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英语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 教材建设 项目贯穿 任务分解
[作者简介]徐红勤(1970— ),女,浙江绍兴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和成人高等教育;冯志新(1975— ),男,北京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机电技术和成人高等教育。(北京 10002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社科类重点课题“高等职业院校成人学历教育职教化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ZR201103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21—01
一、引言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政府、教育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都参与到了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改革成效显著。尤其是专业课程的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思路深入人心,得到了广泛应用。与课程开发相比,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相对滞后。虽然各大出版社都成立了专门的高职教材部,但纵观近年来出版的高职教材,大多是打着“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一体化设计”“项目教学”等改革口号,内容却不能跳脱出“学科”体系的藩篱,不能真实、及时地反映课程改革的成效。教材是课程改革的直接体现,职业院校教师应借鉴课程开发的思路,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应用到教材建设中去。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的特点
作为现代职教课程的基础,“工作过程”已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但大家对其理解却多种多样。但不管如何理解,一个工作过程至少应涉及三方面内容,即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工作要素的全面性和包含“工作过程知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应该能体现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反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亲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掌握操作技能,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材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要打破学科逻辑界限,摒弃呈现完整学科体系的思想。教材不是操作手册,也不是知识手册,更不是字典,而是学生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依据和支撑,不必面面俱到,不用呈现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2.要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为前提和依托。教材是课程建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体现课程改革的一个成果,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化。因此,应先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然后才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的建设。脱离课程开发的教材必定是空洞的,没有使用价值的。
3.要以综合性项目为载体,以具体工作任务为支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中的项目将依据工作过程进行任务分解,内容顺序的安排应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而不是按照学科知识的前后逻辑来决定,实施过程贯穿于教材始终。项目应涵盖课程主要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并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加以体现。
4.要进行知识体系的解构和重构。将工作过程相关知识,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和学生学习、认知的特点,首先将原有知识体系进行解构,分散到完成任务的各个环节中,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知识体系。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的建设
1.结构设计。教材的结构设计应依据“项目贯穿,任务分解”的基本原则,整体结构应以课程设计的教学项目进行贯穿,并围绕项目展开。那种一章一个项目,甚至几个小项目的教材,既不能体现项目教学的特点,更不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材。教学项目需要根据课程的性质进行选择与优化,其设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一般来说,选择的教学项目应具有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趣味性、挑战性和可行性。教材结构的设计思路是一个由总到分的过程,即要将该教学项目划分成若干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可以通过一个或者若干个任务来完成,每个任务又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来表现。子任务分解的原则一是通过子任务可以展示一定的工作成果,二是包含工作过程知识。教材的编写则是一个从分到总的过程,即一个单元对应一个子任务,由子任务组合成任务,任务组合成子项目,子项目最终组合完成一个大型综合项目。
2.内容组织。教材内容的组织涉及两个方面:内容的先后顺序和内容的组织模式。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应按项目的递进、按实际工作过程来确定,而不是按照知识逻辑的先后顺序确定。应以学习任务为依据展开,同时兼顾学生学习、认知的一般规律。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在组织教材内容时,要做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材内容的组织模式应直接体现课程教学的组织模式。可以通过“知识准备”“任务准备”“任务实现”“要点提示”“知识提炼”“任务延伸”“知识拓展”“归纳总结”八个环节组织教材内容,既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一般规律,也符合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较好地体现了理、实一体化改革思路。
3.知识点处理。知识点的处理是教材编写的一个难点,处理不好,极易落入学科知识体系的俗套。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点不是越多、越全越好,但也绝对不能避而不提。教材应比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示的理论、知识点多一些、广一些、深一些,这样才能给学生在课下的拓展延伸提供基本的支持和支撑。首先,根据实际工作过程和学生学习、认知的特点,可以将知识点分成定向和概括性的知识、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具体和原理性知识、学科系统化知识四类。这些知识点应该根据学习、认知的规律,分散在完成任务的各个阶段。对于定向和概括性的知识,一般停留在了解的、浅层的认知层面,可以放在“知识准备”环节中展示;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是在工作经验与理论反思间的特定关系中产生,可以在工作过程中自我获得,任务实现后的“要点提示”环节中展示;具体和原理性知识是工作过程相关知识的提升,可以在“知识提炼”环节中展示;学科系统化知识属于职业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的知识,可以在任务延伸之后的“知识拓展”环节中展示。将知识点解构后,分散在不同环节中展示,难免给人一种凌乱的感觉。因此在最后的“归纳总结”环节中,要将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重构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不同阶段获取不同性质的专业知识,从点到面,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4.技能点处理。技能点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社会交往和不断学习的能力等。在教材中,技能点应在各个学习和实践环节中加以体现。首先,在每个学习单元的开始,设计一个“学习情境描述”环节,给学生营造一个工作、学习的仿真环境,让学生尽快“入境”。第二,在“任务准备”和“任务实现”阶段,将任务的要求、前期准备工作、实现过程和成果描述详尽,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觉地通过“要点提示”和“知识提炼”环节,获得工作过程相关知识。第三,“任务延伸”和“课后实训”是留给学生拓展的环节,与此相呼应的是“知识拓展”。可见,技能点和知识点是相互呼应、相辅相成的,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理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结语
教材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职业教育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教材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应用到教材建设中,确立高职教材的编写模式,形成有别于学科体系教材的独特风格,真正开发出实用、适用的高职教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