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工艺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职业教育 《化学原理》 教学改革
《化工原理》是中等职业技校化工类及相似专业必修的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工程实践性强,设备繁多且结构复杂,各种操作抽象且大量利用半经验公式及关联式进行计算,学生难于理解,记忆困难。针对中职学校学生基础普遍薄弱的特点,中等职业技校的《化工原理》课程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降低理论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大实习教学比例,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
(一)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调整教学内容
1.适当精减教学原有内容。《化工原理》课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这对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普通高等教育,会给教学带来很大方便,但不太适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中职教育要求。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针对性、实用性”的方针,必须将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掌握基本概念、强化实际应用为目的,精减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如简化流体动力学中的伯努力方程的推导过程,重点讲解该方程的应用和延伸。删除应用性不强的内容,如传热中的辐射基本定律、因次分析法以及传质中相平衡和溶解度的基本关系等内容。精简后的基本内容要不脱离大纲要求,能够精、深、突出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
2.适当拓宽课程内容,引入新知识。未来的化工工程师将面临各种各样的生产任务及各种问题,因此必须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只有熟悉、了解新技术的发展情况,才能具有创造性,所以适当扩展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化工分离方面,膜分离是近20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分离方法,运用范围相当广泛,即可用于非均相混合物的分离,如除去细小颗粒、细菌等,又可用于分离气相及液相混合物;且操作条件温和。因此,在《化工原理》课程中增加膜分离是必要的。还有,目前市场上研发了许多新型传热管,传热效率极好,市场上广泛使用,这些都说明《化工原理》课程应增加部分新内容,介绍新技术、新设备,与时俱进,紧跟时代。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1.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化工原理》是一门以实际工程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工程学科,为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现象。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树立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时刻注意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依据这个指导思想,《化工原理》的教学应大胆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采用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上讨论课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尽量选择一些与现实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每次讨论问题时,教师要适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产性、经济性方面考虑,要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从中提炼工程观点。例如在讲解精馏塔回流比选择时 ,让同学们讨论回流比R在什么范围内合适,教师可引导学生不仅要考虑设备费,还要考虑产品产量及操作稳定性等。
2.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化工原理》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涉及许多大型化工设备结构、复杂的操作原理及流程、大量的工程计算。采用传统的教科书加黑板的教学模式,教师难讲,学生难学。因此,改革教学手段势在必行。
现在《化工原理》多媒体电子教案针对职业类院校教学,合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抽象的概念或过程形象地展示,动态地展示设备结构、操作原理、工艺流程中物料的流动情况,使原本难讲难学的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降低了教学难度,学习效果将明显提高,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过程分析,可以方便地多次重复再现整个分析过程,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时间,从而使教师将精力与时间更多地集中在知识的讲解和与学生的交流上,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是高校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方向, 教育的重点向能力素质培养转化。只有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化解社会就业的竞争压力。陕西科技大学是工科院校, 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大部分的毕业生将直接面向生产一线, 从事现场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作为化工类及其相近专业的技术基础课, 化工原理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一向受到各相关学校及院系的高度重视。从见诸公开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到各地各院校的精品课程名单上, 都可以看出化工原理课程的重要地位和建设水平。在构成化工原理课程的三大教学环节中, 化工原理实验起着验证理论、结合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实验课与理论课是相辅相成的,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一重要环节,是对课堂知识的一种巩固与加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实验内容、理论课教学和工业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起来,要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通过实验加以检验,而且要让学生能够学到化工生产过程中一些常用单元操作的操作过程,掌握一些常用设备的使用方法,使其动手能力得到初步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以适应化工企业中的基本生产过程,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因此我们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 需进一步加强实验课程教学工作的改革[ 1] , 用科学态度对待和重视实验教学, 提高实验课程的地位。从目前我校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实践来看, 学生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课程的基本操作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 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1 实验课的内容和操作主要靠教师在实验室讲解和演示, 多数学生仅照葫芦画瓢, 简单动手,基本不动脑, 有些学生做完后仍是茫然,更不要奢谈创新; 2 部分实验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对实验目的性不明确和不感兴趣, 做实验表现为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3 实验报告撰写流于形式。 针对以上不足, 为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笔者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1 重视理论严谨性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理论授课教师同时也是实验课教师, 可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穿插对实验设计的思考和讨论。同时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化工原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并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联想思维。如在课堂讲完离心泵后,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离心泵启动后为什么不出水?学生们有的说汽蚀了,有的说气缚了,有的说管道进了异物堵住了,有的说线路故障,有的说出口阀没开等等,答案五花八门,有的答案并不牵扯什么高深的理论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极有可能出现。 因此在进入实验中, 学生就能很快能理解实验目的, 完成实验操作。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可安排实验的预习, 使学生进入实验时心中有数, 得心应手,这样才能更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 即在理论课后集中开出实验好还是上完相关章节后及时进行相应的实验? 一般认为, 相对的集中便于实验室的安排与管理, 理论课后及时做实验对于学生来说肯定容易理解一些。我认为,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实验教学与课堂理论在内容与时间上协调。毕竟当代大学生要学的知识很多, 不可能在某一门课程上反反复复地花时间。
2 实验仿真不能取代实际操作
实验仿真是近20年来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出现而出现的。在降低实验成本、克服因实验装置台套数不够而引起的学生动手机会少、改善和加强实验预习[ 2] 等方面, 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 一些仿真技术公司和高校陆续推出了水平较高的化工原理实验仿真软件, 它们对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当然, 实验仿真不可能完全替代实际操作, 正如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板书授课,那种认为让学生在计算机上仿真就可避免购置和使用化工原理实验装置的想法是错误的。我认为, 在实验操作前让学生进行实验仿真, 既可以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也可以强化他们对实验过程和步骤的掌握, 以改善实验操作效果。同时, 对于有特别要求的学生, 也可以为他们提供多次反复实验的机会。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现有的软件往往是针对某一种装置设计和开发的, 普适性不够, 同时也不能提供给使用者以自主设计实验的功能, 这样不仅有碍软件本身的推广, 而且不利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改革实验报告撰写形式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过程的总结, 是实践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同学在撰写实验报告时流于形式,不动脑, 多数内容可以照抄实验讲义。 报告要真实反映我们要作什么? 怎么作? 作的结果? 以及存在的问题。化工原理实验报告要突出工程性及现实性; 要体现出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体现出创造性和探索性。总体上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可以采用/小论文/ 的形式来写, 但不强求一律, 给学生思考、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学生在预习时, 根据实验室提供的设备,在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任务前提下, 可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行确定研究重点, 自拟题目。同一实验, 学生可以拟订不同的题目。由于题目、方案是学生自己拟定的, 增加了实验的主动性和兴趣, 实验报告质量由此得到明显提高, 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则可明显减少[3-5]。
4 结论:
本文就常见于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几个问题提出了我自己的看法。实际上, 类似的问题也存在于其他专业基础实验课及其实验室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对巩固与加深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人才, 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赖万东. 化工原理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 J]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3 (增) : 96- 97.
[2] 秦伍根, 丁英萍, 姚彦红. 高校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 . 江西化工, 2004, ( 2) : 145- 146.
[3] 王骏文, 郝晓刚, 刘世斌.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工程意识[ J] .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0, 17( 6) : 107- 110.
一、情况分析:
班级小朋友的礼仪经过一年半在幼儿园的培养已经初步见效,只是在幼儿的今后交际方面需要教师的引导,更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礼仪良好习惯。
二、工作目的:
通过良好环境的创设,和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帮助幼儿理解以上礼仪行为的规范要求同时把示范、明理和训练结合起来使之生活化、具体化、趣味化、形象化。从而促进幼儿礼仪行为的有效养成。
三、方法措施:
1、礼仪教育环境创设
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礼仪行为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支持作用,所以我们从幼儿园的环境以及班级环境创设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
在幼儿餐厅、盥洗室、午睡室里到处都有与礼仪相关的图片和儿歌:“手拿小茶杯,大家来喝水;喝多少,倒多少,全部喝完不浪费。”且都制作得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幼儿在闲暇时常常会三两结对,互相交流,从中得到了不少启迪。我们还预设了题为“悄悄话”的活动,并和幼儿共同设计“悄悄讲话的标志”,投放于各活动角落,提醒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影响他人。在活动室的四周我们张贴着各种儿歌,如“宝宝有个家,玩具也有家,你有家,我有家,游戏结束都回家”,等等。如此布置的本意显然并非是想让幼儿认字,而是借此告诉幼儿,要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孩子。
我们还设置了“我是懂事的好孩子”专栏。家长每天来接幼儿时,听幼儿讲讲一天中关于“帮助、合作、进步”等方面的表现,同时,家长也把幼儿在家的表现记录在专门的记录册上,与教师交流。家长与教师关注相同的目标、沟通培养的方法和效果,这个做法强化了幼儿的文明行为,巩固了良好习惯的养成。
2、区域游戏中的环境创设
在美工区,我们用KT板设置了一个立体展台,幼儿完成手工作品后,可以自由展示自己的作品。环境活了,幼儿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共同商讨,不断丰富游戏的内容。
在语言区内,我们放置了有关文明礼仪的书籍和图片,张贴一些与礼仪教育要求相一致的卡通画、儿童画,用视觉语言提示幼儿:一言一行要符合礼仪规范。
在生活区内,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小超市,小厨房里等日常生活用品,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创编一些情节:如何招待小客人,如何使用礼貌用语,如何去超市购物等,让礼仪教育渗透到区域活动中来。
四、家园携手提高幼儿礼仪行为
我们将有效地利用家园联系栏及家长接送幼儿的机会多与家长交流勾通我们的礼仪教育教学法方案,方法,并请家长配合我们以身作则教育感化幼儿的礼仪行为。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我们采用积极肯定、鼓励的态度对待幼儿的表现,发现幼儿某些行为可作为教育素材时,就及时进行教育,让幼儿明白哪些做法是对的,为什么对;哪些做法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从小事入手,从成人做起。同时,我们运用丰富多样的赏识方法给予肯定和鼓励,称赞一声“你真棒”或抚摩一下幼儿的头、或给幼儿一个微笑、无声地伸出大拇指……幼儿就在不断的赏识中,巩固着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环境是幼儿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成长的土壤。父母高尚的情操,文明的举止,会深深感染幼儿。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一般是最坦率而无掩饰的,幼儿模仿性强,辨别力差,家长的一些不良的、错误的言行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小报、家园联系窗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宣传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从思想上重视礼仪教育,实现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调同步。
五,一下是我班本学期的具体安排:
三月份:
1,幼儿来园离园等一日活动中礼仪行为的培养。
2.语言区域中幼儿不争抢图书,学会一页一页的看书。
3.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月份:
1、正确用剪刀,有谦让意识。
2、美工,建构活动中谦让意识的培养。
3、.进餐时学会细嚼慢咽,不浪费饭菜。
五月份:
1、爱科学,有探究愿望。
2.盥洗时不玩水,不嬉闹。
3.劳动节日教育。
六月份: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生物工程 产学研一体化
生物工程专业属于技术性、综合性、通用性很强的专业。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主要是为生物发酵、制药及食品加工产业培养专门性人才。在整个大学阶段的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校内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校系国家教育部2000年8月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本科层次普通高校。学校坚持“办好大众化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按照“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践环节,突出专业特色”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到今年7月为止我校已经为社会和行业输出近3万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并且连续五届蝉联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首位。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隶属于城市建设学院和环境工程专业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形成特殊的跨专业通用教学平台。经过8年的发展,我们建立起一批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同时有着较完备的生物化学、微生物专业实验室。但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仍存在许多不足,这些问题对于普通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来说存在许多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
1.实习难问题
从国内生物工程行业发展现状上看,我国的生物工程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武汉市专门制定了光谷生物城及配套产业的发展规划。目前已有的生物企业,一方面,是高度集成化、连续化和自动化的生产装置,另一方面,是传统作坊式主要依靠人工操作的生产设备。这给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例如,今年9月份,我校师生在大冶市劲牌集团的实习经历就反应出该问题的严重性。在劲牌集团总公司我们面对的高度自动化的中药提取车间,学生不允许直接动手操作,技术资料也往往保密,只能走马观花的参观一遍。而在劲牌集团的第一分厂我们面对的是传统的酿造技术,其技术含量低,实习岗位单一。并且厂方处于安全角度考虑,学生只被限定在很少的几个岗位上工作。学生普遍反映没有学到多少知识,只是在做重复的体力劳动。
一方面,通过毕业生调研及对部分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当前毕业生普遍动手能力差、知识应用能力差,具有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毕业生相当缺乏。另一反面,学校和实习单位又没有办法满足学生的动手的要求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期待。因此我们要在校内大力推广产学研一体化体系,为学生首先创造更全面的校内综合实验室进而完成与企业联合实训基地的建设。
2.教师队伍问题
当前本科院校的教师一般是在传统模式下形成,通常具有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学历,基本上都是刚出学校就上讲台。不可否认我们教师的理论知识,科研水平都相当不错,但是缺乏实际企业工作经验,很少了解实际生产问题。这就造成了教师们在给同学们上课的时候,偏重理论知识教学,对于公司企业的实际生产经验和问题几乎忽略。以上特点使教师队伍与独立院校的办学目标和生物工程专业的行业要求有着非常大的出入,因此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让教师首先从学校走出来,走进企业走进生产第一线。
我校作为一所独立院校,办学条件和科研能力还是落后于其他公办院校的,我们要将产学研一体化的体系和我校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大致有以下两方面的设想:
1.要在已有的教学实验的条件下大力开展综合性专业实验
目前的学生教学实验一般是课前教师将各种试剂、材料及实验设备等准备好,学生按既定实验步骤,按部就班操作既可。整个实验过程学生被动参与,很少思考,操作过的实验印象不深刻。另外,目前的实验都是针对某一门专业课来设置的,与生产实际有一定差距,更不利于学生对生物工程专业操作技能的全面训练。因此,我们要开设综合性专业实验,通常情况该实验能涵盖几门重要的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的机会。具体思路如下:
(1)与教师科研相结合
利用生物老师高学历科研经验丰富的优势,将科研项目中比较成熟的内容设计为可供学生操作的实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生物工程的热点和新方法技术,有助于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有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例如,我校每年都有教研项目和科研项目的申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条件申报项目。一旦批复也可以将其中一些子课题或小环节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创新性实验,找一些实验能力强,求知欲旺盛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2)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应用性、综合性,一个完整的生物工程产品的制备可能包括上游、中游、下游多种生物技术环节。将本来各自独立的专业课程的相关操作单元有机整合。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具体的实验环节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具体方案并实施,凸显出其设计性的特点。
(3)在教学模式上应该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主动设计主动学习的兴趣。将一个大的综合性实验分为多个“实验点”,每组学生完成实验点的设计与完善。组内同学要通力合作,组间也要积极配合,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作为大的技术上来说,教师选用的综合性实验应该都是技术上非常成熟和完善的,但是面对不同的实验材料和对象,在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上就给予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机会。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和协作的能力。
(4)当我们校内综合性实验开展成熟后,我们希望学生到实训基地、企业中从事实际训练,把所学到的知识进一步跟实际相结合。以前企业不愿接受实习,是因为学生没有实际动手能力,没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一系列综合性校内总合实验的培养,学生具备了熟练的动手操作技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企业不再担心学生的实习会耽误生产反而会欢迎学生多多来交流为生产注入新鲜的血液,提供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2.学校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中锻炼
关键词:独立学院;招生;就业;一体化
目前全国独立学院众多,高考生源大幅度减少,各院校之间招生竞争日趋激烈,而由于各院校仍在持续扩招,生源质量迅猛下降。独立学院在新形势下,深化招生就业模式改革,既能确保独立学院的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又能促进独立学院毕业生顺利就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就如何建立独立学院招生就业一体化工作模式,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一、独立学院在招生就业工作模式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1.招生、就业各自为战
招生与就业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很多的独立学院都是将两者剥离开来,导致各自为战的局面。独立学院招生过分依赖母体学校,招生的手段和方法单一。就业方面,尽管面对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各独立学院并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对策。这是因为:其一,独立学院的就业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其二,独立学院的体制尚不完善,各项措施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很多独立学院因此放弃了促进就业的相关措施。
2.人才培养指向偏颇
学校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为社会输送人才。但是在办学定位上,很多独立学院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上没有充分考虑学校地理位置、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一味地求大求全,造成了与社会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相脱离的现象。对社会人才的需求情况考虑不够,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高不成低不就”。学生无法就业,心怀不满,在社会上的负面宣传直接影响学院的招生工作。
3.就业实习实践模式流于形式
由于考虑到成本及学生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加之就业基地建设和就业市场开辟力度不够,独立学院的就业实习实践受到了严重的束缚,主要体现在:①地域狭窄,一般实习实践单位就在独立学院所在城市的学校或企业,学生无法与沿海等发达城市和先进的文化理念接触,犹如“井底之蛙”。②实习实践单位数量屈指可数,出现了实习学生多,实习单位少的现象,很多的单位由于接收的实习生太多,无法安排实习岗位,以致大都采取了“放羊”的政策,学生愿意实习就实习,不愿意的也不勉强,到了实习期结束,在实习鉴定表上草草盖章了事。③实习实践时间不够。一般实习期为8周,实际只有4~6周的实习时间,实习实践时间太短,学生刚刚接触实际工作就被强制喊停,学生工作能力难以得到全方位锻炼。
二、独立学院招生就业一体化工作模式的构建
1.组建一个机构
为解决招生和就业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尴尬局面,我们急需组建招生就业一体化模式专家指导委员会,作为常设决策咨询机构。该机构由校领导、校内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专家、企业高管、人才服务机构负责人、优秀校友等组成,为高校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就业市场开拓等提供决策咨询,并参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生实习见习指导和就业指导教育等。
2.树立两种观念
(1)树立以就业为参照的品牌招生观。独立学院如何科学定位,张扬个性,办出特色,并用个性、特色去参与生源市场竞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独立学院在确定招生战略目标时,要参照学院历年来各专业的就业情况,以优势专业为基础,走纵向延伸、横向拓展的道路,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资源条件、特色优势等,打造特色专业和学科,不去拼规模有多大,而要注重特色与优势,以自身比较优势的学科和特色学科作为经营品牌来招揽生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创出名牌,办出特色。
(2)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大众就业观。面对新形势,独立学院要认识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已不仅是量的变化,其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也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的变化。这个结构性的变化突出的特征是既要培养精英人才和专门人才,还要承担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满足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此外,独立学院有责任向学生和社会公众正确宣传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就业岗位大众化的新理念,使学生和社会公众正视就业形势,转变就业思维方式,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位要求,鼓励他们到基层去,到普通的有一定技术含量或管理要求的劳动岗位上去。
3.构建三个联动机制
(1)政校联动机制。独立学院是由国家教育部批准,依托母体高校而兴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在独立学院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一个主导角色,真正将独立学院的发展纳入到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范围,并做好统一规划。具体表现在: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或引导的作用。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制定政策、激励评价等多种手段,在独立学院的学校规模、招生政策、人才培养、就业工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扶持和监督,促进独立学院的持续发展。二是适时组建独立学院教育协同联盟。通过积极协调政府、企业、行业、学校的利益,搭建合作平台,构建政校合作联动机制,使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校企联动机制。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独立学院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独立学院要激发校企双方合作的愿望和积极性,探索校企双方互利互惠、互促互动的机制和全面深入的新型校企关系,使校企真正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生产。独立学院的校企合作方式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实习、见习、推荐就业等方面,校企合作要在深层次展开,要让企业全面深入地介入学校教学、科研、招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修订、校本课程开发、特色教材编写、校企师资互动、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以及校企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3)校际联动机制。同为独立学院,应当打破各自为战、相互排斥的传统招生模式和就业推荐模式,建立切实有效的招生、就业工作联动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互补和统筹协调作用,谋求在招生生源质量、数量和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共赢。校际联动机制主要包括:共同分析招生形势,制主要招生战略和目标,规避各自招生优势的冲突;共同调研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开辟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建立统一规范、相互贯通的信息平台和网站,建立就业指导课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陈世庆,鲍硕来.地方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工作机制构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12):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