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职学校教学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学生的就业为最终目标,因此,长春市公关学校把以培养学生的就业作为职业教学的最终结果来抓。(一)学校要积极推进各种教学改革,优化职教办学的基本模式。一是学校的专业课建设要企业化。采取“产业与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以工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共同达到社会要求的目标。二是课程与岗位教师要全部优化化。目前中职学校实行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办学思路。三是教师课堂教学要能力化,以展示教师的课堂风采。(二)学校要加强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具体做法有:一是模块化教学势在必行,要根据专业课程终极的培养目标与要求,把整个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按不同性质分解成几个有重点的模块。专业课教学的时间要在教学计划中占一定的比例,明确各个主要模块的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和具体考核方法,学校要建立与之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考核制度。二是学校要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的职业就业要求,对各种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科学的规划,让所有学生都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避免因学科型课程教学而造成专业课程教学周期过长,占用太多的教学时间。专业课程设置要避免重复,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能抓住专业学习的重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三是中等职业学校要从根本上建立简单适用的现代教学体系,形成必修课、选修课、实训课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体系。要根据学生本人意愿以及就业方向的需要等,选择专业化的教学方法,实行学生分流培养,尽量使学校毕业生能达到“产销对路”。四是学校要实行弹性学制。一方面学校要实行弹性教学,一个年级的学生可以不在同一年毕业,只要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学业即可毕业;学生也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专业课,同时学校也承认职业学校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从而让学生都能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进而取得全面发展。五是目前学校采取的是订单培养模式,一切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实用性,教学上少理论、多实践,少单一、多综合。(三)学校要深化教学思想与改革。针对传统应试教育所存在的各种弊端,公关学校创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现代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开创了全新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我们一直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全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学校应该根据每名学生个体素质的不同,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学校要狠抓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情况,强调教师的授课水平
学校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好教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授课,教师在备好课的同时,还要专心研究用什么方法来教学;教师要寻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授课内容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通过教学改革,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学校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中等职业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学校要不断地探索并完善以就业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根本落脚点的教育教学体系。同时,学校也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具体做法是:(一)坚持开设就业指导培训讲座,指导学生的就业观,让学生有个良好的择业方向。(二)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使其理清理想与现实就业的正确关系。学生要加深对“自我职业发展”与“自我创业”的相互关系以及“职业自由竞争”与“职业道德”的关系的理解。(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方向观,使学生毕业后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四)帮助学生正确定位,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现实,利用好自己的技术和操作优势,看到自己和社会的差距,不能盲目乐观。(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信息,让学生认清当前面临的就业形势,了解就业市场的情况,了解招聘单位的用人制度和现代就业特点。(六)帮助毕业生转变传统的就业思想,使学生学会自我推销与竞争,引导毕业生大胆地去市场参与竞争。(七)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座谈或做报告。(八)指导学生进行个人形象设计。(九)进行模拟求职训练和竞赛。(十)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活动。
四、学校要规范教学管理工作,强化检查制度
关键词:文化公共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1.摆正“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由于就业的需要,大多数职业学校很自然地加大了专业课的教学力度,而忽视了文化公共课的教学。其实,我们都很了解企业招聘人才时的这样一个现实问题:他们在招聘人才时,首先要求学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要有比较好的文化基础;再次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最后要有一定的相关的专业技能、操作基础。可见,用人单位是很看重学生职业素养和文化基础的。我认为“专业课”与“文化公共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深厚的文化基A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中职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还必须加强文化公共课的教学,注重学生最基本的文化知识的教学、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实现“文化基础宽厚、技能素质全面”的中职教育目标。
2.合理定位文化公共课教学内容
文化公共课教学内容定位问题至关重要。要根据生源状况、专业技能目标、职业素养要求来改革、完善文化公共课教学内容,以适用、够用为标准。技能班侧重点在就业,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要致力提高学生文化基础和职业素养、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 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文化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我校技能班除了设语、数、英,还开设了“职业生涯与规划”“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普通话”“应用文写作”“体育与健康”“美术欣赏”及“音乐欣赏”等公共课程。为了丰富学生早读、晚读的内容,学校还专门编写了《经典晨读》一书,该书收集了国学中的精华,让学生在早晚的朗读中,潜移默化地体会做人与处事的方法。
3.改革文化课教学方法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缺乏激情、兴趣。文化课教师必须采用不同于普通高中学生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质量。只有学生喜欢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学生喜欢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好教师。我个人认为,首先,文化课学科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不搞“一刀切”,可以实行分层教学,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求高一些,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善于激发和培养他们学习兴趣,激励他们勤奋学习、自我发展,切实提高整体素质。其次,要把文化基础素质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文化课学科教学中要突出和强化实用性。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形象性、趣味性、参与性,丰富教学内容,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改革文化课教学评价方式
文化课组织考试是必要的,但我认为教学过程比考试结果更为重要。我校对学生文化公共课学业评价体系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学习过程,即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作业情况,学习过程的考核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价组成最后的考核成绩;二是考试考核,每学期组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不同课程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
尽管学校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也感到有些迷茫。一是近年来我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文化课师资紧张,较早从事中职文化课教学的教师或走上学校领导岗位,或跳槽到普通中学,或在本校从事对口升学班的教学工作。技能班的文化课教师相对来说数量不够、质量不高,如我校的“普通话”“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就业与指导”等公共课程都是即将退休的老师担任,他们职业教育意识薄弱,教学改革意识不够强,无法胜任教学的需要。二是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又不够完善,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与评价无疑是“宽松”的;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价也是“宽松”的,这也导致了文化课教学的考核评价缺乏“分量”,起不到激励作用。
关键词:中职学校;实践课堂;教学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58-01
目前,中职学校开设的计算机类的有关课程基本实现了在微机室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让教师授课的内容清晰明了,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这是在微机室授课的最大优点。但是,有其利者必有其弊:教师在微机室授课时经常发现有个别学生利用U盘、手机等移动存储设备拷贝文件到计算机上,于是,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等现象屡禁不止,这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实践课堂的授课效果,随之而来的各种计算机病毒,也加重了机房管理员的维护难度。如何有效地管理好计算机实践课堂的教学秩序,是中职计算机教师们要解决的难题。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做了加强计算机实践课堂管理上的一些尝试,计算机实践课堂教学管理应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一、强调课堂管理制度,确保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有的中职生学习基础差,自制力差,不良的习惯多,一般有较大的厌学情绪。而在微机室上课,中职生在面对可以随意操作、有时甚至还可以上网的微机的时候,往往利用计算机做一些跟学习无关的事情。所以,实践课堂授课前,教师应让学生学习微机室课堂管理制度,要求学生遵守微机室规章制度,认真学习和进行实践练习,禁止从事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并适当限制学生的网络权限。教师应该在安排好学生学习任务的情况下才开放网络,让计算机网络成为学生实践学习的有益助手。学习任务结束后,即刻关闭网络服务。限制或禁止中职生在微机室内携带移动存储工具,如有发现,必须按照微机室管理制度进行处理。如学生需要学习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局域网传输给学生。
二、精心准备实践教学,科学规划教学步骤
计算机是一门对实践操作要求较高的学科,如果教学的准备不充分,教学环节不得当,会严重影响授课效果。教学过程要具有层次性,而又不失整体性。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将所学内容由浅入深地划分,并且注意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从而使计算机课堂教学层次清晰,节奏紧凑。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各个教学环节的小目标以及教学内容在整节课甚至是整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胸有成竹地把握住课程教学的所有环节,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
实践课堂练习是计算机教学中的必备环节,授课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关心和鼓励,不能随意指责他们上课过程中的过错。批评要中肯,不能对学生进行品德、才智等人身方面的侮辱和谩骂。要对学生进行尊重他人的教育,让学生明白认真听别人讲话就是对别人最好的尊重,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要用鼓励和表扬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要信任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绩,从而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方能信其教。
四、教师要熟练掌握电子教室等局域网管理软件的使用
在现阶段,有很多有益于计算机教师进行授课的课堂教学辅助软件,如红蜘蛛和E-classlearning等局域网管理软件,不仅能将教师机的操作画面传送给学生,让学生能更清楚地看清教师的操作步骤,还能对学生的客户机进行远程监控管理。计算机教师熟练掌握此类软件的使用有益于改正个别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例如,可以给学生发送语音或文字,提醒学生不要上网或玩游戏,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五、让学生完成具体的实践项目,提高其学习动力
现在,在因特网上有很多人了许多实时任务,让网络上的人来帮助其完成,并给予相应的报酬。教师可以尝试搜寻一些适合学生的任务来让学生完成。这样,学习有用武之地,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得到提高。同时也让他们明白计算机课程的博大精深,让他们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
六、随机应变,正确运用课堂教学应变技巧
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课堂管理方法,针对不同的情境采用多种管理方式。如提问法、信号暗示法、幽默法、有意忽视法、惩罚法、行为协议法、劝其暂离法、个别谈话法等等。而其他的一些建设性情境则需要教师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师德、过硬的专业素质才能给予学生以满意的答案,从而让课堂生动有趣。
七、能一心二用
即教师有能力一边进行教学,一边处理个别学生的不当行为。比如,在教学过程中以眼神警告或移步走向打算捣乱的学生,使其专注学习。教学顺畅亦能激励学生,教师在教学前已做好充分准备,教学时步调明快,讲解清晰,既不拖泥带水,也不唆,这样做能够激励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计算机实践课堂教学需要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不仅需要严格的实践课堂操作制度,更需要教师的精心备课,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将计算机实践课堂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吴闽波.高师学生课堂管理技能培养的实践与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行政工作 教学队伍专业化建设
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比较特殊,这源于管理对象的特殊性。中职学校的教学及管理人员不仅需要专业的管理经验,更需要谙熟教学规律、掌握教学管理专门知识和技能。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与水平是影响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提升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条件,更是行政工作之重点。
一、中职学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的含义
教学管理队伍是指在学校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所构成的一个群体,主要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研究管理人员、实验实践教学管理人员、辅助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务管理人员等。根据学校办学目标,教学管理队伍的职责是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维护教学过程的正常实施,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工作,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工作,它必须遵循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并有自己独特技能要求的专业性工作。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应由专业管理人员承担,应尽快建立一支高质量、高起点的优良的专业化管理队伍,这是提高办学效益、提升办学质量的当务之急,也是培育、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二、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状
由于多方面原因,中职学校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选任缺乏专业化要求,目前教学管理队伍人员构成十分复杂,转行的教师、留校的毕业生、“双肩挑”人员、军队转业人员或人员家属、引进人才的随调人员等等,甚至一些不具备教学管理素质的转岗人员也被塞进教学管理部门,导致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由于缺乏专业化建设的历史积淀,中职学校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选择、录用、培养、提高明显缺乏政策扶持,导致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在思想观念上,没有认识到教学管理对提高办学效益、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价值。在政策制度上,重师资队伍建设,轻管理队伍建设,地位和待遇差距悬殊,导致一些人不安心本职工作,更缺乏工作热情。在人员配备上,数量不足,学历偏低,结构不合理,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导致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科研和创新能力不足,这样直接地影响了学校的整个工作。
三、教育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学校应从战略视角把教学管理队伍作为竞争的重要核心资源,通过对学校总体人力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配置,不断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素质和职业化能力建设。
(一)提高认识,重视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
搞好专业化建设首先应当以现代管理理论革新教学管理理念,树立符合学校管理规律、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教学管理理念,从思想上观念上充分认识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战略意义,这是搞好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二)优化结构,改善教学管理人员配置机制。
改善教学管理人员配置机制,促进教学管理队伍结构优化,是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的必然路径。从中职学校的现状出发,教学管理队伍人员目前还是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为宜,在队伍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人员的资历、能力、学历、职称、年龄、性别、学源和相关学科专业方向等方面的结构和比例,通过“准入”机制,尽量安排相关专业的专业化管理人才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充实教学管理队伍,逐步解决教学管理队伍人员来源庞杂的状况;同时加强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探讨和规划,切实改变重教学轻管理的状况,准确定位教学、科研、管理职能,优化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改善教学管理人员结构状况,逐步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管理与科研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化教学管理人员队伍。
(三)加强培养,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素质能力。
通过教育管理理论学习,了解与管理科学相关的技术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升动态发展知识的能力;通过教学管理业务学习,从专业角度了解掌握教学管理中计划、决策、组织、协调、沟通、合作、研究、创新等方面的要求,探索教学管理规律,提升实施教学管理及其研究的能力;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专业精神。通过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把培养培训与绩效考核、薪酬激励、职业发展等结合起来,逐步形成教学管理人员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培训机制,努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化能力,实现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工作和学校教学工作的共同优化。
(四)强化考核,完善教学管理人员评价体系。
改革中职学校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通过建立教学管理人员职位结构体系,探索教学管理人员的准入、轮岗和升迁制度,开辟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创设一个高效率的引人、育人、留人的工作环境;通过改革管理人员任用制度,规范按需设岗、竞聘上岗、合同管理、职位晋升等环节,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加大选拔任用优秀人才的力度;通过规范教学管理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建立明确的考评标准和指标体系,开发应用现代测评技术,完善考评手段,建立健全与工作职责、能力、业绩紧密联系并能鼓励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创新的薪酬制度。
[论文摘要]分层次教学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因材施教,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班级制教学的整体划一性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既达到了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又契合了“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新要求,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观的新角度,从学生教学,课堂教学,教师管理三方面探讨了分层次教学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为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论文关键词]个体差异;分层次教学;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中专学校并轨招生改革后,学生入读中职学校逐渐由划定分数线变为取消分数线,为了争取生源,各校展开了招生大战。但是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各种问题也接踵而来。近几年中职教育发展实践一再证明,招生难、就业难、教学难,管理难已经成为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究其根源,不难发现由于中职招生分数线较低,有些学校甚至出现招生“零门槛”,教育背景的不同导致学生水平良莠不齐,而现行的中职教学忽视了学生水平和个体智力的差异性,仍采取传统的“一刀切”模式,按同一标准实施教学,统一课本,统一难度,这必然造成学习过程中好学生“吃不饱”与差学生“吃不了”并存的两难局面,不利于实现既定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更重要的是,这种单一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自然缺乏竞争力,难就业,而“就业难”又会加剧“招生难”,迫使中职招生门槛一降再降,生源质量缺乏保证又最终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从而使其发展陷入某种恶性循环中。由此可见,改革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次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多层次人才是帮助中职学校走出发展困境的关键途径之一。
二、可持续发展观与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指出中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提高教育质量则成为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论及的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确契合了这一方针政策。通过分层次教学,既可以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培养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又可以使中职学校摆脱现有的发展困境,进入“好就业,好招生,易管理”的良性循环模式,推动中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这一发展观的灵魂。对个人而言,就是提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而分层次教学将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其特长、潜力、需求量体裁衣,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并及时做以调整,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为其今后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可见该模式凸现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该模式之下的学生可以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由空间,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学会自主学习,又有利于素质教育中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
(二)有利于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走出困境,持续发展)
当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着诸如“学生不愿学,教师很难教,学习风气差”等现象,而分层次教学有望改善这一现状。究其上述问题的根源,不难发现中职学校中教学进度与难度多年不变,教师上课惯于照本宣科,缺乏变通空间,自然缺乏积极性,而面对水平不一的学生,上课也缺乏成就感,这无疑会影响其备课的积极性与上课的状态。而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不同的教学班级,授课难度和进度不一,这种变革为个人授课提出了适时调整的新要求,对教师不乏挑战性,加之分层次教学模式下实施的教师激励机制,无疑有助于激发其积极性与求知欲,主动为个人设定新的发展目标,从而促使教师通过学习或进修提高自己以获得进一步的个人发展。
显而易见,分层次教学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既有助于改变教学风气,也会激发个人的创造性与能动性,增强其责任感与成就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实践反复证明教师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分层次教学模式下,学校可合理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与人力资源,因班级学生水平不同配备不同的师资力量,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与教师授课的积极性,端正学风和校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助于拔筹选优,突出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从而为学校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毕业生和高素质的骨干教师,这也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以质取胜”的原则,无疑有利于增强中职学校自身的竞争力,树立学校在就业单位和兄弟单位中的口碑,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扩大学校的对外影响力,从而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生存空间。
三、分层次教学模式理论基础与可行性
(一)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分层次教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班级授课制不易照顾学生个体差异而致使学生发展受挫的弊病。其理论基础一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表明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两个方面,教学唯有从这两个不同的水平的差异出发才能建立学生新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真正手段,而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却忽略了这些差异。二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个体智能的高低,还在于每个人的职能组合不同,因此,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要采用相同的方法学习,社会和学校都应承认每个人可以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但是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教学计划的整体推进与统一性,未能关注到学生因个体差异具有不同的认知需求。因此,有效的教学应从学生的不同智力程度和认知程度出发,使不同层次上的学生均有进步和拔高的空间,把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变为现实可以达到的水平,使其得到最高程度的个人发展,而这正是相较于传统模式,“分层次教学”所具备的种种优势所在。 转贴于
(二)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1.分层教学的分类标准
(1)学生分层:近几年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两极化非常明显,呈马鞍型的非正态分布,要么有一定的基础,能轻松完成中职学习任务,要么水平太低,很难完成学习任务,中间状态很少。因此在分班中,可先按专业的不同粗分为二个层次。再根据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动手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按教学大纲要求,将其划分为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二个层次,学生依次分为A、B二个层次来进行组班。
分层中要坚持“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的原则。充分的尊重学生意见,师生磋商,动态分层。首先,要向学生宣布上述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其次,教师应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分层:有效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A层学生的教学目标可定为要求学生严格按原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并重视强化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保证学生在毕业时有一技之长,能在社会上谋生立业。而B层学生教学目标宜定为要求学生在全面完成原有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向深度和广度方面拓展,并鼓励其报考高一层次学校进行深造。
为适应分层次教学,教学计划相应的调整为二部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包含不分专业的平台课,而专业课程分为一般专业课程、核心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A层B层的学生对应的教学计划不同,同一门课程难易、深浅不同,理论课与实训课的课时比例也有不同。但是由于学生分层其本身就是比较松散的,可调整的,所以在给学生选择学习目标的时候,要综合各方面因素,不能机械的按什么层次的学生对应什么层次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本身也应该是可调整的。结合学分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选择。即是在一个教学班内,也可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
(3)评价分层:倡导“合格教育”,弱化教育的选拔功能,以合格为度。对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多样化设计。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标准有所侧重。尤其在评价A层次的学生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和方法,闭卷、开卷相结合,笔试、口试、技能操作相结合,也可采用第三者评面谈、自评、提交报告书等形式“替代学分”制等。特别是要探讨不同层次学生成绩的横向比较问题,学生在校期间的评优、评先和毕业时的推荐就业在同一层次中进行比较评比。但考试的多样性不等于随意化。学生的考核主要包括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两部分。对理论的考核要求较低,对实践能力的考核要非常严格。课程成绩的判断要体现很强的实践性和职业特性,坚持“惩罚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行为,但不惩罚失败”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