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卫生服务概念

公共卫生服务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卫生服务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卫生服务概念

公共卫生服务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服务营销 公共卫生 应用

    一、服务营销的基本概念

    在服务营销文献的研究中, Fisk等(1993)对1992年以前的服务营销文献进行了回顾, 发现1986年以来, 服务营销的实证和理论研究的严密性不断提高, 服务营销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

    (1)服务质量:关注企业中全面质量管理及顾客满意度,并为评估服务质量设计模型和测量工具。

    (2)服务接触/服务经验:研究的重点是顾客与服务企业雇员之间的相互作用。

    (3)服务设计:研究成果以服务蓝图和服务路径图为主。

    (4)顾客保留和关系营销:关注企业如何吸引并保留顾客。

    (5)内部营销:将雇员视作顾客的观点。

    服务营销理念的基本属性如下:

    (1)服务营销是一种关系营销。营销的核心概念即交换,就是企业内部关系及外部各子系统、环境的关系。培养其亲和感、归属感,满足其高层需求以期建立长期稳定的良好关系。

    (2)服务营销是一种参与营销。企业要参与顾客消费,顾客参与企业的若干经营环节或自我选择、自我服务。

    (3)服务营销也是文化营销。服务精神强调了人性化、文化性特点,必然要求有一种强大的服务理念为内核的企业文化作统领和底蕴,以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品牌形象。

    二、医疗服务在医院的实际应用

    医疗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就是满足社会民众不同层次需求的健康和医疗服务。随着我国医疗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及医疗机构产权结构的深刻变革,新一轮的医疗行业竞争将愈演愈烈。今天,人民群众对健康和医疗的需求,无论从观念上、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有了新的内涵。

    1.医疗服务的主要特征

    (1)医疗服务的无形性。无形性即:病人在购买治疗服务之前,无法肯定他们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这一特点决定:其一,无法在客人消费之前直观地展示服务产品,以及使用价值,这就加大了商家与其潜在顾客进行有效沟通的难度;其二,顾客在购买产品之前既无法看到,也不能试用,无法预期其消费效果,不能预计其成本与效益,从而加大了顾客的购买风险。

    (2)医疗服务的直接性。医疗服务的直接性即服务的生产与消费是同步进行的,医务人员提供服务的时候也是顾客在消费服务的时刻。因此,医疗服务活动、医务人员、患者三者的协调配合是提高医疗产品质量的重要条件。而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即时产生和即时消费受客观条件、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即时生产和即时消费的产品质量具有不稳定性,从而加大了患者的消费风险。服务人员应树立服务营销观念,在服务过程中,尽量降低患者的消费风险,提高医疗单位的声誉。

    (3)医疗服务的差异性。把服务当作产品是建立在顾客观念的基础上的,但由于在同一时间、地点,不同的客人有不同的需求,而在不同时间、地点,同一客人的需求侧重点不同,服务产品与宾客需求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另外,服务人员也会由于个人的情绪、意外情况、即时需求等不能提供同一标准的规范化服务。

    2.医疗服务的营销理念

    (1)切实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患者营销理念是以“患者的需求都是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最终要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理论基础,以顾客的消费心理、行为日益成熟,日益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为市场基础的营销模式。奉行人性化医疗服务也是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基本理念,对医院来说就医环境、诊疗流程、医患接触和沟通交流,均应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氛围。医务人员的行为仪表、周到热情的生活关怀、亲切温馨的语言交流和精神安慰,以及医院内部卫生环境、诊室病室的色调、光线等都应充分体现一种人文的呵护和人性的关爱。让患者感受到一种踏实的归属感,使患病的躯体在这种人文的环境中得到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应着重体现在对患者人身权利及人格的充分尊重与平等。首先病人及家属应该具有对病情、诊疗措施及方式的知情权、选择权,通过建立医护人员与病者之间的信息通道,让病人及家属分享对疾病诊疗方面的信息。人性化服务亦包含个性化服务和心理护理,注重每一患者情绪变化和情感需求;应该是具体的和面面俱到的服务,针对不同个体突出人格人性特点进行情感关怀。如何探究病人心理特性及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因人施教,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及负担,是心理护理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树立内部营销服务的观念。单位内部人员都必须把自己视为其他同事的顾客(例如海尔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客户一样)。如果员工没有把彼此当成顾客,并且没有像团队一样有效率地合作来协助满足彼此的需要,内部品质和服务都会受伤害,而外部顾客最后也将蒙受其害。因此,内部顾客观念常常被用来对企业员工推销服务理念与正确的价值观。一流的企业往往借助内部顾客观念使“顾客至上”深入员工心里,理所当然地视之为自己的职责。

    (3)提供知识化的服务。医院应该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医院在对患者医疗服务过程中,如何营造知识服务环境是现代医院面临的一个课题。首先知识服务是社会和广大患者的需求;此外知识服务也是医院参与医疗市场竞争,完善服务功能所必备的条件,同时知识服务还是现代医院社会公益价值的体现。所以有远见的医院管理者应将医院内的知识服务融于医疗服务的内涵之中,并贯穿整个医疗服务的始终,以知识服务为载体;彰显医院人文和科学知识的风采。患者在患病期间渴望获得防病治病知识,通过人性化、个性化健康知识传播,实现医方与患方的深刻沟通和互动,达到患者与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默契合作。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康复并建立真诚的友谊和信任,也为医院赢得了永久的忠诚客户。

    (4)注重服务的有形展示。医院应该注重医疗服务的有形宣传,给患者一个更加放心的有形环境,促进医患交流。例如可以通过发放健康教育知识手册、建立门诊及病区信息宣传栏、创办医院特色报纸宣传医院政策和提供疾病预防知识、应用闭路电视播放疾病防治专题讲座及医学科普宣传专题片、根据不同地区的疾病谱分类及慢性病流行特点定期进行面对患者及家属的疾病专题及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给患者一个更加立体、形象的医院。中国其他服务行业也推行有形展示,如海尔空调安装人员自带鞋套、无尘安装、安装完毕10分钟内必定有电话回访等等这些服务的有形展示都给顾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挑战与措施

    加快医疗服务业发展, 提高医疗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是中国政府近年来十分专注的国计民生问题。但此间国内专家研究却表明, 10多年来, 我国医疗服务业的增长却不符合上述导向和预期,明显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 更低于美国等西方高度发达国家60%~75%的一般标准。

    1.挑战

    中国加入WTO后,境外医疗服务大鳄也纷纷涉足大陆市场抢占先机。并且,我国将在加入WTO后,会逐步放开一些医疗服务市场。同时,对外商设立合营、合资医院的数量、地域、股权等限制也将有所宽松,这无疑将会对我国医疗服务业产生巨大的挑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营销理念的挑战。

    (2)服务营销规模的挑战。

    (3)服务营销创新方面的挑战。

    2.措施

    虽然外资企业在中国开展医疗服务营销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但他们的营销理念、营销方式及模式等的本土化, 则还需一段时日, 这为我国医疗服务业迎头赶上提供了机会。我国各级医院要迎接挑战, 化挑战为机遇, 可以采取下列对策:

    (1)树立顾客满意和关系营销观念。

    (2)加强服务产品创新。①创造服务新需求。②开发服务新产品。

    (3)实施差异化策略。差异化策略的实质是创造出一种能被感觉到的独特服务,实现差异化有许多形式,主要包括医院品牌形象、顾客服务、服务产品等。

    (4)实施内部营销。为成功地开展内部营销活动,医院应做好下列工作:①认真挑选并训练医务人员。②不断了解内部顾客的实际需要,关心他们的个人发展,以提高医院的凝聚力。③服务行为一致化。④建立高效的绩效评估系统和奖励系统,强化激励机制,教育和激励员工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5)增加服务的有形性,实施服务的实体化策略。通过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和气氛,建立顾客对企业形象和服务质量的认识,使顾客感到兴奋和惊喜,从而提高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田志龙戴 鑫戴 黎樊 帅:服务营销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J].管理学报,2005,(2):217

    [2]杨洪昌刘金星:服务营销理念的再思考[J].商业研究,2000,(3):120

公共卫生服务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卫生机构;服务质量整体评估;抽象框架

近年来,以SARS、甲型流感、手足口病为代表的各种慢性疾病患病率持续升高,公共卫生机构的作用越来越为重要。如何有效发挥公共卫生部门"预防和控制疾病,延长人类寿命,提高健康水平"的社会职能,提高其服务质量与水平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伴随着公共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部门对于公共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亦不断增加,其公益性日益凸显。加强对公共卫生服务部门的监督与管理,提高其运行效率与服务质量,是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建立统一的质量评估标准是全面提高评估科学有效,发挥以评促建的关键和重点,而科学适用的概念性框架正是这些指标设计的基础。

1.我国公共卫生评估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公共卫生机构涵盖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中心、精神卫生中心、职业病防治院、健康教育所、妇幼保健院等众多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估是对我国公共卫生机构进行有效监管、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其职责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

公共卫生机构评估在我国已经开展了数年,但尚未形成科学、全面、稳定的评估标准,评估实施效果也并不理想。究其表现不难发现:(1)考核重点不突出。评估多以日常工作为主要内容,缺乏对其职能履行和服务质量的考核;(2)考核标准不统一。对公共卫生机构的考核常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性质分设不同标准,且只针对区级机构。(3)考核标准不科学。在以往的评估中,其评估标准随时间地区调整变化,缺乏成熟可借鉴的标准。

2008年卫生部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该标准将众多的公共卫生职能赋予一家机构,在很多地方无法应用。由于全国公共卫生系统没有统一和固定的结构,该标准的评估内容在很多地方实际上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中心、职业病防治、结核病防治所、皮肤病防治所等众多机构共同分担。因此,在各单位应用此标准自评过程中,均存在大量的评价指标不属于其工作职责范畴,同时又有大量的工作缺乏评价指标的尴尬局面。

除此以外,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针对卫生系统的评估内容多以绩效评估为主,关于服务质量评估的研究和运行相当匮乏。绩效评估过多的强调最终结果,忽视其过程的改善与其他因素对公共卫生服务效果的影响,对于公共卫生机构的评价存在局限于偏差。

2.适于我国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估的抽象框架

以Donabedian的质量评价理论为依据,我们将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估的概念框架分为3个基本维度维度: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以及中间结果这一辅助维度。用以区域公共卫生质量和各类公共卫生机构和组织,甚至于整个公共卫生系统的综合评估。

结构质量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基础,主要涵盖有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投入,以及资源的安排及管理方式。结构质量能影响和促进服务过程和健康结果,尤其是当资源投入不能满足需要时其作用更加显著,而一旦必要的基础建设达到一定的水平,结构指标的价值将变小。结构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结构质量,主要用来评价地方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视程度和财政支持力度,这也可以用来鉴别外界因素对公共卫生机构服务质量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公共卫生政策发展、政府资源投入和保障机制等3个维度,其主要指标有公共卫生经费占GDP比例、每千人公共卫生专业人数、基本健康保险覆盖率等;二是微观方面,指各公共卫生机构内部管理水平和质量保障能力,如管理体系规范性、人员结构状况、学科建设水平、技术指导与培训状况等。

过程质量具体指公共卫生服务对受众的服务于反馈,即公共卫生机构动态运行的质量与效率。然而,公共卫生服务结果并不是一种瞬时性的效果显现,而且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其服务过程进行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学理论与实践表明,规范的服务(生产)过程与设计质量和预期结果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过程质量主要包含技术水平和服务过程的相互作用两个方面,具体可分为监测、调查、干预、健康教育和督导等五个子维度。

结果质量指公共卫生服务活动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结果,可分为最终的人群健康结果和中间结果。最终结果主要包括健康状况、期望寿命与死亡率等维度。其中健康状况主要指各种传染病与慢性病发病率、规范管理率、健康档案建档率、治愈率等。期望寿命与死亡率维度主要指期望寿命、伤残调整寿命年、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其他疾病死亡率等指标。 另外,最终结果还包括满意度调查结果。满意度指社会公众、相关部门、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公共卫生服务的反应,也是评价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公共卫生机构可以根据满意度结果改进服务质量,调整资源配置,提高反应性、适宜性和可及性,更新技术,提高效率。该维度具体包含了单位职工满意度、社会公众满意度和相关部门满意度3个指标,并通过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来实现。

中间结果是介于过程和最终结果之间的一类情况,也指项目和服务的短期结果,在有些时候也可看成是真正的健康结果。中间结果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也反映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多样性。除了项目结果之外,中间结果主要包括健康行为和环境质量两个维度。其中,前者主要指行为干预效果,如吸烟率、经常体育锻炼率、定期体检率等,后者指生活环境的质量状况,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饮水质量达标率等。

3.我国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估的面临的困境

尽管在理论界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公共卫生质量评估的研究,美、欧等国也进行了相应的实践尝试,但将质量评估全面运用到公共卫生领域并使其真正产生效果还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还缺乏足够的理论基础,尤其是缺乏可供参考的标准、成熟的经验和循证化的方法。其次,各部门普遍重视短期绩效,质量评估强调对过程的控制来保证最终的健康效果,看重的是长期的保障,而不是一味追求不可控的健康指标,因而可能难以被有关部门所接受。另外,公共卫生的内涵和机构职能划分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公共卫生及机构提升服务质量、提升履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是一个持续而长久的过程,随着卫生技术的发展和政府资源投入的增加,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将得到持续提高,并最终实现全民健康状况改善。

参考文献:

[1] 刘激扬,余智萍.我国当前医患关系现状探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7):988-989.

[2] 王炳毅.政府医疗管制模式重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04).

[3] 张松荣.深圳市慢性病防治机构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10(05).

公共卫生服务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卫生、教育、现状、改革

【中图分类号】R-4

一、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构成和现状

公共卫生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即全部公众,那么为了能更好的达到保障全社会身体与精神健康的目的,一开始就决定了在国家的主导下建立并维护且运作的公共卫生体系才能更大范围的保障全体人民的健康。在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下的公共卫生机构加上保障公共卫生的职业人员共同构成了基本的公共卫生体系。而在我国的卫生公共体系的发展中也将有更多的人将加入进来。然而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仍然有各种不足。公共卫生立法和管理、传染病的预防、监测和控制等公共卫生项目,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并且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因此属于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需要由政府提供。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还是较大,大部分人口都处于人均收入较低的农村地区。这种不均衡造成了事实,然而各个地区对公共卫生事业的目的在任何地区是没有差别的,这样就造成了不同地区居民在享受公共卫生服务时事实上的不公平。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必将逐步加大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的资金和设备上的投入,与之对应的是人员的职业素养的不足。人员在这方面的职业素养不足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投入,并且需要全社会在这方面给予重视。

二、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举措

1、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体系。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公共卫生的概念和内涵已由过去的环境卫生,个人卫生拓展为现在的社会卫生,课程结构也在传统的课程基础上出现大量跨科学、范围广泛的社会医学课程。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内容的完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我们在充分考虑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特点的基础上,对预防医学课程涵盖的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等教育内容进行提炼,去除与实际工作脱节的内容,并增加和充实与临床实践工作有关的预防研究新进展。针对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的实际,单独开设卫生统计学必修课,使公共卫生教育贯穿临学医学生培养过程的始终。

2、改革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打破过去传统的“封闭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网络教学平台,积极推进PBL教学,将典型公共卫生问题,如社区慢病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等,以案例的形式提出,供学生 针对问题进行自学和讨论,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与公共卫生思维能力。

三、公共卫生专业职业教育改革方向

,卫生职业教育培育的人才更多的是参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面对大多数人群。基于对公共卫生新形势新内涵的认识,结合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发展缺乏高职业素养人才的现实,卫生职业教育中不管是公共卫生专业还是非公共卫生专业的培养都应该做出改变和调整。为了培养出既有高度职业素养又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型人才,能够自觉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现有的卫生职业教育应该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科内容的精炼和融合上做出改革的尝试,力争在保证学生能得到技术培训保持就业竞争力的同时更保有社会责任感。争取在职业教育目标中整合管理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对“公共卫生管理”、“沟通与社会动员”、“信息管理”三个领域所要求的能力是与日俱增的,它们集中反映了对公共卫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而这正是卫生职业教育强调的重点。在教学上要注意将知识、技能、管理有效融合。完善职业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教育之间的联系,随时给公共卫生事业以支持。

在公共卫生事业高速发展的现在,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公共卫生事业对人才的要求有相当大的重合。在卫生职业教育中恰当的改革教学目标、内容、手段,以适应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中对高职业素质人才的需求,是一举多得之举。

总结:当前我国在临床医学生的培养模式下,更多的是传统的纯临床诊断治疗的教育,医学生的社区卫生服务观念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医疗卫生发展的综合趋势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思路,加强对预防观念的认识,从围绕疾病诊治转移到全面关注环境、社会、心理与人体的交互作用。通过上述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举措,使临床医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学习公共卫生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了在以后工作中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研究和工作的能力,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三级预防在疾病防治^程中发挥的作业,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体会到新型卫生服务模式下对医务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初步树立了“大卫生”观,为毕业后实施临床预防和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1、袁天锡;医学生的公共卫生教育[J];医院管理论坛;1987年01期.

2、高良文;试论我国公共卫生学院的发展方向[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1987年08 期.

公共卫生服务概念范文第4篇

公共卫生决策层数据元也称卫生指标(Health Indicator),通过对卫生信息系统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加工处理获取,主要是为满足在国家层面对公共卫生服务评价与信息的需求。

要使卫生指标在局部、国家以及国际水平发挥有效作用,指标的选择要有严格的标准。这就要求建立概念模型及评价框架。

WHO卫生服务系统绩效评价框架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卫生服务系统绩效评价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并首次对其成员国的卫生系统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框架将卫生系统的总体目的定义为: 良好健康、对人群期望的良好反应性和财政负担的公平性。这三个目的是评价卫生系统绩效的基础,也应是各国日常检测的主要内容。框架认为,整个卫生系统的成就是三个目的获得成就的函数。以下五个组份对总体卫生系统成就有贡献,它们分别是健康水平,健康分布,反应性水平、反应性分布以及财政负担公平性。通过以上5个组分的加权和即总体达标指数来估计卫生系统总体目标的完成情况。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评价体系

OECD的框架在很多方面采用了WHO卫生系统绩效框架的内容。经合组织建议卫生系统绩效框架包含三个主要目标: 改善健康和成果,反应性和可及性,筹资和卫生支出,而且认为这些目标的平均水平和分布都很重要。

OECD每年编辑出版主要的健康指标,以OECD健康数据(OECD Health Data)的形式公布。在OECD 健康数据2006年的数据库中,包括的10类指标是: 健康状况、卫生服务资源、卫生服务利用、卫生支出、卫生服务筹资、社会保护、医药市场、健康的非医学决定因子、人口学资料和经济学资料。

发达国家卫生服务框架与评价体系

1.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国家卫生绩效框架建立在健康决定因子模型基础之上。框架分为三个层次: 健康状况和结果、健康决定因子、卫生系统的绩效。公平性被看作这三层都包含的特性。而健康状况、人体功能、期望寿命和完满健康、死亡则是包含在‘健康状况和结果’框架部分的四个维度。框架反映的是整个系统范围的绩效,从人群健康项目,初级保健、急诊服务以及连续性保健服务。因此反映了澳大利亚卫生服务连续体的四个主要部分。

2.英国

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National Health Services NHS)绩效评价框架(Performance Assessment Framework PAF)是建立在平衡记分法基础之上的。平衡记分法意味着‘整套指标应给组织的绩效一个平衡的描述,既反映健康的结果也反映用户观点及其它主要方面’。该框架认为绩效评价是多维的,包括六个领域: 健康改善、公平的可及性、适宜卫生服务的有效使用、效率、病人/看护者的经验以及卫生服务的结果。

3.美国

美国正在研究几个卫生系统的绩效评价框架,重要的有国家卫生系统改善框架和国家卫生服务质量报告。国家卫生系统改善框架是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提出的,由6个部分组成,即: 安全、及时性、效果、效率和公平性、病人的中心性。IOM将卫生服务的效果定义为“根据科学知识为所有能够受益的人提供服务,避免为那些可能不会受益的人提供服务(避免过度使用或使用不足)”。

对中国的启示

决策层数据元主要用于国家层面对卫生系统绩效的评价,以派生数据元为主,反映为一系列的卫生指标。其有效提取取决于卫生服务的评价框架与基础信息系统的数据完整性。国外在这一方面已经给我们做出了启示。我们可以参照概念框架和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到我国公共卫生评价框架的指标体系之中。

公共卫生服务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卫生支出绩效 经济性 效率性 效果性

一、政府公共卫生支出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支出不足卫生事业是一项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事业,政府应进行必要的投入与管理。然而近年来虽然我国卫生事业费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绝对数在增加,但相对数在减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个卫生事业中的投资一直处于较低的层次,甚至连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都没有达到。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总支出只占世界卫生总支出比重的3%,用世界大约3%的卫生资源去解决世界上22%的人口的健康问题,这无疑是个很大的压力,也会影响医疗卫生项目的效率的提高。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构成了卫生总费用的投入主体,卫生总费用在稳步增长的同时,政府社会卫生支出却在逐步下降,而居民卫生支出却在急速攀升,三者之间比利不协调,存在明显的失衡。我国居民个人卫生支出从1980年占卫生总费用的1/5到2003年攀升到的超过1/2,同一时期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却从36.2%下降到17/2%,平均每年降低约1%,见(表1)。这种情况在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纵深推进的过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基本卫生医疗方面的过度市场化降低了社会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能力和意愿。财政投入总量的不足和投入主体结构的失衡是导致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绩效低下的重要原因,也带来了城乡医疗水平的差距,医疗卫生资源浪费等诸多的问题。

(二)中央与地方政府卫生投入结构不合理首先,从卫生事业费的投入结构来看,中央财政支出在卫生事业费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地方财政的支出比重逐年上升。2000年与1999年相比较,中央财政用于卫生事业费的支出占国家财政卫生事业费支出的比重由2.59%下降到1.49%,下降了1.1%。而地方财政用于卫生事业费的支出占国家财政卫生事业费的比重也从1991的97.41%上升到2000年的98.51%。其次,注重医疗机构,对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机构的投入相对较弱。1999年医疗机构的政府补助是预防与妇幼保健机构补助总和的4倍。尽管医疗机构的补助明显高于公共卫生与预防机构,但在医疗机构中政府补助在全部费用中只占少数,在防疫站和妇幼保健站,尽管政府补助相对较少,但占其全部费用近1/3。即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的政府补助虽然少,但在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机构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卫生资源配置存在严重失衡 目前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失衡现象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卫生资源在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配置不均衡。首先,卫生费用分配存在严重的城市倾向。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总量低,而且城乡之间分配也极不公平。20世纪90年代,虽然城市拥有的卫生总费用只是略高于农村,但因为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所以人均卫生费用在城乡之间差距很大。其次,体现在人力资源上。目前在大部分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中,中专学历和未接受过专业培训的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分别占53%和36%,在贫困地区比例更大。而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大都是大学学历,而且有一定比例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最后,体现在卫生条件和卫生基础设施上。农村卫生条件差,很多地区乡村卫生服务机构设施条件差,经济效益差。1999年农村卫生厕所人口覆盖率只有24%,城市则为68%,安全饮水人口覆盖率农村仅为66%,而城市达到94%。另一方面卫生资源城乡与地区间配置的严重失衡导致卫生保健水平差距极大。从总体趋势来看,城市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始终在不断改善,而农村各项指标今年来的改进却不容乐观。农村儿童发育迟缓患病率和城市相比,差距由1990年的4.6倍扩大到5.5倍。这说明卫生资源的严重失衡,直接导致城乡和地区间卫生保健水平的差距。

二、公共卫生支出绩效审计的目标

(一)终极目标:健康公平健康公平指每个人都应有公正的机会发挥其全部健康潜能,任何人都不能被剥夺机会。卫生保健公平涉及到卫生服务提供、卫生服务筹资和利用三个方面,均具有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两方面的涵义。卫生服务提供中的横向公平是指具有同样卫生服务需求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服务,纵向公平是指卫生服务需求多的人比卫生服务需求少的人应获得更多所需的卫生服务。卫生服务筹资公平中的横向公平指具有同等支付能力的人应对卫生服务提供同等的支付,纵向公平指支付能力高的人应当多支付。筹资公平性的本质在于避免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卫生利用公平中的横向公平指同等需求的人对卫生服务的利用相同,纵向公平是指卫生服务需求越高的人可以获得高效的卫生服务。可见健康公平是针对卫生服务的供需双方而言的,不仅要求卫生服务的供方应提供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卫生服务,而且要保障居民获取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直接目标:卫生财政能力的均等化和卫生资源配置的均衡卫生财政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税收。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后,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力严重不均,形成了卫生财政能力的纵向不均衡。体现在卫生系统主要的事权在地方政府,级次越低的政府财力越低,承担的任务越多。而转移支付制度是消除卫生财政纵向不均衡的重要手段,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采用拨款或补助的形式弥补地方卫生财政缺口,可以实现卫生财政能力的均等化。由于卫生经费的政府投入主要是以地方财政为主,所以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了各地的卫生财政能力参差不齐,卫生事业经费投入程度不同。而且各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环境不同,使各地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或产品所耗费的成本不同,再加之我国财政体制不健全,从而形成卫生财政的横向不均衡。而公共卫生产品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特征,所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仅可以使资金从相对边际效用较低的地区转移到资金需求程度更高、边际效用更高的欠发达地区,实现各地区财政能力的相对均衡,提高财政资金的总体使用效用、增加社会效益和福利。

(三)基本目标:保证居民获取大致相同的基本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临床服务是世界银行在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中首先提出的新概念,是指一揽子的基本预防和医疗服务。根据提供服务内容的多少,进一步分为最低限度的及必需的两类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理论界关于基本卫生服务共识:首先是确认获取基本卫生服务是每个居民应有的权利。其次,基本卫生服务仅是当今众多医疗诊治技术中有限的干预措施,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最后,这些干预措施不是随机选取的,而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目标和特定的技术确定的,是政策的决策者、医疗专家和社会公众代表共同选择的。政府必须借助于对卫生方面的财政投入,干预卫生资源的分配,确保低收入人群和脆弱人群能够获得必要的基本卫生服务,在救助的层次上体现公平。

三、公共卫生方面支出绩效审计的内容

(一)公共卫生支出评价的框架 目前,根据各国政府提供公共卫生特殊产品的范围和前述对公共卫生概念和范围的界定,政府提供公共卫生产品的范围应包括:基础性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监督和公共卫生教育与科研。根据对政府公共卫生支出范围的假定,在具体的绩效审计中,将按照如下的层次展开见(图1)。

(二)公共卫生支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公共卫生支出评价指标的设计应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般应遵循的原则,如重要性、全面性、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之外,根据公共卫生的特点,还应结合公共卫生支出评价自身的特点,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总体性原则。公共卫生支出同政府的其他支出一样讲求社会总体效益,整个过程设计的投入和耗用,不仅涉及公共卫生领域的各个方面和多个环节,也涉及公共卫生固定资产的形成和公共卫生防御能力的增强,同时还涉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其他部门等。所以,公共卫生支出的评价中,不能仅限于政府支出本身的直接效用,还应从社会经济活动总体出发,把政府资金的支拨与耗用放在提高社会综合卫生素质的过程中进行评价。二是多层次性原则。公共卫生范围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公共卫生支出的多样性,进而形成了公共卫生支出效果的不同层次。评价公共卫生支出效果要从整个政府公共卫生支出总效果、中央政府公共卫生支出效果、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支出效果等多角度出发,展开多层次的分析和评价。三是非重复性原则。如果一项评价内容已经在分类指标中得到反映,那么在综合指标中就不应再出现相同或类似的指标,以免重复评价,影响结论的科学性。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根据上述公共卫生支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结合各层次公共卫生支出的内容,按照指标体系的性质为不同层次的评价内容设置了两类指标,即基础指标和评价指标。前者包括投入类指标、过程类指标、产出类指标和效果类指标;后者包括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和有效性指标。这两类指标,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综合见(表3)。

(四)公共卫生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为了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理论界和实践部门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质量控制法、调查法、问题解析和碰头会法、统计分析法、访谈法及观察法。本文采用合成指标计分的方法来对政府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支出进行绩效评价,即是通过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并将各个指标进行量化处理,然后通过对每个评价指标设置不同权重,根据一定的指数合成方法,计算出评价指标的综合得分,形成量化的评价结果。具体的步骤如下:首先,确定指标权重。德尔菲法。德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法,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合作研究的一种通过有控制地反馈有效收集专家意见的办法。根据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由相关专家结合自身经验和分析判断来确定指标权数,通常采用专家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类后,将每个指标进行中为数和上下四份为数的运算,将运算结果再次征求专家意见,最后确定出各类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这种多层次分别赋予法可以避免大量指标同时赋权的混乱和失误,提高评价的简便性和准确性。具体步骤是: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关系将评价指标层次化。采用专家咨询或根据研究人员经验判断对同一层次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出判断矩阵。假设确定第B层指标的权重,B层指标中的B1、B2、……Bn是隶属于上层指标Ak的下层指标。bij(i,j=l,2…n)表示Bi对Bj相对重要性的数值表现,通常bij取1,2,3,…9及它们的倒数。具体含义以T.L.Saaty的1―9标度法表示见(表4)。对于任何判断矩阵有:bii=1.bij=1/bji;bij>0。判断矩阵的值可以根据客观数据、专家意见、分析者意见综合得出。最后计算各层指标相对权重。计算各指标的权数Wi的公式:bij=bij/∑bkj;wi=∑bij;wi=wi/Zwi

各层指标的权重均可通过同样的方法获得。由于公共卫生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大类仅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类,数量较小,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这相对于德尔菲法更为准确。其次,对合成指标和成分数的计算。在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后,就可以方便地应用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合成指标的和成分数,计算公式为:指标综合得分=∑Wi×Di/∑wi

其中:Wi、Di分别为测定指标的权重,得分∑Wi=1

四、公共卫生支出绩效提高的建议

(一)加大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支出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劳动力素质的公共医疗卫生产品,在由市场提供存在效率缺失的情况下,政府财政应该尽量发挥其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成为最主要的投入者。为此,要加大财政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的比例,增加公共医疗卫生支出规模。要完善对医疗机构的补助,加大药品价格管理机制,引导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合理用药,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从源头上抑制医药费用过快,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但要注意的是,医疗卫生供给水平的提高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GDP的增长相适应,其适度的标准是既保证人们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又不致过度消费有限的资源。

(二)将有限的资本投入到成本收益较高的项目 调整政府行为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在成本收益较高的疾病预防事业中的投入,一些纯粹的公共卫生项目应由差额预算拨款逐渐地恢复全额预算拨款,提高财政公共卫生支出中预防保健支出的比例,合理进行预防共作管理,为居民生活和国家发展构筑第一道防线。根据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1993),在世界范围内,政府可实施的绩效成本比较高的卫生公共干预领域包括:幼儿疾病免疫、学生卫生服务、家庭计划生育、消减烟草和酒精消费计划、环境卫生、健康教育、艾滋病预防;而最为有效的医疗服务包括:母婴保健、计划生育、肺结核化疗、性传播疾病控制、对幼儿期疾病病例的管理,其中所涵盖的内容在不同的国家可能有所差异,取决于各国疾病情况和卫生系统的状况。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公共医疗卫生要先解决公共卫生服务和最基本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诊疗,随着今后经济和财政能力的逐步提高在逐步扩大保障内容。另外,应合理分配突发性医疗事件事前投入和事后投入的比例,加大财政事前防范支出的比例,从而提高这部分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提高危机管理的应急能力。完善全国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加强疫情报告信息的分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