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构主义的基本主张

建构主义的基本主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构主义的基本主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构主义的基本主张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分析其对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有益启示,提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教学的落脚点,具体包括: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建设中预设学生学习的情境条件;在工程实践课堂教学中营造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高等学校普遍重视工程实践教学,由于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和学生兴趣爱好的多元化,单纯依靠增加实验设备投入很难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因此在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应用教育理学的相关原理,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运行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以本科自动化专业为例进行讨论。

一、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在教育理学的诸多学习理论中,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均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实现这一模式的路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人的整体性研究为基础,崇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在:组织教学活动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选择学习材料要关注其对学生的意义和价值;推动学习进程,要带动学生自己引导自己、自己评价自己、学会怎样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建构才能获得知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无法由他人代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三方面的观点,首先,学习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是学习的基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学习是一个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前者是学生把外界环境的新信息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后者是学生针对新环境中的信息,调整和改造原有的认识结构,因此,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结构的数量扩充和质的提升。再次,协作活动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重要作用,学生的学习应摆脱传统习惯下学生孤立学、教师一言堂的状态,应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合作共同完成。

二、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实践教学的启示

启示之一: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人格独立,具有创造能力、适应时代变化、最终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因此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要始终把握尊重学生的价值这一根本底线。本科专业学生应强化工程能力训练,工程实践能力薄弱的学生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就不能最终充分发挥作用,人的价值就无法充分实现。因此必须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构建系统的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启示之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组织和实践的结果。两个方面的原理均揭示,只有学生正确了解所学内容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技能紧密衔接,紧扣本专业岗位群的社会需求。同时设置若干专业方向,让学生有选择的空间,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启示之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总是与其已有的经验相结合,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理解,因此学习的过程还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的连贯性和教学内容的情境性。建构主义倡导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提倡情境教学,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这些原理的相关启示有两个方面,一是工程实践课程的设置要采取顶端设计方式,采用总揽体验、分项训练和综合实践等形式,形成总体一分项一总体的格局。二是实验室建设要尽可能体现工程场景,使用真实的工具和对象,以工程中真实的任务训练学生。

启示之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不同理解,可以通过学习者的相互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协助学生建构意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在“做”中学,自己评价自己,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教师只是顾问,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合作者。因此在工程实践课程中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教师以启发、演示、提供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自主地进行探索,鼓励学生交流,与教师进行互动。

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以及人才成长所必经的发展阶段,集中实践教学体系宜设置五级层次,从初级到高级依次为认识性实习、操作技能性实训、工程能力单项训练、工程能力综合训练、毕业设计。第四层、第五层体现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由高一级能力培养向低一级能力培养提出需求,由低向高逐级提供保障。这样的设计思路对学生可以产生两个效应,一是形成训练课程有意义的价值判断,从而产生深入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解决了“有什么用”的问题;二是理解了训练课程之间的关系,为知识能力的逐级构建打下基础,解决了每一项课程“为什么学的问题。

2.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建设中预设学生学习的情境条件

目前国内各高校广泛使用的实验设备绝大部分是成套的实验箱、实验台,具有外型美观、便于操作和保管的优点,但结构的封闭性、功能的固定性、实验的程式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这些成套设备在设计上过分强调外观和便捷,元器件基本密封在漂亮的面板下,学生用过之后对相关器件认识仍然不透彻,面对独立的器件并不真正知道如何使用。学生在使用成套设备做实验时,主要是完成插接线的联结工作,即使不同的实验方案,也只需要学生把一根插接线从这个插孔置换到另一个插孔。因此,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严重不足,这样的设备不能提供学生学习的情境条件。实验室的建设应始终保持一个理念,就是注重以真实的工程元件和典型的对象设立工程实践环境。以工程背景的最小单元为实践教学的部件,形成独立存在又能任意组合的积木式设备模块,来克服成套实验设备的缺陷。它以开放的形式面向学生,使学生如同进入商品超市一样可以自主选择最小功能模块,单元模块的巧妙组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系统搭建、系统调试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各具特色的思想和设计得以实现,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搭建广阔的舞台。搭积木式的实验设备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发展和想象空间,有利于唤醒其主体意识,激发个性设计,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实践环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3.在工程实践课堂教学中营造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

按照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五个层次,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原则加以推进。新生入校时通过举办专业思想讲座、参观实验实训中心、在短学期内开设专业认识实习等形式,使学生对专业的工程背景、职业岗位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以及专业发展趋势等进行初步了解,从而对实践课程体系的各层次项目有概括性理解。在操作技能性实训、工程能力单项训练、工程能力综合训练、毕业设计阶段均采用“支架式”教学方式,它包括预热、引发、探索步骤。

建构主义的基本主张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新课改

1. 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

1.1 满足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要求

中等职业技术教学与科学技术发展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适应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技术性人才,培养具有宽泛的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较强的技术性人才,这正满足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要求.

1.2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属于一种基础性的课程,辅助专业课程的学习,它拓宽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推理力以及创新力等综合技术与能力. 这为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1.3 促进学生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不管是哪一个阶段的数学课程,均具有严谨性特点,在学习与练习中需要学生保持认真、仔细、耐心等心态习惯. 这使得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这将为学生日后的高效学习与工作服务.

2. 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支持

2.1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学生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了学生的心理与学生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教学必须从学生的本性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

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

2.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建构主义所蕴含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六个方面.

3.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3.1 完善备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

完善备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 具体表现在:备课包括备课标、备教材、备教具、备学生、备板书、备作业、备资源等方面内容. 这要求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和提示的原则、方法,达到课标所要求的水准,逐渐地把课程标准的精神贯彻到每一次课中去;这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材全部内容和组织结构,掌握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性(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三点(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整合教材;这要求教师上课需要教具的,必须提前做好准备,需要在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上课的,要提前做好课前硬件准备;这要求教师从不同的学生水平出发,因材因人施教,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分层次提出要求,努力使教学切合学生实际;这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各种教学方法;这要求教师深入分析教材,理清脉络,抓住中心,用简洁的文字或图形,把一节课的中心内容展现于黑板上,让学生易于理解,便于记忆;这要求教师设计并试做要布置给学生的课后作业,合理安排课后作业的质和量;这要求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密切联系,本节课所涉及的现实生活资源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通过备课的各个环节的努力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

3.2 养成独特的教学特点,提升课堂掌控能力

养成独特的教学特点,提升课堂掌控能力. 具体表现在:教学风格包括理智型教学风格、情感型教学风格、自然型教学风格、幽默型教学风格、技巧型教学风格等类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形成属于自己的一种风格. 一方面,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技能,把握好新学期的教学风格;另一方面,从理论出发,形成一套由易渐难,再由难渐易的教学风格.

3.3 加入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的多样性与动态化

建构主义的基本主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教育学理论

近几年来,基础教育改革依然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领域关注的热点,教育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以新的理论依据,而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也为教育学理论的建设提供来自实践的鲜活素材和研究的新颖视角。关注二者的关系将会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开辟广阔的领域,也为教育研究打开了新视野。

一、教育学理论研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冲击

20世纪末,建构主义理论逐渐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中的一种主流理论,也对我国教育理论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我国教育改革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学习是学生积极建构的过程,对学生的角色以及教师的作用都有崭新的定位,这对于基础教育改革,尤其是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具有相当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学过程中的科学知识永远只是主体建构活动的结果,因此它是不能传递给被动的接受者的,科学知识必须由每一个认知者主动地建构。教师的讲授表面上是在传递知识,但实际上只是在促进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而已。建构主义提出了自己的学习原则:①提出与学生相关的问题,问题必须是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②围绕基本概念组织学习活动。③引出并重视学生的观点。④改编课程,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教学。⑤在教的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学生学习的基本阐释以及对教学方法的合理化设想具有明显的现代教育价值,它为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法,它必将为基础教育改革注添活力,给传统教育带来一场革命。

(二)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从人本主义思想上诞生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意义的问题,并强调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张心理学应探讨的是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的各个从属的方面割裂开来加以分析。罗杰斯强调学生的意义学习,为学习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基础教育受人本主义教育观和学习观的影响,逐渐重视并加强人文学科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着重强调两方面:一是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二是在道德教育方面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是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传统的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经历着变革,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观逐渐突显,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

(三)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教育改革开辟新的视角

素质教育虽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流,但随着教育改革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它迫切需要在理论上有所整合与突破。多元智能理论在智力观、教学观、评价观、学生观、发展观等几个方面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多元智力理论提出,大多数人具有完整的智能,每个人的认知特征又显示出其独特性。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当多元化。加德纳所倡导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多元智能学校教育理论,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偏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开发和培养,贬低了其他认知方式的重要性。基础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传统的低效的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在课程设计方面,应拓展发展智力的空间,尽可能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为全面发展学生的潜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加德纳的观点,“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学生就会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这种追求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和不懈努力的内在动力。

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理解智能和教育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这种教育理念的渗透和整合将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开辟广阔的道路。

(四)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主张“非中心化”、“多元化”和“零散化”为本质特征的后现代哲学思潮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也影响到教育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后现论思潮是基础教育体系变革的理论基础。它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师生关系平等化、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教材的多样化和教育评价的理性化。

现代社会课程开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另一种是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我国的教育改革融合了这两种二元对立的课程开发模式,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由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开发模式。后现代主义思想同时也影响到具有权威性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权威,学生在人格上与教师平等,二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交换意见和见解,互相尊重、互相鼓励和批评。教育目标提倡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材多样化就是在保证基本要求前提下,提倡教材层次性、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受泰勒原理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强调的是行为目标的评价,在评价形式上强调总结性评价。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我国的评价方式走向多元化,在完善总结性评价的同时,更重视形成性评价。

二、基础教育改革对教育学理论研究的影响

(一)基础教育改革要求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广大教师在课程和教学改革方面存在困惑,主要是因为课程与教学的割裂所造成的。课程和教学的割裂给教学实践带来了很多问题,使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难以达成。为了促进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就需要把二者整合起来,使课程和教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普通性、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而把重心置于理解活生生的教学情境。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参与式教学、反思性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提出和付诸实践。

(二)教育学理论研究从追求宏大理论到走进学校日常生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实践领域对教育学理论提出了要求和挑战,要求系统的理论给予改革有利的指引,同时基础教育改革日益突出的成就给了教育理论界震撼。理论研究者开始思考是否应该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教育和教育学,将教育学理论降到对教与学活动的观察与分析,呈现教学活动的过程,增强教育学研究的实践性。基础教育改革带给教育学研究领域最大的变化就是让研究者放弃了建构宏大理论的企图,开始关注学校日常进行的教和学的实践活动。

(三)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强化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问题意识

由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新的教育问题不断涌现,使得教育研究的视角发生转换,教育学理论研究者逐渐把研究重心转移到研究教育问题上来,教育实践是教育学的重要生长点,教育学是为指导教育实践并适应教育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教育改革单靠教育实践者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它必须寻求教育理论的支点以及理论与改革的最佳结合点,教育理论研究者参与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这种必然要求教育学理论研究者走出书斋,投身于教育实践的广阔天地,从事实践研究,从事“行动研究”,培养对现实教育问题的感悟力和洞察力,把注意的焦点更多移向现实教育中人们疑惑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上来,围绕我国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进行研究,并使理论成果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和方法,用以指导基础教育改革。

(四)基础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学概念体系的创新与转型

在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许多教育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意义的变化,与以往的教育概念有所不同。基础教育改革实践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现代教育的创新也要求教育理论的指引和帮助。教育改革中涌现的一些新问题用已有的教育概念和理论体系不能完全说明和解释,它们需要新的教育学概念和理论体系作为他们的支撑点,从而获得实践上的合法性以及理论上的可解释性。

总而言之,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学理论重建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和促成。教育理论的重建不断为改革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也使教育学的理论重建成为更加突出的问题,要求理论研究者把目光投向实践领域,进而对原有教育学理论进行批判和重建。

参考文献:

[1]谢志萍.由多元智能引发的对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

[2][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

[3]胥永华.浅谈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J].基础教育研究,2002(11).

建构主义的基本主张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教育技术与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呈现出大致的对应关系。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一定时期的学习理论,是基于相应时期的教育技术发展水平而产生的;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学习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一、引言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技术是伴随着教育的诞生而诞生的。从远古时代的口耳之术,到现代的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教育技术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发展之路。

学习理论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教育理论和学习行为的认知与反思。作为教育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有着自己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教育技术与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呈现出大致的对应关系。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一定时期的学习理论,是基于相应时期的教育技术发展水平而产生的;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学习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教育技术的发展虽然与教育的发展一样,有着漫长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但考察一下整个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将它划分为三个阶段:

1.传统教育技术阶段(远古一20世纪初);

2.初级现代教育技术阶段(20世纪初一20世纪90年代);

3.高级现代教育技术阶段(20世纪90年代一现在)。

同样,学习理论在自己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构建主义、联通主义的发展阶段,且与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大致对应:行为主义理论对应于传统教育技术时期;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理论对应于初级现代教育技术时期;构建主义和联系主义显然是高级现代教育技术时期的产物。

二、行为主义理论与传统教育技术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这个学派的理论认为,人的内部心理状态是不可知的,学习塑造的只是人的外显行为。因此,学习的过程是外部刺激一内部反应的联结。人的反应完全由外部刺激决定。只要控制了刺激,就能控制人的反应,从而也就控制了人的行为。据此,控制了外部刺激,还可以预测人的行为结果。在教育中应用这个理论,即可控制并预测学习效果。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桑代克和斯金纳。

桑代克的思想深受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他认为,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因此,人的学习行为和动物的学习行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复杂的程度不同,人的学习的复杂程度远高于动物,但二者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只有一个,那就是刺激一反应。根据这个理论,桑代克设计了“猫开门”的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一反应形成联结,当足够的联结形成时,学习目的即达到。

斯金纳接受并发展了桑代克的刺激一反应学习理论。他认为,我们不仅要研究刺激一反应的结果,还要分析刺激与反应结果的联系,从而通过控制刺激来控制和预测反应的结果。由此,他发展了桑代克的刺激一反应理论现状,提出了“刺激一反应一强化’,学说。主张教师要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通过强化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特定的知识,形成特定的技能。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传统的教育技术水平密不可分的。正是传统的教育技术环境促成了行为主义理论的产生。

教育技术史的研究表明,在教育诞生之初,教育技术只有言传身教的口耳之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出现了教科书、粉笔、黑板等。这个时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师徒授受,父子相承。

在这种教育方式中,教师是唯一的中心,学生对教师惟命是从,对教师所传全盘接受。

班级授课制出现以后,这种情况并未得到改观。虽然教育的形式从师徒授受、父子传承改为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在课堂上集体学,但教育过程中,依然是以教师为核心,教师的教法是满堂灌,学生的学法是死记硬背。这是典型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弊端,但它是整个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教育技术水平低下时期的产物,是与那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初级现代教育技术时期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心理科学逐渐发展起来。对学习机理的认识与揭示,成了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就是这个时期出现的。

早期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起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关注对事物总体的把握,主张“整体不仅仅是部分之总和。”

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去理解学习现象时,就形成了格式塔学习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学习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一个人学到什么,直接取决于他对问题情境的知觉程度以及对事物内在因素的把握。

真正从实质上发展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是布鲁纳和奥苏贝尔。

布鲁纳认为,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遵循的认知规则,与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历史演进规则极为相似,都是按动作、肖像和符号表征顺序进行的。由此,他认为,最合适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发现学习法。

发现学习法的核心内容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在教师为他营造的学习情境中,独立地去探求、发现,最终获得知识。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知识探究者。他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动机和直觉思维的作用。

奥苏贝尔主要提出了认知同化的学习理论。他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会已知的内容。”由此观点出发,他强调意义学习和认知结构在意义学习中的作用。

奥苏贝尔认为,要产生意义学习,就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学生要从内心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意向,要有这个愿望;其次,要学习的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关联。

因此,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所谓认知结构,指的是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否习得新知,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知识,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知识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

奥苏贝尔从认知同化原理出发提出了认知主义学习组织的原则和策略,主要有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和先行组织者策略。

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学习理论,除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外,较有影响的,还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罗杰斯。

罗杰斯研究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后,指出,认知主义所提倡的意义学习,只有在与学习者个人产生意义关联时,才会发生。而这种关联,不能只是部分关联,而应该是与学习者整个的人相关联。学习不应仅仅是学习者头脑参与而应该是全身心投入,不应仅仅训练学习者的左脑,还应开发右脑。

由此罗杰提出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学习要素:1.学习是学习者整体参与的活动,不仅有脑力参与,还有体力参与;不仅有智力参与,还有情感参与。2.发自学习者内心。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愿望、对知识的掌握都是来源于学习者的内心。3.学习不仅是让学习者掌握知识,还会对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个性产生影响。4.对学习结果的最佳评价者是学习者本人,只有学习者自己清楚自己到底学会了多少,自己到底还需要什么。

相较于行为主义,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了明显的进步。

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出现的时候,一些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已经出现并被迅速地应用到教育中,如幻灯、投影、广播、录音机等。相较于今天的多媒体、互联网,这些媒体,尚处在现代媒体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我们将这一时期划分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初级阶段。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幻灯、投影就被用来搞教育,接着无线电广播、电影也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应用。其最显著的效应是扩大了教育规模,提高了教育效率,减轻了教师负担。

由于这些现代教育媒体显而易见的教育优势,唤起了人们对现代教育媒体的广泛热情,我国就曾出现过一次次的电教热潮,“幻灯热”、“闭路电视热”等。每一款新媒体的出现,都能掀起一场教育应用热潮。这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现代媒体的教育应用,同时,也对教育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这些新媒体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考察一下这一时期的课堂教学形式,我们发现,虽然现代媒体在课堂教育中被广泛使用,但课堂教学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并无本质差别,只是将传统的“满堂灌”变为“电化满堂灌”。

如果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对传统媒体时期学习规律的认识和总结,那么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就是人们对初级现代媒体时期学习行为的探索和认知。虽然这些努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人类学习行为自身的复杂性,这些理论并未揭示学习行为的本质。因而,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学校教育的面貌并未产生根本改观。要认识学习行为的深层规律,有待于新的学习理论的诞生。而新的学习理论的诞生,有赖子科技水平的新发展。

四、建构主义、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与高级现代媒体时期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电子科技的飞速发展彻底地改变了社会的面貌。个人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的出现,使整个社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教育也不例外。

当多媒体和互联网走进课堂时,就为学习者构建了一个现代化的学习环境,在这个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接受方式乃至教材的表现形式,都与传统的方式不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学习理论不再能有效地指导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呼唤新的学习理论。

在时代的要求下,新的学习理论应用而生,这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但是,它大大超越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发展成为独立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源头可追溯至瑞士著名的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即儿童认知过程中的同化与顺应理论。

斯滕伯格·卡斯和维果斯基等人继承和发展皮亚杰的理论,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理论融人其中,最终形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是由加拿大学者乔治·西门子提出的。

联通主义表述了一种适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的学习模式。学习不再是内化的个人活动。当新的学习工具被使用时,人们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目的也发生了变化。联通主义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解上:即知识基础的迅速改变导致决策的改变、新的信息持续被获得、区分重要信息与非重要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联通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人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个人对网络对组织)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

联通主义表达了一种“关系中学(Learning by Relationships)”和“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的观念。

联通主义把学习看作一个网络形成过程,关注形成过程和创建有意义的网络,其中也许包括技术中介的学习,承认当我们吁别人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发生。联通主义强烈地关注外部知识源的联结,而不仅仅设法去解释知识如何在我们的头脑中的形成。

五、结语

建构主义的基本主张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中职数学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中职教学大纲也明确要求:“应着重培养中职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由于数学的学习较为抽象和枯燥,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再加上“满堂灌”、“注入式”和“一刀切”等落后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教育模式,使得中职数学教学开展起来困难重重,效果较差。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从中职生实际出发,适合其心理和生理特点,有助于培养其自学能力的数学教学模式,促使中职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

1.学案导学的概念

学案即学习方案,是相对于教案而言。学案是给学生看的,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案。它是教师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从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出发,以课时、课题或具体任务、案例为单位,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模拟问题的发现过程,精心设计递推性问题系列,以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阶梯完成自主探索真知的学习方案。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学案导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先学,教师再教,“学案”与“导学”密切结合,“学案”指导“导学”、“导学”依据“学案”,重点在“导”,一切“导”都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学”而“导”,变传统教师的“要我学”为学生的“我要学”。

而中职数学“学案导学”就是针对中职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数学教育规律和中职生的认知规律而提出的一种以数学学案为操作材料,以中职生自学、教师导学为手段,以培养中职生数学自学能力和学习情感、提高数学学习热情为目的,注重学法指导的数学教学模式。

2.学案导学的理论依据

2.1人本主义学习观。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实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精神;主张情意教学,和谐师生感情,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马斯洛认为学生生而具有潜在的探究动机,教师不能强制学生学习,学习活动应有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知识,而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自行决定,学生就会学到他所需要的一切。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安排学习活动时,只须提供学习活动的范围,让学生自由选择、决定他们的方向,去探索发现结果,教师从旁协助并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当学生的引路人和帮助者,以减少阻力和挫折的自由学习原则。中职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树立了民主平等的教学观,积极引导中职生,切实做到了“导而弗牵,励而弗强,开而弗达”。

2.2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过程中的其他人(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信息、学习者被动接收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可能由他人代替,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基础上,对新的信息主地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而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又会因新信息的进入发生调整和改变。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往往是以自己的经验信息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借鉴,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基于这样的认知,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而在中职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习内容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是创设情境、协作学习、会话交流即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3)“发现学习”理论。“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即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包办代替。中职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要根据“发现式”教学理论,为中职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了一个主动发现学习的浓厚氛围。该教学模式主张让中职生充当课堂的主角,教师由主演变为导演,变原来的“教师牵着学生走”为现在的“学生赶着老师走”,让中职生自己思考学案,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中职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他们在不断地讨论、交流、合作中获取了知识、掌握了方法、激发创造力。

3.中职数学学案的设计和编写

3.1设计和编写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