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路勘测设计期末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52
Abstract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road survey and design courses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goal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this paper can reform in two ways: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Through such methods as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reform assessment, we will create the reform theoretical teaching system, focus on convergence of related courses and stimulate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By a series of measures such as adjusting the proportion of practice, building an integrated practice model and establish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base, we can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practical operating level on modern mapping technology and road design, so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Keywords Road Survey and Design;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theoretical teaching; practical teaching
“道路勘y设计”课程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①与测绘基础知识存在一定的交叉融合,现代道路勘测设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先进的测绘技术。测绘工程专业不同于道路桥梁专业,相比学习路线设计,学生更愿意学习如何测绘、测设道路,更注重学习路线勘测方面的实践技能,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不利的,与我校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因此,探索出一种适合测绘专业的“道路勘测设计”新教学模式显得非常必要。结合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本课程特点,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主要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展开。
1 理论教学体系改革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存在课程内容多、学时少、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不合理、与现实情况脱节等问题。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专业水平,我们采用了一系列的理论教学改革措施。
1.1 结合专业特点,注重相关课程的衔接
“道路勘测设计”是一门理论知识宽厚的课程,结合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置时,应注重相关知识结构的联系,做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灵活运用先进测绘技术。“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应该在以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工程制图、工程地质、测绘工程CAD、摄影测量学及GPS原理与应用为基础的专业课程开设后再设置。同时该课程还应与后续课程,如工程测量学、变形监测技术等专业课程紧密相连。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相关课程的系统学习,能够将零散的知识有效联系起来,掌握道路设计方法和现代测绘技术,熟悉并能合理运用相关路线设计和勘测规范,成为既懂工程,又懂测绘的复合型人才。
1.2 推进道路勘测一体化,优化教学手段
道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教学方法,是将道路勘测设计与测绘技术结合起来的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是现代数字化道路设计的主流技术。②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现有普通测量实验室、精密测量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地图与遥感实验室四个实验室,配备现代化教学辅助器具和专业教学软件等教学基础设施,完全能满足道路勘测一体化教学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多媒体形式进行讲解,内容丰富直观,同时增加实验课时,学生首先利用数字化测绘技术进行带状地形图测绘生成数字地面模型,然后利用纬地三维道路设计软件进行路线设计和动态设计成果输出,最后利用数字化测绘技术进行道路定测与施工放样,能使学生全面清楚地掌握道路勘测设计的整个过程,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3 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道路勘测设计是工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项目驱动教学法。③根据课程内容以及学生所学基础知识,将教学内容融会成6个典型具体项目,如表1所示。项目驱动教学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完成道路勘测各项相关项目过程中,将理论和实际结合,主动查找相关技术规范,主动学习项目相关软件,扎实掌握数字测绘技术,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实现项目驱动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1.4 整合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
为了开展适用于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应当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自成体系,整合教学内容。笔者侧重于道路线形设计与道路的选线、定线两部分的讲述,中间穿插相应技术规范的讲解及技术设计书的编写。道路选线、定线章节引入道路测绘新技术,不再照搬全书。结合工程实例,让学生充分了解与掌握道路勘测设计的全过程,结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具体的工程模型,便于理解。课堂讲授时将6个项目布置在相应知识环节,注重知识点的内在关联,部分内容可作为开放性实验项目,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分组进行实验。
以往的考核方式重考试、轻学习,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考核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重点放在学习过程的考核,采用一体化项目驱动法教学后,考核方式改为项目完成情况占25%,学生仪器和软件操作占5%,课程作业及考勤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因此,学生期末突击学习应付考试的情况大幅度减少,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积累。
2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通过对道路勘测实践环节的分析研究,笔者发现道路勘测实践存在着与现实脱轨等方面的问题,已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工科人才的要求。“道路勘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要立足专业特点,面向工程实际,并且注重应用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④
2.1 调整实践环节比重,合理安排时间
根据本课程特点以及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当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采用形式多样、要求不同的实践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应加大实验课时,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将重点章节内容紧密结合相对应的目内容,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需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增加1周时间的课程设计环节,设计数据应来源于工程外业搜集的资料,然后学生独立进行道路线形设计,有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将实习时间由原来的1周调整为3周,在课程结束之后立刻进行,避免学生对知识的遗忘,切实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⑤
2.2 推进一体化实习模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我校测绘工程实验室拥有测量机器人、GPS CORS站、GPS接收机、全站仪、电子水准仪等先进测绘仪器,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测绘仪器应用于道路勘测实习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现行的道路勘测一体化作业方式,测绘工程专业构建了GPS-RTK+全站仪一体化实习模式。将GPS、全站仪与传统的测量仪器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优势互补,不仅保证和提高了测量精度,还提升了工作效率,可实现实习模式的最优化。通过一体化实习,使学生专业技能和工程素养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加强校企合作制,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加强校企合作,是培养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需要,是培养学生实战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可以提高“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近几年,我系建立了省级测绘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与中国有色金属长沙勘察设计研究院、湖南省地质测绘院、湖南省勘察设计院等专业对口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协议,聘请企业在职高工作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为充分利用实习基地资源,我系与企业密切合作完成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工作,做到了实习时间有保证、指导到位,确保学生的实习效果,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基于校企合作平台,实现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并将实践中的问题引进课堂,加强教学针对性。
2.4 开展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由于课程学时有限,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我们还在校内开展了测绘技能大赛、道路设计大赛等活动,学生自己自由组队,在给定工程条件和工程背景的情况下进行。统一设定活动规则并设置不同的奖项,给获奖同学颁发证书,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在比赛过程中,学生对先进的测量仪器和路线设计软件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还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切实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3 结语
本文从“道路勘测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基于测绘工程专业和本课程的特点,对课程教学做了统筹安排,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一体化实习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进行改革。符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办学定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④ 刘浩.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6):115-117.
② 孙国富,冯,刘运通.道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教学系统的建设与应用[J].理工高教研究,2006(2):106-108.
论文关键词:《城市道路与交通》,教学改革,开放式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
《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是为规划设计打下坚实基础的课程。它着重阐述城市道路设计、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两方面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城市道路的分类、城市道路平横纵断面和交叉口规划设计教学方法手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方法,城市各类交通规划内容。这些内容对城市规划设计起着引导制约和具体表现的作用。
针对这门学科基础课的特点,特别是这门课程的教学理论较少进行系统整理完善的特点,如何教好它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规划教育者。笔者以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城市道路与交通》教学,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尝试。
(一) 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教学特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教学主要是理论讲授,结合课堂讨论及现场观测,在一定实践中应用理论以加深理解,最后的课程设计帮助学生通过一定难度的规划设计实践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
整个课程包括城市道路的分类、道路平横纵断面及交叉口的规划设计、各项对外交通设施在城市中的用地规模和选址以及城市各类交通方式的作用和特征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本课程有实践性强、涉及学科门类较多的特点:实践性强源于工程技术都是在具体的城市道路沿线地形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的;涉及学科不仅包括测量学、工程制图、工程地质(专业基础课)、路基路面工程,而且与城市总规、控规、详规等专业课紧密相关;同时课程教学中有大量图纸图片演示及较繁琐的推理计算和设计计算内容。
(二)对教学内容组织的思考――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1.研究重难点,合理分配课时
本课程两大部分涉及内容较多,全部内容的讲授宜用60~70学时,而实际情况是: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调整表现为增加课程门数以扩大知识面教学方法手段,课程的学时数相应减少,目前《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计划学时已减至45学时。
为了在极有限的学时中确保学生对较大量知识内容的理解并应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心领会并精简教材,充分利用有限学时,把教材变“薄”。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而对其它一些内容,如行人、车辆基本知识,城市交通特征、路面知识、城市桥梁隧道等,或者在其它课程有涉及,或者课程要求较低,建议引导学生自学,可略讲,甚至不讲。这样亦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2.教材、规范标准滞后于技术发展,对教材内容取舍、更新的高要求
随着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技术及道路建设的高速发展,教学用教材、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应随之不断更新修订。而实际情况是,教材较长时间只有建工80版,2005、2007年分别有一套系统针对性教材上下册,且教材编写摘要新于之教学方法手段,对教材标准内容进行有益的扩展与深化。
如交通规划方法中增长系数法,实际应用已不常用,但因其方法简单易懂仍以之作突破口介绍交通规划出行分布预测方法,同时具体讲解其他方法及应用状况,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关键性内容。
3.重视基础课教学,增强专业课内容联系。
《测量学》、《地质水文》等课程是城市道路与交通的技术基础课,同时《城市规划原理》之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部分、《城市详规原理》是本课程学习应用相关部分,有知识衔接的关系,学生应结合、交叉掌握。如道路设计的平交口竖向设计中等高线设计方法沿用测量学相关知识。若基础课内容掌握不到位,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理解消化。因此,教学中应加强与基础、专业课知识的结合,对学生正确引导,避免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脱节,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能力。
(三)对教学方法的思考
课程的教学一般为多媒体课堂教学+现场观测+课堂讨论+课程设计。
1.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仍以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二是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讨论、专题科学报告、网上自主学习等。
(1)加强启发式教学,善于运用设问策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改变传统的“满堂灌”被动学习模式,转而以启发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即主动学习)。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考活动的启发和引导教学方法手段,注重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如在学习城市道路平面、纵断面设计后设计一些问题:平面、纵断面设计各自满足设计要求后,设计的道路是否就满足汽车行驶的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寻求答案后再提出:既然道路平面、纵断面单独设计满足要求后仍不能使设计道路完全满足汽车行驶的安全舒适要求,那么应如何检验并保证设计的合理性?通过质疑、思考解答自然引入“线形综合设计”内容,明显改善教学效果。
(2)以学生为主导的自主学习教学法
突破教材的束缚,变教材的绝对主导地位为辅助地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可通过课堂讨论辩论、科学专题报告、网上学习等具体形式实施。如在讨论城市交通方式结构时为了在对各类各国交通模式了解中学习先进的规划理念,引入公共交通、自行车交通及私车交通等代表性出行方式在城市交通模式中地位的讨论,以宏观、发展的观点认识科学交通规划的基本点;对自行车交通、步行交通等布置专题报告写作任务,学生从选题、查资料、提出论点论文、汇报展出等5个方面进行,使学生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锻炼独立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建立多媒体教材体系,利用校园网课程辅助学习系统自主学习,辅助学习系统应包括课程内容、教学大纲、教案、习题、教学案例、授课录像、网上答疑等内容。学生通过校园网对课程内容进行复习、解疑、自测。
(四) 对教学手段的思考
教学中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包括采用CAI教学、多媒体教学、投影电化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加直观效果,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图文并茂,加深理解
《城市道路与交通》需要演示、讲解大量图片图纸,如道路平、横纵断面图、道路交叉口平面及竖向规划图、路网构成及交通设施的类型、组织方式、规划布置等教学方法手段,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认识。
如讲解平纵面线形组合时,配合适当和不适当线形组合的道路实貌透视图,加强空问想象能力,加深对线形组合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又如:讲授立体交叉内容时,由于立交特殊复杂的组成结构,不易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讲清立交的基本组成、功能和特点的目的。教学中考虑先选用图片介绍立交基本组成特点等,后用2学时观看录像,内容为某市环线上的各立交形式及交通特点,从而使学生以感性方式认识立交的基本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
(五) 重视实践环节,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1.为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加强实践性环节。
课程设计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的重要环节。设计实践中,要求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正确运用规范和标准进行道路路线设计和交通模式规划设计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我们选择城市新区进行纸上定线道路平横纵设计和交通模式组织规划作业,设计时间为2周。
2.因课程设计在学期末,为加深平时课程学习中的理论理解,宜在讲解中穿插一定的实习时间教学方法手段,亦可以吸收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工程规划项目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部分,考虑将课堂设于工地或设计院,让学生参加技术设计、方案讨论会等,在教师和交通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工程方案设计,既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积累锻炼了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六) 对一些教学内容的思考
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城市道路设计、交通规划的实践也随之发展,设计实践相关规范必随之修订更新,而我们的课程教学因与教材、规范等同步而出现内容整合不完善、滞后实际明显的情况,这要求教师能及时把握学科理论发展,掌握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将之直接输入到教学实践中,尽量缩小、减少与实践脱节、滞后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问题因实践发展其解答已与教材、规范有明显不同,这一点应该引起教师的特别注意。如城市道路横断面类型选用的问题,我国城市道路横断面因规划指标规定中推荐、交管部门的推广,一度几乎都采用三块板形式教学方法手段,我们的课程学习中也把三块板断面作为横断面的首选形式。但实际上,三块板断面在路段上有积极分流的作用,但在交叉口由于机非矛盾尖锐,容易引起严重的交通问题,如交通混乱、通行能力降低;比起一块板,比起放弃三块板改为多条平行支路,后者更容易合理安排保证路网畅通。再如其它知识点,路网中支路作用的重要性、交通方式结构中自行车交通出行比例、合理停车规划的重要性等等,实践与理论之间都存在脱节问题,这要求教师理解并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七)结束语
作为一门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课程教学过程的进行直接影响到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而教学过程的效果好坏关键在教师。教师不断学习本专业、本课程最新动态和发展,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真正做到使教学清晰、透彻,这样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我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1995.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2]徐循初.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上、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徐循初.再谈我国城市道路网规划中的问题[J].城市规划汇刊,1994,(4)
[4]宗琦,叶静辉.精简教材内容注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一浅析《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4,vol.6(1)
[5]陆建.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vol.24(1)
[6]郑祖武.中国城市交通[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