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发展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黄炎培简介
黄炎培(1878年~1965年),上海浦东川沙人,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奠基人,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黄炎培于20世纪20年代总结出了自成体系的职业教育思想,称为“大职业教育主义”。“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成为了当时及日后职业教育的重要教育体系,具有巨大影响力。
二、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
1.职业教育定义及目的
黄炎培将职业教育定义为:“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与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而其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从黄炎培对职业教育进行的定义中可见他将职业教育的内容、范围及目的性做了概括,突出职业教育与其他种类教育的不同之处。对职业教育办学目的,黄炎培认为“它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使读书的动手,动手的读书,把读书和做工并起家来。”在此黄炎培归纳出职业教育的目的,并结合职业教育之特征进行总结,彰显出职业教育的社会作用。
2.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社会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办学基本方针。他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其中“社会化”是指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教育水平的提升,对社会产生良好影响;职业教育结合社会需求,来实现技能型职业人才的培养与训练,意即艺术职业教育要更多地给学生们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活动来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及应用技术的深化。所谓“平民化”是指职业教育必须走“平民化”之路,推进全民教育,使人人都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平民化”的职业教育,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艺术职业教育同样也要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容许更多的学生接受艺术职业教育的学习。所谓“科学化”就是指职业教育要遵循科学化的原则,这点涉及到艺术职业教育领域,即我们开办艺术职业教育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培养模式和就业趋向等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重视科学性的管理模式。办学方针的提出促使职业教育方案的制定、改革等措施均围绕着这个中心。
3.职业教育作用
黄炎培说到现代职业教育须承载社会功能,这种社会功能便是要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即“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这就是说,教育要具有社会价值,要与满足社会需求、人民生活的职业息息相关。另外,他还提出由于职业本身就具有谋生和服务的双重意义,且职业的选择又要在个人发展差异基础上,按照社会分工制度来进行,所以说职业教育具备了“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的双重功能,这亦是职业教育的作用。对职业教育作用进行划定,能够使其更好地完成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实现创立职业教育的使命。
4.职业教育地位
论及职业教育体系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占据的地位时,黄炎培将之概括为“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这三个方面。“一贯的”是指从初级阶段开始逐步建立起到高级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连贯职业学习方式;“整个的”是指各类教育都要与职业教育相互联系,最终将教育体系贯穿为一个整体,各类教育均得到持续发展;“正统的”是指应打破把只为考学作准备的普通教育模式立为正统,相反为就业作准备的职业教育则被视为旁门的传统理念,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将其放于与学历教育的同等地位上来考量。职业教育地位的定位让我们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职业教育本身上来,去思考职业教育本质以及其内在的含义。
三、总结
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向来是德国民族引以为豪的教育财富,每年所有青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在就业前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以学校和企业双向结合的培训造就了德国出色的技术水平,使德国的工业及工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前沿。就是在如此良好社会背景及发展水平之上形成的体制,由于在本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其地位发生了动摇,出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间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需要培训人员的增加与企业提供培训位置的减少。这种矛盾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企业的经济结构与劳动组织的相应调整与变化,使得一直以和谐发展的职业培训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危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出现矛盾与不协调。当时德国尚缺少对培训位置的数据统计,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规划与预测。对此,德国的教育科学部部长Helmut ROHDE认为,职业教育政策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培训,为我们的青年一代能够在职业培训市场上找到一个合适的、高质量的培训位置。如何解决此问题,德国政府将目光对准了职业教育的研究,希望通过对职业培训市场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能够防患于未然,实现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可行之路。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法律的健全与完善,保证了此报告的顺利实施与完成。1976年,鉴于对培训位置供求数据的统计与对培训位置的规划和预测的需要,《培训岗位促进法》生效。其中第一次明确联邦政府将职业教育报告作为每年对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的综述性报告,包含关于职业教育的统计数据和职业教育计划的制定。1977年,形成了第一本职业教育报告。其后,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又将职业教育的研究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规划相联系,明确了职业教育研究在国家职教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及任务,并就为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研究组织与机构、相应承担的责任及义务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二、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地位及作用
1.《职业教育报告》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每年出版的职教政策性报告 它是联邦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是所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规划和实施人员制定工作计划的基础,称之为德国政府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白皮书。
2.《职业教育报告》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联邦职教所研究、起草 它对整个联邦职业培训的质和量统计基础数据进行研究以及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完成此报告的宗旨是将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协助联邦政府解决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上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3.《职业教育报告》自1977年开始研究,已有20余年了 它对教育政策及社会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此报告所形成的历年对培训市场供需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一直是德国政府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二是它对社会、企业培训岗位的设立,家庭、个人职业岗位的选择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结构与内容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内容大致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报告。以1997年内容为例,主要有以下方面: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的总结与评价;现实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与要求;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政策与措施及前景展望。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出了德国政府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所持的态度与意见,国家对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性的预测,代表了国家的教育意志与思想;但同时不排除社会各界不同的看法,也反映工业界、社会少数派代表的意见。
第二部分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状况及数据统计。以1997年为例,主要有:职业培训的量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及其结构问题;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职业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等。
两部分的内容特点:
第二部分侧重于研究方面,通过对大量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及前沿性的课题研究,体现出教育决策所具有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同时,对职业教育发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论述。其中包含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与个人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内部发展、职业教育师资、职业咨询与指导、促进与支持妇女及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新的职业及对职业教育的改革要求、不同领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差异及教育政策诸方面的内容,其全面与详实是任何一类研究报告所不能比拟和涵盖的。
四、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内容特点分析
德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之所以能在德国教育界与经济界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报告将职业教育研究与国家的教育及就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在《职业教育促进法》中指出,职业教育规划是协调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通过教育规划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尽可能符合技术、经济和社会的需要,这种职业教育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职业培训单位提供的从性质、数量、规模和地域的培训名额的统计与分析,预测并提供职业培训位置。因此,要求联邦主部门对职业培训名额在地域和行业方面的供求发展进行经常的观察,具体的内容即为年度报告,报告中须说明下一个年度可能提供的职业培训名额的情况,若应提供的培训名额不能得到保证,则必须在报告中提出克服困难的建议。
鉴于此,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与预测构成了整个报告的主体,是整个报告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种研究内容与时展需要相结合的思路,使职业教育研究一开始就纳入紧密联系实际开展综合研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通过以分析职业培训市场供求关系入手,实现了职业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统一,这也从某种方面体现出了德国民族务实、求真的民族个性。
这种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预测,所具有的深远意义还在于,明确了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通过系统的对职业教育数据的定量分析,为企业界、行业组织、工会团体、公开的社会组织开展培训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从而实现了研究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同时,一个最有意义的特征是,这份报告为广大青年及适合培训者所利用,成为其选择培训位置,确定将来的就业机会与可能的重要工具。
2.国家对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视,将教育决策、规划与管理紧密与教育研究相连 突出的特征就是联邦职教所的建立,同时赋予它的法律地位及任务。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联邦职教所是一个法人团体,主要任务有:①协助准备国家的培训条例和其他法则、职业教育报告及进行职业教育统计;②促进模式试验;③就职业教育问题向联邦政府提供咨询,进行并促进职业教育研究;④编制获承认的培训职业目录;⑤审核、批准并赞助职业培训函授课程。联邦职教所属于联邦教育科学部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与决策机构,同时,在法律基础上建立了主管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监督保证了各项研究工作的完成及研究内容的专业水平。
3.职业报告除大量的统计数据外,还反映出大量的研究课题、典型试验,代表着较高的专业和学术水平,其观点与内容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作为国家最高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联邦职教所除完成历年的政府报告外,还承担有大量的研究与试验任务,至今进行了约125个专项典型试验课题,它以不同的时间周期来运作,在每年的报告中将不同的研究成果反映于其中。目前包含在此报告中的研究共有以下四类,即重点研究课题、一般性研究课题、超前研究课题及国际资金资助课题。其中超前研究课题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自1995年起为适应职业教育出现的新形势与新情况而设立的,迄今为止进行了三方面内容的专项研究,即职业资格和能力与职业的升迁;新的职业与新的就业领域;通过教育改革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个性化与差异性。
典型试验及其成果反映出德国职教研究的特色及价值取向。1978年以来,联邦职教所利用联邦教育与科学部的资金资助校外职业教育典型实验,以开发和实验职教实践的新举措。这类试验内容与问题来自于职业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试验的结果同时也能够在相应的领域推广与应用,从而实现了研究的社会价值。如“学习岛”的研究,新职业与就业领域的研究。这种兼顾了职业教育制度与就业制度双重需要的研究,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研究的内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将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同时,所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概念丰富了职业教育理论。
4.研究数据的全面与可靠,保证了报告内容的科学性与教育决策服务的价值 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报告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有两部分组成:①上一年度截止到9月30日登记入册的培训合同签订数及由联邦劳动局介绍但未被利用的培训位置数和在联邦劳动局登记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②预测该年度的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和可提供的培训位置数额。历年报告就上一年职业教育形势与培训位置的供给进行总结与评价,尽可能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进行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供需进行有针对性的预测与展望。
为了保障此数据统计的收集与整理,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数据统计归口及管理制度。其中联邦统计局主要管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基本统计数据,保证此数据的共同利用价值;具体有关职业教育数据内容的调查设计、数据的登记整理及培训合同签订数由联邦职教所管理进行。此数据与各级地方劳动部门登记的需培训人数构成培训位置分析与预测的基本数据。各州统计局负责本州职业学校的有关数据的管理;劳动就业人口数和参加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数则来自联邦劳动部。
5.报告中反映出研究者的科学的务实精神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贯穿此报告体现出的是研究计划的周密性,准备工作的充分性、研究人员的高水平、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内容的实用性。每年的4~5月份将下一年的报告在研讨的基础上进行人员及内容分工,这种分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作为年度报告的任务承担者,必须在所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所要求的内容。从事此报告的研究及工作人员约有80余人,相当于全所人员的五分之一,从而保证了此报告的质量与水平;此外,这种分工表现为内容的细化与具体,作为研究人员能够深入了解此方面的内容,达到报告内容的准确与实用。
转贴于 五、中国职业教育报告情况及其发展思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研究领域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一直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本国的具体研究需求相结合作为努力方向,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但是,目前我们的研究报告,还仅仅停留在作为一份数据汇总与资料整理基础上的研究报告,与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相比,存在着几个不够明确的问题。第一,报告的属性问题,即此报告属于研究性的课题还是同时具有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服务的功能,这决定着报告的写作方向与具体内容的制定,正因为对此问题界定不够明确,不可避免地出现对此报告内容与结构问题的反复争论。第二,报告的特色问题,即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报告。从内容上讲,我们的报告在目前不可能对劳动力培训市场进行调查与预测的前提下,其主要内容仅仅停留在对历年职业教育发展基本状况的数据统计,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但由于对构成中国职教报告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形式诸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不一致,从而使报告成了年复一年的统计资料,长此以往,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第三,报告的结构问题,即在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全面描述的基础上,就数据分析与宏观决策研究的结合,整体描述与地方特色的兼顾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及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在报告中如何体现此类问题也是一个难点。第四,对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宣传与推广问题,作为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加以考虑。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为我们的报告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在总结我们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研究情况,为完成我们的报告,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 如果历年的职教报告是我们今后的一项常规工作,且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与咨询工具,而我国现行的法律还没有对教育科研做出具体化的规定时,我们的报告迫切需要进行管理部门的参与支持。对完成研究所应有的组织机构、管理职责、人员经费、时间进度等方面,应做出一系列的规定,通过制度化的管理完成报告的任务。
2.对现行报告进行认真研究,确定其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就其形式、结构、篇幅等具体事项做出原则规定,使报告的完成具有可操作性 特别是就报告所涉及的数据统计、文献资料,应建立一套稳定、可靠的信息源。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及我国的地域差距大的特点,作为一份政策性的参考资料,发挥地方研究部门的积极性,扩大地方的研究内容,充分利用地方的研究特色,使报告成为各地经验利用与推广的工具,将是一个发展方向。
3.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提高了报告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 特别是报告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导,除需要对现实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外,就问题本身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与研究,并能够提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为此提高从事研究报告人员的科研水平,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概念界定
(一)职业教育的定义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一种教育类型。它同时满足着受教育者和经济社会两者的发展需求。
(二)校企合作的概念
广义上,校企合作指的是教育行业与产业的相关部门合办的一种教育模式。狭义的则是指企业单位与职业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若是从大的方向来说,职业教育合作指的是国家层面的校企合作,其次是与区域或是省级的校企合作,再来便是单与学校层面的合作。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问题与分析
如今,政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力政策,在如此有利的环境下,我们必将不会错过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契机。如今我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迅速发展的脚步主要呈以下趋势:
1.从功能定位上来讲,以前单向的企业用人正在向整体需求过渡;
2.从程度上来讲,曾经分散型的合作正转向密集型的合作方式;
3.从合作的形式规模上来说,从以学校为主的合作模式向以群体为主的合作模式转变;
4.对于职业教育院校校企合作的内容而言,渐渐由课堂的需求转向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教育校企合作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主要是因为在管理模式、法规章程以及合作方式上的改变与创新。但尽管目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势态良好,步伐稳定,但从整体上分析,我们却依然未找到可持续性的合作体制机制,同时也依然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难以持续稳定的发展前行。校企合作的有利条件还有待进一步建立,这主要表现为:
一来是还未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内部要求;二来是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的宏观管理体制;三来是由于还未建立具有统治地位的合作机制体系;四是有待完善的残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制;五是得不到充分发挥的行业组织。
由上可见,我们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依然不够完善,不论是外部的管理体制还是内部的合作要求,我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都还有加强修复的必要,还有使其更加进步优化的空间。
三、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措施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中不变的旋律。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努力完善职业教育合作校企的法规制度,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当前正在不断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努力寻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国情的体制与机制的模式。在整个进程中,我们很容易观察到,当前大多存在着学校热烈而企业漠然的现象。很多职业院校伤透脑筋却找不到能够与企业合作的路径。与此同时也很难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适应企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通过深入的探讨,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职业院校应当主动且频繁的与企业单位沟通交流,全方位合作
职业院校应当转变观念,建立正确的教学观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前提;与企业进行主动沟通、积极交流、深入合作,树立为服务企业的意识;深入了解企业文化、企业需求,与其进行全方位的深层次合作;共建管理制度,共设组织机构,构建与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使学校文化与企业精神相互融合。
(二)职业院校开设企业及市场有需求的相关专业
职业院校开设专业要符合企业人力需求;职业教育学院应当积极邀请企业专家探讨专业设置的开办,适时调整需及时;专业的设置应融入院校的教学特点并融入企业文化。其次职业教育学院还需依靠企业充分有效的培养与聘任院校老师,要求教师进入到企业中实践,到第一线进行技能培训、体验及锻炼,努力建立并扩大“双师型”师资队伍。
(三)通过教学改革和课程调整以适应企业的适时需求及变化
院校应注重学生实践性的培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同企业进行深入沟通,有效整合资源,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及时引入新技术、新知识到课程中。职业院校应当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践学习的品质,职业院校内部则应计划并开办实践、实训课程,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创立培训机构。
(四)职业院校需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勇于突破传统的合作方式
校企合作的模式是校企合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校企合作的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立体式合作教育模式以及学工交替等模式。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各个职业院校又总结出许多其他模式。大多数人认为,校企合作应采取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有利于双方共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它能起到在专业设置和企业需求中的协调作用。学校能根据企业的具体需要来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实现更多毕业生的就业愿望。
总结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想要可持续性发展,达到互惠互利的合作目的,关键在于职业院校要明晰自己在企业中所充当的角色与地位。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要想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能被企业所接受,被社会所接受,就要让学生投入到实践。一是要紧密专业知识与企业文化的联系,二是要充分利用实习实训的机会深入了解企业文化,三是要开展形式各异的企业文化展示与交流。我们相信,在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的努力下,势必会找出一条适合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光明道路。伟大的发过作家司汤达曾经说过“伟大的热情能够战胜一切”。只要我们本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一定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宋振兴.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探索[J].学园,2013(17)
[2]唐林伟.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布迪厄场域理论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3(6)
为深入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扩大省内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省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快速健康发展,2008年12月下旬,省教育厅以“加强沟通、扩大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为宗旨,组织开展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百名校长校校行”学习观摩活动。
各市教育局分管职成教工作的局长、职成科科长、50所中等职业学校校长等80余人,考察了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等10所省内知名中等职业学校。本次活动主要参观了这10所学校的校容校貌,学习了近年来学校发展的成就和经验,考察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等。10所学校分别介绍了扩大招生、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狠抓毕业生就业、强化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反映了近年来各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经验和新成果,为我省职业教育发展树立了很好的学习榜样,受到代表们的好评。
学习观摩过程中,局长、校长们一致认为本次活动收获很大,十分必要,增进了兄弟学校间的友谊,加深了相互了解,学习了许多好经验,干劲更足了,信心更强了,信念也更加坚定了,纷纷表示将以这次活动为契机,振奋精神,抢抓机遇,把好的经验带回去,结合实际推动本地、本校职业教育发展。同时,各位局长、校长还就整合职教资源、规范招生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校校合作、做好贫困生资助等工作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2008年12月25日,省教育厅召开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百名校长校校行”活动总结交流会,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副厅长卢力群分别作了讲话。杨希文厅长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有关处室要及时总结,把这个活动深入开展下去。他强调指出:“中央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投入不断增加,扩大内需的投资力度也继续加大,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观念正在发生转变,这些对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有利。”他要求各地、各职业学校要抓住当前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难得机遇,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重点把握好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和提高质量等几个核心问题,努力开创全省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卢力群副厅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我省职业教育在扩大办学规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服务新农村建设、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指出了发展不平衡、基础能力薄弱、职教资源分散、招生秩序亟待规范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等一些实际问题,他要求各地、各职业学校要紧紧抓住国家产业优化升级、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金融危机的反作用等发展机遇,以产业为依托,合理设置专业;以就业为中心,推动校企合作;以培养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强实训能力建设;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增强职业学校发展后劲:以强化教学功能为目标,着力办好校办企业。
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百名校长校校行”学习观摩活动在我省尚属首次,得到了各地、各职业学校的普遍欢迎,是促进省内中等职业学校之间学习交流的有效途径,对于充分发挥骨干中等职业学校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城乡职业学校间的互利合作,实现共同进步和提高,推动我省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职业教师;教育发展;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033-02
一、新常态下职业教师素质与教育发展的密切关系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水平不能反映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状况比较突出。跟普通高校、普通高中学生相比,职业院校有其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发展方向的相对固定性,二是培养过程的专一性。从职业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职业院校学生很少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原因上分析,职业院校的这一状况和教师的职能履行密切相关。改变职业学校学生不良的学习现状,就要改变教师不良的教学现状。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成为教师创新教学,改变教学面貌,实现适应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教学的途径。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理应成为卓越教师素质建设的重要部分。教师教授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联系,注意研究自己职业的性质和特点,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因此,职业教师要通过对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的分析,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而关键的是教师要切实真正研究和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有益经验,以此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并在不断的创新教学中,获得学生认同,提高学生成绩,也让自己在教学中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
二、职业教师适应教育发展新常态的理论要求
目前,我国的经济改革依旧在持续稳步进行,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教育的同步改善,特别是和国家工业建设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地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职业教育也因此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职业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跟上时展步伐。
1.职业教师要跟上时代步伐,进行素质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在于老师素质的转型升级。在国际环境中,我国的职业教师素质是比较落后的,职业教师从教学素质到道德素质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主要由“单师素质”教师组成,这远远落后于国际职业教育对于教师的“双师素质”要求。所谓“双师素质”,就是指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一大批对国家建设有帮助的实践人员,职业院校的大多数学生都会走向企业的生产一线,用他们的所学指导现实的生产经营活动。他们从学校迈入企业的同时等于从理论走向实践,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所以导致很多职业学生在刚进入工作岗位时手足无措。此外,还有工人走向院校进行理论学习,即具备实践经验,但是缺乏理论知识,没有接受系统的理论教育。因此作为职业教师必须从理论的高度上来系统进行实践技能教学。定期到行业企业中选择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生产现场的岗位顶岗实践。这样,教师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践教学中都可以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总的来说,理论和实践是职业教育不容忽视的两个层面,也是作为一名优秀职业教师必须同时具备的基本素质。时代的发展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职业教师只有在认清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地进行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好地职业教育环境,为国家培养更多的职业人才。
2.职业教师要打破传统瓶颈,开拓创新教学模式。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形势下,我国经济转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创新能力的要求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教学层面,职业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瓶颈,开拓创新教学模式,更好适应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创新教学模式其一是教学意识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指导学生进行新的理论学习,甚至通过学生受到新的启发,打造更加和谐的教学氛围,产生互动机遇,在教学中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启发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创新学习的潜能。其二还要有思维模式创新,观念创新中要打破传统教育的重知识学习的传统,转变教学思维模式。其三是教学模式的创新,职业教师要注重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新颖性、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将教学实践活动转化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既能学习理论知识,又能够很好地进行实际技能的锻炼。职业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从实践教学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形成相对完善的创新教学模式,这一过程是在深入学习和研究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方法、教学技术技巧等环节中逐渐形成的。具备这一能力,其教学会呈现出高效的特点,同时会展现教师的创新智慧和人格魅力。
三、职业教师适应教育发展新常态的具体实践
基于职业教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在认识到基本教育理论的同时,教师必须从具体实践入手,切实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教学素质,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职业教师。
1.培养合作意识。合作体现能力、体现精神、体现智慧,是中职专业教师必须拥有的意识品质和行为。首先,职业院校学生必须学会合作,这是由他们未来的职业性质和职业方向决定的,职业学生比一般的高校学生理论能力要稍微差一些,合作意识也较为薄弱,但是实际工作却离不开合作。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一个现实中的模范榜样,这样能够更加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合作的重要性及合作方式,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价值,在学生中播种合作共事的种子、培育合作共事的萌芽、养成合作共事的品质,从而学会更好地合作,实现更好的学习和实践目标。
2.提高科研兴教意识。所谓科研兴教,就是要求职业教师进行系统地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并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所在地区的职业教育特点,形成相应的教育教学理论。科研兴教的内容包括教育模式的研究、教育效果的研究以及教育实践方法的研究等,总之涉及职业教育的各个层面,是一种纯粹理论化的教育方式方法的研究。职业教师提高科研兴教意识,可以使其在具体的实践教学环境中,结合理论知识不断产生新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对教育教学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更好地指导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这一过程对职业院校教育前景的发展至关重要。
3.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水平。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与低、专业技能的强与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教师的素质,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能力,也即“理实一体化”。职业教师应当善于利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从根本上来讲,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和针对性,职业学生一般对教师都比较依赖,他们在进入职业院校之前并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学习,而且相对于普通高校和高中生来说职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因此教师的指导显得格外重要,而教师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前提是自身具备过硬的理论和实践素质,即“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践水平。
4.开展“寓教于乐”教育实践活动。前面已经谈到,职业教师在新常态下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打造更加丰富多彩的职业课堂。“寓教于乐”就是基于新形势下的基本转变。专业教师要善于通过活动了解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通过活动达到师生相知、教学相长、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总之,教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情怀可以通过活动表现出来;教师的指导作用、综合教学素质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爱学生、期盼学生成人成才可以通过活动春风化雨般展示;教师的个人魅力、性格特征等都可以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从而转变为能够促进教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5.让“爱”的实践遍及校园。职业学生对于“爱”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淡薄,职业学生一般将全身心投入到跟自己专业相关的领域,而相对缺少人文学科的学习,所以他们的人文情怀也不够丰富,往往是在被动的环境下才会兴起一些内心的自然情性。因此,职业教师在提高教育教学素质的同时,还必须注重“爱的教育”,即注重对职业学生的人文关怀,给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和谐、温暖的大家庭。有了更多的情怀,职业教育就不再那么死板和无趣,而是和自然人文深深地结合在一起,职业学生也会感觉到更多的关爱,并为自己所学而感到自豪。有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来自教师的亲切关怀,职业院校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信和热情。
四、结语
职业教师要准确认识职业教育新常态,深刻领会职业教育新常态,主动适应职业教育新常态,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我国人力资本素质。从理论上来讲,职业教师要跟上时代步伐,进行素质转型升级,还要打破传统瓶颈,开拓创新教学模式。在具体实践层面,教师要培养合作意识,提高科研兴教意识,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水平,开展“寓教于乐”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及让“爱”的实践遍及校园。综合这些因素,职业教师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唐智彬.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困境与出路[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2]郭雪利.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系统化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