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古文笔记

高中语文古文笔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古文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古文笔记

高中语文古文笔记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言文 新课标 教学效率 导学案 兴趣 朗读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具有极其丰富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优秀的文言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研读这些文言文,无论是对于传承民族文化还是提高个人素养,都有重要作用。新课标明确指出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也做了基本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文言文教学现状。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都以高考为目标。而历年的高考文言文题型又较为固定,考查内容也变化不大。通常是要求学生阅读文言文,判断文中的实、虚词的用法及意义;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判断;翻译句子,近年也仅仅出现考查文言断句。所以,在教文言文时,教师也紧紧围绕高考考点来教学,饱含文化底学蕴的文言文,当作考试材料来对待。教学内容上,重点讲解文言基础知识,教学方法上,老师以串讲课文,逐段逐字翻译课文为主,课后学生则以背课文笔记为主。这种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内容死板僵化,学生谈文言文色变,排斥文言文,最终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不高。

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还要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不在认为学习文言文是一种负担。

一、导学案的应用

教师必须进一步解放教学思想,对学生多一点信任。老师要相信有些知识点和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内或课外自主学习加以解决。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及教学要求,设计导学案给学生提供策略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它既可以将学生自主学习引入正轨,又将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理解完成的知识点与题目在课下解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

借助导学案完成课前的预习很有必要,学生可以提前熟悉课文,收集关于文章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慢慢养成自主动手学习的习惯。同时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作好记录,让课堂上的学习更有针对性,这样,课堂上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感显得至关重要。一堂好课,离不开一个好的引子,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关注点,结合作者的实际,创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才能唤起师生的审美共鸣,才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设计如下导入法:(1)故事导入法。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可采用故事导入法。如《鸿门宴》。(2)成语导入法。成语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就出自文言文中,对这类文章,若采用相应的成语来导入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滕王阁序》。(3)实物演示法。这种方法就是教师通过展示、演示实物来导入与之相关的文言文教学。如《琵琶行》。(4)讨论导入法,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可以采用讨论导入法如《六国论》《过秦论》 。一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产生兴趣,想必这节课同学们也会兴致盎然。同时,还可以通过对联、音乐、幻灯片、电影等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况,激发他们的情绪和兴趣,也能够引起同学们对古文学习的兴趣。

三、加强文言文朗读教学

学习文言文还是要立足于朗读。吟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是培养文言语感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有些老师对文言文的朗读非常不重视,认为高考又不考朗读。所以课堂教学既不进行范读,也很少让学生读(除非是要求背诵的课文)。其实,诵读既是理解文意的有效方法,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反观古人,却比我们做得好,古人在学习文言文时,极其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渐领悟文章意思,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强调诵读,其好处就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听学读写时综合能力,提高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自我研究的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学习文言而立足于诵读,实质上就是要把这种语体变为自己的语言习惯。而语言习惯首先来源于听,其次是说,能听会说,就是习惯的养成,换言之,即有了语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提倡反复诵读,力求课堂上书声琅琅,正是用出声的读同时进行“听”和“说”两个方面的训练。这样做,就是将语感的培养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最后达到将文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部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