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力资源审计报告

人力资源审计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力资源审计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力资源审计报告

人力资源审计报告范文第1篇

    最近我们发现,有些企业在编制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材料的过程中,先聘请未取得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事务所)进行审计、验资和盈利预测,然后请有资格的事务所复审并出具报告。而某些已取得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事务所在执行证券业务时,不严格执行有关法规、制度的规定,不尽勤勉尽责义务;一些有资格的事务所在接受证券业务委托后,不派具备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到实地查验,而是让其尚未取得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分支机构代为查验后进行复审,并以自己的名义出具各类专业报告;一些有资格的事务所擅自为其他事务所出具的专业报告进行复审确认,甚至出现“卖牌子”的现象。为保证上市公司申请文件的质量,严格执行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准则;同时考虑到在主管部门实施从事证券业务的资格确认制度之前,某些企业为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已聘请了一些事务所进行审计、验资和盈利预测工作,现做如下规定:

    1.1993年4月1日前,已聘请无资格的事务所和人员完成初步审计、验资、盈利预测的申请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或已聘请一家有资格的事务所从事审计与资产评估两项业务的公司,可以再请一家有资格的事务所进行补充工作后,由其出具有关专业报告。

    2.1993年4月1日后不得再发生上述行为。已取得资格的事务所对其他事务所在1993年4月1日后出具的各类专业报告进行的复审或确认一律无效。

    3.已取得资格的事务所在从事证券业务时,必须委派本所(不包括未取得资格的分所)业务骨干和辅助人员按照专业准则的要求到现场查验。出具的各专业报告必须由具备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主办注册会计师签字,并由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除特大型企业的审计、验资或盈利预测工作可由两家或两家以上有资格的事务所合作完成外,一般企业的证券业务应由一家有资格的事务所独立完成。

    5.有资格的事务所在从事证券业务时,可聘请其他事务所协助其完成部分工作,或替其他机构培训部分专业人员。但该事务所必须独立完成重要查验程序及全部项目中60%以上的工作量,并对出具的报告承担全部责任。

人力资源审计报告范文第2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迫切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审计整体质量的提高,而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质量还远未达到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职业的发展速度。文章从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质量控制的内涵分析出发,通过研究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探索构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审计质量控制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企业对人才的竞争实际上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我国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动难、利用率低等问题,且只有部分企业将制定人力资源计划作为企业战略计划的一部分。因此,企业想要更好地评价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更好地将人力资源计划与企业战略目标有效结合,必须有效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工作。

一、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质量控制内涵

(一)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质量控制的定义

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质量控制是“五全”的质量控制模式,是指“全方位、全员工、全内容、全过程以及全结果”的审计质量管理,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准则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质量控制是由一系列系统的政策和程序组成,其目标是确保审计资源的有效运用,使审计效能最大化,从而保证审计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质量控制的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质量控制内容一般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督导、人力资源管理自我质量控制与外部评价三个方面。督导是人力资源管理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实施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所进行监督和指导。自我质量控制是人力资源管理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通过适当的手段对审计质量所实施的控制。外部评价是指人力资源管理审计机构以外的其他机构和人员对审计质量所进行的考核与评价。

(三)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质量控制的特征以及实现的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质量控制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全局性。人力资源管理审计控制是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工、全内容以及全结果的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控制应实现“全覆盖”管理。第二,一致性。我国《独立审计准则》是判断审计质量好坏的最权威标准,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必须按照准则执行。公司在执行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时,需要严格按照审计质量管理办法执行。第三,限制性。任何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工作时都希望有限的审计成本投入取得最大的审计效益,因此审计工作受成本效益原则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主要是保障审计活动遵循审计准则,有效保障审计活动效率效果的实现,能够促进企业审计目标的实现,增加组织价值,实现企业资产增值保值。

二、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质量控制现状

人力资源是企业管理的根本。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改变企业战略等重大决策时,常常忽视人力资源的制约因素及人力成本。很多企业普遍存在人力资源管理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质量控制制度建设薄弱;审计人员队伍素质不高,审计人员理念未能及时转变,审计方法落后,风险观念比较薄弱。因此,实务界迫切需要理论研究者深入分析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质量的因素,并提出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有效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目标的实现。

三、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质量控制处于一定的审计环境之中。审计环境影响审计质量控制的各项构成要素,审计质量控制水平依赖于特定环境,脱离环境来讨论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质量控制水平高将失去实际意义。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的概念,诸多因素影响审计质量。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一)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环境

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环境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法律法规的建设、政府部门监管机制等构成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外环境,市场经济越成熟,对企业的监管力度越大,企业对人力资源审计的需求就越大,审计外环境就越好。企业文化环境和高层意识构成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内环境,对于审计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人员有资格审计的保障,审计人员只有保持实质上的独立性,才能够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允地进行审计工作,才能使企业投资者有效利用审计信息开展决策工作,使投资者信任审计结果。独立性主要涉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组织机构设置问题,它作为管理审计的一部分其独立性有待提高,保证其地位和职能的独立,保证其与被审部门及事项的独立非常重要。

(三)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相关主体

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相关主体的素质将影响审计质量,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一是人员自身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其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组织者的领导水平;其三是人力资源管理审计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及员工培训与奖罚制度等。

(四)审计项目质量监控

审计项目质量监控程序的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审计质量,监控程序越科学合理,所达到的效果越好。审计项目的具体流程综合体现在审计质量控制的各环节,审计项目运作如何,直接影响审计质量控制水平。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审计范围界定正确能有效保障审计质量。实施正确的审计程序,是审计人员合理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避免工作失误、提高审计效率、保障审计工作质量的基础。

四、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质量控制有效措施

(一)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环境

为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质量控制措施有效实施,必须有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环境。第一,审计质量文化建设。质量文化一旦形成,将成为审计人员的习惯和自觉自愿的行动。第二,构建学习型组织。在积极上进的审计项目组中,审计人员相互学习,不断取长补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弥补自身专业不足,将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目标的实现,并开拓项目组的视野,不断适应新的审计环境变化。

(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审计项目质量管理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审计项目质量管理是为了确保各审计组已科学地完成了各项审计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主要从进行良好的审计产品设计和建立完善的审计质量管理办法两方面入手。

(三)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为了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质量,公司应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工作各环节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例如在审计报告阶段审计组组长应当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项目组复核人员对复核意见的恰当性负责,只有在各审计环节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才合理保证审计质量。

(四)加速审计信息化建设

人力资源审计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泰达股份 内部控制 信息披露 COSO内控框架

内部控制是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公司治理模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实施是否有效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早在1992年,COSO 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就已经指出应当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公司内部控制信息。2010年,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指引中披露了内部控制时间表,明确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实行内部控制披露。这样的披露让利益相关者更好地了解公司的内部控制,同时也让公司管理层对自身管理进行更好的反思。

在2013、2014年度披露的审计报告中,泰达股份连续两年被两家不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否定意见。作为旗下拥有10家控股子公司、16家参股公司、40余家间接控股公司的天津大型综合性上市公司,泰达股份的经营范围覆盖制造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等多项产业,其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引人深思。

一、泰达股份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2014年4月14日,泰达股份因分支机构管控与担保业务风险等问题被中审华寅五洲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否定意见审计报告。次年,公司以与前任会计师事务所合同到期为由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然而,2015年3月20日,公司又因资产管理、工程项目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项问题,再次被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并发现泰达股份2013年度财务报表中的大量问题。

泰达股份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控建设上的普遍不足。下面将基于COSO内部控制框架,就泰达股份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别从五个角度进行梳理和阐述。

(一)控制环境层面

1.人力资源管理不当。2014年度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指出,泰达股份对财务人员培训缺失,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到了公司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从报告中可以看到,公司资产管理、销售管理、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多集中在会计核算的处理方面。这影射出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人才招聘匹配程度低、人才后续培训缺失,致使公司缺乏有专业胜任能力的人才。此外,公司的人员配置也不尽合理,多个项目没有责任到人。

2.公司诚信文化缺失。2014年度出具的内控审计报告中,所述重大会计差错从2013及以前年度就已经存在。2015年4月10日晚间,泰达股份连续对外15份公告,说明由于公司出现了重大会计差错,导致2013、2014年度已的年报数据全部作废。

令人疑惑的是,所有这些问题在2013年度中审华寅五洲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内控审计报告中都没有披露,在泰达股份2013年度内控自评报告中也只字未提。短时间内暴露出的这些问题难免会让报表使用者怀疑泰达股份2013年度及以前出具的内控审计报告及自评报告的可信度。

(二)风险评估层面

1.风险意识薄弱。2014年5月9日,深交所下发了监管函,称泰达股份子公司违规担保累计达7亿元,且并未按照相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如此巨额的担保金额已经超过了泰达股份的净资产总数,却没有相应的审批程序。另外,在2014年度出具的内控审计报告中,审计师指出泰达股份从事贸易批发业务的子公司没有建立从存货风险、信用风险等业务实质出发的收入确认原则。公司仅以合同金额确认收入,而忽视权责发生制的会计确认基础,未考虑合同双方的授信风险。

2.公司对已识别风险评估失当。在2013年度泰达股份和会计师事务所针对同一缺陷――违规担保,给出了不一样的认定结论(中审华寅五洲会计师事务所认定为重大缺陷,泰达股份认定为一般缺陷)。从两份报告中可以看出,分歧集中在缺陷的影响程度而非缺陷的性质。泰达股份为了公司的声誉,仅以“该缺陷未造成经济损失”为由,就将该缺陷认定为一般缺陷。

另外,针对其中三笔自身融资(即所借款项也为扬州泰达使用),公司方面认为不构成担保风险。但是笔者发现,在2014年5月扬州泰达拟以22 000万元的价格转让扬州声谷100%的股权给广江公司。对于这样的股权转让,泰达股份在事先担保之时,就应当考虑其可能存在的授信风险。

(三)控制活动层面

1.授权审批程序缺失。2013年度内控审计报告指出,泰_股份对于其在扬州的分支机构(扬州声谷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扬州广硕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及扬州昌和工程开发有限公司)缺乏授权审批程序,因违规担保收到深交所发来的监管函。

2.资金营运缺乏管控。在2014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公告中,公司有大笔应收款项长年逾期,且未提取坏账准备,同时部分预付款项由于供货方无法提供符合质量的货物而未能得以偿还,甚至部分应收账款的长年逾期情况在2013年1月1日就已经存在。另外,泰达持股的天津南开戈德集团有限公司4.43%的股权也未计提减值准备。由此可见,泰达股份的资金管理混乱,账面存在大量坏账而不自知,账面历史遗留问题突出。

3.工程项目管理混乱。在2013及以前年度,泰达股份从事一级土地开发业务的部分子公司结算应付工程款没有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计提或结转;泰达股份从事二级代建的子公司,在以前年度公司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没有按照完工百分比法进行确认;泰达股份部分子公司将在建的垃圾处理设备转为固定资产时未考虑是否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可见公司对工程项目进程缺乏评估,相关财务人员责任分工不明,导致项目管理方面财务差错频出。

4.销售收入、成本确认有误。2014年度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指出,泰达股份部分子公司的贸易批发业务仅根据合同金额确认了营业收入,却没有考虑合同存在的存货风险,信用风险可能导致无法收回货款或存货因不可抗力被损坏;另外,部分子公司的某些交易属于关联方交易,也不满足存货确认和收入确认条件。

(四)信息与沟通层面

1.信息披露不尽规范。笔者在对泰达股份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时,查阅了泰达股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其中,公司有如下描述“对于影响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需要计算缺陷一旦发生,可能导致的潜在错报对于公司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总额的影响是否超过已设定的比率来加以判断”,但是在查阅了2013年度及以前的公司内部控制相关文件却并没有发现泰达股份对社会公开所谓“已设定比率”,造成了信息使用者的困扰。

2014年度泰达股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了其重大缺陷的认定标准(见下页表1),其中就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定量标准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比率。但是指标内容却表述为“错报的资产总额”“错报的净资产总额”等。也就是说,计算涉及的是会计要素的错报总额而非单个错报金额,这就使得会计项目单个错报是否为重大缺陷的认定模糊,存在某个项目存在重大缺陷但是由于仅仅计算缺陷汇总而被忽视的可能,且计算错报总额会造成会计科目加减过程相互抵消,有粉饰报表的嫌疑。

2.母子公司沟通不畅。根据上市公司已披露的公开信息,可以发现泰达股份内部控制的问题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子公司管理控制方面,而母公司方面出现的问题较少。这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内部信息沟通不充分,导致决策程序缺失。

(五)内部监督层面

泰达股份在内部监督层面制定了诸多制度,并且授权风险控制部负责公司内部控制的督查。但是监督流于形式。首先,泰达股份对其下属子公司的监管不力,导致大额资金担保缺少审批;对资产管理没有实施监控,账面存在大量坏账,存在极大的逾期和难以收回风险。其次,监管人员形同虚设,泰达股份在被出具否定意见之前,资产减值评估、应付未付工程款的暂估预提、在建工程是否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检查均未责任到人,这样风险控制便流于形式,既没有专人负责,出现问题后又极易导致相互推诿责任。

二、泰达股份内部控制改进意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渐渐着眼于企业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的竞争。企业只有不断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下面笔者将根据COSO内部控制框架,针对泰达股份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从公司主体出发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并对其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以启示。

(一)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首先要强化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加强对企业管理层及员工的培训。其次,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执行人力资源可持续培养政策,要定期组织员工学习最新的会计准则、税法政策,保证员工的专业胜任能力,不断提高员工素质。此外,企业要根据其发展战略和目标配置相应的人力资源,明确各个岗位的任职要求与职责,权利与义务。最后,树立企业自身的文化,对内激励员工工作,对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加强企业的风险识别、规避意识

泰达股份作为一家集制造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上市公司,下属子公司众多,分支机构庞杂,所以其面临的复杂外部环境不言而喻。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适应市场需求,防范市场风险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泰达股份必须提高风险意识,警惕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和判断。此外,泰达应当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该机制主要用于评估和防范风险。如果企业认为建立一个风险评估小组成本过高,那么可以将风险评估外包给第三方机构,定期来公司组织评估工作。

(三)落实内部控制相关措施

从泰达股份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产生原因来看,问题集中暴露在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管理控制方面。具体来说涉及资产管理、工程项目管理、销 售管理几个方面的会计核算。因此,公司应当统一会计核算方法,规范公司的会计核算行为,使得企业的控制活动合法、合规。

此外,企业应当注意合理授权。对于子公司担保、租赁等业务应当加强监管。上报、审批等程序要注意授权的层次与责任。做到既保证经济决策有效运作,又能保证权利得到制衡。

(四)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沟通与披露

泰达股份子公司多项重大缺陷源于内部沟通缺乏,导致制度难以充分理解落实。因此,泰达股份应当加强信息的沟通,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责任单位之间进行沟通与反馈。同时,泰达股份还应注重信息的外部沟通,即将企业内控信息与企业股东、投资人、客户、供应商、监管部门进行沟通和反馈。

此外,公司应当提高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专业性、规范性、可比性。例如,在披露内控缺陷定量标准时,应明确单个错报的定量标准,让读者明白该缺陷之所以重大的合理性。再者,应引入缺陷发生的“可能性”标尺。因为缺陷认定本身是一项预期判断,应结合其发生的可能性,才能决定缺陷损失的“期望”。一个专业的、有参考性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是公司内部控制良好与否的标尺。

(五)加强企业的监督控制

内部监督是一个过程,贯穿于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活动。有效的内部监控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及时地查漏补缺,防微杜渐。企业相应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会计准则的理解。此外,要确保内部监督责任到人,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再者,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使其日常化、常态化、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监督管控的作用。X

参考文献:

[1]袁敏.关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问题与披露改进――以上海家化为例[J].财务与会计,2014,(08).

[2]吴倩.“北大荒”内部控制问题与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人力资源审计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审计工作质量 控制与考核

审计质量是整个审计工作生命的主旋律,而审计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是审计质量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完成的好坏直接决定审计工作的成败。要想建立完善的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模式,我们就必须要了解审计工作的控制涵义,深入了解审计工作控制过程才能够提出更加有效的考核手段。

一、概述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与考核

当前对审计工作质量所持有的观点主要有两点:第一点认为审计报告最终反映出审计质量,因此审计报告的质量既是审计工作质量,即审计产品质量观;第二点认为审计是一个涵盖计划、取证、判断和报告的一个整体过程,因此整个审计工作过程的完成质量决定了审计工作质量,即审计工作质量观。无论持哪种观点,本文都认为审计工作质量控制是审计机关为规范审计行为,实现审计目标,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国家审计准则要求,明确审计责任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程序和控制政策的总称。

审计机关的工作职能是监督职能,是通过审计被审计单位的财政和财务收支状况,专题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等多方面工作实现监督职能。我们通常是通过对各个审计项目工作的质量和控制方面的考核来反映审计机关是否履行其监督职能的本质工作。

二、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与考核的重要性

建立和完善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与考核系统,可以进一步的规范审计工作的执业行为,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把审计工作过程迈向科学化、规范化。对促进审计事业的蓬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1.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是审计工作公开化、透明化的要求,满足社会公众的共同要求。审计工作质量直观体现在审计工作报告上,而审计报告牵扯到许多关系人的利害。如不能做到审计最总结果的公开化、透明化就会严重失信于社会公众,损失审计工作的监督形象。

2.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是对审计机关提出的内在的要求,规范其行为准则。公众和政府对审计部门的认可程度直接取决于审计部门的形象,只有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支持,才能够不断的完善我国的审计工作,因而就对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监督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是推行审计公告制度的必然要求。审计公告制度的推行不仅扩大了公民的知情权,也强化了审计执法行为被社会公众的监督力度,但也同时增加了审计风险。因此,我们必须把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方在首位,合理调配审计资源,科学地制定审计计划,树立良好的审计工作作风,完善审计工作手段。

三、如何完善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机制

1.完善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机制需要多方面的提升审计工作的法制水平,加强对审计工作人员的法制教育,使其行使审计职能的过程中自觉的增加自身的法律意识;对审计工作的考核过程要进行强化,使其执法行为在法律规范范围内执行;对于审计质量要加大检查力度,要确保被审计项目的完成质量。

2.完善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机制需要激活审计机关的人力资源。采取约束、激励机制是激活审计机关人力资源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结合当前的实践经验,我们要建立以下五个人力资源机制即:竞争机制、育才机制、留人机制、代谢机制和考评机制。要想完善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和考核机制就必须要建立起健全公开平等的竞争机制、健全精心培养的育才机制、环境宽松的留人机制、能上能下的代谢机制和科学规范的考评机制。

3.完善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机制需要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全面素质。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归根结底是要由人来完成,要想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就必须要拥有高素质的审计工作人员。我们要对审计工作的队伍加强建设,在提升审计人员政治思想素质的同时,还要兼顾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要想从根本上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就必须要建立起一支符合现代审计环境需要的审计工作队伍。

4.完善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机制需要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进行强化。为了更好的施行审计的监督职能,全面提升审计质量,我们要认真学习审计法贯彻国家审计准则,建立、健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与考核体系,实现审计项目的全称控制与考核。我们要建立起审计质量控制与考核的组织体系,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与考核的内容体系,队审计质量控制与考核的方法体系进行推行。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审计工作也在不断的深化,其影响程度也在不断的扩大。因此审计质量的优劣程度就决定了审计工作在社会公众当中的权威性和审计业务中的质量责任。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就成为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风向标,只有对审计工作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完善的考核审计机制,才能使审计工作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这不仅仅是审计机构对其自身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公众对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人员的迫切愿望。

参考文献:

[1]徐政旦等.审计研究前沿.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214.

[2]孟捷,张燚.浅析审计质量控制.现代商业.2007(6):78-79.

[3]刘力云.审计风险与控制.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50.

人力资源审计报告范文第5篇

一、审计项目成本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㈠审计机关审计项目成本的含义。经济学上所说的成本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发生的各种人、财、物、时间、信息、机会等资源的价值牺牲或付出的代价。而通常所说的成本是一个价值范畴,指人们进行一项活动时全部支出的对象化了的货币表现。由于审计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审计项目成本既不完全是经济学所指的成本,也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成本。审计项目成本应该包括项目审计过程中审计机关自身无法控制的成本和审计机关自身可控成本。所谓审计机关自身无法控制的成本主要是指审计体制成本和环境成本等;而可控成本则是指审计机关为完成审计项目、提交审计报告的审计活动中能够控制的人力、资金、时间等资源的投入。本文以基层审计机关设计项目成本为基本研究对象,所讨论的审计项目成本主要是针对审计机关的可控成本而言,并将其定义为:审计机关依据国家法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在独立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过程中发生的人力、物力、资金、时间等全部耗费。

㈡审计项目成本的要素。根据上述定义,审计项目成本的主要要素:一是审计项目成本载体。审计项目成本以审计项目为基本载体,但是,并非没有审计项目就没有审计项目成本发生。原因主要是为审计项目进行准备的审计资源储存需要成本,审计机关围绕审计项目进行发生的管理费用构成审计项目成本。二是审计项目成本目标。审计项目成本为实现审计项目目标提供条件,为达到审计项目目标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持、财力配备、时间保障和资金供给。三是审计项目成本过程。审计项目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环节和步骤,审计项目成本发生在这些程序、环节和步骤中。四是审计项目成本风险。未按审计项目目标进行审计或未达到审计项目要求的审计目标,将会给审计主体和客体带来风险。五是审计项目成本计量。审计项目成本的一部分是在审计过程中直接发生的人力、物力、时间、资金投入,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计量,但是与审计风险相关的部分难以直接计量。

㈢确定审计项目成本的公式。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审计项目成本总额计算公式:

审计项目成本总额=人员经费支出+交通费支出+办公费支出+其他不可预见费支出

其中:人员经费支出=审计人员数×预计审计天数×每天人员经费标准;交通费支出=预计往返人次×单位票价;办公经费=审计人员数×预计审计天数×每天办公经费标准。人员经费支出和交通费支出构成了项目成本的主要部分。

从以上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在审计人员数量和预计审计天数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即一定量的审计工作,可以由不同的审计人员数和工作天数组合来实现。

二、基层审计机关加强审计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基层审计机关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其工作经费由地方财政拨款保证,是否有必要进行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意义何在?作为机关而言,成本管理是否就是为了节约经费?笔者以为,基层审计机关开展项目成本管理,其作用和目的不仅在于控制经费支出,而更重要的是将其作为整合资源的杠杆、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机关内部管理的手段和促进突出审计重点的措施。

㈠进行成本管理是有效整合审计资源的杠杆。在审计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而在确定审计项目成本时,审计人员数量和审计天数是关键因素。当前,审计资源的稀缺性与繁重的审计任务,是制约审计工作发展的一对矛盾,特别在基层审计机关业务量之大,超乎想象,这一矛盾显得更为突出。2008年,我局共完成审计项目21项,审计单位102个,审计总金额5.86亿元,审计查出问题金额6605万元,其中违规金额223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5616万元、应调帐处理资金328万元、应上缴财政资金201万元。而我局实际审计业务人员只有7名,即使按照每个审计组至少2人计算,每个审计业务人员也要参加至少7个项目。与此同时,如何对仅有的审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审计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按各专业审计分工负责,以及各部门由不同领导分管的现实状况,难免导致“责任田”意识,造成各自为阵的局面。因此在审计组织内部分工管理模式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审计人员数量将项目成本和资源整合控制关联起来,以项目成本为指挥棒,间接地实现审计人员在不同审计项目间的配置,有效地发挥审计项目成本整合审计资源的杠杆作用。

㈡进行成本管理是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机关内部管理和现场管理的手段。在粗放的项目计划管理办法下,对审计项目计划的执行期限只有大致的规定,审计组只要在最后期限之前完成审计任务即可,而审计实施中多少人员参与,用多少时间,花多少经费均不是关注的重点,因此在审计现场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在所难免,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形象也会受到影响。

根据以上审计项目成本计算公式,在成本总额限制下,审计组只有通过精简人员、提高现场工作效率、减少现场工作天数等措施来实现成本控制目标,这些措施对于加强审计现场管理,树立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良好形象也具有重要意义。

㈢进行成本管理是促进突出审计重点的有力措施。“全面审计,突出重点”一直是审计机关和人员追求的境界,通过审计成本资源的硬性约束,可以进一步促进审计组和审计人员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观念,想方设法抓住审计重点,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三、我局控制审计项目成本的方式

㈠优化审计组织,完善管理体制,降低审计项目管理成本。

⑴优化审计组织,整合审计资源。审计资源的利用状况直接决定着审计成本的高低,所以,加强审计的组织和管理,促进现有审计力量和审计对象的最佳结合,也是审计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审计内容的综合性,已不再单纯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或金融、投资审计。我局在审计计划管理工作中,考虑到社会需求及本单位可能的审计成本保障程度,通过明确审计项目目标,突出审计重点等手段优化审计项目组织工作、促进审计资源整合。例如通过有效实施审前调查,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项目的相关情况,并根据该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集中优势兵力,打破股室界限,采用协同作战,合理调配审计力量,实现审计人员力量整合。同时,通过抓住预算执行审计龙头,将其与部门财务收支审计、财政体制改革情况审计等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⑵科学地编制审计计划,控制审计成本规模。科学地编制审计计划要求安排审计项目时要有选择性,一方面要选择那些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以及重大事项开展审计;另一方面要选择那些能扩大审计影响、宣传审计效果,且能对工作效率的提高产生连锁反应的项目来开展审计,尽可能地不选那些大而全并且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收效不大的项目。我局突出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主题,树立大财政观念,在加强财政、税务部门审计的同时,每年突出几个重点二三级预算单位,解剖影响财政运行质量的主要问题,促进理顺财政秩序,深化财政改革;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主题,完善逢离必审、三五年一轮审的经济责任审计方式,同时对其所任职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

⑶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突出审计重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目前,审计资源与审计工作量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体现在基层审计机关,而且这一矛盾将会长期存在。审计要“抓住重点,抓准重点”是在保证审计项目质量前提下降低成本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县级财力、人员编制等具体条件制约,审计部门人少事多,审计任务十分繁重,为了将有限的审计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我局坚持将在项目审计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和方法贯穿到审前调查中,科学制定审计方案,重点围绕财政资金运用、民生、廉政、绩效、经济安全、体制等问题,认真开展审前调查,合理确定审计范围,确保审计结果能够真正反映经济运行态势,从而有效指导审计项目实施,实现既保证质量又降低成本的双重目标。

⑷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审计效率。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有机结合,是促使审计行为高效运行的保证。应运用激励和约束两种不同的力量,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成本的降低。节约奖励制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作为定额预算的配套措施,节约奖励制度通过合理的内部挖潜,提高审计人员对于控制审计成本的积极性。对于超定额支出则采用经济制裁手段予以约束。我局机关建立健全了奖励制度,对高效完成审计项目的主审及项目参与人员给予一定奖励,以此鼓励审计人员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最高质量的完成审计项目。

⑸加强人才培养,探索审计人员选拔模式,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质量,也影响到审计耗用的时间和财力。为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必须加大审计培训的力度,虽然对审计人员的培训会加大审计成本,但这会极大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最终实现审计总成本的降低,效益可能是最高的。我局机关在工作任务繁重、审计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仍先后派出8人次分别参加了省、市审计系统和县委党校组织的投资审计、计算机审计及青年人才能力拓展培训;同时,还制定了奖励政策鼓励青年干部参加各种晋级考试,以实现创新审计方式、提高现代审计水平。

㈡开发利用审计成果,合理转嫁成本。从费用效益角度分析,审计成本还可以通过审计成果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加强审计成本控制,还可以采取合理转嫁成本的方式,促进审计资源的充分利用。

注重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审计成果集中体现在审计报告上,要提升审计成果的层次和水平,就必须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这主要是通过利用审计项目实施阶段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深入的筛选加工,综合提炼。也就是说,审计报告阶段的审计成果越扩大,审计成果利用得就越好,审计项目前期所发生的成本支出将被“稀释”,整体成本有效降低。

一个审计项目的审计成果主要包括六个方面: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引起高度重视的审计信息;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采纳审计建议,节约的支出,减少的损失;重大违法行为和责任人被司法机关立案查处;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告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有效促进了民主和法制建设;整理审计案例并用以指导其他审计项目开展,促进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

在就如何扩大审计项目成果方面,我局主要采取了以下途径:一是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审计报告是审计项目最直接的成果,也是实现其他审计成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我局对审计报告进一步改进审计报告写法,明确了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客观性、有说服力、结构合理、清晰性等要求,力求用通俗易懂、准确、简练的语言写好审计报告,通过对全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辩证分析,从体制、制度层面上提出审计建议,为县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二是强化审计信息工作。审计信息是就项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要问题形成专题报告,与审计报告相比更具有针对性,对有关重大问题的解决更具有推动力。局机关要求审计信息稿件要直入主题,在充分挖掘信息资料的基础上,简明扼要,精编精选,精益求精,力求多出一些问题抓得准、情况综合归纳好、分析说理透、情况阐述清楚,定性切中要害,原因和要害分析到位,观点立意新的审计信息“精品”。除了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要求外,还应从体制、机制等宏观层面提出建设性建议。三是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我局对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实行对社会公告,实现审计信息(成果)的社会共享和利用的最大化。四是总结审计方法和经验。我局每个季度举办一次经验交流会,对前期完成的项目审计中有指导意义的方法经验进行总结,发现经验性的亮点进行推广,为改进项目审计方法节约审计成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㈢进一步改进审计方式方法。审计署要求审计工作要讲究成本,力求以低成本达到高质量,实现高效益,以较低的审计资源投入取得较大的审计成果。而作为最基层的审计机关,审计程序和方法要随时进行调整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