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制造型企业信息化

制造型企业信息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制造型企业信息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制造型企业信息化

制造型企业信息化范文第1篇

一、大型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核算管理思想上存在偏差

在很多大型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视的是对制造成本的控制,忽视了对研发成本和营销成本的控制。大型生产企业对在生产环节的事前、事中、事后都制定了一套较为严密的成本控制制度,但是随着制造企业与国际的接轨,制造企业中的研发和营销成本已经占据了生产成本很大的比例,很多制造企业都已经加大了对研发成本和营销成本的重视,但是依旧有很多大型制造业企业没有对研发成本和营销成本加以重视,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经营方式,重视的是对制造成本的控制。

(二)产品数量确定不合理

正确的计算产品的成本是与确定产品的数量密切相关的,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很多大型制造业企业确定产品数量的方法是采用台账的方法,但是很多大型制造业企业由于缺乏对台账的有效管理,时常会出现对产品数量确定不准确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同时由于台账处理周期相对较长,信息传递、反馈较慢,不利于实时反映在制品或产品的数量和完工进度,进而影响到生产计划安排,因而降低生产环节在制品库存量难度较大。

(三)缺乏健全的定额管理等原始资料

大型制造业企业为了控制好生产成本,在各个车间都建立了台账,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一些台账记录的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定额管理等原始资料记录不健全,无法形成有效的定额成本控制与分析。

(四)成本精细管理难

大型制造业的成本管理没能考虑到其他非生产部门以及整个供应链环节对成本的影响,对成本的动态变化认识不足,由于销售、生产、采购、库存、财务等部门信息无法及时共享,无法满足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需要。同时,由于各部门统计数据记录不完整,计算方式落后,不能提供灵活多变的成本核算方式,很难满足企业成本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可能误导经营策略的制定,更无法为决策者战略管理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二、大型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的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一)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大型制造业企业在成本核算方面引入了信息化管理模式后,各个生产部门可以及时了解到市场的需求,依据历史的数据,合理地利用好信息化技术,有利于对产品的数量和种类进行很好的定位,可以根据产品的价格来控制好产品的成本,有利于降低大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科学的成本定额和市场定位是市场竞争的关键,成本定额是量本利分析的基础,通过信息化管理成本定额及其构成要素分析变得更快捷、方便,是认识与竞争对手差距、量化SWOT分析的基础。还能够消减无效劳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劳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二)有利于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和速度

引入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模式后,大型制造业企业原来的客户订单的处理模式被打破,对于应收账款的订单信息会有专门的人员来负责,应收账款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工作也有专门的负责人,以标记、时间节点等元素作为催收依据,这样就进一步优化了应收账款制度,提高了应收账款回收率和速度,保证了大型制造业企业资金运转的安全性。

(三)有利于降低库存成本

通过对成本的信息化管理,大型制造业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订单预测产品的数量、交货时间等,并可以以此为依据控制好生产的流程,最终于客户要求的时间进行交货。明晰公司产能,推行精益管理,通过信息管理的预警、调拨、盘点等操作,实时掌控和调剂库存,可以解决采购随意性、避免结构性库存积压等原材料和半成品在各个工序间的积压,有利于降低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库存成本,降低库存占用资金。生产量变动会造成需求低时产能浪费,信息化管理能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基础,有利于通过预测、计划等手段追求平准生产,消除浪费。

(四)案例分析

上海思乐得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从2011年开始提出降本增效计划。为使降本增效工作取得预期效果,并形成长效机制,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思乐得公司先后编制了一系列成本管理制度及流程文件,并且自主研发“数据中心”通过对各部门及车间人工定额、工时定额、材料定额、产品合格率、交课产量以及销售、ERP进销存管理等各方面内容归集、计算、统计和分析,以此来指导和规范全公司降本增效活动和今后的成本管理及核算工作,通过数据中心公司的降本增效工作有了计算、考核和分析的基础,有了工作的抓手,明确了目标,使降本增效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2012年225降本计划在上年基础上完成降本2.98%,增效481.36万元;2013年525降本计划又在2012年基础上完成降本2.11%,增效597.6万元;2014年625降本计划在2013年基础上再次完成降本3.06%,增效658.7万元。

三、提高大型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的信息化管理的建议

(一)设计科学的成本核算工作流程

提高大型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的信息化管理,要对成本核算的工作流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其中主要的成本核算工作流程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设计。

(1)销售订单。大型制造业企业经营活动的起点是接受销售订单,因此在信息化管理当中,销售订单要对产品的价格、型号、产品代码、交货时间、单位、交货方式等信息进行注明。尤其在信息化管理中产品代码的唯一性最为重要,在产品生产的管理、成本的核算、质量的追溯中产品代码是环节中关联的最重要字段。

(2)设计产品的工艺。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工艺生产部门对生产工艺线路和产品结构的详细信息予以明确。

(3)制定标准定额。大型制造业企业要根据产品的生产路线和结构,可以采用蒙特卡洛模拟的方法来制定材料的消耗定额,设置物料清单(BOM表)。

(4)编制生产计划。大型生产企业对生产计划可以根据库存情况和销售订单的汇总来制订,对人工的需求和物料的需求可以根据生产工艺、生产计划、标准定额和产品结构的情况来计算,对应预先设置的BOM表,生成物料采购和外协加工等生产计划。

(5)安排材料采购和人员。大型制造业企业度物料需求要根据生产部门的计划来制定,并制定合理、经济的采购计划,实现生产计划与采购关联,安排采购人员做好生产的准备工作。

(6)制订成本计划。通过生产、销售、采购、仓库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生产计划体系,根据标准定额资料和生产计划来计算产品成本的需求,制订出科学合理的生产成本计划。在生产过程中,及时跟踪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结合工艺线路、生产调度、质量检验等共享的大量信息进行有效共享和利用。

(二)保证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性

大型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信息的涉及面比较广,涉及了很多部门和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在进行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保证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首先要做好对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安全备份工作,当成本核算信息被恶意或误删除的时候,能保证成本核算信息系统信息的恢复,防止由于黑客的侵入,给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其次,大型制造业企业要做好对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监控工作,成本核算信息系统内部监控主要是对成本核算系统的内部组织开发、操作和文档资料、安全等环节实施的监控,通过监控来保证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安全完整性。最后,为了更好地提高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大型制造业企业要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设计专业的防火墙,保证会计信息系统从研发控制到系统维护的安全性。

(三)培养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人才

会计人员为了适应会计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及时地掌握丰富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大型制造业企业管理者应定期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有关信息方面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企业应将会计人员向集会计、计算机系统、财务管理于一身的方向培训,这样才能进一步帮助会计人员了解会计信息系统,与此同时也会使会计信息化在操作上的安全性加强。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财务人员的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水平,使财务人员在具备较强专业素质的同时,具备较强的成本信息化管理的能力,处理好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此外,企业还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安全及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会计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在会计信息化运作中做到“有法可依”,避免因操作失误而造成的安全风险。

(四)加大对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的投入

为了提高成本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大型制造业企业要加大对成本信息管理的资金投入,对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和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各个部门要运用网络技术打造一个良好的查询和交流平台。大型制造业企业的领导层要认识到成本信息化建设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工作,要踏踏实实地开始工作。大型制造业企业要在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要求内部财务部门做好财务预算和管理工作,保证大型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在后续ERP应用中,加强系统操作人员团队的稳定性,进一步健全ERP岗位责任制和激励考核机制,提升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

制造型企业信息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制造企业信息化;存在问题;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微电子等先进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正实现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我国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之后,我国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信息化已逐步成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而这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当属制造业。信息技术给制造业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它贯穿于一个制造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各项活动。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从设计和生产的角度,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落后的传统技术,实现设计和生产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管理决策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市场销售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企业内外信息和知识资源,实现市场销售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1-2]。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实力,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

1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历程开始起步,企业计算机从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80年代初,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开始发展。自十五大以来,中央对信息化及制造企业信息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项目。十六大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跟随信息化的浪潮发展至今,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现今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85%,占全国GDP的36%左右。

2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制造企业信息建设投资不足,信息化人才匮乏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据调查,2008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总额达到了437亿元,2009年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投资总额已达到514亿元,较2008年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提高17.6%。与此同时,我国制造型企业对信息化人才引进有所提高,2009年企业对信息人才的引进较2008年提高23.7%。但从国家重点制造企业来看,70.5%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少,外部资金来源不足,难以为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后期发展提供后续资金,导致信息化不完全。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才仍然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表明,80.6%的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员,即使是国家重点制造企业,仍有62.3%缺少信息人才。

2.2制造企业信息意识薄弱,认知程度不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意识和认知程度逐渐提高。调查显示,我国制造企业每100人计算机拥有量由2008年的28.8台提高到2009年的32.3台,增长12.2%;此外设立CIO的制造企业也有所提高,由2008的39.9%提高到2009年的43.1%,增长8.0%。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意识的薄弱依然是制约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素。调查显示,制造企业自发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不超过29%,50.1%的制造企业对信息科学技术知识表现为短缺。较多数制造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系统观,未认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化持观望态度,怀疑信息化的效益和可实施性,担心会破坏原有的系统体系,导致企业无法继续运营;少数制造企业把信息化理解为简单计算机操作,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远工程。

2.3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深入,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了一定的提高,管理体系也有了一定的完善。从内部局域网的使用来看,建立内部局域网的制造企业由2008年的48.6%增加到2009年的52.1%,增长7.2%;从ERP管理软件的使用来看,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10.5%。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深入。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网上查询(73.2%)、信息(71.4%)等一些基本计算机操作上。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还相当有限,如CAD,相当一部分企业停留在图上,三维CAD、仿真设计等应用很少。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重视远高于管理。就整个制造业来说,ERP管理软件普及率仅为10.4%。一个企业的管理系统涉及财务管理、库存管理、人事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等信息系统,但是大多数制造企业只能拥有1~2个层面的管理系统,或者不能将其中的每个分项管理系统融合到一起,造成了信息孤岛。

3发展对策

3.1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培养信息化人才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制造企业自身应该利用各种渠道融资,包括市场筹资、银行间接融资、引进外资等,同时要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节约成本;政府要加大财政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入,还应在税收、信贷等方面对制造企业给予大力的扶持。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效率,制造企业还应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制造企业可设立专门的信息化部门,用于引进信息化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大培训企业员工[3],根据不同层次员工对信息化的需要,制订不同的培训方式及内容,分开进行有效的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3.2加强宣传,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

政府要把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加以规划,确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目标、重点、技术规范等,培育一批典型并推广其经验。多数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政府有义务帮助这些企业重新认识信息化。企业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更应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制造企业信息化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如果没有全员信息意识的提高、思想观念的彻底解放,实施信息化只能是虎头蛇尾,难免夭折。作为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更应该提升制造企业信息化意识以及信息技术对改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作用的认识。

3.3广泛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完善管理体系

制造企业要广泛深入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从全局来看,制造业要增加内部局域网的使用率;就单个制造企业而言,应扩大局域网的覆盖范围。此外,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技术,不应只停留在图上,三维CAD、仿真设计等应灵活使用。同时,制造企业要完善管理体系[4]。应广泛使用先进的管理软件如ERP等,以实现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搭建先进的管理平台,如“6S”——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满足企业长远发展壮大的需求。

4参考文献

[1]陆清华.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付睿臣,毕克新.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建设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9(9):378-379.

制造型企业信息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协同模型 协同运作框架

产品全生命周期与企业信息化协同

任何产品都要经历产品需求分析、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制造、销售、售后服务支持等阶段,产品从需求到消亡的全过程就是产品的全生命周期(Product Lifecycle)。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是企业信息化系统研究的热点,而企业信息化协同是目前企业信息化系统研究的热点。

企业信息化协同就是企业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制造技术相结合,通过信息集成、过程及资源的优化,并应用于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从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到报废处理)的各个阶段,实现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的集成和优化运行,最终达到人/组织、经营管理和技术三者的集成优化,从而改进企业产品开发的时间、质量、成本、服务、环境,以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国内的企业也相继引进或自主开发了CAX、MRPII、MRP 、ERP、SCM、CRM、PDM、eBusiness等企业信息化系统。

尽管上述企业信息化系统对企业信息化协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从产品全生命周期角度来看,现有的系统都存在着“信息孤岛问题”,即主要针对产品全生命周期中某些阶段的解决方案,缺少贯通全局的系统集成以及对整个企业跨任务的数据流的不断控制。因此,造成大量的信息重复录入,大大降低了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严重制约了信息系统整体效力的发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建立了企业信息化关系网络,借助XML技术实现系统信息之间的转换,并构建了企业信息化系统协同模型;搭建了以PLM系统为平台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与企业信息化协同运作框架,使用过程建模方法将各信息化系统协同于同一个信息平台,实现了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共享。

企业信息化系统关系网络

要实现信息化系统的完整协同,需要建立有效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和相互协作的基础架构,高效汇集和管理不同的产品信息,实现完整而有效的运作过程。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为基础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关系网络如图1所示。

PLM与前端客户关系管理(Custom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系统、后端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系统、底端制造资源计划管理(Manufacturing Resource Management,MRP)系统以及顶端企业资源技术管理(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统共同组成企业信息化系统关系网络。PLM系统在整个关系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负责协调企业管理系统中的ERP、CRM、SCM、MRP等系统。

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协同关系

以PLM为基础的企业信息化协同关系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看出,CRM主要管理客户信息和需求反馈,分析市场需求,涉及到需求分析、生产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以及回收利用等阶段;SCM主要进行供应商、采购和库存管理,提供充足的供应给生产过程,涉及到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和生产制造等阶段;ERP主要规划和配置企业产品制造阶段所需的各种资源,涉及到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和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阶段。PLM覆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生产、管理、采购和库存、销售、市场开发和财务等各领域。若将PLM所管理的数据用BOM(Bill Of Material,物料清单)表示,则需求物料清单为RBOM,财务物料清单为FBOM,概念设计物料清单CBOM,详细设计物料清单EBOM,销售和售后物料清单AsBOM,制造物料清单MBOM,回收物料清单RBOM。PLM管理数据的集合为A={CBOM,RBOM, EBOM……}、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集合B={MBOM,FBOM……}、ERP管理数据的集合为C={EBOM,MBOM……},则PLM与ERP的信息交汇为A∩B∪C。SCM管理数据的集合为D={CBOM,EBOM……},则PLM与SCM信息的交汇为A∩D。CRM管理数据的集合为E={RBOM……},则PLM与CRM信息的交汇为A∩E∪B。

企业信息化协同模型

根据PLM和ERP、SCM和CRM的协同关系,建立信息化系统协同模型,如图3所示,该模型利用XML语言建立各系统之间的数据联系。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识语言)是一种描述数据和交换数据的标准格式,具有开放型、可扩展性、国际性等优点,其自描述性非常适用于不同应用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且不以预先规定的一组数据结构定义为前提,成为网络数据交换的有力工具。

(一)PLM与ERP的协同

该模型通过中间文件实现PLM与ERP的协同,采用XML技术以及API函数调用的方式,属于间接集成模式。具体的模型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采用接口函数和中间文件XML,由PLM系统的工程物料表EBOM和工艺数据等,将数据传递给ERP系统。

在EBOM和工艺数据发生变化时,采用增量的方式,由PLM系统完成产品结构和工艺数据的比较,传递给ERP系统。

采用中间文件XML和接口函数,由ERP系统根据产品结构和工艺数据维护制造物料表MBOM和成本BOM数据,传递给PLM系统。

由ERP系统维护材料库存、设备和工装状况等数据,传递给PLM系统。

在制造BOM、成本BOM、材料库存、设备和工装状况等数据发生变化时,采用增量的方式,由ERP系统完成这些数据的比较,传递给PLM系统。

数据由ERP系统向PLM系统传递时,ERP通知PLM,PLM利用导入接口函数读取数据并写入本系统。数据由PLM系统向ERP系统传递时,PLM通知ERP,ERP通过导入接口函数读取数据写入本系统。

(二)PLM与ERP/SCM/CRM的协同

PLM与/ERP/SCM/CRM的协同通过中间文件XML和接口函数来实现。步骤如下:

首先,将SCM系统和CRM系统中的需求数据转换成XML格式。

其次,将XML格式放置于XML文档库中,供其他系统调用。

最后,ERP系统和PLM系统可以分别调用XML格式的文档,转换成需要的格式,以实现系统之间的协同,进行信息之间的交换和共享。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协同运作框架

产品全生命周期协同运作框架如图4所示。该框架是在PLM与ERP、SCM、CRM系统完整协同基础上,将各信息化系统通过XML、Internet等可视化的协同技术协同于同一个信息平台,从而实现企业的信息化。该框架的运作流程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协同是在PLM、XML等中间件和可视化协同技术及互联网等技术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的运作。

PLM协同了ERP、SCM、CRM,使用户可以协同的开发、设计、制造和管理产品;管理功能涵盖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过程,涉及到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产品配置、产品生产、产品数据、价值链、订单库存、售后服务、产品结构等;管理的核心是产品数据管理、项目管理、产品结构和配置等。其他的管理可在XML等中间文件的基础上分散给其他的信息化系统。

客户需求包括产品的需求和问题反馈。图4右端为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客户与企业的销售部门洽谈,达成技术合同协议,并由设计部门依据PLM系统存储的有关设计数据,协同设计伙伴和辅助设计软件,结合技术协议设计客户要求的产品,设计过程和数据又反馈到PLM系统进行存储。图4左端为客户需求反馈,包括客户服务合作伙伴和销售伙伴的反馈意见,并存储到PLM系统,另一方面业务流程重组部门筛选和改进反馈意见,修正完后再传输到PLM系统存储。整个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和反馈的过程,都是通过Internet访问产品维护数据,提交问题反馈,进行自助式服务。

产品的开发设计是设计师们依据技术合同协议,结合问题反馈及计算机辅助软件下进行的。

生产制造部门结合技术协议,把有关产品的制造信息传输到计划管理软件ERP/MRP系统中,并反馈到PLM系统中。制造部门将无法生产的产品的信息通知给制造资源管理系统,进一步确定采购计划。

生产装配部门依据PLM系统反馈给SCM系统的有关数据,由MRM系统进行生产和装配,将结果传输给PLM系统进行存储。

销售和售后服务部门为客户提供服务支持,将结果反馈给PLM系统存储,并第一时间通知设计和制造部门,为下一轮开发新产品打下基础。

结论

本文首先建立了企业信息化系统关系网络,分析了以PLM系统为基础的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协同关系。其次利用XML的技术实现系统信息之间的转换,构建了企业信息化系统协同模型。文章最后建立了以PLM系统为平台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与企业信息化协同运作框架,运用过程建模方法将各信息化系统协同于同一个信息平台,从而成功实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共享。

参考文献:

1.熊光愣.并行工程的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和明,熊光楞.制造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山.制造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J].现代制造工程,2005(12)

4.戴国洪,张友良.实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关键技术[J].机床与液压,2004(3)

制造型企业信息化范文第4篇

推陈出新抢占产品制高点

面对数控机床的发展日新月异,高速化、高精度化。复合化、智能化,开放化,并联驱动化、网络化、极端化、绿色化已成为数控机床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中国作为一个制造大国,主要还是在劳动力、价格。资源等方面占有优势,而在产品的技术创新与自主开发等方面与国外同行存在很大的差距。齐重数控通过兼并重组,使企业在管理水平以及市场占有率上逐年提高。通过推行产品型设计,实现产品系列化、零部件通用化、制造标准化。从而使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新产品开发,生产制造标准、工艺技术等方面形成其核心竞争力。

针对国内机床行业处干低端混战,高端失守的现状,企业要不断地推出自己的新产品,主要是针对风电、核电,水电、交通、矿山,冶金、重型机械、造船等高端行业提品,抢占高端市场,替代进口。为此,企业要用信息化的发展思路制定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当信息化实施的总体目标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时。要利用原有的CAD/CAM系统和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单元技术,在改造与充实的基础上,以产品为中心,以产品数据为龙头,把产品生产过程所涉及的信息统一集成管理起来,达到高度共享。同时信息化实施需要分阶段,另外可以运用技术信息系统TIS,三维CAD/CAM系统,集成化的CAPP系统,工程数据库系统等提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于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要以ERP为基础实现包括经营决策,各级生产计划、生产技术准备、销售库存,供应采购、财务成本,设备、工具、人力资源等在内的分系统完成对信息的高度集成和有效管理。对企业的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制约以达到缩短产品生产制造周期,规范业务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目标。另外还可以应用动态仿真虚拟制造技术,进行三维实体装配和干涉检查,预知产品在生产、装配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和缺陷,同时对机床外观进行造型设计,以提高机床的品位和档次。应用信息管理技术实现成本控制,通过ERP程序系统,实现对产品成本的过程控制,做到对产品的设计成本有预算,生产过程成本有控制,事后有分析,运用ERP与财务成本核算管理系统的数据融接,提高核算的准确率。

另外,企业管理信息化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是领导者对管理过程、对象、手段及职能等进行再认识、再学习,再设计的过程。同时也是教育企业员工按照现代化管理模式去完成销售、设计、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使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还要有效地把工程技术人员从繁重而又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去从事真正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水平深造活动,锻炼和培养了大批既懂产品设计技术,又掌握先进的产品开发软件应用的复合型人才。

为了实现企业的高速稳健发展,不仅要利用好,实施好信息化,而且还要利用信息化不断地创新,要以更多的创新方式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企业的创新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首先在集成化的平台开发技术上。齐重数控信息化系统是在思维加速业务架构平台上集成开发的,在这个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了ERP的系统。当利用二维CAD设计图纸完成后,可以将数据纳入到ERP技术文件管理模块中,生成各种BOM表作为产品数据信息的源头:第二,制订企业信息化的编码标准,保证ERP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的准确、唯一,方便数据库数据源的检索,为此齐重为企业信息化制定了20套标准编码保证了产品数据规范化,标准化;第三,创建数据信息的链式结构。为保证数据信息链式结构的正常运行,对每一类信息的录入都要作出严格规定,要求首次产生数据的部门负责原始数据的录入,录入后的信息为后续使用部门共享,相同信息不得重复录入,使数据信息达到统一集成和高度共享。

快速反应加强团队建设

由于企业市场反应机制落后,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变化,而且多年的科技投入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的信息化网络,加之软、硬件的不足和落后,导致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落后,从而使信息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以下四个难点:人员认识不足。信息化实施过程中曾出现过个别人员对企业实施信息化工作认识不够高,在实施过程中有抵触情绪,对实施工作不配合,不支持,各部门之间互相推委。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是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有针对性进行各别辅导和现场指导,用实施比较好的人员和部门作为典型,大力表扬和进行经验介绍,讲述实施前后给工作带来的变化和好处,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其次是对有严重抵触情绪的人员进行严厉批评,直至调离原有工作岗位,以使信息化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制造型企业信息化范文第5篇

Abstract: In this paper,referring to the discrete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process and the focu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ERP discret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t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degree evaluation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RP, and proposes the index system which evaluated discret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integrating the basic indicators and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National Information Evaluation Center, by means of combining AHP method and fuzzy decision method, evaluated comprehensively the index system and calculated with examples, and obtained the consistent results with empirical findings, proving the feasibility of the index system.

关键词:AHP法;模糊决策;离散制造业;信息化评价

Key words: AHP method;fuzzy decision;discrete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formation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088-02

0引言

制造业按其产品制造工艺过程特点总体上可概括为连续制造和离散制造。相对于连续制造,离散制造的产品往往由多个零件经过一系列并不连续的工序的加工最终装配而成。加工和销售此类产品的企业可以称为离散制造型企业。如属于生产资料生产的机械、电子设备制造业,属于生活资料生产的机电整合消费产品制造业。

离散制造业在自身的生产上提升竞争力的空间有限,须靠管理手段来帮助其提高生产效率,合理控制库存,加快资金周转,由于其小批量多品种,订单难以预测的生产模式,普遍存在原材料在制品库存积压、生产计划无法及时滚动更新、交货期不准、生产进度不能保证等种种问题,选用ERP对其生产计划进行编排管理,实现准时生产。一个企业在实施信息化战略时,不可以急于求成立刻实施ERP,有必要探明其已有的信息系统以及运行情况,即检验企业现存信息系统及信息化的应用程度。

1指标体系建立

通过建立企业信息化指标,对实施ERP之前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有个了解是必要的,为了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根据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公布的基本指标和效能指标,再基于离散制造业信息化的特点加以改进,提出如图1所示的指标体系。

信息化建设组织评价指标(C1):评价一个企业的信息化程度,首先要对企业接受信息化思想的程度如何,只有组织上的全面支持,信息化才能全面的展开。信息化建设组织评价指标下属的三个三级指标为:信息化人力资源(C11),信息化重视程度(C12),企业组织的网络化程度(C13)。

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指标(C2):该指标考评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的主力是电脑及连接各个部门的通信网络,每个车间分厂对信息化的普及程度,其中核心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是一个关键,对企业的信息化起着重要作用。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下属的四个三级指标为:硬件平台(C21),信息采集的信息化手段覆盖率(C22),通信网络建设(C23),数据标准化编码(C24)。

信息系统运行评价指标(C3):企业要首先已经实现了日常工作的E化,适应信息化的处理手段,才有可能很快适应将来的ERP系统,对现有系统运行情况的评价是了解企业对信息化的适应程度的重要手段,从该过程中对各信息系统的不足进行优化,也是实施ERP的前期工作之一。根据ERP系统的几大重要模块: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包括物流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运行评价指标下属的六个三级指标为:生产运作系统(C31),物流管理系统(C32),成本管理系统(C33),财务管理系统(C34),企业门户网站建设水平(C35),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C36)。

信息系统管理评价指标(C4):企业将各个信息系统投入使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系统要相互配合,共享信息才能发挥作用,这些系统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用以下三级指标进行评估:信息化的投入结构适宜度(C41),信息化安全措施(C42),系统运行协调度(C43),信息化战略及规划(C44)。

2方法简介

由于评估指标有层次性,每一个评价指标占有不同的份量,一般情况下要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将指标体系分成递阶层次结构。但是并非各个指标都可以定量分析的,即使可以定量,也难以具体给出精确的数值评判,所以评价具有模糊性,模糊综合评判决策就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作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该方法又称为模糊综合决策或模糊多元决策。

本文选用一种结合模糊综合决策和层次分析法结合起来的方法进行评估,即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然后分层次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并且对评语打分,得出指标的评分,最后综合出总的评价结果。

2.1 确定指标权重设U={u1,u2,…,um}为n种因素(或指标),V={v1,v2,…,vm}为m种评判,它们的元素个数和名称均可根据实际问题需要由人们主观规定。各种因素所处地位不同,作用不一样故权重不同。人们对m种评判并不是绝对的肯定或否定,因此综合评判应该是V上的一个模糊子集:

B=(b1,b2,…,bm)∈Γ(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