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质量教育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职业指导教育;质量;提高
职业指导教育是职业院校所开展的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为事择人,为人择事,使社会事业和个人才智得到圆满发展之机会”,最终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可见,职业指导教育不仅和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而且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息息相关。为促进职业院校职业指导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1.提高职业指导教育的认识
“职业学校应深刻认识职业指导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工作环节,加强职业指导工作是当前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方向性的举措”。为进一步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学校首先应该提高认识,站在推进国家建设和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对待职业指导工作,把它与国家发展和学校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同教育改革的大局联系起来,给予它足够的关注和热情的支持。为此,学校应为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工作建立常设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和职能,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同时,还需要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只有资金到位,确保必要的经费开支,才能有效地进行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才能让学生接受到较全面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从而真正保证职业指导工作各项具体任务的完成。
2.加强职业指导专业队伍建设
“建立系统、高效的职业指导机构和队伍,是做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是保证职业指导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是当前职业指导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工业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实践来看,从事职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的人员,大都接受过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知识的培训,并且是在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的。目前我国各学校缺乏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有关工作人员对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还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缺乏有效的评价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难以成为学生职业教育的主要指导者。所以我国应完善职业指导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加强职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培养和交流,从而提高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3.推动职业指导教学模式创新
职业指导教育较之职业技能教育具有很强的特点,如果一味沿袭甚至照抄照搬理论课的教授模式,很难达到应有目的。因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吸收与创新、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符合自身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传统的讲授法成本低,节省时间,可有效传递大量信息,但学生参与少,个别差异难以兼顾。应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当下需求的新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并转化为能力,最后经过反馈不断得到修正,使职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实现,使学生的能力达到理想的状态。通过网络化教学,拓展新的教育平台,打破教育时空界限,丰富教育手段、途径, 有利于个性化指导服务体系的建立。
4.构建全程化职业指导教育体系
全程化职业指导教育模式,贯穿于学生教育全过程之中,贯穿于学生职业生涯和人才规划之中。因此,学校要从入学前的招生咨询开始,展示职业指导链条,指导学生及家长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素质来选择专业;从新生入学伊始,就要把职业指导教育提上教育日程,纳入教学计划,并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做到因时施教、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比如,一年级理论讲授,应帮助学生完成各自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重点是树立学生的职业观念。二年级应着重指导学生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人际交往和对职业的适应性。主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和就业能力、技巧的教育。实习阶段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实践,帮助学生完成求职择业过程,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最佳时期,应侧重于就业技巧等方面。主要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制度和不同性质单位的用人制度信息,掌握求职技巧,调整择业心理,培养创业的精神等。
5.加强职业指导与职业道德融合教育
职业指导应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全面的发展,其最主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掌握职业技能。在社会转型期内,职业道德作为直接作用于社会行为的特殊意识,具有其他道德不具有的社会现实性和具体性。尤其是在当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有待进一步塑造,职业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高度认同的社会秩序和人们基本的职业道德尚需建设和加强的时候,通过教育,尤其是专门的职业指导教育,使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就显得尤为迫切。职业道德教育必然成为职业指导基本的、核心的内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职业指导教育,促进学生职业道德正常形成和健康发展,进而帮助学生逐步成长为能够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从业者。
6.化解学生职业理想与择业现实教育的矛盾
职业观是人对职业的根本看法,是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在职业生活中的反映,正确的职业观最终将映射到学生个人的职业理想之中。职业理想体现着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人生道路具有指导作用,但是理想和现实之间往往由于种种因素造成不可控的落差。所以在职业指导教育中要指导学生在择业时从自身素质、能力、学历等实际条件出发,找准适合自己的岗位,既要考虑主观愿望,又要考虑社会需求实际。逐步使学生树立“先求生存,再谋发展”“不唯对口,用所长”的现实的就业理念,把解决生存问题作为就业的首选条件,只要自己的职业能力能够适应其职业需要,就不要错失良机,在步入职业岗位后再逐渐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理想。
7.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结合个人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规划未来职业发展历程,考虑个人的价值、智力、兴趣以及优势和阻力,进一步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通过对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尽早使学生确定职业目标,清晰界定职业发展的区域范围,厘清职业定位,保持正常的职业心态,避免职业选择和技能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增强学生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的自我调整能力。另外,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能对学生自身起到自我激励和约束作用,激发自身不断为实现各阶段职业目标和终极职业目标而奋斗。所以,只有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职业院校学生认识到对自己进行科学合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因此,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要有效避免课堂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演变为空洞的说教。
8.大力开展自主创业教育
[关键词] 高等艺术教育 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必要性 思考
引 言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文化的传承是需要多重途径并行作用的,艺术就是其中一个分支,对于丰富文化形式,提升文化魅力,弘扬文化精髓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正如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教育应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艺术对于个人来讲,也可以塑造人格,净化心灵,同时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提高人们的修养,陶冶人的情感,鼓舞人的进取精神乃至提高人们的气质。高等艺术教育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一直为社会所重视。但目前高等艺术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持续发展。但目前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的培养体系一直都是“各自为政”,包括影视、音乐、美术、舞蹈等各方面的人才都没有一个严格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尤其在高等教育扩招背景下,高等艺术教育更是几近泛滥之势,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开始开设艺术教育。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约有597所高校开设了不同类型的高等艺术教育,包括比较传统的表演、美术、戏曲等,同时也涵盖了许多新生学科,比如设计艺术、广告设计、媒体艺术、文艺展演等,已经实质性地发展成多学科专业并行相互融合的态势[1]。其实,在目前这个社会中,高等艺术教育日益“走红”并非偶然,而且具备很大的必然性,一是因为艺术教育的名字比较好听,容易招来生源;另一方面,艺术教育的大部分专业相对于工科、农科来讲培养成本比较低。但是招生学校的多样化,招生规模的膨胀化,其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保证却没有一个系统的标准,因此导致目前高等艺术教育可谓是鱼龙混杂。为此,建立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制订符合社会主义文化方法方向的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推进艺术教育深化改革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构建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必要性分析
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依赖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可以说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规模标志着这个国家的平均教育水平,而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才真正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教育实力[2]。高等艺术教育也不例外,并不是说我们的招生规模扩大了,专业多了就代表我们的质量提高了,而是要看培养的人才是不是可以满足社会需求,是不是可以促进人自身价值的最大限度实现,以及高校自身的科研成果质量、社会服务质量等方面。所以很多人说,高校这个作为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储存知识的殿堂,正在逐渐走向社会发展的中心,其人才培养质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要想实现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就必须要制订统一的参考标准,比如学生毕业后英语的水平、计算机的水平、思想道德方面的标准、个人业务知识的程度、审美观、人生观、世界观是否健全等等。否则,我们不同学校开展高等艺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没有一个标准,那就只能是各自根据各自的情况来培养,有什么老师就开什么课,有什么条件就教什么学,那这样的高等艺术教育就谈不上什么发展。
关于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设的思考
我们经常在讨论这个问题,就是说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应该是什么样子?什么样的人才算是高质量的人才?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具体可以量化的标准去衡量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标准,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肯定不单单针对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习成绩是不是好,或者是不是取得了什么证书作为标准。而实际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范畴,对于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指标标准建设来说,我们主要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包括人才的学术性标准、职业性标准、人格品德标准三部分[3]。
1.学术性标准的建设思考
不管作为何种专业的毕业生,其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学术研究基础,这是一个人自身专业价值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对于高等教育的最重要标准。尤其是随着目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到来,社会对于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需要高校培养出学术研究能力更强、专业知识更扎实的毕业生。另外,创新在这个时代也显得越发重要,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同时也包括艺术领域,都需要有创新作为基础支撑,而学术研究和专业知识则是创新的基础[4]。为此,有人进行研究还发现,一个人专业知识的多少与其创新能力的强弱有着明显的关系,虽然说知识丰富并一定创新能力强,但知识非常薄弱的则必然会影响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对于高等艺术教育来讲,我们同样需要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建立严格的学术标准,即专业能力必须要达到什么样的条件才算是合格的毕业生,才能取得相应的毕业证和学位证。比如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一般我们根据该专业的特点对于学生的学术性考量要求达到:(1)掌握艺术设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艺术设计的历史与发展规律;掌握艺术设计作品的分析方法和评价原则;(3)具有进行艺术设计学研究与教学的基本能力;(3)了解国内外艺术设计学及艺术设计研究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即一个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必须要达到以上标准,才算具备了合格毕业生的基础条件。因此,各高校为了让毕业生实现和拥有相关的能力,就必须要从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逐步优化。
2.职业性标准的建设思考
从职业性标准来说,是以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岗位适应性程度来评价高校的教育质量。而且这种评价方式是目前社会对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最有效的评价过程。显然,要想使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这就需要恰到好处的培养体系加上有针对性的培养过程。首先从学生角度来说,约翰·霍兰德将其分为六种职业性向(类型):(1)实践性向;(2)研究性向;(3)社会性向;(4)常规性向;(5)企业性向;(6)艺术性向。不同的人职业性不同,可以胜任或者说最容易胜任的岗位就不同。对于高等教育的培养体系来说,我们所针对的是不同类型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爱好和倾向、脾气和性格,我们针对这些性格迥异的学生需要结合其自身特点和学校现有的培养层次要求开展分类分层培养,这样更容易使学生发挥其最大的潜力和价值。
基于此,学生的培养应该是结合学校的办学层次与学生的具体特点来共同制订的,而且这种培养标准是唯一的,这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艺术人才。对于学校来说,不同类型的学校其培养能力和定位也不同。比如,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而言,其定位主要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毕业生的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这种定位,学校就要针对自身的办学能力为艺术人才的培养提供明晰的培养思路,让学生形成明确的发展模式和准确的个人定位。再比如,一些研究性的大学所培养的艺术人才就应该在更深层次的相关领域有所特长,比如艺术研究、挖掘传统艺术等领域。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不同类型的学生毕业后的趋同化,感觉自己好像是什么都能做,又像是什么都不能做[5]。
3.人格品德标准的建设思考
不管是什么专业,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首先必是人格品德方面的健全者。如果这个学生从学校一出来,其思想道德有问题,那么即使他有再高的水平,也注定是一个不“健全”的人才。因此,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时,务必在学生人格品德方面加以强化,尤其是对于艺术教育来说。因为艺术方面的人才更多的还是要从事相关熏陶人、影响人、提高人品味和层次的工作,因此这种人才的价值观至关重要;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艺术传承的就是一种文化,弘扬的是一种品德和精神,所以,如果从事艺术的工作者其本身人格品德都不过关,那么这将是我们一个民族的悲哀,也会是这个时代的悲哀。一般来讲,高等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构建的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迟延满足的能力;(2) 成长的意愿;(3)抗挫折能力;(4)品德修养;(4)思想政治素质[3]。
人格品德标准包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人生理想、社会理想等相关方面的标准。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从主流来看,的确是积极向上的,他们都普遍渴望成才,而且具有责任心,同时其使命感明显增强。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不少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道德素质在滑坡[6]。尤其是目前面临各种思潮不断冲击我们传统社会道德底限的背景下,许多学习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凭借自身在专业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综合叠加的优势,开始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自由散漫、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思想,严重影响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艺术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艺术人才应该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具有较强艺术创新能力、深悟大众审美文化和审美情趣,懂得文化产业化发展规律的新型创新人才[7]。这同时也对高等艺术教育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现阶段开展艺术教育的学校越来越多,办学水平层次不齐,而且艺术教育所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多的背景下,更需要建立统一的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标准,这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艺术人才培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这一方面需要各高校规范人才培养过程,同时也需要从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设施的完善、管理理念的升华等诸多方面协同并进,最终才能构建出适合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背景的艺术教育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关注高等艺术教育——高校艺术类专业设置与调整面临的形势与对策[EB/OL].
[2]毕正宇.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4).
[3]陈玉强,朱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
[4]黄玉枝.知识经济环境中创新人才的培养[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12(4).
[5]王伟.浅析基于职业类型的就业指导[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6]论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其特点[EB/OL].
一、目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大学校园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追求物质享受
当前社会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一些不良风气都在冲击着大学生们的观念,“钱”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因贫富差距在校园生活中体现无余,一部分贫困大学生为了支付高额学费,不得不省吃俭用、打工挣学费,另一部分富家子弟却开豪车、穿名牌,种种现实很容易让人产生心态不平衡,不安心学业,甚至会认为不公平而对社会产生不满。
2、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体系使大学教学质量不断下降
当前高校对教师考核重科研轻教学,对教师的考核科研经费、论文等占70%以上,而教学任务占比不到30%,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为了生计和前途教师们忙于跑课题、写论文、拉科研经费,而忽视了教学的本职工作,不少学生也都在为教授打工挣钱,无心学习。教师不能安心教学,学生教育质量也自然大打折扣。
3、严进宽出的大学教育机制使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
大学时期是培养一个人观察力、理解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但我国长期实行的“严进宽出”的大学招生、培养制度,反正不管好坏都能毕业,使得一些辛辛苦苦考上大学的学生,进了大学后放松了学习,结果亦没有真正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毕业后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为进一步提高大学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建议:
1、优化大学校园育人环境,提倡勤俭风尚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人生观还有很大的可塑性,价值取向也在选择之中。因此,应该进一步优化高校育人环境,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大学校园里大力提倡勤俭风尚,大学生必须做到艰苦朴素,禁止奢华消费,甚至可以统一穿校服,统一吃食堂饭,取消校园内高档餐饮消费,避免贫富差距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反差,使其安心、全心投身学习。
2、对贫困大学生实行免费定向培养
国家应加大高校教育投入,让那些品学兼优、没钱读书的年轻人都能享受到大学教育的权利,对来自贫困阶层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实行免费定向培养,鼓励其毕业后回到原籍就业,一方面可缓解各地区人才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另一方面亦可满足中小城市及乡镇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
3、大学教育应实行“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
改变目前大学考试“严进宽出”的现状,实行“宽进严出”的高校淘汰机制,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考核后才能毕业,让大学生从入学起就不敢懈怠,专心学习。同时,高校在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培养模式等方面也应进行改革创新,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真正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提高大学“含金量”。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为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专业人才,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难题。因此,应从学校内部评价、社会评价和学生评价三个角度分析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与建立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近几年异军突起,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为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专业人才。新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更新与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的新形势,不仅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从未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建立一个针对高职教育的完整、科学、凸显高职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高职教育顺应时代潮流、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的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各种评价模式,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因此,分析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对高职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展现自身发展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特殊性
评价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决定某一事物的价值,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增值的过程。教育质量评价就是根据教育质量目标的要求,运用评价标准对教育过程进行评判,判断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以期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活动。要进行教育评价,应首先了解教育的价值与教育质量的价值。一方面,评价有助于改进教育活动,能大大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不同的学者对高职教育质量的价值具有不同的理解,因此,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了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开发。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培养方式(怎样培养)两个方面。
首先,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需要,具备高级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它具有明确的职业性,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不同。高职教育的知识结构主要是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的,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足够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掌握与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在职业岗位上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为个人的终身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在培养方式方面,高职教育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是教学的主要部分,要求学生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和具体职业岗位中,满足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应该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其质量评价应关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色。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要,满足学生终身职业学习的需要,满足人的潜能发展的需要,是高职教育价值的主要体现。
因此,应当重新审视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考察其在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满足人的潜能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
按照不同的评价分类标准,高职教育质量的评价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按照评价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专业与课程评价、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教育资源评价等。为了便于分析与归纳,笔者根据实施评价主体的不同,将高职教育的评价主要分成三类,即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与社会评价,并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对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现状加以探讨。
学校评价学校内部的评价包括专业与课程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各个方面。为了便于探讨和突出其重要性,笔者将学生评价专门提出,而在学校评价中则着重阐述专业课程评价与教师评价两个方面。首先,高职院校要针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某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其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应以特定职业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为依据,正确反映学校教学工作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以及学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对职业岗位的胜任程度,保证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与高职教育培养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吻合,只进行常规性的教学评价工作,缺乏系统的评价组织与科学地分析、处理信息的手段。对实践课程与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缺乏相应的考核办法,评价仍以传统笔试为主,较少采用口试、操作、演示等评价形式。这样的考核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不能有效地、多角度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收获。其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不能充分发挥监控与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反映的多是教学常规的一般性问题,缺乏针对专业职业岗位特殊要求的有针对性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实践性教学也缺乏严格的质量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缺乏改进教学的热情,对许多应用性较强课程的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分析,而不重视知识应用与操作技能的教学。
社会评价即由相对于各个院校较为公平的第三方所进行的评价,目前高职教育的社会评价主要由用人单位、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组成。引入社会评价不仅可以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客观评定,而且所获得的评价反馈信息也是考察学校办学特色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案的重要依据,使得高职院校之间的评价相对具有可比性。随着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与市场密切接轨,社会评价在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虽然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对待用人单位的评价与反馈信息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或是重视不足,或是没有正确理解所获得的信息,或是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目前,高职院校办学多以就业为导向,但是,评价体系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无法达到评价目的。对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而言,主要是缺乏必要的、多元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对高职院校的评价在许多方面滞后于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比如在对高职院校的评估中,往往将基础理论课统考与计算机、英语考试成绩排名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岗位适应能力等内容却不作为考核的重点。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与程序大多照搬普通高校的模式,以学历作为教师准入、职称评定、晋升与评优评奖的硬指标,而忽视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考察。
学生评价学生作为高职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自我审视、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可以对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索精神、学习兴趣、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有助于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应作为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忽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是许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的一个问题。不仅在校学生的自我评价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而且毕业生作为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桥梁,其为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提供反馈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毕业生的就业满意率、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发展自信度等指标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思考
树立科学的、先进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理念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质量评价理念,高职教育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各类高技能专业人才,一个有特色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忽视了学生发展、社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善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应善于吸收现代教育理念中符合自身发展的、科学的内涵,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不断优化与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注重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我国高职院校的质量评价主要是学校与政府主管部门的评价,学校的内部评价是核心,通过校内各职能部门进行,政府评价是指导,以调研与评价组的方式进行,只是在评价过程中都增加了就业率的相关指标。这表明,一方面企业的评价并没有真正纳入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中,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应对学生、学校、政府部门、企业用人单位等各方面的评价信息进行综合汇总、分析。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学校、学生、教师、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与用人单位的评价,还可以包括合作单位评价与相关高职院校的互评,甚至可以通过专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价。
实施以职业技能为基础的全面素质考核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特点在于其突出的职业性、实用性与技术性。评价的内容既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专业技能的掌握;既要评价专业能力水平,又要评价关键能力水平,还要评价包括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既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也要对专业教育过程进行综合考核。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备相应职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能够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发挥潜能,满足工作要求,并且具备有效地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其评价方法也应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原则,打破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不仅应采取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突出技能考核,将学生和教师的目光集中到综合职业技能的形成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全面考核教育目标实现的状况与效果,还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采用设计方案与分阶段考核等方式,遵循学习的累积性与过程性规律,使学生有体验成功和进步的机会,将重点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并且应及时掌握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反馈信息。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唐智彬,王键,等.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观[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1):68-70.
[4]田永力,赵其真.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2):104-106.
[5]刘晓敏.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7):20-23.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学质量 方法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因而初中英语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应的英语教师必须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及教学,改革教学观念、内容、目标、手段、策略、评价等,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具体来讲,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的教育前辈霍姆琳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当学习有了成绩而受到鼓舞时,才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的努力。”求成为人类一大基本动机。进行初中英语教学的时候,有效强化学生的求成动机,可以充分保证教学质量。组织英语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开始对学生而言,英语是新鲜事物,对自己能够用英语说话感到十分高兴,所以会有强烈的说英语的愿望,这时候,教师就要有效激发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有效引导学生发挥其非智力因素,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所以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并信任每一位学生,热情而耐心的关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紧紧抓住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好奇心及新鲜感,奠定良好的英语教学基础。对那些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而言,教师应促使其获得学习成功的满足感,然后激发其取得再成功的兴趣,从而慢慢提高英语成绩,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英语能力。因此,初中英语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针对学生们的学习及个性特征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素质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组织英语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应积极鼓励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当中,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使学生从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尽可能的用英语授课,积极营造出一个轻松而愉快的教学环境,尽量使学生多接触英语。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实物教学等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及趣味性,积极为每位学生提供相应的英语表演、对话、朗读的时间及机会,这样学生就会在比较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英语,从而保持浓厚的求知欲及兴趣,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初中英语教师帮助学生们是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找到实现相应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初中生而言,教师应侧重培养其独立学习能力,为学生留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及时间,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急剧综合素质。
二、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一)积极改变教学方式
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模式有很多,其中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受应试教育影响,现阶段的英语考试侧重于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考察,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测试,所以导致了“哑巴英语”。因而在素质教育中,高度重视对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全面提高学生英语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然后让学生们自己编排英语对话。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们表演教材中的对话,然后模仿相应录音当中的语调、语音,实现对现实生活交际场景的再现。利用表演相应对话可以将枯燥的教材知识回归到真实的生活当中,能够深化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及认识,从而使学生不断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这一初级阶段以后,教师就可以只为学生们提供大概的故事梗概,然后使学生们自己编排相应的故事情节,组织语言、设计场景、进行细节上的安排。这样学生的语言驾驭及运用能力就会得到有效锻炼,提高英语对话能力,而且通过编排对话还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激发学生们的创作欲,培养学生自信及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教师进行积极的学习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也必须进行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体系,从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教学改革过程当中,英语教师绝对不可以再用一本教科书束缚学生们的视野,在一些个别的知识领域当中,很有可能教师和学生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甚至有的教师会起步更晚。教师绝对不可以依靠上岗前的教育维持一生的教育工作,而是要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持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成为新时代自主成长型的教师。
(三)采用新技术,保证教学质量
这里说的新技术主要指信息技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普及,为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引入衔接的教学手段及科学的教育理念,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科技的发展有效推动了英语情境教学发展,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语言环境,使其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并运用语言,可以有效保正教学质量。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