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调查研究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社会调查研究 地理教学 实践 思考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真正的动起来,一直是教师认真研究的对象和考虑的问题,也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学习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是学生的活动,因此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教师教学水平再高也是无法替代学生的学习。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学习。社会调查研究法就是符合这种教学理念的一种方法,下面我就把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研究法的一些心得与各位同行分享。
一、社会调查研究法的含义与作用
社会调查研究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的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对有关社会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借以发现存在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探索有关规律的研究方法。它是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中常用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社会调查研究法,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获得某研究专题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了解明白某一社会现象,并发现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见解,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该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调查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及提高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我们在社会调查中采用是以访谈法和观察法等为主、文献法为辅的形式。
二、社会调查研究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社会调查研究涉及到四个要素:(1)调查什么?(2)谁去调查?(3)向谁调查?(4)怎样调查?根据这个思路,我整理了地理教材中的内容,提炼出一些容易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知识点,并分成若干个模块,作为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对象。然后根据社会调查研究的步骤开始设计安排学生进行调查。
1.确定社会调查研究专题
地理教材中内容很多,涉及到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人文知识。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椒江人,有一部分来自区外的路桥、黄岩、三门、仙居、临海、玉环、温岭等各县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农业地理中的特产作为社会调查研究的专题。
2.确定谁去调查?向谁调查?调查什么
(1)我把班级学生以他们所居住的地域划分为9个大组,其中椒江区这个大组因为人多,继续划分为三个小组,共计11组。要求每一组的学生利用周末采访当地的农民、地方上的特产专卖店和农贸市场,了解台州特产的种类、种植条件范围以及销售情况等。要求进行调查的时候,每个小组的学生要调整好心态,本着谦虚请教的态度进行调查。因为调查过程中可能会遇上来自客观的或人为的阻力,这就需要学生给自己打预防针,保持自信和坚持不懈的态度。
(2)为了让调查顺利进行,学校将给每组的学生开具一张由学校派出进行社会调查的证明,希望相关部门给予方便。
3.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方案的具体设计,解决怎样调查的问题
在实地调查前,让每个小组的同学集中讨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案,形成初稿。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1)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2)调查内容;(3)调查范围和方法、时间、地点、程序;(4)调查对象;(5)调查人员组成、组织结构以及安排等。方案的讨论和制定是为了让每组的学生了解调查的预设,从而解决怎么样调查的问题。具体如:周末几点在哪里集中、调查的具体路线、预计调查的几个人或地点、询问的问题、由谁做记录等等。
4.收集资料
各组在周末实地调查过程中,要求做记录,收集调查过程中的一些资料。
5.分析资料
调查结束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调查过程中记录的资料以及自己的调查心得进行交流,并由一人执笔,写出调查报告。
6.结论与建议
在周一的课堂教学中,组织每组学生派一位代言人在班级里进行了现场汇报,汇报中学生感慨有加,既阐述了自己的调查经过、得出的结论,又谈了在调查过程中的一些体会等,气氛非常热烈。最后各组同学一致认可用八个字来小结此次台州特产调查的主题:山珍海味,水果之乡。
7.理论思考与讨论
社会调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不是为了调查而调查。所以对于学生们的调查结果,我们要充分利用起来,结合地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的社会实践知识迁移到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在调查出来的众多特产中,我们选择了玉环的文旦作为案例来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根据调查,学生已经得出玉环文旦的分布范围和种植条件,包括销售区域等知识。我们把相关的知识用投影仪展示:
玉环文旦属柑橘属,是浙江柚类优良品种之一。
主要分布于半岛上的楚门镇、清港镇和龙岩、密溪等乡的滨海涂地和山麓。土壤为黄(红)色酸性砂质土。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7℃,无霜期327天,年降水量1400~1500毫米,分布比较均匀。
种植面积1.67万亩,总产量在3万吨以上。价格大批发最低每公斤3.9元(采摘期仅是2.7元,小批发4.6元),有的要卖到每公斤5.2元。
主要销售区域:当地的企事业、单位、部门(他们习惯大量购买文旦作为礼品,曾经根村果农王志根3500公斤文旦,被县两个部门订购采摘一空)以及个人;浙江省内外的一些主要大中城市,如宁波、杭州、上海、北京等地;还出口到英国、法国、荷兰、俄罗斯等多个国家。销售价格和利润非常高。
文旦具较高的加工价值,加工附加值高,如果肉可加工成不含任何腐剂的纯天然粒粒汁、原汁等系列饮品,果皮可提取柠檬苦素、果胶或制作果脯、果酱。
文旦的营养成分:含有丰富的糖类有机酸,维生素A、B、C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
提问:(1)根据材料,以玉环、文旦为例,说一说影响农业生产有哪些因素?
(2)你认为,以后影响玉环文旦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经过学生的初步讨论,加上学生之前在社会调查过程中的一些认知,学生很轻松就得出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其中自然条件因素包括气候(热量、光照和降水)、地形、土壤等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产品消费状况,科学技术因素包括农产品品种、生产技术、装备以及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劳动力等。其中市场需求因素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影响越来越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后,它的价值会大大提升,从而促进该农产品的种植发展。
以文旦为例分析完之后,再让学生以涌泉的蜜橘来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学生们经过之前的调查,再加上课内的案例分析,基本上对农业区位因素有了很深的理解,这也达到了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
三、社会调查研究法运用的效果
社会调查研究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小结如下:
1.社会调查研究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
社会调查法从组建小组、讨论方案、调查行动,一直到汇报,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积极主动、相互协调与合作,并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辨析别人的观点,同时取舍、评价,进行知识重组。每位学生都可以从中体验和感受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分享小组成功的喜悦。社会调查法的运用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既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课外知识,又使学生学会了分享和合作、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2.社会调查研究法符合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
社会调查的内容取之于地理教材,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相应专题的社会实践调查,再回归到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初步具备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调查研究法是地理课教育的一种创新方式
地理教育要创新,必须坚持地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社会调查研究法的价值取向,就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调查研究中的参与、体验、收获,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注重资料的搜集和分析,直至写出调查报告;以及地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调查结果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这个过程就体现了地理教育的创新。
四、社会调查法运用要注意的问题
1.调查不宜多
因为调查要实地去操作,还要提前做调查方案的策划,虽然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帮助,但是它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实行,所以调查也不宜多。考虑到学生周末的作业、休息和娱乐,所以可计划每月一次,或一学期两次。
2.调查内容不宜复杂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交通、调查时间等),所以调查的内容宜选择简单、可操作性强的主题,调查范围应在学生居住区域范围,所以调查内容不宜复杂。
3.需要调查评价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调查给予一定的辅导和正确的引导,切忌“放羊式”,导致有的学生会为了调查而调查的走过场,所以要进行实时的督促和评价。调查评价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内容,“质”包括学生参加调查的态度、表现和取得的成果;“量”包括参加社会调查的时间、访问和调查的数量和完成的内容等。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每个小组和每位学生一定的等级考核评价。评价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调查中。
五、结束语
社会调查研究法是研究性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它,可以很好结合教材内容,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生动、典型的材料引入课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获得知识,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社会调查中也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真正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参考文献:
一、贴近学生的生活选题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的初期,学生选择课题的能力还不强,我们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些比较可行的,富有实效,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供他们选择学习和研究。比如我们平常总爱没收学生偷看的小说,怕影响学习不让学生看课外书,这是在应试教育中老师家长形成的共识。近几年提倡素质教育,倡导阅读的重要性,但学生作业多和想阅读课外书而没时间阅读始终是一对矛盾。针对学生自身的这一问题,我们讨论确定了“渭源县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的研究专题。学生踊跃参与,组建工作小组,明确任务分工,设计调查问卷,制定研究方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大家辩论,寻找对策,提出了适合城乡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的宝贵建议。并通过校园广播、发倡议书等方式在我校及周边学校掀起了阅读课外书的热潮。调查报告《渭源县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获第28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二等奖。针对渭源县近年来环境的发展变化,如校园、新建公园、县城美化绿化所引进的“外来户”植物我们不认识的现状,我和学生讨论确定了“保护环境,从认识身边植物入手”的研究主题,制定了《我们身边的朋友你认识吗》的研究方案,本方案已获第28届甘肃省科技辅导员方案一等奖。因此,我们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选择题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
二、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选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拓展。家乡的历史人文、社会自然、科技园区等等,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挖掘本地资源,选择课题时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家乡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特色资源。如第27届定西市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作品《民间工艺路在何方——关于渭源县民间工艺泥塑的调查研究》,我在选题之前先开了“夸家乡”的主题班会,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尊重学生的设想,在渭源民间皮影戏、民间剪纸、民间戏曲等题材中,按照学生的方便及对家乡资源的了解情况,优化组合,选择了民间工艺泥塑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活动中还邀请了本地一个搞泥塑的学生家长讲解泥塑的有关知识,并带领学生参观其作品。那些栩栩如生的小泥人,特别是表现农村题材的系列泥塑,如“挖洋芋”“串党参”“吃洋芋攒盐好像过年”等作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实地走访民间艺人的家庭,学生亲眼看到了民间艺人清贫的生活;通过和艺人的交谈,了解到艺人对前途的渺茫和对后继无人的无奈。面对发现的问题,学生讨论、辩论,出谋划策,寻找解决的办法,提出了一些很有见解的建议。因此,我们选题时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利用家乡资源,丰盈实践活动的内容。必要时邀请熟悉家乡情况的行家或专家担任地方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本地的研究性学习。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目睹了高科技生产的神力,体验到生活的真谛。研究性学习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三、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定的课题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兴趣感,学生对课题感兴趣,内容又贴近生活,学生搜集资料就会特别迅速,而且丰富,研究学习起来更是投入。
四、选择的课题要有可操作性
【论文摘要】:在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结合实际,实施教育程序中要充分体现课题的开放性、实践性,注重实践与理论联系,充分发挥教师的角色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的一门全新的课程模式。其内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适合于各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得知识。其意义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按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种方式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需要通过较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既强调理论知识又重视社会实践,最适合未来与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1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要求
1.1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其应有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平等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带着各种疑问,怀揣各自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彼此讨论学习,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应重新构建,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同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会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且会使教师感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再加上其他客观因素,将会使教师产生危机感,甚至会失去信心。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推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
1.2课题的选择
选好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课题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对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研究条件。课题的选择难度应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开始阶段由教师按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课题,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鼓励他们自主选题,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选题时应着重注意如下问题。
1.3课题的选择应具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广且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参与者,是平等的学习者、指导者。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现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开放、主动、多元、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同一课题,由于个人的兴趣、经验和研究条件的不同,研究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结果等都可能不同。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特长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自然科学教学中,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图书室,深入社会调查,让他们自己设计、操作、完成实验,自己查阅资料,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
1.4注重实践和理论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初中自然科学本身来自于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适合自然科学教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可能条件。
2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2.1确定研究方案
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建立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预期目标,进而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访谈、请教专家等途径,有效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类,得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2进行探索研究
在探索性研究过程中,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设计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中要仔细观察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作好调查记录,对涉及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观点,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2.3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在分别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的资料,以及初步研究的成果用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通过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编刊物等形式,在小组内或班集体上进行交流,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从而形成报告。通过实践、交流、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流程和方法,锻炼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的能力,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教学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299-02
引言
《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方法类课程,该课程将公共管理与定量分析方法有机结合、将SPSS和Excel等软件与公共管理实务操作有机结合、将内容安排与公共管理定量思维逻辑有机结合、将案例分析和理论阐述有机结合,较为系统地介绍公共管理中定量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本文通过构建启发创新思维的创新性教学体系,重点解决《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教学过程中的三个短板,即忽视培养学生对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的研究设计能力,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借助例题解答克服理论教学中重“数理推导”,轻“实际应用”的倾向,帮助学生克服对“数理推导”的畏难心理,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一、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
1.梳理理论教学体系,重点着墨于“实际应用”环节。《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理论教学中容易出现重“数理推导”,轻“实际应用”的倾向,学生通常认为“很难”、“不易掌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为了弥补这一差距,课程通过对取材于实际公共管理领域的例题的解答,总结学习该课程的基本技术与方法。理论教学部分包括:测量与调查方法,定量分析基本方法,统计分析初步,统计推断方法,假设检验方法,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决策分析方法等模块。理论教学内容将巧妙地避开各种方法的数理推导,介绍基本理论后,通过70多个例题,逐渐展开《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这门看似深奥的课程,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直接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2.构建启发创新思维的实验教学体系。近年来,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社会却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的问题,尤其是行政管理人才状况令人担忧。面对行政管理人才供需矛盾的现状,我们意识到:必须高度重视实验教学质量,彻底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2009年开始,笔者在《公共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体系中增加了占学时一半以上的实验教学内容。以往的课程教学中没有设置实验环节,学生很难做到“知行合一”。2010年,人文学院公共管理实验室的建立为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了软硬件条件。在设计专项实验的过程中,课程组发现,大多数学校的专项实验主要是借助宏观统计数据开展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制作、集中趋势分析、离散趋势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假设检验和时间序列分析等实验模块。
这种实验教学体系存在三个突出的“短板”,一是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的独立模拟和训练;二是实验数据由教师定制,学生缺乏数据收集能力;三是忽视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及操作步骤,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的能力。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希望通过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整合设计性实验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具体来说,一是增加综合模块以增强学生对研究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力。二是增加社会调查模块以增强数据收集能力。配合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内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调查小组,就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整理调查数据以备实验之用。三是增加研究设计模块,使学生能够通过社会现象发现一个“好的问题”,制定探索特定问题的研究方案及详细的操作步骤,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以及选定时间框架等一系列训练。
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十个实验项目:统计图表的制作;数据的描述统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研究设计与评价。最后三个实验项目是针对克服实验教学中的三个短板设计的。
二、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框架和主要措施
1.建设框架。《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
2.主要措施。首先,不断提高理论精讲水平。通过大量社会调查案例分析和例题分析,促进学生对于理论问题的消化吸收,增强学生的形象理解。在教学中适时开展课堂及课后讨论,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机制。其次,不断改革教学内容结构,注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方面,授课时数与实验时数比为1∶1,也就是说,课程总时数的一半是安排学生在实验室,由老师辅导、学生实验完成的,提高学生对调查资料的处理能力。
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方面,除了在课上融入大量的调查案例和例题以外,在讲授完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后,让学生自选课题,设计总方案;让学生对已选课题自己设计问卷;让学生深入社会中,亲自调查和收集资料;让学生自己整理、分析资料;由学生自己完成研究报告。老师在每个环节就共同存在的问题在课上指出、分析和纠正。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
三、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意义
《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重点解决理论教学中重“数理推导”轻“实际应用”的倾向,同时重点解决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三个短板,即忽视培养学生对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的研究设计能力。重点课程建设希望通过融合“实际应用”环节的理论体系构建以增强学生对方法的理解能力;通过构建启发创新思维的实验教学体系,不仅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新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将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对“数理推导”的畏难心理,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仅有的两门数据分析方法课程之一,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达到学习知识、验证知识、激发创新知识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范柏乃,蓝志勇.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袁政.公共管理定量分析:方法与技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探究式学习 学习方法
一、目前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仍旧采用填鸭式和接受式教学方式,即老师以一个固定的模具把学生铸造成同一规格的产品,形成了“千人一面”的局面,从而抹杀了人才的差别,束缚了他们的个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索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1]。探究式学习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初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1.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战场,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现阶段新课标的实施,为地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理论指导教学活动时,应注重挖掘适合的学习内容,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并遵循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2]。如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一些探究性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中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地理的愿望和能力。
探究式学习要求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种具体的操作方法。
(1)根据课本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主题,在课堂上分组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规范的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进而养成积极地讨论问题的习惯。我班人数较多,集体讨论就有可能出现“无政府”状态,课堂教学的“互动”也就可能流于形式。为了确保课堂互动的高效性,“探究合作式学习”就是实施课堂讨论的最可行的教学组织形式,那么,如何合作呢?我觉得应分三步进行,即“分组学习,组内合作,组间交流”,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有条不紊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求证,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予以总结,达成共识。比如:在学习《学习与探究――设计一个旅游方案》时,可以按以下主要步骤进行:①全班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六人;②小组讨论,确定旅游目的地;③分工合作查找相关的旅游资料;④查询车次表,设计旅游线路;⑤准备相关旅游物品。整个教学过程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内容自然分成若干个小问题逐步展开的。在看书、查资料和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化解了难点和重点,并通过师生的辩论和相互补充,极大地丰富了设计旅游线路的知识。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激发学习兴趣,融入到课堂的气氛中来,而不是只由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多种知识,选择适宜的辩题,开展辩论赛。
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拟订一些辩题,开展辩论赛,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将学生分组,抽签决定正反方,各选出四个辩手,并分头确立论点、收集论据、组织辩词等。同时也由学生自行商议,邀请一些老师作评委。
例如:结合“中国人口分布”教学,拟订“中国人口分布现状利大还是弊大”辩题;结合“中国水资源”教学,拟订“喝纯水是不是好事”等辩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通过赛前的准备、赛场上的唇枪舌剑,学生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思维更加严谨,锻炼了演说能力。
(3)由学生自主组队,在课外完成教师精心选择的专题学习,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这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对专题内容有更深的理解,记忆更加牢固,激发对地理的学习兴趣。通过专题的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方法。
例如,在讲授《中国地理》的“分区地理”时,将全国分为两大部分:东部和西部。结合西部大开发,要求学生自由组合,6―8人一组,从地理学角度,选择某一个具体方面,以“走进西部”为课题,对西部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他们查阅各种资料,并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分别从自然、经济、人口、文化、交通、环境、资源等各方面阐述了西部大开发的目的和意义,并就“怎样对西部进行开发”、“开发西部应着重注意的问题”、“西部开发利与弊”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课外探究的方法
除了在学校完成以上探究式学习外,还可以结合社区环境,配合社会活动,开展实践调查。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加对社会的生活积累,并获得对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观察和思考,从而引发出参与体验和反思的学习动力,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有以下操作方法:
(1)实地考察参观法
实地考察参观主要考察了解某种地区的自然风光、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状况、工农业发展状况、当地支柱经济产业和环保问题,等等。这种体验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促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提高人文素养。
(2)社会调查访谈
通过社会调查访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体验探究的能力与方法,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是体验式学习的有效途径。
3.教师在探究式学习中的作用
虽然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充分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但教师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却显得更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作用超过在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是主心骨,起到设计、组织、引导的作用。
(1)教师的设计作用
由于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学生自主设计、自行修习、自主探索,整个学习过程都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如果缺乏对本学科知识的兴趣,就不可能全身心投入,也不可能知难而进。所以,教师要设计有利于探究的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索的氛围。由于长期以来学生惯于教师站在讲台上讲,怕教师提问,设置心理防线,在这样的课堂气氛和心理氛围中是无法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采用不用举手,不用提名,自动回答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观点。
(2)教师的组织作用
教师是教学形式、学术活动和活动场所的组织者。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形式,而且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亲身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到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调查研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关的方法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知识,教师不一定胜任,必要的时候要邀请、组织专家学者举行学习讲座、专家论坛等活动;组织好学生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成果评价会等活动。
(3)教师的指导作用
指导学生确定适当的研究课题,是地理探究式学习全过程关键的一步,课题的可行性又能保证探究式学习的有效开展,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研究成果的质量。教师应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题确定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组织参与课题的集体讨论。教师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情感误区,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并根据不同学生生活的具体环境和家庭条件及兴趣要求,确定最佳课题。如农村生活的学生可拟订有关农业生产、农作物分布结构、山区经济开发等方面的课题;郊区学生可以调查郊区农业区位因素特点,开展河流污染状况的调查、探究,垃圾的处理等课题;城区学生可以了解工厂、商业、交通的布局情况及区位因素,城市空气和环境的状况及原因,垃圾分类,以及城市水污染问题等。
(4)教师的协助作用
学生刚从依赖于教师的传统课堂转入自主的探究式学习上,常常感觉千头万绪无从入手,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把学生扶上“马”,这种扶持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帮助学生选择、制定最佳的研究方式,调动和挖掘出他们的学习潜力和学习创造动力。当课题确定后,教师可以提出几种方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内容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根据课题确定最佳研究方案,教师还可以给予适当的建议和补充,如社会调查、研究方向等。
三、结论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要做到从“教学生学”到“教学生自己学”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要在实践中不断努力、不断尝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