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食品质量安全体系

食品质量安全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食品质量安全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食品质量安全体系

食品质量安全体系范文第1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045-02

摘要: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生产和消费安全,实现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治本之策是建立完善地方政府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本文在指出吉安市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产生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吉安市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吉安市 食品质量 管理体系 建设

2008年9月,“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由此引发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再度引起国人的空前关注。本文认为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暴露了中国地方政府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控制存在缺陷。因此,治本之策之一是建立完善地方政府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一、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吉安市在食品安全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体系不健全。与产品标准相配套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标准、检测方法标准、生产规程、产地环境、流通领域的地方标准还比较少:有将近80%的上市食用农产品没有地方标准。二是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开信用制度缺失。许多食品企业信用意识还比较淡薄,信用文化氛围尚未形成;失信的惩戒机制还没有形成,对失信者没有惩罚或惩处不力。三是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运行不畅。表现为责任不清。出了问题谁都有推卸的理由;权力分割,检测技术手段落后,市场监管不力等。

二、影响因素分析

1、环境对食品质量的潜在影响

一是农药污染。目前仍有部分农民不顾农药使用限制规定。滥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过度使用农药,导致食用农产品中农药残留严重超标。二是生活污染。生活污染主要来自城镇垃圾、人体排泄物、居民生活废水、医院及餐饮业等的废弃物等,这其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病毒、病菌及微生物。以吉州区为例,据2008年水文局的水质分析报告中测算,在水体总N、总P污染中,来自禽畜粪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9%和35%。三是工业污染。工业污染主要体现在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上。主要有以下几种:食品加工工业废水、纺织印染工业废水、电镀生产废水、化工废水、造纸厂废水和皮革废水。

2、食品加工安全认证体系与标准滞后

2009年1月,通过对吉安市645家获证食品加工企业的调查(见表2.1),显示有14家采用食品安全危害分析关键控制(HACCP),136家采用食品卫生良好生产规范(GMP)。337家通过了ISO9000系列认证,158家没有相应完善的食品卫生生产标准。从上述情况统计来看,吉安市在安全认证技术体系标准还是相当滞后。

3、食品流通领域的市场监控能力不强

目前,尽管吉安市已经初步建立起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并且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在检测范围上,现有的质检中心大多为品质检测机构,单一功能,难以满足对主要食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生态环境等质量安全监测的需要;在检测能力上,质检中心不具备对饲料、畜禽产品中的“瘦肉精”等违禁药物、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测定的能力,特别对高新技术产品(如转基因食品等)的检测方法匮乏,难以满足对食品质量、安全、工艺、性能等参数进行检测的需要;在技术水平上,我市食品质检机构的检测参数亟待拓展,检测精度亟待提高。

三、吉安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健全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应以构筑标准化体系为突破口,健全食品质量信息服务体系,以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监督机制为保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各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在突出各体系建设重心的同时。注意协调好各体系之间的关系。

1、构建完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

一是修订地方食品标准。吉安市应根据国家新的食品安全标准,结合地方实际修订一些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标准。

二是要加强标准研制工作。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制定出适宜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操作性较强、符合无公害、绿色食品要求的农业生产标准,

三是要推进区域食品标准化生产。从吉安市农业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的实情出发,把实施农业标准化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以产业化带动标准化。通过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业大户等率先实施标准化。以示范的形式组织带动广大农户实行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

2、构建完善食品质量信息服务体系

围绕“搞好信息服务”这个核心,狠抓“信息、认证通告、网上申报”3个着力点,加强信用系统建设的针对性,

一是重视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对于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规定严格的上报制度,以法规的形式规定应该上报的内容、责任人、上报的时限、上报的途径,不及时上报-的责任等。从而系统、全面地收集、整理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各种信息资料,建立吉安市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高效率管理食品安全信息数据。

二是创建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施透明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运用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管网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定期向社会公开,使各有关部门以及消费者都能及时、方便地获取各种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资料。鼓励公众来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监督。鼓励科技界、新闻界通过风险通报和信息反馈机制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的监管。促成信息资源共享。

三是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以培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遵纪守法为核心。失信惩治为手段,建立食品安全信息体系框架。框架以食品企业数据库为基础,为每个企业建立质量档案数据库,数据库应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产品品种情况、执行标准情况、监督抽查情况、违法查处情况等信息。同时随时关注企业生产动态,加强日常巡查,保障产品质量。从而不断提高质监工作的有效性。真正从源头上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3、构建完善食品质量监督管理机制

一是要健全法律标准体系。以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为核心,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农业投入品登记许可和淘汰制度、例行监测制度、市场准入制度、产品抽检制度等基本制度,为食品质量认证、检验检测和监管工作提供法律制度保障。针对目前吉安市食品质量安全状况。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标准体系建设的重点应放在:用法制手段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从源头控制有毒、有害投入品流入农业生产领域。

食品质量安全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食用菌;产品供应链;质量管理;多元性;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中图分类号 S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271-03

Analysis on Quality and Safety Assurance System of Edible Fungus Products

ZHOU Lin GUO Shang XIAO Jin-chuan

(Institute of Edible Fungi,Shanxi Provincial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aiyuan Shanxi 030031)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offer chain pluralism of edible fungus products,discussed the technology and quality safety problems of edible fungus production,put forward the product quality management must pay attentions to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effect,change the passive management system,establish the active assurance system,namely edible fungus product quality safety assurance system.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quality and safety assurance system is that establishing an organization from edible fungus industry producers, circulation person, sellers and consumers,administrative and technical services,with organize and participants′ own integrity,implement the relevant national quality standards,provide a clear responsibility,safety and health quality products,establish the social effect of edible fungus product quality and integrity.

Key words edible fungi;products offer chain;quality management;pluralism;quality and safety assurance system

在农产品贸易全球化的形势下,各国农产品都直接在全世界消费者面前登场亮相,因此农产品的质量、等级、卫生标准甚至食物安全问题都已成为世界瞩目的重大课题之一。食用菌是农产品中的重要品目,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进步,扩大农民收入,丰富城市居民生活,增进人民健康水准的朝阳产业。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消费国及出口国,是世界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兴动力源。据相关部门统计,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食用菌年产量仅在6万t左右,而在2013年食用菌生产总量达到近3 000万t,在全世界占据首位[1-2]。然而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诸如荧光增白剂事件、甲醛事件、工业柠檬酸事件等的发生说明了我国食用菌质量安全存在重大隐患[3],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隐患,有何解决措施,值得深思和重视。

食用菌产业是一个具有很多特殊性的行业,从原料供应、生产人员、产品出货直到消费方式,与其他的农业生产领域具有很大的不同,食用菌产品供应链的结构也较复杂,涉及领域较广,产品新鲜度、卫生安全性要求较高。目前的食用菌产品质量状况是尽管有诸多的生产及产品的法律法规、标准、认证等管理条例,而根据调查,从事食用菌产业的相关业者真正了解我国食用菌生产及产品质量相关标准规范的不多,而在生产实际中应用执行这些标准的从业者更是少见,因此在产品供应链运转中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如何使这些食用菌业者实实在在,自觉自愿地执行国家有关的产品质量规范,生产出合乎国家质量要求的高质量产品,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同时增加食用菌从业者的经济收入,达到食用菌产品诚信的社会效应,是食用菌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提出了以食用菌产品供应链为基础,以实际从业者为主体,建立一个业务关联者自愿参与、自主运营的产品质量保证组织体系,自觉执行国家法律条例、标准规范,在实际产业经营中创建食用菌产品质量有保证、从业者收入高、消费者放心的产品诚信的社会效应。将陆续报道有关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理念、构成模式、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运营、质量检测、评比公示、行政技术部门的服务与监管、问题产品赔偿制度以及消费者的评价监督功能等研究结果。

1 食用菌产品供应链特性分析

1.1 食用菌产品供应链构成

根据食用菌产业及产品特性,其产品供应链一般可以认为是由栽培生产过程、包装出货过程、储藏运输过程、批发零售过程以及消费过程等构成的链条式结构。在这个链条结构中,贯穿着产前环节,包括生产资料、劳力、资金等的供应部门;产中环节,包括种植业者、技术指导者、行政管理者等部门;产后加工环节,包括产品分级加工业者、质量检测管理者等部门;流通环节,包括物流业者、仓储业者、环保管理者等部门;批发销售环节,包括批发销售业者、农贸市场管理者、工商卫生检测等部门;消费环节,包括广大的个体消费群、饮食业者、消费者协会等部门,这些有关业者构成了一张庞大的各种行业组成的整体性的功能网络结构。而在这个以链式结构为主体的巨大网络结构中,还包含着信息流、物品流、资金流、商业流、信誉流等软件的和硬件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充填物。因此,可以说食用菌产品供应链是一个从田间到餐桌的时空过程中全方位的由各种行业关联者构成的链条式网络信息有机体,即“有骨有肉有血”的有机体系[4]。

1.2 食用菌产品供应链的特性

如前所述,食用菌产业与其他农作物相比,具有独特的种植生产、检品出货、运输保藏、专卖零售等特征,加之产品供应链的庞大和立体结构,使得食用菌产品的生产与供应等方面表现出了多元的特性。

从食用菌生产和供应方面来看,由于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化程度较低,生产经营规模较小,销售行业还基本上是以农贸市场为主,远比不上发达国家的销售系统,因此在整个食用菌供应链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上,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同的甚至几个参与者,有时1个环节还包含着几个分支或不同的子环节,相对比较复杂,表现出了不同行业、不同环节的经营者具有的多元化的理念。在产品供应链体系中,参与者众多,包括了一、二、三产业各个领域。目前在农产品行业中主要有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户+批发市场”模式、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为核心的“农户+企业”模式、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自办农场的“直属农场+企业”模式等[4]。在食用菌产业中,虽然目前有一些核心龙头企业,但这些核心企业与其他工业、大农业企业相比,其规模很小,市场所占份额较低,经营业务范围较窄,年销售额也非常小,因此很难协调整个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供应链上的参与者,如种植生产者、产品加工业者、物流业者、批发零售商等各有不同追求,代表了各自不同的经营方式与利益,他们之间缺乏纽带和协调,各个环节的企业缺乏信任,有时甚至隐瞒实际情况,没有建立有效的合作互动和稳定的协作整合,所以无法实现供应链整体的利益最大化。

从食用菌销售和消费方面来看,与其他食品供应链相同,食用菌产品供应链的最终端是消费,无论是对哪一类消费者,安全的产品是最重要的。从安全性上看,食用菌产品有无公害食用菌产品、绿色食用菌产品以及有机食用菌产品3类,据肖琪[5]调查,消费者对安全食用菌产品等级有一定程度的认知,约有40%的消费者对无公害食用菌产品和绿色食用菌产品持“基本了解”状态,约有33%的消费者对有机食用菌产品持“基本了解”状态,即表示多数消费者仅仅知晓有3类安全食用菌产品,而一部分自认为有能力辨识的消费者也是没有可靠的科学依据。根据课题组的调查,太原市86%的消费者在购买食用菌产品时将第一选择定为食品安全性,而且愿意为安全食用菌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销售与消费是2种截然不同的利益代表,他们之间缺乏纽带和协调,相互之间缺乏信任,这是现今食用菌产品以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的重点之一。因此,安全食用菌产品是质量诚信、互利互惠的综合体现[6]。

从以上理由可以看出,从生产、供应、销售、消费等整个供应链看,存在着各种不同立场、不同追求的利益主体,代表了各自不同的经营方式与理念,表现出了食用菌产品供应链的多元性[7]。

2 食用菌产品质量管理的状况与问题分析

2.1 食用菌产品质量管理状况

一般来说,农产品质量管理是通过技术标准、卫生安全标准、质量认证标准等一系列由国家政府、行业部门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企业等相关部门制定的质量标准体系来实行的[8-10]。我国食用菌质量标准,从制定标准的角度可划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现已颁布实施的食用菌标准有国家标准33项,行业标准76项,还有很多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例如福建省食用菌关联地方技术标准70余项,山西省地方技术标准有17项)。中国食用菌协会也曾发表有《全国食用菌质量安全行动意见》(中食菌协〔2012〕8号),明确提出了食用菌质量安全的六大重点工作。食用菌生产经营企业也是积极行动,雪榕、星河、丰科、羲皇等全国几个较大的食用菌龙头企业带头在2013年中国食用菌协会五届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上,联合了《工厂化食用菌安全广州宣言》[3]。

2.2 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原因分析

回顾国内食用菌行业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有过很多的教训,不仅影响到本国国民的健康,在国际上也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近10年来,被曝光的食用菌产品质量事件有很多,孟祥海等[3]汇总了近年发生的食用菌质量事件,2009年4月2日,农业部农药残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分中心查出的含荧光增白剂事件,2009年7月2日,北京市工商局抽检当地食用菌样本二氧化硫超标,2010年9月,郑州市工商部门查处1个从事批发大桶蘑菇的窝点,总计1 500余桶约20 t毒蘑菇;2011年6月,天津蓟县对辖区内食用菌制品企业全面检查,仅1个县的辖区,22家企业因食品安全问题停产整顿;2012年4月,媒体报道青岛发现甲醛蘑菇。还有在对外贸易中,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对我国的食用菌产品信誉产生了很恶劣的影响。平 华等[6]2016年研究发现在北京和河北生产基地中,香菇、平菇、金针菇鲜品中农药和重金属等各风险因子超标率较低,只有平菇中氯氟氰菊酯超标率为3.3%。流通市场抽取香菇和黑木耳干品中农药、二氧化硫及重金属超标率相对较高。据浙江省检验检疫局通报[7],自2008年4月至2011年11月,我国出口至日本、美国、欧盟的食用菌产品因质量安全违规被通报案例80多起。

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说明了我国的食用菌产品质量管理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重金属含量超标、农药残留、化学药剂、微生物污染等。分析导致这些食用菌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主要是技术层面的生产、加工、贮运等环节操作不当,以及管理制度层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和执行不彻底。

从技术层面因素来看,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超标主要来自食用菌生产环节的操作不当。农作物秸秆是食用菌生产所选的主要栽培基质,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农药残留超标是指对食用菌病虫害实施化学防治不当,导致农药残留超出质量安全标准,主要来自食用菌生产管理过程。化学药剂污染主要来自食用菌加工、贮运环节的违规操作。微生物污染是指食用菌受到有害微生物的侵害造成的污染,在食用菌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上都可发生。

除了以上技术方面的原因,还有就是我国现阶段的食用菌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和食用菌质量管理整体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认知度不够。食用菌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等不了解这些食用菌质量管理标准;二是执行不积极。由于不了解这些标准,所以生产者、销售者根本没有实施的意愿,消费者也不甚了解,关心不足;三是物流标准不足。收购、加工、保鲜、包装、贮存、运输、标识等缺乏;四是质量保证意识不强。在消费阶段,虽有质量追踪可查,但无保证、补偿的措施,致使一部分生产者、销售商有机可乘,造成质量管理混乱。

3 食用菌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

食用菌产业与其他农业生产领域相比,有很多不同的特点,例如生产经营分散、小规模农户多、产业小、产值低、供应环节分散等。就产品销售而言,食用菌产品具有即时的新鲜性,不同于大宗农产品的耐储藏性,也具有短暂的色泽与香味,不同于一般农产品的色泽与香味可以保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因此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包括生产、流通、保藏、销售等环节都具有相当的难点,我国各级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学府机关等都非常重视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法律、规范、技术标准,但实际效果与重视的程度相比,收效不甚显著。广大的食用菌产业从业者对相关的质量安全管理知识与法规不甚了解,执行的积极性较差,而相关的质量安全管理规范、技术标准等又较多较复杂,很多农民生产者、个体销售者等食用菌从业者不懂其中的重要性和技术性。再加之有些不法分子有法不依,知法犯法,制造不良产品,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在分析食用菌产业特点和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基本设想,构成体系的方案以及模式。这个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基本设想是建立一个食用菌产业的生产、流通、销售、消费、服务等全过程的从业者自愿组成的联合组织,以自身诚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质量法规标准,提供责任分明、安全卫生的优质产品,确立食用菌产品质量诚信的社会效应,为社会服务,以好质量求高效益。

本体系具有以下的特点:本体系组织以全体从事食用菌产业者为对象,采取会员制,自愿参加,体系组织自己管理,以好质量求高效益;体系组织按国家质量法规标准,制定本团体的生产工程管理,出货、运输、批发、销售、消费、监督等标准,提供优质产品;制定销售产品质量标准,提供优质高档次产品,增加产品价值,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制定质量信息跟踪制度,正向追踪产品质量,逆向查找问题责任;建立问题产品的赔偿制度,并用体系组织自身诚信切实维护,使消费者信任、放心食用,同时作为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成员,起到宣传、监督、鞭策的作用。

4 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意义

我国目前的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一般是国家以及地方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以及质量监查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标准等;技术检测部门、质量管理认证部门等进行质量检测和产品质量认证;工商管理、消费者协会等部门进行市场管理;生产企业、个人等生产单位遵照有关规范进行生产质量管理。我国的食用菌产品质量管理近些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不尽完善之处,比如技术检测,产品认证的技术专业难度较大,实际从业者望而却步;市场监管,消费者投诉造成经销者逃逸对抗;生产企业、个体经营者虽有食用菌的生产技术,无奈对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缺乏专业技术和指导。研究认为建立食用菌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使一些食用菌产业链中的生产者、流通者、销售者、消费者、服务者等自愿共同组成一个联合组织,以参加者自身的诚信,执行国家有关质量法规标准,提供责任分明、安全卫生的优质产品,主动地保证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确立食用菌产品质量诚信的社会效应。

4.1 以实际从业者为基础构建质量安全保证体系,通过体系贯彻执行食用菌质量安全标准

现行食用菌质量管理体制是以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标准,监查管理有关生产、流通、加工、销售部门,其中有很多是带有管理性质的,在一些食用菌产业实际从业者看来,只要不违反有关的国家监管法律法规就可以了,很少主动执行相关的法规标准,甚至有些从业者利用一些管理制度不完善之处,制造一些危害质量安全的伪劣产品。如果建立一个以食用菌产业链中的实际从业者为主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使食用菌产业的生产、流通、销售、消费、服务等全过程的从业者自愿参加,自己依靠自己,以自身的诚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质量法规标准,提供责任分明、安全卫生的优质产品,这样生产经销业者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消费者可以获得安心健康的食用菌产品。这样的组织可以是小范围的,但在这个小范围内可以获得真正理解与相互的信任,改变现在的生产与销售、销售与消费的利益对立立场,改变管理与被管理、监察与被监察的功能对立关系。

4.2 以服务型的技术指导与质量检测代替行政性的管理与监察

现行的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技术支撑多数是行政性的管理多于服务型的指导,比如有些部门只注意到食用菌产品中含有重金属污染问题,去检查这些产品的销售并加以严厉的取缔。这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却没有真正细致地去指导生产者。技术部门和生产部门往往也没有与检测部门、媒体部门做到很好的配合,致使很多信息交流和业务配合不畅,使得很多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本体系的构建提倡技术指导部门以及质量监察部门也加入这个食用菌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中,作为一个成员来贡献于食用菌产品质量管理事业。

5 参考文献

[1] 张俊飚,李波.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政策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5):13-28.

[2] 李贺,许修宏,王相刚.我国食用菌技术标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5,34(3):1-6.

[3] 孟祥海,张俊飚.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防控措施探讨[J].长江蔬菜,2013(14):1-7.

[4] 张敏.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村经济,2010(8):101-107.

[5] 肖琪.城市消费者食用菌购买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6] 平华,王纪华,马智宏,等.北京和河北地区食用菌质量安全状况调查与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2):478-485.

[7] 徐丽红,张永志,王钢军,等.浙江省食用茵质量安全现状调查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增刊1):679-685.

[8] 王Q.陕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食品质量安全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对外贸易

一、引言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对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毒饺子事件还未消除人们的顾虑,最近发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如:三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超标、四川广元的柑橘生了蛆,又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在国际贸易中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质量势在必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现阶段推进我果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也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保障农民收入的关键途径之一,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质量重点在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理论基础

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交易双方对于面临选择的有关经济变量所拥有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严重影响市场的运行效率并经常导致市场失灵。在农产品市场上,质量安全信息是不对称,生产者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降低食品的安全质量,对此生产者具有完全信息,而消费者具有部分信或完全无信息,在没有外力干预的市场机制作用,消费者仅仅凭借搜索和观察很大程度上无法确定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农产品市场的这种质量安全息不对称状况,使得市场效率降低,不能有效分辨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高低。结果最终导致农产品市场蜕化为“柠檬市场”。

2.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新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新式贸易保护主义,其目的仍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政治上的便利性、技术上的歧视性和实际效果的有效性等特点。它经常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表现形式。

3.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理论

(1)全程管理理论

这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基础理论。六十年代初美国通用公司的菲根堡姆(A.V.Feigenbaum)最早提出全面质量控制概念,他认为:全面质量控制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活动构成为一体的有效体系。这一概念逐步被推广至世界各国。

(2)过程追朔理论

这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向是超前的、大胆的理论运用。它要求农产品在生产过程行为应当达到可追溯,实现节节相对、环环相扣,并要求所以生产行为有记录,事后可再现管理的轨迹,从中寻找管理上的不足与问题,以便采取补救和纠正措施。

(3)关键点控制理论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很多,必须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以点带面,推而广之。

三、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质量问题

总体上,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有增长的趋势,且幅度比较大,2004年至今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出现了逆差。主要集中出口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我国在农产品出口方面不断受阻,是绿色贸易壁垒的最大受害国。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以环境保护为由,对出口国家的产品课以进口环境附加税来限制、禁止其进口。也有许多国家利用 IS014000 系列环境管理标准来拒绝和限制进口。可见,入世以后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的大门敞开了,但是门槛没有降低,非关税壁垒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视角下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

1.出口的农产品本身质量上存在不足

(1)以分散的小农户为主的生产方式不利于生产的安全监督

很多农户缺乏必要的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农民没有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进行生产。①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盲目购买、使用生产资料。②收获农产品时,往往是个人的经验对农产品的外观进行目测,以此作为质量和价格衡量的标准。

(2)农产品收购、储藏、加工中的不规范操作,危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农民销售农产品时,竞争比较激烈,一些经营户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免违反职业道德,收购不合格、甚至是变质有害的农产品。有的商贩为了降低成本用发霉的农产品加工后出售,或者为延长农产品的储藏时间、外观更好看,过多使用保鲜、防腐剂。

(3)政府监管不到位,农产品质量安全暗藏隐患

目前, 现有的监管机制仍存在一定的漏洞和不足, 不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管理。农产品从生产到进入市场一般由多个部门对不同的阶段进行管理, 主要涉及的部门有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税务局、环保局、卫生局、农业局、畜牧食品局等。由于多部门执法管理, 农产品的不同阶段, 某些管理职能就可能出现交叉,往往会导致管理出现真空甚至导致部门之间的矛盾,削弱执法管理的力度,使得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2.出口的优质农产品比重较小

我国优质农产品生产仅占农产品生产的微小比重,与国外其他国家相比更是低,这样的质量状况不能适应全球化的需要。

3.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总体实力不强

我国加工农产品产值仅为农产品总产值与美国和日本相比分别少了22%和192%;我国在水产品加工量仅为30%;产前、农产品采收后处理能力占产量我国不及20 %而西方国家远员远超过了我们一倍。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整体上呈现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缺乏品牌、突破技术壁垒的能力比较差,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还有待提高。

4.进口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高标准实施贸易保护――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影响

我国的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标准比较严格,导致出口的下降。非关税贸易壁垒种类繁多且变化多端,并有着很大的不公平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往往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禀赋出口初级农产品,这些出口农产品具有一定生产污染性,这种情况下非关税贸易壁垒增加了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视角下提高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质量的对策

1.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的质量安全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要用经济全球化的眼光看待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决定农产品竞争的根本在与质量。

2.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1)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设,逐步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

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应该包括政府标准和自律标准,涵盖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等行业。必须在尽短的时间内,建立健全一套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既要符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用标准组织农业生产、评价农产品质量、规范产品流通、指导农产品消费。

(2)借鉴经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美国、加拿大、英国和韩国等与我国农产品贸易关系密切的农业生产、贸易大国比较成熟先进,倾向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是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和加入WTO,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为完善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可以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

(3)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控制及认证

要保障农产品安全,必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建立从源头治理到最终消费的监控体系十分重要,为便于追踪,建立农产品溯源制度。在农产品生产、过程加工中应用“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兽医规范(GVP)”“良好生产规范(GMP)”、“良好卫生规范(GHP)”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等先进的农产品安全控制技术, 推行安全措施验证制度,这样就可以提高农产品生产企业素质和产品安全质量。而对小生产者、经营者则实行量化分级管理。

3.创新农业技术,培育、引进和推广优质的农产品

提高补贴水平和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激励从事农业技术人员不断创新。对不同的农产品培育、引进、推广要有不同侧重。规范使用农业技术,特别是农药的使用技术。

4.扶持农产品出口企业,龙头农产品出口企业示范带动

积极培植和扶持龙头出口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一批具有影响里的龙头企业群体,拉动农产品出口企业,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汲取出口产品高质量的经验做法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整体提高,为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突破外国的技术壁垒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高映. 绿色壁垒与中国农产品贸易[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6,23(1):98~102.

[2]徐海峰.绿色贸易壁垒与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J]. 山东林业科技,2007,168(1):81~84.

[3] 计宏伟、吴 海. 提高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质量的思考[J]. 企业家天地・理论前,2005(12):40~41.

[4] 高 芳.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北方经济,2008(1):51~53.

[5] 杨学礼.如何提升中国食品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J].口岸控制,2007,12(1):25~29.

[6] 张立富、张锦梅.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探讨[J]. 农业经济,2002(12):11.

[7]杨天和、薛庆根、褚保金.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研究[J].世界农业,2006,330(10):1~3.

食品质量安全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思考

解决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问题及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监管问题,必须从长效的质量安全机制上着手,建立健全“从养殖场到餐桌”全程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体系。按照“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原则,结合当前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的严峻形势,南康市畜牧部门为全面加强畜产品生产质量监督管理,提升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水平,以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按照《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加强组织协调,加大财力、物力的投入,组织有关方面逐步构建南康市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体系。现谈谈南康市建立健全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体系的具体措施及要思考的问题。

一 、南康市畜牧业及畜产品生产状况

南康市现有生猪定点屠宰场(点)11个、肉牛定点屠宰点4个、肉鸭屠宰加工场2个;规模生猪养殖场154个,猪-沼-果生态养殖小区12个,县级生猪合作社1个,乡级生猪合作社23个,养鸭合作社1个,09年出栏生猪66.02万头以上,牛1.65万头,禽类饲养量1020.9万羽,出笼量650.4万羽,畜产品总量为6.65万吨,畜牧业价值达11.48亿元,畜牧业已成为我市农业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市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 、建立南康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体系

1.加强和促进畜产品“三品一标”建设

通过“猪-沼-果”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进程,加强监督管理职能,规范养殖环节,促进畜产品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大力发展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积极扶持生产企业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目前南康市已有加大牧业、龙丰农牧业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已获得“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树立地域、地理标志,加快培育、扶持具有南康地域标志的优质畜产品发展,创建具有南康品牌的畜牧产品,做优做大做强南康畜牧产业,通过畜产品的“三品一标”建设来保障畜产品的源头安全。

2.加强畜产品从生产-流通-上市各环节的全程监管

2.1生产环节

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标准模式,大力加快标准化养殖小区进程,按要求严格执行《动物防疫审查办法》,对养殖场所严格动物防疫资格审查,签订生猪安全养殖承诺书,建立养殖台帐。遵守《兽药管理条例》,规范用药、安全用药、合理使用添加剂,严禁使用违禁药品;加强动物疫病防疫体系队伍建设,通过人才招录、加强培训等方式提高动物防检员对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等应对能力;完善兽药、饲料的市场准入制度,通过经营许可、市场检查抽查等方式方法加强对兽药、饲料的监督管理。

2.1.1 实行健康养殖标准模式

经过近些年的摸索,南康市生猪养殖业已逐步实行“猪-沼-果”生态养殖模式,逐步形成公司+农户格局,发展规模养殖,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建立猪场的免疫、用药、消毒、进出场无害化处理等监管制度,积极开展动物药物残留检测力度。

2.1.2 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疫体系

抓好动物防疫是畜产品安全的基础,我市坚持开展每年春、秋两季畜禽等动物的强制免疫,采取“重点春、秋两防、常年补针”方法,确保了动物的免疫密度,最大程度减少动物疫情的发生;根据动物防疫的需要,我市制定了《南康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成立了重大动物疫情处理指挥部,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及《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处置办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了病死动物及病害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机制。

2.1.3 加强饲料、兽药等生产投入产品的前期监管

饲料、兽药、添加剂等投入产品,是关系到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对此,我市监管部门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把好准入关,要求饲料、兽药产品进入我市市场必须凭产品合格检测报告和齐全的证件登记备案后方可销售,督促辖区内的108家饲料兽药经营户和相关饲料兽药使用企业建立货物进出、药品使用等台帐,完善可追溯体系;通过与生猪养殖户签订了生猪养殖安全承诺书,明确责任;加大力度对饲养场生猪尿样、兽药、饲料的抽检力度,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质量抽检。

2.2 流通环节

切实做好二维码佩戴、防疫档案建立、防疫信息上传等工作,规范可追溯体系的建立;以生猪定点屠宰场为重点监管对象,加强生猪入场检疫、屠宰检疫等工作,按每车必检的要求加强生猪入场尿液抽检,重点打击投喂、使用“瘦肉精”、“ 莱克多巴胺” 等违禁药品行为;严厉打击无证、无耳标运输以及销售病害猪肉行为。

2.3 加工环节

加大对动物屠宰场(点)、肉品加工、腌制企业的监管。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执行动物防疫资格审查认证制度,完善定点屠宰制度,规范我市16个动物屠宰加工场(点)的从业资格,督促其建立符合动物防疫的设施设备,并与这些场所分别签订了肉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严格动物屠宰加工防疫条件资格审查,规范加工人员的从业资格,严把检疫检验关及进出库关,完善病害肉的无害化处理制度,杜绝病害动物产品进入加工环节。

2.4 上市环节

2.4.1 加强对上市肉产品的检疫检验

在市财政的支持下,添置肉品快速检测仪、瘦肉精检测仪等先进仪器,改变以往单纯靠肉眼来检疫的手段,大大提高检疫检验的准确性;加强部门联合执法行动,实行定期或不定期与工商、卫生、商务等部门对市场进行检查,加大执法力度;改变以往的报检工作作风,原固定的时间、地点检疫改为不定时间多次检疫、下乡巡回检疫、专人专点检疫等方式方法。

2.4.2 加强对冷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监管

督促冷库经营者建立动物产品出入库登记,规范检疫、消毒等证明的存档记录;每车、每件产品都要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实行常年报检和突击检疫相结合的监管机制;督促其建立健全票证登记制度和出入库台帐,围绕HACCP体系从严从紧对冷冻动物及动物产品经营者进行监管,督促经营者遵纪守法、合法经营。

3.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措施

3.1加强组织领导

通过畜牧部门的领导组织、协调运作,是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根本性问题,成立南康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导小组,以市畜牧管理部门下属的执法大队为具体实施责任科室,形成科室相互配合、人员相互协调机制。整合资源,加强对防疫检疫、疫情处置、执法监督等环节的组织领导作用,充分发挥监督主管部门的监管作用。

3.2 强化制度建设,明确职责要求

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关系到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能否开展、开展得好坏的关键。健全信息畅通制度,完善疫情处置、投入品的监管,监督执法等制度,健全畜产品安全监管网络体制,形成工商、卫生、食品安全等部门执法合力;健全动物及动物产品的防疫检疫制度,形成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规可遵的局面;健全严格的约束机制,杜绝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违法违纪情况。完善畜产品安全责任制,各司其责;职责的划分及职责的清晰,是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好坏的直接因素,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是社会性问题,不是单单一个部门就能解决的,应有各行业、多部门的广泛参与。畜牧局作为畜产品安全监管的主管部门,应从动物生产-流通-上市各环节上严把防疫关、检疫检验关、疫情处置关、监督执法关,从源头上做好安全监管。

3.3完善设施设备建设

设施设备的到位,是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基础性保障。近几年南康市加大对检疫检验及执法设备的投入,购置了“瘦肉精”、“莱克多巴胺”等先进检测设备,并配备了检疫车辆、检疫专用摩托、照相机、摄像机等交通、取证工具;建立了南康市畜牧水产信息平台,加大了基层站的标准化改造建设力度,实现了主管局与基层站,基层站与基层站之间网络互通,从而达到了信息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局面。

3.4 强化监督职能,加强舆论导向。

3.4.1 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能否到位,取决于畜牧部门监督职能的开展。畜产品及畜产品的衍生物从生产-流通-上市环节链条冗长、情况复杂,我们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加大执法监管设施设备的投入,在监督管理中做到制度上有条有框,法律上有根有据,执法上有程有序,提升了检疫检验水平、疫情处置水平和监督执法水平。拓宽信息公布渠道,加大对不合格畜产品的曝光率,强化监管部门、人民群众、消费者三方面的监督合力,切断源头,堵住环节中的漏洞,使不合格的畜产品无栖身之处,真正形成全社会都来参与监督的局面。

3.4.2 加强舆论导向作用

通过新闻媒体、科技下乡、培训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宣传有关畜产品安全的知识和法律法规,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畜产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畜产品、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经营户的法制观念和安全、诚信意识,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让制假售假行为失去市场。

三、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队伍建设问题

在当今频频出现“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瘦肉精”中毒事件的社会食品安全大背景下,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面对地广、面多、任务重的特点和防控形势严峻的情况,加强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1.1 明确执法主体及资格。由畜牧水产局内部设立的南康市畜牧水产行政执法队,在近些年来能很好地打击畜牧水产违法行为,保障了畜牧水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但它却是一个编外的内设机构,在执法过程中常常出现执法主体不相符、执法资格不符合等情况,导致不能更好、更快地打击畜牧水产违法行为,因此需要政府给畜牧部门行政执法队确认其机构,解决人员、工资、编制等问题。

1.2 监督执法人员严重缺员,常常导致外出执法而人员却不够,在正常的监督执法以及处理很多的突发事件或疫情中因人员不够而延误了处理的最佳时机,增加了疫情蔓延的危害性,加大了畜产品安全食用的危险性。

1.3 随着法律、法规修订的越来越完善,因病毒、细菌的遗传基因变异导致的动物疫情越来越复杂,以往的知识经验往往处于滞后期,不能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人员交叉交流学习等方式方法来增强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增强相关动物防疫检疫知识,塑造一支知识过硬、业务过硬的监督执法人员队伍。

2.财力支持、经费保障问题

财力的投入是动物检疫检验、监督执法的最重要的后勤保障,在改善检疫检验的设施设备、保障人员工资、保障监督执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财力的支持是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措施,也是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大财力的投入势在必行。

2.1 在检疫、执法等硬环境方面,目前还有很多站所的办公地点比较简陋,执法条件还是相对比较落后,只有加强基层站所的场所建设,加大对执法硬环境的财力投入,改善执法设施设备,改善执法办公场所条件,才能更好地保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2.2 在动物防检员的工资问题,切实解决好这些职工工资、福利等后勤保障问题,才能使他们能更好地投入工作,最大程度上保障畜产品的安全生产以及质量安全。

3.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在我国,对于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相继出台了《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但这大多数是对畜产品质量做了概要性的规定,标准低、覆盖面窄,还不能充分反应当前形势下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还没有在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上市以及投入品的监管各个环节中,涉及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发挥比较有效、比较细致的作用,应逐步在规范各个环节立法标准、立法针对面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应地制定出实施细则、法律释义等相关条例规章,明确法律法规的自由裁量权限,充分体现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律原则。

食品质量安全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果冻 食品安全 ISO22000

1 前言

果冻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下方面:一是标签不合格现象较为突出。有的产品的标签不符合标准要求,主要原因是产品类型和反映产品真实属性的名称没有标注、产品中检出甜蜜素但没有标注、着色剂没有标注具体名称。二是规格要求不符合新果冻标准的规定。产品规格要求不符合标准要求,其内侧最大长度为2.92cm,而《果冻》标准规定,杯型凝胶果冻的杯口内径或杯口内侧最大长度不得小于3.5cm。三是甜蜜素超出标准要求。有的产品甜蜜素超出标准要求。

2 果冻的生产工艺

2.1 生产操作要点

2.2 配料

配料时要注意原料的搭配要得当,一定要能使其完全溶解,并使所生产出的产品符合该应有的色、香、味。食品添加剂应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2.3 过滤

用来过滤糖水的过滤网过滤目数≥40目,且无破损,消毒并且要保持其清洁。

2.4 杀菌

杀菌温度≥84℃,杀菌时间按规格不同。

2.5 金检机检测

铁质金属镀铝盖膜直径≤2.6mm;非镀铝盖膜直径≤2.2mm。

非铁质金属镀铝盖膜直径≤5.0 mm;非镀铝盖膜直径≤4.0mm。

2.6 包装

必须按照产品质量判定标准进行判定后,符合要求的正品果冻方可进行包装。

果冻通过原料、配料、过滤、充填、杀菌、金检机检测等生产出的每个半成品果冻,通过包装员工的精心挑选,把每一个合格的半成品果冻包装、装箱等最后检验入库,成为果冻成品。具体工艺如下:

3 质量安全控制方法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在保障食品生产质量、食品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体系以GMP(良好操作规范)和SSOP(标准卫生操作程序)为基本保证,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CCP),建立监控程序和监控标准,采取纠偏措施,克服传统检验方法的局限性,将潜在的危害消灭在生产过程中,从而达到对食品安全危害的控制目的。

3.1 果冻生产过程中危害分析及CCP的建立

见表1。

3.2 果冻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

果冻生产流程中的CCP及临界限量、监控程序和纠偏措施,见表2。

3.3 果冻生产过程中质量的预防措施

其它环节的HACCP计划表,见表3。

4 结语

在各类休闲食品中,果冻可以说是一种低热量高膳食纤维的健康食品,果冻不仅外观晶莹、色泽鲜艳,而且口感软滑、清甜滋润,因此深受众人的喜爱。果冻的生产原料主要是白糖、卡拉胶、甘露胶及一些人体所需的矿物质等,而卡拉胶、甘露胶都是天然植物多糖,因此,富含水溶性膳食纤维,对人体健康很有好处。

利用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对果冻加工过程中原料、配料、过滤、充填、杀菌、金检机检测等关键控制点的有效控制,既可使产品的危害性减少到最低水平,又可避免单纯依靠终产品检验进行质量控制而产生的问题,从而在不改变产品的感观性质、风味特点和营养特性的前提下,使其达到国家食品卫生要求。

参考文献:

[1]周树南.食品生产卫生规范与质量保证[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66.

[2]姜南,张欣,贺国铭等.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及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6.

[3]曾庆孝,许喜林.食品生产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原理与应用[M].第2版.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9.

[4]朱蓓薇.实用食品加工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5]戴维.麦克斯万,希R.鲁,理查德.林顿,食品安全与卫生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6]李怀林.食品安全控制体系(HACCP)通用教程[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7]田惠光.食品安全控制关键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8]江汉湖.食品安全性与质量控制[M].第1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9]史贤明.食品安全与卫生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0]陈锡文,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1]卫生部.食品企业HACCP实施指南[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2.

[12]钱和.HACCP原理与实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13]臧大存.食品质量与安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4]吴永宁.现代食品安全科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5]陈炳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6]陈家道,刘金福,陈绍军.食品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17]张建新.食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法规应用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18]吴岗等.食品科学[M].1998.

[19]欧阳喜辉.食品质量安全认证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