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习能力;教学方法

最近几年,高考命题发生的变动较大,以历史为例,以前的考卷往往注重年份、时间、意义等重要内容的背诵,现今考查学科能力的题目较多,特别是加强了创造性思维题目的比重。其试题拟定往往不再局限于教材,而是出自教材,但难度高于教材。对于这种改变,许多学生没法适应,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表现,学生欠缺了知识体系和对时事政治的了解。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好强化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

当前高一历史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现状可概括为:(1)历史往往被学生所忽视。在高一还没有分文理科,在激烈的中考学习压力下,许多学生选择把时间留给语数外。等到学生上了高中已久没有改变学习观念,依旧把语数外当做“宠儿”,这就是长期各高中学校极为重视数量和质量上的优越性所产生的问题。长期形成的主副科观念和重理轻文观念,一定会导致学生文科长期分数不高。(2)学生学习方法没有改进。初中生上高一后仍然像从前那样背事件、意义、重要性,不去抽时间看那些零散的知识点,把机械的背诵当做应对一切题目的法宝,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这样会使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不全面,使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理想。

显然,目前学生无法适应高一全面发展综合教育的要求,历史学科对于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爱国情操,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功能。在素质教育受到重视的今天,历史如果能学好,那么对于以后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此外,现在高考的大纲已经开始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老师的教学而言,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使学生掌握这些能力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历史的学习没有在高一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到了高三冲刺,由于没有知识全面的积累,高考时就只能临时抱佛脚了。所以,高一的历史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需要历史教师们不断探究和总结。

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初中升高中后历史方面出现的问题,扭转初高中历史脱节的现象,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衔接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一学生正处于中学的过渡期,不论是从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还是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来看,都要与高中学习接轨。许多学生在中考时压力颇大,升到高中后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玩耍,放松自己。初中教师往往更多的是教学生从线索出发,了解本课时的概念,加强思想方面的教育,导致学生进入高中后,基础差、观念滞后、有时还会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所以,高一年级与初中接轨工作十分重要。在做学生的衔接工作时,把握好各方面因素,有些学生可能理性思维较强,不喜欢背诵意义、概念,要求教师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或者关联性地去记忆,有些学生可能对这一学科很感兴趣,看书如同看小说恨不得把高中三年的历史书全部看完,针对这些学生可以加以适当的练习课题,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上首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提高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情绪越高昂,产生的学习愿望就越强烈。从某种意义上讲,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并结合新闻中历史事件,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关注,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求知欲,达到思考问题与探索历史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讲日本发动全面这一课时,可以在课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类似《南京,南京》这样以历史为题材演绎的电影,这样便能深刻地认识到日本人在中华大地上所犯的滔天罪行。结合历史书上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意义讲给学生听,便能够引起发人深省的效果。这便引起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对于历史学习起来更加投入。

目前,高中生对历史的兴趣还大多是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会因为诸多原因慢慢减退。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过于简单、概念重复嗦、结论意义不易理解,极其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对历史这一科目的兴趣。心理学表明,人对某一事物持续保持感兴趣是很难的,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而言,求知欲更强,独立思考能力继续发展。他们更关注新闻政治,更喜欢从历史中寻找线索,解决问题。针对高中生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可以多从历史角度,给学生补充一些热点问题,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使学生逐渐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同时又潜移默化地拓宽了自身的思想境界。结合热点时事进行历史教学的主要方法有以下三种:

1.因果联系法

因果联系法在历史的教学中不常见,这种练习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现象连起来,既有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联系,又有近代史和古代史之间的联系。根据各个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来寻觅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结论,就是因果联系法。例如,在讲到《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可以想想英国为什么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仅仅是因为安妮纺织机的出现吗?中国早在英国之前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技术,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爆发?通过因果联系法可得知,因为工业革命需要具备很多条件的,需要有大量劳动力,需要有新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有交通便利,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必要条件英国的工业革命才能成功。

2.综合归类法与概括提炼法

在认识事物的初期,根据事物的不同特征、不同方面对事物加以分类、综合,最后得出事物普遍特征的方法。它与分析法是两种相反的思路,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通过对事物的比较、分析找出事物之间的共性和个性,根据异同点加以分类、概括提炼、整合。教师可以按照一定标准,把原理、概念进行归类,通过集中复习,便能记忆更加深刻,便于今后灵活运用。

3.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分析,通过作比较的方式归纳成因,揭示其本质,得出结论的方法,是学生认知事物的必然选择。通过历史知识与时事热点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借鉴功能得到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逐渐增加。

二、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突破

知识体系的欠缺和能力培养的不足是初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脱节的主要问题。因此,在高中教学中知识教学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构建知识体系

将整本书用一个体系贯穿下来是一种能力。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不等同于死记硬背,理解是背诵的前提条件。所以,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就必须把学生从过去的只会死记硬背的方法中扭转过来,理解性地记忆,并抓住其本质,认识和把握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由此以加深认识所形成的体系,进而在学习上融会贯通。初中生通常掌握的知识比较零散,在记忆方法上采用机械式的背诵,搞不清楚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所以,记忆的效果不佳,即便记住了也容易忘记。对于刚上高一的学生,教材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按时间顺序把中国历史讲了一遍而已。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将是很难的。老师在课堂的首要任务是把课堂内容串联下来,形成知识的体系。知识体系地建立离不开课本的目录和大标题。

在中学教学中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即老师在教学中只重视课本的正文,对课本的目录,也仅仅是在查找正文时才会用到,没有其他用处。殊不知,历史课本目录还有很多用处。首先,它表示教材所叙述的历史重要事件所处的阶段,起着贯穿历史发展线索的作用。其次,概括某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的掌握。最后,它能准确点出某一历史事件的本质。如果我们通过大标题和章节题目达到能让学生回顾本堂课所学的知识,那么他们在课上所学的知识会记得更牢固。尤其是在考试前,如果能把所学的历史课本按照章节题目在翻看一遍,概括地回忆目录所包含的有关内容,就可做到纵观全局,胸有成竹,对提高考试成绩起了很大作用。

2.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高一的历史教材十分重视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大纲明确指出:课文中的思想考题和课后练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另外,教材中还融入一些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内容,但是如果这一点没有被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到,还是如往常一样对历史事实的描绘,那样再生动也难以让学生产生兴趣。

在强调以“观点”统领史实教学时,有些教师往往会误解,无非是书上那些性质、意义、作用、影响,如果这样,我们就会产生一个误区,只要把这些都记住了考试就没有问题了,这样还是死记硬背。

三、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君子动口不动手”,在初中和高一阶段是普遍存在的,而在今天的高考中是行不通的。现在的历史和政治、地理也有交汇的地方,不进行问题性试题训练,在高三集中复习时就会出现问题。问题性习题区别于一般的题目,是专门针对高考当中的“文综”,需要学生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概括历史现象。这就要求老师处理好每一堂课,保证每堂课留些课余时间让学生随堂做问题性试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强化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力衔接。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历史新课程改革给中学历史教学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高中历史教材在教材内容、教材编排、教学方法上都与初中历史学习有着很大的差别,如初高中课程衔接方面近些年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链接,对于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提高中学历史教育的教育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对商洛市进行了考察,选取了四所具有代表性(中学)的学生,如商洛中学、镇安中学、柞水中学、山阳中学的学生,以及历史任课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一、初高中的学生对于历史衔接问题的认识

1.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在以上四所高中里选取了400名高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男学生有207人,女学生有193人。在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147名同学对历史感兴趣,253名同学对历史兴趣不大。总的来看,不喜欢历史学科的学生占多数,就各学校而言,属于商洛市重点高中的商洛中学喜欢历史学科的有59人,不喜欢历史学科的有53人,这可能与重点高中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高教学设备齐全有一定的关系,而其他三所学校则情况相反。

2.学习历史学科的目的

在学习历史学科目的来看,“考上理想的大学”为大多数学生的选择,占到调查学生的百分之60多,剩下的学生大多选择了“完成高中学业”。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商洛中学和镇安中学这两所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选择了“考上理想大学”这一个原因,目的特别的明确,这可能与优秀的师资力量,优越的硬件设备有关。但是在山阳中学和柞水中学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了“完成高中学业,取得高中文凭”这一项,从这里可以看出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于以后的路还是迷茫的,还没有一个详尽的规划。

3.高一年纪学生对于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了解程度

对这一问题在调查中显示:觉得“很了解”的有35人,大部分处于不了解状态,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历史新课程改革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新课程改革,不知道哪些方面改革。因此我们在大力倡导新课改的同时,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对新课改内容上加强宣传,在学生上初中时,历史老师就应对学生讲述历史学科在高中的变化。

4.高中课程与初中课程的链接

在调查中,就“高中教师是否经常带领学生回顾初中历史知识”这一问题,选择“经常一起回顾初中的历史知识”的同学仅占16%,选择“如果讲到相关知识点会回顾”的学生占22%,选择后两项“偶尔回顾”和“一点都不回顾”的分别是40%和22%。从中不难发现,选择“偶尔回顾初中历史知识”的占多数,甚至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历史老师一点都不回顾初中历史知识。在高一历史的课堂里,教师很少引领学生回忆初中的历史知识,将初中和高中的历史知识断开,没有有效的连贯起来,建议初高中历史老师就历史教学链接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二、 初高中历史教学在衔接方面存在的缺陷

初高中的历史教学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具有差异性,初中历史教学是义务教育的必经阶段,而高中的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查阅相关资料,初中高中历史教学在连接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台阶的跨度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

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历史知识的难度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初高中历史在任务上的有很大的差异,势必导致教学内容的大跨步超越,而学生的接受能力又是有限的。在教育理念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更多的关注其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高中历史的学习打下基础,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则是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学生洞察力等等。与初中的历史教学理念上升到了一个质的飞跃,知识台阶的跨度太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

2.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原因和目的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表现出差异化。笔者翻阅了初中、高中的历史教材,并且旁听了初高中历史课发现,初中历史老师的教育方式属于以时间为主线索将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联串起来,因此初中生在学习历史时对于时间特别的敏感,但到了高中阶段,教材的编排更多的采用专题+模块、中外史混合的体例进行编写,这给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思维上有了很大的挑战。再者,在对历史的领悟能力上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于历史的领悟程度是不一样的,再加之学校和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的差异,学生升了高中以后的学习能力必然产生差异。

3.初高中历史教师之间交流过少

笔者和初高中的历史老师进行了访谈,从访谈中笔者发现当前初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存在在这很大的差异,再加上初高中教师之间就学生历史教育问题的交流甚少,也导致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造成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于历史任课教师教学教法上产生不适应。

三、应对策略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历史任课教师必须意识到初高中两个学习阶段历史教学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构起新的知识框架,根据课标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初高中教师之间应经常就新课改在历史学科的教学方面进行交流,使初中生进入高中后能够很好的过渡,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变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李朝东.《初高中衔接教材》.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

[4]钟启泉.《基础课程课堂改革纲要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普文.《中学历史教学考试改革研讨会综述》.《历史教学》.1989年第2册

[6]张慕颖.《试析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问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7]谢俊美.中学历史教材编写刍义.历史教学.2003年2期

[8]范.试论中学历史教材编写中已知结构和未知结构.历史教学.2003

[9]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l历史教学.2004年7期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历史;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44-02

因为在江苏高考中文科生历史必考,所以历史成为了江苏高中加二学科中比较重要的一门科目。可能正是基于这一点原因,教育部门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规定初升高历史科目成为考试科目。寄希望初中的历史考试可以为高中的历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比较残酷的。笔者作为一位从教十年的高中历史教师,接手了一届又一届的高一新生,切身的感受是通过初中历史考试升上高一的学生不见得在高中历史学习上就比以往的不参加历史考试的初中生显得轻松。那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初中多背点了历史难道是无用功吗?笔者从高一历史教学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觉得问题主要是师生没有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心理状态方面。学生中考完毕整个身心松弛下来,中考过后彻底放松了两个月,步入高一,整个身心很难一下子进入学习状态。并且高中学习才刚刚开始,还未到突击用功的时候。这种侥幸心理的存在,使得松懈情绪继续蔓延,让高一的历史学习一开始就显得苦难重重。

2.教材方面:

(1)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的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迅速增加,而且题目的难度也迅速增加,比较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江苏省考试说明》中强调“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1]使得从初中跨上高中这一阶“台阶”显得过高,学生一时很难适应。

(2)从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初中的历史教材还是传统的编年史形式出现,学生按照时间把握中外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而新一轮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材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用学习模块加学习专题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包括9大模块(必修3个,选修6个)和66个学习专题(必修25个,选修41个)。而且根据教科书多样化的要求,历史教科书由“一纲一本”向“一标多本”过渡,促进了教科书的多元化。这就使得刚进高一的学生一下子看花了眼,难以适应新的教学体例。

3.教学方法方面。“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对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教师均有较多的时间反复强调和答疑解惑。”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通常较多,而且高一每周仅有两课时,教学进度较快,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很难在第一时间就吃透教材的内容。而教师顾及到进度也不会在课堂上多次的反复,导致部分同学对高一的历史消化不良。同时初中历史习题难度较低,学生只需记住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即可很好的应付考试。而高中历史习题难度较高,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检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把有限的时间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很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需要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教学侧重点的转换也让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甚至有的时候还会用初中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去解答高中的历史习题。让高中教师觉得心里十分矛盾,究竟应该感谢初中历史教学还是归咎于初中历史教学呢?

4.学习方法方面。初中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转,用记忆的方法,不太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历史问题。而高中历史学习中需要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很多新升上高一的学生往往沿用初中那套历史学习的老方法,甚至考试前还要求历史老师划出考试范围,好临时突击背诵应付考试。最后才发现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二、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途径

1.教学心理的衔接。新高一的班主任在七月初拿到新生入学名单的时候就应该和新生及其家长及时沟通,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初高中学习的差异,让学生在中考后适当放松的同时,能够适当的作一些学习的准备工作,不要将两个月暑假完全荒废掉。劳逸结合迎接高一的到来是最佳的选择。而新高一的历史老师在上第一堂历史课的时候,就应该向学生明确介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历史学习的艰巨性,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对于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学习方法的差异也要做出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对高中历史有着清楚认识的状态下进入高一的历史学习。

2.教材的衔接。高中教学内容增多了,但很多地方还是与初中内容具有相似点和联系性的。教师应该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已教过的相同知识点应注意复习,并侧重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而高中新增的内容则应重点介绍和分析,并注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学生在旧知识上可以温故而知新,在新知识上可以触类旁通。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这种变化,教师应该紧扣历史课程标准和江苏省考试说明,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构建,使其尽快和高一新生的认知结构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教学方法的衔接。适当放慢起始的教学进度,让高一新生有两三个星期的适应时间,再逐步加快教学的节奏,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尽快适应,又不会影响到整个的历史教学进度。教师在课堂上讲清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创设新问题和新情境,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编写必要的历史学习提纲来引导学生阅读和消化高中日益增多的历史教学内容,并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范文第4篇

【摘 要】高中物理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推理性和抽象性,许多高中生一谈到物理就“头大”,成为了他们学习路上的一头拦路虎。而对于高一新生来讲,物理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如何提高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性,让高一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成为了所有高中物理教师的一个难题。对此,本文以初中教学为视角,从三方面入手探讨了初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初中物理;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对于初中生来讲,物理是一门相对简单的学科,但对于高一新生来讲,物理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尤其是对那些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很快便感觉力不从心,丧失了最初的学习热情,严重挫败了他们的积极性。许多高中生因为物理成绩提不上去而被迫选择学习文科,造成了许多人终生遗憾。因此,探讨提高初高中物理衔接性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直观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兴趣无疑是最有效的驱动力。要想让学生顺利由初中物理过渡到高中物理,最重要的就是激发他们的物理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尽量多地动手做实验,调动他们的实验操作积极性,让学生们在课下单独或小组形式完成课后习题中的“小实验”任务,水平低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水平高的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改装和实验优化,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并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进行“惯性”讲解时,笔者用生鸡蛋进行惯性演示实验,当笔者将水杯上的硬纸片快速弹出时,学生们都揪着一颗心害怕鸡蛋随纸片一起飞出去,但结果却令他们大吃一惊,那就是鸡蛋完好无损地落在了水杯中。这样一来,新现象与已有的认知经验便产生了冲突,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有效提高了物理学习效率。此时,笔者在学生们情绪高涨的状态下,通过深入分析问题,启发思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进而产生持续性的认知兴趣,并最终将这种兴趣内化为志趣,为高中物理的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二、把握好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点

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对比研究初高中教材特点,把握好两者的知识衔接点。初中物理内容主要涉及了热、 力、光、电和原五大科学知识点,而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也涉及了这五大知识点。可以说,高中物理作为初中物理的延续与拓展,两者之间的知识衔接点是非常多的。

例如,初中的“力和运动”就是初高中物理知识的一大衔接点,高中物理对该知识点进行了丰富和拓展,出现了弹力、牛顿第二定律、超重、失重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力学知识。还有,初中物理“功与能”也是初高中物理知识的一大知识衔接点。高中物理也对该知识点进行了丰富和拓展,出现了动能定理、守恒定律、动量、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等动量学知识。

知识点的补充与完善,使得高中物理知识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可以更加精准地解释和分析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通过对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点的全面把握,初中教师要明确许多初中物理概念是不严谨的,有些是错误的,所以要避免出现照本宣科,在不加以研究的基础上便认为教材上的都是对的,导致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出现偏差,不利于初高中物理的有效衔接,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渗透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教师讲得全面,归纳得系统,学生学起来自然容易得多。但在高中学习中,知识点多,但学时短,典型题开放性强,教师因课时原因而无法进行全面讲解。这就要求学生灵活掌握相关物理解题与学习方法,并强化问题意识,培养物理思维。据调查显示,感觉初中物理学习方法不适用,想要改进但又无从下手的学生大约有六成,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渗透,提高学生高中物理学习效率。

可以说,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渗透各种物理学习方法,为初高中物理有效衔接创造良好条件。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指导非常关键,由于知识习得、能力培养和学习方法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但仅仅靠课堂渗透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开设物理学习方法指导课,让学生充分掌握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整体法、极限法、对称法和图像法等,适合于不同类型题的物理解题方法与技巧。此外,教师还可以让物理水平高的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经验和心得,如此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物理知识系统,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物理学习方法与经验,为初高中物理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实现学生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的顺利过渡,教师要从直观性教学激发初中生兴趣、把握好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点和加强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渗透三方面入手,探寻出一条初高中物理有效衔接的绿色通道,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潘四军.建立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绿色通道[J].河南科技.2014(01)

[2]高亚飞.对新课程改革下初高中物理衔接策略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31)

[3]张宏齐.新课标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脱节”原因与“衔接”策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4]甄会友.谈谈初高中物理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赤子(中旬).2014(03)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范文第5篇

以下是如何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衔接工作的几点想法:

一、教学方法的过渡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地理做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的采用讲解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年教学工作,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通览教材、大纲

今年的高一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不同。因此,高一地理教师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学生学情和学科特点,并采取有效措施搞好衔接工作,保证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2、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计划

⑴调查了解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

可采取课堂提问、新生座谈、问卷调查或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进行。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地理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

⑵研究课标教材的变化,明确学习的目标

近几年初中地理的教材变化较大、版本多(主要有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等),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调整,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后,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3、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重点突出必备知识

⑴根据普遍存在的问题,确定重点复习内容。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高中教材中将要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例如:很多新生对《地球和地图》内容掌握不牢,一些概念混淆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特别是经纬度知识。又如:区域地理图普遍掌握不好,一方面在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形成空间概念,学生拿到一幅地图,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或者说这幅图是用来干什么的,也不能很好地理解、灵活地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在班上挂两幅地图(中国与世界政区)。在进行知识衔接时,把重点放在图上,用图来引导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用图来分析和推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用图能力。

⑵对容易忽视和薄弱问题应及时弥补

第一,对于初中区域地理,高中讲到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学习中注意弥补。可根据高中教学需要,适当拓宽世界大洲、国家和中国的区域地理知识。

第二,有关较高要求的计算(如地方时、区时、日期、气温、经度10实地距离的计算等),在初中不做要求,但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一些。

第三,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对于初中和高中知识有冲突的地方,应以高中地理知识为主,如气候类型的分类、特点、分布规律、成因等。

4、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应自高一始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年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读图习惯、书写规范等的教育。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二、学习方法的过渡

1、注重学法引导,减轻学习负担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问题的设计上和知识的传授上与初中都有很大的区别,如: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知识时,只要求掌握其最主要的分布地区;而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气候表格或降水柱状图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如果教师对学生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会明显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此时能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进行适当的点拨,他们将很快地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生。

2、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首先,新的地理学习理念要求地理课程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应强调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要改变“师讲生受”的传统方法,倡导交互式的学习方式;要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要倡导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讨论,改变过分注重记忆、被动模仿的学习倾向,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其次,新的地理学习理念要求地理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知识传播与获得知识过程的统一;尽量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论证与抽象;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各层次的地理知识,同时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动经验。

3、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