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前医药市场形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医药企业;市场营销渠道;构建
新医改明确的提出,要实现我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医药行业市场营销机制,保障群众用药。为迎合新医改,也为了确保自身在市场中的长远发展,医药企业在当前必须要更加重视市场营销渠道的构建,要认识到市场营销渠道构建的重要性,并根据自身的业务情况、能力情况,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措施,构建自身完善、高效的市场营销渠道。
扁平化的营销渠道,可以帮助医药企业获得最高的利润,但同时构建这种市场营销渠道,需要医药企业处理和管理的事务也更多。其最大的优点是减少了大量的营销中间环节,可以提高营销效率,使医药企业可以和市场中的患者、群众实现相互接触,帮助医药企业树立更加贴近群众的良好形象,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而且中间环节的减少还可以防止中间商层次过多引起的价格等问题,其缺点是对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人员能力、人员数量、管理能力等要求较高。医药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构建自身的扁平化医药市场营销渠道[1]。
1.1构建直供零售终端
传统的医药市场营销模式是一个“金字塔”结构,最顶端是医药企业,下一层是商,再下一层是分销商,最后一层才是营销终端,每下一层,成员的数量都会大幅度增加。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营销模式结构的中间层过多,虽然可以减轻医药企业的营销压力,但是医药企业的利润也会明显的减少,而且如果商、分销商或是营销终端的信用不良、市场形象不好,还可能会给医药企业带来其他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构建直供零售终端即企业自己做自己的营销终端,药品从生产完成后,直接进入营销终端,没有任何的中间环节,免除了需要付给商、分销商和其他营销终端的利润,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盈利。而且直供零售终端在进行市场营销时,会考虑到医药企业的形象问题,进而优化营销服务,帮助医药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1.2一级经销商直销
由于市场非常分散,所以如果企业完全由自身构建直供零售终端,工程量将非常巨大,而且可能会给医药企业带来一些管理方面的难题,所以企业可以兼用一级经销商直销的渠道模式。目前,我国药品招标中要求原则上只委托一次和鼓励基本药物直接配送,分销模式逐渐淡出,采用一级经销商直销加大对医药市场终端的直接覆盖,既可以帮助医药企业构建起高效的扁平化市场营销渠道,还可以帮助减少营销管理压力。
2第三终端医药市场营销渠道构建
当前,我国的第三终端市场渠道主要包括城市的社区诊所、县镇乡医院卫生院与药店、农村计生站、卫生室、防疫站和乡村地区的诊所等等,这些终端市场对医药产品的需求量较高,医药企业如果能够控制这些市场营销终端,就可以建立起非常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既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保障社会基层尤其是农村的用药。医药企业在构建第三终端医药市场营销渠道的过程当中,第一,是要认清第三终端市场用药廉价、微利的基本特点,尽可能缩短第三终端医药市场营销渠道的中间环节,在保障农村用药的基础上,同时确保自身能够合理盈利;其次,还要在营销的具体形式上做出调整,要综合采取品牌推广、事件营销和学术推广等形式手段,在第三终端医药市场扩大医药企业的影响力;第三,是发展配送扩大零售渠道。应当支持鼓励农村药品批发企业兼并、成立农村基层配送中心,将销售网向乡村广泛铺开,实行多渠道经营,除了乡镇医院、诊所,还要有村卫生所、乡村零售药店、杂货店等销售[2]。
3医药物流营销渠道构建
我国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新医改都提出了发展“医药物流”的计划和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医药企业可以通过自建物流、利用第三方物流来拓展自身的营销渠道。
3.1自建物流
自建物流即医药企业构建自身的物流体系,自给自足完成医药产品的全线配送,这对于医药企业来说是非常保险的一种物流营销渠道,安全性、稳定性高,可以随时满足自身的物流需求。但同时自建物流的前期成本较高,对相关技术的要求较高,医药企业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来构建自身的物流体系,而且往往是医药企业的终端网络越大,物流体系越复杂,需要投入的精力也就更多。
3.2利用第三方物流
考虑到自建物流的成本和技术要求过高,一部分能力有限的医药企业可以通过利用第三方物流,来构建自身的物流营销渠道。即医药企业根据自身市场的占有情况、营销终端覆盖情况,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由物流企业来帮助自身建立物流体系。而且医药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市场发展情况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发展情况,分别选择不同的物流企业负责不同的市场区域,全面发挥出第三方物流的优势,帮助医药企业更加快速、稳定的占领市场。除此之外,医药企业还可以构建连锁经营渠道,连锁经营渠道是一种纵向发展的垂直营销系统,是由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的统一联合体,它把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商业经营,实现了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相结合,这也是现代医药企业可以构建和发展的一种新式营销渠道[3]。总之,在市场机制和新医改背景下,医药企业应当加强构建和完善自身的营销渠道,这既可以帮助其自身实现更加长远的市场发展,也可以促进我国医药市场体系的完善,对群众的用药起到保障作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蒋吉德.我国医药行业营销渠道问题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4(10):58.
[2]闫巍.关于我国医药营销渠道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6):295.
李翰明:天普药业主要定位于危重疾病的生物医药领域,目前还没有研发普药的打算。
大概是在2000年,很多公司都转向普药市场,涌现出了一大批诸如感冒药、降血压、降血脂之类的普药品牌,但是过了这么多年我们再来看,发现真正生存下来的品牌并不多,药企还是应当回归最初的使命,舍得在产品研发上投入,专注于医学难题的攻克,而不能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看到什么赚钱就一窝蜂地跟上,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与特药相比,普药更像是快速消费品,经过这几年井喷式的发展,普药市场已经接近饱和,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普药的医学成分不多,产品特性不明显,同质化严重,只能靠包装和宣传来制造产品差异化,因此在营销上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财力,支付大量的广告费用,这无形当中也压低了利润空间。而特药不一样,它本身的产品特点和医学的证据就很突出,一个临床试验的数据就足以说明一切,不需要太多的产品包装,它的重点在产品研发本身,而不是营销卖点的竞争。
《销售与市场》:据悉,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将投入750亿元资金进行扶持,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这会给天普带来哪些影响?
李翰明:这个肯定是有影响的,国家政策方面的扶持会吸引很多海外人才的回归,会刺激国内产生一大批新兴的研发机构,外部研发机构由于没有公司制度的约束,更容易产生一些创意出来。而随着药品研发越来越难,越来越多的药企开始寻求与研发机构合作或采取外包的模式。现在的药品研发已经不能单靠自身的力量了,首先是研发的周期越来越漫长,从美国FDA近年来批准的药品数量就可见一斑,一款药研发下来需要十几年是很正常的事;其次是研发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许多大的药企通常投入年销售利润的15%~20%,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财力,最终能不能通过临床试验还不一定,所以要冒很大的风险。
在当前这种形势下,药品研发只能靠国家整合各方的力量来推动,与外部研发机构的合作或者外包将会是未来的一个标准范式。天普目前也正在寻求与外部研发机构的合作或直接投资,比如为一些缺乏资金的研发机构提供资金和设备支持等,当然,我们也希望政府今后会继续加大扶持的力度。因为说实话,几百亿元资金看起来体量很大,但是对于医药研发这个“烧钱”的行当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一款新药的研发资金通常需要十几亿美元,就算在国内减半,这750亿元能产生的效力也是很有限的。
《销售与市场》:2012年,跨国药企纷纷迎来“专利悬崖”,时隔一年,在您看来,中国制药企业是否很好地抓住了这次机遇?去年天普引进罗氏的邦罗力是出于何种战略考虑?
李翰明:目前来看对中国药企的影响不是太大。因为中国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专利保护意识,加上专利产品在中国的注册周期比较长,一般要3到5年,这都大大限制了专利产品的进入和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据估计专利产品在中国医药市场的份额不会超过10%,所以即使所有的专利产品都到期,所释放出来的市场空间也十分有限。
去年我们引进了邦罗力,其实看重的不是它有没有专利,而是药品本身,我们认为它是一款肿瘤治疗方面很好的药,是符合当前的市场需求方向的。原先的同类药其实很不安全,尤其是对肾脏伤害很大,而这款产品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这次罗氏选择与我们合作,也是希望通过与一家有实力的企业合作,来推动这款药打开中国市场。而对于我们来说,也可以在合作过程中,学习跨国企业的经验,为将来向海外市场拓展作准备。
在国际化的战略准备方面,除了与跨国企业合作,引进新药,我们也非常注重内功的修炼。首先一点就是要打好基础,包括你的产品研发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办公自动化能力、市场开发拓展能力等等,只有具备了这些,然后你慢慢在某一个领域做到了国内市场的老大或领导者,你才有参加国际比赛的资格。其实,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的产品能力已经没有问题了,主要是缺乏国际型的人才,真正懂得国际市场的开发管理,能娴熟地与国外市场对接的人才是少之又少,等到留学海外并留在当地企业工作的这批人成熟起来之后,就会顺利得多。
《销售与市场》:“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形成包括现代中药在内的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新药开发平台,对于中药的市场前景您怎么看?
李翰明:“天然来源药品开发和生产的行业领先者”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定位,可谓与中医的治疗理念不谋而合。天普从提取男性尿液中的蛋白起家,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人尿蛋白生产企业。从当前的医学发展来看,化学药品已经很难突破了,医学研究的方向已经逐步向生物制药、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等更加尊重人体运行规律的方向转型,像目前针对癌症的治疗就在逐步放弃化疗,开始转向免疫治疗,在临床中中医已经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来改善机体的免疫系统。相同的治疗理念为中西医的结合找到了一个突破口,相信未来的市场前景会更加光明。
《销售与市场》:据称,在医药领域,未来电商的市场潜力在300亿~500亿元。天普有没有开拓自己的线上销售渠道?
李翰明:天普是不会直接到网上卖药的,因为现在网上销售的大部分药品都是OTC类普药,而且现在国家对这一块的监管也很有限,所以造成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出现。实际上,对于药企来说更有吸引力的是网上的信息系统,通过网络可以将产品信息更加精确、迅速、低成本地传达到患者、医生和一般大众那里。我们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通过手机来获取知识和药品信息,构建治疗方案,所以移动终端将会是药企争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流量入口。
针对新媒体这一块,我们市场部也在开发一些真正能帮到病人和医生的应用,这才是我们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核心。仅仅通过手机发送信息这种方式,别人都在做,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至于可穿戴设备之类的高新科技,目前来看,还无法完全取代医生,因为特药对应的症状通常都是很复杂的,仅靠一些网上的信息是很难完成诊断和治疗的,当然通过这些途径对疾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利于与医生的沟通,以选择一个更好的治疗方案。
《销售与市场》:最后,请您谈一下公司后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对中国医药市场的看法。
李翰明:我们的目标就是争取在危重症领域成为值得尊敬和合作的生物医药领军者。一家受人尊敬的企业不是看你的销量有多大、你做了多少广告,而是看你的企业文化和对社会的贡献。衡量是否受人尊敬的标准,我认为有这么几点:一、是不是愿意投入力量在研发上;二、是不是有一支专业的营销队伍;三、是不是将你的客户放在第一位;四、是不是有正直诚信的文化;五、对社会有没有贡献,对社区、年轻人的教育有没有帮助。总之,可以用天普的企业文化来概括,就是用我们的创新精神和爱心,造福生命健康。
在连番矫正政策调整之下,20多年来保持快速发展的制药业,频遇寒流。业内人士惊呼:制药业进入了冰河期。然而,真正关注舆论导向和政策走向的业内人士,无法否认:现在还只是冰河期的开端。真正的严寒还没有到来。反商业贿赂刚刚拉开序幕,又有消息说:第二十次降价正在酝酿之中,而且力度空前。
国家连番政策的打击,对于制药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除了带来冲击,难道就没有带来机会?上海铂策划总经理、著名的营销战略家陈奇锐先生,为本报撰写专稿,希望能对制药业读者有所启发。
制药业的前景是美好的
近期政府出台了很多医药业调控政策,这种政策的短期结果,造成了很多制药厂销量下降,生产经营遭遇到了困难。这个时候,制药业的经营者也许会对行业前景产生悲观情绪。我认为,中国制药业发展前景是美好的,悲观情绪要不得。
我国的医疗服务资源分配并不均衡,制药业的产出主要来只占总人口10%稍多的医保人群。而从舆论报道来看,中央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决心已下。从不到两亿人的医保覆盖人群,扩展到十多亿人,对于制药业来说,这就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市场大扩容。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加速,人们的支付能力再不断提高,这些都决定了,今后十到二十年,我国的制药市场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9月份,礼来公司中国区总裁欧泰格先声曾表示:中国制药业将来未来十年发展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这反映出,跨国公司对我国的制药市场发展的看法。
个人认为:我国的制药业在今后20年,将至少扩容3-4倍。对于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来说,行业未来的大发展,才是当前矛盾的主要方面,商业贿赂等管控政策,只是带来短期的困难。
二.政策调整出战略机遇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更长的时期内看当前医药业面临的问题,就会发现,尽管政策管控带来了一些冲击,但这些政策是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培养和提升中国制药业的竞争力的。
之前的医药政策,虽然带来了医药行业的繁荣和高速成长,但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比如消费者医药负担过重,激化社会矛盾,抑制居民消费、影响经济发展。
从医药产业自身来说,我国的药品产业政策,因为一药多名、普药高价,抑制了制药企业的创新冲动。
动物园里养不出猛虎,温室里养不出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中国的制药企业之所以没有产生印度南新这样的,初步具备国际规范市场竞争力的制药企业,根本原因就在于药品定价政策不合理,导致民族药企的价值取向不是导向研发创新,而是贿赂营销。
当前的医药产业政策调整,是有利于行业的发展的。药品定价体系调整到合理的状态,就能降低医疗负担,同时能激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研发创新。
普药高价的泡沫被破除了,就能淘汰一大批没有竞争力,没有实力,没有研发能力的中小制药企业;只有劣质企业被淘汰了,优质企业才能做大做强。我们说,制药行业亏损面加大了,但是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弱势企业不消亡,强势企业如何诞生?不管大小强弱,都能活下去,那是吃大锅饭,反而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当前医药政策的调控,相信将加速制药业产业集中度的提升,未来十年左右,中国将会形成类似于印度的市场格局,前十名的制药企业,占据70%左右的市场份额。
产业集中度的提升,对于有实力、有战略眼光的制药企业来说,就意味着难得的战略机遇。最近,欧美的辉瑞、礼来、拜耳等跨国制药公司都在扩充医药代表队伍,连日本大冢、韩国韩美等亚洲企业也在扩充队伍,充分显示出,危机与机会并存的产业现状。
三.行业整顿带来四大战略机遇
目前,不少制药企业受药品降价影响经营业绩下滑,这种情况下,很容易用裁员、减少支出来应对。但是当前的局面,对于制药企业来说,一方面是暂时的调整,一方面却是重大的战略机遇。
对于那些有志于行业发展,有志于做大做强的制药企业来说,不应只考虑怎么过冬,还要考虑,春天来的时候,如何抓住机会发展。在因为调控,行业出现战略调整的时候,更应该想办法抓住战略机遇。我认为,当前的战略机遇表现在:
1. 并购和研发能力提升的机遇
当前因为药品降价和反商业贿赂,大量中小药厂因为渠道薄弱,产品结构单一,销量下滑很大,而且它们因为实力薄弱,今后很难翻身。中小企业,中小研究机构的困境,将提供给优势企业良好的并购机会。企业可以通过并购获得研发能力,完善产品线和获得优势品种,这是当前最大的机遇。
当前药品降价的打击,也能够使得企业家注意到企业自身研发能力的薄弱,从而下定决心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如果看到了,并且做了,做到了,那么企业就有机会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制药企业。
2. 管理能力提升的机遇
不少民族制药企业在管理制度、流程、人员素质上,与国际制药企业有比较大的差距。在营销上,因为比较偏重于带金销售;在规范化学术营销的能力上,也比较薄弱。
危机是试金石,因为销售形势良好而长期掩盖了的管理问题、营销能力问题现在显露出来了,正好给企业家提供了调整的机会。相信只要正视问题,危机反而能够变成机会。
3. 渠道、终端占有率提升的机会
反商业贿赂和降价,导致大量中小企业、自由药品营销人的渠道、赢利空间大大压缩,因此随着政策调控的深入,市场将变得更加干净。实力企业可以借机扩充队伍,提高渠道和终端的占有率。
应该指出的大量跨国公司扩招队伍,正是由于看到了占有率提升的机会。
4. 品牌提升的机遇
反商业贿赂还将带来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提升的机会。长期以来,很多企业偏重带金销售,忽视规范的学术营销、品牌营销。当前因为反商业贿赂难以开展工作了,正好可以趁机加强品牌投入,一方面可以维持对于医院终端的覆盖,另一方面,在强势媒体上加大投入,还提升企业形象和产品品牌,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四.医药营销的战略转型
基于以上对中国制药业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的判断,我认为:对于有实力、有雄心的制药企业来说,已经进入了战略机遇期。当然对于整个制药产业来说,则进入了行业的战略转型期。在这个转折期内,行业的营销法则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在我看来,中国制药业正在经历:从产品营销到企业营销、从营销产品到营销战略的重大转变。如果说以前的制药企业,主要关心的是如果销售自己的产品,现在则必须将注意力从销售产品转到营销企业核心竞争力上来。
一旦制药业企业家的思路转变过来,一旦他们决定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而加大投入、苦练内功,那么凭借着中国庞大、快速发展的本土市场,他们完全能够在十年左右的事件内,初步具备国际规范医药市场的竞争能力。这也是民族制药业尚存的希望。我相信,只要企业家们看情形是,埋头苦干,那么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中国制药业也将产生华为、联想、海尔。
目前OTC市场5万多个品种,亿元品牌不足120个,5亿元品牌不到20个,10亿元品牌不超过5个,拥有亿元品牌的医药企业则不超过50家。可以说,亿元品牌的拥有数量是评判一个企业是否优秀与卓越的标志:如果企业拥有1个亿元品牌,则可称优秀,成为行业市场的明星,同时由于普药市场的特性,企业可凭这条金牛,获得持续而丰厚的市场回报;如果拥有2个以上的亿元品牌或一个5亿元级品牌,则堪称杰出,是产业市场的决定性力量,如果拥有5个以上的亿元品牌或一个10亿元级品牌,则可冠之卓越,在产业市场和资本市场皆可呼风唤雨。
市场现有的亿元级品牌,大多是企业把握住医药市场处初兴时期的先机,世无英雄,竖子成谋,在市场竞争环境相对宽松时,先入为主,一崛而起的,是为传统品牌,如顺峰皮康王、马应龙、洁尔阴等。还有就是通过先进的营销理念和营销工具的导入,准确把握市场机会,一举成名的,是为新兴品牌,如达克宁、斯达舒、白加黑、康王发用洗剂、仲景六味地黄丸、前列康等。
随时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打造亿元品牌的资源成本也越来越高,时间周期越来越长,在1995年之前,企业只需要2-3千万元,在1-3年时间类就可成就一个亿元品牌;在2004年之前,打造亿元级品牌的持续投入成本已上升到5000万元以上,入市时间至少需要3年以上,且市场风险大增,成功机率不到10%。
当今的中国医药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艰难时局,政策管制、尤其是广告管制越来越严厉,市场竞争环境空前恶化,销售通路剧烈变化,营销成本持续上升,市场风险大大增加。现在要从无到有打造一个亿元级品牌,至少需要持续投入8000万元以上,所需时间至少3年以上,且需要有极完善的风险规避机制,尽量提高成功机率,避免血本无归。同时需要认请市场形势,准确把握市场变化,掌握竞争趋势,深刻洞察消费需求,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进行随机应变的战略创新,打造所向披靡的团队执行力。
细而言之,现在打造一个普药的亿元级品牌,需要远见与魄力的领导力、策略与创新的企划力、组织与管理的执行力三力合一,在品牌战略、竞争战略、营销策略、组织管理等方面获得全面的突破,方能有所作为。
一、远见与魄力
现在医药企业,首先必须具有远见与魄力,富有远见,才能发现市场机会,具有魄力,才能抓住市场机会。
所谓远见,来源于对未来几年市场形势与发展变化的深刻洞察与准确判断,从而把握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包括社会环境与行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消费需求的变化,竞争关键要素的变化,销售通路的变化等,通过蚁动叶摇看透天地玄机,发现云遮雾罩的潜在机会。
所谓魄力,就是在发现市场机会后,紧紧把握机会,评估风险,规划战略,明确目标,整合资源,步步为营,创新营销模式和商业模式,正合奇胜,达成目标。魄力既体现在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的勇气,也体现在对既定战略的坚持,更体现在面对市场变化的行藏取舍。
现在的OTC市场,已非昔日可比,品牌林立,竞争激烈,陷阱重重,企业只有富有远见和魄力,才能看透行业市场的重重迷雾,把握市场变化,准确判断市场竞争形势,深刻洞察消费需求,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取势谋局,高瞻远瞩地进行企业经营规划和品牌战略规划,选择营销模式,按照市场形势进行产品策略、竞争策略、通路策略、推广策略的持续创新。
修正斯达舒的成功,就取决于修正集团当时非凡的远见与魄力,斯达舒在展开决定自己命运的营销攻势前,上市几近10年,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徘徊,其所处的肠胃用药市场看起来似乎密不透风,领导品牌龙盘虎踞,区域品牌市场割据,西安杨森的吗丁啉一马领先,年销售额8个亿,三九集团的三九胃泰和丽珠集团的丽珠得乐如日中天。据闻,在当年8月,西安杨森曾委托一家世界级的市场研究公司进行专项调研,以寻求吗丁啉的市场增长机会。结果得到的结论是:胃药市场已趋饱和,市场格局基本成形,吗丁啉已没有增长机会,建议采取守势,巩固现有市场即可。就在这年秋天,斯达舒开始发动了改变市场格局的一战,在3年时间内,年销售额达到8个亿,远远超越三九胃泰和丽珠得乐,与吗丁啉并驾齐驱。
斯达舒的成功,在于抓住了别人未能看到的市场机会:OTC市场的兴起,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广大消费者能够接受性价比更高的胃药产品;渠道驱动的市场环境,为斯达舒短时间内分销全国提供了绝佳的条件;而主要竞争对手三九集团和丽珠集团因为经营战略的失着,沉疴难起,根本无力发动战略反击,为斯达舒提供了最好的拓展时机。天时、地利、人和,使斯达舒一战功成。
广药北伐,是近年来中国医药营销界的重大事件之一,对医药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其下属企业广州潘高寿药业公司更是高调进军央视,一举拿下4块标版,短短半年时间内,主打产品蛇胆川贝枇杷膏、蜜炼川贝枇杷膏销量同比分别增长74%和68%,市场反应强烈,迅速成长为亿元品牌,更是带动了广药其它产品在华东市场和北方市场的销售,成为当年最引人注目的营销现象。
由于广药药团主打的大多是中药产品,所以,广药北伐实质上是南派中药吹响的向全国市场进军的号角,这对北派中药的翘楚同仁堂而言或其它北派中药企业而言,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如果同仁堂能及时把握机会,励兵秣马,慨然南征,则双方南北呼应,必将极大地提升两大中药集团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可惜的是,以同仁堂为首的北派中药集团缺乏足够的远见与魄力,致使良机错失。 二、策略与创新
现在的OTC市场,在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有无数的产品充斥着,有品牌产品,有低价产品、有高毛利产品,但由于国内企业药品创新能力的不足,中国OTC市场的大多数药品品种是你有我有全都有的仿制药品,鲜有独家品种,加之新修订的《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要求,限制了品牌商品名的运用,而新的药品广告管理办法的实施,使得同类品种面临品牌区隔的巨大难题。这就要求企业在品牌、竞争、产品、通路、传播等多个层面进行创新,在产品之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实现品牌驱动和渠道驱动,这是打造亿元品牌的关键。
1、品牌战略的创新;
创新的品牌发展战略是成就亿元品牌的根本,是配置营销资源的依据,是有步骤有计划进行市场推进的纲领。
制定品牌发展那战略首先需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动机、购买行为的多元化和差异化进行市场细分,准确选择目标市场,有点放矢。注意: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的选择不是通过产品本身的分类来细分的。比如说:所有的皮肤药产品的消费者者肯定是皮肤病患者,这样的目标消费者选择绝对正确,但毫无意义,不同的皮肤药品牌肯定具有各自不同的目标消费群,他们肯定具有各自鲜明的消费特征。现在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求企业不断导入新的市场细分工具,准确找到最适合的目标消费群,深刻洞察他们的消费需求,指导自己的营销行为。
其次,需要建立产品品牌的差异化优势,与竞争品牌形成有效区隔,形成产品的独特卖点,丰富产品品牌的内涵,满足目标消费人群的特定需求,尽管面临诸多不利因素,药品品牌仍然可以在产品概念、指向症状、产品品质、技术工艺、包装外观、产品规格、剂型、使用方法等方面建立有效区隔。如宛西制药的六味地黄丸,通过“药材好,药才好”的品质区隔,成功从几百个同类品种中脱颖而出,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营销模式,实现了企业的飞速发展;哈药三精的“蓝瓶”系列,仅仅一个瓶装颜色的创新变化,就有效区隔了同类的其它清热解毒口服液品种。
再次,在任何一个细分市场诞生亿元品牌,都有可能是对既有市场格局的颠覆,企业应该制定科学的营销计划,有条不紊地稳扎稳打,层层推进,打好市场基础,努力创造决战的条件,而在时机成熟时,则应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立体进攻,全面出击,运用狂风暴雨的营销步骤,一举实现颠覆,改写市场格局,成就亿元品牌。
同时,品牌战略规划还需与企业经营规划相得益彰,形成战略的合心力。企业可以采用品牌聚焦的战略模式,在主导产品营销过程中,逐渐归拢产品群相关的典型属性,形成产品群品牌的核心价值,最终形成的企业形象,推动企业所属产品的销售,促成产品集群的销售局面。
2、通路策略的创新;
销售通路是医药市场的最大变局,快批商业的横空出世,对渠道格局形成了深远影响,打破了传统的销售价值链,商业企业开始逐渐分化洗牌,同时加大了商业企业的覆盖半径,全国市场区域划分渐同虚设。医药市场的政策放开,导致药店急剧增加,据统计,2000年,全国药店数量在8万家左右,至2006年,剧增至30余万家,增长近4倍。这使得零售竞争空前激烈,终端拦截成为新的竞争手段,导致终端工作效益逐渐降低,而企业终端运作成本则持续上升。自2003年以来,平价大卖场的崛起,既使传统的医药销售价值链土崩瓦解,也根本改变了零售药店的市场格局,形成了连锁药店、社会药店和平价卖场的三足鼎立,使企业的价格策略面临巨大挑战。第三终端浮出水面,渠道拦截蔚然成风,进一步恶化了市场竞争环境,提高了品牌企业的营销成本。
未来几年,强权势力的扩张,外来资本的进入,将使医药流通市场更加动荡。全国性的流通巨头九州通、国药控股等将进一步快速扩张,收购吞并,掌控更大的市场份额;地方势力将逐渐统一区域分销,形成强势的地方割据势力,如南京医药、四川科伦医贸等;握有新商务模式和强大资本的第三势力将随产业政策的东风乘势崛起,如海虹电子商务、外资企业、海王连锁等;上万家小型的商业单位则要么成为依附型的生存者,被强权势力吞并、收购或达成联盟,实现合作,要么则利用医药市场需求的多层级化特征转化成利基型的生存者,通过产品或物流配送形成特殊的产业价值链,为终端提供新的价值,进而有限掌控终端资源;要么就自生自灭,被市场所淘汰。零售药店则将进一步连锁化,形成全国连锁与区域连锁犬牙交错的格局,少部分单体药店则谋求利基化的生存之道,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服务得以生存。平价药房也将继续发展,成为常规的零售业态和商业竞争的重要工具。第三终端和社区医疗机构将在国家政策推动下进一步壮大成为医药零售的第三势力,与医院、零售药店鼎足而立。
制药企业应及时面对剧烈的商业变局,应对商业渠道传递过来的压力,构建务实而又有竞争力的商业网络,推行“分销全国化”的渠道策略,科学布局,发展100家左右的一级经销商、800-1000家二级经销商和连锁卖场,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产品的分销率和铺货面,覆盖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零售终端,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实现销售;可掌控的零售终端则控制在8000-10000家之间,并在此基础上集中资源,创新终端运作的方式方法,强化终端队伍管理,提高终端营销效率与效益。
3、传播策略的创新;
品牌传播是OTC品牌营销最核心的一环,因为要成就亿元品牌,其品牌知名度在行业市场至少要达到90%以上,在目标消费人群内至少要达到50%以上,品牌认知度要达到30%以上。
OTC品牌要进行广告传播,首先要分析不同媒体形态的特征,掌握媒体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科学地进行媒体组合。
电视、报纸、户外、广播、网络、分众等媒体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各自不同的发展规律,在实际营销行为中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同时现在的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企业越来越不利:广告形式繁多,广告信息爆炸,信息干扰度大,广告价格日趋昂贵。电视广告是打造OTC品牌最重要的传播形式,据统计,现在各强势电视媒体广告价格年均上涨10%以上,这使企业的传播成本不断上升,广告效益则日益下降。这就要求企业综合考虑不同广告媒体的特点和作用,把握其发展规律,依据具体的营销目标和广告目标,制定更精准的传播策略,实现传播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传播策略要服务品牌的目标市场选择,要服从品牌的战略发展模式、营销模式和商业模式,同时要在不同的品牌推广阶段进行不同的媒体选择与组合。比如说,在产品上市期和成长前期,就要注意行业媒体与大众媒体的组合,通过行业媒体在医药行业内形成影响力,大众媒体则最好选择省级媒体,形成局部的广告优势,深耕根据地市场,在搭建起2-3千万的营销平台后,则要考虑中央电视台广告了。央视广告是亿元品牌最大的助推器,是品牌从区域走向全国的跳板,但央视广告价格最为昂贵,一旦开始投放,则可进不可退,应以央视广告为核心,整合区域电视广告和其它形式广告,形成爆破性的传播效应,实现品牌的超常规发展。
再次,需要注意主题推广与广告推广的整合传播,创新营销模式。为提高营销工作的效益,加快打造OTC亿元品牌的进度,企业应善于因时取势,紧扣社会热点,针对目标消费群,策划主题活动,整合资源,整合传播,创新营销模式,形成营销合力,这可大大缩短成就OTC亿元品牌的进程。可以肯定,随着80后和蓝领时尚阶层的崛起,以及社会环境、消费环境、竞争环境的变化,文化营销、娱乐营销、情感营销、公益营销等将成为OTC品牌最主要的营销模式。典型的如仁和闪亮滴眼露——护眼市场竞争之激烈,绝不亚于任何一个细分市场,但闪亮滴眼露却能奇峰突起,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内,后来居上,一举跨入亿元品牌之列,2006年的销售额达到1.6亿元,其关键的胜负手就是运用娱乐营销模式,先后与湖南卫视合作的“仁和闪亮新主播”主题活动和“仁和闪亮快乐男声”主题活动,线上线下一体联动,娱乐体验双管齐下,迅速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认知度,使之成为近年来OTC市场最耀眼的品牌,预计07年的销售额将超过3亿元。
第四,要注意品牌的广告创意,既要形象表现产品独特的销售主张,并有鲜明的记忆点,又要符合目标消费群的人文特征,使消费者乐与接受,提高广告的记忆度和品牌的认知度,不同营销阶段的广告创意既要一脉相承,又要常换常新。如果选用广告代言人,则要考虑代言人形象与品牌形象的切合度,使广告为销售服务,传播为品牌服务。
三、组织与管理
1、以效益为核心,改革营销组织;
提升效益,实现目标,这是组织管理的根本目的,管理应以效益为目标,营销组织应为效益提升提供保证,如此才能完成销售目标,不然只能是无效管理,无效管理不是无为而治,不会有任何的正面作用。
建立以效益为核心的营销组织,需要敏锐感悟市场变化,随需应变,随机应变。比如说,随着OTC药店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和终端话语权的增加,势必降低传统的业务员跑店模式的工作效益,首先药店增加了,业务人员跑店数量占区域比率客观降低了,其次单店销量分流了,业务员的单店效益难免降低,这就需要企业改革业务员跑店组织和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益,否则只会得到效率降低的苦果。
2、建立规范的管理流程,保证营销系统的高效运作;
管理流程,是许多中国企业最轻视、但又是最重要的管理工具,是企业执行力的管理保证,是营销效益的源泉。只有进行规范的流程管理,才会产生系统执行力,然后才有个人的执行力,“善战者,求之于势,不择于人”,势,既来自于正确的策略,更来自于规范的管理。管理流程的设定,应以实用为原则,以提高效率为目的,如果因为流程而牺牲效益,这是最得不偿失的苦局。
3、建立明确的绩效指标和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政策,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绩效体系和激励政策的设立,应以调动人员积极性为根本目的,而不是为绩效而绩效,为激励而激励,且需做到清晰、简洁、明了,保证各级人员的工作有明确的目标、可执行的考核指标和评估的标准,让他们明白最应该做什么事,需要做到什么程度,能获得什么回报,这是执行力的人力保证——因为“是事业须由人做”。绩效与激励,最忌不切实际,高不可攀,流于形式,要让大家有付出、有成绩、有回报,这样才能士气高涨,气势如虹。
4、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系统,
山雨欲来风满楼,在众多丰富的医药资本项目中,笔者发现有一股医药批零合流的潜流在愈演愈剧。例如在我国中南地区某一大市,外地一家超级药批企业控股该市一家在当地已颇具实力的相关批发企业进而加强药品终端配送;同时该市一些传统巨头连锁公司纷纷向中小药店发出加盟邀约,一夜之间全城药店改头换面,改弦易帜;另外,一个从事药品零售配送的连锁企业获得国家计委国债立项,巨资打造物流中心,从零售向批发迈进;而且还有一家长期致力于药品批发的大型物流企业突然峰头直转,筹建自己的药品零售连锁公司。种种迹象表明,医药经营领域酝酿着一种新的革命。从表象上看,零售企业开始涉足物流批发业务,批发企业迅速向零售终端拓展,从本质上看,核心运作是进行批零合流的改造。
在中国加入WTO,药品市场逐步对外开放的今天,国内传统医药企业批零合流,意欲何为?
通过初步分析,笔者认为,批零合流既属无奈,也是必然。
一、追根溯源
首先从行业背景上看,批发企业与零售企业各有的劣势日见明显。批发企业数量众多使得过去的采购价格优势荡然无存,彼此之间的相互杀价也使利润极其微薄,目前药品批发企业的毛利率几乎可以低到忽略不计的地步,面对零售市场相对较大的利润空间,批发企业垂涎欲滴。而零售企业由于国家GSP认证使得药品均须统一进货,而其自身又缺乏规模化、多品种、低成本、稳定的进货渠道,店内药品长期品种不全、价格不菲是其发展的痼疾,尤其是平价药超的出现,药品零售市场风雨飘摇。
其次,从市场需求来看,由于买方市场的确立,客户需要品种全、价格低、数量精、质量优的产品,而批发企业的特性是销量至上,突出一个“量”字,如果不紧密与零售终端结合,无法体现批发优势。同时由于对市场触角的迟钝,无法及时保证市场需求品种的齐全性,必须通过终端销售指导采购策略。而零售企业由于顾客的需求多样而零碎,每种品规少量采购一是价格成本高、二是缺乏系统的货源渠道、三是购进产品的质量无法保证,因此必须依靠能为自身着想的批发企业支持。
第三,从生产厂家来看,厂家已不再停留于批发企业作为自身仓库的职能,不再满足自已的产品在“库”与“库”间的转移,而看重产品的市场最终消费,只有产品在终端客户消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销售,产品才能形成再生产,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有效生存与延续。因此决胜终端决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知灼见。批发企业要保持厂家对自己的依赖,体现自己的优势,必须有足够实力的终端基础,反之,零售企业要获得价廉物美的产品,也只有在“量”上下功夫,依靠或自建批发物流。
二、目标取向
医药行业批零合流,是医药市场两个端点,即始端和终端的双重要求。作为销售企业,无论是批发还是零售,只能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其主要目标在于:
1、加强企业规模化发展。根据国家对医药行业的发展要求,提出在今后要建立5~10家年销售额50亿元,40家年销售额20亿元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使这些企业的销售额占到全国医药市场的70%左右,因此商业企业只有通过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目前医药商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费用高、效益低的局面将在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的过程中,通过重组并购,逐步形成以区域性核心批发企业作为物流配送中心的医药商品流通主渠道。通过批零合流的方式建造医药物流航母,是医药流通领域企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2、不断降低经营成本。医药商业以物流为工具,以分销为手段,经营过程中包括采购、运输、储备、货损、陈列、促销、报损等众多环节占用和消耗着大量的资金,批发企业需要终端强力的分销以提高资金周转,零售企业需要向批发环节转嫁销售、储运风险,共同降低经营成本的有效途径只能是相互依存、批零合流。
3、适当保持利润空间。医药商业企业,尤其是批发企业的利润微薄是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大量的批发商主要是靠完成一定的销售量和回款额度后,由生产企业给付一定的折让费等方式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零售企业由于数量众多,虽然药品单品绝对利差可观,但门可罗雀的生意为时让经营者寝食难安。从市场环境上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利润将进一步趋于平均化,利润水平也将进一步降低。从货源单位看,产品生产企业给商业企业的让利越来越小,有些品种只够费用。从客户要求看,医疗机构的药品差价收入需求很难抑制,迫使商业企业把自己的大部毛利让利给客户。另外从批发商之间的关系看,还存在互相竞争,低价竞销的情况,并且形势愈演愈烈,使得医药商业已全面走向了低价微利阶段。为保持合理的利润操作空间,批零合流使销售环节上的价格操作可以有效控制,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浴血竞争力求最后胜出。目前全国药品批发法人企业6000余家,非法人企业6300余家,零售企业近16万家。我国已有26.8%的医药商业企业因达不到GSP要求而没能换证,即通过换证方式市场中已有5000余家企业被淘汰出局。随着市场的开放以及WTO后外资的涌入,医药企业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药品商业企业的数量必呈几何递减态势,为能在狼来之前练就奔跑、撕咬的能力,通过批零合流,使自身肌体得到快速发育,在管理与经营上大幅提升,最终足够拥有市场征战的资格和实力。
三、发展方式
面对市场竞争,提升企业素质、强化管理手段是医药商业企业再图发展的基础,在依靠管理能力、信息技术、成本控制、服务水平等要素促进效率、效能、效益全面提高的同时,一项紧迫的改造必然是批零合流。无论是采取自建、还是联合的办法,批零合流的发展的主流运作方式是:
1、商业批发掌握销售终端。我国在医药不分的局面下,医院占药品销售的85%的市场份额,零售药店的发展近年来风云突起,同时在国家医药分流的总体发展以及国家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趋势下,零售药店将成为终端市场的主体渠道勿庸置疑,尤其是连锁、药超等终端前沿。因此商业批发企业将通过开办零售药店连锁经营与配送,或联合较有实力的继有医药连锁公司,开展终端产品的配送,以终端的品牌宣传和产品推广从而拉动批发业务的拓展。预计未来几年内,我国药店会发展到30万家,这样庞大的规模和市场必然促使商业批发企业掌握终端,才能为制造商、供应商提供最好的服务并占据主动地位,同时通过零售业务也可适当拉大自身的综合利润空间,名利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