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信息化成功案例

企业信息化成功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信息化成功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信息化成功案例范文第1篇

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共成长

1987年,太极公司成立之初就迅速推出了太极2220超小型机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迅

速占领国内小型机市场,产品广泛应用于国防、石油、交通等国家重点行业。从那时起,企业信息化便成为太极重要业务方向之一。

在太极服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历史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当属服务贵溪冶炼厂。1993年,江西铜业集团贵溪冶炼厂准备淘汰上世纪70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工业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闪速炉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先进的网络、数据库窗口的平台上重构系统。当时,日方报出1亿多元的天价,而且工期不能少于40个月。关键时刻,太极公司担当重任,以不到1000万元的投入,仅用12个月就提前出色完成任务,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工厂对这次计算机系统成功改造十分满意,并派专人到太极计算机公司送锦旗―“开应用先河,长国人志气”。这是用户对太极所总承的这个项目发自内心的评价,太极也因此成为用户的长期合作伙伴,在随后十余年相继参与了该公司多项信息化建设工作。2006年,太极公司再次承担开发江西铜业集团贵溪冶炼厂30万吨冶炼项目闪速炉计算机优化控制系统,为贵溪冶炼厂30万吨项目投产做好信息化准备工作。

太极企业信息系统事业本部总经理冯国宽总结说:“太极涉足企业信息化领域就明确了自己的定位,我们要以服务国资委下属的国有大中型集团企业为主,与用户共同建设国家重点企业的信息化工程。20年弹指一挥间,太极出色地完成了航空、石油石化、电力等诸多行业的大中型国有企业的重要信息化项目。我们在企业信息化方面积累的行业经验、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能力也在逐年提升。”

重视项目管理是成功之道

多年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经历,让太极在面对大型企业的大型项目时比别人多了一份信心、耐心和细心。

冯国宽指出,IT服务型公司与产品型公司有着明显的不同,太极是从事IT服务的公司,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一对一的解决方案,产品的可复用性差,因此项目管理是IT服务型公司的核心能力之一。

太极出身于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有着雄厚的技术背景。如何把技术优势转化为项目管理优势是摆在太极项目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冯国宽认为,转化的关键在于以下四点:首先是文化的转变,由重视技术的文化逐步转向重视项目管理的文化;其次是组织级过程控制能力的加强,通过规范项目执行过程、报告机制、分析机制、控制机制,在组织层面掌控风险,保证质量;第三是项目经理个人技能的提升,把具有专业技能的项目经理放在规范的项目流程中才能保证项目的成功;最后是对公司多年的项目经验不断进行总结,形成方法论和知识库,为项目的执行提供有力支撑。 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完善的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和专业服务体系、项目管理的丰富经验和长期积累的企业信息化服务人才,是太极企业信息系统事业本部在业内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能够获得相对优势的重要因素。而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准确定位,内部一直坚持的精细化管理方针,再加上多年来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共同成长的经历,更成为太极企业信息系统事业本部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制胜的根本法宝。

太极企业信息化成功案例

•江西贵溪冶炼厂闪速炉生产过程

计算机监控与管理系统

•唐山钢铁公司实时生产信息系统

•太极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信息化项目

•民航气象数据库升级改造

•华北电网企业经营决策管理系统

•华北电力集团公司信息网络系统

改造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面向电子商务

企业信息化成功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信息化知识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传统建筑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加入WTO后,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建筑企业纷纷把目光转移到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建筑市场。据日韩两国业界对中国建设市场的调查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的建设市场规模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全球第三位。2004年9月中国政府出台规定,承认外国建设工程公司在其本国所取得的建设施工资格和成绩及其技术人员的资格。目前已有日韩美等国家的多家企业获得了中国建设市场的准入资格。论文百事通中外企业、外国企业之间在中国建筑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已迫在眉睫。国内的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加强知识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则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施工企业信息化现状

(一)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外部环境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专业领域有建设部的“中国工程建设和建筑业信息网”,各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地方管理网站,“中国建筑资讯网”等专业的建筑网站。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信息化,如北京市建委建筑业管理处的网上资质管理系统、招投标信息的系统等。根据建设部《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至2008年,要建立建筑材料与设备信息库、工程造价信息库、施工法信息库、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信息库等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建筑市场综合监管和企业信用档案等信息系统等。在公共资源领域,如工商、税务等部门已在国家信息化“三金”工程的平台下实现了年检、报税等网上办公。以上建筑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完善将为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一个较为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施工企业信息化的施行状况

目前国内施工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参差不齐。一些大型企业已设立了自己的网站或网页,能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各项计算作业和辅助管理工作,如办公自动化系统、招投标系统、设计计算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初步实现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但多数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很大一部分工作还依靠手工,信息基础平台不健全,应用专业软件的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财务、预算软件上,且以单机版为主,没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自动传递。还有一些企业由于基层的管理还较为混乱,对工程施工中的各种成本浪费和不正当行为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使得专业软件很难发挥作用,出现软件用了没效果,或是软件有人买没人用的局面。一些人尤其是企业的领导者对信息化没有给与充分的重视,或者认为配置了电脑等软硬件设施就是信息化的理解误区都是这些企业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现象。

二、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一)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措施

信息化建设的第一层次是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实行办公自动化。调查显示,传统建设工程项目中2/3的问题与信息交流有关;建设项目中10%到33%的成本增加与信息交流问题有关;在大型工程项目中,因信息交流问题而导致的工程变更和错误约占工程总成本的3%到5%。可见信息交流对企业的重要性。借助于信息网络平台,可以实现企业内信息的共享和及时的上传下达,使信息流通方便快捷。同时,建立以企业本部为核心的网络与通信系统,为项目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通过企业及时通讯工具,如MSN、E-mail等的应用,方便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及时沟通。通过应用VisualMeeting多媒体工具使总经理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组织会议,视频信息通过宽带网络传达到各个项目部的终端,不但详细地记录了会议的过程,而且还可以回顾会议中的重要信息,解决了企业异地施工项目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存储问题,实现了高效率的网络协同工作。另一方面,建立企业的网上对外窗口,可以及时完成企业和工商、税务、社保、业主、监理、分包等之间的资料传输,既节约了成本,也提高了企业的对外运转效率。同时,也要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集防入侵、防病毒、传输加密、认证和访问控制于一体的,包括有较完备安全制度的,动态的信息系统安全体系。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信息化建设的第二个层次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一体化系统或集成系统,它进行的信息管理是从总体出发,全面考虑,保证各种职能部门共享数据,减少数据的冗余度,保证数据的兼容性和一致性。信息依靠管理系统实现收集、分析、应用、共享,只有集中统一化,才能成为企业的可用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不只是计算机的应用,关键是要有各类管理软件组成的子系统的支持。如以财务管理、经营计划、人力资源、客户关系管理等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以计划进度控制,估算与费用控制,采购管理和材料控制,质量控制,费用、进度综合监测,设计管理,采购管理,施工管理,合同管理,项目财务管理,项目电子文档管理系统,项目管理信息协同平台等为核心的综合项目管理系统以及提高方案优化和工程设计水平,提高设计信息共享与复用性的工程设计集成化系统。从而实现整个企业层面和项目层面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提高施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三)信息化建设中的知识管理

信息化建设的第三个层次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技术等资源的扩散和创新。当前的企业信息化已经不只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要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必须具有将信息所带来的短暂竞争优势转化成持久竞争优势的能力,必须拥有捕捉信息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来源于企业信息化的深层次发展,即企业的知识化,企业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管理为手段的知识、技术等资源的扩散和创新。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对知识的收集、整理和传播,而是利用组织智力或知识资产创造价值的过程,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显性知识的透明化

一般来讲,企业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显性知识包括企业的各种规章、工作流程、商业计划、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等等。显性知识一般能通过计算机进行整理、归档和储存。通过采用编码和分类技术,利用信息网络,使之非常容易被检索和查阅。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及时地获知企业中最新的知识变更,如规章制度的修订、企业重要事件的发生、工程项目管理新理论和新方法等。对于企业的新员工,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迅速地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很快就可以熟悉环境,融入到企业的文化中来。

2.隐性知识的共享化

隐性知识侧重于企业及员工在工作中积累的一些方法和经验,主要储存在人们的大脑里。对隐性知识的识别和共享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难点。在传统的施工企业中,很多缺乏经验的项目管理人员依然是在实践的失败中积累自己的经验,给工程项目带来损失的同时,也阻碍了本人的发展速度。对此,企业可以通过人员间的交流,辅之以定期的培训,由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将工作中的知识积累制作成文档或者PPT,通过培训传授给其他人员。也可以通过MSN,ChattingRoom等即时通讯工具,使各项目部及公司总部员工之间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及时沟通,使员工围绕这些主题进行讨论,群策群力,帮助找到一个较为满意的解决办法,可以节约盲目施工带来的诸多损失。同时,企业应注意将各种途径表现出来有价值的隐性知识及时归纳总结,编成案例库或流程规范等,从而将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供公司及其他项目部参考借鉴。

3.知识创新的持久化

对于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任何依赖于固有技术和知识的竞争优势都是短暂的。为了不让竞争优势随着原有知识价值的贬值而消逝,企业应当拥有对知识持久创新的能力。知识创新不是单纯的依靠知识管理工具来提供,更多的是要依靠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发挥,依靠的是有创新精神的人,因此知识创新的关键在于激发企业的创造力,将创新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使员工将创新作为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的追求,这也是构筑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源泉。要达到对员工的激励目的,必须具有相应的奖惩机制。企业可以通过一些容易量化的指标,如员工在系统平台中对其他员工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提供数目和质量、对知识共享平台建设的合理化建议数目、将新理论、新工具应用于实践的成功案例等对员工的创新情况进行考核,结合相应的激励措施来增强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相互帮助和交流知识经验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员工积极的知识创新欲望,使企业朝着学习型组织的方向良性发展,最终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新晨

企业信息化成功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四上”单位;信息化;互联网;电子商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30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03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信息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增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是长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长沙“四上”单位(本文所指“四上”单位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单位,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单位,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及进程,为决策者制定政策,并为长沙信息化建设提供现实依据。

1 “四上”单位信息化发展特点

1.1 信息化基础建设日趋完善

1.1.1 计算机使用基本实现全覆盖

全市6 744家“四上”单位中,99.6%的单位在生产经营中使用了计算机,计算机拥有覆盖率较2014年提高0.6个百分点。“四上”单位共拥有计算机42.3万台,平均每百家企业拥有计算机6 266台,较2014年增加294台,增幅达4.9%。

1.1.2 互联网接入基本实现全覆盖

99.6%的“四上”单位使用互联网,比2014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98.5%的企业通过宽带连接互联网,比2014年提高2.5个百分点。

1.1.3 企业信息技术人员大幅增加

调查显示,有信息技术人员的企业占所有“四上”单位的88.2%,比2014年提高3.8个百分点。“四上”单位拥有信息技术人员4.23万人,平均每百家企业拥信息技术人员627人,较2014年增加147人,增幅达30.6%。信息技术人员占“四上”单位从业人员比重达3.0%,较2014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信息技术人员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高于“四上”单位信息技术人员平均水平。

1.1.4 大型企业网站拥有率最高

调查显示:有4 265家企业拥有网站,网站拥有率达63.2%。从规模看,大型企业网站拥有率最高,达94%,中、小、微企业的拥有率分别为71.7%、61.6%、41.5%。分行业看,网站拥有率最高的是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达92.2%;其次较高的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88.5%)、教育(83.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78.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71.1%)。

1.2 信息化投入结构日趋优化

1.2.1 信息化投入大幅增加

调查显示,“四上”单位2015年信息化投入84.16亿元,比2014年增加13.85亿元,增长幅度达19.7%。

1.2.2 信息化投入以一次性硬件投入为主,一次性软件投入为辅

2015年信息化一次性投入金额达60.67亿元,占“四上”单位信息化投入总额的72.1%。其中一次性硬件投入43.93亿元,占“四上”单位信息化投入总额的52.2%;一次性软件投入16.74亿元,占“四上”单位信息化投入总额的19.9%。“四上”单位信息化日常运营维护投入达23.49亿元,占“四上”单位信息化投入总额的27.9%。从信息化投入构成的变化来看,一次性软件投入占“四上”单位信息化投入总额的比重较2014年增加5.4个百分点,表明“四上”单位在一次性软件方面的信息化投入进一步增加,信息化投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1.3 互联网应用日趋多元化

1.3.1 “互联网+”更多、更广地参与企业活动

随着信息化发展的大力推进,“互联网+”发展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拥抱互联网。调查显示:99.6%的企业有通过互联网开展活动,比2014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93.3%的“四上”单位使用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在企业互联网应用中使用最为广泛。其次,“四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开展较多的活动有网上银行、从政府机构获取信息、了解商品和服务的信息、对内对外招聘,占“四上”单位的比重分别为76%、62.2%、60.9%、49.8%。另外,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互联网来信息或即时消息、提供客户服务、与政府机构互动、进行员工培训等,参与的“四上”单位占比分别为39.5%、37.5%、30.4%、29.7%。

1.3.2 大型企业“互联网+”的比重更高、形式更加多样

从单位规模来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企业通过互联网开展活动差异较大。调查的13种通过互联网开展的活动,有10种活动大型企业参与单位比重超过45%,远高于其他规模企业。除收发电子邮件、使用网上银行外,大型企业通过互联网开展活动较多的是对外或者对内招聘(78.1%)、从政府机构获取信息(76.4%)、了解商品和服务信息(70.0%)、信息或即时消息(70.0%),分别高于全市“四上”单位参与单位比重28.3、14.2、9.1、30.5个百分点。另外大型企业通过互联网开展较多的活动有:提供客户服务(54.5%)、员工培训(53.6%)、拨打互联网电话或召开视频会议(49.8%)、与政府机构互动(45.1%),其中大型企业拨打互联网电话或召开视频会议的单位比重高于全市“四上”单位比重28.5个百分点。

1.3.3 互联网广告等新兴网络宣传推广方式越来越受企业青睐

在宣传推广方面,企业的互联网意识日益增强,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推广的“四上”单位比重高达89.8%,比2014年提高3.3个百分点。企业通过互联网宣传和推广方式越来越多样和分散,采取独立网站进行宣传的企业占“四上”单位总数比重最高,达43.0%,不到通过互联网宣传和推广企业的一半;其次是通过电子邮件和互联网广告进行宣传推广,占比分别为34.7%和31.6%。与2014年比较看,采用独立网站和电子邮件等传统方式进行宣传推广的“四上”单位比重略有下滑,比2014年分别下降1.1和0.4个百分点;互联网广告、社交网络或即时通讯社交工具、搜索引擎等新兴网络宣传推广方式越来越受“四上”单位的青睐,采用其进行宣传推广的“四上”单位比重分别比2014年提高1.7、3.0和2.9个百分点。

1.4 电子商务活动日趋活跃

1.4.1 电子商务交易额大幅增长

2015年,有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的“四上”单位有859家,比2014年增加89家。其中开展电子商务销售的企业588家、电子商务采购的企业511家,占全部“四上”单位的比重分别为8.7%、7.6%。2015年“四上”单位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为406.88亿元,比2014年增长57.5%。其中:电子商务销售额为401.51亿元,同比增长92.0%;电子商务采购额为412.24亿元,同比增长34.1%。

1.4.2 批发零售业电子商务销售额最多,建筑业电子商务采购额最多

当前,电子商务销售和采购活动已经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电子商务销售额最大,达285.64亿元,同比增长176.3%,占全部电子商务销售额的71.1%;其次是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子商务销售额分别为49.53亿元、27.21亿元、27.15亿元;建筑业电子商务采购额最大,达到307.04亿元,同比增长70.8%,占全部电子商务采购额的74.5%,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电子商务采购额分别为62.61亿元和19.58亿元。

1.4.3 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是“四上”单位电子商务交易主力军

调查显示,“四上”单位中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利用电子商务交易的比重更高。大型企业实现电子商务销售额247.60亿元,占“四上”单位电子商务销售额的61.7%,比2014年增长160.9%;实现电子商务采购额322.77亿元,占“四上”单位电子商务采购额的78.3%,比2014年增长63.5%。国有企业实现电子商务销售额275.66亿元,占“四上”单位电子商务销售额的68.66%,比2014年增长190.5%;实现电子商务采购额345.75亿元,占“四上”单位电子商务采购额的83.87%,比2014年增长48.1%。

1.5 信息化管理内部差异明显

1.5.1 单位规模与信息化程度呈正相关

从表1中可以看到,无论是财务、购销存、生产制造管理,还是物流配送、客户关系、人力资源管理,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信息化管理的程度也随之提高,大、中型企业(单位)在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程度普遍高于小、微企业(单位)。

1.5.2 企业财务管理环节信息化程度最高

在被调查企业中,财务管理环节的信息化程度达到89.3%,明显高于其他环节。这说明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环节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核心。除财务管理外,购销存、人力资源和客户关系的信息化程度也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分别为46.6%、36.6%和35.7%。

1.5.3 不同行业间信息化管理的侧重点不同

分行业看,除财务管理外,制造业企业购销存和生产制造环节信息化程度较高,分别为53.4%和34.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与建筑业的信息化侧重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程度分别为55.3%和51.8%;批发和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信息化管理主要用于购销存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应用购销存管理的“四上”单位占比分别达到71.1%和57.8%,应用客户关系管理的“四上”单位占比分别达到43.0%和42.0 %,此外,住宿和餐饮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化程度也较高,占42.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信息化管理侧重于物流配送,使用的企业高达40.7%,其他服务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程度也达到44.4%。

2 “四上”单位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

2.1 信息化投入偏少

2015年,“四上”单位信息化投入仅占营业收入的0.5%。除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4个行业大类信息化投入超过营业收入的1%外,其余13个行业大类信息化投入明显偏低,特别是采矿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信息化投入仅占各自行业营业收入的0.3%、0.3%和0.2%,远低于全市“四上”单位信息化投入平均水平。

2.2 业务与互联网融合度不高

“四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开展的活动仍以收发电子邮件、使用网上银行、了解商品和服务的信息、从政府机构获取信息等信息交换和获取应用为主,单位没有主动的融入到“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单位业务与互联网融合度较高的,如:提供客户服务、在线提品、消息或即时消息、员工培训等活动应用的“四上”单位比例不高,均低于“四上”单位总数的40%。特别是占“四上”单位总量70%的小微企业(单位)多项互联网活动应用比例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比较近两年“四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开展活动的占比情况发现,应用各项活动的“四上”单位占全市“四上”单位总数的比重变动极小,“四上”单位业务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进展缓慢。

2.3 信息化管理程度偏低

除财务管理外,“四上”单位应用信息化参与购销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的单位比重均不到40%,应用生产制造管理、物流配送管理的“四上”单位比重更低,不足20%。信息化管理多侧重于单位经营的某个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多数企业没有实现信息化对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的改造,难以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最大效能。

3 加快单位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单位信息化发展的因素之一,也是很多单位信息化建设缓慢主要原因。单位信息化建设必须对信息化技术、生产管理、资金投入等进行可行性研究,设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基金,以市场筹资、银行间接融资、引进外资、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拓宽单位融资渠道,提高单位直接融资比重,降低单位信息化发展的融资成本;政府方面应继续落实信息化建设项目资金,加大财政对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投入,减轻企业税负,加强宏观调控,利用相关扶持政策等,缓解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推进单位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3.2 提高单位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识

信息化能够支撑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促进其创新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渗透和运用,深刻改变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开拓出诸如软件业、科技咨询业、数字出版业、会展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等新领域、新业态。信息技术在采购、库存、订单、配送、洽谈、支付和结算等领域的应用,有助于企业实现生产管理、客户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促进商业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当前,单位要加强对单位领导者的信息化教育培训,树立行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标兵,加强单位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交流,让单位了解和看到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带来的效益,政府要做好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技术、人才支持服务,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氛围。

3.3 推动单位“互联网+”融合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互联网+”产业模式不断涌现。推动单位“互联网+”融合发展,需要不断地提升单位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鼓励单位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仓储物流、运营管理等环节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推广运用互联网发展的成功案例,不断探索单位“互联网+”应用创新与发展路径。鼓励单位利用“互联网+”,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鼓励单位创新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增量;鼓励单位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提高单位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少维,高俊衡.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分析及趋势判断[J].中国经济信息,2004(6).

[2]徐永刚.杭州服务业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10(8).

企业信息化成功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供应商;SaaS供应商;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体系

1 引 言

在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模式中,供应商将应用软件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应用软件服务,企业用户只需要根据订购服务的种类、用户数量和租用时间向服务提供商支付租赁费用[1,2].该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资金和人才缺乏等难题,受到了广大企业用户的欢迎.然而,面对众多的SaaS供应商,企业用户应如何选择,是一道难题[3,4].

目前国内外有关SaaS供应商选择的文献较少.只在极少数文献中提及到用户在选择SaaS供应商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已有研究远不够具体和深入[2,5-7].有关SaaS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SaaS的运营模式、服务模式、产品定价、SaaS安全性、SaaS适用性等方面[3,5,8-13].

本文建立了合理的SaaS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及SaaS供应商选择的多层次评估模型,基于层次分析法对SaaS供应商选择的具体过程进行了分析,为企业用户的SaaS供应商选择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2 SaaS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的确定

2.1 SaaS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1)反映使用成本的指标

①租赁费用.用户使用SaaS产品时,通常按照所选用产品的类别、使用时间和用户数计费.通常的付费方式是按月支付使用费用.SaaS供应商为客户提供升级和维护等服务的费用通常包含在租赁费用中.②实施费用.SaaS产品在使用前需由SaaS厂商统一部署,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费用支出,SaaS供应商通常以实施费用的名义收取这一部分费用.③附加费用.企业用户在获得SaaS供应商提供的服务过程中,有可能需要为一些特定的附加功能支付额外费用.有些SaaS厂商还向用户收取咨询服务费用.笔者把这部分费用计算在附加费用之中.

2)反映SaaS产品功能的指标

①功能满足程度.该指标主要考察SaaS产品对企业需求的满足程度.②扩展性.SaaS模式需保证企业用户的信息系统集中在一个可扩展的平台上.企业用户可以通过该平台整合各种业务系统,使企业内外信息充分交流.③集成性.通过企业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集成,可降低运营成本并优化流程.倘若SaaS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不能和用户的旧系统集成,就很可能使企业原有的旧系统被闲置,从而增加项目的费用支出并使企业面临较大风险.④应用便利性.SaaS产品应便于用户理解和操作.⑤功能先进性.用户对软件产品的需求会不断更新.为了满足新需求,供应商所提供的SaaS产品在功能方面应不断完善,确保先进.

经 济 数 学第 30卷第4期

潘红玉等:企业选择SaaS供应商的决策及实例研究

3)反映SaaS厂商服务质量的指标

①咨询服务水平.首次使用SaaS产品的用户需要供应商耐心讲解各种功能和应用.前期的咨询服务水平是用户选择SaaS供应商的直观考察点.②稳定性.数据是企业的生命,SaaS供应商必须确保企业用户在享受其软件应用服务时,各种信息能可靠提供.③安全性.系统可能会遭到病毒、黑客的恶意攻击而导致文件失密、重要信息被删除或被篡改等.因此,信息的安全性是企业用户在选择SaaS供应商时必须考虑的问题.确保数据的传递与存储安全是企业选择SaaS服务的前提.④项目建设时间.基于SaaS模式的产品通常能够快速部署和试用.由部署到实现应用的时间如果过长,会增加企业用户的信息化成本,不利于企业信息化.⑤系统维护周期.软件系统需要定期维护.维护周期过长不利于系统的安全,过短又会增加SaaS供应商的工作量.恰当的维护周期是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⑥升级有效性.定期而有效的软件升级可使客户的需求得到满足.⑦故障处理速度.当客户使用SaaS产品出现故障时,SaaS供应商能否快速解决问题,是客户考察供应商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问题不能快速解决,必然会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损失.如果关键应用出现瘫痪,其损失将难以计量.

4)反映供应商实力的指标

①市场份额.产品在市场上所占份额可以反映用户对该SaaS供应商及其产品的认可程度.产品市场份额较大的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一般比较过硬并且服务水平较好.市场份额较小的供应商的产品通常在某些方面不稳定和不成熟,用户若选择此类供应商,将会加大经营风险.②声誉.声誉体现了供应商的综合实力.如果供应商在市场上有较好的声誉,说明该供应商一定在某些方面有相对优势,企业选择此类供应商的风险通常会较小.③经济情况.企业储存在SaaS供应商服务器上的数据中,很可能包含了一些重要信息.因此,企业用户一旦使用了某一SaaS产品,再放弃就会非常困难.如果SaaS供应商因经营不善倒闭,企业的一些重要数据将有可能丢失,这会给企业用户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企业在选择SaaS产品时,需对SaaS供应商的经济情况有所了解.④研发实力.SaaS供应商若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有雄厚的研发实力为支撑.在研发方面的支出体现了供应商的长远发展潜力.如果供应商在研发方面投入不足,其后续的系统升级、功能更新等就很难得到有效支持,这必然会影响供应商的长远发展.⑤项目实施应用成功率.成功案例的比例体现了SaaS供应商的应用实施实力.有些供应商的用户数量较多,但应用成功的案例却很少,这类供应商一定在某些方面有缺陷.若企业用户不进行仔细考察,就很可能被供应商提供的一些表面数据蒙敝,而导致错误的选择.

相对于传统的软件供应商选择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的一个很大变化是:把服务水平作为一个独立指标提了出来,并针对服务质量提出了符合SaaS特征的子指标.

2.2 SaaS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检验和修正

运用问卷调查法搜集相关数据,并使用SPSSl6.0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验证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并予以修正.其内容主要包括问卷的设计、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的统计以及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通过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得到了合理的SaaS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

2.2.1 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包括问卷初稿设计、抽样预调查和确定问卷终稿三个步骤.

①问卷初稿设计

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企业基本信息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对SaaS供应商的评价指标进行度量,量表部分运用的是李克特态度量表.本文选择五点量尺,即“非常重要、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重要”.

②抽样预调查

在对用户开展正式调查前,笔者针对该问卷的内容展开预调查.预调查对象对SaaS都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与他们的沟通,及时发现了问卷中存在的问题并作了相应修改.

③确定问卷终稿

通过认真设计和反复修改,最终确定了调查问卷.

2.2.2 样本的基本情况统计

调查数据来源于专业问卷调查网站---问卷星.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03份,数据样本包括华东、华北和华南等地区的企业.公司性质有国有、私企、集体、合资、外资等,所处的行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流通业等,其中制造业所占比例较大.统计结果显示,调查涉及了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的各种企业用户,体现了样本选择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2.2.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①问卷的信度分析

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对相关指标的内部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因素的信度系数都大于0.7,表明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较高,具有相当高的信度.

②问卷的效度分析

从内容效度、表面效度和构建效度三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其中,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的理论构建效度进行验证.

1)本研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结合SaaS的特点提出了全新的评价模型,并在开展正式的调查前咨询了该领域的专家,获得了较好的反馈结果.所以,该份调查问卷在内容效度方面符合要求.

2)为了使问卷内容更准确,在正式发放问卷前,在小范围内进行了预调查.预调查包括了不同行业、不同工作性质的人员,他们对该份问卷的许多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例如问卷的结构设计方面、问卷语句的表达方面等等.多次修改后,最终确定了调查问卷的内容.本问卷的表面效度符合要求.

3)基于因子分析法验证问卷的理论构建效度

①描述性统计分析

首先对所有变量进行初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所获数据表明,企业用户对各指标打分的分值都比较高(满分为5分).20个指标中,有18个指标的平均得分在3分以上,且各指标的标准差都小于1,所以,所有指标都能进行因子分析.

②因子分析

运用KMO样本测度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方法对所有变量进行适用度检验.结果显示, KMO测度的值为0.910,这表明所收集的样本数据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巴特莱特球体检验中,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小于0.01,这表明数据相关系数矩阵不是单位阵,具有相关性,也说明调查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从经过因子提取和因子旋转后得到的因子载荷矩阵中看到,通过因子分析从20个指标变量中挖掘出了4个主要因子.同时在碎石图中有4个特征值处于大于1的位置,这说明提取的4个因子是有意义的.从所获结果看到,每个因子中都包括了因子负荷大于0.5的变量,这说明变量与因子的相关性较高.可见,以上提出的SaaS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是合理的.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各指标在一因子负荷中应该大于0.5,在其他因子中应该小于0.45,否则将其删除.本文采用该标准对指标进行筛选.表1中,“附加费用”在公因子2上的因子载荷值为0.605>0.5,同时在公因子4上的因子载荷值为0.470>0.45;“系统维护周期”在公因子1上的因子负荷值为0.622>0.5,同时在公因子4上的因子载荷值为0.465>0.45,这两个指标均不满足上述条件,因此将这两项指标予以删除.从表一可以看到,除了附加费用和系统维护周期这两个指标外,其他指标仅在一个因子上的载荷系数趋向于1,而在其他因子上的载荷系数趋向于0,这说明提取的4个因子具有代表意义.

在剔除附加费用和系统维护周期这两个指标后,再次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KMO测度的值为0.916;巴特莱特球体检验中,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

删除两项指标后,再次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的因子负荷值表中,每个变量都与其中一个因子有较高的相关性,而与其他因子的相关性较低,这表明因子提取的结果令人满意.同时,碎石图中有4个特征值处于大于1的位置,再次证明提取的因子具有代表意义.

总的变量分析结果显示,经过因子旋转后得到的特征值大于1的4个因子累计解释方差为85.084%,即4大因子能够概括八成多原始变量中的信息.指标修正后的4大因子的信度系数都大于0.7,并且样本中18个指标变量的信度系数为0.941,这表明样本有很高的信度.

计算得到的4个因子得分协方差矩阵中,4个因子的相关系数为零,即4个因子相互独立,因此不需再做第二次因子分析.

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SaaS供应商选择

1)确立评价因素权重集

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将层次结构划分为目标层、一级准则层和二级指标层.根据前文所确定的SaaS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层次结构模型,见图1.

企业信息化成功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 电子商务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222-02

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自由贸易是国际贸易必然的发展趋势,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在21世纪将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其对世界经济以及国际贸易的影响必定十分深远。

1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优越性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的要求,电子商务在整个商务活动中的比重定迅速增加,传统的贸易方式已不能满足全球经济发展的需求,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相比有,其有着种种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能提供远高于传统商务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电子商务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布局的全球化,资源的配置得以完善,有力地推动了各国之间分工的深化和全球化合作的开展。由于电子化交易手段的广泛应用,各国之间的交易变得更为有效率。正因如此,日益增多的国家把电子商务视作未来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正如同志所说的,“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贸易的发展方向”。

1.1 降低国际贸易成本

据国外权威机构预测,一桩采购交易的平均管理成本是130美元,但采用自动化软件之后成本可以削减70%。网络平台可以对多个分销点和区域进行资金统一管理,使资金使用状况迅速反馈,缩短资金周转周期;通过网络平台,企业可以随时向客户、商有效、准确、快速地提供进销存信息和订单状态的报告以及产品趋势等公共信息,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货物周转率,利用数字化传输网络,实施供应链管理,对销售进行实时追踪,并获得即刻反馈,使预留库存压缩到极低的限度,降低库存成本,企业甚至可以实现零库存生产,有效地管理库存。

1.2 改变经营模式

随着电子商务模式的不断普及,提高了企业运作的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交易方式的无纸化和支付手段的电子化也将成为主要形式,这就促使企业实现经营模式的改变。企业可以和任何一个客户直接接触,掌握每一个客户的情况,并借助数据库系统进行一对一营销。生产厂商可以利用电子商务网络进行定制生产,让客户提出需求来进行生产,最大限度地赢得客户满意。

1.3 减少贸易壁垒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网络,电子商务彻底消除了地域的界限,对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有形和无形壁垒有着积极的意义。没有了的限制,也没有了种族的歧视,甚至公司的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差别都显得不再重要。

1.4 高效率的营销

企业网站和网页作为一种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的,具有非强迫性、交互性、实时性、广泛性、经济性和易统计性的传播手段。企业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制作网页,广告,以及使用电子邮件传送信息和自动回复等方式,都为企业开展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和形式多样的营销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工具,为企业最大限度向全球展示和介绍自己的产品提供了高速通道,可以使客户和消费者更能详尽地了解产品的各方面具体指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足不出户地挑选到品质好,价格便宜的商品。

1.5 提高交易效率

在传统国际贸易的程序中都必须由人工参与,交易效率低,错误发生率高,时间局限性大。而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买卖双方可采用标准化、电子化格式的相关单证,在网上实现瞬间传递,既节省了操作时间,有效地减少各种数据错误,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成本,并且不受时间限制,提高了业务处理的灵活性,为客户带来更多的便利。

2 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化的发展趋势

2.1 有形贸易下降,无形贸易增加

近年来,世界各国电子商务迅速发展,而使国际贸易中有形贸易的比重相对下降,无形贸易的比重相对增加。

软件、图书、印刷材料、音乐、电影和其他多媒体产品在传统国际贸易中都是通过相应的载体形式以物理方式进行运输,比如纸张、CD、VCD、磁带、电影胶片、录像带等,这些可以看得见的产品交易属于有形贸易。而在电子商务交易中,这些看得见的实物产品都可以转化成数字形式,并在网络上以电子的方式进行传输,所以被称为数字化产品。由于这些数字化产品的形态表现为电子符号,在磁盘上储存时是磁介质,在网络中传播时是电磁波或者光波,在CPU处理器中是电脉冲,因而都是一种非实物形态,因而数字化产品贸易属于无形贸易。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很大一部分的实物交易都由有形贸易转化为无形贸易。

由于互联网本身的特性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换、传播和消费非常迅速。同时,信息流和技术流的规模和发展速度都将大大超过以往的商品流和物流。

2.2 高科技产品和信息产品贸易快速增长

随着世界各地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全球高科技产品和信息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例增长较快。

在互联网上,一些如软件制品、多媒体音像制品、书籍、杂志、报纸等的实物产品都可以以电子形式通过网络的传输达成交易,一方面拓宽了国际贸易商品的范畴,另一方面也加快了贸易双方的交易速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加强各个国家、企业的信息化广度和深度,所以对高科技和信息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在互联网知识广泛普及的环境下,各国居民对信息产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长。因此,许多高科技产品和信息产品就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商品市场中需求量较大的商品。高科技和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和最强大的行业。

2.3 制订新的贸易规则

由于电子商务与传统国际贸易的运作方式大不相同,所以许多适用传统贸易的贸易规则已经不再适用电子商务贸易。为了让电子商务贸易顺利开展,有些传统的贸易规则就必须有所变化。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交易与传统贸易相比较,电子商务贸易新增了许多非实物贸易的交易,所以在贸易纠纷的问题上,也会与传统贸易有所不同。这样,制订新的适合电子商务贸易仲裁的规则就顺势而出。

一是适合新的商品形态的贸易规则;二是适合电子合同的贸易规则,包括电子合同的缔结地、合同的履行地、交易所所在地、电子合同的信用如何认证、电子合同的有效性等;三是适合电子商务贸易仲裁的规则。主要体现在,计算机中保留的数据是否具备法律效力,数据电文的法律效力,电子单据的发送时间、接收时间,电子单据的数字签名等。

2.4 电子商务向移动商务演变

移动商务会是继电子商务带来21世纪初最大的商机,其原因就是移动商务的发展速度比有线要快得多。移动商务凭其无线的特点,更大的程度上减少了交易活动的限制,使交易活动变得更为便利。

移动互联真正实现了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传输信息的梦想,它重构了基于互联网的商业生态系统。移动商务作为电子商务的新引擎,它将向用户提供快捷的购物、付款和寻求产品的途径。

2.5 与网格计算相结合

IBM中国研发中心的王玮博士说,网格计算将成为电子商务的下一次浪潮。所谓的网格就是未来的互联网将会从联网通信逐步成为一个计算平台,这个平台可同时运用网络中所有的CPU、存储、作业系统、应用软件系统的资源。用户透过PC、手机或PDA,可从互联网上获取来自全球的计算资源,互联网将变成一个虚拟的、非常强大的计算平台。而这一现实过程就是网格计算。

自主计算和计算力公司将成为网格计算的发展趋势。自主计算具有自优化、自配置、自诊断和自保护特性,可使网络实行自主管理,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和费用。计算力公司作为网络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更适合于中小企业,可帮助企业减少先行性投资,获得企业内部缺乏的专门知识和经验。

3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在21世纪,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一股不可轻视的力量。全球各国已采取各种策略,加大对电子商务的开展,电子贸易占整个国际贸易的比例在逐渐加大,最终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方式。而我国要想在国际贸易领域中保有自己的竞争地位,就要作出一些新的应对策略去顺应这个新的贸易方式。

3.1 加强并完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为电子商务活动提供必要的硬件基础与技术支持。为此,企业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基础建设在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作用,做好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借鉴国内外企业的成功案例,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建设个性化的信息化系统,降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成功率。我国政府在对于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继续加大国家主干网络建设,促进网络统一协调,提高网络覆盖面,增加出口带宽,逐步降低外费用。

3.2 重视技术研究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技术研发能力,通过合作、自建等形式建设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商务系统。同时还要积极研发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新的科学技术,提高网络信息服务水平,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与地位。

3.3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与制定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采取各项措施,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要与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等相关部门开展合作,根据我国国情推出适合我国企业国际贸易发展的电子商务领域法律体系,进一步明确规范各级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在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运用过程中所应当遵守的法律法规,为推动电子商务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与指导,以保证电子商务按预期轨道发展。

3.4 加快我国国际物流产业的电子商务发展

一个有效的市场中介来保证电子商务各个环节高效运行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电子商务提供高效、便捷的货物运输服务,实现网络交易与实务转移的无缝隙对接。通过国际贸易企业、物流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联动,对货物运输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实现单据标准化、电子化和网络化,让国际贸易程序变得更加便利。

总之,我国应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驱动、改善环境”的基本原则,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电子商务,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在全球经济竞争提供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吕廷杰,徐华飞.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