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药市场展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医药市场营销的特点
“市场营销”是从Marketing这个英文单词翻译过来的。医药企业所从事的医药市场营销是个人和医药组织通过创造并同其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管理过程。其主体是个人和医药组织,客体是医药产品和价值,核心是交换,最终目的是有利益地满足需求。现阶段我国医药营销具有以下特点:产品的同质性;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营销盈利的不合理性;医药服务的超前性;医药服务的同步性。
二、医药市场营销的策略
众所周知,医药行业是一个高新科技含量、集约化、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也是一个高投入、高收益的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外资医药公司的大量涌入,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医药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选择性地借鉴和运用发达国家的现代营销管理理论和经验,结合中国医药市场的实际现状,采用更为科学的营销与管理策略,是目前中国医药行业亟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1、医药产品组合策略
(1)扩大产品组合策略:包括拓展产品组合宽度和加强产品组合的深度。拓展宽度是指在原产品组合中增加一个或几个产品线,扩大经营产品范围;加强深度是指原有产品线内增加新的产品项目。一般来说,扩大产品组合,有利于企业充分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分散风险,增加竞争能力;有利于增强企业经营的稳定性;适应消费者多方面的需求,有利于扩大经营规模。但这种方法要求企业拥有多条生产线,多种销售渠道,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
(2)缩减产品组合策略:指减少产品组合的宽度和深度,即从企业现有的产品组合中剔除某些产品线或产品项目。从产品组合中剔除了那些获利很小,甚至不获利的产品线或产品项目,使企业可以集中资源发展获利多的产品线和产品项目。缩减产品项目组合策略可使企业集中资源、技术投入到少数产品,提高质量,扩大这部分产品的生产规模,使销售渠道等策略目标集中,减少资金占用,有利于企业获得较高利润。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风险。
(3)产品线延伸策略:指全部或部分改变企业原有产品的市场定位,具体包括向下延伸即企业原来定位于高档市场的产品线向下延伸,即在高档产品线中增加低档产品项目;向上延伸即企业原来定位于低档产品,后来决定在原有的产品线内增加高档产品项目,使企业进入高档产品市场;双向延伸即原定于中档产品市场的企业掌握了市场的优势以后,决定向产品线的上下两个方向延伸,一方面增加高档产品,另一方面增加低档产品,以期占有更广大的市场。
(4)产品线现代化:即把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去。那么企业将面临是选择逐步现代化还是快速现代化。逐步现代化可以节省资金耗费,但缺点是竞争者很快就会察觉,并有充足的时间采取措施与之抗衡;而快速现代化策略虽然在短时间内消耗资金较多,但可以快速更新完毕,占到有利位置,出其不意,击败竞争对手。
2、医药产品定价策略
(1)折扣折让策略:指原定价格基础上给予购买者一定的价格优惠,以吸引其购买的一种价格优惠。现款折扣:是对迅速支付账款的购买者的价格优惠。这种折扣策略在许多行业都非常盛行,它有助于改善销售者的现金流动性,降低呆账风险及收款成本。实行现金折扣的关键是合理确定折扣率。数量折扣:指企业对购买药品数量大的顾客给予价格优惠。目的是鼓励顾客大量购买从而降低企业在销售、储运、记账等环节中的成本费用。可以刺激顾客在固定的地方订货与购买,培养顾客的购买忠诚度。贸易折扣:指企业根据中间商负担的不同功能及对企业贡献的大小来给予不同的折扣优待。季节折扣:是对在淡季购买药品的购买者的价格优惠。采用这种策略可以鼓励客户早进货、早购买,减轻企业的仓储压力,加速资金周转。还可以使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保持相对稳定。促销折让:生产企业对其药品进行广告宣传、布置专用橱窗等促销活动的中间商给予减价或津贴,作为对其开展促销活动的报酬,以鼓励中间商积极宣传本企业的药品。这种策略特别适合于新药的导入期,其实质是企业为开拓药品市场而支付的费用。
(2)差异定价策略:对同一药品或服务,根据流通环节、销售对象、时间或地点等方面的不同,制定不同价格的一种策略。根据流通环节定价:主要表现为购销差价策略和批零差价策略。合理的购销差价既能促进生产企业生产的发展,又能改善经营企业的经验管理,正确指导消费。同样,合理的批零差价有利于调动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稳定药品的零售价格。根据购买者定价:即对于同一种药品,在卖给不同客户时采取不同的定价。根据药品形式定价:即根据不同规格、不同品牌、不同包装的药品实行不同的定价。根据时间定价:对于同样的药品,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日期或不同的时刻销售时采取不同的定价。对于药品,主要表现为制定季节差价,这样有利于生产企业合理地安排生产,经营企业有计划地均衡上市,从而保证不同季节的均衡供应,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根据地点定价:对于相同的药品,因其所处的位置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定价。
(3)心理定价策略:针对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来确定药品价格的一种策略。整数定价:指在制定药品价格时,不保留价格尾数的零头,而是向上进位取整数。这种定价策略主要适用于高档药品、具有特殊功能的药品和价值大的药品。尾数定价:指在确定药品价格时保留价格尾数上的零头,而不是进位成整数。一般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药品宜采用这种策略。声望定价:利用企业的信誉,或是为了树立药品的高档形象,故意将某些药品的价格制定得比一般药品高,以迎合消费者的“价格质必优”的心理。习惯定价:有些药品的功能、质量、替代品等情况已为消费者所熟悉,而且消费者对其价格已习以为常,家喻户晓。这类药品,企业最好是能满足消费者的习惯,采取习惯定价法。最小单位定价:价格过高,会使人望而生畏,不敢问津。若用较小单位标价,会给人以便宜的感觉,从而促进交易。
三、医药市场营销的方向
纵观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历程:2000年前我国药品消费水平低下,年人均消费不到10美元,而中等发达国家为40-50美元。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管理办法出台及进入WTO后,对医药产品进出口及国内医药市场的影响十分突出。当然由于国内总体经济走强,国内医药市场仍将保持平稳增长。药品市场主要集中于城市,大城市大医院所用进口药与合资企业药品占60%-70%。而到了2008年,医药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4%,增幅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化学药品原药产量229万吨,中成药产量127万吨,分别增长0.9%和18.7%。1-11月,医药行业实现利润709亿元,同比增长28.4%。
这样高的增长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行业的蓬勃发展和它的无限生机。但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却又恰逢国际金融风暴的特殊时期,医药营销产业的发展方向何在?
直供连锁: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药店的连锁化率显著提高,而我国的连锁药店扩张并购的发展趋势显示出明显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集中度明显增加,而中小连锁药店也奋起自救,于是联盟蓬勃发展。然而,即使品牌企业已经从不理会大终端到逐步让步,再到合作,但是这种让步并未达到连锁药店对毛利的追求。一些品牌药企通过分析得出,品牌药达不到连锁药店的毛利率是因为品牌产品在零售终端被当作价格标杆,大家打价格战的结果是品牌产品的价格体系一路走低,最终导致品牌产品在连锁终端销售药店没有利润。怎么解决这一难题?聪明的品牌药企想出报批另外的品规或设计不同的包装,以大包装提高了客单价,且不给传统流通渠道供货。由于没有在市场上流通,因此,只要销售到规定的价格,连锁药店的高毛利就有保证。另外,品牌产品直供连锁后,连锁药店由于在自己的渠道中专销这一品规,是不会拿这个产品打价格战的,于是品牌产品的价格体系也就趋于稳定了。可以肯定地说,这一营销举措将慢慢成为一个流行的做法,在以后将逐步推行开来。
战略合作:传统的终端工作在连锁药店主推高毛利、经营自有品牌、总和各自形成联盟的基础上,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了,药店的盈利模式变化,迫使品牌产品和非品牌普药都在改变营销行动,与终端的战略合作、举行大型培训会、举办各种采购经理沙龙、做深、做透形象终端已经成为必需的举措。而且由于同质化的品牌产品较多,不与连锁终端做战略合作,就有可能被忽略从而在终端边缘化。
价格体系:OTC产品和品牌药成为价格战的首选和价格标杆,既是连锁药店竞争的无奈之举,又使连锁药店成为价格战的受害者,同时也成了品牌产品的硬伤,这就是混乱的一路走低的价格体系。维护价格体系要从内外多方入手:首先要解决内部管理机制问题,避免压货,严格控制好各级商业的出货价格体系;其次是建立好渠道和终端价格体系维护队伍,设立相应的价格维护基金;第三是调整好渠道策略,不随意放货,不无止境地向市场要销量;第四是在终端开展一场组织严密、执行严格的维价措施,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性维价提价运动,把终端维价当成必要任务来完成。
培养OTC业务员:一般的OTC业务员必须成为产品专员、谈判专家、零售专家。而到了2009年以后,OTC业务员应成为三个专家:产品知识传播专家、谈判专家、药店零售方面的专家。要取得终端的支持和认可,必须具备高水平的谈判能力和技巧。如果不会培训产品知识,即使产品进店也实现不了销售。因此,只有具备了以上所说的“专家”素质,才有可能是一个有效、合格的业务员。
策略创新:未来的竞争将异常激烈,OTC产品能否做成渠道品牌、终端品牌和消费者品牌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也是市场扩容、成就更加强大的产品品牌的必由之路。单凭渠道压货、渠道深度分销已经无法达成扩大市场份额的目标了,必须对消费者进行持久的培养、沟通和广告拉动,这就是消费者市场扩容;同时必须对终端店员进行形式多样、方法多样的持续培养,进行终端扩容,而这一系列工作都必须借助营销创新。也就是说,未来营销主流是自己产品的扩容,而不是简单的一个渠道政策。市场扩容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创新工程,要多管齐下才能最终拉动市场。而且要持之以恒,不可急功近利、浅尝辄止。
【参考文献】
[1] 汤少梁:医药市场营销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闫萍:客户关系管理提升医药商业核心竞争力[J].全国商情・商业经理人,2005(1).
[3] 中国市场调查网:2009年医药营销趋势展望[DB/OL].
[4] 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5] 郭国庆、成栋:市场营销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关键词:药学工作;医院;现存问题;处理措施
在中国一直都有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而对于医疗改革也迫在眉睫,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导致医疗改革举步维艰,2014年底有关非处方药销售政策引发一番热论,非处方药能够在网上销售。此消息一出,医药行业、医药市场带来极大冲击。所谓为改革者新,为创新者强,因为医药行业的问题再改革将会引发一些社会矛盾。而医院作为药品的主要使用地,其药学工作的问题自然也日益凸显,不可回避。
1 医院药学工作现存问题
1.1医院药品管理软硬件设施不完善
1.1.1软件方面 如今大多数医院都在使用专门的医院管理系统,即HIS。无论是民办私立性医院还是公立医院都开展与互联网结合的经营模式,但是医院普遍信息管理系统都发展的不太完善,虽说大多数医药科大学都相应的设立将医学与计算机结合起来的专业性学科,但是据目前高校情况来看,事实却是课程开设的争相模仿,医药类高校不能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也让这类学生在学习期间很是迷茫,而经过访问调查,85%以上觉得自己没有竞争优势,内心比较自卑,①在技术上比不上工科类专业性计算机的人才,②论起医学类专业性人才,自己的知识正可谓沧海一粟。所以医院真正的软件设施还是依靠非医学类计算机人才维护,所以在维护和设计相关医院程序或者录入相关医药类信息时难免会出现错误,就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1.1.2硬件方面 药品存放不同于其他物品存放管理,药品讲究空气湿度,阳光照射等因素的影响,一旦管理不善就会造成大量医药产品的失效,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医院还要安排其他的药品专业人员去购买新药品,所以药品存放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院工作效率问题,而医院效率提高一分钟就意味着可能救治一条鲜活的生命。简洁存放有序的药房是医院的形象窗口,亦是医疗活动中需要强化安全意识的重要环节。
1.2药剂管理不受重视 药剂管理不受重视的原因在于药剂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首先在于药剂管理制度的不全面且不科学,制度的确立却不能根据事实情况去完善制度的缺点。制度本身还缺乏约束力。其次在于制度很难得到落实,因为当前大部分医院的现状就是花费很多精力在医院人事与医疗上面,虽说医疗与人事的管理是医院的重点,但是如果想整体运营非常成功就不能放过任何细节。就拿一些乡镇医院来说,这些医院由于很难吸引专业型人才服务于医院,药剂管理就更加随便,有些医院的药剂科形同虚设。在这样的情况下医院药剂工作管理十分混乱,管理制度不科学。
1.3药品采购与质检不合格 由于医药市场的混乱,一种药品最终到消费者手里,前期要经过很多环节。大致有药品经销商,医院,药店等渠道,每个渠道都要获取利益,而对于医院药品采购是不同其他商品采购的,药品采购讲究的不是价格问题,而最重要的是药品质量过关,在保证了药品质量后还要考虑医院的财务问题。在如此复杂的采购环节下,很多医院采购人员为图方便则马虎了事。不仅不对医院药品采购进行药品规划,也不对商家进行比较,对药品的质检报告,生产批号检查不仔细。就做出采购决定,往往会对医院造成财务上的不必要的浪费。
1.4药品工作人员不受重视 真正在药剂科工作的基层人员,普遍工资比较低,因为工作简单,技术性不强,所以一些专业型人才都不愿意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一般药剂科职员都是从医院的相关部门调用过来。在药学知识方面非常欠缺。无法适应现代药学发展要求。
2 医院药学工作现存问题的应对政策
2.1完善医院药品管理软硬件设施建设
2.1.1完善软件设施建设 医院在招收相关性计算机人才时,可以面向复合型人才招聘,既懂医学专业知识,又有相关计算机知识。可以投入一定资金培养医院内部复合型人才。
2.1.2完善硬件设施建设 在购买存储药品设备时针对不同类的药品采用专门药柜存放,药品存放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定期安排人员对药品进行检查。删除不合格药品,保证药品使用量。
2.2注重药剂管理 首先要改变现有观念,不仅仅要投入大部分精力在医院人事与医疗方面,还要不放过医院其他小小部门的管理,不放过医院任何细节方面的治理。只有各个方面都比较好的情况下,医院整体布局才能更加完善,医院的经营也才能更加合理持久。
2.3加强药品采购与质检监督 药品采购人员要根据医院指定的药品采购制度制定科学正确的药品采购计划,按照医院指定的采购药品种类、数量、财政预算、本次采购药品预计使用时间去严格采购药品,不仅要把好药品质量这一关,还要对医药商家进行比较,尽量选择与有责任心的商家合作。而且在药品的质检报告和生产批号方面也不能忽视。要严格把关。
2.4加强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医院应该定期对药品工作相关成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定期进行考试审核,让药品工作人员加强对药品管理知识的学习,医院在招聘时也应该相应的增加工资报酬,以吸引更多的药学相关人才进入医院工作,提高医院各个方面的工作效率。
3 结论
医院药学主要工作内容一般主要包括药事管理、调剂工作、制剂工作、药物检验、临床药学工作 、药学信息工作 、科学研究、药学教育与训练、医院药学科研等, 每个关节的运作都至关重要。它关乎医院整体的运营效果以及经济收入情况,医院良好形象和优质服务都离不开医院药学工作的管理。所以对于医院药学工作应该高度重视,从提升医院药学工作者的地位开始,逐步加强药学工作的管理,从本质上解决医院药学工作现存的问题,展望医院药学工作的新变革。
参考文献:
[1]李丽秋.医院药学工作转型期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科技资讯,2015,13(7):142.
[2]努尔比耶・吐尔逊.医院药学工作的思考[J].小作家选刊,2015,(19):234-235.
【关键词】楚雄;彝药产业;发展经济
一、问题背景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是我国仅有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地处滇中高原,位于云南中部,地形复杂、地势雄奇、江河纵横,境内因乌蒙山余脉逶迤于东北、百草岭雄歭于西北、哀牢山绵亘于西南、金沙江自北入境浩荡东流、礼舍江顺哀牢山蜿蜒南流,而有“三山鼎立、二水环流”之称。全州地处北纬24°13′到26°30之间,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变化不明显,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霜期短、日照充足,年降雨量偏少,因地形复杂,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年均辐射量125~135千卡/平方厘米,年均相对湿度69%,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楚雄彝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堪称天然人类历史博物馆和古生物宝库。境内有以一亿八千万年以前的禄丰恐龙化石为代表的古生物和距今170万年以前的‘元谋人’为代表的古人类和以彝族十月太阳历为代表的古文化等丰富的“三古”旅游资源。楚雄州的彝族医药具有三早一多的特点(民族药普查最早、发掘彝药文献最早、出版彝族医药专著最早、研究彝族医药成果最多)。“现存于北京图书馆、台湾、日本、美国、德国等海内外的彝医药文献大都出自楚雄州。”“楚雄全州辖9县1市,2015年总口27255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5.7%,主要有彝、苗、傈僳、回、哈尼、傣族等25种少数民族。境内东西最大横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7.5公里,全州总面积2925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2%,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半山区。文化程度不高,市场经济发展缓慢,贫穷、落后、科技含量低,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工业基础单一和脆弱,思维观念落后,是楚雄经济的主要特征。经过38年的改革开放,楚雄州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加之中国政府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中国政府把云南省政府列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云南省政府又将楚雄列为云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楚雄)基地”,为楚雄州生物彝药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外部环境。2016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多重困难叠加的特殊挑战,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面对楚雄彝州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才是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奋斗目标,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州呈现经济平稳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42.98亿元,增长7.7%,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7%。符合“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现代彝药经济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彝药经济繁荣与区或经济合作,共同发展。
二、研究的问题
《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研究》这一课题系特指楚雄彝族自治州辖区内就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研究中涉及到的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制药业、加工业、市场营销、彝药品牌等为核心所进行的经济发展研究,在对产业发展趋势构成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思考和彝药市场经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楚雄州天然生物彝族医药重要骨干支柱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发展思路。
三、研究的目的
笔者父辈出身于云南省双柏县哀牢山一个民间中医世家的环境影响下,深知农村文化教育、科学枝术、市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缺医少药、增收致富非常困难,所以奋发读书《医药、教育、哲学、MBA工商管理硕士、法学博士专业》。笔者全心全意为人类造福、建设国家、发展企业经济报效祖国的心愿始终坚定不移,全身心致力于教育、中西医药、农业、企业经济、法学、科枝创新的发展而积极努力奋斗,时时想着,应积极投入楚雄彝药产业经济发展研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但又时感知识智慧不足,因此,笔者考入澳门大学在职MBA工商管理硕士三年的学习毕业后,又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在职民商法博士专业三年的学习毕业。哈佛有句名言称之为:“为增强智慧走进来,为报效祖国走出去!”笔者特别是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创新彝药市场新经济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其目的是为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研发更好的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共建彝药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云南省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实施楚雄州政府发展彝药产业提供理论依据,指导该产品健康有序地开发,努力把该产品培植成集天然药物种值、制药、加工和营销、彝药市场经济为一体的新的现代生物医药经济支柱优势产业和做出彝药品牌。研究本课题的同时,笔者在认真寻找资料分析研究和国内、外医药市场营销和市场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密切联系楚雄彝药开发现状及其发展潜力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研究。力图为全州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全州的市场经济繁荣做出笔者应有的贡献。
四、研究的范围和限度
寻找资料分析研究和国内、外医药市场营销和市场经济现状及复合增长率为26%。相较之下中国仍有较大整合空间。今后的一个时期世界药品将以8%的速度增长,显示出良好的成长性。2013年整个中国药品消费市场总规模达到11463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万亿规模。2016年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回顾2017年中国化药总体市场预测已向1万亿元以上迈进。2015年,楚雄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63.02亿元;力争到2020年,楚雄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1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民族医药产业集群基地和民族医药融资上市孵化基地。中国已全面运行在与世界医药市场经济轨迹中。我国作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药市场,无疑具有强颈的市场潜力。随着楚雄天然生物彝药管理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展望2017年,楚雄天然生物彝药品种在贯性作用下继续升温,刚性需求将推动着滚滚车轮前行。
五、结论及建议
笔者从理论到实践再到认识以后,经过市场经济调研的基础上收集资料,用科学方法,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的基本情况及成长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彝药产业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发展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是事关楚雄州国民经济增长及彝州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发展潜力巨大的重要骨干支柱产业。第二,已把涉及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建设发展相关的科学数据,理论依据、实践成果,经验总结。产业发展情况等从理论的高度首次进行了系统论述,为产业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第三,产业研发符合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符合“一带一路”发展现代彝药产业经济的突破口,符合云南省楚雄州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顺应了中国加入WTO和“国药”走出国门的时代潮流,符合楚雄州政府“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工业强州,农业富民”的经济发展战略,已具备产业研发的基础条件。第四,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38家中药企业全力以赴进行GMP技改,已具备产业的基本条件,研制开发的彝族新药数十种,彝州有关部门将更近一步全力扶持制药工业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已形成以市场经济为目标,多种经济成分共存,贸工农一体化,集科研攻关与彝药开发,已形成多门类综合协调发展的生态型经济产业。第五,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种植基地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种植农户GAP种植意识淡薄;二是投融渠道不畅,技改资金严重匮乏,三是制药企业缺乏名牌产品和创新力不足,竞争能力脆弱,四是产业发展高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奇缺;五是市场开拓滞后,营销队伍力量薄弱,支撑体系尚未形成;六是种植、药制加工、市场开拓、营销等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发展链;2016年楚雄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以及国家总局、省局的相关要求,及时对未能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的三家药品生产企业进行了停产核查,防止药品生产企业的违规生产。笔者建议:一是建立“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产业种植链,使种植业形成大规模;二是改制认证完成GMP的制药企业与国际制药标准接轨,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三是尽快加强产业发展以产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的创新体制为建立“彝药重点名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建立大型彝药中药材交易批发市场,发展提供大的市场环境;五是加强信息化网络系统;六是要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以产业持续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战略,打入国内、外市场有利于促进彝药经济繁荣昌盛。
作者:彭万泽 单位:昆明万泽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H(huang)黄津孚编著.《学位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Y(yan)严诚忠主编.《MBA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期论文精选》,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3]Y(yuan)袁鸿鸣著《MBA毕业论文精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4]X(xie)叶振东主编.《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1995年12月第一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5]L(liu)刘巨钦编著.《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论文指导》.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6]S(shu)舒畅编著《加入WTO就这样办好公司》.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7]C(cha)查尔斯•希尔(chqrlesW.L.Hill)著.《今日全球商务》,机械工业出版社.
[8]J(jiang)姜恒雄主编.《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中心(实用案例教材),西苑出版社.2003年8月.
[9]W(wang)王洲编著.《哈弗商典-经济管理学》延边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10]Z(zhang)张卫峰撰写.《求实杂志》中国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第4期.[11]M(man)《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2]F(fei)[美]•菲利普•科特勒著.《市场营销管理》,1997年第二版中国人民出版社.
[13]W(wang)王福晋著.《人力资源管理》,2001年石油工业出版社.[14]M(man)[美]•曼昆著《经济学原理》下册,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15]G(gao)[澳门],高德敏著《投资项目策划与基本动作》,云南人民出版社.
受国际市场需求不振拖累,2012年我国医药外贸对全国医药产业的贡献率为19.8%,创2008年以来新低;医药产业出口对外依存度15.7%,进口对外依存度11%。2012年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为0.176,其中,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为0.482,医疗器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为0.17,西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为0.158。由此可见,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强,但中成药长期得不到国际社会认可,发展明显受限;西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国际竞争力依然较弱。虽然我国在原料药、医用敷料、保健康复用品等领域占据主导优势,但高附加值产品如西药制剂、医院诊断与治疗器械等仍以进口为主。总的来看,2012年我国医药外贸形势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四个不变”和“四大变化”。
四个不变
出口产品的主体结构不变 三大类出口商品中,西药类、医疗器械类产品出口额分别为275.2亿美元和175.9亿美元,总出口占比高达94.8%,仍占据我国出口商品主流地位。其中,西药原料出口额为227亿美元,占比达47.7%,保持了其出口领头羊的地位。在医疗器械类产品中,一次性耗材、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和保健康复用品出口量价齐升,特别是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发展势头较好,出口额占到医药保健品出口总额的16.3%。中药类产品中植物提取物出口贡献最大,继续突破10亿美元大关,达到11.6亿美元。值得关注的是,尽管2012年中成药出口额同比上涨15.1%,但是受《欧盟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实施的影响,中成药对欧盟出口额同比下降22.3%,可谓损失惨重。
传统市场的“三足鼎立”格局不变 欧盟、美国、日韩仍是我国医药产品进出口主要市场,其三足鼎立的局面继续保持,我国对上述市场进出口额比重分别高达78.2%和53.1%。
从出口目的国或地区看,我国对前10大目的地的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57.5%,医药产品出口市场依然较为集中。除德国以外,我国对前10大出口目的地的出口额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从进口国家或地区看,我国从前10国的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重高达74%,除日本、瑞士外,我国从前10国的进口额均有10%以上的增长,反映出我国医药产品进口来源地集中度较高,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格局保持稳定。
与此同时,我国医药出口市场多元化局面正在形成。2012年,我国对非洲、东盟、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分别增长13%、11.6%和23.6%,明显高于传统市场增速,显示出新兴市场的旺盛活力。其中,俄罗斯作为一匹“黑马”,一跃成为我国医药产品10大出口目的地之一,这与其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无关系。
医药贸易更趋平衡的势头不变 随着外贸政策取向由鼓励出口向扩大进口转变,我国医药外贸更加趋于平衡。2012年,我国医药产品进口额为333.5亿美元,同比增长15.9%;对外贸易顺差142.5亿美元,同比减少9.5%。三大类商品进口持续增长,其中,中药类产品进口额涨幅最大,达22.04%,延续了近年来年均20%~30%的涨幅。西药类和医疗器械类商品是我国进口的主要产品,占比高达97.4%。
企业加快国际注册认证的进程不变 企业国际注册认证步伐的加快,是我国医药企业提高药品生产管理意识的结果,也体现出我国医药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积极性普遍增强。2012年,我国医药企业共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提交DMF申请201份,较2011年同比增长33.1%,申请总数达到1259份;向欧洲药品质量管理局(EDQM)提交CEP申请173份,较2011年同比增长34.1%,有效证书总数达到393份。制剂国际注册方面,截至2012年底,获得美国FDA、欧盟、日本厚生省和WHOGMP认证的企业数量为37个。华北制药、珠海联邦等企业成为新一批通过国际高端认证的企业。随着国内企业国际化战略越发明确,自主品牌医药制剂出口已成为企业战略规划的核心,在2012年的制剂出口中有一大批企业实现零突破,其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四大变化
优势产品地位之变 我国传统的大宗原料药出口强势品种在2012年普遍表现不尽如人意。统计显示,出口额排名前25位的西药原料出口额总计为41.2亿美元,较2011年同比下降18.9%。其中,6-APA、扑热息痛、维生素C等产品,长期持续低迷的运行态势尚未逆转;硫氰酸红霉素、4-AA等近两年快速崛起的创汇新秀,也逐渐步入了大宗品种“产能过剩—低价出口”的尴尬境地;而肝素钠等产品,尽管抓住了原研产品专利过期后,仿制药大量兴起而对原料需求大增的机遇,但在前期超高的价格红线压力下,价格也有所回落,从未来市场需求及产能来看,如何不重蹈维生素C的覆辙,需要业界共同努力。2012年,另一优势品种维生素E受需求和库存两方面影响,出口均价较上年下降6.1%,全年出口额同比下降5.7%,目前来看,企业产能已足以应对市场需求,盲目扩大产能不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此外,具有传统优势的中成药,进出口重现逆差,逆差额达到300多万美元,值得关注。
区位主体的增势之变 2012年,我国医药大省出口放缓,江苏、山东和广东医药出口分别增长4.7%、-0.2%和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的、贵州、山西、青海的出口则分别增长422.8%、150.7%、51%和50.2%。但中西部地区出口基数小,对出口的贡献度不大,尚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医药外贸的整体走势。
制剂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之变 长期以来,西药制剂一直不是主力出口产品,但这一局面正在逐步转变。2012年,西药制剂出口高速增长,出口额增幅高达17.9%,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我国对欧美日等规范市场的制剂出口额首次超过新兴医药市场,成为我国制剂出口主流目标市场。其中,对欧美日澳出口额达13.6亿美元,增长34.3%。此外,内资医药企业对欧美市场出口大幅增长,首次超过在华三资医药企业。内资企业制剂出口占到出口发达医药市场60.6%的份额,增速达到121.7%。而同期外资跨国医药集团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17.2%。
造成这些变化的直接原因是跨国制药集团面对全球性医疗开支缩减及专利药保护集中到期等因素,为进一步降低成本,对我国医药市场的投资有了实质性的升级。从原料药级生产外包逐步过渡到研发外包及设立研发中心,从合资、独资建厂过渡到战略合作、并购,从落后产品的技术转让过渡到全面的新药研发和工艺合作,国际制药巨头的战略调整,将推动我国制药产业的全面升级。
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模式之变 多年来,我国药企被国外药企控股或收购的案例频仍,但从2011年的情况来看,国内药企在全球化布局的战略思维已在悄然发生变化,内资企业更多地与国外药企展开合作甚至收购国外药企,不但 “走出去”,还要“走进去”,更要“走上去”。2012年,一系列并购案例的出现,印证了中国医药企业正逐渐以强者姿态跻身国际市场。
2012年,华大基因收购美国Complete Genomics测序公司,该项交易使得华大基因能够沿用Complete Genomics的技术和服务,加速其向美国的扩张,并对其他竞争对手构成一定的压力;尔康制药在印尼开设子公司,在充分利用东南亚地区廉价劳动力的同时,确保原材料供应和未来产品成本控制;海普瑞认购加拿大药企Prometic Life Sciences Inc. 10%的股权,吸收该公司原创的产品研发储备及其在蛋白质技术和设备领域上具有的优势,以拓展海普瑞在生物制药领域的业务;沃森生物与俄罗斯Biomed公司签订疫苗产品合作协议,借助其在市政机构具有的优势,将疫苗产品迅速切入俄罗斯市场。
我国加入WTO以来,外资并购发展迅速,医药产业作为直接关乎国民健康和国家经济安全的产业更是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对国内有关外资并购的理论、动因、外资并购效应为研究角度进行分类综述,并对目前外资并购研究的局限性作了分析,从而提出未来的研究需要从静态研究向动态研究转变、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变、从宏观分析向微观分析转变的观点。
关键词:
外资并购;医药产业安全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04303
1问题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资并购呈现出由慢到快直至井喷的一种态势。伴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进入老龄化阶段,我国医药产业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钻石时代,外资企业独自战斗的战略战术也已经过时,使用并购手段迅速占领中国医药市场将会是接下来一段时期的主要手段。对此,国内的学者们一直在进行着相关的研究,从而实现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但是,对于外资并购在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的安全中的作用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毋庸置疑,外资并购对于我国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管理经验上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并购并非一成不变的,其规模、意图、对象、方式都在随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因此,外资并购对医药产业安全的影响也不断的变化,我们需要寻找一个科学系统的方法来动态的评估并购的整个过程。
外资并购对于我国医药产业安全上究竟在哪些方面产生影响以及影响到何种程度,如何权衡并购所产生的利与弊成为国内学者的热议的话题,同时也是国家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本文将从外资并购动因、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与经济安全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机制进行回顾和评述。并以此为基础,对外资并购与我国医药产业安全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展望。
2医药跨国并购动因研究
2.1并购理论
对于跨国投资理论的研究最初是由海默提出,在此之后经过金德尔伯格的发展和延伸形成“垄断优势理论”。跨国并购是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起初理论大都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出发,跨国并购就是跨国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主要指导理论是以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折衷论。
(1)垄断优势论。
美国学者史蒂芬・海默在其《一过企业的国际经营活动: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第一次提出垄断优势论,并运用在早期的直接投资当中。垄断优势论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国家的企业能够比外国本土企业更好地渗透到当地市场中去?为什么这些企业希望到国外去控制增值活动?其认为根本原因就是市场中存在垄断结构和不充分的竞争,这些因素决定了某些具有特定优势的企业能够在国外寻求到比国内更大的利益。
后来,美国学着尼克尔博克进一步提出寡占反应理论,认为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往往会出现“跟随效应”。此后,美国学者在海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寡占反应理论,在理论中指出跨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会出现“跟随效应”―当寡占企业率先在国外进行投资时,同行业的竞争这为了缩小差距、降低风险并保持双方力量均衡,会纷纷紧随气候向同一地区投资,导致相关部门智能光普遍的国际化。这方面的理论解释了寡头企业赢得国际市场份额并形成国际生产和销售增长的原因所在。
(2)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是由巴克莱、卡森和拉格曼合作完成并提出的。内部化的目标就是跨国公司将外部市场内部化,以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以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造成的损失。内部化理论与垄断优势论不同,其与垄断优势论存在不同之处,垄断优势论主要强调跨国公司特有知识产权优势,而内部化理论更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降低运营成本的能力,指出这种能力才是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经济活动的真正动因。
(3)国际生产折衷论。
英国跨国公司专家邓宁将各种对外投资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著名的折衷理论,即OIL范式。他将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区域论结合起来形成折衷理论,形成更普适化的理论。OIL分别为厂商所有权优势(O)、内部化优势(I)、国家区位优势(L)三个变量,将这三个变量的拥有程度作为判断企业跨国经营的依据和条件。该理论提出跨国公司只有在O、I、L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才会促使跨国公司对外进行投资。
2.2跨国企业并购我国医药企业的动因分析
国内学者对跨国并购我国医药企业的动因研究主要是基于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从医药产业安全角度来看外资并购我国医药企业的动因,涉及到三个利益主体:跨国企业、被并购企业、被并购方国家政府(戴浩森,2007)。三个利益主体之间关于利益的权衡和分配决定并购是否能够完成以及并购后所产生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医疗改革的重要阶段,这种医疗政策环境为并购提供了可以操作的可能性。外资企业自身的相关因素、我国自身的医疗政策、被并购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分别形成自身激励因素、外在并购环境、外在推动综合造就外资并购的浪潮发生。
2.2.1我国整体医疗环境
(1)我国特有的医疗区位优势。
经济全球化为更多的跨国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作为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已经跃居到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医药市场更是发展较快的新兴市场,稳定的政治环境,持续改善的居民生活环境,逐步完善的医疗体制,巨大的医疗市场潜力,庞大且低廉的劳动力市场,构成了我国特有的医疗区位优势,使国际上很多的跨国医药巨头盯上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
(2)国内药企的自身加强。
起初外资药企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期,很少对中国的医药企业感兴趣。从1999年到2011年之间,鲜有大的并购之举。而在这10余年间,其他行业如日化用品、食品等行业的外资并购却进行的如火如荼。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我国医药企业自身素质有关。本土药企GMP管理、生产流程和制备工艺控制等许多环节与外资企业有着质上差别,收购一个中国药厂之后对其的后续改造成本远超过重新造一个药厂的成本。
如今的制药企业对于药品生产的控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自2010版GMP颁布执行以来不仅质量上提升,而且在品牌上也深得人心。国内的制药企业实力越强也越容易引起跨国药企的并购欲望,这成为外资开始对本土企业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3)人口基数大、结构分层明显、医保政策的改善等因素。
伴随着第六次的人口普查结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现在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年人口的基数在不断的增大。作为医药产品的主要消费者,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庞大的患者人群,让很多的跨国企业看到中国这块医药新蓝海。同时,中国的医疗制度的改革下,中国居民医保参保率不断上升,医保政策在不断的改善,大大的刺激了中国患者对优质的医疗服务的需求。在此巨大利益的驱动下,外资企业通过并购快速的占领中国市场,推动医药企业的快速整合。
2.2.2外资并购方的自身激励因素
外资医药企业并购我国医药企业的自身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王中华,李湘君,2006):(1)并购方所在国医药政策和金融市场状况,对并购的刺激作用;(2)医药公司对于全球业务发展的要求需要快速进入并占领中国医药市场;(3)并购之后所有权的持有优势;(4)注重劳动力成本优势;(5)获取我国上市公司资源;(6)把中国作为全球药品主要供应基地;(7)从战略层面出发把控医药市场;(8)快速融入本土文化实现产品与品牌的本土化;(9)规避行业税收壁垒;(10)获取金融收益等。
2.2.3外资并购外在推动因素
(1)本土企业的主动推动。
对我国的本土企业而言,接受外资企业并购的最常见动因是通过外资并购这种方式学习国外先进成熟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方式,同时可以借助跨国企业已有的品牌效应快速建立自己的品牌,从而提升自己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利润最大化;依托跨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的经验,学习其整合国际市场资源的能力,逐步实现本土企业跨国经营的目标;希望通过并购中的产权交易促进企业经营和管理结构的完善,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盈利能力。
(2)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推动。
在改革开放初期,医药产业是以“以市场换技术”为战略思想,相关政策对于外资医药企业医药外资企业并购我国本土医药企业相对宽松,大大的刺激了外资医药企业的并购需求。但是外资企业往往选择经营较好的龙头企业进行并购,而随着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被并购,医药卫生界对于并购所带来的产业安全隐患问题不断重视,防范不良并购动机的意识不断提高,我国相关政策部门开始寻找并购产生利与弊的平衡点,既要实现外资并购对本国企业的带动问题,也要实现并购后我国本土医药产业的安全。
从地方政府角度出发,其接受外资并购我国企业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因素:①快速实现任期内的政绩;②通过招商的方式获取利益(尚胜利,2007)。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对待外资并购问题上往往存在一定利益上的差异。现有文献从多个角度详尽地分析了跨国并购以及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动因,为研究外资并购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总体来说,中国和西方国家发生的跨国并购动因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但是,中国医药产业以及医改的推动下的区位特征,外资并购中国医药企业具有一些特殊的动因。未来研究的重点应结合我国特殊的医药制度背景,结合具体案例,创建适合我国特有状况的理论,帮助在未来的并购事件的发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预警。
3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影响机制研究
3.1宏观层面分析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ATD,2000)指出:跨国并购对于被并购方所在国家除了带来加速资本的流动性、增加技术转移和改善公司管理结构意外,还会有负面影响,比如被并购方医药产业集中度过高,阻碍合理的竞争等等。
3.1.1医药外资企业并购我国医药企业对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1)引入外资有利于弥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需求的资金缺口。
(2)有利于我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
(3)改善我国医药公司管理水平,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
(4)有利于药品生产的标准化,促进药品生产达到国际化的标准。
(5)有利于解决国内医药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就业问题。
3.1.2医药外资企业并购我国医药企业对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1)行业垄断的出现。一些实力雄厚的医药巨头会将较为优质的企业并购,尤其会将同类型的品种进行并购,从而降低行业竞争实现垄断利润,在追逐垄断利润的同时必然会产生药价升高的现象,一方面会损害我国患者的用药利益,同时会给政府的医药带来压力,带来较大的医保缺口。
(2)医药行业发展两级分化。造成我国医药行业发展两级分化严重,一些受到外资企业青睐的国内企业在外资的帮助下发展较快,但是一些价格低,利润小的药品品种的生产企业将会在竞争中逐渐被淘汰,造成一些价格低疗效好的产品生产动力不足死亡,产生强烈的两级分化现象。
(3)医疗卫生体系对行业的把控能力下降。外资并购我国大部分的优秀企业,将会造成医药卫生体系对市场、品牌、股权以及技术的控制能力下降、严重损害我国医药产业安全。
(4)造成我国医药企业研发依赖性,失去自主创新能力。
(5)造成医药产业贸易逆差,相关医药人才流失。
3.2微观层面分析
国内外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研究结论都明确的显示出,对于企业本身而言外资并购所带来的最明显的获益是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的提高。Rossi和Volpin(2004)认为外资企业在并购中通过溢出效应和协同效应来帮助被并购企业在管理和经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张秋生(2001)认为在并购的过程中以及随着行业并购的深入会造成国内的一些原有品牌的流失,同时会因为品牌的流失造成行业的上级市场和下级市场的影响,造成整个体系的紊乱。徐建中,刘琳等(2004)指出,外资企业的进入尤其是外资医药巨头的到来,会通过并购的形式将我国的医药企业置于产业链的低端,一方面可以降低其在中国市场中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防止企业的核心技术的溢出。这种并购方式可以说是对我国医药企业损害最严重的一种。盛庆辉,刘淑芹(2010)指出企业在引入外资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期,企业的生产效率会有显著的提高,并且这种提高会伴随着企业的出口行为进一步的强化。从目前的研究结论来看,医药外资切队我国医药企业的并购所带来的影响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元化的,那么这些影响之中在不同的时期对我国医药企业所产生的净效益也是不同的。在我国医药企业初期往往需要强有力的医药企业帮助我们来进行发展,但是伴随着我们自己的成长,我们要学会审时度势,既要利用好并购,又要避免受之损害。
4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综合以上的陈述,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的专家已经开始注意也着手研究医药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影响的问题,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总结,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但是,并购的产生开始到现在他说一个不断进行变化和演变的过程,在全球经济化的不断的进展中,我国的医药企业也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时期。在此我们需要在之前研究的指导下继续讨论医药并购中的问题。尤其是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安全影响问题,在此时看来非常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综合各个部分的文献评述,未来的研究重点应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展开:在接下来的研究当中笔者认为应该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4.1将研究视角从静态转变为动态
目前现有的研究主要是进行静态的研究和分析,仅关注于某一特定的阶段或者已发生案件的评述。忽略了外资并购的影响会随着市场的发展,国际化的进程以及包括并购后公司的发展状况等环境因素变化而变化。如何将研究的问题以一个动态发展的视角来进行讨论将是以后的发展的主要方向。
4.2将分析的方法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转变
医药外资企业的并购行为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影响具体如何不能够仅仅从定性的角度来进行主管判断,必须在相关的理论和对应的数据支持下来进行判断和支撑。单方面的从定性的角度或者不科学的量化方式来评述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影响,非但不能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起到正向的推动反而有可能延误产业的经济发展。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在探讨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判断外资并购对医药产业安全的影响。
4.3将研究的层面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转变
整个医药产业安全与否是建立在医药企业是否安全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对于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影响一定要立足到最基础之处,不能仅仅孤立在产业层面的研究,而是需要建立一个医药企业、医药产业、卫生系统的研究体系。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从微观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安全情况进而讨论整个产业安全状况的研究很少,仅有少数的学者强调过企业安全的重要性。建立多层次的研究体系,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内容。
参考文献
[1]戴浩森.2006年国内外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