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财务内部审计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陕西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的调查分析
本文以陕西省高校为例,对各高校的内部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相关情况展开了实际调查,同时对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
(一)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的调查对象。本文选择陕西省内最著名的四十三所本科高校为调查对象,其中包含:部属“985工程”“211工程”重点高校、陕西省属高校、新升格公办本科院校、民办高校以及独立学院(第三批本科院校)。
(二)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的调查方法。审计信息公开的调查方法主要包括:查阅可以获得的文件资料、浏览学校审计处室网站、电话邮件传真调研、专业技术人员个别访谈、同行集体交流探讨等。
(三)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开展情况的调查结果。通过调查发现,陕西各高校目前只有少数出台了比较成熟的审计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具有代表性的院校有:西安交通大学审计部门根据本校校务公开的相关制度规定,相应地制订了《西安交通大学校务公开审计信息公开实施暂行办法》,对审计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对象、途径、组织领导、监督检查等方面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在日常审计工作中,该校审计部门也能做到公开相关内部审计信息。本文将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简要分为:基本信息、工作信息、制度信息、服务信息、学习信息等种类;而将高校审计信息的公开程度分为:公开、部分公开、不公开三大类。(1)审计项目审前公示、审结公告、审计结果、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信息公开。陕西省高校开展的审计工作业务范围比较宽泛,在审计信息公开方面,一般常规进行的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审计调查、工程结算审计等项目基本上都有审前公示、审结公告,信息公开比较普遍。但是,高校实施的财务预算执行审计、财务决算审计、干部经济责任??计、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审计调查、工程结算审计、竣工财务决算审计等各项内部审计工作,形成的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等结果、结论类审计信息,本次被调查的全部高校均未予以公开。(2)审计部门组织机构设置、审计人员配置、审计工作经费来源、审计人员培训计划信息公开。在被调查的高校中,除新升格公办本科院校、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等少数高校未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外,绝大多数高校审计部门都是独立设置的,并且组织机构设置、审计人员配备等信息都是公开的,非常容易获得相关审计信息。审计经费的来源及充足性,审计人员培训计划及经费保障等信息,各大高校均未对外公开披露。(3)学校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文件、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工作动态、审计简报、办事指南等信息公开。陕西各大高校均对外公开披露学校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文件、岗位职责信息,审计工作动态、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办事指南等信息也大都是对外公开的,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人或者社会公众都能容易地查询、了解以及浏览。西安工程大学定期介绍工作动态的审计简讯,公开学校一定时期内的内部审计信息。(4)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信息、审计部门领导班子及个人述职述廉报告、年度考核信息公开。西安财经学院在本校审计工作网站上公开了审计部门领导班子及个人述职述廉报告信息,陕西理工学院在本校审计部门网站上公开了每年审计工作计划等信息,而其他高校未被发现此类内部审计信息的相关披露。 (5)审计部门办公地点、网站域名、联系电话、E-mail等信息公开。除未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的高校外,陕西省内绝大多数高校的审计部门办公地点、网站域名、办公电话、邮政信箱、E-mail等信息均予以公开,信息使用者可轻易获得。从总体上来看,在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方面,教育部属“985工程”“211工程”重点高校明显优于其他各层次高等院校,而陕西省属普通高校也要好于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第三批本科院校)。
二、陕西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陕西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现状及存在问题
1.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经过实际调研,陕西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情况并不容乐观,大多高校公开审计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无相应规范可循。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审计信息披露和利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公开的审计信息不齐全、不及时,而且不是重点、重要信息,对于内外部的信息使用者而言,这些审计信息的参考价值很小,基本上失去了信息公开的意义。
2.高校审计信息更新滞后,公布内容过于陈旧。信息的及时性决定了信息的价值,审计信息更是这样。通过调查发现,陕西省各高校公开的审计信息都相对比较陈旧,最近几年的信息很少,而五年前甚至更早年的审计工作信息随处可见。有些高校甚至没有公开近三年的审计信息,可查询到的都是三年以前的审计工作动态、审计项目公示以及审计案例、学习资料等审计信息。
3.高校审计信息公开缺乏统一规范和适当媒介。高校审计信息公开的平台和方式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效率和受众范围,审计信息公开的统一规范则有助于信息公开的实际操作,提高内部审计信息的利用价值。陕西省部分高校采用内部的审计工作简报、简讯、通报、工作交流会等方式和媒介公开一定的审计信息,具体的审计简报内容和样式也是各式各样、不尽相同。要从不同的媒介和载体中搜寻并整理出有用的审计信息,信息使用者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信息公开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二)陕西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炔可蠹菩畔⒐?开办法尚不明确。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是推动高校校务公开、教育改革、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出台统一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管理办法和实务指南,也没有采取进一步措施推动审计信息公开工作。陕西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要想开展好信息公开工作,一来无章可循,二来动力不足。同时,出于审计信息保密等因素考虑,陕西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开始时间相对滞后,进展也比较缓慢。
2.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的认识不到位。一般认为,高校内部审计是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可以看出,高校内部审计着眼点在于学校内部,传统的固有认识和功能定位决定了审计信息公开局限在学校内部很小的范围内,信息公开不受重视,工作比较被动。
3.高校对审计信息公开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陕西省高校审计部门对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普遍不够重视,主要是担心本校审计工作秘密对外泄漏,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因而大多采取不披露、少披露、非重要信息披露的态度和做法。而各高校负责人也大都对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未予关注,尚未充分认识到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不愿意大力推动审计信息公开工作。
三、高校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公开的改进建议
(一)高校应参考财务信息公开办法公开非涉密的内部审计信息。高等院校公开部分非涉密的内部审计信息,可以参考我国上市公司对社会公众披露财务报告信息时必须连带公开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一样,各高校可以先行尝试公开本校部分非涉密的内部审计信息,比如: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信息,重点项目(包括但并不限于预决算、财务收支、基本建设、科学研究等项目)审计报告、审计部门领导班子及个人述职述廉报告、年度考核结果等内部审计信息。比如:在公开本校上一会计年度部门财务决算、当前会计年度财务收支预算时,可以同时公布学校审计部门出具的财务决算报告、财务收支预算跟踪审计调查报告。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跟踪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现实困境
(一)对内部审计缺乏认识。高校内部审计的本质就是高校经济活动运行的“免疫系统”。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一个“免疫系统”,能够最早地感受到病害侵蚀的风险,更早地揭示病害侵蚀带来的危害,更快地运用法定权限去抵御、查处这些病害,也能及时建议相关领导或相应的权力机构去消灭这些病害,从而健全制度,保障高校经济活动安全运行。然而,有些高校的领导者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他们看来,内部审计并不是很重要。对内部审计所能提供的各种管理、服务缺乏理解,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发挥着“免疫系统”的功能,而是把内部审计当成给自己挑毛病、找麻烦,与自己对立的机构。从心理上排斥内部审计,不认同、不支持内部审计,甚至阻挠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致使不少高校的内部审计形同虚设,半途而废。不仅如此,领导的不重视还大大挫伤了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内审工作缺乏自信心,产生畏难情绪,对不合理、不合法的经济活动缺乏大胆抵制的勇气,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校内部审计的运行绩效,阻碍了内部审计价值的实现。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弱。目前,很多高校的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无专设的审计机构,只配备少量的审计人员。这样的设置方式很难确保审计机构组织上和业务上的独立性。没有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只是一种摆设;离开了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只能是重形式、走过场。诚然,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只是相对的,这里既有体制的原因又有历史的原因。具体地说,一方面高校内审机构是以本单位的一个职能部门存在的,内审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无不受到本单位主要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内审人员的利益与单位的利益休戚相关,内部审计人员的职称评定、职务升降及种种福利待遇均掌握在院校主要领导手中,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很难摆脱这些羁绊,因而不能放开手脚,大胆工作。这种种现实决定了高校内部审计不可能也不能够有着像外部审计那样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三)内部审计职能不完整。内部审计主要是为单位内部服务,内部审计部门最大的优势是熟悉内部的各个环节,通过审核发现管理的薄弱环节,提高管理效益,因此从实质上讲,内部审计也是一种管理。因此,提高效益才应是内审的永恒主题。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有些审计如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几乎等于空白。审计职能偏重监督,没有从加强管理、提高效益、防范风险的角度,介入到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没有树立防范风险、加强控制的观念,内部审计作为“免疫系统”的职能还没有得到重视。
(四)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内部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专业能力要求高、涉及面广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通晓财务知识、审计知识、法律知识、建筑工程知识,还必须掌握电脑操作等技术,并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但当前高校相当一部分内部审计人员是由财务部门、管理部门调配或临时抽调而来,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综合审计能力和技巧;同时,又由于相应的专业培训和后续教育跟不上,致使内审人员素质不尽如人意。另外,内审人员认为自己代表单位在行使监督、审核的职权,其他部门就应该服从,根本不考虑审计风险的问题,造成审计报告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单位管理的需要,影响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
(五)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落后。目前,高校内审大多仍沿用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包括审阅、核对、询问、函证、盘点、调查与分析等,这些技术方法都是基于手工审计的方法。在当前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日益复杂的前提下,只用简单的传统技术将无法保证审计质量。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高校都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经济活动已经数字化、信息化,审计对象的信息化客观上要求内部审计的技术方法也应不断创新,为“免疫系统”有效发挥作用提供技术支持。
二、改进高校内部审计的路径
(一)取得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内部审计不是审计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学校的全局性工作,要做好内审工作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怎样让领导重视需要从几个方面努力:一要认真做好审计工作,出好产品,发挥好作用,要有所作为,“有为才能有位,有为才能有威,有位才能更有作为”;二要宣传自己的产品,把审计成果营销出去,让单位领导、有关部门、有关成员都知道学校内部审计工作是学校的常规工作,也能给他们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和建议,帮助他们规范管理,消除被审计对象的抵触情绪和不理解的态度,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三要总结推广审计工作先进经验,广泛进行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推动发展;四是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内审工作更好地开展。
(二)拓展内部审计领域。传统的内部审计局限在财务审计上,主要是审查高校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保护财产的安全,其内容单一,作用有限。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投资主体和办学主体日趋多元化,这就必然要求高校进行成本核算,加强内部控制与管理,提高办学效益。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应从传统的财务审计的圈子中跳出来,进一步拓展内部审计的领域和方向。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9年教育审计工作的通知》(教财厅[2009]1号)中明确指出: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育审计工作越加广泛和深入。教育内部审计要抓住重点,突出实效,向“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强化管理审计、绩效审计、责任追究”的综合审计发展。因此,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结合实际,将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逐步探索出一条多种审计类型和形式有机结合的综合审计模式。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1、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审计是一项专业技术要求很强的职业,同时也是一项不断面对新法规、新知识、新技能的行业,这就要求内审人员不断学习。内部审计机构应多订购一些专业报刊供审计人员学习,单位内部要定期组织业务学习,集体学习国家、学校相关文件和专业规范;讨论学校内部审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熟悉学校的经济管理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多争取机会到兄弟院校考察、取经,拓宽审计人员视野;内部审计人员还应该通过继续教育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开发和获得需具备的学识、技能和专业胜任能力,促进持续专业发展;特别要充分利用身在高校的良好学术研究氛围,多与相关院系的老师开展经验交流活动,了解和掌握专业前沿的知识。通过这些来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政策、业务水平,使他们能够胜任各自岗位,满足审计工作的要求。
2、实施激励制度,激发内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的内容一般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专业激励。实践证明,物质激励可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增强人们对社会、集体的亲切感和依赖感,可造成一种压力,激发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还可为人们创造活动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使其解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志地工作。当然,需要强调的是物质激励不能过度,否则就会走向“拜金主义”。精神激励主要是满足人们高层次的需要,不仅能弥补物质激励的不足,而且可产生物质激励所起不到的重要作用。特别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之后,更需要精神、心理、文化上的充实和满足。审计职业的精神激励,目的是增强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给审计人员以巨大的精神推动,增强其在审计职业群体中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挖掘内部审计人员的潜力。专业激励是考虑到审计的专业特征,改变过去的那种行政职位的激励办法,考虑建立“审计专家制度”,构建审计战线的高级人才梯队,并以此带动整个审计队伍的素质提升,为“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四)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网络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引起审计技术和方法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手工审计将逐步被计算机、网络审计所取代。电子计算机成为审计人员的主要操作工具,计算机科学及网络技术在审计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在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要在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辅助审计的同时,进行技术与方法的创新。一方面要做好信息采集、整理的协调工作,建立健全分层次的审计数据库,包括宏观经济、法律法规、审计对象以及审计结果和审计专家经验等信息;另一方面要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对分散的信息实行统一管理和使用,促进信息集合和资源共享。只有真正实现了以数字化为基础的信息化,才能够实现全局性、整体性的信息化,才能够真正实现由单一的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转变;由单一的现场审计向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的转变;由单一的财务审计向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综合审计转变。只有实现了这“三个转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内部审计的“免疫力”,保障高校经济活动安全、健康地运行。
(五)实施跟踪审计。内部审计作为高校经济活动运行的“免疫系统”,必须主动介入到教学、经营活动中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如果仅仅是“马后炮”式的事后审计,是没有多大实质意义的。对要监督的经济业务事项,从一开始就介入,参与监督管理,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防范风险、强化管理。这种源头参与式的全程跟踪审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审计开始时,就对被审部门抱着信任态度,与他们讨论审计目标、审计内容、计划采取某些审计程序和方法的理由,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2)征求被审部门的意见,寻求他们的合作;(3)及时与当事人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分析改进的必要性,并探讨改进的可行措施;(4)向被审部门报告期中审计结果,期中审计报告可以是口头的、非正式的,以便及时就地解决和改正存在的问题,避免发生更大的损失;(5)提出最终审计报告时,采用建设性的语调,重点放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影响、改进的可能性和改进措施上,被审部门已经采取的改进行动也要包括在审计报告中,以反映他们对审计工作的积极态度。
(作者简介:1.洛阳理工学院;2.河南神火铝业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
[2]杨丹.高校内部审计的困境与对策[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摘 要 本文从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做深入的分析,结合高校的特点和现在的经济形势对高校内审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弱化 内部控制
近年来高校多渠道办学能力的逐步增强,高校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高校规模也不断扩大,其组织管理幅度更宽,教学、经济活动更丰富,财务预算资金更大。高校内部审计作为一项高层次、综合性经济监督与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纵观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实施的效果,由于种种原因的阻碍,并没有取得应有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做深入的分析,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推进内部审计职能的健全和发展。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
(一)独立性权威性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足:有些内部审计机构与纪检监察部门联合办公;有些内部审计机构又设在财务部门之下。机构设置的不独立导致内部审计形式上的不独立;其次,由于审计人员不能脱离机构使得审计人员也不可能做到独立。另外,审计机构与被审计机构同受高校的管理,而且还受制于其他机构。
(二)审计内容单一,范围狭窄
从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来看,常规审计多,专项审计、重点审计少;传统审计多,管理审计和前瞻性、创造性的工作少;微观审计多、宏观审计少。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大多集中在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方面,只把财务数据的准确性的差异作为审计的重点,忽视学校教育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效益性,忽视对学校教育经费整体动作的定性分析、未来效益的预测、偿债能力研究以及经济责任的界定等,造成审计的内容单一,范围狭窄,深度不够等问题。其次,高校审计也偏重事后审计的监督检查,没有从加强管理,降低风险的角度避免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达到提前预防的效果。另外,高校财务工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而现行的审计制度与财务工作的复杂化、多样化不相适应,经常是发现问题以后才采取补救措施和防范措施,并没有达到财务监管作用。最后审计没有加强审计报告问题及建议的落实,很多人认为出具审计报告了就完成了审计任务,并不注重后续跟踪审计,审计的力度不大。
二、完善高校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基于内部审计在高校中内部控制体系中的特殊地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教育审计工作要点》(2002),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审计机构做好对教育经费投入、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与调查,促使各部门依法落实、用好各项教育经费;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内审应针对教育经济的管理活动的情况和特点,进一步开展效益审计(如基建工程审计、校办产业经济效益审计等),保证教育资金合理、有效的使用,减少和杜绝损失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要求高校审计部门积极配合组织和人事部门,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领导者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积极开展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要求高校内部审计积极开展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工作,帮助本部门、本单位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保障各项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
(二)拓宽高校内部审计的范围,突出重点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由过去单一的国家拨款办学,变成了多渠道多形式筹资办学。学校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复杂,独立核算单位日益增多,各种培训班、成人教育、咨询服务等创收逐年增加。后勤逐步实行承包经营,有偿服务,校办企业相继而起。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高校内部审计的重点范围必须拓展,同时突出重点。
参考文献:
[1]彭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陈丽羽,冯纪明.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监督机制探究.Commercial Accounting.2010.22.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0 引言
高校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不断增多,在经济领域的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这样一来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也会更加艰巨,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客观独立的监督体系,是高校经济目标得以实现,会计信息真实性得以保障的手段,因此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是非常必要的。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该以实现审计目标为前提,不断进行审计行为的规划,明确和落实审计责任,从而确保高校内部审计数据的可靠性,进而促进高校事业的全面进步。
1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为了全面促进高校内部审计质量,首先需要进行项目立项,展开立项工作必须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针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以及重点资金进行设置,以最大限度降低学校风险服务为目的。
(2)为了能够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积极的进行前期调查是非常必要的,收集相关的法律条文、法规制度等相关资料,通过了解学校的基本状况,结合学校多年来的审计情况,制定更为科学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最终确定审计的时间和计划,将审计工作者进行合理分工,全面落实责任,实现分工的合理化,科学化。
(3)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工作的核心部分,首先要确保审计工作是全面依据审计方案进行的,其次应该科学地使用检查、观察以及询问等方法,搜集和整理审计数据,最后,建立相应的指导,检查以及监督制度,并对突发状况进行预测,制定相对应的解决对策,针对不同工作领域进行不同的审核,建立全面,科学地审计制度,全面落实审计工作,发挥审计职能,做到审核到位。
(4)在审计终结的阶段,质量控制是非常关键的,针对审计的质量控制工作总结和整理材料,并进行整理和汇总,针对其中的证据以及底稿做好归纳,尤其是与审计工作相关的各种资料,必须要进行及时的分析、整理,建立客观,清晰的审计报告,报告中既要披露问题,又要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确保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
(5)最后的阶段也就是审计后续阶段,这个阶段的审计制度,审计一件以及决定和建议都需要一一落实。
2 目前制约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
全面分析制约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种种因素,才能够制定更加完善的解决措施,下面具体分析:
首先,目前我国各大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组织体系的不完整,审计机构的工作职能与权利发挥不彻底,这样的问题导致了审计的独立性差,缺乏权威性。现阶段,虽然一部分高校中设置了审计结构或者是相关的办公室,但是却缺乏相对应的财务部门,各种相应的规范与制度都不够完全,审计工作执行不彻底。
其次,内部审计制度的缺失,也是我国高校审计工作所面临的主要趋势,很多高校往往只针对内部审计的业务开展,在内部管理与质量的控制上则很少涉及,这样就造成了审计制度形同虚设,其功能根本无法得到发挥,审计制度只是走走形式,在岗位以及业务的操作上根本达不到效果,这样必然会制约高校审计工作的开展。
再次,还有一部分的高校在审计人力资源建设上力度不够,尤其是缺乏复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在高校参与经济活动次数不断增加的趋势下,经济活动的形式越发繁多,学校内部的审计工作也更加复杂,各种数据也越来越多,审计工作的范围更加广泛,因此必然需要更加优秀,业务更加熟练的专业审计人才,同时这些审计人才还需要对相关的其他领域有所涉猎,在知识结构上以及实践工作上都需要具备较高的水准。
最后,高校中缺乏必要的审计考核标准以及制度,确保这些制度,必然会导致审计工作的自控能力差,审计质量得不到有效的衡量,审计人员行为过于散漫,缺乏约束力,这些都是导致审计工作成效不高的决定性因素。
3 健全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
(1)加强调控,完善审计质量控制机制健全审计质量控制机制,对于高校内审至关重要,目前应尽快健全内审质量控制的人员保障机制,健全内审质量控制的制度保障机制,健全内审质量控制的技术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加大力度。
(2)针对高校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中心内容,全面落实每个环节的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针对内部审计项目立项的控制,这个环节主要就是严格的依据上级部门以及领导的相关部署,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确定重点的工作领域,部门以及事项,实事求是的制定完善的工作规划,并精油领导批准和签字。对内部审计工作方案的质量控制。对内部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坚持使用审核,观察,询问以及计算分析等方法,科学地获取审计数据,并通过一系列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建立更为完善的审计数据体系,支撑审计结果。对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控制。在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底稿编制的时候,针对底稿内容、格式以及编制、符合等方面,工作人员必须要建立更为完善的工作制度,并且底稿必须要有审计组组长进行组建,审核,审核的时候注意记录,并书面签字。对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主审人对审计工作底稿、证据进行审查,确保真实、可靠和完整,撰写审计报告初稿报审计组长,会议讨论初稿,征求被审单位意见,对有异议的内容经复审后予以认定。形成的正式审计报告必须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表述完整、重点突出、评价客观、定性准确,审计建议应切实可行。对现场审计时间较长的项目,可以期中报告的形式向适当学校管理层和主管领导汇报,便于问题的及时解决。
4 结束语
我国高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在其经济活动日渐频繁,审计数据日渐复杂的情况下越发凸显,为了确保审计的可靠性,准确性,强化审计工作力度,制定更为完善的管理制度,考核机制,培养更为专业化的复合型人才是关键,本文针对三大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高校审计工作的开展有所促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 内审; 风险导向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9-0069-0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各项经济活动对于高校管理更加重要,而由此带来的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及经营风险逐步引进了高校管理层的重视。内审机构是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的“保健医生”,为学校的发展保驾护航。近年来,审计风险已经在审计理论结构与审计实践中处于中心地位,审计风险也就成为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概念,而学校内审机构就应紧扣时代脉搏,灵活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以达到高效的内审目的。
一、审计风险
从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来看,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行业为适应新的审计形势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审计模式,其根本目的旨在规避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典型观点。狭义的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对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错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那种风险。”2006年2月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广义的审计风险是指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陷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符而产生的损失或责任风险,而且包括经营失败而导致审计主体遭受损失或不利的可能性。广义的审计风险己不局限于审计人员判断失误的风险,而是扩展到环境因素造成的审计主体受到损失或不利的可能性。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风险特征
1.风险后果的间接性
高校的直接经济活动有限,且高校内部部门一般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因此一般不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而内部审计部门提供的审计结论和建议,比如对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评价,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对被审计人的任用,甚至其领导的一个部门的发展。对于高校来讲,内部审计人员应更多地将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扩大到高校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阻碍其实现目标的各种风险,并将其作为确定审计项目及其审计重点的依据。
2.风险损失的隐蔽性
审计风险造成的损失,特别是对高校生存发展的宏观方面,没有明显的数据来衡量,故不被一般人所知晓,有的损失甚至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都难以觉察到。
3.业务风险的熟悉度
相对于社会审计来说,高校内部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更了解,控制活动和经济运行情况也更熟悉,这也是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运用这种现代的审计方法,可以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种高效率的审计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
1.编制审计计划
根据《内部审计实务标准》要求,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的计划应该适当地反映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注意几个方面:①审计计划。应该在对可能影响高校管理的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学校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计划;②审计范围。应该考虑结合高校的发展计划,划定学校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③审计方案。应该在评估风险优先次序的基础上安排审计工作。风险模式可以通过对学校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分析来确定确定审计业务工作重点,这些因素有管理能力、内部控制的质量、变化或稳定程度、上次审计业务开展的时间、复杂性等等;④审计计划内容的变更。在更新审计范围和与相关审计计划中的内容时,应该反映出学校管理层的方针、目标、工作重心出现的变化;⑤审计测试。在开展审计业务时,用于检测、证实风险的技术与方法应该能够反映出风险的重大性、发生的可能性及频率;⑥审计报告。应该传达对风险管理的结论和建议,以降低风险。为了让高校管理层充分理解风险的程度,在报告中应特别提出风险活动对于实现目标的关键性与后果;⑦高校内审部门的负责人应该每年至少准备一份关于内部控制充分性的声明,以减少风险。此声明也应该对未防范风险的重大性及学校管理层对此风险的接受情况发表意见。
2.对被审计人的风险测量
这是高校实行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环节,内审人员应将审计计划中审计目标、范围、审计方案几个重大内容高度统一起来,这一步是内部审计风险导向的最具体的体现。内部审计人员应与管理层沟通,了解学校及下属各部门、各院系的发展目标,将他们的发展规划等材料建立备查库。在此基础上,结合各部门、各院系的具体特点,分析影响其目标实现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将其归纳为风险点,并建立数据库。由于这一步依赖内部审计师主观的专业判断,所以它是影响内部审计师审计风险高低的关键一步,是内部审计师检查风险大小的起因。
3.审计目标与测试
内部审计活动总的目标是“评价并帮助改进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系统”(IA《标准》2100—工作性质),高校的具体内部审计活动就应围绕更为具体的风险管理目标进行。在开展咨询业务时,学校内审人员应根据业务目标解决风险方面的问题,还应对其他的严重风险保持警惕;学校内审人员应测试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确定哪些风险是在现有内控制度体系下无法预防和控制的,确定剩余风险。
4.审计测试与审计报告
审计业务的重点工作是实质性测试,那么,学校内审人员就应重点对被审单位的风险高发区进行实质性测试,对发现的问题的现状、标准或原因、影响、建议一并记录在审计报告中。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报告的关键点在于提出如何应对风险的审计建议,这也体现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高校风险管理中的重大作用。目前,应对风险的措施有四类即风险规避、风险减少、风险转移及风险利用。内审人员通过详细的审计,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不同部门或院系的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估,综合衡量风险。当内审人员判断风险很小时,可作出风险回避的审计建议;当判断风险较小时,可作出风险减少的审计建议;当判断风险较大时,可做出风险转移或风险利用的审计建议。
5.后续审计
风险是决定后续审计本质和范围的重要因素。风险越大,后续审计的范围就可能越广。高校内审的后续审计应该将注意力集中于最严重的或潜在的问题上,对一般事项的后续审计可仅限于询问和简短的讨论。高校内审的后续审计应该跟踪到:对于重大的审计发现,相关的问题是否予以纠正;若不予纠正,必须要确认相关责任和原因。根据《标准》要求,若高校内审负责人认为学校管理层接受的剩余风险对于被审计人无法接受,应该上报学校管理层加以解决。同时注意,后续审计仍然必须坚持风险导向和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如果风险较大或是潜在性的,不仅高校管理层要重视后续审计,内审人员也要投入时间、精力,拓展后续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反之,后续审计可仅限于询问和简短的讨论,以节约审计成本。
参考文献:
[1] 朱小平,叶友. ‘审计风险’概念体系的比较与辨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9):11-15.
[2] 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