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调研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我国的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口数量也在急剧增加,随之带来农村生活垃圾的日益增长。和城市相比,对于农村生活垃圾的综合管理关注度较低,大量生活垃圾随意堆放,不仅影响农村美观,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影响,甚至可能传播疾病。因此推进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对建设生态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的垃圾处理技术的综合研究,从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特征分析入手,综述了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模式,结合国外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技术探讨了我国未来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1 农村生活垃圾特征
1.1 农村生活垃圾的排放量逐年增加
目前我国尚无关于农村生活垃圾的全面统计数据,很多数据都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实地调研或者住建部的统计年鉴推算而得。一些研究表明,2000年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约为1.4亿吨,随后以平均每年4%的速度增加,2010年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产量达到2.0亿吨,人均垃圾产生量为0.81kg/d[1]。
1.2 生活垃圾组成多样化、复杂化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农村生活垃圾的排放逐渐复杂化,由传统的单一模式,即日常清理垃圾、废弃织物转为可堆肥类垃圾、难降解类垃圾等,且以可堆肥类垃圾为主。同时不同地区,由于经济水平的层次不齐,导致生活垃圾的组成也呈现差异化。表1是我国不同区域农村生活垃圾组成,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以可堆肥类垃圾为主,占垃圾总量的60%以上,且不同区域的生活垃圾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处于旅游区域的四川某村的生活垃圾中易燃类所占比重相对较高,难降解类垃圾几乎没有。
1.3 生活垃圾呈现地域特征
Grossman 和 Krueger在1997年提出生活垃圾产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倒“U”关系曲线[4],即在倒“U”曲线观点的前半段,垃圾产生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在倒“U”曲线观点的后半段,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与国民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垃圾产生量逐渐降低。
目前我国尚处于发展中阶段,受经济水平、生产方式、燃料结构等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这种特征既表现在发展较强区域与发展较弱区域之间的垃圾产生量方面的差异,也体现在南方与北方的生活垃圾组成方面的差异。
作为经济发展水平排全国前五的北京,农村生活垃圾日排量最高可达3.0kg,最低为1.5kg;而青海省最高为1.5kg,最低为0.2kg[5]。目前我国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与经济水平的关系处于倒“U”曲线观点的前半段,即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村,其生活垃圾产量也是较高的。
岳波等[6]通过对71个样本的生活垃圾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南方地区的农村生活垃圾组成为厨余垃圾>渣土,而北方则是渣土>厨余垃圾,这可能与地理特征、经济水平等有关。
2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政府管理力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农村在处理生活垃圾方面也是多样化。刘莹[7]通过对全国5个省(江苏、四川、陕西、吉林、河北)农户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实施统一清运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江苏(38.6%)、吉林(25.4%)、河北(13.1%)、陕西(11.4%)和四川(7.1%);5省中实施随意丢弃的处理方式以河北省最高(64.6%),最低为江苏省(30.3%)。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分不开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其生活垃圾无专人管理,家家户户以“自扫门前雪”为主。而在江浙沪等较发达的农村,则是统一收集、处理生活垃圾,主要采取堆肥、焚烧、填埋3种处理方式。
2.1 垃圾堆肥技术
垃圾堆肥是利用垃圾或土壤中存在的细菌、酵母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使垃圾中的有机物发生生物化学反应而降解(消化),形成一种类似腐蚀质土壤的物质,用作肥料并用来改良土壤。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中可堆肥类垃圾占总量的60%以上,甚至更高,对此可采用垃圾堆肥进行处理。
堆肥根据含氧量可划分为好氧堆肥和厌氧堆肥。厌氧堆肥在第二步甲烷化阶段会产生甲烷气体,而好氧堆肥的最终产物是CO2和H2O,降解终产物没有二次污染,因此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先进行厌氧堆肥至第一步水解过程结束,水解产物再进行好氧发酵。这样的降解彻底,污染小,效果好。
堆肥技术工艺简单易操作,经过堆肥处理后,生活垃圾转化成卫生、无味的腐殖质,可达到再资源化的目的,在欧美国家已达到工业化应用水平。然而由于我国生活垃圾未实施源头分类,垃圾组成复杂,不可避免的存在垃圾渗沥液污染问题,长期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结和地下水质变坏[8]。
2.2 垃圾焚烧技术
焚烧处理是将垃圾放在焚烧炉中进行燃烧,释放出热能,余热回收可供热或发电。烟气净化后排出,少量剩余残渣排出填埋或作其他用途。焚烧处理技术特点是处理量大、减容性好且有热能回收作用[9]。因此,对生活垃圾实行焚烧处理是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有效处理方式。然而当垃圾燃烧不充分或者含有重金属时,燃烧过程中会产生苯、氰化氢、甲烷、二恶英等二次污染物,特别是二恶英具有致癌作用。
我国垃圾焚烧技术起步晚,体系也不健全,焚烧设备及净化装置主要依赖于进口[10]。由于发达地区资源紧缺,垃圾焚烧技术成为经济发展较好城市处理生活垃圾的优选方案,主要集中在东部江浙沪及广东等地区。
2.3 卫生填埋技术
卫生填埋是依据卫生填埋技术工程标准处理生活垃圾,采取称重、卸车、推匀、压实、覆土等一系列工艺流程将垃圾埋入地下,经过长期的物化和生物作用使得垃圾达到稳定状态,在此期间还要完成沼气收集、过滤脱水、压缩、除臭净化等工艺,最终达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尚不完备,国民环保意识尚不足,所以卫生填埋是目前我国解决生活垃圾出路的最主要方法,能处置各种类型的生活垃圾。
然而垃圾填埋过程中产生的甲烷等气体和渗滤液会对填埋场工作人员及周围环境造成危害。当甲烷浓度达到5%-15%,易引起爆炸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而渗滤液通过下渗对地下水造成污染[11]。
表2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优缺点比较,每一种处理技术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与适用条件,因此在选定适宜的处理技术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农村生活垃圾的组成与特性;②当地的基础设施与地质条件;③经济成本;④国家或地方的相关政策与法规。
表2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优缺点比较
3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未来处理方式分析
通过对欧美和日本发达国家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的研究,结合我国当前农村现状,我国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发展趋势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转变观念,从垃圾末端治理的模式转变为从源头开始减量分类,并将其理念灌输至广大民众[12]。例如,韩国的垃圾分类清理制度于1995年开始实行,垃圾按普通垃圾、食物垃圾、可回收再利用垃圾、大型报废物品等分类投放、清理。通过计量收费(使用计量垃圾袋)的方式减少垃圾投放量,最大程度保证可回收垃圾的分类投放。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未来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也将从源头开始加强治理,实施分类。建立村民实施的垃圾分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垃圾源头分类,可以通过垃圾产生者的分散劳动取代混合收集后的集中分选工作,省去了垃圾分选等预处理环节,简化了后续处理,降低了成本;二是,减量化明显,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中60%以上为可堆肥类垃圾,村民可以直接就地处理,仅剩下少量难降解垃圾和有害垃圾;三是,农村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后,进入填埋场的垃圾量大大降低,延长了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寿命,降低了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
3.2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必将有所革新。由于城市环卫体系已基本完善,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是我国未来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一种重要模式,即“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13]。例如浙江省在很多农村推行实施“村收集、镇乡中转、市(县)区域处置”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其中余杭市余杭区投入大量资金改建、新建垃圾中转站,同时配备专职保洁员,实现了90%的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四川珙县也是将城市垃圾管理模式延伸至农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实行统一管理与处理。
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是我国未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对建设和谐新农村也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将日渐成熟的城市垃圾管理模式延伸至农村,节约成本;二是,将农民群众纳入管理队伍,培养农民自觉爱护环境、做好垃圾分类良好习惯;三是,在实现“干干净净、井然有序、和谐宜居”的美丽家园的同时,也为一部分人提供就业岗位。
3.3 建立综合的生活垃圾处置方式
纵观发达国家的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模式,不难发现均是秉持“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末端处理”的原则,即“减量化、资源化及再处理”,首先限制垃圾产生的数量,其次鼓励资源再生与循环利用,将垃圾加工后生成能源和另一种物质,最后处理不了的垃圾实施卫生填埋,其中实施资源回收再利用是国际上处理垃圾的大趋势。
现行的我国各种垃圾处理方式中,填埋处理为主,约占90%以上;其次为堆肥处理,占总处理量的6%左右;焚烧处理还处在发展阶段。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来说,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仍然比较落后,未来一段时间内垃圾填埋仍是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模式。随着经济发展与国民素质的提升,我国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将更具有针对性。卫生填埋将逐渐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焚烧,通过初期的垃圾分类之后,将可燃成分在高温之下进行氧化热分解,将其转化为固体废渣,因此垃圾焚烧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的重要举措。
解决好农村生活垃圾是实现生态农村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建设新农村的五大目标之一就是“村容整洁”,因此为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实现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仍然是长路漫漫,既需要政府给予的资金保障、技术创新等,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王金霞,李玉敏,白军飞,等.农村生活固体垃圾的排放特征、处理现状与管理[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28(2):1-6.
[2]何品晶,章骅,吕凡,等.村镇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及技术路线探讨[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33(3):409-414.
[3]段雄伟,高海硕,黎华寿,等.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组分及其污染特性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32(7):1486-1492.
[4]Grossman G M, Ktr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al[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7,110(2):353-377.
[5]王俊起,王友斌,李筱革,等.乡镇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排放及处理现状[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4,3(4):202-205.
[6]岳波,张志彬,孙英杰,等.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特征研究[J].2014,37(6):129-134.
[7]刘莹.农村废弃物处理与环境污染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10.
[8]李丹,何小松,席北斗,等.生活垃圾堆肥渗滤液污染物组成与演化规律研究[J].环境科学,2013,34(7):2918-2924.
[9]张倩,徐海云.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建议[J].环境工程,2012,30(2):79-81.
[10]巫丽俊,丹,钟树明,等.农村生活垃圾常用处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271-8272.
[11]陈家军,张俊丽,裴照滨.垃圾填埋二次污染的危害与防治[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2,2(3):27-30.
一、甘肃省农村垃圾收集处置现状
甘肃省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基本遵循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运行模式。
(一)生活垃圾清扫与保洁
村基本可以做到垃圾清扫以农户自净为主,保洁员保洁为辅。农户自净区域主要是自家庭院和门前区域,保洁员清洁区域主要是村庄道路、公共区域。
乡镇生活垃圾清扫与保洁的主要力量是保洁员,没有专门的环卫机构,部分地方由乡镇干部轮流担任,个别地方依托物业管理部门。
牧区放牧点由于生产、生活习惯的影响以及路途遥远,垃圾清扫与保洁无法全覆盖。
(二)生活垃圾收集与运输
各农户家基本配备了垃圾收集容器,容器类型、材质、容积、开启方式、使用情况等全省差异较大。在牧区,即使在定居点,由于受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的影响,垃圾清扫收集工作开展不理想。
村中一般设有垃圾收集点,形式有垃圾斗、垃圾仓、垃圾房等,数量不一,村民可将家中垃圾送往收集点集中。从调研情况来看,垃圾运输不及时,收集点四周垃圾堆放比较严重,也比较普遍。
乡镇垃圾收集装置配备相对较齐全,垃圾运输基本按周期进行。垃圾收集容器与运输车辆大多由政府部门配备,各地情况有所不同。
(三)生活、粪便、餐厨、医疗、公厕垃圾处置情况
生活垃圾处置:以填埋为主。县级垃圾填埋场基本全覆盖,个别重点镇还设有小型填埋场。村垃圾需转运至镇后统一运输至填埋场。部分重点镇已规划设置垃圾填埋场,但总体建设进度较慢。
粪便垃圾处置:通常情况下,农户会将人及家庭饲养畜禽粪便收集后,作为农家肥,返田使用。在修建了沼气池的地区,由于效果与清掏等方面的原因,多数都已废弃使用。牧区定居点与放牧点,人、畜粪便不会被收集与再次利用。
餐厨垃圾处置:村一般以农户为主,无营业性餐饮店,基本不存在此类垃圾。镇和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随季节不同产生数量不同且有限的餐厨垃圾。靠近县、市城区的镇,有专门的餐厨垃圾收集车上门收集后,统一处理。多数情况下,餐厨垃圾会被出售给附近的养殖户。
医疗垃圾处置:镇设有卫生院及住院病床,可同时接纳10~20人接受治疗,产生一定数量的医疗垃圾。村庄设有卫生所的情况不普遍,人口较多的中心村,可能设有,多以出售药物为主,注射、输液较少,医疗垃圾量不多。对于医疗垃圾,由卫生院送往指定地点或由专门车辆上门收集后,进行专业化处理。
公共厕所设置:村大多没有公厕,镇建有公厕,以北方旱厕为主,水冲式厕所数量很少。主要原因在于乡镇缺乏自来水供水设施或管网设施建设不完善、缺水造成自来水供应不足、缺乏保暖条件与设施易使管网在冬季冻胀损坏而不愿建设。公厕的粪便垃圾由专门人员负责清掏。
二、农村垃圾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不顺,机制不畅
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针对不同的工作重点主要由省发改委、建设、环保、商务、工信、财政、农牧等部门分工负责。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由环保部门总负责,镇政府承担大多数具体工作,由于其内设机构无法对应相应的省、市、县级各部门,部分职责落不到实处、资金渠道也不畅通,工作缺乏统筹考虑,缺少部门协调,经常是上边给多少钱,干多少事。村委会只负责垃圾清理与保洁、收集,工作难度相对较小。 镇、村的垃圾处理工作缺乏配套制度,工作分工、职责与规范性得不到保证。垃圾保洁、收集与运输未配备专业人员,其他人员兼职情况较多,也有乡镇、村干部轮流承担或安排低保户负责的情况。
(二)资金缺口较大影响工作开展
重点镇垃圾填埋场、甚至县垃圾填埋场的地方配套建设资金没有完全落实,出现建设周期延长,收运、碾压设施无法配套,建设标准降低等现象。垃圾处理设施维护、运行费用严重不足,依靠有限的财政资金,不能满足无害化处理要求。
(三)现有处理设施运行水平偏低
一些垃圾填埋场未建立相关制度,运行监控不到位,不能正常有效运行。一些垃圾填埋场管理不善,作业不规范,出现导气管损坏、渗滤液池淤积外溢、防渗膜损坏等现象。一些垃圾场进场垃圾不计量、检验、消杀,达不到无害化处理要求。垃圾收集装置与运输车辆也存在着维护不善的问题。
(四)“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收运处理网络不完全适用
甘肃省部分市、州、县具有地域广、人口少、村镇距离远、镇县距离大的特点,垃圾收集、转运数量少、距离远、成本高、操作性低。人口最少的村仅有2到3户、人口不足10人,社与村、村与镇、镇与县距离最远者近百公里。因此,不宜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收运处理模式。
(五)特殊垃圾无法有效处置
首先,地膜等塑料类垃圾的处置,在农村还没有好的办法,问题比较严重。多数村设有地膜回收室,专门负责地膜的回收与存放。但由于回收价格偏低,农民没有积极性;同时,地膜从农田回收时,已支离破碎、夹杂较多泥土,不易分离收集;另外,对收集后的地膜,缺乏有效处理手段。专业处理企业得到的补助资金有限,处理越多、亏损越多。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如不及时处理,还会造成新的污染。其次,如金属、玻璃等垃圾的回收利用,无实质意义的进展,尚需下大力气推进。第三,垃圾随意丢弃、堆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沟渠等部位。农作物秸秆的处理,相当一部分地区还在进行焚烧,不能有效利用。第四,镇中建筑垃圾、甚至工业垃圾与生活垃圾混放,没有进行分类处理。
三、农村垃圾治理对策
(一)部门协同配合,明确责任分工
建议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推进领导小组”下设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小组”,总体负责推进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县级人民政府应制定本县域内的垃圾处理总体规划与工作目标,落实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县各有关部门应按职责与分工,落实好本部门工作。加强生活垃圾处理专职队伍建设,镇应安排专人、专款负责此项工作。
(二)制定镇、村垃圾治理专项规划
在制定镇、村土地利用与建设规划的同时,同步开展垃圾治理专项规划,结合县域情况,统筹安排垃圾收集、处置设施的布局、用地和规模,因地制宜选择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逐步建立并完善规章制度。
(三)拓宽资金渠道
随着经济水平的逐年提高,逐步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拨付总额,适度开展垃圾处理收费。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对垃圾生产量超过一定规模的家庭、单位或企业,应适度收费。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乡镇生活垃圾的转运与处置,在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补助、优惠,在参与者投资其他农业项目时,予以照顾。
(四)实施源头分类减量
农村生活垃圾种类相对简单,处理优势在于大部分生活垃圾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就地消纳。应引导、鼓励农民通过源头分类、就地消纳,降低转运成本,减小终端处理压力,提高回收利用水平。
(五)加快创新,推广适用技术
加快小型化生活垃圾、污水等生物处理技术与设备的研发,对于人口少或地处偏远的地区,除了指导农民对垃圾进行就地掩埋处理外,可以指导农民利用小型设备进行生活垃圾的生物处理。
一、指导思想
按照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要求,在全县加快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小城镇的载体功能,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努力建设规划有序、居住安全、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美好家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目标任务
(一)从2011到2014年,我县计划用5年的时间,在全县规划配套建设乡镇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开展乡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探索建立“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卫生保洁制度,在全县各乡镇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实现农村环境卫生明显改善。
(二)2012年,我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的马店、永兴、王人3个乡镇进行配套建设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立健全“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卫生保洁制度,探索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积极开展乡镇及村庄环境卫生整治,促进农村环境改善。
三、建设内容和标准
重点建设:一是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二是垃圾运输设备,包括垃圾转运车及小型垃圾运输车;三是垃圾处理配套设施。乡镇生活垃圾收集设施按照人口数量、分布情况,合理配置。垃圾中转站按照人口数量及《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的规定,镇区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乡镇,应按日垃圾转运量小于10吨的要求,建设垃圾中转站,配套相应的运输设备;镇区人口在1-3万人的乡镇,应按日垃圾转运量10至25吨的要求,建设垃圾中转站,配套相应的运输设备;镇区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乡镇,应按日垃圾转运量大于25吨的要求,建设1至2个垃圾中转站,配套相应的运输设备。按规划要求,原则上距县垃圾填埋场30公里以内的乡镇,生活垃圾送县垃圾填埋场处理;距县垃圾填埋场30公里以外的乡镇,结合乡镇区位,合理规划建设垃圾处理厂,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
马店、永兴、王人3个乡镇具体建设标准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垃圾日产生量、乡镇道路状况等灵活处理,配套建设村镇生活垃圾收集设施。
四、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统筹建设。以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为依据,充分利用现有垃圾处理设施,编制县域垃圾处理专项规划,确定乡镇垃圾处理方式,统筹城乡垃圾设施建设,推动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和服务向乡镇、农村延伸。乡镇做好“一书两图”(垃圾设施建设项目实施说明书、现状图、规划图)的编制,根据人口规模、垃圾产生量,确定建设内容、明确建设时序,绘制垃圾设施现状图,编制垃圾设施规划图,合理布局,在图纸上标明建设项目的位置、规模、完成时限。要把村庄清洁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垃圾处理规划中,确保“村收集”环节落到实处。
(2)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农村清洁工程是一项公共事业,各乡镇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研究制定促进垃圾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拓宽建设融资渠道,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社会、群众为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动员和鼓励广大群众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垃圾设施建设,引导群众自觉改善人居环境。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农村实际,突出重点,防止“一刀切”、盲目攀比现象。县城垃圾处理场有条件接收周边乡镇生活垃圾的,宜采用“村收集、乡镇中转、县集中处理”的模式,乡镇建设垃圾中转站;地理位置相对独立且运输成本高的乡镇,宜采用“村收集、镇(乡)处理”的模式,在有条件的地方,可由县统筹,多个乡镇联合建设垃圾处理场,实行区域垃圾集中处理。在不适宜建垃圾转运站的乡镇,也可考虑采用其它方式进行垃圾收集处理。
(4)经济适用,量力而行。垃圾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不同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卫生现状,立足现在,兼顾长远,按照减量化、资源化要求,合理选择垃圾收集处理方式和技术,不贪大求全;根据地理位置、发展需求,建设既经济、适用、环保,又符合当地特色,与整体建设风貌相协调的收集处理设施。
(5)建管并重,提高效益。加快乡镇生活垃圾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小城镇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大对垃圾设施薄弱乡镇的配套建设;垃圾设施建设要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同步进行,提高小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要加强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强对收集处理、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提高使用年限和效率,建立行之有效的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的运行质量。
五、建设管理
乡镇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要以规划为指导。垃圾转运站必须由有相应专业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和施工,垃圾压缩设备、处理设备、运输车辆等,应由政府进行集中采购。转运站站房全省统一设计,垃圾压缩设备、运输车辆由市统一政府采购;转运站站房建设招投标可由县统一组织。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建设要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集中采购制、资金报账制、竣工验收制等“六制”。要建立严密的审核制度和透明的资金拨付制度,建设资金实行专款专用。
六、资金规模与筹集
(一)2012年计划完成马店、永兴、王人3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垃圾中转站)建设,工程总投资约380万元,省承担资金266万元,县级政配套资金114万元。省级资金重点支持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和运输车辆、配套设施的购置。县政府发挥市场作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乡镇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
(二)对乡、镇、村驻地企事业单位、商业网点、建筑工地等,可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收取垃圾处理费,具体征收标准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制定方案报县政府审批,收取的垃圾处理费必须用于乡、镇、村垃圾治理工作。
七、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设乡镇生活垃圾设施,整治农村环境卫生,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乡镇政府和县政府有关部门要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小城镇建设质量,扩大内需,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农村清洁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周密部署,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好这项工作。为保证农村清洁工程计划的顺利实施,县住建委将制定下发《利辛县农村清洁工程管理制度》,协调研究和解决问题,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加强督促调度。
(二)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农村清洁工程工作,各乡镇政府具体负责落实,由县政府负总责,县相关部门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审定建设规划,落实配套资金、建设用地。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综合整治
中图分类号:TU 43;O344 文献标识码:A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围绕“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能源”的建设目标,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为主要任务,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快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生态乡镇(场)”、“环境优美乡镇(场)”、“园林镇(场)”“生态村”创建活动,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加大投入,促进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以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起来,切实抓好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着力推进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1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宁夏永宁县建设发展迅速,各乡镇农村生活垃圾以及农业生产生活废水产生量逐年增加,加之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环保意识不强,农村环境脏、乱、差成因复杂等诸多因素,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同时也破坏了水源地的水质和结构,给无自来水,直接饮用地下水的居民带来极大的威胁。
1.1 饮用水水源地
受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和农田径流等方面的污染,农村地表水的水质大都呈恶化趋势,不能作为农村饮用水源。以打井方式使用浅层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较为普遍,由于受地表水水质的影响,浅层地下水水质不佳,简易自来水又基本无消毒处理,直接威胁了农民的饮水安全。特别是在春节前夕,处处杀猪宰牛、家家洗涤衣服的高峰期,村里的排水沟里血水、污水、牲畜的粪便处处可见,没有经过任何处理便大量排放到河流、渗入地下,严重地污染了地下水源。地下水源的污染,不仅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而且会危害到农民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调查,永宁县在胜利乡烽火村的第三水源地已遭受污染。
1.2 生活垃圾
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随着财政的投入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永宁县农村人居环境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是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例如杨和镇纳家户村和李俊镇丰登村生活垃圾污染严重:生活垃圾无收集清运设施,导致生活垃圾四溢,整体环境质量不高,严重影响到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1.3 生活污水
在新农村建设中,有限的财力主要集中于道路、房屋、供电等方面的建设,诸如排水和污水集中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多数没有起步,严重落后于村镇建设规模。随着农村人口集中和乡镇企业的增加,污染物排放量在迅速增加。调查发现,望远镇东位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进入地表水体后,造成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污水排放区域蚊蝇滋生、臭气逸散、黑水横流,对当地地下水及下游村庄造成直接污染。垃圾乱倒,废物填塘,废水直接排入河渠,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正在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1.4 畜禽养殖粪便污染
长期以来,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农村环保工作较滞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严重不足,环保监管和环保执法能力也较薄弱。永宁县许多养殖场没有污染治理设施,畜禽粪污未经任何处理就地排放,使得居住区及周边环境状况恶化,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畜禽养殖场排放的粪渣、污水及恶臭气将对水体、土壤、大气、动物与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系统造成直接影响。
1.5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永宁县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直至七十年代初,都是以施氮肥为主,且量较少。七十年代中期化肥施用量开始增加。在氮素过量供给下,土壤中的其他养分消耗必然增加,从而对土壤肥力和性状产生不良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生产对化肥的依赖。农民为了增加产量,不得不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形成了恶性循环。
2 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导致农村环境污染的因素很多,但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服务及环卫设施配套不全。农村环卫设施配套不全,居住区公共绿地面积偏少,传统街巷空间与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治污、防污、截污、去污设施不完善甚至处于空白状态。二是居住区及周边环境污染整治投资不足。经费困难是制约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因素。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战线长、对象分散、条件艰苦、费用大,而投资经费少对队伍的稳定、工作的有效开展影响很大。三是尚未形成全民环保氛围,群众环保意识相对滞后。由于人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不足,没有形成全民环保的舆论氛围与社会环境,群众的环保意识相对滞后,环境法制观念和环保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对生产及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保指导。 四是环保监管和环保执法能力不足。农村环保监管能力的基础薄弱,基层环保机构和队伍基本处于空白,农村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开展。
3 综合整治措施
3.1 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
进一步深化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数据库,完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对不适合继续作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逐步取代,对确定的水源地实施保护,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3.2 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实施质量
按照《宁夏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九项制度》有关要求,监督指导永宁县各乡镇实施好2011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作到规范、高效管理,用好专项资金,建设成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发挥示范作用。
3.3 狠抓目标责任考核,推动试点工作深入开展
按照自治区政府与永宁县人民政府签订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责任书》,组织实施好目标责任制各项工作,确保考核指标全面完成。在调查摸底基础上,制定《2012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各乡镇签订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年度任务书,定期开展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推动试点工作深入开展。
3.4 加快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
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特色小城镇建设结合、与中心村建设结合起来,继续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对已创建成自治区级生态乡镇、生态村的,巩固创建成果,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3.5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宣传册等载体,举办农村环境保护培训班,对永宁县乡镇村干部进行培训,提高社会各界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小康环保行动工作的支持和帮助。组织乡镇干部到外省、市进行观摩、调研,开阔眼界,学习先进经验,继续开展农村环保科普“三进”活动,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
4 综合整治成效评价
4.1 项目示范效应评价
4.1.1 在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上起到了示范作用 项目建设选取了范围适当、受益人口集中、能够发挥示范效应的村庄,以突出环境问题为整治内容,在项目组织、项目管理、资金管理、整治技术、长效机制等关键环节上,对同类地区起到了示范效应。
4.1.2 在创新农村环保体制机制上起到了示范作用 此次评估的永宁县四个项目区,能积极探索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模式,加强农村基层环保机构队伍建设,落实乡镇党委、政府环保职责,明确专人分片分管,落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农村环保长效机制,为同类地区创新长效机制起到了示范作用。
4.1.3 在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上起到了示范作用 项目的实施已初见成效,设施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环境成效,为促进生态、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4.2 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初见成效
在实施生活垃圾整治的项目区,从没有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到建成方便的生活垃圾收集清运体系,对于村民而言,其效益是长期的、可持续的。在实施生活污水整治的项目区,根本上改变了农村污水横流、脏乱差的现象,有效降低了生活污水向黄河的排放量,并使项目区域内水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在实施水源地保护的项目区,水源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群众饮用水水质得到保障。
在实地走访调研过程中,受益群众的反馈信息十分集中,即,都对项目实施感到满意,饮用水水质得到保证,而且以前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的现象几乎见不到了,村庄干净整洁、空气清新,垃圾随风飘扬的现象不复存在,虽然个别地方也存在卫生死角,但从整体情况看,项目的实施已初见成效,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设施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环境成效。为促进生态、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有利的环境基础。此外,更重要的是,通过项目实施,在广大群众中形成了人人爱护环境、人人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和卫生习惯,群众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农民群众身心健康得到了保障,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4.3 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污染物减排能力
永宁县杨和镇纳家户村、胜利乡烽火村、李俊镇丰登村、望远镇东位村4个村庄的生活垃圾收集清运设施运行以来,每年共形成40970吨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即每年减少40970吨生活垃圾进入环境。其中四个村每年收集处理生活垃圾情况如下表:
此外,胜利乡烽火村的水源地保护项目,使得永宁县22万人口受益。因本次评估未采用农村面源污染检测手段进行实地监测,但从同类地区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估算,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置,可避免氨氮、重金属、有机物、有毒物质等垃圾中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体,其综合环境效益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实施生活污水整治工程的望远镇东位村, 污水管道接入望远镇污水处理系统,可纳入污染物减排核算中,每年可减少33960吨生活污水进入环境,预期每年削减CODcr约7.8吨、氨氮约0.8吨、总磷约0.2吨。
4.4 项目实施改善了村庄环境,推动了新农村全面建设
经过综合治理的村庄初步改变了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垃圾遍地的“脏、乱、差”现象,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村庄变得整洁卫生,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提升了农村精神风貌,推动了生态文明的建设。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公共卫生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显著提高,村民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明显增强,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村生态文明之风在不断传播和发扬。
5 结论
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的和谐稳定。我们将进一步创新思路,准确把握国家、自治区支持的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切实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我们一定要提防环保问题上的“运动式”现象,要摒弃“一劳永逸”观念。农村环保问题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需要我们把它当作经常性任务来抓,以确保新农村建设成果不至于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消蚀。
参考文献:
[1] 王宏燕,王大庆.生态安全与新农村建设循环经济模式探讨.生态经济,2008,(1):22-26
[2] 乐小芳.我国农村生活方式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分析.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4):42-45
[3] 董海燕,侯纯标.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对策.中国科技信息,2009,(20):29
[4] 叶全胜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机制研究.农村环境与发展,2007,(6):15-17
一、领导重视,责任落实
我局以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作为推动湖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强与政协委员的交流平台;切实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集体体现。一是召开了局班子分议、局务会议对办理政协提案工作进行了研究和部署。二是成立了县环保局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工作领导小组。三是明确办理程序:首先办公室分类建议,向业务股室提交建议办理单交付业务股室办理,业务股室办理后形成办理建议答复草稿交办公室审核后由局领导签发形成正式答复文件送给建议委员、县政协、县政府。
二、深入调研,解决问题
我局承办的提案涉及到农村环境治理,商业环境治理,湖支流保护等方方面面。承办人员深入现场,查清污染情况,对先锋商贸中心石材加工环境污染问题,与住房业主和石材加工商共同探讨污染源治理方案,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对于农村环境整治问题我们详尽地向委员解释了我们正在做的工作和国家这方面最新的政策,尽量满足各位委员提出的要求,督促加快治理进度;有的建议如湖支流麻园河保护和关于加快改善芦田工业园排污管网、保护管网周边环境,我们结合具体情况,积极提出可行性措施,并积极与相关监管部门沟通,同时做好了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三、认真办理,及时答复
我们对每一件建议都实事求是地进行答复,不隐恶,不虚美。尽量通过电话、见面等形式与委员沟通,力争给委员们一个满意的答复;对于正在办理的提案,办到什么程度,工作进展如何,还有哪些工作需要做,及今后努力方向都一一做了实事求是的答复。对每件提案办理结果,局领导认真把关,确保提案的办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