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观经济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古典微观经济学;4P;4C;4W;渊源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041-01
1 营销的4P理论
营销理论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其基本的营销观念受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指导和规定。美国营销理论家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第九版《营销管理》中认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这一定义包含下列一些核心概念:需要、欲望和需求;产品(商品、服务与创意);价值、成本和满意;交换和交易;关系和网络;市场;营销者和预期服务。”这里不难看出这些核心概念也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从时间上看,在1890年左右,美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以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和单个行业作为分析对象,构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供求理论是其理论的基石。“准确地说,4P存续于1875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时间上的巧合性,不是偶然的,正是经济学理论对营销观的影响和启迪的结果。而从经济形态来看,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从19世纪后期到1929年全球经济过剩危机这一时期内,世界经济的主流是短缺经济。4P代表了销售者即生产者的观点,即卖方用于影响买方的有用的营销工具。4P理论的出发点是以生产者为中心,4P理论的时代背景是卖方市场,是短缺经济时代下的产物。4P理论的目的是以企业或生产者的利润为目标。
2 营销的4C理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个性化、人文化、多样化特征日益突出,传统的4P理论已不适应新的情况。 以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舒尔茨和劳特明教授为代表的营销专家认为:企业从事营销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为此他们提出了营销组合的4C理论,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 Cost),沟通(Communication)和便利性(Con-venience)。4C理论的提出对传统4P理论冲击很大,传统4P理论是一种企业导向而不是真正的顾客导向,以4P为核心的传统营销是一种由内向外的经营思维,本身带有销售观念和以生产为中心的痕迹,而4C理论的经营理念则刚好相反,它是一种由外向内的经营思维,是市场观念的具体体现。
4P到4C是营销观念的变革。传统营销理论强调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四要素。这种4P理论认为,企业只要围绕4P制定灵活的营销组合,产品销售就有了保证。
3 营销的4W理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微观经济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既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又是后者的方法论基础,营销理论无论是4P和4C理论都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的,虽然在4Ps和4C之后,人们提出诸多营销新理论,来刻画知识经济时代的营销理论创新,如社会营销、关系营销、生态营销、网络营销、整合营销等,但笔者认为这些观点确实有创新,但它只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营销理论创新的某一特征,具有启发性但也具有片面性,因为它们均是对实际营销现象的经验总结,缺乏相应的经济学理论的支撑。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学理论也不断发展,一些学者通过分析新古典经济学的纯生产者与纯消费者的两分法的局限性,提出了生产――消费者全新的分析单元,提出了4W理论,有的学者甚至认为4P是第一代营销理论,4C是第二代营销理论,而4W是第三代营销理论,4W是4P和4C理论内在逻辑发展的结果。
笔者认为,如果从营销学的主要理论基础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来看,或者从4P和4C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实务来分析的话,4P和4C理论在本质上是属于同一逻辑结构中的同一论,即4P和4C的理论基础都是新古典经济学。4P和4C理论两者最大的共同点,都是以一个独立的观察者来观察市场营销,4P以生产者的角度来演绎出一套营销理论,4C以消费者为出发点来发展出一套营销理论。这也是4Ps的营销近视症和4C理论的营销远视症局限性存在的原因,这一原因的存在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的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致命缺限是4P和4C理论局限性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4P和4C存在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目前流行的微观经济学著作或教科书的流行写法,是以马歇尔对需求和供求的狭义解释为基础。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在1890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利用供求、边际分析和局部均衡方法对古典经济学加以形式化,形成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该框架有三个基本的假设:第一是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之两分;第二是马歇尔对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概念的狭义解释以及他对这两个概念在经济分析中的核心地位的强调;第三他用规模经济概念替换了专业化经济概念。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两分法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奠基石,它使得“边际学派”得以兴旺,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在理论与方法上构建了较为厚实的基础。两分法是分解方法在经济学中的体现与应用,被当作微观经济学分析柜架的标准构件,新古典经济学及其现代形式成就卓著,但由于其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之两分这一致命缺陷,从而导致4P和4C理论存在相应的理论局限性。如果我们采用一种接近现实的框架,用消费――生产者代替纯消费者和纯生产者,其中每个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则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一种职业,这就决定了他买和卖什么。在这种框架里,在选择不同职业的个人之间,消费者-生产者的地位是对称的,因此,不存在纯消费者地位与纯生产者地位之间的不对称。
从经济学的理论发展的逻辑来思考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笔者认为第一代营销理论(包括4P和4C)应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的营销理论,或称为单赢营销理论或优化营销理论,第二代营销理论(4W)称为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的营销理论,或称为共赢营销理论或博弈营销理论。笔者将之概括为4W营销。4W并不否定4P、和4C,而是在4P和4C基础上的总结和扩展,4C比4P进步的观点有二:一是观察市场营销的角度从生产者转到消费者,这意味着“获胜的公司必将是可以方便地满足顾客需要,同时和顾客保持有效的沟通”,与4C相比,4W是从生产者――消费者、生产者――政府、生产者――供应商、生产者――环境四个范畴来全而审视市场营销,4W认为获胜的公司必将是可以方便经济地满足生产者、消费者、政府、环境、供应商的需要,同时形成生产者和消费者、政府、环境、供应商双赢的结果。总之,4W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它关注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磋商、共赢、合作、参与、学习、分散、柔性。4W是一种新的市场营销理念,其与4P与和4C相比,它更符合建立在市场规则,公共利益认同之上的合作这一新经济观。
综上所述,4P,4C,4W营销组合理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这样理解:它们不是取代的关系而是完善和发展的关系,它们都有深刻的微观经济学的渊源。由于企业层次不同,情况千差万别,市场及企业营销还处于发展之中,因此企业在了解、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的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把三者结合起来指导营销实践,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著.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关键词:园林;微地形;作用;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微地形处理是园林景观塑造手法中的一种,在当前景观设计中运用越来越广泛。通过适宜的微地形处理,结合植物配置,可以丰富造园要素,创造出多样的景观层次和空间形态,并且有利于加强景观设计的艺术性和改善生态环境。
一、微地形的概念及功能
微地形是指在景观设计过程中采用人工模拟大地形态及起伏错落的韵律而设计出有起伏变化的地形。微地形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由于用地规模较小,而且多以人工改造后的地形为多,故其地面高低起伏不太大。微地形在园林绿化、公园绿化及居住区绿化中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微地形在园林景观中的功能只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造景功能
微地形与植物配置结合,可以提高植物的种植高度,也提高观赏者的观赏视点,丰富了景观要素,增强了园林绿地的艺术性表现力。而且地形的高低起伏为绿化植被的立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避免了植物种植的单一和单薄,使乔木、灌木、地被各类植物各有发展空间相得益彰。同时在单品种植物种植设计上可以构成富有韵律的天际线和林缘线,有助于各种园林设计手法的轻松实现,比如障景、夹景或漏景等等。通过微地形的变化,增加人们对周边景观的感知和体验,塑造多样的景观空间效果。
2、生态功能
园林微地形的塑造能够提供干、湿、水中或阴、阳、缓陡坡等多样的环境,对改善小环境景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微地形通过高低变化来改善园林绿地各个区域的光照条件,由于地形的改变,形成了相对的阳坡和阴坡,满足了多种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为植物造景物种多样性提供了必要条件。
3、辅助功能
微地形的采用有利于景区内的排水,防止地面积涝。在雨水量比较充沛的地区,微地形的起伏有助于雨水的排放。同时微地形的利用还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量。据研究表明,在一块面积为5平方米的平面绿地上可种植树木2~3棵,而设计成起伏的微地形后,增大了绿地地表面积,树木的种植量可增加1~2棵,绿地量增加了30%。同时微地形的塑造也提高了绿地蓄水能力以及防风防灾、自然排水等方面的功能。
二、园林微地形的设计原则
1、利用为主,改造为辅。园林微地形结合景点的自然地形为主,体现自然风貌和地表特征,进行适当的改造,使土方工程量降到最小限度,这样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源就较少,节省了财力;同时,园林微地形的设计要满足园林使用功能和园林景观构图等方面等要求。2、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园林地形的高低、位置、大小、朝向、形状、尺度等方面的变化造就地表景观,在较小范围通过适当的微地形处理山包与山包之间、山包与平地之间、山包与溪流之间的关系等,创造更多的层次和空间,使地形曲折变化,高低错落要符合自然规律;园林微地形的设计满足了景物的安排、空间的处理和意境的表达等要求。3、统筹兼顾,符合自然规律与艺术要求。园林地形除了自身的地表景观,还要提供园林建筑、小品和其他设施的场地;园林微地形满足园林使用功能的要求,满足园林景观的要求,符合园林施工的要求,创造园林植物的种植环境,与其他景物互相协调,融为一体,体现出向往自然的心理。
三、造就园林艺术空间与自然景观
1、有效地进行空间划分,创造艺术空间
园林艺术是一种视觉的空间艺术,目的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而优美的外部休憩场所。在自然界,空间是无限的,是无法通过身体接触进行确认;人们只能从物质空间中感受到它的存在。园林设计正是在既定的空间上进行经营、分割,进而深化空间、拓展空间,“尽错综之美,穷技巧之变”,从而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艺术空间。园林微地形是园林艺术对空间经营的方式之一。
用不同体形、大小、高低的微地形变化能使园林空间更加有层次、更加鲜明,是加强园林纵深感的有效办法。不同风格的景区有不同的特点,中间要有分割和过渡,这个分割可以用一堵墙、一座假山院落或是一片起伏的地形,地形的分隔是其中最为经济实惠的手法。透过起伏连绵的地形,让人在感觉山水精华的同时,产生了前景和后景的分隔,前景的逐渐抬升和后景的虚掩联想,让人在经过一片有地形变化的绿地时,出现了景随步移的动感,仿佛经过了山之麓到山之渊的变化。中国园林艺术关于“小园宜曲”的精髓,就是通过平面上的曲折和立面上起伏来营造小场地中大空间的精辟论点。
2、充分的利用地形变化原则,造就自然景观
园林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有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计成在其大作《园冶》中认为山林地是造园的最佳地形。在自然式园林中,我们的设计是对自然界山山水水的模仿,是对自然的一种提炼和加工,形成起伏有制、千姿百态的峰、岭、谷、山坡、草原、田野等景观。而园林微地形为这种“再现自然”提供了可能。园林微地形的改造就是改变地形,挖湖堆山,使之产生各种变化,形成多种水体、地体的形态,使园内产生湖、溪、河等水体和峰、岭、坡、谷等多种地貌景观,以丰富园林的山水景象。这样,才有可能使园林成为大自然丰富多姿的地貌景观的缩型,成为充满自然气息的、立体的山水画卷,实现城市园林要“引入自然气息,再现自然景观,让游人亲近和感受自然”的造园目的。
四、微地形在园林实践中的处理方法
1、在人们集散、休息及进行一些活动性的休闲园林区域中,宜处理为平缓的地形,流畅舒展,视野开阔,比如公园中的平坦草坪景观,大草坪是人们活动和休息的好地方,小孩嬉闹,可以尽情玩耍,而不用担心地形的复杂变化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2、对景观小环境以及一些有特殊景观要求的可处理成起伏的地形。起伏的地形为园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该地形中可灵活多变地组合创造出形态各异的景观,效果丰富多样。起伏地形从形态上讲是地形的升与降的结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地形的变化来进行景观设计,使地形既相分割又相联系,成为一体。同时更加真实、自然。通过植物使平地与坡地相结合,使整个空间既相彼此分隔又相互联系。
3、在园林的地形处理中,忌将地形处理成馒头形。这一形态既不符合自然地形的演变规律,也不符合园林美的法则。在地形的处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然,师法自然,充分利用原有植被和表土,对地形进行适当改造,在满足排水,适宜植物生长等使用功能的情况下进行地形改造。
4、微地形为自然山脉的人工意向凝缩,建造过程中应模拟自然山脉形态,处理好起伏、缓急和进退关系,不可牵强造作,刻意为之。微地形营造主要是依靠施工图上的等高线进行控制,但仍需施工人员根据设计意图现场发挥,而不必完全拘泥于图纸和坐标,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因为我们是要表现大自然的神韵,所以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尽情挥洒,全凭兴致所致。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大型机械的入场碾压,这对土壤的结构和密实度都会产生影响,不利于日后植物的生长。如确需机械完成,建议使用勾机,不要使用铲车,以减小碾压的程度。
结束语
园林微地形能够更好的体现园林绿地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微地形本身也是真山水的缩影,在满足地形空间分割要求的基础上,要处理好地形的高矮及走向关系,从而形成自然的景观效果。结合自然地形、充分体现自然风貌的景观营造是最好的景观,微地形塑造应做到顺应自然、返朴归真、就地取材几方面,实现微地形的利用最大化。
就目前来看,经济复苏的迹象尚不明显,而与之相伴随的,是国内经济受到的冲击目益加剧。经济低潮,市场缩水,我国超过半数以上的机械企业处于中高度危机状态。据有关资料报告[1]:有33.7%的被调查机械企业表示人力资源危机对其企业产生了严重影响。就以危机中的机械技工结构来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87家处于危机中的机械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335565位职工的调查统计[1]:危机中机械企业的技师、高、中、初级和无等级工分别占工人总数的2.26%、13.54%、31.77%、34.34%和18.O9%;浙江省2008年7月对31159位就业人员的调查,高、中、初级技工的比例为13:24:63,离发达国家4O:45:15的比例相去甚远。这种素质状况远不能适应危机前机械企业高、新、精设备对操作工的需要。
同时,由于危机的影响,高级机械技工人才流失严重。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字,目前全国数控机床操作工有6O万人的缺口,而在危机下人才流失就达到12万人。劳动部门的企业用工需求调查也显示[2]:目前东莞高级技术人才流失缺口达5万名以上,人才市场上频现“月薪6000元难聘技工”、“年薪16万元招不到高级技师”的情况;沈阳高级车工需求倍率是1:6.7;深圳一家企业开出6000元的月薪仍未能如愿找到高级钳工;浙江省城调队前不久对杭州、宁波、绍兴、台州4地19家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高级技师的流失缺口率达93.8%;去年年底劳动保障部对广东、福建和浙江省进行了实地调研,结合当年4月份对全国4O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的问卷调查和二季度113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技工流失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流失的现象在全国范围普遍存在,在机械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尤其严重,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二、经济危机对机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2008年开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机械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械企业人才流失
根据相关调查[3],有60%的被访者表示,在经济危机时期会比较关注或非常关注高业绩和关键人才的流失。经济危机使得机械卖品市场竞争残酷,从原材料、机械设备的更新、人员的参与、成品的研发、进入市场赢利的压力巨大,如果长时间不能进入市场或研发产品周期较长,会使员工对企业失去信心,直接引起员工大规模的跳槽行为或者在工作中采取保守。受到经济和市场波动影响的机械企业,其薪酬和奖金削减及裁员范围涉及到从高级管理人员到一线员工的所有层级,这必将引发员工群体恐慌症状,归属感低,从而导致人才的流失。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危机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机械企业的发展策略不正确,不但有可能流失自己的人才,还有可能因人才流失到竞争对手那里而使自己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二)不能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
在机械行业中,一线的人员从事的工作一般是最为艰苦的,而且由于机械企业的资金往往要在投入市场后才能收回,拖欠机械企业的款项是经常的事情,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拖欠款项的事情更是频繁发生,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员工的工资、福利也可能滞后,极大的损伤了员工的积极性,人力资源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优势,工作效率低。
(三)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影响
在经济危机下,机械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对于未来的人力资源工作失去方向感和目标,由于机械企业更多的关注原材料、市场投入等问题,企业的裁员、降薪必将对重新界定与评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众多人力资源工作者将无法按照过去的理论系统及管理框架进行有效的工作。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将面临比以往工作更为繁杂,变化更为快速的复杂局面,以至于在进行具体的工作中彻底陷入事务性工作当中。
(四)机械出口下降,部分机械企业陷入困境
从2008年1-9月份,我国机械业出口结构来看,中小机械企业出口迅速下滑,部分企业遭受沉重打击并迅速陷入困局。我国机械企业以技术密集型为主,附加值不高,尽管近年来一些中小机械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有所提高,但自主开发能力仍较薄弱,品牌意识不强。大部分机械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薪技术,更缺乏世界一流的品牌,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中小机械企业小而散,经营规模和专业化协作水平和国际同行相比寻在较大差距,整体实力较弱,缺少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和能力,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远远没有大型机械企业和外资机械企业强,所以一旦宏观经济形式发生变化就会立即显现出危机的一面。
三、经济危机下机械企业人力资源的应对策略
(一)更新观念,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机构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源于传统人事管理,而又超越传统人事管理,是一个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激励、控制调整及开发的过程。因此,要改变机械行业在经济危机下人力资源窘迫的现状,必须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建立一个能根据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本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经营计划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技能人才资源管理政策、制度,为企业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资源支持和保证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应该是经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专业管理人才,拥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并掌握机械行业各技术工种的分析技术,对人性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懂得如何去开发本企业内部的技能人才资源,知道怎样去引进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掌握激励员工的各种原则和方法,懂得如何去激励员工,以获得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共同发展。这样一支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队伍,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条件。
(二)组建民主的科研、技术革新团队
在适当的时间,有必要主动收集客户、原材料商、供货商以及战略联盟成员的观点。再根据市场重心的迁移,结合机械企业转型的发展趋势,挖掘适合自己的人才。将这些技能训练、工作经历、职业关系、熟悉客户的程度以及年龄和文化关系各不相同的人才聚集起来。组建企业自己独特的科研、科技革新团队,吸收回国的海外精英,鼓励有经验技能的高级技师加盟企业,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三)“以人为本”打破危机
人力资源是企业提高综合实力,是经济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在一定的程度上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量事实表明:同样的设备、同样的原材料,不同机械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相差很大。因此,企业要生存、要搞活、要发展、要做大,必须首先尽快地转变观念,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如海尔总裁张瑞敏说:“企业是什么?企业说到底就是人。管理说到底就是借力,你能把许多人的力量集中起来,这个企业就成功了。”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下,机械企业要持续经营发展,必须保证人力资源的相对稳定,降低企业员工的异常流失,带走技术、市场及其他资源的风险。留住人才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这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1)物质激励:以经济利益的形式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到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息息相关,愿意为企业整体利益服务,可以通过工资福利以及股权等方式,把员工的薪酬与绩效挂钩;(2)精神激励尊重员工,理解与支持,信任与宽容,关心与体贴,可以为员工制定健康研修计划,帮助员工克服身心方面的疾病。
此外,人力资源部门要与员工保持沟通,及时且经常向员工通报公司的政策和最新情况,避免员工猜疑,消除员工困惑。也可以开展专家讲座,帮助员工正确分析经济局势和心理自我调适。开展员工交流活动,为员工交流想法和表达思想提供机会。
关键词:政府经济管理行为优化
一、政府经济管理行为优化的涵义
政府经济管理行为优化是指经济法要赋予政府依法干预、管理社会经济运行的职权,强化其管理权威,同时依法限定政府实施经济管理行为必须以保证市场运行的高效有序为目标,以保证市场调节的基本自然生态不被破坏为前提,以不超越法定职权范围为根本,遵循通行的市场规则和法律规定的内容、程序,促进市场配置资源成本更低且富有效率。政府经济管理行为优化原则的第一层涵义是,经济法应当重视和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职能作用,树立政府干预和管理经济活动的法律权威。通过经济立法赋予政府相当的管理权限,并通过经济执法和司法活动切实保障和维护政府职权。
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中,政府绝不是也不应是无所作为的,相反,市场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对政府素质及其干预、管理经济的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当有所作为。而作为规范政府管理经济的经济法,亦应对政府调控社会经济运行的职能行为予以调整和确认,通过经济立法,使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和管理具有国家意志性。具体说,经济法应赋予政府调整、平衡经济总供求的职权,授权政府运用财政、货币和收入政策控制总需求的变动,实现总供求的平衡,以减轻市场机制内在产生的周期性波动;依法赋予政府调整经济结构的职权,通过差别性贷款利率、差别性税收与补贴等财税方面的措施,重点扶持某些产业,以促进整体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依法赋予政府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职权,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以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依法赋予政府监督、管理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的职权,通过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管制,影响企业决策,并约束和限制其经济活动中的不正当行为。
诚然,政府干预和管理社会经济的职能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为实现政府经济管理行为最优化的目标,政府管理经济的职权亦应受到相应制约。即以法规制政府行为,使其符合法律程序和法律规定,不损害市场调节效率。这是政府经济管理行为优化原则的第二层涵义。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在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当中明确下列目标: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管理必须以保证市场调节的基本自然生态为前提,政府的经济调控行为不得损害市场调节整体的自然性,政府行为必须以保障和促进市场竞争为其目的而不是相反,政府活动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及相应的程序,而不得越权行为或,尤其不得滥用权力非法干预企业经营,攫取企业利益。
政府行为只有符合上述条件,才能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真正发挥作用。作为经济法。也仅限于对符合上述要求的政府干预才给予确认和保护。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是政府尊重市场规律。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适度有效调控的结果。总之,经济法中的政府管理行为优化原则既注重依法维护政府对社会经济运行的有效干预和管理,又强调控制和制约政府管理行为的内容、范围和方式。这两个方面彼此联系又相互制约,是有机统一整体。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都是不适当的,也是有害的。
二、政府经济管理行为优化原则的具体内容
(一)经济法应为政府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管理是以直接微观管理为特征的。实践证明。这种无所不包的直接微观管理体制只能窒息经济发展的活力。既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因此,在市场经济新体制下。经济法理应重构政府行为模式,以法确认和保障政府对经济活动的间接、宏观调控方式,使企业从政府附属物的地位中彻底分离和解放出来,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真正主体。为此,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微观管理应逐步减弱,与微观效益直接相关的政府管理行为应渐次放弃。政府的管理行为应重点指向宏观经济领域,如国民经济总供求的平衡、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收人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方面。政府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干预和管理应注重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实行间接控制。政府可通过直接反映经济利益的财政、税率、利率、价格等经济杠杆,以市场为中介和纽带,实现对企业行为的间接调控。这种经济调控方式主要是诱导性的,即政府利用各市场主体的利益欲望和动机,在尊重市场规律和规则的前提下。运用经济杠杆有意识地创设和改变各种利益关系,造成有利于或不利于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和经济条件,以此来激励各市场主体自觉依照国家宏观控制的需要行事。在这种利益诱导机制中,政府的宏观经济意志并不直接表现为对个别市场主体的指令,而是隐含于各种经济参数所形成的利益格局之中,因而较之直接命令式的行政手段更灵活、更富有效率。同时,政府还可以对那些大量发生的、稳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经济关系,通过制定经济法规来进行规制,从而使政府的宏观经济意志获得超经济的国家强制力的效力,使市场主体在法所设定的权利义务格局中实现政府的宏观经济意图。当然,政府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对社会经济活动的间接、宏观调控。并不排除特定条件下运用行政手段对特定经济关系的干预和调控。
(二)经济法要具体规定政府干预和管理经济的法定次序和范围以及越权干预的法律后果
通常情况下,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基本的、首要的。对于绝大多数经济关系而言,市场调节属第一次调节。只有对一些重大经济关系市场机制无法发挥其调节作用时,才应当启动政府干预手段,以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干预属二次调节。因此,经济法必须明确规定政府干预经济的次序、范围和程度。市场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场合,就应交由市场调节,政府在这一领域只是配合国家法律的贯彻实施,并为确保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只有当市场机制不能带来效益或不能使效益最优时,才需要政府干预。而这一领域的政府干预也不是无所不包的。仍有干预程度和范围上的限制。市场失灵、缺损的程度和范围就决定着政府干预的程度和范围。一般来说,市场机制失效多涉及宏观经济领域,如经济运行总量和结构平衡、内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矛盾的解决场合,在此范围内,政府可以在市场机制之上运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等经济杠杆间接影响,市场信号,平衡供求关系:借助直接投资扩大公共产品供给;在发生市场失灵场合,通过行政管制抑制和排除企业的垄断与不正当竞争
行为;在发生破坏资源和损害环境的场合,政府亦有权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予以规制。政府干预行为只有在上述范围内,才是合理、有效的,而一旦超越这一范围,就会落人无效的深渊,这时的政府干预和管理行为就是多余而有害的。对此,经济法除应对政府干预的次序、范围和程度予以明确界定外,还应该相应地对政府越权干预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做出明确规定。以确保政府经济管理行为最优化。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年工作回顾
*年,是我市经济社会经受挑战和考验,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和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大、*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二次、三次全会,以及市委十二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以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为动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市第*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高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4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9个百分点,增幅在全省排名由上年的第14位上升为第9位。人均生产总值1.73万元,增长11.2%。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20元,增长8.9%;农民人均纯收入4977元,增长8.2%。
财税金融运行良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02亿元,增长18.66%。各项税收总额42.38亿元,增长11.5%。其中,国税国内收入28.32亿元,增长10.37%;地税收入14.07亿元,增长13.8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7.41亿元,增长11.52%。其中,公共财政支出27.65亿元,增长16.35%。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76.8亿元、贷款余额160.1亿元,分别增长21.1%和12.7%。
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潮安、饶平、湘桥、枫溪分别实现生产总值189.4亿元、102.6亿元、38.8亿元和57.6亿元,增长13.5%、12%、8%和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完成4.44亿元、2.06亿元、1.45亿元和1.66亿元,增长29%、20.1%、18.1%和13%。潮安县被认定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省旅游强县、省林业生态县,凤凰镇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称号。饶平县水族器材、玻璃陶瓷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发展后劲逐步增强。
二、农业农村工作稳定发展
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全市粮食种植面积65.3万亩,总产24.7万吨,均超过省下达计划。茶叶、*柑、水果、花卉、畜牧等特色农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种养结构不断优化。凤凰单丛茶地理标志申报通过国家评审并予以公示。农业技术推广、标准化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加强。新认定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共23项,累计131项。兽医管理体制、种子管理体制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3项改革取得新进展。渔业生产保持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成效明显,水产品总量16.9万吨,增长5%。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带动能力增强,28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7.1万户,户均增收1350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15个市级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农户2.13万户,户均增收1957元。劳务经济加快发展,扶贫工作继续推进。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土地承包关系进一步完善,基层两委换届选举顺利完成。“三大涝区”整治工程即将陆续开工,一批防灾减灾工程得到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稳步推进。镇通村公路硬底化建设全面完成,提前一年实现省的计划目标。行政村通班车覆盖率达到8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村庄规划进展顺利,农村环境逐步改善。
三、工业发展水平有新提升
规模经济逐步壮大。陶瓷、印刷包装、不锈钢、电子、食品、水族器材等特色产业保持发展,工业规模化、适度重型化程度提高,一批临港产业项目建设加紧推进。全市工业增加值239.2亿元,增长1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1.3亿元,增长14.5%,增速居全省第10位。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8家,累计1012家;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16家,累计91家。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52.5亿元,增长17.4%,增幅比轻工业高出4.8个百分点。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年度技术创新改造项目98个,完成投资13.5亿元,增长28.4%。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增省级工程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专业镇各1个,累计拥有量分别居全省第4位、第6位和第5位。省市共建陶瓷先进制造业基地已经启动。*陶瓷研究院完成部分建设并开展服务。新评定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9名。科技计划项目成果显著,获得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立项79项,全省28个重大科技专项我市占有2项。信息化建设和专利工作继续加强,获得省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2个,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居于全省第9位和第10位。
品牌战略有效实施。新增省级以上名牌名标54项,累计247项。新增“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2个。8项国家标准制修订获得立项,全国标准技术委员会水族工作组在我市设立。省食品、不锈钢器皿和厨具2个质量监督检测站建成并投入使用。
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市径南产业转移园、*港经济区总体规划完成初步成果。深圳(*)产业转移园整合工作基本完成。径南产业转移园首期开发建设工作准备就绪,天然气供应站及部分管网在园区建成。县、区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继续推进。
四、第三产业逐步发展壮大
文化旅游成效明显。古城文化旅游区建设加快,牌坊街主体工程基本修复,许驸马府对外开放,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戏苑等纳入古城文化旅游线路。“广济桥”和“牌坊街”两大品牌逐步打响,*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区域合作不断扩大,东山湖温泉度假村成为我市首家4A级旅游景区。全年旅游总收入35.1亿元,增长13%。
对外贸易克难前进。全市外贸进出口22.6亿美元,增长2.7%。其中,出口17.8亿美元,增长0.6%。出口结构调整优化,机电产品成为第二大类出口商品。*港被列为对台直航港口,大唐电厂5万吨级专用码头通过对外开放验收,通关环境进一步优化。
招商引资有新发展。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4个,合同利用外资1.4亿美元、增长2.4%。增资扩产项目15个,合同增资额1.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187万美元,增长11.6%。与省属国有大型企业合作正在开展,在供水工程、污水处理设施、仓储物流中心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等方面达成协议。
市场消费保持旺盛。国内市场开拓取得新成效,规模以上工业内销产值368.3亿元,增长38.9%。汽车、商品房等大宗商品消费大幅度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6亿元,增长20.6%。物价涨幅得到控制,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呈现前高后低走势,全年上涨5.4%。
五、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7亿元,增长12.1%。其中:工业投资76.2亿元,增长29.5%;更新改造投资62亿元,增长70.5%。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41个年度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6.1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18%。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提前动工,大唐电厂3、4号机组可望在今年上半年建成投产;厦深铁路、汕梅高速公路*段开工建设;*南北堤南堤段达标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设立市重大项目库,储备项目185个、投资总规模1271亿元,为增强发展后劲打下坚实基础。
环保节能成效明显。*、*、*河流域污染综合整治稳步推进,污染源普查任务全面完成。关闭16家污染严重企业。节能节材、资源综合利用、陶瓷清洁生产和节能技术改造等工作扎实推进。单位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硫及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城市环境定量考核成绩名列全省第3位,连续8年在省环保责任制考评中获得优秀等次。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正式启动。
城市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市城市总体规划》等一批规划抓紧修编,城乡规划工作逐步加强,各类规划较好实施。绿榕南路、市开发区工业大道等城市道路建设积极推进,市垃圾卫生填埋场第二填埋区建设基本完成。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建设加快,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果得到巩固发展。城市管理工作继续加强,奎元住宅区周边等城乡结合部环境得到有效整治,脏乱差现象有所改观,道路交通秩序和出租车营运市场进一步规范。
土地利用管理得到加强。局部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向省上报并获得批准用地261公顷,数量为近年来最多。强力查处整治违法违规用地和非法开采矿产资源,拆除违法违规建(构)筑物72.9万平方米,涉及用地面积1019亩,复耕复绿面积7740亩,违法违规用地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落实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人口计生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潮安县、饶平县转类升级成果得到巩固。全市人口出生率10.98‰,自然增长率5.33‰,均控制在省下达指标之内。
六、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
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认真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新时期*人精神,评选出辉煌30年——*十大时代人物。*论坛和第二届“书香*”全民读书节成效明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得到加强。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一批单位受到上级表彰。
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保险费收入8亿元,增长13.7%。参加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人数分别增长9%、9.8%、10.3%和45.4%。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成效显著,全市有25.2万人参保。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实施,有4973名群众纳入保障范围。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增加、待遇提高,低保对象5.25万人,全年发放生活保障金5200多万元。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加快推进,住房租赁补贴惠及市区550户“双困家庭”。送医、助学等慈善工作深入开展,扶危济困等爱心活动跃然成风。残疾人技能培训和就业工作加强,安置稳定就业人数832名。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工作积极开展,捐款和援建资金超过7000万元。城乡统筹就业扎实有效,新增就业岗位2.12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步伐加快,培训2.03万人,转移就业4.88万人。《劳动合同法》较好实施,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6%。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两抢一盗”等严重违法犯罪活动受到有效打击。公安“三基”工程建设全面达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进一步提高。各类社会矛盾较好化解,得到妥善处置。“五小”专项整治扎实推进,药品放心工程积极实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不断加强。农信社改革继续深化,市华侨信托投资公司平稳撤销退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应急管理工作扎实推进。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得到落实,受惠学生38.6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60.9%,居粤东各市首位。新增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4所,新建扩建普通高中学校9所、职业技术学校5所,市技工学校被评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文化工作取得新成效,农村和社区文化活动活跃,市文化艺术馆、博物馆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潮剧《曹营恋歌》在第十届广东省艺术节上获得8个奖项。枫溪区(瓷塑)、湘桥区意溪镇(木雕)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不断发展,农村卫生站实现全覆盖。成功举办*星和陈伟南星命名、潮汕四市龙舟邀请赛等系列活动。双拥工作扎实有效,连续6届被省授予“双拥模范城市”称号。
依法行政继续强化。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等159件,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100%。坚持依法行政,建立政府法律顾问等制度,制订实施规范性文件18件。完善市政府公众网功能,推进政务公开。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优化审批服务。实行政府投资非经营性建设项目代建制,提高项目投资效益。加强政府廉政建设,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与此同时,人事编制、审计、司法、外事侨务、统计、物价、打私、广播电视、人防、气象、防震、地方志、档案、对台、民兵预备役、老龄、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工作有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