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

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

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发展全域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从推力系统、媒介系统、引力系统、支持系统四方面全方位梳理了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全域旅游的发展基础。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旅游业的转型发展,提升旅游的品质,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带;推力系统;媒介系统;引力系统;支持系统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贯彻“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大运河文化带”这一重要决策的重要举措。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要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就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它强调要把整个行政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全区域以旅游产业为龙头,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与共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旅游系统。因此,全域旅游是系统工程,涵盖了旅游区域的方方面面,需要具备一系列基础条件。

一、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全域旅游发展推力系统分析

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全域旅游发展推力系统包括政策导向、经济基础和旅游业发展状况。(一)具备良好的政策优势。具备良好的政策优势是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域旅游是现阶段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县域层面,早已将“全域旅游”作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在江苏省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全域旅游是第一战略,同时明确:充分挖掘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构建运河沿线旅游城市带,将大运河江苏段打造为大运河国家旅游风景道核心精品段。淮安市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特色主题旅游,加快里运河文化长廊、古淮河·西游记文旅区建设。正是本着“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徐州市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形成一核一环两翼三带的旅游发展新格局,谋求全域发展。宿迁市也积极推进骆马湖、洪泽湖片区南北两个旅游综合体建设,通过“提质增量”工程实现精品景区、旅游风情小镇、乡村旅游点等多点(区)布局,借助快行系统与绿道、水道等慢行系统,形成“城市休闲、近郊游憩、乡村旅游”的全域型旅游圈,构建“两湖、一廊、多点(区)”旅游空间格局。由此看出,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发展全域旅游与政府发展旅游的导向高度契合,具备良好的政策优势。(三)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经济基础对于发展全域旅游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2019年江苏省各市GDP排名,徐州排名第6位,淮安第11位,宿迁第13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的总体经济实力是在不断上升的。2019年宿迁GDP总量3099

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旅游业 旅游消费 旅游资源 旅游产业

旅游消费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达水平以及旅游客源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旅游业发展水平越低,旅游者的消费水平也就越低,基本性需求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就越高。反之,非基本性消费支出所占的比站就越高。因此调查分析日照市旅游消费结构,不仅可以反映日照市旅游消费水平所处的阶段,还可以反映出日照市当前游客消费的层次性特征,分析旅游者整体和不同群体的基本性需求与非基本性需求结构。

一、日照市旅游消费结构现状

近几年,日照市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却不是很突出。主要原因是日照市旅游消费结构不甚合理,旅游收入主要集中在吃、住、行等基本旅游消费上。旅游消费层次低,消费结构不合理,不仅影响了日照市旅游业整体形象的提升,而且 严重阻碍了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消费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1.总体旅游环境层面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地区经济基础,特别是从旅游供给的角度看,只有当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为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必须的资金、技术等条件的支持。日照市自1989年才升格为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不具备接待大量散客旅游者的条件。

2.政府层面

政府在发展旅游业的态度和政策倾向上都是十分明确的,把旅游业列为日照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但在处理好做“裁判员”还是做“运动员”的关系上,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工作重点是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招商引资上,掌好日照市旅游业这艘大船的“舵”是政府的根本职责。

3.企业层面

日照市旅游企业因发展时间短,缺少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实力和规模都无法达到目前日照市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小型旅游企业无法实现规模效益,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雷同,削价竞争严重。缺少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旅游企业普遍存在投资主体单一的问题,资金缺乏成为阻碍日照市旅游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4.旅游资源层面

日照市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海滨资源和民俗资源,而在这两种资源类型中,民俗旅游消费层次低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海滨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不能真正吸引度假型的游客,不仅没有门票收入,娱乐、购物等项目收入基本空白。旅行社“牧羊式”的服务和游客“到此一游”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使得日照市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实际上成了游客旅游计划中的一个旅游景点,大批的游客及其所带来的住宿、购物、娱乐等方面的收入被白白送往周边旅游业相对发达的城市。

三、日照旅游消费结构的优化措施

1.高起点整合丰富的旅游资源

(1)完善旅游经济发展规划,促进旅游资源整合

实施科学的规划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科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立和完善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跨区县旅游发展规划―区县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规划四级规划体系。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需要,建立旅游项目库,完善专家评审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规划实施,实现旅游景区高质量、高水平的开发,适应现代旅游高品位、高效益的需求。

(2)明确主攻方向,全力打造旅游精品景区

以打造东方太阳城、水上运动之都为核心,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基本内容,立足于日照海、山、古、农、节的鲜明特色,重点打造十大精品景区系列:3S旅游度假休闲景区(海滨一线)、莒国古文化旅游景区、五莲山宗教旅游景区、九仙山生态旅游景区、森林公园景观系列、竹洞天风情系列、茶文化系列、古人类遗址景观系列、节庆系列、日照特产风味佳肴系列。

(3)加强区域性旅游合作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鲁东南苏北城市群为载体,加强日照与青岛、临沂、连云港等周边市地的跨区域旅游合作。积极构建无障碍旅游合作区,共同发展跨周边省市的旅游线路。适应旅游资源、交通条件、区域关系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培育综合竞争优势,共同塑造和提升“水上运动之都”和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两个国际旅游品牌。整合优势资源,联袂打造旅游精品,形成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的多赢发展格局。

(4)挖掘丰富的旅游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物资源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利用文化专业队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民间艺人、社会中介机构等深入发掘莒文化精髓,努力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增加旅游产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充分利用两城古人类遗址、海曲汉墓、莒国古城、日照市博物馆、莒县博物馆等建设文化旅游基地。

2.加强旅游市场化运作和整体形象策划营销

(1)改革旅游景区(点)产权制度,创新旅游经济市场化运作方式

推进景区经营企业化、景区运作市场化、景区管理属地化。对鲁南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风景区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建立巡察制度,对景区(点)内的建设项目进行定期巡察、监管。推动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龙头”企业,培育大型旅游集团。发展同业合作联盟,推进利益共享的连锁经营和集约式服务。广泛吸纳中小企业参与分工协作,发展专、新、特、精的旅游服务。扶持和培育农民旅游、体育旅游服务组织。推进旅游饭店连锁经营、景区(点)集团化、旅游运输联合化以及导游服务公司化。

(2)突出“东方太阳城”整体形象的宣传促销

以海滨3S旅游、打造“水上运动之都”为主线,注重高层次、战略性策划,精心包装“太阳文化节”、“沙滩文化节”和“民俗文化节”三大产品组合。加强旅游产品主题概念的区别设计,突出特色。围绕整体形象,建立和完善企业为主、部门协同、上下互动、口径一致、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机制,共同塑造日照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利用申办组织国际性、全国性会议、会展及文体、经贸活动宣传造势,提高日照旅游目的地在海内外的认知度。

同时,要不断强化和改善旅游软环境,制定和完善旅游行业管理的政策和法规,推行旅游行业标准化工作,深入开展旅游细微服务活动,规范旅游市场行为,保护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的安全,通过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3)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开拓旅游市场

按照“政府做形象,企业做市场”的原则,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促销机制,形成对外宣传的整体合力,提高宣传促销的实效。大力实施“以节促旅”,定期举办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渔家民俗旅游节等节庆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旅游推介会和旅游交易会,在上海、南京、西安、郑州、济南、青岛等主要客源地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促销,针对不同的城市提出相应的宣传口号,如在济南主打“避暑、渔家”,在西安主打“避暑、海滨”,在郑州主打“方便、海滨、实惠”等。

加快构建全市旅游电子信息网,建立功能齐全的旅游行政办公网、旅游公众信息网、旅游电子商务网,建立与全国各省市联网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提供优质的旅游市场信息服务,实行网上旅游服务交易。

3.调整消费结构的六要素,努力延长旅游产业链

(1)发展壮大旅行社业

严格把好旅行社设立、导游资格审核关,日照导游队伍目前不足700人,真正从事导游职业的不足400人,按照2010年日照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的规模,日照导游缺口还有1500人。日照目前只有一家国际社,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开发需求。鼓励旅行社依法经营、走向联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服务质量、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2)活跃旅游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既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重要的基础条件。要围绕“十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快铁路、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备的旅游交通体系。通过组建旅游专业运输、设置旅游专线、更新新型舒适的旅游交通工具、维护正常的营运秩序等措施为旅游提供优质服务。

(3)促进旅店、餐饮业发展

合理布局宾馆、旅店。根据不同消费需求,形成高、中、低档次分明、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安全卫生、服务优良的游客住宿接待体系。发展符合规范的景区(点)民居客栈。开发菜肴新品、精品,规划建设有一定规模、环境优雅、各具特色的旅游餐饮中心区和美食街(城)。组织日照名特小吃展示、民俗茶艺、烹饪技艺表演、品评等活动,做靓日照美食品牌。

(4)发展旅游商品和旅游购物

按照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策划开发具有地方标志性文化内涵的旅游特色商品。围绕开发旅游纪念品,扶持一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建立旅游商品研发、生产、营销基地。促进绿色食品、农副土特产、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用品等旅游商品的生产加工。结合城镇化的推进,建设一批各具特色、形成规模的旅游商品专业村镇。规划建设日照旅游商品批发市场和若干个规范管理的旅游商品一条街。在万平口等较成熟的旅游景区或沿线规划建设旅游购物中心,延长旅游产业链,形成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5)繁荣文化娱乐和会展产业

鼓励创办旅游文化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大力推进参与式文化旅游项目。充分利用山东体育学院日照校区体育场、万平口生态广场、日照展览馆、日照博物馆等重要设施,丰富旅游文化,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市及各区县旅游文化娱乐设施和综合性演出场地建设,策划建设一批主题公园。大力发展旅游景区(点)及旅游饭店主题旅游娱乐活动。促进会展和旅游的有机结合,争办全国性、国际性会展,以会展促旅游,以旅游带会展,形成会展商务旅游品牌。

(6)在培育民俗旅游特色上求突破

围绕“住渔家屋、吃渔家饭、做渔家活、享渔家乐”日照渔家民俗风情游这一特色,将之打造成为独具日照本土特色的旅游品牌。鉴于日照市民俗旅游整体层次低的现状,今后要着力提高民俗旅游的层次和水平,由量的增加转变为质的提高,推动日照市民俗旅游由粗放型、速度型向质量型、效益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必虎著:《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2]Philip Kotler等著谢彦君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白永秀郝索师萍著:《旅游企业管理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4]日照市旅游局:《山东省日照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年

[5]王德刚:《日照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思路》,2003年

[6]杨乃济:《日照市旅游发展战略》,中国旅游规划设计网,2000年

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山林经济、建设生态强县为主题,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核心,充分开发利用山林资源,大力发展经济产业,着力培育林业产业龙头企业,推动绿化苗木、林下种养、特色林果、富硒茶饮、蚕桑丝绸和休闲旅游等六大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和“产-供-销”一条龙产业发展模式,构建完备的林业产业体系和丰富的生态文化体系,更好地发挥生态、经济、社会、碳汇和生态文化五大功能,推动全县各项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按照“发展、保护、利用、改造、创新”的建设思路,围绕“示范带动,辐射发展,分类实施,综合开发”的总体要求,坚持“龙头带动、合理发展、选择重点、突出特色、整合品牌、培育市场”的原则,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项目建设为依托,以扶贫连片开发为重点,着力发展山林经济,做大做强林业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高效化产业发展道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建设目标

结合县域林业资源优势、产业建设基础和发展前景,2012年全县山林经济突出绿化苗木、林下种养、特色林果、富硒茶饮、蚕桑丝绸和休闲旅游六大产业建设。目标任务是:

(一)产业建设

1.绿化苗木:新建绿化苗木基地400亩,达到总面积2800亩。全县实现产值0.5亿元。

2.林下种养:林下种植魔芋、中药材各1000亩,达到总面积2000亩;林下养鸡50万只、养牛0.5万头、养羊1万只;发展食用菌2000万袋。全县实现产值1.5亿元。

3.富硒茶饮:新建丰产密植茶园600亩,改造低产低效茶园600亩,丰产茶园总面积达到6200亩。全县实现产值0.25亿元。

4.特色林果:新建板栗园4000亩,改造低产低效板栗园4000亩;新建高标准优质核桃园3700亩(包括8个扶贫开发重点村2500亩),改造核桃园400亩;新建优质特色水果园500亩。全县实现产值0.3亿元。

5.蚕桑丝绸:新建高效桑园400亩,新建标准化蚕室200间,年养蚕85000张。全县实现综合产值7.9亿元。

6.休闲旅游:加快森林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服务功能建设,加强风景区造林绿化,建1个旅游示范村,全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全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3亿元。

7.加工、仓储企业:在现有规模、建设基础上,改进提高,建3个规模以上的蚕丝加工企业、1个食品加工企业和1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仓储企业。

(二)示范园区建设

共建示范园区11个,其中创建省级示范园1个,创建市级示范园5个,建县级示范园3个,建镇级示范园2个。

四、建设布局及内容

根据现有规模和发展基础,六大产业重点建设区域及实施内容如下:

(一)各项产业建设布局及内容

1.绿化苗木:重点在城关镇和饶峰镇建设实施,其中城关镇新建绿化苗木基地300亩,饶峰镇新建绿化苗木基地100亩,同时配套进行道路、U型渠、排灌、电力等设施建设。

2.林下种养:重点在城关、云雾山、饶峰、曾溪、池河、中池、迎丰、两河、后柳和喜河10个镇建设实施,以发展林下种植魔芋、中药材,林下养鸡、养牛、养羊,栽培食用菌为主,同时配套进行水窖、饮水工程、防病设施、圈舍、道路及电力设施建设。

3.富硒茶饮:重点在熨斗镇建设实施,新建优质丰产茶园600亩,改造低产低效茶园600亩,同时配套进行道路、水窖、抽水站、饮水工程、排灌、电力等设施建设及农家乐、茶艺展示厅等旅游休闲项目建设。

4.特色林果:重点在城关、云雾山、两河、后柳、中池(高益村)、熨斗(金星、齐建村)、喜河(蔡河、洞沟、田心村)、曾溪(立新、高坎村)和迎丰9个镇(包括8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实施,

以发展板栗、核桃、特色水果为主。同时配套进行水窖、道路、排灌等设施建设。

5.蚕桑丝绸:在全县11个镇建设实施,新建高效密植桑园400亩,新建标准化蚕室200间。大力推广省力化养蚕新技术,实现年养蚕85000张。配套开展水窖、排灌、道路、电力等设施和绿化建设。

6.休闲旅游:重点在熨斗、后柳、云雾山和城关4个镇建设实施,以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功能、加大旅游道路和景区周边的绿化为主。同时积极开展后柳镇永红旅游示范村建设。

7.加工、仓储企业:重点在城关镇、池河镇和云雾山镇建设实施,以扩大企业规模、更新设备、提高生产工艺水平为主。城关镇建好天成、天新2个蚕丝加工企业,池河镇建好永宏蚕丝加工和嘉晟仓储企业(五爱村),云雾山镇建好正康食品加工企业。

(二)示范园区建设布局及内容

1.绿化苗木:建2个示范园,其中杨柳新区绿化苗木产业示范园创建省级示范园,饶峰镇建1个镇级示范园。

2.林下种养:建2个示范园,其中云雾山沙坝林下养鸡示范园创建市级示范园,迎丰镇建1个镇级林下种植中药材示范园。

3.富硒茶饮:熨斗镇先联茶叶产业示范园创建市级示范园。

4.特色林果:建3个示范园,其中两河镇新春板栗示范园创建县级示范园,云雾山镇秋树坝村核桃产业示范园创建县级示范园,后柳镇水乡水果示范园创建市级示范园。

5.蚕桑丝绸:建2个示范园,其中池河镇明星“猪-沼-桑”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建省级示范园,中池蚕桑产业示范园创建市级示范园。

6.休闲旅游:后柳镇黄村坝休闲旅游示范园创建县级示范园。

具体建设内容见后附表2

五、方法步骤

1.规划设计阶段(2012年3-6月)

通过调查摸底,按照市山林经济发展规划意见,结合县域山林资源、发展规模、群众基础、产业优势等实际,制订《县山林经济发展规划》(2011-2020),根据规划的内容和年度任务,实地进行作业设计,将任务落实到村、业主(户)、地块,并形成规范性文本,指导山林经济各项产业高标准建设实施。

2.实施准备阶段(2012年7-8月)

(1)资金筹措:山林经济建设资金,由国家投资、地方政府财政补助和业主(户)自筹资金三部分组成,分别按照20∶5∶75的比例进行投资。相关各部门要积极争取、申报项目建设资金,进行捆绑

用;各镇政府增加财政预算,大力支持山林经济建设;业主(户)可通过贷款、融资、入股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投入生产建设。

(2)前期准备:各实施镇、村和建设业主(户),抓紧时间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平整土地、道路基础建设、排灌设施建设、圈舍修建、整地挖坑、种苗生产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山林经济各项产业能够顺利实施,高质量按期完成。

(3)宣传培训:相关各部门要广泛、积极开展山林经济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重点对板栗、核桃、水果、茶树、蚕桑等经济林的丰产栽培管理,鸡、牛、羊的养殖技术,中药材、魔芋和食用菌的丰产栽培管理技术进行培训,采取集中培训、现场示范和发放技术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提升广大林农的科技知识和水平,为山林经济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保障基础。

3.建设实施阶段(2012年9-12月中旬)

各镇、村积极组织业主和林农开展山林经济建设,以经济林的新建、改造,绿化苗木基地建设,林下种植中药材、魔芋,畜禽圈舍修建、实施养殖,旅游景区功能完善、提升农家乐建设标准和服务质量、建设旅游示范村为主,大力实施示范园区建设,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加工、仓储企业加快建设进度、更新设备、提升生产工艺水平、完善辅助设施建设,为加工储藏做好充分准备。在城关镇中心区域

规划、筹备建设1个农产品交易市场。

4.检查整改阶段(2012年12月下旬)

县政府组织对各镇、各部门的山林经济和示范园区建设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根据各项产业建设规模、内容和任务指标进行量化打分、综合考评,并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各镇、各部门务必于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建设,并报请县山林经济领导小组检查验收。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县政府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林业、农业、水利、交通、扶贫、计划、财政、旅游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山林经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山林经济设计规划、方案制定、资金筹措、落实任务、考核奖惩事项,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林业局局长刘宇星兼任。各镇也要成立山林经济建设组织领导机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落实专人,夯实责任,积极开展山林经济建设的宣传、组织、实施工作,实行“一个领导、一个项目、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的责任机制。各相关部门明确责任领导、落实包抓责任人,实行“一人一片、跟踪指导、包抓示范、带动发展”的工作机制,确保年度各项建设目标和任务能够顺利、有序、按时、高质量完成。

2.督查考核,严格奖惩。县政府将与各镇政府签订山林经济年度目标考核责任书,年底统一开展检查考核,根据各项产业完成情况,按照目标任务进行量化打分、评比,并将结果全县通报。同时,把山林经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各镇和相关各部门年度考核范畴,与评定先进、绩效奖励挂钩,充分调动建设山林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镇、各部门要把山林经济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对包抓人员进行年度考核,并与提拔、职称晋升、年度考核和个人绩效挂钩,发挥各自能动性和潜能,为山林经济建设作出积极的、应有的贡献。对建设实施过程中,积极配合、落实到位、实施规范、成效显著的部门、镇、村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以此推动全县山林经济建设扎实、有效开展。

3.明确分工,配套发展。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项目建设为基础,大力开展山林经济建设。各镇政府是山林经济建设的责任单位,负责宣传、组织动员、土地流转、协调、实施和督催工作,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开展各项建设。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按照包抓示范园区建设任务,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确保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的现代示范园区,带动辐射周边产业全面快速发展。具体建设责任分工为:林业部门负责实施经济林新建、改造和园区绿化;水利部门负责实施平整土地、排灌设施、水窖和饮水工程建设;交通、扶贫部门负责实施旅游道路、产业园区道路、机耕路和步道建设;科技、农业部门实施药材、魔芋种植和林下养殖业发展,并负责技术指导和生产器具配套;旅游部门实施景区服务配套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档次,负责休闲旅游示范园和示范村建设;电力部门负责电力设施配套建设。

4.整合资金,项目捆绑。各镇要认真落实中、省、市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支农预算,加大对山林经济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相关各部门要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进行项

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关于导游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1、在带领旅游团游览景点过程中,不再只是单一的讲解景点历史,而是结合天津近几年的发展概况,及未来发展计划系统讲解给游客,进而展现一个近代与现代相结合,高速发展中的天津市。

  2、加深与游客的交流,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到游客当中。并像陪伴家人一样对待全团每一位游客,尽量满足游客所提出的要求,虚心听取游客的建议,以最好的服务让每一位游客开心而来满意而归。

  3、在旅行社规定范围内,为我社及个人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4、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像我社同事及其他旅行社导游学习,借鉴先进的带团模式,充实自己文化修养,进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5、在接到社里分派接团通知的情况下,提前做好行程计划,与全陪或领队及时沟通,以便在第一时间掌握本次团队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更好的安排时间与行程,以避免因沟通不及时导致的时意外状况的发生,而导致游客的不满。

  以上几点是我个人在这一年工作中学习和总结出的经验,同时经过这一年的工作也锻炼了我自己的协调办事能力和文字言语表达能力等方面,保证了每次接待旅行团的工作都能正常顺利的进行,以精神饱满的状态对待每一天的工作任务,热爱本职工作,积极提高自身各项业务素质,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具备较强的专业性;责任心,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关于导游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青春易逝,展望,力求改变不足,能有更好的改变!突破自我,不断进步!因此,我为自己制度本年度的工作计划:

  1、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力求自身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

  2、将所学、所看、所感与去年的工作经验结合起来,迎接新一年的旅游工作;对于导游工作,加强导游带团技能,丰富自身带团经验,以不变应万变;对于计调工作,熟练计调操作流程,熟悉线路流程,能以更优的价格和服务质量为公司业务员提供后备力量,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最优的报价,注意协调工作;对于总部前台接待,熟悉散客线路、价格,时刻关注价格变化,及时更新电子屏信息;

  3、书到用时方恨少,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认真学习旅游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常识提高导游带团技能、增强业务知识;我相信这也是众多导游所缺乏的;

  4、关注旅游业发展走向,从而在工作中对自身的不足加以调整,以较强的针对性,针对不同群体的游客不同模式不同主题的服务。

  5、指定短期目标,逐步自我进步、自我突破;

  6、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把易忘但又需要特殊注意的事情随时记下来,保持这个良好的习惯;这份计划会为自己提供方便,注意事项可以写得很条理,只要是自己能看懂就可以;

  7、对内完成每一次任务,对外尽自己的努力提高桑悦思国旅的声誉!

  关于导游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20xx年,是我社发展的关键一年,学习的氛围会更加浓厚,导游员总体水准和综合素养将进一步提升,因而,我们要以人为本,乘势而上,以公司“勤廉、务实、创新、高效”的企业文化精神为原动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不做不平凡的业绩,根据上级工作部署,并结合我部实际,特制定以下方案,作为我部20xx年度的总体发展规划。

  一、工作思路及目标

  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重要精神为契机,以集团公司“勤廉、务实、创新、高效”的企业文化精神为原动力,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求学上进,以崭新的风貌争当环太湖旅游业的时代标兵。

  二、工作措施

  (1)第一季度将队伍打造成团结互助、好学上进的优秀团体,荣辱与共,合作共赢。

  ① 要培养部门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责任感;

  ② 要营造平台,提供成员间职业技能互帮互助的再提升;

  ③ 精锐队伍,力争将我部打造成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精英团队,

  (2)第二季度

  提升导游员的业务水准和职业技能,争取以点带面,向个人带动集体的趋势发展。

  ① 集体创作高质量的比赛用词,充分挖掘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

  ② 分工创作适合实地讲解的专业导游词,让成员在创作中不断深入研究,争做文化的守望者;

  ③ 鼓励成员参加各类活动,提高个人素养的同时,朝着精细化的酒店服务理念方向发展。

  (3)第三季度

  有效利用自身条件,争取为游客中心创造经济效益。

  ① 通过宣传或推介,把吴中太湖介绍给更多的游客,争取散客与团队共同成为接待主体;

  ② 争创优秀服务窗口,争做文明标兵,以此吸引回头客;

  ③ 导游要做好讲解是同时向客人推荐产品,争取让客人把“太湖礼物”带回家。

  (4)第四季度

  打造导游品牌化,对平日里的管理查漏补缺,再创佳绩。

  ① 坚决以“耐心、细致、文明、礼貌”的理念服务于客,将“三亮、三比、三评、三争创”活动常态化;

  ②以实际行动说话,杜绝工作失误,将游客满意度不断提升;

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山东 体育旅游 问题 发展对策

一、体育旅游的内涵及意义

1.体育旅游的内涵

体育旅游所涉及的范畴很广。体育旅游从广义上讲是以各种体育活动为主的旅游,即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体育旅游从狭义上讲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无论是广义的体育旅游还是狭义的体育旅游,就其社会本质而言,都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体育产业化、商品化的重要内容。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能为旅游者在旅游游览的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它能使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这就是体育旅游的本质内涵。

2.发展山东体育旅游的重要意义,

首先,体育旅游具有健身功能。体育旅游相对传统观光旅游来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通过亲自参与某项健身、冒险或观战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体质、健美强身,还可陶冶情操。所以,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可以起到提高全民素质、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

其次,体育旅游具有经济功能。旅游产业是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综合性产业,在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体育旅游作为特色旅游,相对于传统旅游,更具有特殊的招徕旅游者的作用。体育旅游能增加国家创汇、改善投资环境、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意大利,发展体育旅游的年产值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达180亿美元,跻身意大利国民经济10大部门的行列,目前已达500亿美元;英国通过发展体育旅游业所得到的年产值近90英镑,超过汽车制造业和烟草工业的产值;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举办期间,吸引了几十万旅游者,直接带动收入约32亿美元;1990年北京亚运会时,4月~10月北京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3亿美元;根据国际奥委会出版的《奥林匹克杂志》的材料显示,旅游业从1997年算起的4年中,单单因为举办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收入就达到了427亿美元。瑞士洛桑对欧洲几个发达国家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体育带来的经济效益约占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1%~2%。一次大型体育盛会能给主办地带来大规模的旅游者群体,涉及到运动员、教练、官员、记者的人数近万,同时,还会有大批的观众。成功举办一次大型体育盛会能够带动一条集交通、住宿、餐饮、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消费链”,给举办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发展体育旅游业,在带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同时,又能丰富旅游的内容,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如果能够充分、合理地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将会对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山东体育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山东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山东地域辽阔、山川秀美、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地域特点和文化魅力,复杂的地理环境及多样的气候特征,为发展体育旅游业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基础。还有一些地方地域性项目,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开拓体育旅游的广阔市场。由于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普及,人们的体育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以体育健身、娱乐、观赏的各类体育竞赛及尝试体育刺激与挑战等为目的的体育旅游也在不断发展,成为旅游行业的新亮点。

2.山东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体育旅游的设施不完善。旅游设施是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物质设备条件。体育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工具和交通设备、旅游宾馆、旅游饭店、供应旅游商品的商店、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以及为适应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而准备的各种设施,如滑雪旅游者需要的滑雪板、缆车、滑雪服装和急救设备;水上运动必须具备的划艇、赛船、风帆、划水板、摩托艇、冲浪板、救生艇、急救车等设备,这些设施都是为接待旅游者所必备的。体育旅游设施是否齐全、实用,服务是否周到,标志着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程度,是体育旅游市场的硬件条件标准,在这方面,山东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差距。

其次,体育旅游的服务质量差,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旅游服务是旅游部门利用一定的旅游设施或其他条件,为旅游者在整个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包括饮食、住宿、交通、导游、翻译、购买商品等方面的服务。高质量体育旅游服务包括体育运动器材规格齐全,能提供各种运动项目的需要;交通工具齐备、方便,能满足旅客对交通的需求;导游资料详细,宣传到位,使游客一目了然;食宿服务主动、周到、热情,使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保证各种体育用品、纪念品的供应,满足旅游者的购买需求。旅游服务(产品)质量高低的标志是旅游者的满意程度和旅游产品供给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优质旅游服务,应该既使旅游者满意,又能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令出多门、管理混乱的局面。从整体上看,体育旅游的整体发展规划有待理清,政府、市场、企业合作开发的市场机制有待建立并逐渐完善,长远发展计划有待及早制定和完善,思想认识观念有待统一。

再次,体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生命周期较短、内容多年不变。不少来过山东还想再访的客人往往因为没有合适的、能满足其寻求新经历的产品而作罢。面对国际客流和游客自主意识的增强,山东体育旅游产品供给目前还外于被动和力不从心的落后状态,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包价形式的体育旅游产品,不能适应不同年龄的需求。就全省范围而言,目前山东体育旅游的开发仍显得较为零散,没有形成合理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尚未形成气候,高质量的体育旅游产品不多、特色不突出。许多体育休闲、健身、旅游项目没有被系统的组织起来举办更为大型的体育旅游活动,全省没有叫得响的体育旅游项目。另外,体育旅游产品质量下降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山东体育旅游的发展对策

1.创新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

山东体育旅游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旅游产业初步建立的基础上展开的。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深化旅游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企业、市场间的关系。目前山东已组建了一些专业体育旅游企业或兼营体育旅游业务的旅游企业,它们在发展中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它们在山东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体育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在山东体育旅游产业开发中,需要以大量的资本作为支撑。政府对体育旅游产业的资本投入有限,大量的资金需要通过市场方式取得。因而要充分利用现代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拓宽融资渠道,为本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首先是通过体育旅游企业或兼营体育旅游业务企业上市发行股票,这是一种效率高、额度大、稳定性强的融资途径;其次是发行债券募集资金,这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最后是通过项目融资,推出富有特色和开发潜力且投资回报高的体育旅游开发项目,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对本地区体育旅游开发的投入。

2.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首先,要同国家的体育事业和旅游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体育赛事作为我国体育改革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和广大人民最为关注的亮点,随着其快速的发展和渗透,这一特殊事件的内涵、外延和作用在不断满足社会不同需求,达到多种目的和目标的同时,以其独特的对外具有的吸引力、感召力、回味力,对内具有的规范力、凝聚力、推动力等特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平台。以无可替代的竞技价值、健身价值、观赏价值、商品价值、宣传价值,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目标的实现。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山东举行,要充分以现有的旅游景点为基础,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优势,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包括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和长期规划。制订规划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将体育旅游纳入整个旅游计划之中,建立全省统一的旅游市场体系。其次,必要时可考虑体育旅游业的“适度超前”发展。体育旅游业适度超前发展是大多数国家在旅游初始阶段的普遍做法,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超前的含义是指速度、水平培养两个方面超前。发展速度超前,是指体育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快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速度。行业发展水平超前,主要指体育旅游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前,旅游产业的产值增长速度略高于国民经济平均发展速度。

3.突出地方特色

特色是体育旅游点形成吸引力的关键。任何旅游点要在体育旅游者心目中产生强烈的印象,就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否则,没有特色也就意味着没有竞争力。所以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立足地方,体现本地区的特色,创造独特的体育旅游项目。对旅游线路、活动、景点的设计,要因地制宜,不能离开自身的人文优势和自然优势,要利用本地区独特的条件创造性地开发体育旅游特色产品,显示其丰富价值。

4.加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抓好服务质量的提高

质量是旅游的生命线,管理是旅游业的永恒的主题。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既具有科学训练能力又具备旅游服务能力的人才,这是两大产业能融合的重要条件。体育旅游分为参与体育旅游和观战体育旅游,参与体育旅游需要旅游者亲自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必须遵循科学的运动方法才能达到康体健身的目的,有许多活动项目必须经过专项指导后才能去参与,例如潜水、蹦极、攀岩等,所以参与体育旅游需要有精通科学训练的服务人员的指导,这样,不仅可以更有效的康体健身,而且可以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目前,山东省的专业体育旅游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管理人才、导游人才严重不足。因此,必须下力气加以解决。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吸引一批高中级体育旅游管理人才到本省工作或挂职,再选拔一些优秀体育管理人员到旅游发达地区学习,造就一支懂业务、善管理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做好星级饭店的评定工作,提高饭店的档次与水平;继续深化旅游企业改革,培育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加强体育旅游安全管理,确保体育旅游者的安全,做到“安全、有序、效益”的有机统一。

5.细分体育旅游市场,合理开发体育旅游产品

体育旅游产品是指能满足消费者体育旅游目的的旅游产品。由于消费者有康体健身、休闲疗养、养性娱乐、寻求刺激等不同的需求,任何一种体育旅游产品都不能满足所有的消费者,所以只有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开发不同的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的市场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可以细分为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市场、健身体育旅游市场、刺激体育旅游市场、竞技体育旅游市场、观战体育旅游市场。

四、小结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战略的提出,为山东经济带来发展机遇,也为山东旅游带来机遇。我们要切合实际的根据本省情况,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展山东体育旅游产业的策略,促进山东省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增加经济效益,促进山东地区两个文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常华军等:我国体育旅游现状及前景浅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3,(1):33―34

[2]童丽平: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J].体育文史,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