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的学习和一般的语言一样,非常注重平时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厚积薄发才能有所成就。我国语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语言复杂,想要学好语文,就必须经过长期的学习积累。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心理很躁动,难以坚持长期的语文学习,想要他们认真咀嚼语文文言文和诗词中的文化底蕴并化为己用更是难上加难。他们从不怀疑语言的魅力,但是仍然缺乏长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国当前的语文教学以死记硬背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时自然也就不够主动、投入。
2.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在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师都习惯以课本为主,按照课本的进度来进行教学。教授文言文时,一般都是提前查好资料,上课时为学生进行简单地介绍,要求学生记下来作者大概的朝代信息和代表作品,之后就会解释每一个字句的意思,让学生能够对古文的意思有所理解;在讲授现代文阅读时,教师一般都会介绍文章的背景,对文章进行分层,归纳每一层的意思,寻找文章的线索和中心点。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地学习,教学效率非常低。
3.教学评价方式陈旧。我国当前高中语文的考核方式一般都是笔试,在一张考卷中包含诗词填空、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以及写作等方面。语文作为语言的学习课程,它的学习和考察应当包括听、说、读、写多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看出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我们在语文教学评估中只注重背诵和写作的考核,忽略了对语言口语的检验。
二、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解决方法和具体途径
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充分地体现了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有了对知识的兴趣,才会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一种比较简单而又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在进行正式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革命时期的语篇,让学生通过视频来理解当时作诗的背景,理解伟人的情怀,还可以推荐学生观看《恰同学少年》,并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在学生对诗作的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配上激昂的音乐让学生朗诵,充分地展现出的意气风发。教师也可以学生的兴趣入手,如和学生一起鉴赏流行歌曲的歌词,时间长了,学生自然就会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2.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方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巨大的,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堂效率,创新教学方式非常必要。高中语文课堂不过是四十分钟到四十五分钟,想要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在教学方式上努力。首先,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大胆的以学生为主导,自己进行学习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学习。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辅导书、互联网来了解文章的背景,在上课前期发言。也可以鼓励学生总结自己对文章的感受,鼓励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并在之后的文章讲解中有针对性地讲解出文章的意义。比如,在讲《再别康桥》时,教师在前五分钟安排学生自己讲诗歌的背景,之后再讲授诗歌的内容和含义,中间还要加强和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能够掌握诗歌真正的精髓,到了快下课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朗读诗句,带领学生体会诗句的具体意境。
3.促进教学评估方式的多元化。想要培养出真正的素质人才,就要保证教学评估方式的多元化,从多个方面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水平都体现出来。在考试时,语文考试应当和英语考试一样丰富,不仅包括笔试,还要有口语朗诵、现场答辩等考试,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朗诵能力,让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
关键词:中学体育 教学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93
一、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中学生体育知识匮乏,对体育的认识不足。当前中学体育理论课受重视程度不高,通常理论课教师都会讲授一些国家、国际体育新闻,而忽视讲授体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体育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等,导致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2.中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不足直接导致缺乏兴趣。学生不能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不能感受到体育带给人们的快乐,所以不会对体育产生兴趣。
3.中学生运动负荷量严重降低,缺乏体育锻炼。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度严重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能力。这不仅会影响到体育教育的进程,也将严重影响中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影响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1.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从而忽略体育学科教育。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压缩体育教学课时数,随意变更教学计划,体育长期处于边缘学科,这对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学生的身体素质。
2.教学方法古板、乏味。许多中学体育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教师是课堂的最高判官,忽视了学生的体能动性,这样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违抗心理。
3.体育场地受限、体育器材匮乏。部分地区由于体育场地受限、器材匮乏而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无法正常学习,久而久之,既降低了他们的活动能力,也让他们丧失了对体育课的兴趣。
4.过于注重技能达标,忽视学生的体育态度。部分学校存在考核评价方式不合理的现象,仅仅用技能达标来衡量学生的体育成绩,忽略过程性评价。
5.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有调查表明,约有62.2%的中学教师不注重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使得体育教师的知识面窄、专业知识老化、专业能力不高,对待课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也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质量。
三、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几种策略
(一)改变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
1.采用多元性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工作中转变单调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新的元素,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趣味的体育课程,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快乐愉悦。
2.科学分配教学场地、教学器材。在教学场地不足、器材匮乏的情况下,要科学分配,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使用器材的机会。组织趣味性、竞技性的体育活动,让学生愿意参与其中并能乐在其中。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体育潜能。
3.实施分组教学法,为学生建立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集体中成长。以小组为单位教学,能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使体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有集体感,在学习中发挥自主能动性。
(二)课堂中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
课堂中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可以激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也能够促使学生感受体育学习的乐趣。学生一旦愿意学习体育,能够主动学习体育,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使教学成绩显著提高最终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1.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自愿的学习和锻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中学教育中渗透快乐教育,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对于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针对不喜欢体育的学生,教师应当多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分析他们不喜欢体育的原因,从而因材施教,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开展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1.中学体育教学中可将体育教学情境故事化,在现有的教材下,布置一个优秀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乐在其中,将也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让课堂气氛轻松愉悦,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将乐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
2.教师应当统一学生的身心活动和思想教学、教材知识。开展情境教学,课堂中为学生建立多种情境,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融入到教学情境中,进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体育课堂的快乐和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达到创设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更新知识储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在中学体育课堂中占主要地位,日常教学活动中的讲解和引导都离不开教师。所以,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学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高低。我国中学体育教育的整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目前,我国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并不是很高。部分地区还存在非体育专业教师兼职体育教学工作的现象,这也使我国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缺少创新理念。
有调查表明,一半以上的体育教师不注重专业知识的提升,一味地吃老本,因此导致教学观念陈旧,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一味地用陈旧的方法处理问题将导致教师无法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科学的指导,很难调动中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对汉语的发展和继承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着学校缺乏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视、教师素质有待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克服上述问题,提高汉语言文学教育质量呢?
一、明确教学目标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只有在目标的指导之下,才能更好地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制定同教学的开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要想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首先必须要做的工作就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度一方面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
二、强化“对话”观念的实施和落实
对话”是后现代教学的核心内容。在课程与教学层面,对话的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尊重、理解自己的人性差异,从而学会区分所学文本的差异性及文本中所描述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因此我们要鼓励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性差异,鼓励学生的语言艺术、文学、科学和社会学进行自我提高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对文中的内容进行“对话”。后现代教育重视对话中的语言运用、达成理解、思想观点的融合,尊重人性及其个别差异,解释创新、平等关系的观点,体现了教育人、民主平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三、更新教学计划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计划主义。计划主义指的是在开始行动之前,需要明确计划,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随意更改。实际上,这属于一种独断,而且缺乏灵活性。它导致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灌输式教育,具有被动型,教学效果不明显。汉语言文学中的内容种类很多,艺术性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其特色,教师应该坚持后现代教育理念,适当的更新教学计划。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灵活,保证教学计划与具体教学过程相适应。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计划是教师与学生、教科书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合作、互动的学习计划。
四、教学方式创新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其中有小说、诗词、散文等。如果教师单纯的讲解相关的知识,学生在理解含义时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必须要结合汉语言文学的特点有效创新教学方式。由于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理论课程,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采取非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创新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其一,应用信息技术,由于很多汉语言文学知识是比较枯燥乏味的,而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把图像、声音集中到一起,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其二,采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积极的互动,共同合作,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除此之外,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能够互相了解,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认同感,更好的促进教学工作,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强化实践意识
虽然汉语言文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是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能只灌输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强化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师可以在授课时增加互动,也可以安排学生随机进行口语训练,例如在规定场景内进行自由表演等。通过实践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充分地激发出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同时还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将理论和实践妥善地融合到一起。另外,还可以举办演讲、朗诵等活动,通过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效果。
六、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也是遵循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只注重教会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分析文章总体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内容,有时候教师会相应拔高文章中所体现出的思想观点,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安排的教学内容,不需要费劲思考文章所透露出的思想内容与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若实在理解不了就选择“死记硬背”的方式,缺乏教学的人文主义关怀,与时展需求相背离。另外,人文素质教育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制约,很多年青人对物质的追求多过于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是非观念、功德意识淡薄,个人主义盛行,性格冷漠,道德感缺失,这主要归结于社会、学校、家庭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与提高,面对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来改善人文教育现状,提高人文素质。
七、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视。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改变传统的试卷考试的评价方法,加入实践能力考查、思维能力考查和创新能力考查的内容,确保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评价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其次,应注重改进选修课程的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确保选修课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八、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可以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际教学水平。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应从教学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与当前教育形式接轨。只有教师具备过硬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使教学境界不断提高,进而实现知识传授、答疑解惑的教学目的,最终确保教学改革的成功。
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研究性的学习思想和终身学习意识,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学计划与教学方式,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借此来产生出新的教学成果,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全面促进和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岑玲.亲近文本加强理解注重实践提高能力DD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参与性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05):15-16.
特别是在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中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都提出更高的要求,语文改革的各个环节都已新课标为导向,重视培养语文综合能力为目标,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全面有序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既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特别是初中语文它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课程。人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收集加工信息能力乃至交际毹力,都将藉此打下一生的基础。而且,初中是人的学识、思想、性格、思维诸方面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故此,初中语文教学的成败至关紧要,而作为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学反思越发显得举足轻重。
实际上,我国的语文教学一直进行着改革,特别是从1978年吕叔湘先生那篇被誉为语文教学界“一声惊雷”的《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发表后,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便以前所未有的声势在神州大地展开。十多年来,在教学思想的更新、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教材的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很有影响的各具特色的教学改革家,使得中学语文教学领域成为我国当前教学改革中最为活跃的地带 。但是,如果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就会发现,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形势还不能令人非常乐观。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说在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各个学校从教学方法,教学设备,教学人员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虽然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师无法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对新课程的认识不够深入,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有失水准,对课堂的驾驭不够娴熟,产 生的一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首先,中考的现实性使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处于两难。家长、学生、学校、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分数的困扰,特别是教师他们的教学要紧密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换句话说就是要为考试服好务,例如:就语文阅读而言,现在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由于中考试题现代文 阅读材料取材于课外,课内现代文已经不再是试题直接的选材的 内容,因此对语文课本中的现代文的重视程度被弱化了、淡化了,甚至有的老师说“中考不考课内现代文,学不学关系不大,只要学好了文言文就可以了。”对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转而想通过做大量的现代文阅读训练题来实现。试想:学生头脑中没有老师结合课本现代文教学传授的阅读知识、阅读方法做基础,学生头脑中没有各种文体的经典、样板文章,学生怎么会由已知到未知,又怎么会举一反三?胡子眉毛一齐抓,遇到啥题讲啥题,结果只会事半功倍,累蒙了学生,急坏了老师。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形式无实效的被动应付,新课改实施后,许多新的理念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发生了许多变化 ,但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那就是许多老师并未真正去探究那些名词、术语的真正含义,而是望文生义,做起了许多有形式、无实效的应付性变革。一说到阅读,大家就争先恐后地谈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谈到教学方式的变革,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等词语在课堂上大量使用,课堂 热热闹闹;一谈到小组互助、谈论,就要拉开桌子,课上适时穿插几句“小组讨论讨论” 就完成了;一说到学生个性的培养,就引导学生谈个体感受,完全忽略了作者和文本。等等这些都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全面有序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那么,如何借助课堂教学大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呢?这也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一,突破中考的局限性,敢于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如教学朱白清先生的《春》时,我们就组织了有关“春”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谚语、诗歌、文章等。从而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春”的体验,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系列的纵横联系,多方扩展,学生的思维多向性、深入性都得以培养,课堂教学低下的状态得以改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靠的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充满生机与括力创新。语文定会因注入“活水”而变得丰富多彩。
第二,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不是“教书匠”,在新时期教师所充当的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更是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的研究者 。对在教学情境 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最佳的处理办法。不断审视自己在社会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设计自己的 教育教学行为。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如果你不想让上课变成一种单调的乏味的义务。能给你 的劳动带来乐趣的话。那么你必须要从事教育教学的研究 。以人为本。就是要使人发展 。教材中与人的思想、感情、品质、意志、心理、世界观、价值观、行为准则与习惯养成有关的课文很多。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行为品质教育、心 理健康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寓于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参考书目:
1语文知识的重新开发[J].语文建设,2009,(01):13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语文教师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古往今来大量的事实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潜能、实现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我在开始导入时就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生在世,不去苏杭游览一趟,实为一大憾事。同学们,你们去过吗?”同学们说:“没有。”接着我又问:“同学们你们想去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想”。等同学们的话一落,我立即接上他们的话说:“那好,同学们,今天咱们就带上自己的好心情去苏州园林走一趟,欣赏一番苏州园林的美丽倩影。”于是,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进入了这一课的学习。
二、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各个层次的学生。对于“优生”我们要随时注意其心灵动态,要求在学习上精益求精,不放过每一次小小的失误。告诫其必须谨慎、谦虚、奋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对于“学困生”则要打着灯笼找优点。找出造成学困的主客观原因。大多数学困生则是因为生活细节上造成的马虎、大意、不专心、不用心等等,这就要求要个别谈心交流,充分肯定其优点,有时甚至还要说点善意的谎话进行赏识教育,使他们产生自信心,以促进其进行勤奋学习。同时还可以设立各种奖项,如进步奖、书写优秀奖、演讲能手、故事大王、作文高手等,全方位的大面积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勤学、乐学,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授之以渔
作为语文教师,在接任新班时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他们语文的综合能力,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务必要做好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自主性。其中,课前的预习习惯非常重要,强化课前预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它可以使你及时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准备好听新课必须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水平与笔记水平。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有心理优势,而且自己查工具书积累的知识不易忘记,长期坚持自觉预习的学生,语文成绩进步大。课后及时复习是记忆规律的要求,是学困生查漏补缺的良方,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每次的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往往是占很大的分值。它不仅有现代文的阅读,而且有文言文阅读。因此,教师必须要在平时的课堂中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要包讲或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应该做到“三多三少”——即多读书少做题、多感悟少分析、多积累少讲解。另外还要培养学生读书兴趣,要把读书变成学生本身的一种需要。
3.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细心观察、勤思考、勤练笔的习惯。只要做好了这一点,就能解决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问题。有人曾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观察到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的奥妙。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有新意的景、物、人、事都用随笔记下来,思考整理,写成周记或日记,日积月累,写作的素材就多了,学生也就不会怕写作文了,写作的兴趣也就自然被激发出来了,这时距离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这一目标就不远了。
四、重视课外活动
新课程规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总结规律外,还要重视课外活动。因为开展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有利于激发兴趣,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培养能力。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要实现多样化,比如可以组织“诗歌朗诵会”“演讲赛”“辩论赛”……等等,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示,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陈汝盛.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当代教学论坛.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