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说课设计

说课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说课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说课设计

说课设计范文第1篇

一、说课的基本意义

说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过去,不少教师教学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在,说课促使教师为了讲清教材设计的理论依据去学习教学理论和课程理论,促进教师增强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因此,教师不但能知道“这样教”,还知道“为什么这样教”。说课有利于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由于说课活动不受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简单易行,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与合作性,能较好地解决教学与研究、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所以,说课是教师之间的切磋提高的过程,也能促使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

二、说课的基本模式

1.说教材内容。教材是教学的平台。说教材内容,要说清课程标准对教材所要求完成的任务,这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整体的把握。说清楚教材内容,即说教材内容中的主要语言知识、技能要求和前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说清楚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即要简要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本册课本以及整个学段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教材应紧密联系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的分析是说教材的主要内容,也是对教材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同时,说教材不能偏离“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教学的”的素质教育在小学教学上最主要的要求。在说教材时要防止教师一味地依附教学参考资料或用现成的教案,要充分体现教师自己钻研教材的研究成果。

2.说教学目标。说教学目标就是要宋体出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达到的总体教学目标,对于任何一节课,确定教学目的要求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整节课要达到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目标、思想情感目标、学习策略目标、跨文化交际目标等等,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这样确定教学重难点的依据是什么,以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什么.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分析。说教法是说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在说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法分析就是要说明怎样教的问题,要说明教法,就得研究教法。英语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听说法、问答法、演绎法、尝试法、演示法、讲解法、谈话法等等。英语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等训练形式及演、唱、画等教学形式,但教学的方法也变化多端,说课者应该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择有效的教学的方法。

2.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就是要了解所教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学习心理状况,说出如何让学生理解本节课或本单元的学习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或学会一种或若干种学习方法,通过方法的掌握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要教学生怎样去学。”从两位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实现由“学会”发展到“会学”的质的飞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既要研究自己的教法,也要研究学生的学法。学生的“学会”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只有学生“会学”,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就能发挥出来。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后,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

3.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指对教具的选择及其使用方法。要尽可能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投影仪、录音机等多种音像设备)。说教学手段的依据,要联系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对学校设备条件、主要教具的功能、教学场地等方面做出解释。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教材具体施教的步骤,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体现与教学理念的展示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复习热身、新课导人、课文教学、课文操练、巩固练习、实践运用、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等。要说清教学环节的主要设计,尤其是怎样设计新颖、有趣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有思维力度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五、说教学评价

说教学评价就是要说课教师阐述通过本节课或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要学到什么,教材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意图是什么。通过学习,学生将要学到的词汇、交际用语、语言点以及主要的教学手段等都应该作为评价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的评价可采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评价或者列表式评价:由此可见。说课最强调的两个方面:一是说课教师说自己打算怎样教,二是说课教师还得说明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只有说课有理、有据,才算把课说好了,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可靠的保证。

说课设计范文第2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及其定义;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速度的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通过“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通过介绍体育健儿在国际比赛中的成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节课我准备采用问题引导、分组讨论、讲授、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本节课标的要求。

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1 情景引入。明确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首先播放几段视频:奥运比赛赛跑、赛车的场景,汽车行驶、飞机起飞、火箭发射的场景。让学生知道物体运动有快有慢,由此引入课题。

接下来播放百米赛跑视频。第一次在播放过程中当四名运动员跑到中途位置时按下暂停。问学生哪个运动员跑得快?你是如何确定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出比较的方法。第二次播放百米赛跑分几组到达终点,显示各组第一名所用的时间。问学生都是第一名,一样快吗?谁快?怎样判断的?同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出比较的方法。

2 亲身体验,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教师拿出剪好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问: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哪个下落得较快?引出活动: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1)猜一猜;

(2)做一做;

(3)比一比(比方法);

(4)议一议。

本实验中,我们通过比时间、比路程来比较快慢,那么时间短的一定快吗?路程长的一定快吗?比较时我们要强调什么?需要几个物理量?学生会回答要两个。如果这两个物理量都不一样,怎么比较?如纸锥从不同高度落下如何比较快慢?通过刘翔跑110 m 13 s,王军霞跑10000 m 2000 s,刘翔和王军霞如何比快慢,引导学生说出计算相同的时间内运动路程的长短,即路程/时间,或者计算出运动相同的路程所需的时间,即时间/路程。但物理学中习惯采用第一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同时说明这个相同的时间我们可以规定为1分钟或1秒钟或1小时等,并称之为单位时间。

3 互动交流,理解速度的概念

包括这样几个环节:

(1)意义。(2)定义。(3)公式。

介绍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s-路程-米(m),t-时间一秒(s),υ一速度一米/秒(m/s)。

(4)变形公式。

(5)单位

第一个复合单位,读法做规范化训练

(6)物理意义(举课本中各种速度,说人步行速度的物理意义)。

(7)其他单位及换算。

(8)练习巩固单位换算。

4 动手测量。在实践中领悟

利用手边的测量工具,你能测出纸锥下落的速度吗?引出活动。

(1)要测的物理量(哪个物理量难测量,要注意什么?)。

(2)实验器材。

(3)设计表格,测量并记录纸锥下落的速度。

学生第一次自己设计表格。明确设计表格的要求:表格的物理量栏中要标注单位。

5 例题示范。培养规范意识

视频画面:汽车加速,表盘指针转动,将表盘指针定格,引出课本例题。

通过课本例题,明确解题规范要求。

6 品味奥运,展示中国速度

视频展示:奥运会速度项目中一些中国运动员取得的成绩和录像片段。和学生一起感受奥运精神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7 课堂小结,成果分享

学生小结、交流,学了这节课后有哪些收获,有哪些感受,还有哪些困难?

说课设计范文第3篇

溶液的渗透压 说课设计 自主学习

1 说教材

1.1教材选用

《无机化学》是医药类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技能训练,学生能牢固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教材选用北京大学医学院张天蓝教授主编的《无机化学》第5版,本教材曾为高等教学医药类专业唯一一套统编教材,后来改为规划教材,具有一流的水平和较高的权威性,在国家高等教育医药类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教材分析

溶液的渗透压是《无机化学》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次课排1个课时。溶液的渗透压是无机化学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部分内容,临床上输液、电解质平衡紊乱、水盐平衡失调、水肿等的处置均涉及到渗透压的知识。本节课的重点是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压与浓度的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难点是渗透压的产生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1.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掌握渗透、渗透压的概念,掌握渗透压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了解渗透浓度的计算,能说出医学上常用的等渗溶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治学、富有责任心的良好情操。

2 说学生

无机化学是药学、药物制剂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第一学期开设一门重要基础课。虽然学生通过中学阶段化学的学习及无机化学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课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有关溶液的基本知识和溶液浓度的相关计算,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本节课的内容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对学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经验等潜在的资源,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3 说教学方法

3.1说教法

溶液的渗透压教学可综合利用情景设置、多媒体动画、PBL问题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学阅读、分析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2说学法

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将学生培养成能适应信息快速更新需要的新型人才。知识积累是有薄到厚,由表及里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首先掌握学习的重点,突破学习的难点,从而培养学生抓住关键问题进行学习的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实验,诱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实验现象,从实验现象中归纳总结要学习的知识,掌握渗透的概念及渗透产生的条件,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很好的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4 说教学程序

4.1创造情景,导入新课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造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以设疑:(1)海水鱼和淡水鱼能交换生活环境吗?(2)农作物施肥后为什么要立即浇水?(3)运动员长跑完为什么要补充盐水?(4)淡水中游泳,为什么眼睛会疼痛?通过对生活常识设疑,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4.2演示实验,启发学习

利用多媒体动画生动形象地将溶液扩散和溶液渗透的实验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以直观、鲜明的印象,演示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半透膜中溶液液面上升的原因,让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导出溶液渗透和溶液渗透压的概念。

4.3课件演示,比较讨论

利用多媒体课件更直观的演示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形状的变化,从而讨论溶液的浓度对渗透压的影响,引导启发学生得出溶液的渗透压与浓度的关系,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得出Van’t Hoff定律。

4.4课堂讨论,加深理解

通过设疑“为什么通常输液用5%的氯化钠溶液和0.9%的葡萄糖溶液?”引导学生阅读、自学,通过讨论得出医学上的“等渗溶液、低渗溶液、高渗溶液”的概念,至此将整节课推向,接下来让学生讨论“如何确定临床上输液的溶液的浓度”,让学生主动地了解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进而掌握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4.5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认真完成作业是促进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也是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措施。

5 说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在板书设计时只需要将本节课的内容纲要给学生列出即可。另外,为了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可以在黑板的右边简单地写上本节课的作业内容。

总之,通过将学生的生活知识与课堂知识讲授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艳辉.《二氧化硫》说课稿.科技创新导报,2011,(05):236.

[2]苏育才.《化学工程》绪论的说课设计.科学教育,2011,(02):68-69.

[3]李学燎.浅谈说课的教学功能.教学探索,2011,(01),151.

[4]马瑞菊.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探究――《溶液的渗透压》教学设计,时代教育,2008,(11):291.

说课设计范文第4篇

说课内容是全日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圆的面积"。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通过直观、演示,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圆的面积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柱体,圆锥体等知识的基矗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是:

1.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数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操作总结圆面积公式。难点是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关健是弄清圆与转化后的近似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本课教学,采用直观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等方法,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由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总结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课堂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分四个环节来设计教学。

第一个环节:复习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机的屏幕上显示出一个红颜色的圆,请同学看这圆一周的长度叫什么?这个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又叫什么?引出课题"圆的面积"。

第二个环节:新授

教学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不仅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而且可以勾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新授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公式的推导

1.准备题请同学们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再想想,三角形、梯形又都是转化成哪一种图形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本课就用这种转化的方法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推导圆面积公式

第一层次教授转化的方法。让学生看屏幕上的圆,老师把它平均分成8份,先把上面的4等份和下面的4等份分开,再交叉地拼在一起,看看,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的近似图形?为什么说是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呢?让学生继续观察,我们将其中左边的一个等份再平均分成2份,将一小份移到右边拼起来,现在拼成的图形近似什么图形?由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第二层次运用转化方法让学生进行操作,再通过演示渗透极限思想。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6等份的圆,利用刚才的方法把它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观察一下,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与屏幕上8等份的比较一下,哪个更接近于长方形,为什么?如果我们把一个圆等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屏幕上演示)这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刚才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如果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更多,拼成的图形你会发现什么?由此可得: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尽管形状发生了变化,但面积是不变的,也就是说,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

第三层次推导公式让学生再注意观察屏幕上显示的由圆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思考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相当圆的哪一部分?那么,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归纳得到圆的面积。(公式略)回顾学习过程:将圆平均分成8份,进行拼图,目的是教给学生由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的方法,并初步感知圆的形状变了,但面积并没有变。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将圆平均分成16份拼图,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此时,经过学生的空间想象,他们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由圆转化成长方形的图像,这时在计算机上再显示将圆等分32份后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像,会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证实,他们的思维结果是正确的:将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但面积始终是不变的。运用计算机显示由圆到近似长方形的图像的变换过程,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科学美,并充分体现构图美和动态美的特点,它能刺激学生,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有助于解除学生视听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3.小结

让学生回忆一下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要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阶段性练习

a.看标有半径的圆,求面积。

b.已知半径求面积。(练习时交待运算顺序。)

(二)学习例1要求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注意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

对于巩固练习,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正确地掌握公式,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第一层次的练习是以文字题的形式给出直径求圆的面积。第二层次的练习给出半径和直径求圆的周长和面积。第三层次的练习是在两个圆(一个标有圆心,一个没标圆心)中量出所需条件求圆的面积。然后,对全课进行总结,质疑问难。

说课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渗透压 说课 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b)-0201-02

1.教材分析

《化学》是医药类学生进入中职后的第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技能训练,学生能牢固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1.1教材选用

溶液的渗透压是无机化学教材中与医药学联系最为紧密的内容之一,本节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化学(医药卫生类)第三章第四节,教材以渗透现象的演示实验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逐步引导其从实验现象得出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产生的条件及溶液的渗透压概念,然后阐述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以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本节安排在掌握溶液的组成、溶液的浓度、溶液的稀释以及溶液的配制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学习溶液的渗透压,有助于以后液体注射剂的使用、电解质平衡紊乱、水盐平衡失调等的学习。

1.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特点与学生的特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渗透、渗透压的概念;2、通过观察渗透现象,发现渗透现象产生的条件和渗透的基本规律;3、熟悉溶液浓度对渗透的影响,理解渗透的基本原理;4、能说出医学上常用的等渗溶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探究内因,提高观察能力,综合分析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最终达到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治学、大胆探究的科学态度。

1.3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溶液的渗透压,渗透压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

难点:渗透压的概念。

根据教学目标,渗透压是本节要掌握概念,而作为药物制剂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渗透压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把以上内容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渗透压的概念比较抽象,同学们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较难理解,因此把它列为本节的难点。

2.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通过中学阶段的化学学习,了解有关溶液的基本知识和溶液浓度的相关计算,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普遍思维开阔,动手能力较强,但中职学生还存在着理论基础较薄弱,对基础概念掌握不牢固,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的问题。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关于渗透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需要运用抽象思维,对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3.说教学方法

3.1说教法

溶液的渗透压教学可综合利用设疑引趣、实验演示、问题引领,讨论归纳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大胆探究、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3.2说学法

教学过程中首先明确学习目标,并通过实验演示验证生活中的常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由实验演示的现象提出问题,推测反应的本质,通过比较归纳、分析讨论并配合教师讲解得出正确结论。知识积累是由薄到厚,由表及里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首先掌握学习的重点,突破学习的难点,从而培养学生抓住关键问题进行学习的能力,最后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说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设疑引趣、导入新课,实验分析、汲取新知,强化概念、知识拓展,归纳梳理、总结延伸这四个环节,逐步实现教学目标。问题引领、实验演示的教学模式获得学生喜爱,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从生活中通过实验获取知识,反过来又能利用所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同时在课堂上对于培养药物制剂学生的专业素养有较大的帮助。

在这节课中,教师需加强授课前的准备工作及课堂应变能力。要协调好能力培养与课时安排之间的矛盾。对于有兴趣的同学可开展课后兴趣小组等方式进一步研究。

4.1设疑引趣,导入新课

首先,请学生自己动手做第一个课堂趣味实验――萝卜块的吸水失水实验,学生分小组,用等重的萝卜块分别放入纯水和盐水中,边记录边思考,推测实验结果,最终在本节课中寻找答案。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造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设疑:海水鱼和淡水鱼能交换生活环境吗?通过对生活常识设疑,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相互讨论大胆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发表见解后,进入第二个课堂趣味实验――红墨水的扩散,通过直观简单的实验可让同学们体会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并引出:稀溶液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扩散――渗透,从而导入新课。

4.2实验分析,汲取新知

利用多媒体图片形象地展示溶液渗透的原理,通过实验,看现象,找原因。

在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图片后,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在问题引领下引导学生分析半透膜中溶液液面上升的原因,印证半透膜的作用,找出产生渗透现象的两个必备条件,让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导出溶液渗透和溶液渗透压的概念。

并在此回顾实验,请同学们称量萝卜块的重量,运用渗透压的知识解释萝卜块失水吸水的实验结果:纯水中的萝卜块变重了,因为纯水浓度比萝卜细胞液浓度低,水分子进入萝卜细胞内,盐水中的则恰好相反。

实验演示始终围绕问题引领的教学法,一步步引导学生作答,最终找到答案。通过以上的实验分析,学生和教师一起由实验现象总结什么是渗透现象,由渗透现象归纳产生渗透现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并用渗透压的知识解释萝卜块吸水失水实验,实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由实验验证生活常识。

4.3知识拓展,强化概念

通过设疑“为什么通常输液用9g/L的氯化钠溶液和50g/L的葡萄糖溶液?”,引导学生阅读、自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更直观的演示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形状的变化,从而讨论溶液的浓度对渗透压的影响,引导启发学生得出溶液的渗透压与浓度的关系,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通过课堂讨论得出医学上的“等渗溶液、低渗溶液、高渗溶液”的概念,并由人体红细胞置于等渗溶液中红细胞可保持正常的形态,引申至输液时须用9g/L的氯化钠和50g/L的葡萄糖等渗溶液,把理论、实际生活与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4.4归纳梳理,总结延伸

给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与概念,再一次明确学习目标,并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其他的渗透现象,考察学生能否真正对掌握渗透的概念及其应用。

5.说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