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卓越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 自动化 培养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020-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设立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2009年底,教育部开始在部分高校试点“卓越计划”培养工作,2011年10月,我校(河北联合大学)的自动化专业开始实施“卓越计划”。

目前,“卓越计划”已经在国内多所高校全面展开,同时很多学者也对如何推进和完善“卓越计划”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及探讨,其中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的制定是实施“卓越计划”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从“卓越计划”的整个宏观架构来看,“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一方面是培养目标的具体达成,另一方面又是制定课程体系和工程培训体系的主要依据,在整个“卓越计划”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中间环节。

我校自动化专业自开始实施“卓越计划”以来,就一直非常注重培养标准的制定工作,我们通过组织相关师生座谈、走访企业调研以及组织校企联合会等方式逐步修订“卓越计划”的学校培养标准和企业培养标准,对培养标准进行了不断的完善,最终形成了以五种能力塑造为目标的学校培养标准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制定企业培养标准。

该文结合我校制定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标准的实际经验,从培养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和培养标准制定的具体内容两方面展开论述,在归纳和梳理已有工作成果的同时,对将来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1 “卓越计划”培养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

1.1 培养标准的制定要以专业定位为出发点

一般来说,工程师可分为研发型工程师、设计型工程师和应用型工程师等几类,根据我校的办学特色和自动化专业自身的特点,我们将自动化专业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工程师。因此在制定培养标准时,我们着重考虑的就是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由此提出了以五种能力塑造为目标的学校培养标准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制定企业培养标准,这些都是为了达成培养应用型工程师这个定位。

1.2 培养标准的制定要结合自身实际着眼全局

“卓越计划”的实施不仅与所在学校和专业的教学资源相关,而且还和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因此在制定培养标准时必须要从这些实际出发,通关全局。如果标准定得过高,综合各种资源都无法满足这个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显然是失败的;而如果标准定的过低,又使其失去了规范“卓越计划”具体实施的作用,无法实现促进教学改革和提升学生能力素质的目的,实际上是资源的巨大浪费。

1.3 培养标准要以实施效果为准绳不断修正

对我校来说,自2011年10月成为第二批“卓越计划”高校以来仅仅3年多时间,很多方面的建设还是不尽完善的。另外“卓越计划”的实施的效果要在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培养标准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的存在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时时追踪培养标准的实施效果,加强与企业和已毕业学生的沟通,发现问题后及时整改,不断修正。

2 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标准的制定

如图1所示,“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自上而下可分为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学校标准和企业标准。其中,通用标准由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审定,经教育部联合中国工程院下发,提供各种类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本质量要求,是制定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宏观指导性标准;行业标准由教育部会同行业(协会)制定,包含本行业内若干专业的专业标准,它不仅是对通用标准的具体化,还应体现专业特点和行业要求,高于通用标准;而学校标准和企业标准则由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依据自身专业特点并结合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自行完成制定,是行业标准的进一步细化。因此本研究所讨论的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标准特指的是学校培养标准和企业培养标准。

2.1 以五种能力塑造为目标制定学校培养标准

学校是“卓越计划”的直接实施者,负责学生从选拔、培养到学位授予的整个流程,因此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学校培养标准是自动化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最基本规范。由于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该专业向来就有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特点。因此,一方面自动化专业与其它专业相比实施“卓越计划”的内在需求更加明确,而另一方面由于自动化专业宽口径的特点也使其课程设置与其他专业相比更加繁杂,这无疑使教学改革的难度加大。基于此,我们将教学方式由以往的以知识教授为导向转变以能力塑造为导向,着重学生通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职业素养和社会责认知能力等五种能力的塑造,并以此来具体制定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学校培养标准。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自动控制、自动化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技术、系统工程、计算机应用与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使得学生具备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集成、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等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面向行业生产一线,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

2.2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制定企业培养标准

企业是“卓越计划”的重要参与者,“卓越计划”的初衷就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而这种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企业。因此实现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的企业培养标准是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根本目的所在。有调查表面,100%的企业认为工科学生不应该取消企业实践环节,但实际上47%企业不愿接受大学生实习,而69%的企业没有接受过大学生实习。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如今学生所学基本上都集中在理论层次上,动手能力太差,眼高手低,和企业的需求脱节,使得企业没有接受大学生实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平时缺乏实际的工程训练,安全意识淡薄,纪律性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得很多企业望实习生而怯步,不敢接受大学生实习。因此我们在制定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企业培养标准时,同时考虑了工程技术能力标准、工程管理能力标准和工程师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标准等3个方面,在注重学生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兼顾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设计学生在企业期间实习情况的评测指标,这些评测指标分为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成果3类共12项目,各项目设定不同权重及考察要点,对每一项目进行强制排序。从而做到及时把握学生在企业的状况,做到不断反馈和修正。

3 结语

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和对企业的访谈,我们发现参加过“卓越计划”的学生对现阶段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同度较高,相关企业对这些毕业生的满意度也较高,这说明我校自动化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效果是明显的,也一定能程度上反应了我们所指定的培养标准是合理的。然而无论是从全国还是单单从我校来看,“卓越计划”的实施还都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因素。而且一个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本身就应该植根在其所处的具体环境中,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相应的标准也应该随之而修订。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同时,不断的完善我校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以不断改进、不断修正为原则,建立一种内部机制不断强化该培养标准的外部适应性[1-5]。

参考文献

[1] 刘建东,戴波,纪文刚.“卓越计划”的宏观模型及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46-52.

[2] 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9-10.

[3] 戴波,纪文刚,刘建东,等.以工程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C].2011北京CDIO区域性国际会议,北京,2011.

卓越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软件技术专业;教改研究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软件技术行业蓬勃发展,当前的软件工程行业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形势,为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职院校担任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端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卓越技术”,它旨在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面向技术工程、面向未来的各类型优秀工程技术人才。该项目的展开,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也相继展开一系列的教改活动,对提高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要求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工程专业比较注重培养出符合软件产业发展,拥有计算机软件技术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生,要求学生要以软件技术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和实现软件技术能力。很多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都往IT行业、研究机构、企业等从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系统工作,而对于创新性能力和软件技术管理能力以及应有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还是有所欠缺。“卓越计划”对培养创新型、技术应用型的中高端人才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要求高职院校要重视对学生软件技术系统基础理论及实际技术的教学,组织学生参与软件技术工程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的软件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不管是在知识方面还是能力培养上的具体要求都综合了卓越计划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而“卓越计划”对软件技术专业的要求也更加贴切当前的行业人才需求。

二、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局限性

(一)软件企业资源严重缺乏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软件技术工程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存在着脱节的现象,远离现实的技术教育。当前,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式,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形式,而是更加具有独特的环节。卓越计划中就是需要将技术工程教育回归到工程中,能和企业有密切的合作模式,这是软件技术教学的关键点。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地理环境、外部资源、企业类型等因素的限制,可以真正实现软件技术专业回归工程的企业资源实在太少了,软件技术产业属于新兴行业,可供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软件企业少之又少,使得软件技术专业的卓越计划实施无法很好的完成。

(二)高职院校教师的胜任能力不足,企业师资欠缺

教师是学生学习接触知识的指导人,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出高学历的人才,教师软件技术工程开发经历较少。所以,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重要作用,为学生开发软件课程,指导学生在实践和软件技术教学中改革,这些都需要具有丰富的软件技术实践经验,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是之前一毕业就踏入教师行业,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软件技术的实践工作,缺乏软件工程经验,这就直接约束了软件技术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也阻碍了卓越计划的实施效果。

(三)完整的技术化过程尚未实际在生产中形成

软件技术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我国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处于国际化、标准化之下,大大的落后于世界。虽然近年来我国的软件技术行业发展迅猛,拥有较强的发展势力,但是国内的软件技术行业规模依然相对较少,部分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上也只能采用关键设计原则和软件技术思想,同大规模的大生产工业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这最终导致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企业学习中学习任务还是很单一。例如只能参与软件开发程序的某一环节,对整体软件开发根本不能全面理解,达成卓越计划中的软件技术工程师标准更是难上加难。

三、基于卓越计划下软件技术专业的教改策略

(一)重视实践,结合自身的教学现状实施有效的校企合作

软件技术专业本身就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所以,高职院校的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关注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了解未来软件技术行业的发展趋势,寻求跨学科的大平台合作,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实现良好的双向校企合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需要合理的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专业,学会在优势专业中探寻软件技术专业的工程实践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因地理环境而造成的产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校企合作资源匮乏现象。

(二)更新培养理念、目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卓越计划的实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资源来支持的,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落后的培养教学方式,更新培养理念和目标,积极的寻求出适应卓越计划实施的科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可以不拘一格的把科研院所以及企业有软件技术专业理论经验的人才招聘为教师,尤其是对于中高层软件技术管理人员,建设优质的教师团队,提高软件技术专业教师能力,从而促进卓越技术的有效实施。

(三)将规范的软件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将规范的软件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最终形成以软件技术开发过程为主线,以软件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教学方式,来提高高职院校软件技术的教学改革。我国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大都是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为了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在之后教学中大量增加实践环节,教学案例分析,通过详细的软件过程分析,让学生在软件技术学习中可以完成软件整体设计学习,这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卓越计划的实现。

四、结语

教育部提出的卓越计划促进了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对培养出中高端软件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卓越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卓越计划实施的薄弱之处,才能有效的采取措施来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对于卓越计划的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

[1]陆鑫,胡旺,张宁.面向卓越计划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09).

卓越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 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 工程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44-02

我国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是教育部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2012年2月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高校通过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不断融入工程实践理念和创新理念,加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校企联合,重新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学校刻不容缓的重点工作。

一、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时间安排偏后。

第二,课程体系存在重工程科学知识,轻工程实践训练,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轻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的普遍问题。

第三,专业基础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偏少,实验内容、形式有待调整。专业实验项目零散,有待进一步整合。

第四,总体实践教学学时不足,环节单一,校企合作深度及广度不够。

只有生产实习环节在企业进行,学生缺乏提早接触社会、企业的机会,毕业前对企业文化、专业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理解不透。还没有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营造一个很好的条件。

第五,实践教师缺乏工程思维、方法、实践能力。很多教师从学校走向学校,没有进入过企业参与工程实践,“非工化”趋势明显。

二、基于“卓越计划”实践教学的改革

“卓越计划”与以往工科学生培养的显著区别在于定位更精确、目标更明确、评判标准更准确。即针对工业界,培养行业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能够在企业中发挥切实、有效、有创造力的工作。正因为如此,“卓越计划”必须立足于工业企业人才需要标准,有目标、有计划地为企业的发展培养专业优秀人才。

(一)调整教学计划

将本科四年的教学过程改为“3+1”模式,将部分实践内容集中到最后一年进行,第4年以实习实训教学为主。将专业基础课程尽量在第一、二学期学完,这样有利于安排相关的实践类课程、后续专业课程的跟进,思政等课程可以均匀分配在后面学期。

(二)优化教学计划

整合课程,减少纯理论性的内容,增加结合工程实际应用型的内容,增加专业应用型课程的学习,如化工管路设计安装、化工软件,开展工程设计。教学中改变传统讲授方法,推动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研究式教学,基于构思、设计为主的设计式教学,基于化工企业、车间的过程单元式教学模式,聘请企业教师联合授课。

(三)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校企深度合作

沈阳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地处辽阳校区,坐落于“石化城”—中石油辽阳石化公司,充分利用这一地域优势,在“卓越计划”政策的支持下,在企业建立“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将学校的课堂教育与教学延伸至企业,每学期都设计有企业人员参与的教学过程,增加实验室认识实习。

(四)改革专业基础及专业实验

减少专业基础的验证性实验,增加应用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将专业实验改革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融合反应、蒸馏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干燥、产品指标分析等。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也模拟工业生产进行讲解,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

(五)制定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计划,建立高水平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的工程素质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实行教师下厂实习学习制度,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寻找科研课题,参与产学研和实际工程设计项目,获得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从企业聘请高级工程师,讲授专业课中涉及的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聘请设计院高级工程师讲授实际案例,指导化工管路设计与安装综合能力培训项目,指导毕业设计等,参与学生毕业答辩,共同评价学生的培养质量。

(六)建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全程监控实践环节,成立院系质量监督委员会,吸收学生、企业人员参与,规范各类实践环节的教学制度及评价标准。

三、卓越计划下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卓越计划”的总体教育理念下,明确了我校培养应用型化工卓越工程师的目标要求。普通工科院校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并且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让学生广泛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运行、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工程实践能力。据此建立我校化工试点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基础性实践能力、综合性实践能力、工程设计性能力、企业社会实践能力四大模块,实践环节学分占三分之一以上,工程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企业学习四年不断线。结合工程实际,构建和完善“以实验及工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以设计为主线,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为目标”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表1 化学工程与工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四、结语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实施“卓越计划”,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开展“模块化,多元化,多样性”的实践教学方法,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强的专兼职实践教师队伍,逐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化工卓越工程师。

[ 参 考 文 献 ]

[1] 白艳茹,王旭,王小宁.卓越计划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3):222-224.

[2] 詹世平,王卫京,赵启成,等.地方高校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3):99-101.

[3] 魏静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2,(6): 486-489.

卓越计划范文第4篇

1改革思路

“卓越计划”提出了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要求[4]。“卓越计划”特别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二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是:以“卓越计划”目标为引领,结合专业认证标准,面向行业企业需求,确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加大工程实践比重,建立开放的、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发适合教学的工程型实验项目,实施基于“项目驱动”的实验教学模式;建设与项目实践相适应的工程型实践环境;深化校企合作教育,引入企业资源(包括人力、项目和平台资源),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

2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工程实践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5-7]。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指出,“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补充标准要求“具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现场实习。”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补充标准也要求“具有面向工程需要的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各类课程设计与综合实验、工程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实践)等。”“卓越计划”将强化实践能力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8]。我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3I”特质工程师后备人才。三种特质中的“Initiative”是对工程师职业操守品质的要求,必须从知识、能力和品德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Industrial”指工程师应具有的工程专业知识和工程伦理知识等,是对职业胜任能力的要求;“Integrative”指工程师应具有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是根据工程内在属性和工程师分类标准提出的工程师职业胜任能力要求。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卓越计划”试点专业采用“3+1”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1年企业学习。在制定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嵌入式系统应用工程师试点专业培养计划”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软件工程师试点专业培养计划”中,坚持“能力培养”这一主线,体现“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工程训练为基础、综合运用为特色”培养思路,坚持“注重实践、注重能力、注重创新”教学理念,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与工程结合,工程与能力结合”教学方法,实现“素质教育,实践优先;实践教学,能力优先,能力培养,应用优先”培养方向,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建立开放、分层次、模块化、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纵向上,由认知型、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等实践顺序渐进,实现工程应用、设计、创新能力由易及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在横向上,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企业项目、科创项目等逐级推进,达到“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规定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基础实验(工程认识实践)、工程基础实践及综合运用实践等三个层次实践环节组成,如表1所示。通过基础实验(工程认识实践),主要培养学生基本实践技能,养成严谨科学的实验作风。通过工程基础实践,主要培养学生基本工程素养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通过综合运用实践,提高学生运用专业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通过企业项目实践,为今后从事项目开发、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等方面工作打好基础。201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比例达到了30.8%,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比例达到了31.4%。

3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模式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教育的手段和环节之一,对引导学生发挥个性,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信息获取和选择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担负着重要的作用[9]。针对原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项目训练偏少、实验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等问题,在“卓越计划”123模式的基础上,我们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以工程型实验环境为依托,以工程型实验项目为载体,构建了基于“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是一种实施探究式方法的教学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的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是一种以项目为主体的职业行业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项目分析、方案论证、系统设计、系统调试、项目答辩等环节,通过“做中学”自主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因此,“项目驱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比较有利于工程人才和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2013学年,“卓越计划”的二个试点专业共开设42门实验课程276个实验项目,其中基于项目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178个,占68%。在三个层次的工程实践环节中普遍施行了“项目驱动”、“任务驱动”或“案例驱动”教学模式。在工程认识实践中,针对对工程实践缺乏了解的大一学生,在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工程环境认知等实践环节,通过参观SMT生产线、自动化柔性装配生产线、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智能家居物联网等实景式项目,使学生了解基本工程知识,初步建立工程概念,激发对工程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工程基础实践中,针对具有一定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大二学生,设立课程设计、学年设计(论文)、校企合作课程、工程师能力水平(资格)认证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基础实践能力。如电子线路课程设计,通过完成“数控恒流源的设计与调试”、“运算放大器在波形变换中的应用”、“双积分A/D转换电路的设计”、“简易数字频率计的设计”等项目,使学生掌握电子线路的一般设计、制作与调试方法。在工程综合实践中,针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高年级学生,设立进阶型学年设计、企业项目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嵌入式企业项目实践,通过分组完成“基于数据采集、网络/无线通讯、图形用户界面显示以及嵌入式数据库存储系统等多种嵌入式技术的视频采集终端”、“基于LINUX环境、TCP/IP协议、广播多播协议、rtp实时流传播协议、视频AD驱动、linuxforbuffer、linuxforvideo2等技术的视频监控系统”、“基于嵌入式Linux/网络的会议投票系统”、“基于无线感应器的家庭安防网关”等项目,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开发和协同工作的能力,增加学生对企业项目开发流程的了解,强化学生编写项目概要设计文档与详细设计文档的能力。通过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实验由“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学生由“被动实验”向“主动实验”的转变,教学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项目实践由“虚拟仿真”向“真刀真枪”转变。

4建设工程型实验环境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学校能够提供达成培养目标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支持”,“高校要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为此,我们在实验环境建设中注入工程元素,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提供条件保障。实施“卓越计划”以来,与试点专业相关的实验室共投入经费1200余万元,工程型或者情景式实验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院已建成的工程型实验室如表2所示。通过与通用电气(GE)合作,采用模块化方法搭建实景式工业自动化控制训练环境,建成了GE自动化系统实验室。应用GE现场总线控制器,可实现PAC基础实训、运动控制实训、总线控制实训以及对各种控制对象实训;通过与专业从事SMT加工的公司合作,建成了与企业表面贴装生产线完全一致的SMT实验室,实验室采用合作运管模式,企业提供工程师,保证每学期按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SMT元器件认知、SMT印制板设计与制作、SMT生产线装配调试与测试、钢网制作及编程、生产QA检测、SMT各道工序工艺等项目实践及指导。与此同时,企业将大量SMT加工业务植入平台,既保证了SMT组装线的正常运行,又营造了一个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和氛围,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进行项目训练,企业在学生进行项目训练中仍然保持生产;通过与Labcenter公司与广州风标公司合作,建成了开放式Proteus虚拟仿真实验室,利用Proteus仿真软件和相应的硬件平台构成一个从虚拟到实际,从软件到硬件,从概念到产品的全过程项目设计的多功能实验平台,学生只须登录即可进行网上远程实验,它可用于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嵌入式系统、单片机应用以及ARM应用系统等课程的项目实践;通过与中国联通合作,在校内共建了信息安全实验室,学生在校内就能接触业界最新主流设备,体验电信企业的先进设施与良好环境[10-11]。另外,学院还建成了软件工程实验室、网络技术实验室、数字媒体技术实验室、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室、通信系统实验室、传感器与检测实验室、微机与控制实验室,NI虚拟仪器实验室、射频测试技术实验室、无线传感网络实验室、电子创新实验室、仿人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嵌入式创新应用实验室。这些工程型实验室的建成,为“卓越计划”开展工程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障,也为开展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赛、机器人大赛、自动化控制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等创新实践提供了优越的工程实践环境。除了校内实验环境,我们也注重有实质性合作内容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与中软国际共建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与达内科技共建了软件类工程实践教学基地,与宁波三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智能电表与通信工程实践教学基地,与宁波柯力传感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传感器与检测工程实践教学基地,与杭州华嵌信息有限公司共建了嵌入式实践教学基地,与广电银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ATM实践教学基地。另与十余家规模企业、二十余家中小企业签订了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

5开发工程型实验项目

缺少了工程型实验项目,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将成为“无米之炊”。工程型实验项目开发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工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影响到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工程型实验项目越具有代表性、先进性、真实性和教学适应性,训练效果就越好。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我们以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自制实验设备为抓手,开发了大量工程型实验项目,优化了实验项目的结构与内容,促进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推动了一支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的建设[12]。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针对市场上或者原有实验设备存在的“功能多而杂”、“傻瓜式”、“黑匣子”、“集成式”、“扩展性差”、“实验环境与实际工程环境不一致”等缺陷,根据“宁波工程学院自制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先后有13个自制实验设备项目获得学校100余万元专项资助,累计开发研制696套(台)实验设备,其中电路实验平台45台,模拟电路实验平台45台,数字电路实验平台45台,单片机技术实验平台50套,电子线路设计实验平台45套,传感器与检测综合实验平台225台,计算机测控系统实践平台50套,C8051F实验平台50套,基于实时操作系统的ARM嵌入式系统平台50套,典型工程项目实训平台1台[13]。这些自制实验设备具有以下特点: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开发理念与实验技术先进,有利于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单价低于市场价1/3以上,质量、性能、实验项目优于同类产品;具有模块化、开放化特点,便于功能扩展;实验项目大都是设计型、应用型、工程型项目。表3所示为典型工程项目实训平台开设的工程型实验项目。对每个实验项目,开发项目的教师均制作了样机,以供项目教学示范与陈列,同时编写了“工程项目实训案例设计教程”,教材内容包括项目设计原理、技术方案、技术参数的分析与确定、软硬件设计、系统调试。另外,还附有齐全的工程设计资料,如原理图、PCB版图、器件的数据参数、源代码、调试方法等。这些自主开发的项目均已用于校内工程项目实践。

6深化校企合作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从政策方向上确立了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改革趋势。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也指出,“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实践活动,到各类工程单位实习或工作,取得工程经验,基本了解本行业状况”,强调了企业实习实践的重要性。“卓越计划”更是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全过程参与培养过程,高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当前,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对于校企合作都有很高的认同和期待,都认为校企合作是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卓越计划”将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要发挥企业在工程型人才、项目案例、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资源与优势。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如系统全面的合作模式、模块化的合作模式、基于项目的合作模式、订单式的合作模式、顶岗实习的合作模式、学工交替的合作模式以及课程置换的合作模式等[14]。以2014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方向)为例,依托我校已有的“浙江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宁波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宁波市先进制造业培训中心“软件与服务外包工程训练中心”等平台,引进了微软、IBM、CISCO、Oracle、RENESAS、中软国际、达内科技等国际知名企业,在联合制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软件工程师试点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又共同制定了“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明确了合作课程、企业项目实践及企业实习的任务与目标,确保了校企合作教育质量。学生三年时间在校完成相应的理论课程、基础实验和实践训练,一年时间在对口企业中完成合作课程、项目实践、企业实习,参与软件开发与服务外包、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软件设计与软件评测等实践训练。第六学期的1~8周,在校内与企业合作开设J2ME、ASP.NETWEB等应用开发方面的合作课程。后八周及暑假期间,学生在企业项目经理指导下开展企业项目实践。第七学期的1~8周,在学校继续与企业合作开展网络、JavaEE和.NET等应用开发方面的合作课程。8~10周,学生进企业实习。校企合作教育内容安排如表4所示。通过合作教育,学生了解了知名软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规范管理,开拓了学习视野;通过仿真商业案例,掌握了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和管理方法;通过在项目中扮演不同角色,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职业操守,为日后成为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系统架构师、软件测试师等行业精英打下了良好基础。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校企合作课程、企业实践项目的实施得到了我校“卓越计划”专项经费的鼎立支持。每个试点专业每年教学改革的经费支持额度约为50万元,主要用于课程建设、企业项目实践以及学生海外实习等软性投入。

7结语

卓越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学教育;卓越科学家

简介

在过去,由于受到上世纪80年代早期历史原因的深刻影响,中国工程师教育和西方相比相对落后。但是,近些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发展,尤其是工程师培养也获得了巨大成功。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采取维持高速发展的策略,[1]在中国培养了大量的工程师以后,中国政府决定执行一个长远的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工程师教育的发展,改善中国工程师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培养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师。这些工程师具备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各种不同类型高质量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社会需求,同时他们也能帮助整个国家走上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有86所高校被指定加入这个计划。所有这些大学都要明确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四个要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它意味着在工程方面中国大学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得大学生能够进入企业的项目,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提升。

在这个计划中,大学工程师教育的任务是为企业培养工程师。在实践当中教育和培养工程师这一思想正在被中国大学普遍接受。同济大学在2010年深入贯彻培养高级工程师的教育改革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这一计划和政策构建了企业和大学之间的桥梁,将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到一个显著的位置。这表明了实践在大学制定教学计划中已经成为一个基本概念。基于这个概念,中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为了改变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而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现状。但是席卷中国高校的计划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同样让人担心。

目前,在中国大学中,尤其是在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大学中,大学生必须选择一定学分的实验课程,他们必须在老师的要求下完成实验操作,同时作为计划的一部分,优秀的大学生还将被送入企业参加一部分项目。在另一方面,大量的工程师实践教育中心将在许多企业建立,这个表面上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举措实际上将大学导向为企业准备技能型人才的工业化公司。由于人的时间、精力所限,大学生培养过程也有年限要求,因此过分强调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必然忽视更重要的学术能力的培养。虽然大学毕业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科学家,但也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知道如何操作仪器设备或设计产品的人,他必须是一个对于自然科学技术有着良好认知,对于分析和解决科学技术问题有着基本能力的人,但是这一点似乎有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精神。因此有一个问题必须仔细考虑,它也是上述担忧的核心所在,即什么是大学真正的使命?是将学生培养成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还是将他们培养成能引领整个社会发展的精英?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话题。

1 最近的工程师教育培养分析

在现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有三个主要的特征:

①工业和企业的深层培养渠道;

②培训工程师成为工业标准;

③加强学生的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

考虑到这三个特点,虽然创新也是这个项目中的重点,很明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强调提高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并且为企业培养工程师。但是这个计划同时也暗示着强调工程师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因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工业化过程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是中国政府长期重视发展的方向,那么大学教育为工业发展服务也成为一个理所当然的结果。在这种背景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仅仅是一个标语,造就了成百上千和过去一样缺乏创新能力的工程师,因为创新能力需要有深厚的学术能力作为基础。

根据中国教育部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中的工科学生情况如表1所示。让我们打破CETPOE项目的限制,全盘地看一下中国的工程教育。中国工科学生的毕业生数量目前据全世界第一,但是相比之下,其所培养的工科学生却在工程应用领域很少有所创新,他们之中也很少有人能成为精英。The McKinsey 研究了9种职业其中包括工程方向,从中得出了只有少于10%的中国应聘者能够胜任这9种职业。

这份研究展示了一个很严峻的现实,即包括CETPOE项目在内,中国高水平工程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已知或者未知的错误。这种情况导致了其所培养的工程师只有极少部分具有一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