作技能和素质。实践性教学是指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获得包括职业技能、技巧和职业道德的职业从业能力,并且有自我发展潜能,从而全面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实践)、毕业实践、顶岗实习等。它是实施专业整体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计划中应占较大比重,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实践性教学。

一、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彻底根除头脑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思想。其次要彻底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应坚持理论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并重的教学结构形式,实现以课堂、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从学生的实际和认知结构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利用多媒体学习的实践性能力。

1.加强实践性教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和人才价值观念无疑已发生了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商品生产的现代化,对现实劳动力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必然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选择将不再是仅凭一张文凭,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也是考量的重要方面。

2.加强实践性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现代课堂教学重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最终要应用于实践。理论知识来源于前人的实践,人们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需要到实践中加深理解;通过实践,不仅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能依据前人的方法论创新性地进行总结,使理论知识得以升华。学习情境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更多地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活动;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则强调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

3.加强实践性教学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实践性教学是拓展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大学生社会化、个性化展现的最主要平台。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充足的、高素质的智力和人力资源,当今的高职学生,应该着重塑造自身处理信息的能力、沟通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

4.加强实践性教学是激发学生就业意识的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以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深入讨论为手段,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载体,加大实践教学的分量,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作为一名高职毕业生,必须能迅速进入角色,胜任工作,才能赢得社会认可。

二、突出以能力为本的原则,明确实践性教学的任务

1.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参加实习、实验、实践,广泛接触生产和工作实际,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工作责任心、社会责任感,增强劳动观念与艰苦创业意识,促进良好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2.培养学生具有从业岗位必备的操作技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接受系统的、正规的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并使这种训练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3.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而且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突显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

1.科学合理地划分课程类型。为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必须改变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而应将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职业技能理论课(主要是各门专业课本身,还有直接或间接为职业技能训练服务的课程)与实践教学课(主要是教学性实践与生产性实践)。这样,把实践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2.按“必需、够用”的原则设置课程。在课程设置时,应打破学科体系,合并相关课程,减少课程门类,减少相应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不强调学科本身的系统性,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合理分配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例。在课程体系中突出显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意味着实践性教学的学时比例要增加。熟练的技能必须反复训练,不断强化才能达到目标,因此要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时间和训练次数,在教学计划中应明确予以规定。根据教学实践,每门专业实验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占该门课程总学时的比例60%-70%较为恰当,其他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方式的学时比例也应相应增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突出实践性教学的主体地位”。

四、积极探索高职教学模式,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建立以实践能力训练为主线,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逐步靠近培养目标的整体性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尝试。

1.调整教学内容。应根据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和重组,使其既能反映该学科领域最基本核心的知识,又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的进展和动态,同时又具有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逻辑结构。

2.教学方法改革中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理论学习是他们的弱项,他们的强项是实践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如何挖掘这些学生的长处和优点,是进行实践性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特点,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着力在实践上下功夫,使学生在实践中学理论,在应用中掌握理论。

3.教学组织上应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性教学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加强实践教学,就要理顺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外关系,创造和谐的内外环境,细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明确各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并精心组织,不同的实践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动手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学生实践中的学习和感受。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加深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只有经历了实践的全过程,才能系统地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

五、认真抓好三项基本建设,确保实践性教学有效展开

1.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职院校要通过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要注重综合性和先进性的改造;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要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优势,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提供保证。

2.加强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缺少成熟的实践课教材和大纲,现用的一些教材内容较为陈旧、落后,难以适应迅猛发展的高职教育现状。并且,教师在选用实践课教材、编写实践课程大纲和组织实践教学中,往往存在各取所需的现象,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因此,应组织行业内企业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编写实践课的教材,将大量案例充实到实践教材中,编写出适合本院校的实践课教材或实验实习指导书,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3.加强实践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和业务指导者,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作用重大。提高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是加强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质量。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动手能力至关重要。每个专业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本学科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是本专业的行家里手,能讲会做,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和技巧。这就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是“两栖”教师,即“双师”型教师。

六、完善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勇于实践的积极性

随着实践性教学的规范与完善,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考评,是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只有用科学的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对学习效果进行考评,才能激发学生勇于实践的积极性。实践性教学的环节多,内容丰富,因此对实践性教学的考评也应是多样化的。教学的形式不同,其考核内容、标准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根据本专业实习、实验教学大纲──亦称实训大纲的规定,考查学生掌握本专业或工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二是考核学生职业素质,如遵守有关规程、制度和完成任务情况等;三是考查学生的实习态度、劳动观点、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等。实践性教学考核方式主要有达标考核与技术等级考核两种。

总之,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智能和技能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必须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地位,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面对新的形势,应从适应社会需要出发,努力探索“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广”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扎实有效地进行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应本着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原则,探索实践教学体系的自我完善机理,构建开放式管理、高效能运作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

劳动实践的类型范文第5篇

专业实践层次主要结合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安排,进行教学实习、生产劳动、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生产实习5个环节技能训练,强化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生产劳动和科研训练两环节是专业实践活动的初级阶段,放在一、二年级进行,活动的场所主要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其功能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主要畜禽生产过程、工艺要求与技术操作规程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社会实践环节是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形式更加多种多样的高层次专业实践活动,一般在二、三年级掌握了一般专业技能的情况下进行。当前多将社会实践安排在假期,以小组或分区域活动的方式进行。其主要功能重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自学等独立工作能力和独自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接触实际、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培养劳动观念的重要形式。生产实习环节承接专业实践和生产实践,学生在生产实习中既要完成生产实习任务,又要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并付诸实施,实现了从专业技能向综合生产技能的递进。

生产实践层次包括生产实习、专题调查和毕业论文3个环节。这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种实践演习,主要在三、四年级完成。把学生分散到相关的科研单位、生产单位及教师的科研点上,参与相关的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及推广工作。生产实习是综合技能训练中的关键阶段,学生可运用学过的理论以及所掌握的基本技能参加畜牧生产的全过程以及各种疫病的诊治。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发现生产中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观察和解决。其功能是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基本掌握专业生产的技术、工艺、技能。通过专题调查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一次综合运用,而且又能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从事各项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训练,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反映。上述2个层次的实践、10大环节的训练、3个阶段技能的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的构建既遵循了教育要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又涵盖了从基础到专业进而开展综合实践的全面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多方面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补充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实验实训教学考核、实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实验实训耗材的管理、实验室环保工作、信息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方法。根据畜牧兽医学院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确定不同实验管理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量。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实训室,建立对应的实验设备管理条例。例如畜牧专业主要有遗传实验室、畜牧工程实验室、营养与饲料实训中心等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设备状况和实验性质,笔者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实训管理条例。畜牧学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办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关于实验室装备与投资的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并先后对教学实纲、毕业生产实纲进行了修订,使其功能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同时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组织、管理、考核也进行了明确规定,保证了实践教学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各个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计分方法,分别进行考核。实验课可单独设课,单独考核,考核办法应以实际操作和笔试相结合的方法,实际操作部分占考核总分值的50%,不及格者应重修。教学实习按学习态度、技能掌握程度、独立操作能力等项目进行考核,毕业实习采用分项达标积分法,按方案设计、实习态度、实习任务完成情况、实习单位鉴定意见、生产实习笔记和专题报告或毕业论文答辩等项评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等级,装入个人档案,毕业实习不及格者,不予毕业。优秀者给予表扬和奖励。实践表明,这种考核办法不仅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而且也可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技能与素质的高低。

专业平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形成专业素养的基础平台。畜牧兽医学院依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构建起了基本满足畜牧兽医行业需求的、较为完整的、实训突出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专业平台的建设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大纲的制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改革,师资与设施条件的保障等等。实践教学基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的关键平台。畜牧兽医学院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重要补充,构建了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强调实训项目的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鼓励创作,提高实训过程的知识含量,形成较为完整的校内实训体系。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为了加强对实验教学的补充,畜牧学院还积极地与校外几十家条件好的“教学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相合作,在保证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教学、科研和生产的同步进行。践行畜牧兽医学院倡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科研道路。畜牧兽医学院的科研基本定位在于通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研究,达到技术开发、技术配套、技术改造、技术服务等目的。

针对畜牧兽医学院教师解决实践问题能力强的特点,畜牧兽医学院大力引进了企业项目,以项目作为引导和推动教学和科研发展。通过承接企业的项目,让部分师生参与项目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锻炼其处理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质量意识和品质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对教师而言,通过项目的开发,实践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实践教师是学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担任各实践教学管理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加大力度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主要是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指导生产教学的“生产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行业专家三结合。在校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实训。在校外实训基地,教师与行业一线的专家共同指导学生,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