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情景式教学

高中语文情景式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情景式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情景式教学

高中语文情景式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情境创新 高中语文 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100-01

常规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多数还停留在“上传下达”的层面,没有真正用于研讨教学方式及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尤其像“情境创设”的教学中所呈现出的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缺乏一套可行的研讨与交流方式。虽然平时也围绕课程改革开展一些评优课及说课等比赛活动,但大多数还是一个人的舞台,没有充分体现集体的智慧、团队的力量,有的甚至只是流于形式,仅仅为了年底工作总结时有内容可写。专业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缺乏提升课改实施水平的真正平台,急需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校本教研路径[1]。

1 情景创设模式教学的内涵

情景创设简言之,就是寻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规律(事理)的研究行为过程。具体说来,就是这样一个行为过程:针对高中专业教师教学中存在的若干典型的现实问题,分步选择其一,并且先在一次课上有目的地尝试实践解决方案,再通过课后集体反思、综合评价,总结得失利弊,提出新的教学方案,再在下一堂课或相关的课上进行深入的实践解决,课后集体进行再反思、情景创设。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深入,从而总结出符合本土特点的、具有高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初步架构出具有高色的“情境创设”课堂教学理论,进而达到发展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因此,从根本目的上来说,情境创设是发展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操作策略和有效途径。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是校本教研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方式。情景创设的操作方式可以假设为:上课创设再上课创设……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其中的“评价”,不是简单的下结论,而是对课改理念、课改思路和课改原则在教学层面的拓展和深化,具有演绎性质和功能。

“情境创设”教学方法的特点:“情境创设”教学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情境创设”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规律和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2]。

2 高中语文课程情景创设模式教学的案例分析

在学习语言的教学,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一定的阶段,尤其是对原始来说,这些都是表面的高中意义理解文本更深层意义的转换过程,在这一阶段,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将不可避免的文本文字变形和误解[2]。所以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理解的状态,选择正确的回应方式能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他们的独立的正确的中存在的问题。和深化我们理解文本知识和思想的掌握和理解,情境创设实际就是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施以改造加工,产生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它是人脑所特有的,哪怕没有已有事物或符号呈现于眼前,人类也一样可以不受约束地构造出新的符号、事物和关系,极大地阻碍了高中语文课的发展。思维必须以人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只有扎实的基础,才能使学生建立以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基础的“直观因子”,引发契机,促进实践从低级的感观直觉上升到高级的理性直觉,对解决高中语文课程问题或进行创造性探索具有积极作用。

情境教学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中分成四个步骤:教学流程是指课中“四步”,即情景问题导入、互动释疑探究、归纳总结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1)情景问题导入。该步骤明确“学什么”的问题。教师设置契合教学内容的鲜活情景,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极大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3]。

(2)互动释疑探究。该步骤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解决“怎么学”的问题。首先班内每个小组进行组内合作学习,对大家在自学中存在的疑问互相进行解答。接着,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既可以把小组学习成果展现给全班同学,也可以将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到全班进行更广泛的讨论交流。通过全体同学的互相释疑和点评,相互借鉴启发,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该步骤大约需要20分钟。

(3)归纳总结拓展。该步骤主要解决“怎么用”的问题。在课堂上对刚刚学会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知识网络结构;阅读导学案上的“认知拓展”、“经典史料”,开拓思维、扩大视野。该步骤大约需要10分钟。

(4)练习巩固提高。该步骤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解决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可以选择课堂习题反馈,课后作业反馈或者章节、单元达标测试,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最后分层布置适量的自习作业。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

学生们总结进步时说:“以前大家都是‘独行侠’,学习上自己管自己或破罐子破摔,即使遇到问题也很少相互探究甚至没兴趣探究;现在分组学习,大家成了‘利益’共同体,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帮助其他组员共同进步。团队意识促使我们谁也不想拉小组的后腿。而且现在课堂上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使我们由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消化知识。我们心里很明白:只有学好了、消化了我们就可以像优秀学生一样在组内、在班级自信地展示自己!坚持到现在,我们觉得自己很优秀,我们的小组很优秀,我们全班都很优秀!”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程情景创设模式教学过程中,只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才能使课堂真正达到“教学做合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祝浩.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2:201-202.

高中语文情景式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意义;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8-037-1一、情境教学的意义及其作用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投入,而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阔他们的眼界,拓宽他们的视野。情境教学把美、思维、情感融为一体,在特定的环境下,充分正确引导学生,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对开发他们的新思维有很好的作用,在新奇的环境下,在愉快的体验中,让他们记忆犹新,获得很高效率的课堂体验,达到教学的目的。

情境教学说起来就是一种探究性学习,在创意中完成课堂教学。人都是一种喜新厌旧的动物,在新奇中探索,有兴趣,有目的,有收获的喜悦,让学生感觉学习是一种乐趣的事情。情境教学中探究性教学目标情境的设置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也为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开发埋下伏笔。在特定的环境下能诱发学生潜藏的好奇心和极大的兴趣。好奇心是人们积极探究新奇事物的一种倾向。好奇往往是兴趣的先导。新奇的内容、新奇的结构、新奇的功能、新奇的方法都能引起人们的好奇,进而诱发人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爱因斯坦曾说:他没有别的什么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刚好满足了学生这样的一种心理。如果说探求陌生的领域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那么追寻问题的答案则更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险求知识的一种欲望,追寻自己不知道的领域,并解密它。在课堂上,教师能够让学生主动探究在老师的启发下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那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二、情景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渲染课文原背景

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很多,而精心设计的历史场景是最常见也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原有的课文场景往往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有时空交错的历史感与新奇感。别具一格的场景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愉快地融入课堂学习。比如:我在讲授必修1中戴望舒的《雨巷》这一课时,设置了这样的情境:让班级学生扮演一个情景剧,撑着油纸伞的姑娘惆怅、芬芳的哀怨、寂寥的彷徨,被模糊身影的他望眼欲穿。欲望灿烂而有力,爱得狠,爱得干脆,或者干脆不爱。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一个男的在过年时候站在电话亭边打电话,后来才知道根本就没向里面投硬币。这些情景就像时光机把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身处其中,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想要表现的情感。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香港当代作家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时,创设的情景也记忆犹新,让他们想自己家里最难忘的物件,最牵动学生心灵的东西,引入家乡的榕树,这情境很容易就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课文的学习中,那种欲说还牵挂的情感身临其境,课堂的效果反响非常好。

(二)创设情景多媒体应用

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在教学中如能巧用多媒体,打出作者的创作背景,放相关的音乐或动画课件等,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厌烦为喜爱,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我制作了一些有关月亮和苏轼人物形象的教学图片,并配上王菲演唱的歌曲。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放映有音乐的画面,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心境,营造浓郁的学习气氛。在此基础上打出创作的背景:词人在中秋月圆之夜,喝得大醉,又想起多年没有见面的弟弟,就写了这篇作品,既表达了旷达的胸襟,又抒发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学生学习的热情被激发起来,教学内容顺利解决。

(三)把问题镶嵌在情景教学中

高中语文情景式教学范文第3篇

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情境教学法是沟通现代中学生和古代作品的思想情感、古人的伟大人格、作品营造的优美隽永的艺术境界等方面的很好的桥梁。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情境教学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使“要我学”的传统灌输式教学变为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我要学”的新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潜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思考、巩固和运用知识,以便大大提高诗词教学的课堂效率。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具体谈谈情境教学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做法:

一、探寻美点,体悟情感,获得审美体验

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许多传世之作,他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多学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古典诗词有很多美的精华,充满东方的审美观和民族的美德,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的。情境教学注重教学的交流性,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激发创新动机。如:在讲解《陈情表》时,我紧紧地抓住李密的“孝”的情感线索,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李密的拳拳深情,如:“……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读了这些语言,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感。这样,学生理解文章也容易多了。情境教学能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以及情感意志的陶冶结合成一个整体,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以促使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有机结合,从而取得一石数鸟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的、富于艺术化的语言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只是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更注重形象性、欣赏性和感悟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更需要我们通过色彩绚丽的画面、生动逼真的情境,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调动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如: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我结合江南雨巷的幽深、丁香花的色彩与芳香、结着仇怨的姑娘、孤独寂寞的“我”以及特定的朦朦细雨这些诗歌中的意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孤独寂寥的青年人,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悉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学生听后,就被引入到诗歌所描绘的江南情景当中,神思飞动,很容易就想象出诗歌凄婉迷蒙的意境,感受到诗人在作品当中所寄予的忧愁迷惘的情感。所以,丰富的想象和诗意化的语言犹如一位优秀的导游,犹如一座通向世外桃园的桥梁,能将人引入到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

三、朗读品味作品中高尚的情境意蕴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浓郁的情感,有着优美的韵律,朗读起来朗朗上口,更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而,充满感情的阅读,又是真正理解诗词情感的一把钥匙。我在讲授李白《将进酒》一诗时,就采用了通过朗读达到对文本理解的教学方法。我将读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使同学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学会对诗词的理解和把握:首先,初读文本,要求通过注释及查阅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其次,熟读文本,了解文本大意,在头脑中进行充分想象,再现诗词所描绘的情境,初步体会作家情感,确定感情基调;再次,将头脑中的想象文字化,要求文字通顺、有文采(将作文训练融合其中);第四,小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最终将学生认为最贴近诗词的情境描写文字定稿;第五,组员尝试声情并茂地朗读文本(可以选择一段适当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诵);最后,全班进行比赛,并由其他同学给范读者提出中肯的评价。这样,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既有自主探究的过程,又有相互合作及争鸣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因此,诗歌教学必须强调反复诵读。通过诵读来增强语感,促进思维,使学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四、巧用情境式导语

成功的导语就是一堂成功课堂的良好开头。一个设计精妙的导语,可以引导学生充满热情地参与课堂学习,主动探究问题,引发学生与作家作品的情感共鸣。例如:我在讲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时,我先播放《梁祝》的经典旋律,让学生沉浸于审美体验中。于是,当我让学生说“这首曲子是根据我国哪个民间传说创作的”时,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我给同学们讲: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记录中国古代让人心碎的爱情故事的古诗――《孔雀东南飞》。这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丝毫不比“梁祝传说”逊色。这样,学生立刻就被吸引到这个故事的情节当中,尤其显示出对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急切了解的求知欲。然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走进对文本的探究和鉴赏,让他们思考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坚贞不屈和对当时封建社会家庭制度的深刻认识。学生们也不由地对男女主人公产生敬佩之情。

五、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语言教学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尤其是古诗词,言简而意丰,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许多困难。如果我们借助多媒体手段,采用一些flas、电影、电视片断的剪辑,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和感悟作家作品的思想情感,肯定是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的。如:在教《胡同文化》时,我让学生先欣赏一首歌――《前门情思大碗茶》,从中去体悟老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再用多媒体展现一组老北京胡同的建筑雕刻,让学生了解老北京人居住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了。在讲授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播放《三国演义》那豪放、悠远而略带苍凉的片头曲,营造出作品中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对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和词人思想感情的感受和理解,进而感悟那雄健悲凉的情感基调和词人功业未成、求贤若渴的心情。

六、创设问题,引境式想象

巧设问题情境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出学习主体的作用。在现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生主体,教师配角”的新理念下,创设问题情境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比如:学生对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很熟悉,但是对的《卜算子・咏梅》却不太熟悉。于是,我在讲这首词时,就让学生将陆词和毛词做比较性阅读,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陆词中的梅花是一种怎样的形象?毛词与它有何不同?陆词的情感基调如何?毛词与它有何不同?两词仅是咏梅吗?更主要的目的是什么?为何两词有如此差异?这类现象在哪些词中出现过?试举例说明。

这些问题的设计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由已知到未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探讨想法,激发学生的思考。

七、用类比引境迁移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停留在所学的文本上,而应当使学生通过学习一首诗(词)而掌握一类诗(词)的鉴赏方法。例如:我在教王勃的《滕王阁》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品读了“佩玉鸣鸾罢歌舞”和“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之句,感悟作者是通过写时间的流逝,暗示了滕王阁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清冷,表达了昔盛今衰、世事无常的思想内容。而类似主旨的诗歌还有许多,如卫象的《吴宫怨》、李白的《越中览古》、刘禹锡的《石头城》、刘禹锡的《乌衣巷》、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它们或凭吊古迹,回想当年的繁华热闹、歌舞升平,而慨叹如今的凄凉、伤感;或赞叹古人的宏功伟业而悲叹自己的悲惨遭际、壮志难酬。它们都采用今昔对比的写法,达到喻古讽今的表达效果。当学生学会了将已知诗词的情境迁移到类似的未知诗词的情境中时,也就学会了知识的迁移,从而得到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带着满腔的热情走进每一堂语文课,陶醉于或色彩绚烂或冷落凄凉或气势磅薄或精密淡雅的情境中,在种种情境中体味每一个心灵的回音;设计一种声情并茂、充满活力和激情的语文课堂,使我们的学习真正成为快乐而又有趣的一件事情。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情景式教学范文第4篇

内容提要:本文对目前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以期帮助青年教师能够顺利地过好教学关。

1.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1教学意识欠缺

    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后,除上课外还需面临着来自于申报课题、职称评定以及买房成家等方面的压力,而且部分老师又急于成才,造成青年教师往往不能将精力集中在教学工作上,忽略了重要的一线教学,仅仅把教学当作一项任务,以应付完成任务不出教学事故为准,只是把教师这份工作作为一份谋生的手段。

    1.2备课不到位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阵地。一堂精彩的讲课,需要教师在讲课前对所讲授内容进行充分准备。课前准备充分,上课时就能得心应手,思路流畅,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些青年教师由于工作重心及职责不清,或忙于科研工作,或忙于杂事,备课不认真,无法对每节课的讲授内容熟记于心,无法做到在不看教材和讲稿的情况下能够完整地、条理清楚地讲述内容,控制好节奏,把握好授课的时间,做到授课前胸有成竹,授课时出口成章。在上课时经常出现一些思路短路,叙述紊乱,影响到整个课程的流畅性,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1.3教学手段运用不当

    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具有形象性、多样性、直观性和丰富性等特点。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充分发挥好这方面的优势,把多媒体手段运用好,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的青年教师不分情况和效果,盲目套用。例如像高等数学等强调公式推理与证明过程的课程,并非多媒体的优势,由于过多使用,不能很好地把推理、证明的过程比较清楚地、一步一步地展示出来:有的教师把多媒体变成一种愉懒的工具,把书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复制屏幕上,课件仅仅只是课本搬家,没有加入新的知识,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有的课件几年一个样,从不更新,只是改一改封面。

    也有许多青年教师因为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引入,完全忽略板书的功能,对板书不甚关心,板书时杂乱无章,主次不清,字迹潦草,随意性很大,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写哪就写哪;有的甚至没有写板书的习惯,一节课下来仅随手到黑板上写下几个字。

    1.4教态方面欠妥

    由于缺乏教态训练,许多新教师初登讲台时教态不好,手不知放在哪里好,讲课的过程中有一些多余的动作,给人做作的感觉。有的教师上课时发音吐字不清晰,或普通话不标准,有很重的口音,或说话速度较快,学生听课感到很吃力;有的教师教学语言欠简练,缺乏必要的抑扬顿挫,语言表达词不达意,枯燥乏味,喜欢使用“啊、嗯、是不是、对不对、这个、那么”等口头禅。

    有些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多数时间不能正面对着学生,或者侧视窗外,或者面对计算机;有的眼睛不敢离开讲稿,恐怕自己讲错,而不注意学生的表情反映;另外有些老师不够注重仪表,在衣着上过分华丽新奇甚至暴露,或者过分随便,甚至有些邀里通遏,不修边幅。

    1.5课堂驾驭能力不够

    有些青年教师尽管对主讲教材内容非常熟悉,但由于涉入课程不深,缺乏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潜心研究;缺乏对讲授内容的精选、加工和改造,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融会贯通,另外,由于参加科研活动的时间和涉及的深度不足也限制了他们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因而青年教师往往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教学内容的编排和运用等方面不合理,在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控制教学节奏和管理课堂等方面把握及控制不力。上课时往往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对教材中的谬误之处缺乏鉴别力,以讹传讹。讲授过程中,主次不清,重难点不突出。对学生学过的知识不能及时归纳、总结、慨括,帮助学生穿成线,连成片。讲服力。教学手段单一,仍大多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沉闷。

    1.6虚心学习不够

    青年教师虽然精力充沛,但毕竟阅历经验不足。有的青年教师虽然意识到自己教学经验不足和授课质量不高,但缺乏主动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意识,尤其缺乏向一些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老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在不能主动切磋教学经验和主动观摩授课学习。也有不少青年教师自我感觉良好,不愿向老教师取经。

2.改进的措施

    2.1积极调整心态

    青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站稳讲台,这需要的不仅是时间和外力,而且更需要自身的努力,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好自己思想上的问题。“思想是行动的源动力”,只有当深刻认识到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时,才愿意付出时间和辛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才会自愿自觉地采取各种措施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搞好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开始,就要牢记自己的职责,明确自己的任务,努力做到教好书育好人。也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真正安心于教学工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教学工作与个人成才方面的关系。首先应站稳讲台,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再争先创优,促进个人的成才。另外,作为青年教师不要只想着上好课就是一个好教师,而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要在教书的同时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外,对于所面临的经济压力,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力求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去获取人生的满足感、成就感。

      2.2认真充分备课

    常言道: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因此备好课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特别是有的新教师刚开始所上的课可能并不是自己熟悉的专业,这样就更需要认真学习,否则无从说起讲好课。教师备课要以教材为中心,进行知识储备。一本教材是很多专家经过一个相当的过程对历史以来某一学科知识的总结整理,有它全面、完善、系统的特点。因此,既要全面把握教材的慨况,结构层次,又要抓住它的重点、难点和前后的联系。但是,知识更新是每天都在进行,以前特定条件下正确的理论在今天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教师也必须跳出书本的框框,站在世界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掌握本专业领域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动态、研究成果以及有待攻关的重大课题在教学内容卜反应出来,以引导学生去探索发展新知识,帮助学生学会预测、预见和构想未来事物的发展变化,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2.3钻研教学方法

    讲课是一门艺术。备好课只是讲好课的基础。把课讲好还需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学又不能没法。因此,青年教师要想教好一门课,除需要博览群书外,更需要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接受知识,同时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去创造新知识,最后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由教到不教。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采用研究型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单向性讲授为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双向交流的方法,在“活”字上下功夫,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并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种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能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当然使用各种教学手段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分寸。例如在使用案例教学法中,不能过多地注重案例的使用,因为教学毕竟不是评书演讲,除了生动的案例外,应该更多地告诉学生这门课涉及的是什么知识,应用这些知识我们能够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另外,讲课时要注重逻辑性,重视课堂内容的有机衔接,突出整堂课内容的条理性,重点是把难点讲通,重点讲透,关键讲清。

    多媒体虽在信息传播上丰富了许多,但绝不可以无选择地滥用,而应当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突出地使用更利于传递本课程内容信息的手段,亦不可一味地追求教学媒体形式,而忽视了对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这样将会事与愿违,得不偿失。在一次课中,擦除板书内容时,要始终注意保留梗概性的题目或关键词,一次讲课结束时,黑板上能够留下整堂课内容的概况。

    2.4培养良好教态

    教学语言是师生实现沟通交流的主要载体。教学语言应当注入一定的感情,才会生动,具有感染力,产生深刻印象,而不应平铺直叙,仿如背书。课堂用语应使用普通话。语速宜适中,过快别人听不清楚,过慢别人听着着急。关键的地方,要略作停顿,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记忆。音量、声调宜适中,要保证坐在后排的学生能听清所讲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运用要自然合乎情理。语言应保持清楚流畅,略带一些文采。上课时精神饱满,表情轻松愉快,面带微笑。打扮则得体、大方,穿着端庄,符合教师的职业要求。讲课时正面学生,视线随时自然地关注全体学生,即可随时洞察课堂动态,观察学生的课堂反映,又能使学生思想不易开小差,不敢轻易搞小动作。

    2.5虚心学习、善于学习。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借鉴是最有效的学习手段。青年教师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善于从其他教师特别是优秀的教师身上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师所拥有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和教育智慧都是青年教师所欠缺的。但是学习别人不必“邯郸学步”,机械地照搬,要懂得别人为什么这样做,而后从自己的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别人的先进经验。应该对比他人的成功经验分析自己的不足,通过分析、比较和尝试,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课上得越来越加越圆满,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向其他教师学习其中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听课”。听课时要确立清晰的听课目的,要有科学的听课方法,及时“换位”听课。通过听课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的导入和结束、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语言表达技能、多媒体的制作、板书的设计及课堂组织互动等等。此外,青年教师之间也可开展教学研讨与观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6积极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圈,思而不学则殆。教学正是如此。有总结才能有提高。总结的过程是对教学工作理性思考、积累经的过程。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素养的有效方法。青年教师要养成反思的习惯,这样就可以帮助教师经常自学地总结教学情况,纠正教学行为中的偏差,寻找提高教学效果的办法。

高中语文情景式教学范文第5篇

如学习小说《项链》一课时,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国外森严的社会等级划分对人的心理上的影响,对马蒂尔德的行为也不能够理解,甚至会觉得她只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若这样理解,学生的学习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上。因此,教师要抛弃旧观念,进行情景迁移,引导学生更深一步地去理解马蒂尔德的行为。如教师可以假设这样的情景:假如你是马蒂尔德夫人,美丽、温婉,但是却只能过贫穷的生活,而很多不如你的人反而锦衣玉食,那么你是否还会做到逆来顺受、任劳任怨呢?这样学生就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经历,总有羡慕别人的时候,也就能够理解想过富足、快乐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梦想,马蒂尔德的行为可以说是虚荣,但这也是她追求幸福的权利。通过这样的设想,学生自然能够明白马蒂尔德的无奈和辛酸,认识就上升到了新的层面。

二、高中语文多种对照式教学

对照式教学是指将两种以上的材料进行对比式的学习,通过比较它们的异同促进阅读理解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形式自由而丰富,可以进行内容的类比,也可以进行作品形式的比较,还可以做出思想感情的对照。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使用对照式教学,主要是将外国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既可以打破中外文学既有的限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又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学习卡夫卡的《变形记》时,就可以和蒲松龄的《促织》一文进行比较,都是描写人变成动物的主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样的主题,二者在内容和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通过对两个文本的细致阅读,学生就会发现,在《促织》中人变成蟋蟀是主动的,是为了改变贫苦的生活,虽然过程充满眼泪和痛苦,但最后的结局是美好的,一家人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也是中国文学中经常运用到的大结局写法。而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是被动的变成甲虫,即使异化之后主人公仍旧想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生活也随之变得更加痛苦,从始至终都充满了无奈和悲伤,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控诉。但二者也有相同的地方,就在于主人公都背负着生活沉重的压力,都是生活在下层的人民。通过文本内容和情感的比较,学生就可以理解卡夫卡《变形记》的思想,同时理解中国文学的内在。

三、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