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动态Web ,XML,数据共享
1. 动态WEB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1.2.1动态Web技术现状
总结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动态Web系统,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区分:(1)从服务端脚本编程技术角度分,主要有、PHP和JSP等。(2)从服务器平台角度分,主要有Microsoft IIS、Apache等。(3)所使用的服务器角度分,主要有SQL SEVER、ORACLE、DB2。
当前大部分动态Web系统都是通过这三个方面的不同搭配开发出来的。正是由于这样,造成了当前Web系统的多平台、多语言、多数据库的现象,虽然有的技术也相当成熟,但是从网络信息的共享和系统的性能角度来看,仍然存在着问题。
1.2.2当前动态Web技术存在的问题
(1) 数据不便共享。Web服务器向Web浏览器提供的信息都是来自有一定结构的数据库,在数据库里,为了检索和管理的方便,信息按照它本身的意义(如姓名、年龄、工作单位等)被存放在相应的字段里,一旦这些数据被调出来,经过CGI、ASP、JSP、PHP等转换成HTML后,其原来的意义无法转移到HTML标记中来,用户也就无法按照信息本来的意义去阅读。并且,由于操作系统以及数据库的不同,不同的系统及应用层面之间要想互相理解对方的数据格式是相当困难的。
(2)服务器端负荷过大、运行效率低。目前数据库方式都是通过Web服务器调用程序模块或在HTML中内嵌程序的办法数据库.这些技术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在获得数据之后在服务器端动态生成超文本网页,再返回给客户端,使得Web服务器端任务繁重,负荷过大。
2. XML技术及问题的解决方法
2.1问题的解决办法
2.1.1数据共享问题的解决。由于数据的异构,要想实现异构数据共享,就必须在异构数据之间找到一种平台中立的数据格式,作为它们之间的连接点,或作为它们的替代者。这种数据格式要求能易于通过标准的互联网协议来传输,这正是XML的用武之地。我们知道了可以用XML来解决这一问题之后,下面的工作就是解决如何让传输在网络中的XML数据存贮的问题。目前存储XML数据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基于文件系统的存储;基于关系数据库的存储;基于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存储。如果数据量大,文件系统不便管理,所以很少用到此方法。面向对象数据库的体系结构非常适合存储XML数据,但本身技术不太成熟,用的人也不多。所以本论文只介绍XML数据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存储。
我们可以把XML作为大中型数据库(SQL Server、Oracle、MySQL、DB2等)的Cache。利用数据映射机制实现数据的通用表示。一般来讲将XML文档转换为关系数据库数据我们可以使用如下的映射规则:首先将XML Schema文件中的节点映射为一张单独的表。如果其子节点在子树中仅仅出现一次,则该子节点将作为其父亲节点映射表中的一列存在。否则映射为一张表。表中的每一个元组必须包括节点本身的ID和父亲节点的ID。
通过数据库和XML之间的映射,可以将数据库的信息映射为XML数据格式,同时也可完成相反的操作,进而实现不同数据资源的共享。
2.1.2服务器端负荷过大问题的解决
XML的作用除了可以为不同的应用程序提供一个公共数据交流平台外,还可以实现数据内容与应用分离,从而提高效率。总体思路是:将服务器脚本程序的查询结果转变成一个XML文件传送给客户端,然后在客户端恢复成纪录集的格式,由客户端进行具体的分页。这样做的优点是浏览器和服务器数据库之间只进行一个往返的数据传输,避免了同样数据反复在网络上传递。另外服务器和数据库只提供一次服务,提高了服务器和数据库的服务效率。
2.2 XML及相关技术
2.2.1 XML的优点
(1)实现异构数据源数据的共享,它让使用不同系统和不同编程语言的人们能够相互交流和分享数据。
(2)将大量处理任务转移到客户端,减轻了服务器端的负荷,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
(3)形式的分离使XML供了一个优秀的方法来标记独立于平台和语言的内容,再用XSLT这样的语言就能够轻易的将XML文件转换成各种各式文件,比如HTML,WML,PDF,EDI等,以便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端的需求。
2.2.2 XML Schema
XML Schema和DTD (Document Type Define,文档类型定义)都是用于对XML文档的定义,目前DTD是应用较广,但它有一些不足,DTD过于复杂,采用的是非XML语法规则,不能用XML工具进行操作处理;DTD对数据类型定义支持不够,所定义的数据类型有限;DTD也不支持名称空间,扩展机制复杂。新的验证机制一XML Schema,正在逐步取代DTD。它的优点在于:
(1)完全符合XML语法,无需另外学习新语法;
(2)丰富的数据类型,并且还支持由简单数据类型所生成的复杂数据类型;
(3)由用户定义并且可以修改的数据类型(Archetypes,原型)使XML Schema拥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4)易被DOM等XML解析器处理。
2.2.3可扩展样式语言XSL。XSL (eXtensible StyleSheet Language)称为可扩展样式语言。XSL定义了XML的语法规范,该语法规范将被用来把XML文件转换成HTML, XHTML,W或其他格式的文档。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目前,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的逐步深入,第三方物流在中国的发展也如火如荼,并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由于很多物流企业是从以前的交通运输企业或仓储企业转型而来,缺乏必要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整合集成,因此这些物流企业很难适应电子商务对物流配送的要求。物流信息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构建适应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的物流信息系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第三方物流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定义
第三方物流(简称3PL或TPL),是指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形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活动全过程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现代物流作业方式。
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企业实施的一类信息系统。它是通过对物流相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传输、使用等环节为企业更加合理、顺畅的运营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概述
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是指由人员、设备和程序组成的,为第三方物流管理者执行计划、实施、控制等职能提供相关信息的纵横交错的立体动态互动系统。它根据第三方物流独特的业务特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有效控制和管理活动,并为企业提供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以实现对物流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现在的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比以往的物流信息系统更依赖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最大的优点是利用信息技术使第三方物流企业集中于核心业务,致力于擅长领域,为客户提供灵活的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三、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和作用
根据第六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在采用第三方物流的生产制造企业中,对第三方物流服务满意率很低。不满意的最主要原因是作业速度慢和物流信息不及时、不准确,其次是作业差错率高、运作成本高,如表1所示。(表1)可见,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方式急需改进,尤其是其物流信息能力。当前,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是围绕对信息资源的占有而展开的,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最大的优点是利用信息技术使第三方物流企业集中于核心业务,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凭借其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快速地、有效地、低成本地满足客户的要求。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通过对物流信息的加工处理来达到对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信息流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2)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实现了物流各环节的有效沟通,能够通过信息共享提高运作效率;(3)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的实施有助于企业的正确决策;(4)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能够实现提高企业服务水平、赢得客户信赖,达到不断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四、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没有成熟有效的物流信息系统,尽管许多物流企业搞过相应的信息系统开发,但绝大多数仍处于初级建设阶段。这些初级建设的物流信息系统大多数都是静态而且是孤立的,一些现代化的先进信息技术,如GP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GIS技术、条形码技术的应用也不是特别广泛。因此,这些信息系统的建设收效甚微。例如,有些物流企业不清楚系统的建设目标,基础建设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因此建成的系统应用层次不清、归纳程度不高,设计的信息系统没有发挥出有效作用。在信息系统应用方面,由于3PL企业缺少对其管理信息系统的合理规划,因此大多数企业对物流信息系统的使用仍然处在基础的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和共享阶段。相比之下,在库存管理、订单管理、采购管理、优化企业运作流程方面,信息系统并没有发挥出有效的作用。就更高层的供应链管理来看,对于信息系统高层次的开发利用则更显欠缺。
五、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系统设计
(一)设计思想。立足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物流信息系统除了必须实现基本的物流业务功能,如订单、库存、配送、运输的集成以外,还必须具有物流优化分析和辅助决策功能以满足第三方物流行业的专业化、契约性特点,从而最终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及时、准确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二)设计准则。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不仅能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还能够提高物流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一个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应具有以下特征:(1)软件操作简单、界面友好: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者包括各个层次员工,因此必须易于使用;(2)精确性:物流信息系统必须精确反映当前物流服务状况;(3)及时性:物流信息的时效性很重要,特别是对于物流行业很重要,比如库存水平。物流信息系统必须能够提供及时、快速的管理信息反馈;(4)以客户为中心:物流企业的目标就是以客户为中心。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优劣是能否赢得客户的重要因素;(5)灵活性:高效的物流信息系统必须具有灵活反应能力,以满足系统用户和顾客需求;(6)识别异常情况:物流作业要与大量的客户、产品、供应商和服务公司进行协作,这就要求物流信息系统能有效识别异常情况;(7)易于扩展:物流的业务可能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因此物流信息系统必须很容易扩展或二次开发;(8)系统整体性:就是根据企业物流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的系统能满足全面、完整覆盖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要求;(9)实用性与先进性原则:物流信息系统必须适应本企业的实际状况,并且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10)经济性:物流信息系统应该是经济实用的;(11)成本精简:成本精简是物流信息系统运作的目标。
(三)需求分析。本阶段是信息系统开发的第一个步骤,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只有需求分析做好了才能开发出一个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高效的物流信息系统。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立足于用户需求对企业的基本业务流程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明确系统目标并初步建立模型。由于物流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非常复杂,因此在调查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到各个流程之间的内部联系,从而能从全局上保证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和集成性。
(四)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功能分析。依据软件工程原理,在对企业进行了需求分析之后,紧接着就进入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阶段。分析物流企业物流业务的层次结构,有利于更有效地建立物流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图1)
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最大的优点是利用信息技术使第三方物流企业集中于核心业务,致力于擅长领域,为客户提供灵活的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因此,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在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第三方物流功能专业化、服务个性化、管理系统化以及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尽管各个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基本情况不同,但设计的理念都是相似的。相比传统物流信息系统,在解决局部业务信息化的同时,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要充分考虑企业未来的业务发展。运用先进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思想和技术,为物流企业提供一个物流实际运作的集成解决方案。根据流程合理化的基本原则,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些特点为信息系统设计功能,如图2所示。(图2)
1、客户管理。主要包括对企业客户管理、供应商管理、经销商管理。
2、基本业务管理。基本业务管理主要包括订单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配送跟踪管理和报表管理。(1)订单管理:接受客户的订单、处理订单,并且依据不同的条件对订单进行查询和统计。(2)库存管理:包括出入库管理和在库盘点进行管理,入库管理包括货物的入库登记、各种物品库存信息的查询和统计;出库管理包括物品出库登记、出库信息的查询和统计。(3)运输管理:包括可用运力资源管理、区域管理和车辆管理。(4)配送跟踪管理:配送管理包括配车计划和配货计划;状态跟踪管理包括车辆调度、回单确认、货款结算等。(5)报表管理功能:这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最主要的信息输出手段,是企业决策者和客户了解业务状况的依据,它既可以提供动态的统计报表功能,也可以提供多种特定的统计报表等。
3、财务管理功能。管理物流业务中和费用相关的各种数据,以及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分析和比较。
4、物流优化分析系统。主要包括多级库存系统分析优化模型、车辆路线优化模型、全球定位系统模型。
5、物流预测。主要依据市场信息和企业业务数据完成预测。
6、辅助决策支持。主要包括各个基本物流业务的完成状况、公司物流绩效分析、评价、预测,主要供公司高层分析决策用。
(五)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当前比较常用且具有代表性的体系结构是采用C/S+B/S的混合模式。C/S模式具有较强的事务处理能力,而B/S模式具有跨平台和较好的网络扩展性。因此,在设计系统体系时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各自的优势。C/S部分主要通过Intranet技术接受公司内部指令,完成公司内部的基本业务管理,实现内部管理信息化;B/S部分则充分利用Internet技术,主要是接受客户需求以及实现与供应商、分销商的互联,以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这种混合模式克服了C/S模式的可移植性差、系统维护困难以及不能及时地与用户交换信息和B/S模式的数据处理能力不强、实时性不高以及安全性低的弱点。这种模式能将C/S模式的交互性好、实时性和安全性高的特点和B/S模式的有利于系统的维护和升级以及信息的检索、查询和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结构具有可伸缩性强、网络效率高、可管理性强、可重用等优点。
(六)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时可能运用到的信息技术
1、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EDI是信息流和物流相结合的关键技术,通过建立企业间数据交换网来实现企业间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及时化和信息化。
2、条码技术:条码技术是一种计算机识别技术,可以通过对货物上的条码进行自动扫描实现对货物的信息自动输入系统。
3、电子订货系统(EOS):指企业间利用网络与终端设备以在线方式进行订货作业和订货信息交换的系统,分为EOS中心和EOS客户端。
4、射频技术:射频技术依据电磁理论原理。它主要用于物料跟踪、运载工具和货架识别等。
5、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S系统):通过自动读取设备在销售商品时直接读取商品信息,并通过通讯网络和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以提高经济效率的系统。
6、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能够获取、存贮、管理、查询、模拟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能够处理和分析大量地理数据的通用地理信息技术。
7、全球定位系统(GPS):GPS的应用使得运输时间大大缩短,这就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并大大地削减了物流成本。
六、结论
随着第三方物流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设计一套高效的物流信息系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完善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将给企业带来更现代化的管理,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加具有竞争实力。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淑萍.第三方物流的信息化及信息系统构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6.
[2]程素娥.企业信息化之物流管理系统研究.山东纺织经济,2009.3.
[3]张洪涛.浅谈物流信息系统与现代物流管理.佳木斯社会科学学报,2007.3.
[4]顾煜.试论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商场现代化,2005.12.
[5]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陈冈,石双元.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应关注的几个问题.情报杂志,2005.7.
[7]王小莉,李金伴.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探讨.现代经济,2008.7.
【关键词】网络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分析与设计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获取信息的方式也逐渐从手工查找转变为以网络搜索为主要途径。因此,在新时期,基于网络环境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与设计,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率,为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便捷的途径,从而实现我国档案事业的蓬勃发展。下面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进行了探讨。
1 进行网络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的目的
1.1 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率
基于网络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一个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了网络化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档案工作人员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完成重复、繁琐的档案管理工作,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查阅和使用,档案信息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共享,极大的提高了档案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有效节约了人力资源和成本费用。
1.2 实现档案资源的规范化管理
基于网络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符合当今社会对档案事业发展的要求,利用网络化的自动办公设备,可以在统一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下高效的完成档案资料的归档、整理、编排等工作,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与办公系统的自动化联网,从而使档案管理工作变得科学化和规范化,档案的安全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2 基于网络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结构设计与分析
2.1 设计原则
基于网络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2.1.1 实用性
实用性是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开发与设计的最终目标也是根本要求,更是系统开发和运行成功的标志。因此,这就需要在进行系统设计之前做好用户的需求分析工作,基于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业务的实际情况,把系统的实用性放在最关键的位置,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
2.1.2 安全性和可靠性
任何一个系统的建设必须要有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保障才能拿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去运行,因此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必须要以安全性和可靠性作为保障,利用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和数据加密技术来保障档案管理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性,明确系统中各功能模块操作者的权限和职能,防止由于权责不明给系统的安全性造成威胁。
2.1.3 先进性和可扩充性
如前文所述,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开发与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要求,因此,在进行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时,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网络平台,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保障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先进性。另外,任何一个系统都不可能永久使用,都需要定期进行更新和升级,因此,在进行系统设计时一定要保障系统功能的可扩充性,使其能够很好的适应主流的软硬件平台,保障系统的高效运行。
2.2 设计过程和方法
2.2.1 系统分析
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设计的最基础环节就是进行系统分析,其内容包括对系统运行的具体工作环境和内容做好前期调查工作,完成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分析论证(优势、劣势、改进机会等),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系统的初步设计方案,明确系统运行和工作的具体流程,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
2.2.2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阶段是整个系统建设的关键阶段,也是对系统分析结果的实施,需要技术人员针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和确切的流程进行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并根据不同业务流程设计与之相对应的功能模块,并完善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
2.2.3 系统实现
系统实现是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的最后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完成系统运行的环境构建、程序设计、系统调试和试运行,试运行一段时间如果没有出现问题则可以将系统交付用户使用。需要重点强调的是要加强对系统运行的网络环境的构建,保障系统能够随时高效地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档案信息服务。
2.3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重点建设项目
2.3.1 建立智能化的检索系统
网络化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方便用户查找和使用档案信息,因此,在进行系统设计时有必要完善智能化的网络检索系统。其设计的根本途径是根据用户需求建立信息导航系统和交流平台,智能化的帮助用户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实现个性化的档案信息服务以及最大化的信息资源共享。用户的档案资料检索流程如图1所示。
2.3.2 建立与各信息系统互联的综合档案信息系统
基于网络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要使其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就需要建立与其他各部门信息系统互联的综合档案信息系统,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成和共享,保证档案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可以进行文件、档案的一体化动态管理,并加强档案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组织之间的联系、沟通与合作,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从而使用户能够通过网络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
综上,基于网络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要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根本原则,保证系统的实用性和安全性,完善系统的功能和数据库资源建设,才能更好地为档案信息需求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仇月红.基于网络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关键词】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
21世纪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今我们使用的最为广泛的能源就是电能,电能的应用几乎覆盖了我们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事生产工作离不开电,大到生产线的正常运转、机器的正常使用,小到车间的照明等一系列活动都离不开电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电能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电能保证了我们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电能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业余时间的休闲娱乐方式,电视、电脑、网络、以及其他的外界休闲娱乐方式。可以说电能是保证我们生活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电能的运输线路的畅通也尤其重要。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
1 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简述
1.1 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背景
电能是当今社会应用的最主要的几种能源其中的一种,上文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人们生活之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电能的支撑。并且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并且我国的国地十分辽阔,为了保证我国人民的正常生活,建立一个全面的电能输配网络是一个必须要完成的工程。建立这样一个电能输送网络是一个非常庞大且繁琐的工程,在工程初期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还要面临随时随地发生的各种突发状况。即使网络设计建造顺利的完成,组成这个电网的各个环节的机器都需要后期的检查、修护、完善工作,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工作。因此,建立一个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拥有一个完善的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我国的电网行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影响。
1.2 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我国在二十多年前就认识到了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在上个世纪末,我国的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就已经处于起步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各个电厂就已经开始注意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发展至今,我国的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的成长速度非常快,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对我国经济、社会等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是由于我国国情的影响,我国的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我国国土辽阔,输配电线路铺设的面积非常之广,也就造成了后期的管理信息处理的不便;我国南北跨维度较大,南方和北方环境、温度、气候等差异较大,给输配电线路的铺设工程和后期管理带来了非常大的不便,容易发生的意外状况也多有不同,相应的处理方法也各不相同,这就给输配电线路的管理信息的处理带来了非常大的不便。于是,我们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来解决这些问题。
2 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如今我国的电厂中使用的较为普遍的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型:输配电管理信息系统一般分为基于MapInfo的地理信息系统在配电线路管理系统、基于三层架构供电局输配电管理信息系统等[1]。第一类基于MapInfo的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可以进行系统的更新,这类信息系统允许数据的补充和更新,更便于输配电线路信息的管理,因此得以很好的应用于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中。第二类基于三层架构供电局输配电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的点是采用模块化管理,可以更加有条理、更加规范、更加高效的完成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处理工作,保证输配电线路的正常运行,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
3 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3.1 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要求
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这样一个设计过程繁琐、具体应用重要、任务种类较多的一个大型的工程在前期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有较为明确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设计的成果能够有效的达到我们的预期,工作效果达到目标,能够保证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具体要求有:首先要满足国际要求的标准,当今社会讲求国际化,我们要将我们的产品做到世界的水准就必须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来要求;除此之外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整体系统的结构性和模块性,将整个的系统分模块设计可以有效的避免很多的麻烦,在后期的修改、更新、修复工作中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进行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时一定要按照要求一步一步进行,否则这个庞大的工程必将出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3.2 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方案
如今的输配电线路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已经基本成型,经过多位专业人士的多年研究,如今已经有了一种应用效果非常不错的设计方案。在该方案的设计时要做到眼光的全面性,由于这个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任务非常庞大,所以一旦有某方面没注意到无论是后期补充还是修改都是非常繁琐的。在系统服务上要做到操作界面人性化、简单化、全面化,保证用户可以很熟练的掌握该系统的操作方法并能够很便利的使用该操作系统[2]。根据上文设计要求中的具体要求,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做到模块化,优势上文已经交代的很清楚了,所以该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一定要考虑到上述几点,综合整理出一个较为全面的设计方案。
3.3 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改进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发展成一定的规模,但是如今已经投入使用的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例如在输配电线路中的设备的后期修理和养护信息的处理中,需要完善信息的处理功能,以便于更加准确的对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在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的后期完善时,如今的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今使用的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的后期升级都比较繁琐,数据的更新和补充工作都很难开展。所以我们需要更加精细的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以便于系统的后期完善工作更容易进行,以便于系统的处理信息能力更加完善。所以我们应将如今的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地改进,以实现更加全面的工作能力,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4 结语
电能在我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保证电能正常供应的输配电线路的管理问题也同样受到我们的重视。通过上文的介绍,帮助读者了解了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问题,并帮助读者对我国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的系统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且通过合理的分析针对我国目前的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的不足进行深入的挖掘,根据这些问题对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一些改进设计。望促进我国的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更好更快发展,建立更完善的输配电线路及其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因为需要管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前导课程,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该课程在介绍信息系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的基础上,着重讲述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实施与评价方法,并强调注重人与社会因素在开发和运行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1-3]。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规划、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工具与技术解决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以及运行维护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教学是讲授信息系统开发方法,重点讲解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与测试、运行维护等阶段的工作原则、工作步骤、基本方法及开发文档,奠定学生在开发方法方面的理论基础。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课内实验使学生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主要步骤、工作内容并能够利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常用工具与技术,培养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理论涉及到诸多领域中的知识,对于没有系统开发经验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有必要通过实验环节加深学生对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等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该课程实验教学的特点是头绪多、内容泛、时间短,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一直是从事该课程教学老师探讨的问题。
1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实验教学在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式、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实验内容不够完善、实验教学方式不灵活。
1.1实验内容不够完善
目前有很多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材,但是几乎没有与之相关的实验教材[4]。各学校大部分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设定课程的实验内容。从我们调查的一些学校看,普遍存在实验内容不够完善问题,无法让学生全面理解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和过程。
当前大部分学校以课程设计方式进行课程实验,而课程设计内容是让学生提交一个以数据库操作为主的简单信息系统,不要求学生按照工程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不要求学生提交系统分析与设计报告。实验内容不能有效服务于课程理论知识,例如,在讲授系统分析时,要把具体的用户需求转换成抽象的逻辑模型,这些模型包括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等。若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需要建立用例图、类图、序列图、协作图、状态图、活动图等各种图形作为表达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模型[5]。但是很多学校没有设置与之对应的实验内容,这样,学生会感觉到课程理论知识非常抽象,不能理解工程性系统开发概念,无法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
1.2实验教学方式不灵活
目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实验教学多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式:1)分散式实验教学,即每周2节实验课,实验时间分散于整个学期;2)集中实验教学,即在理论课结束以后,集中两个星期的时间让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完成一个项目的开发。
采用第一种教学方式的学校往往是实验资源较为紧缺,很多班级和课程共用实验室,为了便于管理,每周把固定的时间分配给某个班级的某个课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不像程序设计等课程那样可以把实验任务较为均匀地分配在每周,而是前期理论知识多,后期实践性知识多,授课老师如果不能很好地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就会造成学生前期实验课没事做、后期实验任务重情况。
采用第二种教学方式尽管可以充分利用实验时间,但是在一两周内让学生对一个项目进行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等一系列工作是不可能的。如果教师的考核重点放在最终实现的系统,那么学生就不会重视系统分析与设计过程,而仅仅重视最终系统的实现;如果教师要求学生提交系统分析报告和设计报告,学生也往往是在系统实现以后,再撰写信息系统分析报告和设计报告,这样就没有按照软件工程的工作流程来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不利于学生掌握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而且会误导学生重视系统实现,轻视分析与设计,而这恰是软件开发工作的大忌。
2实验教学方法探讨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实验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1充实实验教学内容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常用工具的使用,明确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主要步骤、每步所要做的工作,能够利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常用工具与技术进行系统开发。根据此教学目的实验教学内容应该设置CASE工具实验和课程设计实验。
2.1.1CASE工具实验内容
开发工具实验主要让学生熟悉一些辅助系统开发的CASE工具,学会利用这些工具辅助系统分析与设计。CASE工具实验主要是练习使用Microsoft Visio[6]、Rational Rose[7]和PowerDesigner三种工具软件[8]。
针对结构化生命周期法我们要求学生熟练掌握Microsoft Visio的使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中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是通过图形工具来描述系统的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的,例如系统分析时使用了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等,而Microsoft Visio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个专门用于图形解决方案的软件。该软件具有强大的作图功能,具有常用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模型的模板,这些模板包括组织结构图、数据流程图、框图、流程图、数据库实体E-R图、Gantt图等,利用这些模板可以快速建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模型,而且该软件操作简单,易于使用,具有方便的修改功能,方便学生使用。
针对面向对象开发方法我们要求学生初步学习使用Rational Rose,目前Rational Rose是应用较为广泛的面向对象建模工具软件。通过该软件让学生体会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特点和UML建模的基础知识。
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基础,在开发信息系统时数据库建模是必须的,针对数据库建模工具我们要求学生初步学习使用PowerDesigner软件,PowerDesigner是Sybase公司的CASE工具,利用PowerDesigner可以制作数据流程图、概念数据模型、物理数据模型,可以生成多种开发工具的应用程序。通过该软件让学生掌握数据库建模过程
2.1.2课程设计实验内容
课程设计就是让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项目(如图书管理系统、账务处理系统等),按照系统开发过程完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和系统测试。针对具体项目要求学生进行初步调查,但是学生对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的可能性很小,而学生又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业务不是很清楚,所以课程设计的案例最好选择学生熟悉的项目,例如学校的图书管理、宿舍管理、教材管理等系统的开发。在进行具体项目设计时要求学生完成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在各个开发阶段具体要求如下:
1) 系统分析阶段。要求学生进行业务流程描述、功能需求分析,数据流程分析,利用一种CASE工具描述以上分析结果,并提交系统分析报告。
2) 系统设计阶段。要求学生根据系统分析结果进行系统设计,包括系统整体结构设计、系统具体功能模块设计、数据库设计等,并用CASE工具描述设计结果,提交系统设计报告。
3) 系统实现与测试阶段。该阶段主要是软件系统的实现,要求学生对开发的软件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并对自己开发的软件进行自评,软件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最终提交一个可以运行的系统、系统测试报告和用户使用手册。
以项目为依托的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软件测试等知识,并对这些知识加以提炼,融会到项目开发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应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理顺实验教学计划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辅助课堂理论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的理论知识,因此其实验内容和实验进度应该和课堂理论教学保持一致,不仅在教学内容上保持一致,而且在时间安排上应该相辅相成。我们学校安排该课程理论教学为54学时,实验教学为36学时,课程平均分配到18周,即每周3学时的理论课、2学时的实验课。由于共用实验室,实验时间不能灵活安排,为了使实验内容服务于理论教学,我们根据理论教学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统筹安排,表1是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教学计划安排。
Case工具实验安排在前4周(共8个学时),此段时间课堂教学讲授一些概述性知识,没有具体的实验任务,把Case工具实验安排在这个时间可以充分利用这段实验时间,不至于学生在实验室无事可做,而且可以为后面的课程设计熟悉相应的Case工具。对于一般学生8个学时掌握3种工具的使用可能感觉吃力,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Microsoft Visio+ PowerDesigner或者Rational Rose+ PowerDesigner。与此同时,课程进行到系统分析与设计时,实验既要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任务,还要继续练习使用Case工具,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练习Case工具的使用。
对于课程设计实验,很多学校安排在课程结束后2周到3周时间集中完成。而我们把课程设计任务分散到13周完成,在第5周让学生选择拟开发项目和开发方法,根据学生的意向和能力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开发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具体的项目,系统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全部基于此项目内容进行实验。对于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一,如果选择结构化方法则要求学生在第5―8周对其开发的项目进行结构化系统分析,用Visio描述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在第9―12周进行结构化系统设计,用Visio描述系统总体结构、系统流程图等,并要求撰写系统分析报告与系统设计报告;如果选择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则要求学生在第5―8周对其开发项目进行面向对象分析,使用Rational Rose描述用例图、活动图、顺序图等,在第9―12周进行面向对象设计,要求学生使用Rational Rose描述类图、撰写系统分析与设计报告。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要求学生使用PowerDesigner进行数据库建模以及把PowerDesigner中生成的物理数据模型自动生成数据库。在项目开发的每个阶段,学生和老师在实验课上随时沟通,教师对学生提交的内容提出修正意见和建议,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一直到最终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课程设计成果。这样实验内容紧跟课堂教学内容,一环扣一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系统开发的整个过程,认识到分析与设计的重要性,纠正系统开发就是编写程序的错误思想。课程设计以项目小组的方式完成,每个小组根据成员的兴趣和专长分配工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项目开发工程化意识和团队精神。
3结语
本文提出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法已经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年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明显优于往届毕业生,从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和学生反映的情况看,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学得扎实,由于实验课程安排合理,学生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在实验中得到了锻炼。总之,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较为抽象,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课程内容,需要教师上好实验课,为了完善该课程的教学体系,仍需要不断提出新的改革方案,不断完善各教学环节,以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促进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蔡淑琴.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21-23.
[2] 康仲远.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报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15.
[3] 郑合颂. 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若干想法[J].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35-37.
[4] 沈群力.“理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教学探讨[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4):84-86.
[5] 甘仞初.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4-294.
[6]Microsoft公司. 开发Microsoft Visio解决方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45-571.
[7] 刘敏莺. Rational Rose 2003基础教程[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8] 窦万峰. 软件工程实验教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35-297.
Study 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alysis and Design
JING Li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