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消费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前,美国金融海啸导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外需下降的困境,近10年来,投资需求的高位运行使其进一步继续扩张的空间又较为有限,因此,扩大消费需求成为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最妥善的、最根本的解决之道。黄泰岩、王检贵(2001)已提出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在于要为工业消费品提供市场份额;否则,工农业、城乡发展的失衡将使工业化进程严重受制于农村市场的扩张。显然,提高农村消费对促进工业化进程、平衡经济结构以及确保经济增长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紧迫性。农民消费的提高有两条途径:一是提高农民收入;二是提高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本文将利用ELES模型对中国农民在食品、衣着、居住、家庭用品及服务、医疗在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需求函数系统,该系统假定人们对各种消费品(服务)的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收入,而且人们对各种消费品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超过基本需求之外的需求两部分,并且认为基本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居民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能将剩余的收入按照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消费支出。上述3种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方法1的优点在于概念清楚,简洁易算;方法2的优点在于参数的估计有统计检验作保障,得到的计算结果较为可靠和科学。在这一总的思路下,学者还可根据其研究目的及数据的可得性,变化出许多不同的模型拟合方案。但是,方法1和方法2都是建立在凯恩斯宏观消费函数的基础上,未细分不同种类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无法提供边际消费倾向更为详尽的信息。方法3尽管在计算时较为繁琐,但其模型建立在经典消费理论分析基础上,由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导出,模型各部分的经济学概念明确;在进行模型参数估计时不需要价格资料,仅用截面数据就能估计出不同消费类别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好地弥补了方法1、2的不足之处。因此,本文将利用ELES对中国农村边际消费倾向进行实证研究。
ELES模型的基本表达式为:
二、农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
根据扩展线性支出(ELES)模型,利用统计年鉴中公布的31个省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8大类商品人均消费的行了估计(见表1)。
农民新增收入中的73.2%用于消费支出,明显高于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叶宗裕(2007)用同样的模型估算出2005年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8]。有效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非常重要的一环。由各类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可知,食品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0.235),说明新增收入中有23.5%用于增加食品消费,而新增食品消费主要是副食品,如肉禽及水产品、加工制品等。居住的边际消费倾向(0.145)居第2位,说明新增收入中有14.5%用于居住消费,这与农民的消费传统十分吻合。文教娱乐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居第3位(0.101),这说明近年来农村居民特别重视对子女教育的投资;交通和通讯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居第4位(0.089),这说明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和信息观念,农民生活、工作的活动半径扩大,新一代交通工具及手机等商品已成为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收入弹性的计算结果来看,文教娱乐服务的收入弹性(1.23)、家庭设备及服务的收入弹性(1.21)、居住的收入弹性(1.13)和交通通讯的收入弹性(1.13)、医疗保健的收入弹性(1.08)均大于1,这说明农村居民对该类商品和服务需求量的增长率高于收入的增长率。2006年农民的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包括外出打工的收入占比为38.33%,而传统的农业家庭经营收入占比仅为32.33%,农民生产方式的改变在多方面改变了消费支出方向,收入弹性系数集中反映出的变化如下:一是农村居民在满足自身基本生活资料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意对个人发展和精神享受的消费以及加大对子女的智力投资;二是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家庭设备升级换代,家庭设备现代化成为高、中收入水平农民的追求时尚;三是农民工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将更多的资讯带回农村,农民对居住的舒适性更为追求,在住房的装饰上也愿意花费更多的支出;四是生产方式的改变促使农民增强时间、效率和信息观念,农民外出就业比重的增加在客观上提高了与家人通讯通信的需求,农村道路设施的改善有力推动了交通工具的升级;五是社会发展与环境的恶化使更多农民对自身的健康更为重视。食品、衣着与其他商品与服务这3大类商品的收入弹性均小于1,表明这些商品需求的增长率将小于收入增长率。伴随收入增长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三、提升农村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首先,应该尽力扩张有潜力的消费种类,基本的选取原则为边际消费倾向较大及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的类型。从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居住、文教娱乐服务、交通通讯、医疗保健与家庭设备这5类符合该基本原则。但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这两大消费种类中,其支出的部分增加实质上反应出在农村范围内政府公共品提供的不足,政策制订者对此应充分考虑。其次,对这些筛选出来的有较大增长潜力的消费品种开展进一步的细化研究,分析其在农村市场推广的制约因素。再次,农村消费的提高还有赖于配套设施的跟进,因此扩大农村需求的政策应是一个系统工程。
第一,加强对农村市场的调查和研究,合理引导,改善供给结构。多年来,由于农村的购买力低于城市,造成产品的生产结构与农村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出现了许多产品卖不动的同时,又有农民想买而买不到的不对称现象,制约了农村消费的扩大。根据本文的分析,应该优先关注和加强对居住、文教娱乐服务、交通通讯、医疗保健与家庭设备这5大类消费品在拓展农村市场上的研究,优先选择并推动某些消费品进入农村市场,提升农村市场的消费份额。对于政府来说,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出台支持性的消费政策,鼓励农村消费扩大。
第二,加快农村流通网络建设,进一步搞活流通,维护农村消费者权益。据有关材料,农民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在县城购买的比重高达50-80%,购买及维修的不便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民购买耐用消费品的热情。因此,启动农村消费,需要合理布局农村商业网点,构筑点线面相结合,适应农村市场特点的流通网络,拓宽农村销售的渠道。建议有实力的商业企业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进一步进军农村市场,逐步完善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新型营销方式,同时定期到农村进行产品促销宣传活动,增设家电、农机维修服务网点。
第三,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并逐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制。要在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上加大政策扶持,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加快农村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应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探索建立从医疗、养老保障制度,调整农民的预期心理,为增加农民消费需求提供保障,增加农民的消费积极性。在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对这些制度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要对各项保障措施的实施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更正,争取“边学边做边改”,循序渐进。
第四,借助新农村建设的契机,积极争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农民家庭购买来的大件物品中有12%处于闲置状态,其原因是农村基础设施不配套。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将对农村道路、通信、电力等各方面加大投入,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对农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畅通商品信息渠道。
第五,加强消费观念的引导,通过舆论导向改革陈旧的消费理念。首先要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观念更新,坚持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恰当地安排日常消费和非常规消费,切实将农民消费引导到科学、合理、健康的轨道。其次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主导舆论导向,引导农民不仅会挣钱,而且会花钱;不仅会生存,而且是享受。
【参考文献】
[1] 夏兴国、洪正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内容摘要:农村是拉动内需的主战场,针对农村公共品供给和农民收入这两个主要影响农民消费的因素,本文利用协整分析具体研究农村公共品供给和农民消费支出的长期稳定关系,同时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农村公共品供给和农民收入对农民消费支出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并进行相应的比较。
关键词:农村公共供给品 协整分析 误差修正模型 效应
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还未消退的背景下,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措施。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问题较为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农村公共品供给影响农民消费结构和消费规模。我国目前仍是农业大国,基于农民人口基数大、农民收入水平低这一基本事实,公共品供给仍然是影响农民消费最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以农村公共品供给和农民收入这两个影响农民消费的因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具体比较农村公共品供给和农民收入这两个因素对农民消费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为政策措施制定提供相应的实证依据。
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民消费影响的一致性分析
(一)数据选取与说明
通过《中国统计年鉴》选取1985-2008年人均财政支出(x1)、人均现金消费支出(yc)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2)指标。需要说明的是:首先,关于农民消费支出,本文采用农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指标,主要原因是:农民消费支出包括生活消费总支出和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在生活消费总支出中,较多消费部分是自足自给的,这种消费对于拉动内需效应不大,因此,本文采取生活消费现金支出指标。其次,本文采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代替农民收入,主要是考虑与农民消费支出水平指标的统计口径一致性以及数据可获得性。最后,关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数据较难以整理,同时考虑与前两个指标的统计口径一致性,因此本文采用人均财政支出作为农村公共品供给指标。
(二)变量变化趋势描述及其分析
根据1990-2008年人均财政支出(x1)、人均现金消费支出(yc)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2)的相关指标,作出图1和图2的变化趋势图。
由图1可以看出,自1985年,我国人均现金消费支出整体处于不断上升趋势,在1999年之后,更以加速度上升。相比之下,人均财政支出整体上虽处于不断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较小。从二者变化趋势来看,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和人均财政支出具有一致变化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二者具有一致相关性,农村公共品供给影响农民消费支出。但是,从各自的上升幅度来看,人均财政支出的上升幅度不及人均现金消费支出的上升幅度,这说明,一方面,我国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处于发展缓慢状态,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影响农民消费支出的因素不仅仅是农村公共品供给,还有其他因素。或者是因为农村公共品供给是间接地影响农民消费支出。
根据图2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变化情况来看,二者具有一致变化趋势,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具有一致相关性,农民收入影响着农民消费。同时,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大于农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完全用于消费支出。因此,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民消费的影响具有间接性和不完全性。所谓不完全性是指,一单位公共品供给带动少于一单位消费支出。所谓间接性是指,农村公共品供给可以通过影响农民收入、农民消费习惯以及其他因素来影响农民消费。
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农民消费效应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对于时间序列数据要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最常用的ADF检验法。在Eviews环境下,检验结果见表1。从表1显示来看,这些变量在二阶5%的显著水平下是平稳的。
(二)Granger因果检验
要具体研究变量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必须进行因果检验,其主要目的是具体知道每个变量在相互依存关系中的地位,即哪个变量是因,哪个变量是果,一旦知道了因果关系,就可以对本质因素进行分析。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X1 是 YC的原因,X2 是 YC的原因,X1 是 X2的原因。即农村公共品供给引起农民消费支出变化,农民收入引起农民消费支出变化,农村公共品供给引起农民收入变化。农村公共品供给和农民收入是农民消费支出的原因,农村公共品供给是农民收入变化的原因。
(三)协整分析
协整分析是检验变量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由表2可知,人均财政支出(x1)、人均现金消费支出(yc)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2)的对数的二阶差分是平稳的,即log(yc)~I(2),log(x1) ~I(2), log(x2) ~I(2)。由于这些变量是同阶平稳的,因此可以继续做协整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协整回归:
log(yct)=0.212.8log(x1t)+0.792269log(x2t)
et=log(yct)-log(yct)
其次,检验et的单整性:非均衡误差项et的单整性检验如表3所示,表3显示表明,非均衡误差项et在5%的显著水平下是平稳的。
因此,变量log(yc)、log(x1) 、log(x2)是协整,他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为接下来的分析奠定基础。
(四)效应分析
为了具体明确log(x1)、log(x2)对log(yc)的影响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长期和短期效应关系,同时有上面的协整分析,因此本文可以建立如下误差修正模型:
在Eviews环境下的回归结果如下:
log(yct)=0.634554log(x1t)-0.332041
(5.78934)(4.98754) D.W=1.8
[log(yct-1)-1.366096-0.789609log(x1t-1)(1)
R2=0.937
log(yct)=1.115537log(x2t)-0.143370
(6.78912) (3.24971)D.W=1.8
[log(yct-1)+0.439786-1.06355log(x2t-1)(2)
R2=0.937
根据方程(1)表明,x1对yc影响的短期弹性(0.634554)小于x1对yc影响的长期弹性(0.789609),因此,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民消费影响的短期效应小于其长期效应。
方程(2)表明x2对yc影响的短期弹性(1.115537)大于x2对yc影响的长期弹性(1.06355)。这说明农民收入对农民消费支出影响的短期效应大于其长期效应。因此,农民收入能立即带动消费,而公共品供给长期消费效应比其短期效应更大。
为了具体比较农村公共品供给和农民收入对农民消费支出的效应。由于人均财政支出(x1)、人均现金消费支出(yc)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2)具有协整性,它们具有长期稳定关系,因此可以得出以下回归方程:
log(yct)=0.191449log(x1t)+0.807953log(x2t)+
(3.704564) (4.12146)(4.0317) D.W=1.79
0.542815AR(1) (3)
R2=0.9937
由方程(3)可知,在x1和x2共同对yc的影响情况下,x1对yc影响的弹性(0.191449)小于x2对yc影响的弹性(0.807953)。这表明,从长期来说,如果考虑到公共品供给和农民收入相互影响,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民消费支出的效应小于农民收入对农民消费支出的效应。这个结论似乎与实际不符合,但是,如果考虑到农民收入和农村公共品供给之间的关系就明白其中原因。有以上分析可知,公共品供给是农民收入的原因,农民收入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农村公共品供给。
从图3可以看出:由图3(a)农村公共品供给可以直接带动农民消费支出,也可以通过影响农民收入间接带动农民消费支出。图3(b)表明,农民收入直接带动农民消费支出。之所以从长期来说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民消费支出的效应小于农民收入对农民消费支出的效应,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农村公共品供给影响农民收入,进而进一步影响农民消费支出。从表面来看,影响农民消费支出的因素来自于农村公共品供给和农民收入,实际上,农民消费支出来自于通过农村公共品供给带来的收入。因此,农民消费支出的收入效应来自于农民其他收入和农村公共品供给带来的收入,而农民消费支出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效应仅来自于农村公共品供给。所以农民收入对农民消费支出的长期效应大于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民消费支出的长期效应。
但是,具体到农民收入对农民消费支出的短期效应小于农民收入对农民消费支出的长期效应,其原因是农民消费是非理性的,这符合Scott的思想,Scott认为农民的经济行为奉行“生计第一”和“安全第一”的原则,而不是理性经济人的收益最大化原则。而农村公共品的短期效应大于其长期效应,这是由于农村公共品供给带动农民的即期消费支出,林毅夫认为农民在外部条件限制下,会按照传统惯例作出消费行为,但在外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变化可以改变农民的消费支出。
综上所述,农村公共品供给不仅能立即改变农民的消费习惯产生即时效应,而且能影响农民收入,进而影响农民消费支出,产生长期效应。按照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收入是改变消费习惯最方便、最灵活的因素,但是这种习惯的改变是建立在农村公共品供给这个外在条件之上的。因此,农村公共品供给在影响农民消费支出上不仅具有直接效应而且可起到间接“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光强.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双效应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8
2.黎东升,何蒲明.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9.6
3.李燕凌.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民消费指数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2005.5
4.楚永生,丁子信.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消费水平相关性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7
5.屈小博等.收入分配对不发达地区农户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7.2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因子分析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现在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外需(也就是出口)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遇到了很大的影响,靠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为保证中国经济平稳持续快速增长,缓解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国家在消费领域出台了许多刺激内需的方案,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因此,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就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吴忠市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现状,利用经济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对1999年以来吴忠市农村消费发展变化趋势进行了计量分析,以期探寻一条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优选路径。
一、吴忠市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1.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农民的消费领域由单纯的物质消费扩大到精神消费,生存资料比重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比重上升。据统计,2009年吴忠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67%,比1999年下降11.49个百分点,教育、交通、通讯消费不断升温,农民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性消费支出为226.2元,比1999年增长1.58倍,占总消费支出的6.69%,人均交通、通讯支出为388.16元,比1999年增长7.53倍,占总消费支出的11.47%。
2.与城镇相比,农村消费市场发展依然滞后,消费能力仍然不足。2009年,吴忠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 939.68元,为农村居民的2.64倍,其中,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性消费支出为827.85元,为农村居民的3.66倍;人均交通、通讯支出为1 097.54元,为农村居民的2.83倍。
二、居民消费水平的因子分析
(一)因子分析方法的介绍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统计学方法,用少数几个因子来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以较少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中的大部分信息。它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由于公共因子能够高度概括大量数据中的信息,因此,抓住这些主要因子并解释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就可以对复杂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
(二)指标的选取和数据的采集
本文按照中国常用的消费资料支出分类方法,选择与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八项数量指标——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与通讯、文教娱乐服务、医疗保健、其他商品及服务八项人均消费性支出作为研究变量,分别记为X1、X2…X8。
(三)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
1.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因子分析是从众多的原有变量中构造出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变量,一个潜在的要求就是原始变量之间要有比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在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对原有变量作相关分析,也就是检验本文所选择的八个原始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目前最常用的检验方法为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利用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计算,结果如KMO and Bartlett检验所示。KMO抽样适当性,充足率0.659;巴特雷球度检验:X2统计值109.870,自由度28,显著性 0.000。从中可以看到,KMO值为0.659>0.6,根据Kaiser标准,原变量基本适合于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显示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形检验的零假设,也认为适合做因子分析。
2.提取因子变量。利用SPSS12.0计算出了各个因子变量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前两个因子变量解释了原变量89.421%的信息,说明它们可以反映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我们把这两个主因子分别表示为F1、F2。
3.因子的命名解释。利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Varimax)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目的是使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结构简化,使每个变量仅在一个公共因子上有较大的负荷,而在其余公共因子上负荷较小,以利找出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
可知,X1、X2、X3、X4、X5、X6、X7在F1上有较高的载荷,说明F1主要解释了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与通讯、文教娱乐服务、医疗保健这几个变量,因此可将其命名为物质型消费因子;X8在F2上有较高的载荷,说明F2主要解释了其他商品及服务这个变量,由于其他商品及服务的内容包括个人用品、理发美容用品等项目,反映的是人们更加注重自身形象美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方面的内容,因此可将其命名为精神型消费因子。
4.计算因子得分。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运用因子得分法计算出1999—2009各年的因子得分值并绘制综合得分趋势图(如图1所示)。
(四)因子分析结果
1.消费支出水平有很大提高,消费结构日益完善。F1代表了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与通讯、文教娱乐服务、医疗保健这七个方面消费支出的变动趋势,因子的载荷系数都为正值;F2主要解释了其他商品及服务这个变量,因子的载荷系数也为正值。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加,居民用于消费的支出也在增加。另外,载荷系数绝对值的大小表明,自1999年以来,吴忠市农村居民用于其他商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上升的比较快,这表明近几年来居民生活正由物质型消费向精神型消费延伸,消费方式向多元化发展,消费结构日益完善。
2.消费层次依然低下,消费意识有待提高。从因子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可以看出,食品在物质型消费因子中上升趋势排在第二。这表明,虽然近几年来宝鸡市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但用于食品的消费性支出依然居高不下,农民收入的增长优先用于饮食这一基本生存资料的改善。说明本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层次仍然低下,居民的消费意识还有待提高。
3.消费水平增长趋势良好。由图1可以看出,1999—2009年,因子综合得分持续增加,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央政府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的出台与落实,地方政府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使得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农民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农村消费市场潜力被进一步发掘,消费上升空间巨大。
三、提高吴忠市农村消费水平的路径选择
1.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收入是决定需求的重要因素,增加农民收人、尤其是增加农民的预期收入是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基础。一是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区域优势,发展名牌特色产品,进一步完善市场价格机制,缩小工业品与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等。二是改善农业经营环境,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农业、投资农业的良好氛围,使农业的收益水平至少要与整个社会的平均收益水平持平,甚至要高于整个社会的平均收益水平。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加强农村饮水、道路、电网、通信、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为农机、家用电器等消费品进入农民家庭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消费预期。应继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其覆盖所有农村居民。另外,还应因地制宜的在不同地区建立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多层次、多标准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解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
4.发展消费信贷,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涉农金融机构应从贷款方式、利率、期限等方面开发出适应农村特点的消费信贷品种,简化消费信贷手续,提高服务水平,扩大农村的消费信贷业务量,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余明江,季丽,胡云霞.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因子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4).
[2]何昀.扩大内需的必由之路:促进消费需求提高消费率——访中国资深经济学家刘国光研究员[J].消费经济,2002,(4).
[3]应焕红.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及其政策建议[J].科技与经济,2009,(5).
关键词: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问题;解决办法
消费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中国这样—个农业大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作为农业人口大省,农村居民在全省的消费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然而消费不足特别是农村消费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河南亦是如此。长期以来河南农村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和过低的消费水平并存,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对于河南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河南省目前消费结构和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制约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
(一)2008年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54元/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3044元/年,与2007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51.60元/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2676.41元/年相比,消费支出提高了367.59元。其中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为858.97元,占人均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5.41%,比上年下降了3.16%;衣着、居住和家用设备方面,均比2007年有所增长,在人均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也都有小幅的增长;大幅度增长的是在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方面的消费支出,其中医疗保健比上年增长了64.48元,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也上升了2.72%,交通通讯支出比2004年增加了56.49元,比重也上升了2.11%,另外,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却比上年减少了44.6元,在人均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也下降了,这与近几年文教娱乐消费比重增加的总体情况不太相符。
(二)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变动情况
总体来说,2001年至2005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呈上涨趋势的,且除了2005年的文教娱乐方面以外,消费支出的各方面每年基本上都均有增长,相应地,消费结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最为明显的是食品支出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
2006年全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61.03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9%。2007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51.60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0%。2008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54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3%。
(三)农民消费的阶段性和消费趋势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高积累低消费来推动的,也就是生产推动经济的增长,使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初步的工业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步入了农产品供给从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由贫困到温饱,进而向小康平稳过渡的发展阶段。从动态角度看,农民消费呈现以下阶段式趋势与特征:
1、第阶段是在1978年至1989年的这段时间内,农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7.22%,这主要是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民收入大大提高的结果。同时,农民有了收益分配的自,合理地安排了消费与积累的比例关系。
2、第二阶段是1990年至今,农民消费的增长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农民的人均消费水平没有超出国民收入增长的允许范围。但农民消费的增长低于积累的增长,而且收入层次高的农民积累率高,边际消费率趋于下降,边际积累率趋于提高。在这个阶段,农民的消费行为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等简单的温饱型消费,而是越来越多的投资干教育、旅游、资讯、文化娱乐等高层次消费。
三、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存在问题的并决
河南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整个农村居民的消费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消费的增长远远滞后于收入的增长、物价极不稳定、货币政策失效等。
(一)原因分析
1、农民收入较低,消费支撑不足
河南农民收入增幅缓慢,且城乡间,地区间差距拉大,制约了农村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从2000—2007年河南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985.82元上升到3851.6元,年均增幅为9.9%,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为13.4%。而且城乡差距不缩反而扩大,2000年城乡人均收入是2.4:1,到2007年扩大到2.98:1。各市农民人均收入差距也比较大,2006年全省农民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为6525.9元,是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的4.7倍。各市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郑州5559元,最低的是周口2641元,郑州是周口的2.1倍。
其次,河南农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收入为农业收入。从2006年的农民人均总收入来看,农业收入(指家庭经营中的第一产业收入)为2764.1元,占总收入的61.98%。非农产业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中的第二、三产业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为1695.3元,占总收入的38.02%。可见农业收入仍为河南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必须拓宽农民收入渠道,鼓励农民走出去,大力发展非农经济,才能提高农民消费能力。
2、农民负担重,收入预期不稳定
自2005年取消“农业税”以后,农民的税费支出急剧下降,负担减轻。但近几年受石油等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运输等成本费用增加的共同影响,以化肥为主的农资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给予农民的补贴,减少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在农村很多地方,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现象依然存在。不断增加的农民负担加剧了农民预期收入的不稳定,从而降低了农民消费倾向。
3、消费环境差,制约农民消费需求的有效增长
河南全省农村的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的增长。虽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电网、通讯、水利等设施的改造力度,但由于成本原因,一些乡镇仍存在未执行和城市电价等同、有线电视信号仍未全面覆盖、农村居民用水不安全等问题,从而使一些商品在农村处于买得起用不起或买得起不能用的窘境。其次,农村市场网络仍未建立,商业网点少,售后服务差,农民购买商品不方便。第三,市场管理落后。由于农村市场分散,监管力度弱,农村市场普遍充斥着假货和劣质品,坑农害农的现象时有发生。
4、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影响农民消费心理预期
由于河南农村乡镇多,分布广,农村人口多,目前来看社保体系难以覆盖全部农村,而且社保体系本身也不健全,这就制约了农民的即期消费。农民即使有点钱,也要留着防老、防病不敢消费。虽然医疗有新农合作保障,大病能报销一部分,但前期住院费和没有报销的部分仍是个大窟窿,导致部分地区仍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这些都制约了农民现实消费能力的提升,使许多潜在需求不能转化为即期消费。
除此之外,农民消费习惯保守落后,消费不科学,金融意识不强,厂家销售方式单一,产品结构不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农民素质不高等因素也制约了农民的消费。
(二)、提升河南农民消费能力的对策和方法
1、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购买力
提高农民消费能力的关键还在于农民收入的提高。首先,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立特色农业产业链,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关键是如何打造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链,围绕特色农产品形成种、养、售于一体的产业化链条,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幅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充分发挥河南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推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就业,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消费瓶颈问题
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完善农村居民生活设施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一是政府应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和乡镇企业的生产条件,并且可以通过使用农民工增加农民收簢,可将农民更多的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入。其次,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对现有基础设施的使用和管理。要依法定价、合理收费,解决农民消费难的瓶颈问题。
3、健全农村保障体系,改善农民消费预期
农民负担重,有后顾之忧,自然会减少即期消费,增加储蓄。要降低农民的储蓄倾向,鼓励消费,就必须完善农村保障体系。当前还是要积极探索适合河南农村居民的保障方式和实现途径,从基本的生活保障开始,逐步扩大社保覆盖面,以此来稳定农民的消费预期,提高现实消费。
4、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保证商品进入市场渠道畅通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制约因素建议
一、甘肃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一)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消费水平向小康型迈进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居民消费支出中食物支出所占的比例,比例越高说明生活水平越低,比例越低说明生活水平较高。甘肃省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90年的60.49%下降到2007年的46.80%,自2000年开始,恩格尔系数保持在40%~50%之间,说明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已从生存型消费和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迈进,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
(二)衣着消费总量增加,但消费比例下降
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居民对衣着的消费逐年增加。甘肃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从1990年的30.35元增加到2007年的112.2元,增加了近4倍。但是相对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衣着消费的比例正逐年下降,1990-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430.99元增加到2328.92元,但衣着消费从1990年的7.60%下降到2007年的5.98%。
(三)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甘肃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居住面积不断增加。1990年农村居民年末住房面积为65.74平方米,到2007年年末住房面积增加到89.99平方米,平均每人年末住房面积由1990年的10.21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9.46平方米,增加了近1倍。另一方面,建房质量有所提高。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居住面积比例逐步上升。1995-2007年,甘肃农村居民居住面积中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居住面积中的比例由25%增加到41%,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面积由0.4%增加到7%,增幅达到16.5%。
(四)耐用消费品数量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007年,甘肃省农村平均每百户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的拥有量10.33台、47.56台和97.22台,与1995年相比,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分别增加了37.23台、9.89台和82.44台。1990年农村家庭摩托车的拥有量为平均每百户0.39辆,到2007年摩托车的拥有量增加到平均每百户45.77辆。此外,一些新型的家用耐用消费品开始进入农村家庭。如影碟机、照相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电脑等。2007年,甘肃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影碟机33台,移动电话54.6部,固定电话97.2部,分别是2000年的4.8倍、75.9倍和5.2倍。
(五)服务型消费增加明显
甘肃省农村居民在实物型商品消费的同时,服务型消费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也逐年提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农村居民对交通和通讯支出由2000年的43.76元增加到2007年的186.17元,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增加了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医疗保健消费意识不断增强,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支出由2000年仅有70.6元增加到2007年的149.82元,年均增长2%。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占农村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比例仅次于食物消费。但随着教育成本的不断提高,很多农村家庭已经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用于教育服务消费的支出从2005年的211.25元减少为2007年的166.08元,同比下降了3%;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的支出比例由2000年的13.27%下降到2007年的10.36%。
二、影响甘肃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
(一)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甘肃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2007年甘肃省农村住户农业生产收入占总收入近50%,但自然条件恶劣,农产品价格缺乏弹性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等因素,制约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2000年。甘肃省农村家庭住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为1058.77元,其中农业生产性支出301.28元,占总收入的28.06%到2007年这一比例上升为38.26%,说明农业收入总量增加的同时,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提高,增加了农业生产性支出,减少了农村居民纯收入,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不确定性增强农民扩大消费的顾虑
当前,农民面临的不确定性日渐增强,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环境、社会保障制度和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出于对未来生产、生活不确定因素的考虑。农民就会减少在当期的消费,从而制约消费水平的提高。首先,农业生产环境的不确定性。甘肃省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十分严重,靠天吃饭的情况较为普遍,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灾害损失率偏高,农业生产收入无法得到保障。其次,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由于全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民无法及时获取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信息,并调整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面临极大的价格波动的风险,加大了增收的难度。最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确定性。由于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十分有限,农村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仍不到位,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加大了农民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制约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三)农村市场体系仍不完善
当前甘肃省农村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卖难问题十分突出。由于交通运输、仓储、冷藏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销售困难,特别是一些鲜活农副产品,如果不能及时销售和贮藏,就会变质腐烂,从而导致农民收入减少,抑制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第二,农村消费品市场体系不完善。一方面,农村消费品市场缺少真正符合农民消费特点、适合农民消费层次、满足农民消费需求的商品;另一方面,对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监管仍不到位,假冒伪劣、库存积压、过期变质的商品充斥着农村市场,农民的维权意识薄弱,消费者权利得不到保护,制约了农民消费的意愿。
三、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广开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增加缓慢是制约消费增长的根本原因。因此,多渠道地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出路。1,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移富余劳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降低因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而减收的风险;同时,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吸纳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贴。由于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农业生产性支出的不断增加。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扩展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并对农民购买的农业生产资料进行补贴,减少农业生产性支出,增加农民收入。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医疗和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化解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一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各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保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运行。二是加快甘肃省经济发展,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投入,逐步提高补助标准,保障农民的基本养老、医疗需求。三是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将所有需要救助的农民都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需要帮扶救助的农民,在保障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以降低保障标准扩大救助面为原则。使需要帮扶的农民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三)健全农村消费市场体系
农村消费市场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因此,建立健全农村消费市场体系对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农村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搞好仓储、冷藏和运输等方面的服务。提供方便快捷的物流配送服务,及时将鲜活农产品输送出去,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同时,农村市场流通体系的完善,将保障农村居民能够购买到新鲜、优质的商品,提升消费水平。另一方面,要鼓励消费品的生产企业深入农村消费市场,对农村市场进行调查,关注农村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生产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特点的产品,向农村市场提供质优价廉、实用好用的产品,并建立好产品的售后服务体系,切实维护好农村居民的消费权利。
参考文献:
[1]刘刚,当前农民收入、消费问题的分析与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06(6).
[2]农村消费问题研究课题组,关于农村消费的现状及政策建议,财贸经济,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