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西医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本文在医用基咸化乎教学实践中,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以问题引导、背景知识体脸、实践型寻向等方面设计课件,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知识建构的目的。
大学一年级新生感受大学理论课的矢识量是高中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若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由教归单向控制教学活动,学生即使上课时听催了,但下课后却因所学内容太多,主题不铂明确,导致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达不到期垒要求,学生对这样的讲课方式感到很难适应,时间长了部分学生容易失去信心。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学习者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笔者根据医用基础化学课程内容的特点,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思想从课件设计、课堂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利用创设问题引入外在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背景知识,设计实验模型进行实践型体验,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实现知识建构的目的。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背景知识进行主动的推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课堂吸引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且教学形式新颖,对大学新生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很有好处。
1依据知识背景,创设问题,提供建构思路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他们要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知识和意义的生成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所学内容与许多自然现象相关,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有多年的化学知识背景及经验,对医用基础化学所传授的概念和内容很容易依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和理解,这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冲突,原有知识将因为新经验的引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这过程实现了知识意义的生成,是由学习者自身主动建构而成的,教师应在这活动中扮演好引导者、促进者的任务,帮助学习者不断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笔者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在《医用基础化学》教学进行实践,课件设计上改变以往用大量文字进行概念叙述和内容阐述的版面,通过用几个简单的问题,进行主题引人,创设现实情景,提供想象空间,注重逻辑推理过程,最后引出推导目标。这样设计使课件变得简洁,有层次感,讲课中容易调动学生的思路参与探索和讨论,鼓励同学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判断和推论,诱发学生自主学习实现知识建构的目的。
用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开始引导,这是展开课堂讨论和交流的基础,问题的设计,需注重层次,逐渐深人,最终实现探索目标的形成,通过问题解决认知活动,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成为认知过程的中心,也使知识结构的形成更加深刻。
2创设实践模型,体验认知过程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环境皆准的教条,其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的环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创设实践模型,可使学习者处于一定的情景中,去感知现象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从而深刻体验到知识建构的过程。
在理论课上有的知识现象可用演示方祛进行讲解,也可用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有的知识点,可根据学生知识背景在课件上设计非动感实践模型,引导学生积极去体验、推导实验结论。设计非动感实践模型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一种课件设计模式,只需在课件上提供实验平面装置图,用语言文字描述各种实验条件,还可让学生创造性地设计特殊条件,对同一实验装置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实验条件可用室温或者分别控温等方法,对于不同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会怎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判断他人答案的合理性,同学之间可以展开讨论,综合起来再发言。由于同学的背景经验不同,推论的结果往往不相同,这样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起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能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
同一实验设计几种不同的实验条件,可帮助学习者从多视角想象,由于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不同,对结果的理解也迥异,教师一定要在设问中提供一些引导学生思考的情景,以便增加实践的真实感受。例如让学生去感知U型管实验中是否有风在流动?会停止吗?什么时候停止?通过这些问题增加学生对蒸气流向的实感,帮助其获取正确的感知。这样的教学形式丰富了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习者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而且突出了学生是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习的主体。从多个方面设计实践条件,可以形成复杂的“十字交叉式信息图”,使学习者从不同方面了解信息,获得一个更为完整的知识概念,同时形成对真理性知识的趋同性。
3引入外在信息,诱发探索动机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整个中医学体系的基础性学科至关重要,根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概念抽象、模糊难懂,枯燥难记,只有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今后学习与临床实践中,做到融会贯通。
1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不同于现代医学,其特点以下:
1.1具抽象性中医基础理论不象现代医学建立在解剖和实验等科学的基础之上,具体阐述人体脏腑的解剖结构,所讲病因易被理解和认识。而是建立在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通过总结实践规律,来解释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现象,所讲主要内容阴阳五行、人体脏腑、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病机,比如说: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都带有哲学思辨,偏向于抽象性,理解十分困难。
1.2具有整体性和联系性中医基础理论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认为人体与生存环境、心身的和谐是统一整体。在探诊病因时,常常与宇宙自然结合整体性处理。而且所讲述的是人们从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和临床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必须依赖于临床。不同现代医学有具体的组织结构和实验等作为基础,即使脱离临床也能理解。因此,在基础理论学习中,必须联系临床实践,才能够熟练掌握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以及发病原因和致病机理,系统性的对患者出现症状做出分析。
2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适应度慢由于中医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叙述性,都是些基本概念,专业术语,对刚进入中医大学的学生来讲,单靠认真死记书上讲的内容,脑海中没能及时跟进哲学思辨,去接受抽象的基础理论肯定消化不了,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产生畏难情绪。即使靠机械记住的,也不能在临床实践中做到举一反三,甚至好多的学生是差不多学完了整个中医学科的知识之后,才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有所了解。
2.2教学理论与实践分割独立,前后不一致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临床实习只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检验前期教学的效果,被割裂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阶段,因此,在内容、目标上与理论教学难以保持前后一致,导致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用于临床实际问题运用效果不佳,科研能力明显不足。
2.3 教学模式枯燥,成效不明显中医基础理论文字古奥,内容博大精深,学生真正透彻领会抽象的术语、概念、学说并不容易。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过程中容易出现枯燥、单调和生硬,学生主动学习性差,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易丧失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对中医学知识的理解。
3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创新方式
仅靠“老师教,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必须要在实际教学任务中,针对现象找到良好的教学办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结合临床病例,基础理论知识倒置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不能够理解的概念术语如何连贯运用,可结合临床病例倒置教学。如讲授“肺主行水”名词术语,可先拿出临床病例:某女,咳嗽咽痛发热4天,热退后出现一身悉肿。并提出问题,咳嗽为什么会产生水肿。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后,得出结论:咳嗽乃肺气失宣所致,而肺气的宣发肃降与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密切相关。继之紧扣名词术语的定义,强调正是由于肺气宣发失常影响到水液代谢,水液停留于肌肤,发为水肿。如此这般的,学生便能深刻理解到抽象知识的理解,易于掌握。
3.2循循善诱学生开动脑筋,活学活用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课堂中,留下少许时间,给出接合本次课堂内容的一些病案,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进行现场模拟诊断治疗,分析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内容,给出药方,然后再进行课堂讨论,总结复习巩固。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临床辩证分析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培养学生学习人文知识,充分利用知识迁移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与中医有关的哲学、人文等书籍,充分利用知识迁移,将所学的多种学科知识运用到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的思考理解中,来掌握中医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性,认识并接受抽象思维的中医学习方式,确保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3.4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积极灵活运用启发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效结合多媒体,通过课件、光盘、动画等多重视听效果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如脏腑经络,可通过动画片播放各经络循经走向,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加深印象。
3.5借助现代医学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利用中、西医学的统一性,通过比来学习,来研究对于相同的生理及病理现象,中、西医学则会发现共同点及不同点, 有助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认识中医理论的特殊性。
4结束语
总之,“学无定法,教无定规”,中医基础理论是构筑中医药学的基石,认真研究每种教学创新方法特点及内容,并融于教学过程中,才能保证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能较好的传授给学生,为后期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l] 王蕾,李春英,张炎,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调查情况分析[J].中医教育,2000,19(6):23.
[2]赵智辉.互动式教学探讨[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2(24):l
[3] 刘道清,周一谋.中医名言大辞典[M].北京:中原农民出版社,1991:630-637
长期的医疗实践己经反复地证明,中医学基本理论在指导临床防治疾病、增强健康保健等方面具有着显著的科学性,但是,隐含在其中的科学内涵尚有待于运用现代科学的思维和手段进一步研宄和发掘。在中医药高等教育过程中通过何种模式将科学的中医学理论传授给学生,是迫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在论述了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思路。
1.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卫生体系中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药临床实践以及中西医结合研宄的基本理论,其基本理论涵盖了中医的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腧穴等学说,其理论的系统性、严密性、完整性以及指导临床实践的正确性,己经被长期、反复的检验和证明,其科学性是毋庸质疑的。但是,由于中医学基础理论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历史局限性的影响,其基本理论大多停留在整体、器官和系统的宏观水平上,缺乏细胞、分子以及基因等微观水平的研宄;并且其科学性多滞留在朴素的辨证唯物理论上,由于缺乏现代科学实验的客观证实,以至于其科学性受到了无端的质疑。由于中医学基本理论科学性的研宄相对缺乏与滞后,因此蕴涵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固有的科学内涵没有能够充分地展现,严重防碍了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科学发展观认为,中医药学继承与创新其关键在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而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医理论现代科学化,实现中医药理论现代科学化是新世纪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促进和实现中医药现代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充分吸取现代科技的成就,对中医药基础理论进行证明性、发展性乃至批判性的研宄,使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现代科技的特征。中医学基础理论是否实现了现代科学化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科学性和先进性,而科学性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基本理论 借助于现代实验学的方法、手段进行分析研宄。从医学的共性来讲,中医学基础理论研宄应当借鉴现代医学中的实验科学思维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生理、病理以及药理等理论进行科学性的诠释。
2.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可行性
中医学基础理论研宄与发展的实践己经初步证明,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五脏六腑虽然与现代解剖学中的同名器官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很多情况下中医学脏腑的某些功能己经在现代医学中找到了相对应的功能系统。如中医学的/肾”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有关,肾阳虚的定位在下丘脑;中医学的/心”与现代医学循环系统的心血管功能具有一致性;中医学的脾脏与现代医学中的消化、吸收功能密切相关;肺与大肠相表里”己经从形态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治疗学等得到了证实等等。上述有关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从而说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物质性是可以通过科学实验证实的。
中医药院校是培养和造就继承与创新中医药学高级人才的摇篮,在实行中医药学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将科学的中医学基础理论传授给被培养者,用何种教育方法和模式培养出具有继承与创新能力中医药学高级人才,是迫在中医药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运用现代实验教学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重视和发展实验教学,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改变中医基础学教学依附于单一的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以现代实验教学科学方法和手段作为切入点,探讨和建立能够展现富有科学内涵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直接、更容易地理解、感受和接受科学的中医学基础理论,进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睿智地揭示和发展科学中医药学高级人才的目的。
3.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内涵构建
3.1师资队伍的建立教师始终是教学中的主体,是能否建立起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所以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比较长期艰辛的工作,目前只能够从现存的师资中,遴选既具有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又具有现代医学科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的教师为主体,建立一支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所构成的师资队伍。各门课程中要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组成学术骨干团队。并加以培训和训练,达到既具有深厚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基本理论功底,又娴熟掌握实验技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能够在授课过程中阐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同时,适度地将现代医学科学研宄中医药理论的成果进行针对地介绍;在现代医学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又能够引入中医学基本理论,加以适度的说明。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能够带领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
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在职教师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是建设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教师遴选上,一是要选拔在中医药院校系统地受过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教育,毕业后又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现代医学教育,或是研宄生阶段在现代医学基础学科专业毕业;二是在西的哪种形式教师,都应该进行系统的培训,由经验丰富、中西医理论和实践能力较强的专家进行训练和培养,以期达到合格的水平。
3.2教学资源建设建立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进行教学大纲的建设,在目前应用于教学相关课程的大纲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具体的做法是:应在现代医学基础课程中适度地增加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在中医学课程中适度地增加现代医学基本内容,但是一定要控制好内容的量。然后根据大纲的调整情况,进行适度地调整教材内容,和编写相应的理论与实验教材。并且要特别注重建立不同课程需要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基本内容。目前中西医结合各类教材己经开始陆续出版,但是其内容的选择是否具有针对性、其中西医和中医内容量的多少、两种医学内容衔接的连贯性和吻合性等,还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所以在选择教材时必须仔细、认真,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实际性地选择中西医结合性教材。在选好教材基础上,根据教学时间分配,完成教案、教学讲稿、多媒体课件等的编写与制作工作。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建立新的、能够体现中医基本理论科学性的实验项目。
3.3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按照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建立实验基本技术训练、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按知识结构和专业进行分模块、分层次的设立实验教学模式。具体由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创新技能训练模块构成。
(1)实验技能和验证性实验。在进入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之前以及进行的过程中,应首先完成实验基本技能的学习,并且结合基本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完成各个课程的验证性实验项目,为进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打好坚实基础。在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和验证性实验教学的同时,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新项目建设和发展。要为开发和构建具有中医药院校特点的中医、针灸、中西医结合和中药性实验教学服务。
(2)综合性实验。依据生理学、病理学、中药药理学、针灸学、中医学基本理论等多门课程教学进展,即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知识的量,构建综合性实验平台。该平台打破了不同医学体系、打破了课程体系、更打破了课程内部的章节顺序,而构建成现代医学基础各门课程内部的系统与系统之间,各门课程与课程之间、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交叉;建立人体器官与器官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器官与分子水平之间、整体与细胞水平之间的广泛而深入的交叉性综合实验平台。在此平台上实现现代实验技术为证实与展现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服务。
(3)设计性实验。在通过了综合实验阶段的学习和锻炼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以证实和展现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规律的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常由学生组成课题研宄小组,自己提出实验设计方案。首先确定所设计实验的目标和想要说明的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哪一个科学问题,在确定的实验设计的目的与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文献收集整理、进一步构思选题,设计实验的技术路线、实验步骤、实验方法及所应用的手段,直至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再由教师审阅修改后在小组会上进行开题论证,其方案经指导教师审查同意后,组织学生开展预实验,通过初步的实际实验或观察获得数据,认为可行后进行正式实验,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书写成报告,最后进行课堂答辩等。同时要明确注意事项,并且根据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合理安排实验设计方案。
必要的情况下,由教师提出实验题目,组织学生实施。
3.4建立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水平的客观评价系统建立理论、实验教学的评价系统,是客观、公正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重视新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促进学生积极参加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实践学中习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作为评价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即医考核方法,应该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来制订,不但要全面考虑理论与实践比重关系,也要兼顾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特别对实验环节的考核,不但要对实验基本训练内容和验证性实验操作掌握的情况,更要对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能力进行测评,努力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考核体系。
具体做法可以将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与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分开进行考核。同时,还应该考虑将实验理论知识与具体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分别进行。实验理论知识可以用笔答或从己经建立的计算机题库中抽题考试形式进行;实验技能性考试必须在实验室实地进行。并且根据各类型实验的所占比重来确定成绩的百分比。因为综合性实验是获得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内涵的重要途径,所以必须引导和促使学生着力于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内容,此部分评价方法应该专门设立既体现基本理论又能够体现动手能力考核指标和项目,同时不但把重点放在具体动手操作能力与水平上,而且更能够透视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中医护理的教师培养
现如今,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薄弱,学生专业成绩较低,同时,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日益明显降低。高职教师面对学生这一发展现状,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首先,教师应从自身做起,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并实施鼓励性的教学评价,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学生发展优势不断扩大。教师不仅要传授丰富的护理知识,还应主动与学生交流,做学生学习路上的引领者和帮助者,以此增进高职生和教师之间的友谊[2]。此外,在中医护理课堂中,教师应将学习主动权赋予学生,为学生理论知识时实践提供机会,促使学生通过实践巩固护理基础知识,掌握职业能力。教师还可以借助实际病例鼓励学生尝试病例分析,即以赋予学生角色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丰富学生的临床体验,促使学生学习目标以及护理教师的教学目标及时、顺利完成。
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数中医护理教师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医学院校毕业生占较大比例,尤其是护理专业和医疗专业,这类中医护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较匮乏,且临床实践经验较少,知识结构也略显单一,进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不到理论知识的全部传授,对于学生所提出的中医护理问题,教师也只是敷衍了事,并不能深入讲解问题,由此不利于打造高效的中医护理课堂。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地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丰富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积极主动参加学术交流研讨会,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申请外出学习,以此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强化教师的中医护理素质[3]。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西医相关知识引导本专业知识点的理解和深入研究,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提升自身护理水平。例如,为了减轻胃肠手术患者的疼痛,缩短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时间,提升患者治疗的满意度,可以应用合谷穴位按摩方法;大量不保留灌肠练习中结合中药保留灌肠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艾灸或激光照射至阴穴矫正妇产科胎位异常等;在注射法练习中结合中医的穴位进行穴位注射等。这不仅会巩固中医护理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技能,而且这对中医护理事业进步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中医护理的教学实践
在高职院校非中医专业中开展中医护理的课程困难很多,中医学本身就是一门较为深奥的的学科,加之受学时少、内容多、教学方法单一等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较多阻力,如果这时护理知识的学习阻力不能及时消除,那么以后的护理知识学习也得不到良好铺垫,最终导致学习环节脱节,不利于学生中医护理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并且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慢慢减弱,学生中医护理的成绩会呈下滑趋势发展。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中医护理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中医护理学教育的教学质量。
2.1 整合中医护理教材
对中医护理教材进行合理优化、重新整合,更加突出中医护理的核心内容。加强现代与经典的结合是指学习中医护理学要更加重视现实,着重适应现代的护理模式、吸收现代先进的护理理念[4]。对中医辨证、中医基础理论这些课程时,高职护理学生应把它作为选修,不仅可以维持知识结构的完整,同时可以缩减学时。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医护理学中以现代护理程序为基础,灌输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内容,结合辨证施护与中医理论的传统内容,这正是结合了现代与经典的内容。
2.2 好的开篇内容是成功的一半
中医护理学的教学中好的开篇内容是成功的一半。应对中医护理学的绪论篇章精心设计,综合采用讲解小故事的形式充分介绍中国传统医学在世界上与历史上在医学史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以及我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的光辉历史。目前,不论是在卫生防疫、临床治疗上,而且在中医药的科研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贡献了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需促使学生乐学、好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习中医护理学课程增添动力[5]。
2.3 完善课程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中医护理学生的学习要求的根本理念,同时需要与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相结合,既要凸显中医特色,又要强调整体,达成此目标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首先,丰富中医护理教材内容,补充并更新临床实践教学实例,提供临床实践的机会。对于临床护理的所需医疗用品、评分细则、具体操作流程、注意事项、操作的目标等均需要完整的编写,同时严格监督使护生的中医操作水平更加规范性和系统性,在课堂传授的时候更加条理分明,更能掌握临床护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6]。其次,根据整体护理这一概念重新设置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学习人文护理内容,同时,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现代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然后,加强中医护理、西医护理的理念有机统一,即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的有机统一、护理程序与辨证施护的有机统一、整体护理与整体观念的融合。最后,严密结合人才市场需要,着重培养护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强调中西医结合,加大就业范围。
2.4 充分发扬中医特色
目前不管是学科建设还是市场需要,中医护理正以这样的趋势在发展,即中西医结合。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实施中西医特色巧妙融合,更好地凸显中医护理的独特之处,更能提高实际的临床疗效,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亦可以教授学生积极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对患者的饮食合理控制和调整,这不仅会促进患者较快康复,而且还会促进中医护理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进而促进中医护理教育与实践的可持续发展[7]。
2.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选择带教教师着重思考的是其中医临床护理操作步骤是否娴熟,是否拥有教师的责任心与职业道德,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是否牢靠。此外,构建中医基础理论培训系统,促进中医护理事業更加系统化。在进入临床实践之前,任何在职护理人员均应接受相应的课时培训,并且不少于90个培训课时,在培训的过程中,重点强化培训对象的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以此提升培训护理对象的护理能力和职业素质。在评估中医临床护理的教学质量,必须采取多向评价法,即教师之间互评、护生与教师之间互评[8]。
2.6 优化教学方法与科学评价
在中医护理的临床教学实践中必须以调动高职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主,同时,教师应创新中医护理的课堂教学方式,发挥学生学习中医护理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在中医护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中医护理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多样化、系统化,更加积极地培养高职生的学习热情,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友谊,促使高职生主动配合教师教学活动,并且,教师还应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锻炼高职生的学习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中医护理生个性化发展。
同时,中医护理临床实践考核以高职生对中医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为主,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交流水平和创造能力。
2.7 提高重视力度
中医护理教学的实践性操作性较强,且要求标准较高。因此,应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鼓励高职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中医教学中,要着重增加实践实训课程,教师应正式中医护理培训,并主动参加培训活动,以此强化自身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相关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以此来打造“双师型”的中医护理学教师。研究组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促进中医护理事业有序发展、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晓静.浅议高职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科技信息,2009(23):647-769.
[2] 程敏辉,王琳.高职医学院校《中医护理》课程教学改革之探讨[J].教育论坛,2008,98(10):73.
[3] 胡桃英.中等专业学校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实践[J].中医教育,2007,26(4):73.
[4] 申惠鹏.中医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 范新六,赵唯贤.中医护理学教学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0(4):398-400.
[6] 袁志坚.中医护理学课程中针灸模型教学和真人教学的体会[J].教育论坛,2009,109(9):69.
[7] 吕明.中医推拿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4):643.
1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考试现状
到目前为止,纸笔化考试仍然是检查教学效果和考核学生水平的主要且有效的手段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我院中医学课程考试存在以下现状:
1.1考试目的功利化 中医学课程考试已经异化为中医学课程的终结,成了中医学业成绩评定的唯一手段,进而成了学生评优和毕业的重要依据,而从根本上忽略了考与学,考与教,考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1.2考试内容教材化 中医学课程考试内容以教材为主,过于狭窄、片面,重书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记忆能力的考核,而轻实践能力的运用,忽视了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最终把学生模式化,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3考试方法模式化 目前考试采用闭卷为主,开卷为辅的传统模式,这种考试形式主要考査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片面强调了记忆的重要性,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以至形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忘笔记”的怪圈。
1.4考试评价分数化 由于考试的分数仍是考核的重点,从而导致了学生对考试的目的产生错误的理解,纯粹为了最终的分数而并没有对知识充分掌握,死记硬背成了争取高分的手段,从而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1.5考试作弊现象 以闭卷考试、强调机械记忆为主的考试方式,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卷面成绩比重过大,也不利于学生们平时的学习和积累;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获得学位,而且是学生评优、评奖、人党甚至找工作的主要依据之一,致使学生在考试中为了通过考试、考出好成绩铤而走险,利用各种手段谋求作弊,造成考试作弊现象。
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考试存在的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了教学质量,阻碍了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2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教学特点
2.1突出重点,横向联系 中医学内容丰富但课时少,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传授相关知识,需要在内容上有所侧重,应当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的教学上。中医学的精髓内容要讲深讲透,要突出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和辨证论治,避免引用大量的文言文。在讲解藏象和辨证部分时,突出重点,删节重复,同时注重它们之间的横向联系。比如,在讲解脏腑功能的水液代谢方面时,可以将肺通调水道、脾运化水湿、肝主疏泄、调节水液代谢以及肾主水等功能加以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能够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使学生对水液代谢和脏腑关系有整体认识。
2.2注重中西医理论的联系 在教学中,坚持中医学理论特色同时,还应结合现代医学的科研成果进行中西医结合的讲授,例如:西医注重外因的分析,而强调内因是中医学病因学的特点;西医对局部病理变化研究细致,而中医学则侧重整体的变化;在治疗方面,西医对病原学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对扶正祛邪有独特的理论和治则,通过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对比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中西医学思维互补、方法互参、技能 互用的优势,使学生建立有利于医学创新和发展的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方法。
2.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由于中医理论多比较抽象,与学生在此之前所学习的西医理论知识联系较少,此时若继续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不妨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即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考试改革思路
高等医学教育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要培养和提髙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通过对考试方法、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的改革,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能力。考试改革是实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为加强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试不应再以考察学生的记忆力为重点,而是要突破回忆式纸笔测试的考试模式。
结合目前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考试的现状及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教学特点,拟提出考试改革思路。
3.1改革考试内容 考试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考核,要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考试方式可实行开卷考试、闭卷开卷相结合、半开卷考试。目的是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悉和掌握程度;第二部分为操作技能考核,主要是四诊部分中脉诊的基本操作方法、常见脉象的诊察,考核方式以实际操作为主;第三部分为综合运用能力考核,采用案例分析方式进行考试,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考核方式可采取课堂上学生小组讨论、上交实验报告的方式进行。
3.2改革试题题型 加强命题的科学性、合理性。考试要测试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注重智力和能力的培养。教师编制的考题,在内容上不仅要对课程内容具有足够的覆盖率,也要涵盖新确定的教育目标;题型上要根据考试内容、考试目标,灵活采用不同类型的试题。填空、选择、是非判断等客观题与简答、分析、论述等主观题的比例最好为40%和60%,少出一些只用一种方法或只有一个答案的题目,而多出些需经学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才能做出来的题目。
3.3实行教考分离 教考分离有利于教学考核的公平、公正,有利于教学评价的科学、有效,有利于教风、学风的根本好转,使学生认识到,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平时的努力程度,取决于所学课程掌握与理解水平的高低。在具体实践中可通过建立题库、指定教师命题、校际试卷交流等实现教考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