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能力培养与测试

高中语文能力培养与测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能力培养与测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能力培养与测试

高中语文能力培养与测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089-01

一、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

高中阶段语文训练的重点是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高中阶段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在训练要求、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宜采取“读写结合”的办法,把二者混合一起进行教学,否则容易互相迁就、互相干扰,结果是顾此失彼,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根据教材改革的总体构想和高中阶段的整体训练计划,把全书分为阅读教材和写作教材两个部分。二者统一规划,分进合击,貌离神合,相互为用,共同完成高中阶段语文训练的任务。根据高中阅读训练的统一计划,把阅读教材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课内教材,作为主体教材,是进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依据。课外教材,作为辅助教材,是课内训练必要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巩固课内训练成果,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依据。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

语文与高考的交易—博取功名的敲门砖。现行高考制度实现了语文的价值,而并非致使语文异化的根源。在教学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就是用测试的方法来替代教学,用各种各样的测试题来替代课文赏析与领悟,课文被废置一旁,或者在一些拙劣的设计者手下被切割成零乱的碎块。结果使人们认识事物的正常程序和流程被割断、破坏了,留在学生头脑里的只是一些杂乱无章的片断。这种教学模式偏重于智力教育,推崇能力主义。教学过程重视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而忽视沟通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建立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的联系;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个性的充分发展。这种模式所暴露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利益旋涡中的高中语文教育,沦落为一块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现在的语文教育严重脱离生活现实,首先是语文共性语言泛滥,而个性语言缺失。多年来,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共性,却对语文丰富的个性弃而不顾。对语文共性的偏执,导致语文的课堂形式日益成为一种程式,这种程式阻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以致语文的空间日趋狭小,沦落为声嘶力竭的娇情或表演。其次,是把语文教学与语文课堂教学混为一谈。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如果对语文教学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缺乏清醒的认识,要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恐怕也是不可能的。其实,语文的学习既不限于语文课堂,也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外阅读和课外练笔。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大。因此,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要扩大到采访、演讲、辩论等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为基础的。

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难以支撑的空中楼阁。在各种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的探讨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对教材、教学模式的探讨,往往忽视了“人”这一最根本要素在改革中的作用。而事实上,语文课程改革就当前来说,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已经不堪重负。由于长期以来,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知识结构陈旧等问题日益突出,许多教师基本上靠一种教学的惯性来工作,苦苦支撑着课堂。狭隘的教学空间,高强度的教学工作,低质量的生活,使得很少有人能够去思考语文教学的明天。

三、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设想

摒弃传统的授课模式,采用以学生阅读、自学、写作、练习、演讲、辩论等活动为主,教师指导、讲评为辅的教学模式。高中学生已具备了相当的阅读自学能力,凡教师在课堂内要讲的知识,可尽量让学生去阅读资料自学掌握,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图书馆、阅览室博览群书,丰富自己;同时也要使其有较多的精力进行写作练习。写作应以自由作文为主,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观察所得,写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口头表达方面,可定期组织演讲、辩论、对话活动,锻炼说话的胆量,提高其心理素质和口头表达能力。现在的高中学生所读的文章局限在教材上的那几篇,写作上则应付式地完成几篇规定的命题作文。

高中语文能力培养与测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效率

一、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所在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组元不科学,无层进关系,导致过多的无效重复劳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

第一,教材编写体例导致教师、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不是说教材编写者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是说教材编写体例客观上导致了教师、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教材选材、组材的首要视点是明确目标;其次是排列顺序的标准问题。一门学科所拥有的体系是重要的,它一旦瓦解便会丧失逻辑性,这两点本应综合起来考虑,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把它分开来考虑,总体目标是培养语文能力,而教材分类却是以文章体裁作为组元标准。文体之间本身无层进关系,无难易之分;受教材限制,语文课堂教学当然也无层进关系。因而在教学实践中使师生感到目标模糊,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第二,语文教师的被动操作与思维定势。面对教材的编写体例,大多数老师只是顺其自然,教材怎么编,我就怎么教,不去主动改变。加上长期以来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师已经适应、习惯,并形成思维定势,不想改变,不愿改变,甘愿受教材体例所限。而那些在语文教学中取得显著成绩的老师,往往不受教材限制,主动探索,对教材作创造性运用和发挥,因而他们的教学卓有成效。

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基本设想

(一)打破语文课堂教学一成不变的程式化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课堂教学有自身的目标体系,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应以语文能力作为组元分类标准。在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以何种能力为中介又兼及其它三种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阅读入手,因为阅读是书本教材与学生发生联系的媒介,又是听说读写四项语文能力的中介,通过阅读优秀文章可以学习借鉴写作方法、写作经验;反过来写作也可以从某个侧面了解阅读效果如何;阅读之后交流阅读体会,听与说既可成为阅读的延伸,反过来又可评价阅读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改革定位于阅读。以高中语文为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哪些阅读技能呢?回答是:能准确快速筛选必要的信息,能迅速把握文章语脉,能深入挖掘文章内涵,能赏析精美文章,进而能研究语言现象,研究文章特点,掌握阅读规律。阅读能力有层级差异,以阅读能力为标准,根据不同的阅读技能配以相应的阅读课型来组单元,以分别实现一个个具体的能力目标。语文教材相应改变,第一单元为筛选型阅读,培养学生根据阅读目的,判断、选择、吸取必要信息的能力;第二单元为框架型阅读,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把握文章语脉的能力;第三单元为阐释型阅读,培养学生深入挖掘文章内涵,理解文章主旨精神的能力;第四单元为赏析型阅读,这是综合型的,既可以培养语言感知能力,培养分析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鉴赏能力,丰富想象力;第五单元为研究型阅读,培养学生研究语言现象文章特点和阅读规律的能力。这样使语文教材前后单元具有了层进关系,进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层进性、阶段性,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一阶段的语文能力的掌握为下一阶段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鼓舞、激励学生去进行下一阶段的语文学习,成效鼓励在阶段性层进性的学科教学中作用明显,而在无阶段性标志、无层进性的学科教学中作用模糊。这样可以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语文作为工具学科也为学习其它学科作了工具性准备。学生所学习的数理化,都有比较严密的逻辑序列,先易后难,层级递进。

(二)引进多媒体技术,实现因材施教,提高语文训练效率。所谓多媒体是指具有多种传播媒体、交互性、集成性三大特征的计算机处理和应用信息的一整套技术,它能同时抓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二个以上不同类型的信息媒体,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把多媒体引入语文训练,能够解决一直困扰于语文教学界的难题,使语文训练科学有序,实现因材施教。多媒体语文能力科学训练系统可以集训练、辅导、达标于一体。

(1)训练。实现层进有序的科学训练,以现代文阅读为例。先根据文体分类,每种文体都分项训练与综合训练二步,分项训练按能力点逐个分解,包括词的理解、句的理解、某一局部内容的理解、段的理解、篇的分析理解,每个能力点集中训练,由浅而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层递进,每个项目学生通过之后,多媒体都给予鼓励。类似于游戏机,分项训练通过之后,然后进行综合训练。

(2)辅导。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进行辅导,每个训练题都给答案,并解说正误原因,每项能力点的试题,都介绍一般解题常规和解题方法,根据需要可以播出,使学生不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知其如何然,即怎样才能做对。综合训练完成之后,多媒体给判分评卷,帮助学生分析试卷,分析错误原因,分析能力差异,并告诉你通过方法,指点迷津。如综合试卷未能通过,则根据试卷分析,找出缺漏,重新做分项练习,单项通过之后,再做综合训练,通过之后,则进入下一阶段。

(3)达标。与同级考试同等水准,训练分几种级别,有单篇课文的,也有单元测试,有期中期末考试级别的,也有会考高考级的,难度逐渐加大,水平渐渐提高。

将多媒体引入语文训练,有诸多长处,首先实现了有意识的有效重复,消除无意识的无效重复,从而提高效率,避免做无用功;其次在语文训练环节上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以往教师限于时力、水平不能实现的,多媒体技术达到了;第三从根本上实现了语文训练科学化,训练有针对性,训练有序,训练有趣,提高了语文训练效率,达到了使学生语文能力逐级层进发展的科学境界;第四在训练领域里,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高中语文能力培养与测试范文第3篇

一、教育管理者应为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清除路障

从课程教学管理层面看,相关主管部门和学校等各级教育管理者首先必须勇敢冲出旧评价的樊篱,清醒地认识到新评价对于解放师生教与学的创造力的意义。只有真正转变传统的偏重于量的检测的单向度的课程评价思想,而转向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双轨整合的路径,才能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发展趋势,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新课程的稳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自然发展为个人化学习,个人化学习则自然要求要有与之相应的个人化的评估反馈机制。而着眼于学生个体发展的质的评价,就是一种比较合乎人性的评估反馈机制,“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中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之一,包括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等等”(胡中锋、黎雪琼、刘桂秋《论新课评价中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的整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原则就已明确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这已经渗透了质的评价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是这种评价体制的延续和深化,而不能因为有高考在前,而将评价异化为片面以高考分数测量来作为高中语文课程教与学的效能评估的唯一标杆,并以之为紧箍咒来束缚语文教师,从而导致“新课程旧教学”“新课程旧考试”(就2007年海南、宁夏两个高中语文课改试验区的语文高考命题看,仍然被笼罩在旧的高考语文模式的阴影下)现象的出现。

其次,教育管理者应该具备将课程评价的理论理性切实转变为课程评价的实践理性的勇气,并将其落实到行动上,细化、实化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的具体标准与操作程序。从便于新课程教学实践的角度看,课程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案、规程应先于课程实施,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修改、完善。然而,当下我们面临这样一种矛盾的局面——新课程实施了,却没有配套的新的语文课程评价切实并行,而往往流于表面与语文教材教学进度关联、实际与高考挂钩的书面限时测试。如此一来,课程标准关于新评价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就虚化为了空中楼阁。让一种新理念根植于人心,难;而更难的是执行,即让新理念成为看得见的行动。因此,为教育管理者松绑,卸下固有的单向度的量的评价的枷锁,是最迫切需要的。

二、教学执行者应该为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开拓道路

从学校课程教学实施者层面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迅速行动起来,扮演好新课程评价实践“改革者”的角色。首先,从思想意识层面来看,要认识到彻底转变狭隘评价观的紧迫性。要扭转单一的量的静态评价的思想,而代之以发展性评价;亦即不仅仅热衷于高考的分数,更要关注教学全过程中学生语文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增强、情感的丰富、素养的形成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教师有必要学习、掌握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相关基本理论和知识。其次,要在评价的具体操作行为上尝试行

动研究。当前,高中语文课程实行“必修”与“选修”并行的模块结构课程,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领域内的各类课程都提出了相应的评价内容与要求。作为课程执行者的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把这些评价的内容与要求具体化为可操作的细致的评价方案,努力建构高中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

从评价方式来看,应该采用多形式、多侧面的评价手段。首先,要改革、优化传统的量的评价的手段,提高高中语文书面测试命题的信度和效度。传统的量的评价重结构的严谨性和量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书面的测试上,比如会考、高考等。书面测试的命题应该知识、能力、素养三者兼顾,而以素养为重,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体现所考即所学的原则),能最大程度地检测学生在一个特定学段之内的语文知识建构、能力培养、素养形成所达到的水平。其次,要研究质的评价技术在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评价操作中的应用。比如,通过情景活动、课堂观察、过程记录、学习日记、语文综合性学习、作品展示、成长记录袋等等途径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

三、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要落实主体多元的原则

传统的高中语文课程评价是一种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新课程评价则强调主体多元评价,它吸纳了学生、家长等多个评价者参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强调“尊重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巢宗祺、雷实、陆志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宰的“教师学生”评价,应该发展为与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生”评价,以及与以其他评价者为评价主体的多维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学生语文学习素养的发展状态和水平层次,不应仅仅由其任课教师来认定,还要吸纳同学、家长、其他科任教师、学校、社会团体等评价者的评价意见。这有助于更客观全面地衡量学生的语文素养。主体多元评价可以弥补旧评价的一个缺陷:因传统的一元评价所产生的偏见乃至歧视,压抑了一些有某方面语文特长的学生(这类学生往往在书面测试中成绩并不突出或者很差)的学习兴趣。它可以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语文潜能,丰厚其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真正体现“全人教育”的特质。

四、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要注重全过程的评价

高中语文能力培养与测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模块儿教学 课程总目标 课程主要目标 书面语言 学分

2009年秋季,我校正式进入新课程。我是我校第一批进入新课程的语文教师。现在,必修5已经教完了,回顾一年半的语文教学,觉得老师们还是单元教学,单元检测;考试还是以百分计,用综合卷。并且“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都随意穿插在阅读教学中,没有专门的教案和明确的授课要求。

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大势所趋,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不可动摇的方向。“模块儿教学”确是语文教学最后要走的道路。那么,为什么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人们的模块儿意识如此淡漠呢?我认为是人们对语文本质的认识还不够明确,导致现有的教学体制和评价方式不能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所致。对语文的本质认识不到位,“课程总目标”就无法确定,而课程总目标正好决定着“教学体制和评价方式”。现在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里说:“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学习,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1、积累?整合;2、感受?鉴赏;3、思考?领悟;4、应用、拓展;5、发现、创新。”我认为,把有递进关系的这五种行为或称之为“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是不科学的,它们应该是达成课程总目标的方法或途径,如果把它们当成课程总目标,那么是不是课堂上有这种行为就算是达成目标了呢?显然,这是说不通的。9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上话语理论的兴起,许多国家的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初见成效。比如,美国。他们在初中阶段,以“文学”作幌子,狠抓“语言训练”,把“语言学习”当作课程的总目标,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些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模式,不是我们国家很多人想全盘借鉴的吗?所以,对“语文本质”的认识,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能否实现真正意义的模块儿教学的瓶颈。

那么,语文的内涵到底怎样界定,才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呢?我认为“语文,是用来学语言的文化”,而“书面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摘自已发表于《语文报?教师版(初中)》(2009年4月)的自创论文《揭开“语文”神秘的面纱》一文),并且学生对口头儿语言的学习不是从上学学《语文》才开始的,所以,在学校里,学生的语言学习,主要是学书面语言,书面语言学好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相应得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了,会进一步促进口语的发展,显然,从整体上看念过书的人,总比不念书的人更会说话办事。所以,我们不必担心学生把书面语言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毕业后就不会说话了,在必修课里我们把口头语言作为学习书面语言的一种途径就可以了,这样,口头语言的学习即使在课堂上也不会间断,更何况选修课里还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帮助我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牢记“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语)所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实践,争取让学生边学习,边运用,对学生难于掌握的知识,进行反复训练。这样,语文必修课基本上可以划分成“阅读”、“写作”和“书写”三条主线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文体模块儿”教学、写作专项训练和书写(初中必修、高中选修)教学以及校本课程内容教学(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设置)。现在,我们仔细想想,现行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中“梳理探究”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法?既然是学习方法,那么它适合阅读教学,就不适合写作教学吗?我听过一节初三的作文指导课,因为涉及到“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老师采用的就是“梳理探究”的教学方法。方法是随着内容而变化的,怎么可以用一个模块专门学习“学习方法”呢?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吗?再说“名著导读”模块儿,它和“阅读鉴赏”在概念上没有交叉吗?我在教《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就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完成了《红楼梦》的导读,“阅读”是“读”,“导读”也是“读”,为什么要单列一个模块儿呢?不难看出,现在正是由于模块儿较杂,模块儿教学评价又跟不上,老师们顾此失彼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我们学校,我就没和别人交流过一节教“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的课,而在全国范围内“写作依附于阅读”的状况,也没能得到根本扭转。我想,为了使“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配合,共同为学生学习和运用“书面语言”服务,阅读内容,要按文体编排,突破狭隘的单元限制,编排成一个个“文体模块儿”,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科学有序,并上升到规律层面,为探究性学习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每一个重要的文体模块儿,都用半个学期进行教学,学期满,进行“模块儿水平测试”,计以学分;不太重要的文体模块儿或校本选修课程,可用四分之一学期进行学习和测试。如果与阅读教学同步,写作教学自然会“科学有序”,每半学期和阅读一起进行一次“模块写作水平测试”,可使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步发展,即除了“应试写作训练模块儿”以外,其他“模块写作儿水平测试”都紧密配合当前的阅读教学,例如,教“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模块儿”,除了自由练笔之外,主要写作任务就应该是“文学作品的创作与鉴赏”,因为有“模块儿水平测试”紧随其后,进行激励性评价,我想写作教学的弱势地位会立刻得到扭转,这样,学生的知行就会达到空前的统一。如果高考再施行“阅读”和“写作”分项记分,老师们总有横向比较教学效果的机会,真正意义的模块儿教学就会展开,新课程改革也会水到渠成。

高中语文能力培养与测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期待视野理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期待视野理论的提出是出自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野理论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前和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作为接受阅读信息的主体,心理上会在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独特的思维指向和不一样的观念结构。期待视野理论就是指读者的这种特有的阅读心理。以读者角度出发提出的期待视野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效果显著。

一、期待视野理论的传统意义

(一)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

读者的人生观、世界观、文化素养和文化视野是组成期待视野理论的四要素。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这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比如,高中教材《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两篇课文分别出自《红楼梦》和《水浒传》,学生在阅读这两篇文章之前,对《红楼梦》和《水浒传》等名著有过影视欣赏或阅读,就已经对名著中的人物性格、特点有了自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引领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形象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二)发挥学生能动再创造作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文中往往会设置很多空白,空白处之前的语言往往具有跳跃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想象对空白内容自行补充。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一诗中,“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和“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两句中,包含了童子和寻访者的三番问答,正常情况下,三番问答要用六句话表达,但是诗人将三番问答精简为四句,这就要求学生对句与句间的空白自行想象,进而填补。

二、期待视野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学生主观随意地解读文本

一位美学大师提出:把文本的理解牺牲在读者的主观随意性中,这是期待视野理论中的主要缺陷之一。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学生在阅读时,还没有对文本进行阅读时,就已经开始对文本内容进行随意拓展,对文本内容断章取义的理解取代了应该对文本进行整篇感悟的做法。这种不良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习惯以个人的情感去解决问题,从而忽视了理智和科学的认知,对学生的发展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比如,在高中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中,教师提出课文中出现的某个疑点,让学生对这一疑点进行思维上的探究,从而引发学生激烈的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起到引导作用。如鲁迅先生的作品《祝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以后,中国农村被封建思想观念影响和被封建思想理念束缚的现状这一问题,要带领学生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这一现象造成的影响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如沈从文先生的作品《边城》,教师在对此课进行讲解时,要注意以文章中的人情美、民俗美和风景美为重点,不能脱离文章要表述的中心思想,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在阅读过程中,主观随意的解读文本是错误的观念。

(二)正视学生依据新视野的选择接受心理

在接收阅读内容过程中,学生不会对阅读中出现的所有信息都接受。学生会依据自己的需求,对阅读中出现的信息进行有选择性地接受。在期待视野理论中,学生的期待视野是决定学生接受阅读信息的标准,学生会结合自己的性格、经验,决定接受阅读信息的对象。

比如,在《雷雨》的课堂中,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文章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一问题,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假的,因为周朴园为了挣钱,采取手段,故意使其承包的江桥出现问题,导致危险发生,进而使两千多名工人被淹死,这样的人品质有问题。此外,周朴园对鲁侍萍始乱终弃,在鲁侍萍生下孩子才三天的大年三十晚上,将鲁侍萍赶出家门,为人恶毒,没有情义,不可能真心怀念鲁侍萍。而有的学生通过鲁侍萍的回忆,仔细观察,用细腻的情感去感受,认为周朴园和鲁侍萍在年轻的时候,不是逢场作戏,而是两情相悦,从而认为周朴园是真心怀念鲁侍萍。由此可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根据其心理、性格和情感体验等方面,对阅读的信息有一定的选择性。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接受心理。

三、期待视野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一)科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期待视野理论中,在阅读之前,读者受已经形成的思想理念和曾有过经验的影响,会对阅读的内容产生思维指向,思维指向的形成会对阅读文章的内容产生自己的判断和感受。期待视野理论这一显著的特点,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利用期待视野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的是科学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随着近几年教学理念的改革,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一理念已经逐渐被认可接受。只有在充分科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运用期待视野理论的教学方式,才能使教师真正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比如在《安妮日记(节选)》一课中,《安妮日记》是安妮在十三岁生日开始写的,到被纳粹党发现而停止写作,《安妮日记》是一本记录心路历程的书,即安妮的十三岁到十五岁,意在表达战争可以剥夺她的自由,但无法剥夺她的梦想和思想。教材中节选的文章,主要表现出在不幸的战争生活中,安妮对“战争与和平”这一问题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无法对书中描绘的战争场景和人们的悲惨遭遇产生直观的感受,这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阻碍。而期待视野的运用,就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状况。学生在战争常识的指引下,会对阅读内容产生既定的思维指向,由于不同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思考角度,这就需要教师敏锐地捕捉学生的每个表现,充分显示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形成良好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展开阅读的教学内容。

(二)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阅读者所具备的独特生活经历和特殊思维体系,是期待视野理论形成的前提。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独一无二的思维体系,导致学生期待视野构成的不同,使学生对同一阅读内容产生不同的思维指向。因此,教师在面对学生差异性时,要对不同学生差异性进行全面关注,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取得收获,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比如,在课文《直面苦难(节选)》一文中,作者以其人生经历中遭遇的苦难为例,告诉了读者在苦难面前应有的人生态度。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师在教学开始前,可以对文章内容适当导入。教师可以列举海伦・凯勒、霍金等遭遇重大苦难的名人,为阅读教学内容进行铺垫,有利于学生对阅读主旨的把握。此外,由于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导致大多数学生无法对苦难和经历苦难有一样的见解,使学生对在课文上的理解无法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使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每个学生加深阅读的理解。

(三)灵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发挥期待视野理论的作用,教师就要对如何灵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学生能动性灵活充分的发挥,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教师要对学生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并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提供给学生灵活发挥其能动性的机会。

比如,课文《边城(节选)》,《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十分经典的长篇小说之一。《边城》描绘了一个与世无争的、美好的世外桃源,也描绘了一段值得引人深思的爱情故事。傩送和天保两兄弟同时喜欢上女孩翠翠,为了取得女孩的喜欢,两人决定以唱歌的方式公平竞争。但是天保在傩送唱歌以后,深知不如傩送,便退出这场公平竞争,驾船远行,触角身亡。傩送悲痛万分便也乘船而去。女孩在高龄的爷爷长逝后独自一人等待傩送。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可以问些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的问题,比如,你就是傩送,会选择回到这个世外桃源吗?学生在面对这样自主的问题时,往往思维会立刻活跃起来,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最后表达自己的意见。阅读教学中的思考过程,在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期待视野理论的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期待视野理论的运用中,教师科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性,灵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做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在期待视野理论的运用基础上,必然会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栾晓慧.期待视野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2014.

[2]闵洁.期待视野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4.

[3]薛琦.期待视野理论在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职教通讯,2014.

[4]朱雨时.接受美学“期待视野”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

[5]徐晓阳.阅读期待视野下的语文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上),2012.

[6]刘云飞.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期待视野”的把握[J].语文知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