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信息技术课件

现代信息技术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信息技术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信息技术课件

现代信息技术课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应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86-02

1现代教育技术的解读

1.1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学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的过程中,在实现教学和教学过程中,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突出“现代”二字更加注重现代科学技术,针对现代科技成果与系统思维的问题进行探讨,使得我们的教育技术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众多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专家对此有各自不同的阐述,获得广泛接受的现代教育技术被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众多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有效地沟通和控制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作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它紧跟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并为其提供理论与技术的支撑。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应用技术方面的核心。三是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教学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为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1.2现代教育技术的外延

如前所述,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有形技术主要指教育教学活动所使用的物质工具,它往往是通过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或幻灯投影、电影、视听设备、计算机、网络、卫星和其他教育媒体来展现。无形技术,包括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教学思想、理论等教学过程,可以说这些都是现代教育技术走向内涵式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但作者认为,把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这个综合体(物质工具和教育理论)的能力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外延将更能体现出其“现代性”,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载体,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而能否灵活运用这两种技术从而体现出现代教育技术之特性,则是现代教育技术能否在课堂中有效实施的保障。

2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让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现代化,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前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实现现代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育民主化,展现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迸发强大的冲击力。然而,在特定的教学应用程序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如技术中介,教师使用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偏离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潜在问题,渐渐浮出水面。

2.1一项“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调查

为深入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作者在海南S中学见习期间,深入课堂教学实地观摩,同时以针对在校学生发放问卷和针对教师进行访谈的形式,对海南S中学的师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前者旨在以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学生对于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式的反馈情况;后者旨在了解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态度和意识。其中,本次问卷发放数为50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无效问卷1份,空白问卷1份。同时,对该校的硬件环境建设进行了实地考察与了解。

2.1.1海南S中学现代教育技术硬件环境相关情况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若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实施,硬件环境是其必备的条件。包括计算机室、多媒体综合教室、计算机网络系统等综合硬件设施。

近年来,海南S中学现有专用的多媒体电化教室/实验室32间、多媒体演播厅1间、语音教室4间、计算机教室5间,有教学和办公用电脑460多台,所有的教室均为多媒体电化教室,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已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不断地扩建的宽带校园网实现了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的高速网络化,学校电子阅览室与公共信息网、教育科技网、国际互联网联通。由此可见,该校已基本具备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硬件环境。

2.1.2海南S中学初中某班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应用基本情况

(1)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基本普及

调查显示,96%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只有4%的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基本普及。

(2)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加吸引学生

另外通过对海南S中学在校生的调查显示,有62%的同学比较喜欢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只有13%的学生不喜欢多媒体教学,另外还有25%的学生对使用或不使用多媒体教学没有什么感觉。总体来讲,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相比更加吸引学生,

(3)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亟待提升

对海南S中学的调查显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前者更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情况占到将近一半,但另外有21%的学生表示上课容易分神,而另外32%的学生认为与之前没什么两样,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率应及时修正,加以提升。

针对上述产生的教育技术手段应用效率问题,为提升该校的教学效率,实现教育技术之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化。作者主要从教师角度出发试图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对两名不同教龄的教师进行了访谈,(两名教师分别为26年教龄与5年教龄)。同时深入课堂,对教育技术手段的课堂应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观察,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2.1.3海南S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1)教师未能完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含义

作者认为,教育技术可以分为两个含义,一是对“教育”的掌握(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理念、课程论等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二是对于“技术”的掌握,(主要指计算机及各类教学软件的交叉操作技术)。长期以来,多数教师对教育技术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阶段,即计算机操作技术。如被问及“您对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式的理解”时,各位教师对“教育技术”一词虽熟悉但模糊,第一印象基本是计算机教学。其实这种对教育技术的片面理解会成为课堂教学的“硬伤”。如果仅仅用计算机和幻灯片代替教材,那么又与传统教学有何区别呢?按照上述理解,我们应重新对“教育技术”有一个新的认识,即教育技术不仅仅包括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技术,还包括课堂教学设计的技术,即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各种方法。大多数时候,这些关于“教育”技术的方法往往是隐形的,大部分时间都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课堂氛围中。因此真正的教育技术包括隐性的“教育”技术和显性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而一部分教师并没有掌握教育技术的真正含义。

(2)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不相符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为素质教育服务,也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张。但在很多情况下,现代技术间接却有可能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作者在课堂观摩时便发现有以下两种现象:一种是简单移植型,即教师将教材内容移植到PPT课件上,省去板书环节(或只有很少的板书),而学生由之前的看教材转变为看课件,依然延续了传统教学方式。课堂中鲜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如果有,也只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才能有所展示。一般正式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某些情况下,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际上恶化了传统的应试教育在课堂中的表现。

另一种是表演型,为了应付其他教师的课堂观摩和教学评价,教师倾向于制作华丽精美的教学课件和表演性质的师生互动。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真正目的并非指向学生的主动发展,而是为了自己教学环节的完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成为某种程度上的“表演秀”。

(3)学生自身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升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挑战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学生对电脑的熟悉程度显著提高,并且利用电脑学习率上升,这就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挑战。调查显示,94%的学生在三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电脑,6%的学生使用电脑时间最短也在一年以上,因此学生对电脑的掌握程度已相当熟练。通过与一名教师的交流,年龄大、教龄长的教师与年轻教师相比,自身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通过网络资源学习情况都相对较弱。而教师(尤其是教龄长、年龄大的教师)如果平时不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更新,或许还不及学生的水平,这将会严重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才能防止落伍。

3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有效应用的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过程中既有其优势,同时也存在某些潜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教学过程的有效开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低效教学”的一大因素。及时抑制这种现象的恶化,对于提升该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主要针对教师这个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3.1树立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技术理念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将什么作为关注的核心?是简单的教材移植还是制作华丽丰富的课件,还是学生自主的发展和教师知识的指导。无论多么发达的现代教育技术,它始终只能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物而不是主体,必须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否则无论课件如何精美,画面如何丰富,都将脱离教育技术课堂教学的正确轨道。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技术观,避免陷入“操作技术至上”的误区。在课堂教学中,教育技术手段应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性教学、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师生民主活泼的交流互动中,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丰富、更加生动。

3.2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高信息素养

学校要定期为在校教师提供教育技术培训的机会,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参观兄弟学校或在此领域较有成果的学校,以借鉴对方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的可取之处,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正确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和外延,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可以获取、使用并发展信息技术的一种修养和能力。它包含与信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也包含能够获取信息能力和态度。因此,提高信息素养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有效的基本要素。因此,教师应掌握的制作,开发和应用课件的基本技能,以及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3利用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学习能力,建立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网络的普及,大部分学生都已具备了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学习的能力,这也为教师的教育技术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掌握的计算机水平,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让学生自己制作一节课的课件,并让他们自己通过网络搜集所需要的教学资料,师生角色互变,每周安排一位学生讲课,全班同学轮流进行。学生在制作课件或讲课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在课上作为倾听者并及时给予学生引导和反馈。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信息搜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了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掌握,使学生的整体素质获得全面提升。

3.4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现代教育技术在该校的课堂应用中虽存在着某些问题,但不可否认,学校中仍然有一些青年教师是一批优秀教师。他们不仅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学科素养、学习能力,并且可以较好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及课外活动。老教师可以向青年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式方法,青年教师可以向老教师学习对课程内容的把握能力,新老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技术教学水平的有利途径。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现代信息技术课件范文第2篇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重要作用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被引入物理教育领域后,物理教学手段将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和多样化。物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不仅将带动物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而且可以促进物理教学过程信息交流的多元化、认知方式的多元化,最终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其次,在实施物理教学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在对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整合与传输时所表现出的集成性、交互性、开放性、情景性、智能性等特点能为物理教育过程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智能化的教学过程、非线性化的教学信息组织等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因此,将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形式等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形成的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将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

再次,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能优化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改进学生学习的学习方式,增强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变成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一种对话,学习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好朋友、网络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实现个别化学习。在网络和虚拟网络的世界里,教师与学生对于许多新事物、新知识的认识常处于同步状态,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捕捉、筛选和处理各种信息,实现自主性学习。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实施策略

1.教学内容现实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对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的高超编辑能力,通过将微观过程实施宏观模拟、把宏观场景进行缩微处理、将瞬变过程转为定格分析,进而使物理教育具有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表态、化枯燥为生动等特征,把教材中的图像和现象转化为视频和动画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物理过程及其过程所产生的现象,增强学习效果。比如,用动画模拟演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自然放射性现象中的三种射线的偏转等。利用动画模拟将学生带入一种“现实”场景中,通过亲眼观察,非常清楚地了解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省时省力,教学效果明显。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学科的整合,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信息技术为物理教学内容增添了鲜活的时代气息,克服了传统教学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的弊端,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物理教师要不断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不断拓宽自己的信息面和知识面,以便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获取和有效地利用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2.学习方式自主化

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意味着信息技术不再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传播媒体不再局限于印刷书本上的单一文字,还有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于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以及网上传输的影视节目、卫星节目和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等。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形成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观念和模式。信息化时代,具备获取资料和信息的能力,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成为决定和衡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因而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资源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不断提高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对于学习者来说,所有的信息都是开放的,不受时空限制,也不受年龄、职业和条件的限制。在电脑和互联网的支持下,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的控制权将交还给学生,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

3.学习过程探究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探究性课题研究中,进而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与科学发展、社会生活的关联。在探究过程中,他们不是机械地记忆信息,而是根据某项“任务”,自主搜寻、检索、分析、组合与探究课题有关的资讯,从而达到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基本的科学素养的目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在学科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技术工具和环境氛围。网上资源为物理课题探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学生不但可以看到、听到各种信息,而且可以进入学习内容中,去处理信息和生成新的信息。比如,在探讨汽车的高速行驶与安全问题之前,教师可利用图文并茂的材料和视频向学生展示由于汽车的高速行驶所导致的交通事故,并引导学生从上述情境资料中积极发现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在后续探讨汽车的速度、惯性和保护装置等时,都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很高的积极性。

现代信息技术课件范文第3篇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比较适合于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是可以在实践中操作的,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因此,我们不妨给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的整合下这样一个定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不仅仅作为一种工具来取得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更是作为资源、环境、内容等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下面是笔者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建议。

在整个整合教学开展过程中,硬件设施是基础,教师培训是关键,观念的转变是根本,语文课程资源库建设是必须,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施的具体措施。为了使整合教学顺利实施,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促进高中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

一、强化认识,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加强对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舆论的宣传力度,广泛开展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使广大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让广大教师认识到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的紧迫性。变革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技术观念,并融入到教学中。转变传统的知识观和人才观,树立素质型人才观。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要突出信息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学由向学生传递知识改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转变传统的媒体观,媒体的主要功能是由传递教学刺激的载体变为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和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延伸自己潜能的工具。

二、丰富软硬件资源,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能力

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要量力而行,力求实用,还要努力提高现有硬件设备的利用率,提高教师和学生课内外使用计算机的方便程度,为整合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同时在资源库的建设方面要多下功夫,努力搜集、整理和利用网络上已有的资源,购买现有资源,组织教师自己制作和开发优秀课件和教案。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在理论知识方面,深刻理解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多个方面研究信息技术对高中语文学科的影响,找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其次,在教学实施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能合理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师生互动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师生互动。网络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并能正确引导及时解决网络运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首先,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角色转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老师更多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由过去的知识的提供者和传授者逐步过渡到知识的导航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自主查阅和掌握有关语文知识,甚至可以获得一部分老师不曾掌握的知识。其次,教师可以借助网站的BBS、聊天室、博客、在线QQ等渠道或者发Email与学生进行情感与思想的沟通,也可以进行网上批改作业等等。学生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从而实现师生间真正的双向互动,甚至可以方便地实现学生与校围墙以外世界的双向交流,从而实现大语文教学。

四、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利用报刊、广播和电视这三类传统的传播媒介,来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已成为一般学校的普遍做法,不再多说。在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继前三类传播媒介之后,互联网已经成为第四类传播渠道。互联网既是传播信息的工具,又是存储信息的载体,满足用户阅读新信息及背景资料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为教师备课提供充足的语文素材。互联网的交互性,使得网上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因而彻底改变了大众传媒的传授关系,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互联网传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在,它可以是文本、图形或声音。可以将这些资源插入到课件中,增加文章的形象性。例如,在讲习从《三国演义》等中外名著中节选的课文时,可以将已拍成的影视作品剪辑下来供同学观看。另外户联网容纳的信息,在空间上是“海量”的 ,在时间上是“无终点”的,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资源库。

以网络传媒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以其鲜明特色与巨大优势,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经济、文化与教育。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广泛开展,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传媒资源,肯定会为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贡献。

五、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而信息技术是信息处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因此,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有利于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 网络 课程 建设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XJG-11-61-9

互联网是人们快速获取、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互联网已经遍布校园的每个角落,在教育领域里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和生活工具,并对教学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是以课堂讲授法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与实习。基于网络资源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给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它以形象化的表现形式、互动参与的教学手段,构建了无限开放的教学空间,优化了教学资源,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构建新型的高校师生关系。

一、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进行课程建设

1.导学建设

导学就是要导现代教育理念,导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的疑点,导现代学习技术的使用,导教学资源的利用,导自主学习的方法。在课堂学习活动开始之前,通过网络平台或多媒体显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当引导,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开展做好各种知识、方法、心理等的准备。其内容包括:课程学习目标,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课程知识框架,课程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课程学习的方法或建议,课程教学参考信息等等。通过网络或作业,针对一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或热点,组织课前研讨和网络调查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提高其学习兴趣,这些也是导学的内容。

2.网络平台博客建设

博客(Blog)应用在教学中,不仅是一般的交流工具,而且以其零技术(没有技术含量)、零成本(不需要任何成本)搭建展示自我、沟通交流、知识共享的一片天空。它的内容定义为:一个博客相当于一个主页,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文章所构成,这些文章都按照时间倒序排列,内容可以是资源理论、新闻评论、个人构想、日记、照片等,而且以“超链接”作为重要的表达方式。博客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应用在教学时,教师可将教学中的作业、问题和重点、导学内容放在其中,引导学生使用这个教学平台,形成师生在博客平台上互动。一方面可以辅助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可以提供信息带动学生课外学习兴趣。师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探讨重点和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和探索能力。

3.教学课件建设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进行课程教学,仅凭教材或教案上的内容进行教学是远不能满足学生求知需求的。教师必须努力研究和探讨课程相关行业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及时掌握有关标准、政策和行业新动态,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识。课件制作要充分利用声、色、图、文、影像等多种视听媒介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比传统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二、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1.通过网络媒介,促进新型师生关系价值观的形成。

网络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已成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新生事物。他们通过网络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沟通思想、宣泄情感,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依托网络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等特点,向学生传递新型的教育教学思想及新型的师生关系价值观,促使学生更快地形成与接受新型师生关系。

2.创新管理模式,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提供组织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管理架构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常常强调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架构相对应。在信息时代,这种管理体制越来越表现出对新事物反应迟缓、部门间信息不灵、机构重叠、管理封闭等特点,严重地压抑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现实要求高校管理与服务更加多元化与个性化,推进新型师生关系的重塑。网络信息技术运用于学校行政组织系统,突出扁平化的优势,可以减少校园组织中间管理层次,压缩组织机构,重视横向联系与沟通,重视信息共享,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化组织。同时,网络为师生员工参与到这种创新的校园管理组织中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通过它,师生员工可与学校领导直接对话,这些都为师生间与管理者之间形成更为融洽的关系提供了保障。

3.建设网络社区,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塑提供平台。

传统的师生交往是面对面的,受到了时间、空间及心理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情感式的师生交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建设校园网络社区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一个可行的平台。一方面,网络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和合作、无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网络是“无地域、无”的地方,这就有利于学生放下心理包袱与教师进行平等自由的交往。创设形式多样的校园网络社区,如各类兴趣社区、专业社区等,可以产生师生间多样化的交往形式,增添多校化的交往内容,增加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交往的数量,拓展师生交往的渠道,提高师生交往的质量,拓展师生的交往时空,打破师生只能在课堂上交往的局限,从而使师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现代信息技术课件范文第5篇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1.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

2.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

3.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4.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

5.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现实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原则。

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确定新的教学观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已不可能单一的来自学校课堂这一渠道。而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给数学的,从广义上来说,都是数学课程资源。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至少应包含: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些观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在这些观念下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

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1.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应该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在以往,教师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教学环节,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学生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

2.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计算机对初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可用数学知识探究解决的数学问题,使探究性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突破;其次,探索型教学平台整合进数学课堂后,使数学问题的探究朝着开放与服务方面前进。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的观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探究步骤,优化自己的探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探索,这样的数学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和数学教学应追求的目标。如在探究电视发射台对城市的辐射的范围探究性课题中,学生必须收集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通过自主地与人合作的方式,利用计算机为我们提供的分析工具,去完成探究。这对学生开拓知识面,实现学科的综合与交叉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探究性学习,是充分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的,是学生探索与合作精神的结果,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在方式与方法上进行了积累。这种学习是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开发者。

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直接学习素材,可以是数学问题,而且这些学习素材都附带一定的情景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对比,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