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工工艺系统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安全仪表系统(SIS);设计;SIL等级划分;应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工生产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使化工生产更加高效便捷,但是同时对化工生产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仪表系统是保证化工装置生产安全的系统,在化工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1安全仪表系统SIL划分
安全仪表系统的功能就是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一般采用安全完整性等级(SIL)来对安全仪表系统的安全性能进行衡量。对安全仪表系统进行安全完整性等级划分,一般可以分为SIL1、SIL2、SIL3、SIL4,其中,安全完整性等级最高的为SIL4,因此安全完整性等级为SIL4的安全仪表系统的功能越强,也就是灵敏度最高,可以检测和响应SIL1、SIL2、SIL3等级检测响应不出来的危险状况。通常情况下,化工企业的装置安全完整性等级最高的情况下为SIL3级。
2安全仪表系统设计原则
2.1测量仪表的设计原则
测量仪表是安全仪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安全仪表系统中,一般不会采用开关仪表,而是常常采用模拟量测量仪表,例如流量和压力的测量等。在测量仪表的设计中,可以按照不同的设置原则进行设计。如果是按照独立设置的原则进行设计,那么对于SIL3级的安全仪表功能,测量仪表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控制,与基本的控制系统完全分开;对于SIL2级的安全仪表功能,一般会建议测量仪表和基本的控制系统分开,但是这并不是绝对要求的;而对于SIL1级的安全仪表功能,测量仪表是可以和基本的过程控制系统共用的,这是根据独立设置原则来进行设计的。如果按照测量仪表的冗余设置原则来进行设计,SIL3级和SIL2级的安全仪表功能采用冗余测量仪表,SIL1级安全仪表功能采用单一测量的仪表。
2.2最终元件设计原则
在安全仪表系统中,最终元件主要指电机、控制阀和电磁阀等。按照控制阀的冗余设置原则来进行设计,SIL3级安全仪表功能应该采用冗余控制阀,而SIL2级的安全仪表功能采用冗余控制阀效果更好,SIL1级安全仪表功能可采用单一控制阀。根据控制阀的独立设置原则,那么对于SIL3级的安全仪表功能,控制阀应该与基本的控制系统完全分开,这样才能使安全仪表系统可以更优先发挥作用;对于SIL2级的安全仪表功能,一般会建议测量仪表和基本的控制系统分开,从而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而对于SIL1级的安全仪表功能,测量仪表与基本的过程控制系统共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应该保证安全仪表系统可以优先运行。
2.3逻辑控制器设计原则
逻辑控制器是安全仪表系统中主要发挥逻辑功能的零件,一般是采用可编程的电子系统进行控制的,按照逻辑控制器的独立设计原则,SIL2级和SIL3级的安全仪表功能,逻辑控制器应该与基本的控制系统完全分开,而SIL1级的安全仪表功能,逻辑控制器应该与基本的控制系统分开更好。按照逻辑控制器的冗余设置原则,SIL3级安全仪表功能应该采用冗余逻辑控制器,而SIL2级的安全仪表功能采用冗余逻辑控制器效果更好,SIL1级安全仪表功能可以采用冗余逻辑控制器。
3安全仪表系统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某45万吨合成氨项目,工艺过程包括:天然气压缩和脱硫、一段转化、二段转化、CO高低温变换、MEDA脱碳、甲烷化、氨合成、氨冷冻。该项目各主要装置控制要求严格,自动化水平较高,采用了较多的集中显示和控制回路,并根据工艺要求设置了相应的联锁回路,对仪表的测量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都有较高的要求,该装置使用和利时K系列硬件和MACS6软件组成的DCS过程控制系统,同时采用TRICON三重冗余容错技术的逻辑控制系统独立完成安全仪表功能。安全仪表系统与过程控制相互独立,但又不完全分离,SIL1等级的测量回路先经安全仪表系统(SIS)安全栅一进二出,一路信号进SIS进行逻辑判断与输出,另一路通过盘间线进入DCS进行过程监控。SIL2、SIL3等级的回路采用与过程控制系统(DCS)完全独立的三取二测量、控制回路,直接进入SIS参与逻辑判断和输出,既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又保证了装置的建设成本控制在经济、合理区间。
4结语
在我国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化工企业生产智能化程度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安全生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进行安全仪表设计的时候,应该对安全仪表回路的每一个元器件都进行合理的设计,必须选择最适宜的设计原则对测量仪表、最终元件和逻辑控制器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安全仪表系统的性能。
作者:方江天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中国石油宁夏石化公司电仪部
参考文献:
[1]钱亮.化工安全仪表系统设计探讨[J].辽宁化工,2009,05:356~358.
关键词:交通;物流;规划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now, at present our country has initially formed a relatively perfect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and the city has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But in today's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ogistics on the urban industrial system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between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 industry influence and importance, put forward some advice on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 traffic; Logistics;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物流的“流”与工业交通运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交通规划仍然是物流整体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若要使物流能够更好的为城市及地方服务,就必须先行开展物流的交通规划,处理好内部的交通系统与外部周边地区的交通衔接关系,使其与现有的地方交通系统网络融为一体。因此,研究工业交通物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十分紧迫的。
工业交通系统的完善对现代物流发展的影响
根据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是这样描述运输的——“用专用的运输设备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 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而运输与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经及信息处理共同构成物流系统,可以说,交通运输是物流系统的重要功能要素和子系统。在现代物流中,物流的目的是在符合社会、经济合理性的前提下,采取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完成物资从供应者到需求者之间的空间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交通是实现物流空间转移目的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的水平,将对物流发展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扩大物流规模,带动物流产业增长。
交通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水平提高,将对物流发展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例如具有一定规模的高速公路网络,通过其辐射和吸引作用,可以形成更具活力的物流产业和更大的配送服务范围,使物流产业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我国交通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将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优化物流网点配置。
交通系统的完善与整体水平的提高,可加速社会物资循环,从而促进国民经济运转需要的物流网点的合理配置。传统的物资企业大多需要配置大面积的仓库,而高水平的区域交通系统,使散置在各地的仓库能迅速连接起来,经过科学规划和重组,建立现代物流系统,物流服务半径和货物集散空间会有所扩大,服务水平也将大大提高。
(三)促进物流活动合理化,整合物流系统功能。
建立高水平的区域交通系统,可以充分发挥该区域物流活动的优势。在交通系统建设中,把交通网络规模扩展与提高技术等级、发展快速通道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交通结构调整,加快向现代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促进物流系统功能整合。
现代物流的发展对工业交通系统的要求
这里的交通系统主要指城市货运交通系统,城市货运交通系统是城市物流活动的重要支持,是城市经济、社会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城市物流按流向分类
基于物流与交通系统关系研究的需要,对城市物流按物流流向进行划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1)过境物流。过境物流与城市所在地域内的位置及城市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一般是城市生产水平越高,则过境物流量越少;城市生产水平越低,则过境物流量越大,中小城市的过境物流量甚至大于市内物流量。为此,服务于过境物流的交通网络应布置在城市,避免对市区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2)出入市物流。出入市物流与城市对外辐射的能力有密切关系,一是中心城市与市辖范围内各县城之间的联系,二是市际间乃至国际间的联系。各种等级的城市在其经济区域内都有承上启下的功能。中心城市的职能越强,其出入市场流量就越大,规划建设好区域交通网对发挥中心城市的物流辐射作用十分重要。
(3)市内物流。市内物流是和城市自身生产、生活和基本建设有关的物流。不同性质、规模的城市其上述的数值也不相同。一般中小城市过境物流量大,而大城市是出入市及市内物流量大。因此,在进行交通规划时,应视具体情况而有所侧重。
(二)物流对城市交通的要求
(1)物流对交通运输方式的要求。
城市货运交通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城市物流量的大小,符合节约用地、方便用户、保护环境的要求,并应结合城市自然地理和环境特征,合理选择公路、铁路、水运和管道等运输方式。在组织货运时,应根据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以经济、便捷、灵活、安全为原则,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选择有效的联合运输方式,使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尽可能实现门到门的直达运输,减少因中途多次转运而造成的货损与时滞。
在物流过程中,提高运输的质量与速度,将创造出新的附加产值,产生出新的经济效益。货运交通方式的选择旨在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服务质量与效率,利用联合运输,节省物流费用。对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及管道运输等方式应在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基础上,采用平衡点分析法进行合理的选择,根据某种运输方式的固定投资加上其运输费用的总费用加以比较,选取最有效、经济的运输方式。
物流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具体要求有:
(1)企业运量大于5万吨每年的大宗散装货物运输,宜采用铁路或水运方式。
(2)运输线路固定的气体、液化燃料和液化化工制品,运量大于50万吨每年时,宜采用管道运输方式。
(3)当城市对外货物运输距离小于 200公里时,宜采用公路运输方式。
(4)大、中城市货运车辆的车型比例应结合货物特征,经过比较选择确定。大、中、小车型的比例,大城市可采用1:2:2~1:5: 6;中、小城市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物流对城市道路系统的要求。
城市道路应能满足城市物流的要求,以及特殊运输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并与物流流向流量相结合。城市货运道路是城市货物运输的重要通道,应满足城市自身的大型设备、产品以及抗灾物资的运输要求。其道路标准、桥梁荷载等级、净空界限等均应予以特殊考虑。城市对外货运交通的出人口数,应根据城市土地使用、出入市物流流向和流量而定,一般不少于3个,并与对外公路网联系起来。若出人口数量太小,会使流量过分集中,使城乡结合部的道路不堪负担。
物流对城市道路系统的具体要求包括:
(1)城市道路上高峰小时物流量大于600辆标准货车,或每天物流量大于5000辆标准货车时,应设置货运专用车道。
(2)货运专用车道,应满足特大货物运输的要求。
(3)城市的重要货源点与集散点之间应有便捷的货运道路。
(4)大型工业区的货运道路,不宜少于两条。
(5)当昼夜过境物流量大于5000辆标准货车时,应在市区边缘设置过境货运专用车道。
(6)城市道路与港口、铁路、空港等统一规划,要充分考虑交通枢纽地带的物流集散对城市主干路交通的影响。
(3)物流对交通基础设施的要求。
从目前国内外的具体实践总结分析,物流基础设施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提供公共功能为主兼具个的综合设施,如运输枢纽、各类场站等;二是主要为适应特定区域领域的现代物流集中管理和组织需要建设的专向服务设施,如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从现代物流服务组织的基础需要考虑,物流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是共生一体的。
物流基础设施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两者都是建立在满足需要、提升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之上的,因此两者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规划、全局考虑,协同运作,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优势。在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实际操作中,在规划建设专项服务设施的同时,应从物流运作的核心环节——运输、仓储角度,综合考虑利用国家运输网络系统中规划与建设的各种运输场站、仓储设施等,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使相关设施的发展规划建设符合物流发展的需求。
交通系统与物流系统的关系
现代化交通系统是现代物流系统的可靠技术保障。通常,交通枢纽是物流网点的布局可选地,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对交通系统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上所述,可将交通系统与物流系统的关系总结如下:
(1)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交通系统的改进提出了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物流系统的建设,区域物流量与城市物流量均会不断增大,区域货物运输量与城市货物运输量也会相应增大,因而要求改善或重新进行交通系统规划,以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2)现代物流系统的建立要以现代化交通系统为依托。只有区域与城市的交通系统实现现代化,区域与城市的物流系统才能最终实现现代化。
(3)交通系统的完善要有利于促进物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与城市交通系统的完善要充分考虑现代物流的需要,有利于发展多式联运和综合物流,实现敏捷供应链管理,从而促进现代物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毫无疑问,现代物流系统与交通运输的有效融合是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对于物流系统来说,集疏运能力是实现其货物快速集散功能的重要保证,而作为货物运输的基础设施——道路交通,便成为物流系统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其作为物流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了物流本身的集疏运能力,还将对地区的航空货运及周边现有路网产生影响,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必定会影响整个物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从咏.《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1).
[2]陈立军.关于准东地区交通物流规划初探[J].科技向导,2010(7).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系统工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TH-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它不是机械与电子的简单的叠加,而是在信息论(利用传感技术)、控制论(利用控制理论)和系统论(“系统”整体筹划,机械和电子分别只是“环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目前,随着机电一体化系统所需的控制功能、控制形式、控制方式的不同和多控制过程日趋复杂,对控制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微机控制系统的引用,在多方面能满足机电一体化系统要求。从系统工程观点出发,才能将机械、电子、信息等有关技术,对它们进行有机的组织和综合,实现了整体的最佳化。
1.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目的
1.1提高机械设备的精度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中大量使用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不但有效提高了机械设备控制系统的精度,而且实现了其在运行过程中的自动控制与检测,降低了因各类干扰因素的出现而导致机械设备无法正常运行的几率。
1.2增强机械设备的功能性
目前,工程领域对于机械设备的功能性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和要求,即一台机械设备一般需要具有多种复合功能,这也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过程中必须关注的目标之一。
1.3提升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目前,国内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中普遍设置了专业的自动检测和监控子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在机电产品发生各类运行故障时,可以自动进行检测并调整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而有效保证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整体安全性与可靠性。
1.4缩短产品研发周期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目标的制定中,一定要注意对于研发周期的科学控制,并且组织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参与研发,在有效缩短机电产品研发周期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生产的成本。
1.5进一步简化系统结构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中,技术人员则要将进一步简化系统结构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尽量在机电产品中安装或使用现代化的电子元件和传动技术,并且充分利用先进的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和程序软件实现机械传动链的关联运动,进而展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科学化、智能化的目标。
2.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2.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由5 部分组成:机械系统(机构)、电子信息处理系统(电子计算机)、动力系统(动力源)、传感检测系统(传感器)、执行元件系统(电动机等)。5 个部分组成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可分为:闭环、半闭环 2 种控制方式,其中,闭环指对最终执行元件进行直接控制,而半闭环指对中间元件进行控制,从而推算出最终元件的状态。
2.2机电一体化中的集成设计
由于机电一体化方法内在的并行性,或同时性工程,所以样机试制阶段的建模与仿真很重要。 因为模型来自于各学科的综合应用。 所以应用一种可视化的编程软件是很重要的。 这样就涉及到了框图,流程图,状态转换图和波特图。 机电一体化是一种设计哲学,其产品或设备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们内部的智能,这是将执行器,传感器,控制系统和计算机组合设计实现的。 系统的集成是通过硬件(部件)和软件(信息处理)的联合实现的。 硬件集成是将机电一体化系统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来设计的,将传感器、执行器和微处理器融入到机械系统中,软件集成主要基于高级控制功能在设计时应首先分析客户要求以及系统集成的技术环境。在制作时应考虑了解客户、 市场分析、优化性能、生命周期性能、质量、可靠性和销售等因素。
2.3系统中的从属功能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所有主功能的实现或期望目的的达成,都需要一些从属功能的协同配合。这些从属功能包括: 结构功能、通讯功能、保护功能、接口功能、控制功能、动力功能。结构功能确保满足主要部件的正常工作所需空间条件。通讯功能保证环境状态与系统部件的信息得以交换。保护功能将系统重要部件各功能参数限制在可允许的工作范围内并防止系统中各部件产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接口功能使得系统的输入输出在与环境不匹配时也得以实现。控制功能整体管理系统部件状态,并依据外部输入状态控制系统的内在功能特性。动力功能提供系统实现各功能所需能量。
2.4变频调速系统设计
伺服电机作为驱动部分,目的在于执行控制系统的指令,将电能转化为相应的机械运动。直流电机由于其结构复杂,购置和维修成本过高等问题,难以得到广泛的应用。而随着电机制造工艺和电机控制理论发展,交流电机控制精度得到了大幅度地提高,再加上自身结构简单,维修方便,能满足在恶劣环境和大负载下运行,受到越来越多关注。随着矢量控制理论(VC), 直接转矩控制(DTC)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及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SVPWM)的应用,交流电机往往能达到极高的控制性能。SVPWM 是当今广泛采用的脉宽调制技术,与传统的SPWM相比,具有转矩与电流畸变小,易于数字化实现等优点,且其对电压利用率相对提高 16.7%。VC通过坐标系转化,将定子电流分解励磁电流和转矩电流两部分,从而模拟交流电机的控制策略控制交流电机。DTC 控制技术则以电磁转矩为直接控制目标,达到高性能的调速能力。
2.5伺服驱动子系统控制器设计
PID 控制器的参数整定是控制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它是根据被控过程的特性确定 PID 控制器的比例系数、积分时间和微分时间的大小。PID 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主要有两大种:一是理论计算整定法。依据系统的数学模型,经过理论计算确定控制器参数,但还必须通过工程实际进行调整和修改。二是工程整定方法,主要依赖工程经验,直接在控制系统的试验中进行,且方法简单、易于掌握,在工程实际中被广泛采用。PID 控制器参数的工程整定方法,主要有临界比例法、反应曲线法和衰减法。随着只能控制理论的发展,许多智能PID 控制算法开发和应用,如变结构滑模 PID 控制、模糊 PID、神经网络 PID 控制和神经模糊控制等。值得指出,智能 PID 算法大多数见诸于理论研究,还不能广泛应用到实际中。
2.6传感器和变换器设计
仪器仪表在现代科技领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传感器是与仪器仪表紧密相关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件,其作用是为特定工业过程提供收集不同信息的机制。 传感器广泛应用于过程检测以及工况评价方面,为用计算机系统对制造作业作较高级的监控提供便利,可应用于过程前,过程中及过程后。 有时,传感器可以将一种物理现象转化为决策分析的可用信号。智能系统用传感器来监测由环境变化影响的特定场合,然后通过校正动作对其控制。
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是指产品在规定条件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产品的可靠性是一个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常用 MTBF 指标来衡量。
3.1 保证产品(系统)可靠性的主要方法
3.1.1提高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质量———裕度法、自动控制;
3.1.2采用冗余技术———工作冗余、后备冗余;
3.1.3故障诊断技术———测试、症兆、诊断。
3.2 系统干扰和提高抗干扰能力的措施
系统干扰是指产生系统元部件失效或数据传输、处理失误,进而影响系统可靠工作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3.2.1系统干扰源的类型:传导型———由线路传入信号影响控制系统工作;辐射型———由空间感应输入信号影响控制系统工作。
3.2.2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的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干扰信号,采取的抗干扰措施也有所不同;供电系统的抗干扰措施:稳压、滤波、隔离;接口电路的抗干扰措施:吸收抑制、阻断隔离;转换接口抵消隔离措施:差动式运算放大器或桥式电路、高频滤波整形电路;接地系统干扰措施:单点接地、并联接地、光电隔离接地。
3.3 软件的可靠性技术
控制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软件的可靠性设计也至关重要。主要包括利用软件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提高软件自身可靠性。
4.结语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是一种复合技术,它需要很多部门产业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我们不仅要对机电一体化的各相关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还要从系统工程的概念入手,通过系统总体设计来使各相关技术形成有机的结合,并且要注意分析和解决技术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机电一体化系统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再军主编.机电一体化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电网供配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应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居民用电量的加大,电网在不断进行改造及扩展,这为电网的运行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然而随着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成熟,在电网运行管理中应用智能调控一体化模式,可有效改善对电网运行情况的控制,实现对电力管理人员的合理调配,因而应用现代智能化调控一体化技术是电网运行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一、电网智能调控一体化技术
当前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对电网的运行管理基本上是由调度中心、集控站及后台操作等组成,这种传统的运行管理模式对人员的需求较大,因而一些人员可能需负责多个项目,某些情况下可能会顾此失彼,无法兼顾,从而无法实现对电网的高效运行管理。然而在电网中引入智能调控一体化技术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电网的智能调控一体化技术主要是基于高效节能、集成精益的原则,实现对电网的“调”和“控”功能,“调”即对电网的调度,而“控”则是面向变电站的监控。综合的调控一体化即将上述2种功能进行集中一体化控制,由相应的电网调度部门实现对电网的调度,与此同时监控变电站的运行情况;在突发紧急事态下,能够以操作站为平台执行远程遥控命令,从而实现对电网运行的全面管理,保证电网的安全、可靠工作。智能调控一体化模式是一项较为系统、集成化程度高的管理模式,在将“调”和“控”一体化后,可实现对电网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扩展电网的调度范围,因而其在电网运行管理中的应用极具智能性及经济性。
二、智能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优势
1、实现对电网供配电的高效管理
在电网中将“调”和“控”进行智能一体化集成管理可有效地使电网调度操作与设备的运行使用情况相互配合,避免在电网运行管理中操作相互交叉或重复进行,减少相关负责人员的工作量,使其有更充足的时间观察电网运行中各设备的状态,进而实现对电网的全面了解,及时预防或解决电网故障问题,保障电网的可靠、稳定供电。
2、实现对电力企业中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传统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是将电网调度、设备监控分开进行的,因而在人员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然而,在智能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下,相关负责人员可根据一体化系统中的监控设备实现对电网中设备运行情况的全面掌控,从而及早找出设备的潜在故障问题并加以解决。另外,在调控操作一体化后,工作人员对电网的故障维修管理及其运行参数的变化等情况将更为了解,从而便于其管理电中的重点监控设备,并辅助进行调度工作,使电网的安全管理工作水平得到提高。
3、提高电网的整体技术水平
电网智能调控一体化系统功能的实现需依赖于先进设备的使用及技术能力的升级,进而促进电网由传统控制向自动化控制发展,同时减少对管理人员的需求,提高其智能化水平。在电网中应用调控一体化模式是电网运行有效管理的基本方向,同时也为电网系统提供了更先进、更智能的技术设备,提高了电网的整体技术水平,因而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三、智能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设计及应用意义
1、智能调控一体化模式的框架结构
智能调控一体化模式的设计主要基于3大模块,模块间通过相互配合完成对电网的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及决策等功能。因而在进行实际设计时,需根据各模块所对应的功能展开进行,一般情况下该系统主要由以下4个层次组成,如图1所示。
图1智能调控一体化模式结构框图
首先是信息采集层,其主要实现对保护数据及远距离数据的采集。对保护数据的采集主要是面向各变电站中的保护动作,而远距离数据信息的采集则主要是针对各变电站中遥控遥测数据信息。通过信息采集层,可实现对电网运行参数信息的
全面收集,并为数据处理单元提供分析对象。其次是平台层,其作用主要是将采集层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流处理,对数据库中的实时更新数据及已处理数据加以管理,以实现对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此外,系统管理员可在平台层设置系统的权限管理,进而将平台层的各功能模块作为应用层的基础性部分,为应用层的功能实现提供平台。再次是应用层,其功能是在平台层的基础之上实现的,其主要用于对电网系统的调度,同时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从而能及时判断及分析系统的异常或故障问题,或进行报警操作等。
最后为展示层,其主要是使用展示界面显示电网各部分运行状态,使得电网管理或监控人员更直观地了解当前电网运行正常与否。因在展示层中设置有不同的访问权限,于是不同岗位的管理人员所看到的界面内容也就不尽相同,如此可提高其对本职工作的集中度,做到各司其职,为电网的可靠运行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2、智能调控一体化系统的软件运行模式
智能调控一体化系统的软件运行模式是基于服务器架构的,因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及应用平台较为成熟,可满足上述层次化功能模块的需求,从而实现一体化系统的功能。这种基于服务器的软件运行模式主要包括3部分:一个是操作系统,其负责管理在一体化系统中相关软件及对其进行控制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主要是基于Linux与Windows操作系统而实现;其次是应用平台,其作用主要是将采集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并在规定的统一访问接口下对电网各部分的工作数据、系统软件运行状态等资源进行有效的存储或读取;最后便是应用软件部分,其是形成调控一体化系统的程序语言,用于实现对电网运行信息的采集、处理及存储等操作,以及对变电站中各设备的监控、远程操作等功能。在这种基于服务器的软件运行模式下,调控一体化系统可全面监测电网的运行情况,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决策,以及时预防电网的故障问题,如此便可保障电网高效、可靠运行。
四、电力调控一体化为地区电力调控工作带了的机遇
1、缩短事故处理时间
在地区电力调控工作中,利用调控一体化模式,实现电力调度、监控的融合,使调度与监控的物理距离消除,简化了工作流程,减少了工作环节,使电网运行的调控能力得以提升。在调控一体化模式下,当电网存在设备缺陷、发生事故时,监控员便会第一时间为调度员提供所需的详细的设备运行信息,并帮助调度员分析信息数据,使调度员全面、快速掌握电网运行信息,快速、准确的查找问题,正确决策。而在调度、监控业务最终融合后,调控员更能快速地分析、判断和处理故障。一般情况下,当系统发生故障时,利用调控一体化操作,可以最快速度完成事故处理、设备抢修,恢复用户供电,为电网的顺利运行提供保障。
2、提高工作效率
电力调控一体化模式明确了职能分工,充分利用电网系统资源,优化了电网运行系统核心资源,且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科学设计,为数据的安全传输提供保障,确保变电站、调度信息数目的可靠性、准确性。同时,在电力调控一体化模式下,调控中心对其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调整,在技术功能的基础上,集成管理职能,并建立、完善调度监控集中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此外,调控一体化对工作人员进行重新配置,明确监控、调度工作任务,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
3、提高电网安全性
电力调控一体化整合电网调度、监控,并对工作人员技能进行培训,完善员工的工作技能,提高设备操作水平,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利用监控系统,调控员可对电网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全面掌握,进而对设备事故异常进行快速、准确判断,改变以往的只从变电运行工区汇报中了解电网状况的现象,全面、客观了解电网运行状况,把握监控重点,为电网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此外,在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后,信息的传达更加直接、
结束语
在电网中应用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是新时代电网发展的需要,其能够满足当前复杂电网结构及人们对用电质量的双重要求,必将逐渐取代传统的“调”、“控”相独立的模式。在调控一体化工作模式下,电网的运行效率及人员配置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降低了故障问题的发生率,减少了企业的经济损失。未来,随着电网中调控一体化技术的不断优化及推广使用,电力企业的供配电能力及质量将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更好地为人们生产及生活用电服务。
参考文献
[1]郑森泉;郑驭群;杨云涛.基于GIS的电网多系统集成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电力信息化.2009(05):89.
【关键词】信息技术;企业工贸信息;信息平台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钢铁市场,越来越多地企业采用信息技术来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研究表明,在市场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背景下,钢铁行业在近年来呈现出不可逆转的转变,即从传统加工制造行业转变为能快速良好地为客户及时提供多样化服务的服务性质企业。钢铁企业在新环境中不能只依靠炼钢厂等加工设施就能在激烈的钢铁业竞争中取胜。而更需要的是越来越完善的服务机制和更加便捷高效的运营能力。这种转变不但需要在管理思想中体现,更需要得到新科技与信息技术的支持。
1 企业工贸信息一体化
在多年的实践中,钢铁企业通过运用多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如ERP、MRP等)大幅提升了相比于传统管理模式的绩效。而逐步完善的钢铁企业专用信息化体系也为多系统集成的工贸一体化信息平台打下坚实的基础。越来越激烈的重工业竞争使得钢铁企业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结合销售、生产、加工、物流、财务于一体的集成化系统是未来钢铁企业信息化必然的发展方向。
企业信息平台工贸一体化的概念源自于企业供应链信息共享。伊文斯认为:“商品从原料的收集,进入制造工厂,到进入零件加工工厂,到进入仓库,发货储藏库,再到一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最终到达客户的手中,这是一条完整的链条”[1]。为了把供应链上的重要节点整合在一起,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即工贸一体化信息系统。它的理念结合了供应链中最重要的四大因素:财务,物流,信息与设施。供应链中信息的重要性也同样被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反复强调:“现代经济下的供应链是一个庞大的以各类复杂信息为载体的系统,包括原材料信息,仓库库存信息,运输物流信息,销售管理信息,客户反馈信息等,没有这些有效的信息,那么也就不存在供应链”[2]。因此,为了保证供应链高效准确的运行,集成多项供应链中重要关键信息的工贸一体化信息系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但是目前,国内对于工贸一体化信息系统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开始阶段。
工贸一体化的信息系统的建立需要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工贸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发展带来了机遇。WernerGraf(1998年)提出通过运用Intranet、Internet和EDI以及Extrane等信息科技技术可以更安全充分地为各个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与客户之间提供良好地沟通渠道,增加企业服务的效率,提升企业自我形象。Bary Shore(2001年)认为因为受到七个重要因素的影响,那么实现信息共享需要经历多元化的步骤;杨海蔚(2002年)通过总结国内外的经验与文献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工贸一体化集成管理的信息技术集成方法[3];胡继灵(2004年)具体在几种共享模式与共享信息技术中做了对比研究与分析[4];A.Gunasekaran和E.W.T.NgaiTaco (2004年)对20世纪及21世纪中的工贸一体化信息技术的文献进行了分类,并在原有文献总的基础上对工贸一体化信息技术的建设做出了创新理念基础之上的预测[7]。
集成各种信息于一体的工贸一体化信息技术是提高供应链效率,加快信息流速度,提高信息在供应链中准确性的有效可靠地方法。国内外学者目前停留于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者较多,较少有在实际企业中工贸一体化信息系统应用的研究与分析。
2 钢铁企业工贸一体化信息系统功能设计
本文以国内某知名钢铁企业工贸一体化信息平台的开发与设计过程为例,提出了一种针对钢铁企业的工贸一体化信息平台的组织架构,它的功能涵盖了企业在生产和贸易活动中的主要环节,从而使钢铁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实现管理决策的可视化和科学化。
钢铁企业工贸一体化信息平台的组织构架如图1,该信息平台主要由管理层、运营层、金融供应链和设备管理层组成。管理层主要提供给公司高管人员进行整个企业的管理协调工作及外部政策的处理。设备层主要管理钢铁企业的设备信息。
图1 钢铁企业工贸一体化信息平台的组织构架
运营层是整个信息系统的核心,它包括了与钢材交易相关的各个功能模块;还有与钢材生产相关的功能,例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库存管理等。各个模块之间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了数据的无缝连接和信息的共享,从而使管理层可以有效地了解从加工到贸易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实现了决策的集成化和可行化,促进了企业运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协同,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
该组织架构中区域协同和区域管理模块是实现上述功能的关键。在没有区域协同、区域管理功能时,上下游数据之间、各公司之间的都是处于断开的状态,没有形成协同体系,达到信息共享、提高协同效率的目标(图2)。而在引入区域协同、区域管理功能的支持后,上下游数据之间、各公司之间的都是处于协同状态,真正达到了信息共享、提高协同效率的目标(图3)。
图2 无协同管理时的业务状况
图3 有协同管理时的业务状态
(上接第87页)区域协同、区域管理功能的具体描述如下:
1)区域内基础数据(客户、供应商、品种代码、资材代码等)统一管理。
2)合同信息的协同:加工中心采购的股份资源均是通过地区公司完成,两者之间有大量的购销合同,系统应具备合同数据的传递功能,避免采购方重复录入订货信息。
3)码单数据的协同:股份的出厂码单、销售方的出库信息,传递给采购方,使其可以直接引用此数据,完成自己的入库操作,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和准确性。
4)结算数据的协同:销售方的销售结算信息传递给采购方,使其可以直接引用数据,完成自己的采购结算操作。
5)结案信息的协同:发货、销售结算完成信息传递,供采购方做对应的收货完成、采购结算完成操作。
6)仓储业务协同:委托仓储功能,类似仓库管理系统的仓储功能,实现码单、提单、出库单等信息的传递。
7)业务信息共享:系统使用人员可以查询到上家的一些业务信息,比如上家收到的码单,上家的入库信息、财务账、资金帐、自由款等。
8)委外加工指令的协同:委托方加工指令传递给受托方,受托方引用加工指令生成订单。
9)委外加工出入库协同:受托方执行加工指令时领料出库和成品入库数据传递给委托方,使委托方可以协同出入库信息。
10)委外加工结算协同:受托方的来料加工销售结算传递给委托方,供委托方完成加工费结算。
11)资材备件协同:实现区域内资材备件的相互借用协同。
3 总结
本文结合国内某知名钢铁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提出了一种针对钢铁企业的工贸一体化信息平台的组织架构,并对其中的协同管理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分析。该系统的实现可以帮组钢铁企业实现生产和贸易活动中各个决策活动的集成化和系统化,从而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供客户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5.
[2](美)塞西尔·博扎思,罗伯特·汉德菲尔德.运营与供应链管理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1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