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消费现状

农村消费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消费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消费现状

农村消费现状范文第1篇

1. 我国农村群众文化消费现状

1.1我国农村文化市场逐渐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经济收入水平越来越高,许多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部分群众正向着小康社会水平发展。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占比也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向农村市场涌入,农村文化经营单位越来越多,且从业人口和营业收入不断增加,整体文化市场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农村群众文化消费内容越来越丰富,需求得到较大满足。

1.2消费支出增加且消费行为转变

我国农村群众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极大变化。过去农村收入大部分用于物质生活消费,很难挪出资金用于文化消费。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支出占比越来越大,占家庭开支比重越来越高。同时,文化消费行为也有很大转变,除传统的文化形式消费外,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涌入,且随着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电视、广播甚至互联网、电影均称为农村群众文化消费行为的一部分[1]。

2. 当前农村群众文化消费面临的问题

2.1公共文化基础建设较落后

就当前农村群众文化消费问题分析,其较为基础的问题之一,即农村公共文化基础建设较为落后,无法满足群众越来越丰富的文化消费需求。虽然我国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建设上的投入越来越大,但发展情况仍不乐观。体育锻炼场所和文化活动室仍未建设到位,且在建设后的维护管理上力度不足,造成其利用率极低,实际作用不大。

2.2文化消费支出少且形式单一

农村群众文化消费情况虽有很大改善,但整体来看,其文化消费支出仍相对较少,且消费形式较单一。许多农村消费观念仍较落后,除必要的家庭开支外,余钱均存储起来,用于文化消费情况极少,且消费形式极为单一[2]。大多农村群众仍以电视作为主要的娱乐方式,部分群众使用互联网进行娱乐放松,户外的集体文化活动参与度仍不高。

2.3不良文化消费发展严重

基于较差的公共文化基础建设和相对落后的文化消费观念,农村群众的文化消费形式存在诸多不良文化消费习惯,黄、赌等不健康文化消费形式盛行,造成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受阻,影响下一代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封建迷信文化发展仍较严重,许多群众主动参与到算命和巫医消费行为中,造成不良文化消费发展严重。

3. 农村文化消费问题的有效策略

3.1改善农村群众文化消费环境

面对农村文化群众消费现状中的诸多问题,要想实现相关问题的解决,应首先改善其消费环境。加强农村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体育锻炼场所、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剧场等,加强对农村文化基础建设的管理,保证其良好维护[3]。同时,强化资金投入,从政策上鼓励农村文化服务团体建设。多开展免费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创建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

3.2提高农村群众文化消费能力

应提高农村群众文化消费能力,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入手。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其在文化消费上的能力也就相应增强。应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建设和发展,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实现群众文化欣赏能力和未来收入能力的提升。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3.3强化农村群众文化消费意识

强化农村群众文化消费意识,应首先对农村群众的文化消费习惯进行有效引导,消除不良习惯,引导其文明消费、健康消费,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同时,结合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和喜好,为其提供更加多元化且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既提高群众的文化修养和欣赏能力,还能极大激发其在文化消费上的意识。

农村消费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吉林省;农村社会保障;农民消费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投资增长过快,使得国内产能过剩,无效供给增加,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从而导致经济波动增强。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只能靠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增加消费以拉动内需便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务实之举,因此,启动消费,扩大内需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尽管中央银行多次降低利率,但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依然增长缓慢,居民的储蓄却节节攀升,究其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特别是农村还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在消费时还存在着后顾之忧。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的比重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吉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启动农民的消费对吉林省经济的全局发展起着十分关键性的作用。

一、吉林省农村社会保障现状

1.农村养老保险。吉林省从1993年在部分县市开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贯彻执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最初的几年里,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存在投保人数增长缓慢等问题,总体上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初随着进城农民工的增多,吉林省从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出发,明确用人单位要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农民工参保并履行缴费义务后,可与城镇企业职工一样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至2009年底全省各地已全部出台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但是到目前为止保险人数增长乏力,后期还有大量工作需要落实。

2.农村医疗保障。吉林省自2003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7年在全省全面展开,使全省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有所缓解。2009年,吉林省的新农合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新农合管理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迈进,参合农民住院报销封顶线,由3万元提高到4万元,有的县(市、区)提高到了5万元。由于各级政府的财力状况和农民收入增长有限,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及农民个人筹资水平都有一定困难。

3.农村社会救助。目前,我省农村社会救助包括传统的救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临时救济。救助对象为农村的五保户、困难户和其他生活困难群体。截至2008年9月底,我省共有农村贫困人口100万左右,农村低保年标准为767元,不足农民人均收入的五分之一,救助标准低,低保对象生活仍很困难。

二、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农民参保意识淡薄。由于传统的家庭养老的习惯,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意识不足。

2.原有农村养老保险属完全储蓄型模式,缺乏必要的保障和激励机制。随着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资金积累越来越多,以县为单位的分散管理形式不仅会增加基金被挤占挪用的风险,而且,投资形式单一,缺乏保值增值有效途径,特别是难以抵御通货膨胀的侵蚀,必然使养老保险基金“缩水”,未来保障能力大打折扣。因此,农村养老保险受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在通货膨胀率较高而增值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降低,退保现象增加。

3.农民实际收入水平不高,用于养老保障能力有限。近年来,我省粮食产量增加,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但纯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实际增长幅度较小。农民的现金收入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和购置生产资料后所剩无几。

4.我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低,对农民养老保险没有负担能力。我省自2004年免征农业税以来,村级的收入只有财政的转移支付,村办企业寥寥无几。全省大多数村集体,除去用于社会优抚、社会救助和维持自身运转外,几乎没有能力为养老保险提供资金补充,集体经济组织很难担当起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所应扮演的角色。

三、吉林省农村消费支出现状

1.消费能力与消费结构层次低。在吉林省居民消费结构中 ,恩格尔系数较高。如2009年吉林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0%,这说明在食物消费方面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比重较大。由于农民收入有限,农村发展落后,没有相应的消费场所与服务,使得农民用于教育,服务,娱乐等方面消费比例很低。

2.消费心理谨慎。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偏低,为了躲避风险,大多数农村居民都是把收入攒起来,同时受传统消费观念和习惯的影响,以及对未来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农民的消费心理普遍较为谨慎。在农村,许多农民保持“量入为出”的勤俭节约型消费传统。

四、吉林省农村消费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农民收入水平的约束。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吉林省所在的东北地区在解放后曾一度成为全国最富有的地区。但改革开放后东部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东北逐渐失去领军地位,现在甚至已成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收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生活消费水平。

2.传统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的制约。中国农民自古就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而且中国人历来就有先储蓄后消费的习惯,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这些严重制约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3.农村基础设施和薄弱,限制农村消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消费条件不健全。农民购物难、饮水难、行路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

4.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限制农村消费。目前我省农村社会的保障制度还相当薄弱。统计数字表明,我省农村社会保障率仅有3%,养老、医疗、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时刻困扰着农民,影响农民的消费能力。

五、相关建议措施

1.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1)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政府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本着鼓励参保、多缴多得的原则,对参保人给予适当缴费补助。可实行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相结合的模式,个人账户养老金为账户存储额除以计发月数,基础养老金由国家和各级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确定。基础养老金要适当调整,个人账户可转移、可继承、可衔接。

(2)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要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重点是各级政府要适当提高补助标准,科学调整补偿方案,提高报销起付段和报销补偿比例,扩大门诊大额慢性病补偿病种和补偿比例。抓紧门诊家庭账户向门诊统筹过度。搞好新农合与医疗救助的衔接,帮助农村困难群体解决看病难问题。

(3)完善农村救助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强化地方政府职责,足额落实资金,合理掌握标准,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解决好农村居民最低保障对象、五保供养对象、在乡重点优抚对象的困难问题,提高他们的补助标准。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确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伍军人等优抚政策,要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大农村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4)增加投入,保障支撑能力。与城镇相比,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还远远不够。为此,各级政府要把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补助力度,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不断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倾斜,从而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尽快提高农村富裕程度和农民生活水平。当前应重点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方面投入。

(5)强化宣传,提升对农村社会保障认识。社会保障意识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各级政府和组织也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和手段,改变农民的陈旧观念,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全面提高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意识。

(6)从长期来看社会保障的支出来源于经济的发展成果,经济的发展在于人力资本的投入,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从根本上来讲应该加强教育的投入,据统计2008年,吉林省在农村教育上的各种投入有35亿元之多,在未来的几年内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

2.促进农民消费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1)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各级财政设立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和推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并开展政策性信用担保试点。通过财政贴息、投资参股等形式扶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大幅增加农业补贴。

(2)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扩大生活消费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应抓住农村青壮年返乡的机会,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投入,继续强化和改善农业物资装备基础,抓好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兴修农村水利,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沼气建设及垃圾治理等问题。加强煤气,自来水的覆盖情况,让农民生活无忧。抓好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能就地就近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幅度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扩大覆盖范围,完善保障对象界定办法。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养老保险的转移和接续。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为农村居民提供城乡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减少农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增加农民扩大消费的实际能力。

(4)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创造客观条件。加强电网,宽带,无线信号接收器等通信硬件设施,让农民有购买的热情,加强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积极推进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建设和连锁经营,提高流通效率。结合农民自主创业的需要,鼓励农民开办日用品零售商店或超市,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1]尹阳娜.社会保障、消费与内需[J].2006

[2]贾小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拉动农村消费需求增长[J].财经科学.2004

农村消费现状范文第3篇

20__年,__市的农业人口为64.5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82.9%,是__市当前最大的消费群体。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显著增强。“十五”时期__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1.4,根据农村住户百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居民“十五”期间的消费支出增副分别是:食品消费支出7.7;衣着支出为5.54;居住支出为9.0;家庭设备支出为1.36;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为9.10;医疗保健支出为21.12;交通和通讯支出为34.33;其它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为3.34。总的来看虽说是程上升区势,但消费起点还是比较低,20__年,__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493.7万元,其中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44369.9万元,人均消费仅为1985元,与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5153元相差3168元,市场有效需求明显不足。

二、制约__市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村收入增长减缓。自改革开放以来,__市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也逐年增加,特别是20__---20__年这段时间里,农产品的价格普遍看好,农民收入比较稳定,对家电、建材等大件消费品的需求较强烈,农村市场稳步发展。但从20__年开始,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20__年以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农民收入大受影响。收入增幅连续几年回落,直接影响了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减弱。

2、消费观念比较落后。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在逐渐改变。但在农村,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量入为出”的传统生活方式,“攒钱养老”、“积累为后”的消费心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态度普遍存在,电风扇、电视机仍是农户家中主要耐用物品,对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购置持谨慎态度。而农村婚丧喜庆舍得铺张浪费等旧习惯还相当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消费环境仍然较差。据调查,目前__市农村居民家庭已购的大件物品中不少处于闲置状态,原因是农村的基础设施不配套。主要表现在:一是电力供应跟不上,电压不稳定,二是大部分农村没有自来水,用水不方便,洗衣机的使用受到限制,三是广播电视信号比较弱,收听、收视效果差,四是交通、道路建设滞后,商业网点乡村设置不方便,五是服务网点少,维修不方便等。

4、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表现在农村市场秩序不好,农民对购买商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心有余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也是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

5、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得不到保证。据调查,不少企业拿城市需要的商品来供应农村市场,有些生产企业和流通组织将库存滞销积压、长期卖不出去的商品向农村推销,致使商品的生产和供应与农村需求结构严重错位,已成为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开拓的一个障碍性因素。

三、开拓__市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对策

1、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农村市场销售滞后,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民的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农民收入不提高,整个市场就像无源之河、缺水之海,流动不起来。当前,一要解决农产品收购问题,抑制农产品价格下降,农资价格过快增长,保证农民增产也能增收。二要增加对农业的有效投入,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引导农民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三要鼓励农民发展非农产业。发挥乡镇企业解决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消费自然就会活跃起来。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除政府增加对农村的水利、电力、公路、通讯等投资外,可鼓励农民投资办企业,搞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产出效益。

3、市场建设和基础设施要配套。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市场和批发市场,要以本地资源为依托,集中本地农产品,形成以城镇为中心,以专业批发,以农村集贸市场为依托的辐射网络。另一方面加速培养土地、人才、金融、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提高农业市场的应变能力。

农村消费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村 农民 生活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通过许多方面体现出来,尤其是农民在新时期所形成的消费模式。吉林省农民消费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与全国地区有着共同特点,但由于本地的民俗习惯、民族分布,经济状况,地理位置等因素有着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显著特征。当前,吉林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吉林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特点

1.消费结构层次较低在居民消费结构中,恩格尔系数较高,如2007年吉林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0%,这说明在食物消费方面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比重较大。同时农民用于文化教育方面的消费也较低,只有个别家庭因为有子女考上大学使得教育投入成为家庭消费的最大支出。服务消费比例较低,农村居民大多对服务消费的接受程度较低.这一方面是受收入及第三产业发展较慢的客观原因所限,另一方面是受农民传统持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很多服务消费都采取了自给自足的方式加以实现,如搬家服务、保姆、钟点工、商品速递等服务在农村很少见。

2.不健康的消费方式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中还有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赌博消费、封建迷信消费和人情消费等。吉林省许多农村地区仍然有赌博现象存在,打麻将、推牌九等具有赌博性质的娱乐项目已成为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他们消费支出的一个重要项目,尤其是在秋收后及春节期间更加盛行。封建迷信在广大农村仍十分盛行,很多农民四处花钱找“先生”、“大仙”看病免灾、算命看相、看风水等。 再有就是人情消费,农村人情消费一直居高不下。人情消费的名目、种类繁多,价码也越来越高,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结婚生子,考学过寿,乔迁和丧礼都需要礼金,使部分农民不堪重负。

3.消费时段集中

在吉林省所在的北方,由于在秋收后农产品才能变成现金,农村消费呈现很大的季节性。生产资料消费主要在春耕之时,而生活消费大部分在秋收之后。另外,在平常时日,农民普遍比较节俭,只有到重要节日时会选择集中进行消费。例如,春节、国庆节等是农村集中消费的时段。在集中消费时段内,肉类、烟酒类、礼品类等消费金额巨大,占农村居民全年消费比重的大部分。

4.消费方式趋同

农民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与模仿意识,个性化消费少,同村、同乡消费方式大致相同。农村属于熟人社会,购买商品受“口碑”影响较大,在购买家电、摩托车、农用车等大件商品时,模仿消费现象比较普遍。同时农村消费者把城市尤其是县城,当作消费潮流的风向标,积极模仿城市消费。牛奶、可乐在农村的迅速普及,追求时髦的穿着打扮,都得益于农村对城市的模仿效应。

5.消费心理谨慎

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偏低,为了躲避风险,大多数农村居民都是把收入攒起来而不用作消费,同时受传统消费观念和习惯的影响,以及对未来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农民的消费心理普遍较为谨慎。在农村,许多农民保持 “量入为出”的勤俭节约型消费传统。

二、 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分析

1.农民收入水平的约束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吉林省所在的东北地区在解放后曾一度成为全国最富有的地区。但改革开放后东部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东北逐渐失去领军地位,现在甚至已成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收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生活消费水平。

2.传统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的制约

中国农民自古就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尤其是经历过战争和经济萧条期的老人们,更是过度的节约。而且中国人历来就有先储蓄再消费的习惯,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这些严重制约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另外,东北人好讲究爱面子,所以在重大节日如新年婚嫁时都很铺张讲究排场,这样就又会导致浪费,使后期消费动力不足。

3.市场化不足

由于我国农村市场没有完全打开,形成独立的经济体系,企业在农村居民消费方面获得的利益比较少,所以生产型企业没有把农民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群体来生产适合农民生活消费的产品。同时由于运输渠道,销售渠道的不健全,产品售后服务不到位,导致农村消费困难化,致使农村居民消费热情不高。

4.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薄弱,限制农村消费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消费条件不健全。农民购物难、饮水难、行路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如与生活相关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不仅抑制了农民对水、电、气等商品的消费,也严重制约了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和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在农村的普及。广播、电视、通讯、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对手机、电脑等大件耐用品的消费意向很弱,阻碍了农村新消费热点的培育。

同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一般只覆盖城市范围,在农村社会的保障制度还相当薄弱。统计数字表明,农村社会保障率仅有3%,养老、医疗、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时刻困扰着农民,影响农民的消费能力。

三、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完善农村消费结构的措施

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消费模式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科学、健康、现代的生活方式仍然没有充分展现出来,与城市社会化程度高、生活质量高的生活方式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农民消费模式的落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需求的增长,进而制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的要求不相符,所以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

1.贯彻党的基本方针,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奠定物质基础。目前,农业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想使农民增收必须在农业上做好文章,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走精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道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此外,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对于进城务工,应简化农民跨区就业和进城的手续,妥善解决进城民工的工资待遇、劳动保障和子女教育问题。对于吉林省来说朝鲜族人口较多,且与日本韩国比邻,出国务工的人口很多 ,应积极开展区域性劳务合作,规范组织劳务输出,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转移。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才能使农村经济步入良性发展,使农民收入切实增加。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以村为单位组织农民学习生产、生活、文化等相关知识,开展有创新,有意义的休闲活动,把农民的注意力转移到丰富的精神生活中去,全面提高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为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夯实思想基础。

3.鼓励生产企业面向农村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农村市场有效供给

搞好对农村市场预测和市场调查,特别是要注意调查农民的消费目的、消费水平、消费环境、消费倾向和消费要求等因素,鼓励和支持企业面向农村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生产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需求的消费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做到简单实用、操作方便、价格低廉,专供农村市场消费。把农民的注意力集中到产品上来,以提高消费水平。把向农民提供商品和提供服务结合起来,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在农村设立售后服务网点,对设立的维修网点给予税收等优惠扶持政策。

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后顾之忧,为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提供制度保障。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户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限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逐步提高社会应负担的比例,彻底使农民摆脱“小病不用看,大病看不起,重病只等死”的状况。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使农民老有所养,解决后顾之忧。完善贫困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扶贫规范化和制度化。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创造客观条件。加强电网,宽带,无线信号接收器等通信硬件设施,让农民有购买的热情,加强煤气,自来水的覆盖情况,让农民生活无忧。

虽然在目前看来,吉林省农村消费水平还处于相对低下的阶段,但通过采取必要和正确的措施,农村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只要我们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消费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沿,我们就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范剑平 刘国艳:我国农村消费结构和需求热点变动趋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1)

[2]张锦梅 方 天:政府在农户消费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农村消费现状范文第5篇

1.调查目标市场的农村经济现状首先,收集目标市场(县、乡或镇)的概况,包括其范围内的自然状况,例如其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例,人口数量和结构,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结构,有何特长及优劣势,宏观发展方向等。其次,调查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包括第一产业GDP增长趋势,第一产业各行业产值的构成情况,并分析各行业的变化情况,对比发达地区的同类指标,得出存在的差异与发展方向。

2.调查农业生产电力及相关能源消费现状电力消费状况。第—产业各行业的用电量及增长速度,第一产业用电量变化特点及其原因,电力消费特点——典型日负荷特性等。与电力消费相关的能源消费现状,了解在农业排灌、田地作业、收获机械、农产品的储藏、加工、保温、畜牧作业、渔业生产等多用途中,各种能源的主要用途。例如某地区柴油主要用于田地作业及收获机械;煤炭主要用于温室及畜牧作业场所的采暖和保温加热中,汽油主要用于农产品的运输机械,电力主要用于照明、排灌、加工、畜牧、渔业生产中的各种用电设备中。同时了解能源消费的特点,如数量、结构、品种、单耗的变化情况。

3.研究农业生产电力需求了解特定地区的农业发展规划与发展潜力;分析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趋势;作出农业经济发展分析与电力需求预测。研究第一产业电力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农业生产用电量增长趋势分析;负荷特性变化趋势分析,根据电力市场调研预测电力需求。

4.制订竞争策略和市场开拓措施第一产业的竞争策略首要步骤是进行农村电力市场的潜力分析。如农业生产中电力市场的潜力;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带来的潜力;电价降低带来的用电潜力;电能替代其他能源的潜力等,开拓农村电力市场的措施。结合地区特点,制定适宜的农业电力市场的开拓策略,通过技术、经济、法律、管理等多种手段大力推进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加快农村电网的改造,利用技术手段降低损耗;加强用电管理,降低农村电价,加强峰谷电价的宣传,大力推进农村峰谷电价,以优惠的用电政策,扩大电力销售;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服务等。

二、电力在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领域的竞争策略

1.调查第二产业目标市场的经济状况在国家连续多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我国加入WTO的形势推动下,宏观经济继续趋好,整体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工业增长速度快,工业企业效益显著提高,2002年1—9月第二产业GDP与上年同比增长10.0%,第二产业依然是带动整个经济保持较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主要特点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成为带动内需、拉动工业生产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二产业的投资增长幅度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冶金、化工、机械和轻工业投资增长率都接近或超过50%,一些高耗电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恢复了活力。

2.调查第二产业生产电力及相关能源消费现状电力在第二产业中主要用于动力、照明和加热炉。用能比重较大的行业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原煤的比重偏大,电力比重并不高,热力的比重较大。在同一城市、同一时间的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调查中,电力占9.5%,列居第四位。这一部分用电量在电力企业总售电量中占57.9%。调查本行业内分类结构的能源消费特征,及电力典型日负荷特性等。同时了解能源消费的特点,如数量、结构、品种、单耗的变化情况,分析能源市场中价格变化对产业内能源消费市场的影响,如煤炭价格的波动对电力市场的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就有利于电力终端能源消费市场中份额的扩大。

3.制定竞争策略(1)了解特定地区的第二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地区内第二产业概况,第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等。(2)调查第二产业电力及相关能源消费现状;本地区第二产业用电状况;第二产业用电特点;第二产业电力消费结构现状;第二产业分地区用电现状;第二产业用电及负荷特性等。(3)分析第二产业分行业用电需求现状。(4)分析第二产业用电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如从工业经济结构和用电结构分析、从工业大户分析、从产值及产品单耗变化分析、分析经济发展与用电需求的相关性。

三、电力在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领域的竞争策略

1.竞争态势分析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商业物资供销仓储、邮电通信、宾馆饭店招待所、房地产、公共事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教育文艺广播电视、国家机关、金融保险、科研综合技术服务及其他。

2.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1)调查分析特定地区的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及特点。(2)第三产业电力及相关能源消费现状及特点分析。分析本地区第三产业电力消费现状;分析负荷特性(当年年负荷特性、典型日负荷曲线、主要行业负荷特性分析);第三产业电力消费的主要特点;电力在第三产业能源消费中的地位和作用。(3)第三产业电力需求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三户业经济结构与用电结构比较;第三产业经济增长速度与用电增长速度比较;第三产业经济发展与用电量的相关性分析;典型大户经济增长与用电需求关系分析。

四、电力在城乡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领域的竞争策略

1.竞争态势同前面的市场调查一样,同一座城市,同一时间,电在城乡生活消费能源的构成中占8.3%,列居第四位,这一部分用电在电力企业总售电量中占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