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古文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知识学习;背景知识;教学方式

一、背景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课文正文无疑足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但除此之外,背景知识在其中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尤其重要,也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把握住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课文选择一些生动有趣或者与高中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背景知识来介绍和学习,往往就能调动其兴趣与好奇心。例如在占文 《 鸿门宴》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对古文兴趣不高, 但如果能适当地介绍一 刘邦和项羽楚汉争霸的故事,就可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收到意外的教学效果。其次,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可以增长学生的人文 、 科学常识。高中语文课文的篇目都是一些经典之作,它们的作者、 创作背景及内容往往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时代思潮或科学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这些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无疑会增长学生的人文科学常识, 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例如鲁迅的许多文章, 都与当时的历史事件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类背景知识的介绍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 兴趣, 还町以拓宽其对人文、 历史知识的了解。再次,背景知识的介绍 与 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欣赏课文本身的魅力。高中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处在发展过稃中,他们往往无法领会作品的魅力,甚至发出 “ 我根本看不出这篇课文好在哪里”的质疑。这固然与其欣赏水平有限有关,但也与其对作品背景知识的了解有限有关。只有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 才能明白作者的用意何在,才能领略文章的魅力所在。

二、背景知识介绍与学习的主要原则

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不能盲目随意,而应根据高中语文教学本身的目的与规律 ,按照一定的原则来进行。具体来说,以下几个原则是特别值得注意的:首先,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应与语文教学 目的和课文内容相结合。如前所述,语文课文的背景知识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可能与学生兴趣相符合, 但不能因此就忽略了语文教学本身的目的与课文内容, 而应与后二者相结合。教师应该始终牢记的是 , 语文教学有着 自身的目的,课文正文应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其次,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应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相结合。高中生有其自身独特的心理特点, 他们所感兴趣的内容也有 自身的独特性。 教师在介绍与教授背景知识时, 应充分理解与尊重这种独特性,并使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相结合, 这样才能使其真正起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的 目的。再次,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应该把握时间与 尺度。既然介绍背景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正文,那么就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而应该把握好介绍与学习的时机。例如古文中的典故,如果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不会有太大的影响,那么在课文的讲授中穿插就可以了,不需要提前作大量的背景介绍与解释。同时,由于授课时间有限,因此 背景知识的介绍也应该把握尺度, 不能花费太多时间。

三、高中语文中背景知识的主要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课文的背景知识往往涉及很多内容,例如上述的重大历史事件、时代思潮、作者生平、 科学发明等等。但出于时间限制及教学 目的等方面的考虑,背景知识的介绍也应分轻重主次, 一般来说, 背景知识的主要教学内容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作者对于理解作品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首先包括了对作者生平经历的了解,除此之外,作者的主要思想 、创作风格、主要成就、后世影响等等也是作者介绍的重要内容。 第二,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背景介绍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另一重要帮手,它既包括了作者本人创作该作品时所经历的一些事件背景,同时也涉及到一些大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 、思想背景等等。例如 《 (人 问词话) 七则》的创作既涉及到作者王国维本人的经历,也与中国词发展史有着密切联系 ,这些都是该课文的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应给予一定的介绍。 第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高中语文课文,尤其是一些古文、外国文学作品等等,其内容往往会涉及一些学生不熟悉的背景知识,例如古文所涉及的古代典故、典章制度,以及外国文学作品所涉及的外国风俗习惯等等。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课文,是教师应给予充分重视的。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诸多文化常识及相关内容,例如丰富的优秀文化典籍,《史记》《汉书》《后汉书》《诗经》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对文化常识进行渗透,必须深层次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常识渗透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充分利用古诗文教材,传承传统文化

中学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经典型的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非常明显,有传统美德、传统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爱国主义等。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教学《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引出孔子的“礼治”,就要对一些重要的道德范畴和概念、术语,像“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加以强化。在《劝学》和《师说》的教学中,抓住古人勤学、尊师的美德,结合目前的现状,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教学《陈情表》时,让学生趁机接受“孝”的教育。在教学《苏武传》时,利用朗读和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古文经典篇目,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把关注的意识投向人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学中,让学生走进屈原、陆游、杜甫,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进苏轼、李白,理解什么是豁达、豪放……特别是在必修三、必修五的诗歌教学中,对那些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古诗文篇目,就倾心倾力,有意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震撼、感染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可以形成一种强大动力,最终积淀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

深入挖掘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语文教材中蕴藏着非常多的文化常识。例如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汪蓉、刘伶等。如果不注重学生的体验和领悟,学生停留于表面的认识,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不利于文化常识的真正渗透与传播。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的了解,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化常识进行深入剖析,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文化常识。以“北宋文化四大家”苏轼的文化作品为例,选其作品《赤壁赋》展开讨论,苏轼以独特的笔触,将人生观娓娓道来,既包含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也包含随缘而安的人生态度和忘情尘世的洒脱。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层次发掘汉语文化的丰富内涵,提炼出促进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和人格健全的因素,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教学语文教学内容表达的深刻内涵和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除此之外,通过文化作品了解文化常识,还要求学生对其语言进行了解。例如《赤壁赋》一文先后呈现出了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于课文的字里行间,这就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和魅力。

三、巧用课外诵读实践,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该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呢?通常情况下,教师要通过课外诵读和实践这两个途径来进行。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其要鼓励学生在闲暇时间多阅读文化经典,诵读经典诗文,将传统文化与道德实践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合理的指导、规范学生的行为活动,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与初中生相比较,高中生的认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阅读文化名著,即《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诗经》等。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其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并且也会将传统文化精神继续弘扬下去。

四、利用作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范文第3篇

李丽莉

(安远县第一中学,江西  赣州  342100)

摘  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本质进行了诠释,认为语文教育要以“培养人的素质,提高人的素养为目的,同时还要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高中语文课堂成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使自己成为文化传承的使者。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及相关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文化传承;运用

文化传承主要是指文化的传递和继承,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学校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高中课程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为文化传承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及现状

新课标认为,语文教育要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让学生吸收到民族文化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因此,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高中语文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文化传承成为高中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育的大环境下,当代高中生在传统文化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不少学生缺乏基本的古文化常识,对传统文化也知之甚少。有很多学生的历史知识极度贫乏,逐渐淡忘了传统文化。有的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呲之以鼻,不但没有继承和发扬,反而在道德和修养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学要积极探讨实现文化传承的有效渠道,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整体素质,使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的运用策略

(一)高中语文教师应成为文化传承的使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才的主要培养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还要以自己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文化传承者,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要做好这些工作,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要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范,努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积淀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解读能力,使自己符合文化传承的要求。

(二)引导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营造一种文化气息浓厚的教学氛围。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传统文化的优秀篇章比比皆是,这些课文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料。高中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比如,可以在墙上悬挂古人的名言警句,增添文化信息;将教学方法和手段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前导入时尽量选取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诗文典故或名人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重视课外活动,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实现文化传承的目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努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走近传统文化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经典作品,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启发。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的作用不可低估,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还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使学生近距离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可以举办各种旨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讲座、辩论赛等活动。

最后,还可以将课内外结合起来,提高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也是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系统的学习语言文字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以文化的角度去了解汉语字词的文化内涵,去品味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积累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和长期性,使学生在积累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其热爱传统文化,从心理上亲近传统文化,这对于文化传承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针对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教师作为文化传承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还要重视课外活动对于文化传承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尽最大努力让文化传承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罗墅森.把传承文化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责任[J].考试周刊,2011,(87).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范文第4篇

一、分“本”设计,配合教材,构建动态“真”语文课程资源

笔者在学生高中入学的第一堂语文课上就从宏观上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并对此进行了分点细化,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具体落实以下十大能力与素质要求:1.工整的卷面书写;2.良好的思维品质;3.清晰的逻辑思路;4.准确的概括能力;5.流畅的表达能力;6.灵活的迁移能力;7.规范的答题能力;8.开阔的阅读视界;9.丰厚的文化积淀;10.辩证的理性思考。先宏观要求,再在字、词、句、段、语、修、逻、文等微观方面具体落实。为配合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教材的学习,笔者分“本“设计,学生分”本”落实,从高一到高三一以贯之。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点滴积累的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模块,笔者的分“本”设计按高考考纲要求的“语言知识”“语言表达”“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五个模块进行。学生从高一起就准备几个笔记本:语言知识、文学常识、名言名句、妙词美句等用一个本子,名为“采英撷粹本”;为切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课堂上定期举行“表达交流”活动,有相关的跟进训练题,名为“文才比拼本”;古诗文阅读采取“分散学习积累法”,安排每节课前由学生将课外阅读的古文语段或古诗词抄在黑板上,由学生当小老师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的方式进行,这就是“文言提升本”;设计“一周一阅读”活动,由老师精选美文印发给学生,一方面作为早读课的诵读材料之一,另一方面学生进行“旁批点评”,小到字词句的妙用,大到思想内容的概括、篇章结构的安排、表达技巧的赏析等,都由学生首先进行阅读鉴赏,然后交上来让老师批阅,评讲则安排在周六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半个学期进行一次装订,这是“点评装订本”;阅读与写作是高中语文学习不可偏废的两个车轮,写作也占半壁江山,写作能力是评判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高低的关键,“作文随笔本”不可或缺。语文学习是“慢工出细活”,需要“点滴积累功”,大家可以想见三年下来是很丰富丰厚的。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笔者就是通过这五“本”解决方案来真刀真枪地从事着高中语文教学,想方设法切切实实地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的。

二、里应外合,传承文化经典,增加古代诗文阅读篇目

王旭明社长在向“伪语文”宣战时呼吁“语文教材应加大古诗文比例”。据最新的语文高考改革方案可知,2016年的高考语文将增加分值,增加的部分可能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举措被大多数人认为是语文教育的一次进步。如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又一次提上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日程。虽然笔者在前面的“文言提升本”的设计上已经谈到了古诗文阅读的重要性,但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分散学习积累法”。在这里笔者想谈一谈另一层面上的“里应外合”,增加古诗文阅读篇目的方法。

以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为例,教材上“阅读鉴赏”模块有四个单元,其中第二单元是古诗――《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第三单元是古文――《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很明显教材审定委员会是十分重视古诗文阅读的。必修部分每册安排了2-3个单元的古诗文教学,选修部分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选读》更是突出了古诗文阅读的重要地位。笔者这里提出增加古诗文阅读篇目,是指教师在完成课内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同时,进行拓展迁移延伸阅读。如学习完贾谊的《过秦论》(上),可以将《过秦论》(中、下)作为补充篇目;学习完《兰亭集序》,引导学生迁移阅读《世说新语:王羲之逸事》以及《兰亭诗》(其一);在教学《孟子》选读时,适当增加教材外的篇幅。笔者不仅要求学生真正读懂读通读熟,还要求学生将这些补充语段抄录到“文言提升本”上。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中华优秀的民族文化,而且大大扩展了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视野,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突出主体,打造有效课堂,多给学生活动交流机会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并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笔者很受启发。在现代文“阅读鉴赏”课上,常常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以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为例,学生在“预习交流”环节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在“展示提升”环节适当引导学生将主人公别里科夫身上有形和无形的套子进行一下归类整理;在“分组合作”环节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有的小组模拟现场进行人物采访,有的小组对“别里科夫恋爱事件”进行情景剧表演。学生在充分熟习文本之后,笔者只需要对“别里科夫形象的社会意义”“小说艺术构思方面的特色”等几个难点问题加以点拨引导,确实只要10分钟左右。这里笔者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能全盘照搬别人的教学模式,就语文学科而言,现代文阅读由于没有字词句阅读障碍,教师点拨10分钟左右就够了,但文言文阅读教师的“点拨引导”时间可以多一点,不必拘泥于此。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复习;记忆;遗忘;定序控制;重点精抓

有人说“没有基础就没有能力”,是很有道理的。有记忆就会有遗忘,这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因此,语文总复习需要认真遵循记忆遗忘的原则。现代考试大多以能力考查为主,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较少;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忽视了总复习中对基础知识的记,因为基础知识的积累正是能力养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有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而“保持”阶段就是同“遗忘”作斗争的重要环节。遗忘是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回忆。对此,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一条“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缓慢,而一段时间过后,几乎不再遗忘了。学生一旦掌握了有关遗忘的科学规律,需要记忆的很多知识就会长久、清晰地保存在大脑中备用,考试时自然不会顾此失彼,也不会思维短路了。

一、深思熟读,抓住重点精读

就是要透过课文的语言材料,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用字、词、句、篇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分析问题、进行思维的方法。阅读时,要摸清作者的思路,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从中积累知识,加深理解,锻炼记忆,积累词汇,丰富语言,进而开拓思路。对精彩的范文,应多读几遍:第一遍得其概要;第二遍掌握其结构层次;第三遍体会哪些字、词、句用得准确、鲜明、生动,进一步加深对全文的理解。

深思就是以“眼到、口到、心到”听字音、辨字形、明词义、析句子、理思路、揣摩表现手法。例如:用换词对比的方法体会课文运用词语的精当;反复吟诵一些含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句,以便精心领会;对全篇文章,要把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要这样写结合起来思考,从中探讨选材立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规律。精读还须深思,这样才能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吸收语言精华,学到写作技巧。

二、归类练习

举一反三考题并不是照搬书本的,因此,不要机械地复叙课文内容,死记硬背段意、中心之类,而要着眼于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读写能力,通过知识归类,反复练习,以迭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当然,归类多练并不是多多益善,陷于题海而不能自拔。应以大纲和教材为依据,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去练。

练的内容要选择精当,步骤要循序渐进。字,词、句的复习要抓重点,突破难点,归类辨析,注意运用。近几年的高考答卷,突出的问题是错别字多。因此,要学一些汉字结构的知识,了解形、音、义的特点,把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归类辨析,读准字音,记清字形,辨明字义。对词的掌握,难点在从古汉语中吸收过来的、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词语(如“缥缈”“觊觎”之类),要在复习课文和平日阅读书报时注意积累。要确切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了解构词方式,分清感彩。复习时,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以便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巩固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作翻译练习,一定要忠实于原文,以直译为主,不可随意增减或引申。译文的文字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对古文在语法上的省略,应作必要的补充。

三、定序控制

所谓定序控制,就是指对进入流动过程的信息在程序上进行科学组合,它是优化学生思维流程的重要手段。高中语文复习特别是高考复习,不但要有宏观上的总体安排,还要有微观上的局部操作程序。比如作文的复习和训练,就要全方位地规范化地进行,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都要练;命题作文要练,材料作文也要练;整篇文章要写,片断训练也要搞,甚至文章修改也不能放松。要用一定的课时来进行审题训练,并努力提高作文讲评课的质量。

四、定势控制

所谓定势控制,就是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过程中的思维趋势、思想感情的控制。当学生的思想感情与教学内容不协调时,教师要加以诱导,使之与教学内容相协调;当学生思维不是处于积极状态时,教师应通过口头语言、态势语言以及所创设的情景使之兴奋。复习和训练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总之,只有我们正确、科学地把握好语文总复习原则,才会使语文复习走上良性发展之路。笔者深深体会到,没有科学、系统的复习指导原则,要取得较好的高考成绩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吸取新鲜、科学、有用的理论知识以指导教学实践,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使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更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