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远程医疗示教解决方案

远程医疗示教解决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远程医疗示教解决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远程医疗示教解决方案

远程医疗示教解决方案范文第1篇

“前沿科技 致力医疗”寓意索尼全情投入中国医疗事业,作为行业的领军者,依托索尼在音视频领域的先端科技和平台优势,提供全方位的产品、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服务,为医疗用户提供差异化的价值;同时,面对每年以10%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索尼也致力于打造一支勇于变革、高效敏锐的业务团队,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发展的今天,积极开拓医疗业务的新领域。

在深圳会展中心1厅C42号展位,索尼通过“新品监视器展区”、“4K影像解决方案展区”、“自助取片系统KIOSK展区”、“手术影像移动工作站展区”、“3D手术监看解决方案展区”、“放射&超声打印输出方案展区”,向与会者全面展示了索尼医疗业务的最新成果。特别是索尼独到的4K影像系统解决方案,涵盖了拍摄、传输、监看、存储的全4K医疗影像流程,以其领先的技术和出色的使用效果,成为医疗展最令人瞩目的展示之一。

步入展台,观众将首先领略3款医用监视器的新品阵容:LMD-2435、LMD-2735MC及LMD-2765。新品采用高画质的全高清分辨率,具有窄边框的时尚外观,应用人体工程学设计,易于持握且位置调整方便;全高清1,920×1,080分辨率确保了其拥有清晰、明亮的彩色画面;输入接口丰富,除了DVI-D和SDI接口之外,三款产品都配有Video、S Video和HD-15接口。LMD-2435采用24英寸屏幕,LMD-2735及LMD-2765采用27英寸屏幕,在观看内窥镜、腹腔镜摄像系统时表现优异,适用于手术室、外科中心、诊所、医生办公室等现代医疗环境。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领域对画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医疗诊断和手术方面,更清晰的画面将为医务工作者提供更大价值。作为视音频领域的先导厂商,索尼融汇多年技术经验,将4K领先技术注入医疗领域,所创造的“4K影像解决方案”成为开拓医疗显示领域的最新利器。从信号采集、画面监看,到信号传输、影像录制,索尼可提供从前端到后端完整的手术室4K解决方案。特别是最新推出的IP Convertor转换器,可通过光纤进行远程4K画面转播,远端观众可轻松获得手术室内的实时4K画面和音频内容。

近年来,“排队”现象似乎成为医院无法避免的难题,特别是在医疗影像中心的患者取片环节,排队现象更加突出。如何最大限度地优化取片效率,为患者节约时间为医院提升效率,成为院方的一大课题。

“KIOSK自助取片系统”融合网络传输及热敏打印技术,可为用户提供全套自助取片解决方案,为医院影像中心提供全新的服务模式。它支持分期分批的自助业务办理;支持条码、磁条卡、IC卡等不同验证条件;具备查询检索功能;无需与医院原有系统集成;并且打印速度很快,完全打印14 X 17的胶片与就诊报告只需75秒。KIOSK将最大程度上缩短患者排队取片时间,节约科室成本,杜绝错误分发,避免胶片浪费,帮助放射科实现高效运营和环保节约控制。

作为集合了索尼医疗领域最前端优势的系统,“手术影像移动工作站”应用术野摄像机、录像机、专业医疗监视器、场景摄像机、信号处理及传输设备,打造成高灵活性的手术室临床转播设备。它可实现便捷的单人操作,最大臂展长度为175厘米,可在不同手术室中灵活移动;在直播示教过程中,学员可以不用进入手术室,通过网络传输的视频即可获得身临其境般的全高清观摩体验;系统获得的录制数据采用安全、可靠的存储方式:蓝光光盘、HDD硬盘、USB设备等,方便术后随时调用传输。索尼手术影像移动工作站目前已在上海、北京等地大量重点医院临床使用,获得了用户的高度认可。

3D手术监看近年来逐步进入实践应用,在眼科、神经内科等需要极其精细化手术操作的科室有大量需求,索尼凭借领先于显示行业的3D技术经验,其“3D手术监看解决方案”赢得了远超竞争对手的市场占有率。展会中,索尼展示了3D医疗影像产品家族的最新成员――32英寸医用高清监视器LMD-3251TC,这款新品与医用3D高清摄像机MCC-3000MT、医用3D高清录像机HVO-3000MT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医学3D影像解决方案,是多种手术应用的理想选择。HVO-3000MT录制的3D医疗影像可清晰地还原手术过程中的夹持、切割、缝合等操作细节,可有效提升医疗视频教学质量。

远程医疗示教解决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院;高清;手术示教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11-0155-02

1系统建设思想

该医院新院目前考虑在7间普通手术室、7间内窥镜手术室、1间DSA手术室设计手术示教系统,并配套设计4个示教室。

医院办公室医师可使用办公电脑在线观看手术过程,并可与主刀医生或示教室人员进行语音对讲。

远程手术观摩、手术示教、远程会诊、远程医疗教学、网络视频会议等所有视频建立在一个平台上。

2系统设计

2.1项目设计原则

2.1.1标准化

本系统采用的产品均遵循网络协议和传输标准的要求。

2.1.2可扩展性

系统中控制部件采用集中式结构、嵌入式等技术措施,可以方便灵活的进行扩充,充分保证系统在将来的适应性。灵活的组网方式,方便视频点的增加。

2.1.3易用性

系统使用界面良好,用户无需安装客户端软件,只需通过IE浏览器就可进行示教,完全智能控制。系统建立基于B/S和C/S架构的组网技术,可以方便灵活地使用。

2.1.4开放式结构

系统平台可以与第三方系统相融合,可以读取第三方系统的相关数据,可以为第三方系统提供其需要的相关数据,提供SDK(二次开发包),具有开放式结构。

2.1.5可靠性

具有设计独到的视频流量管理功能,保证网络通畅。系统具有自诊断功能且具备完善的控制功能,系统设权限管理,对不同级别的用户给予不同的权限,有效防止越权操作。

2.2系统逻辑结构

本次设计的高清手术示教及远程会诊系统完全基于网络的视频管理软件及应用服务器产品,拥有独家的专利视频流处理中间件技术,基于该核心中间件技术开发了完整的全网络化的系统,它由一系列的视频应用系统组成,其包括:高清医疗示教系统、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家属病房探视系统、高清视频会议系统、重症病人监视系统、安防视频示教系统、视频信息系统、医院视频资讯门户、视频矩阵控制系统、医院应急指挥系统等子系统。

高清医疗视频系统(Hospital Video System,简称HVS)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医院视频信息管理共享系统,把医院内多个环节的视频信息集中管理,共享使用。

HVS的建设充分考虑医院信息系统,存储系统的共享。医院信息化建设将从现在的医疗网上的HIS、PACS系统应用以及HVS系统应用等多种类型网络应用出发,设计终形成逻辑上的医疗网、多媒体网、存储网络的结合,构成新的信息化医院的应用网络架构。

统一网络资源将是医院多媒体应用的一个特点。种种管理和医疗应用,可以在医院的同一个网络上运行,并得到更好的网络应用与资源共享。

HVS系统应该实现前端设备的共享、数字信息的共享、通讯平台的共享以及管理共享的效果,实现同一个终端完成多种功能的目标。

HVS建设的网络基础是院内的计算机网络。

根据HVS的需求,结合系统产品特点和将来的应用发展趋势,我们提出了全网络技术的网络应用解决方案。

2.3系统组成

医院网络示教系统分为三个逻辑部分,即现场/诊室、数据处理/系统中心和学习环境/教学点。现场采集现场场景和语音信息,分别将语音、视频传送给语音教学管理服务器和视频教学管理服务器,完成数据处理和管理工作。学习环境完成现场场景和语音环境的重现工作,并提供语音的交互功能。

每个手术室现场需要转播的示教图像包括监护仪、高清术野图像、场景图像等。示教系统可以将手术的主刀医生和多个学习者之间建立实时同步的视频及语音互动。

3系统主要功能

学习者在视频终端上进行学习操作,能够完成以下功能:

3.1多分屏显示多路手术视频信息和数据信息

在学习界面上可同时显示指定手术室中的场景视频和手术术野高清晰摄像机情况。便于教学,根据需要可同时显示多个手术室的多组视频影像,系统支持全屏、4、6、9、16及自定义等多种画面实时显示功能。

3.2控制录像

对手术影像和场景视频同时进行多种方式的录像,手术预约录像、周期录像、手动录像等,用于日后学习、录像资料保存等。

3.3即时抓拍

对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动作通过拍摄方法记录下来。拍摄后的图片以BMP文件保存,可转存后进一步分析。学习者可将这些图片下载后学习使用。

3.4手术室列表

系统将有效的学习地点以手术室名称列出表来,供学习者选择。列表采用树型结构,列出每个手术室的视频点信息。

3.5预先设置场景位置

系统允许预先设定场景影像的观察位置,在学习过程中可迅速改变观察点。

远程医疗示教解决方案范文第3篇

在医疗信息软件行业细分领域中,麦迪斯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麦迪斯顿)创始人翁康和汪建华盯准了手术室里的机会。

创业初始,麦迪斯顿的主营业务是麻醉监护软件,然而公司走过6个年头,麦迪斯顿涉足的领域已然从麻醉信息系统到数字化手术室,从重症监护系统到数字化病区,从临床信息系统到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翁康的目光不断延伸到手术室的其他角落,开始深挖手术室里的新商机。

专注

手术室是医院中最重要的科室,对设备、技术的要求最高,手术室里的收入也最高。而在手术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麻醉。麻醉医生需要实时了解患者的脉搏、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指标。

有着多年医药销售经验的翁康和精通医疗软件的汪建华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决定从麻醉监护软件着手,随后麦迪斯顿的当家产品“DoCare麻醉临床信息系统”面世。

DoCare麻醉临床信息系统很快受到麻醉师们的欢迎,因为这种检测软件能减少医生记录的负担,所记录的内容更准确,操作程序也更便捷。“目前国内装了这个系统的医院大概有200多家,其中70%-80%都是我们的用户。在可以预期的两三年内,中国应该会有3000家县级以上的医院,三级医院加上部分比较好的二级医院也会对该软件有需求,整个市场来看应该还有10倍的空间。”翁康相信,根据市场需求,麻醉临床信息系统应用到的医院数量有可能从200家增长到2000家,甚至是2万家的几何式增长。

“麻醉以及ICU(重症监护)是我们公司最早切入的细分市场,只有在这一块做到最好的品牌,我们才有向其他细分市场拓展的基础。”翁康回顾麦迪斯顿6年的发展历程,总结出专注的商业路线。“我们一定要立足于自身的优势,而且在麻醉和ICU领域,我们的优势越来越明显,麦迪斯顿的用户已经有一二百家,在这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解决疑难杂症的经验,在案例和医疗数据上也很有优势。麻醉和ICU后续仍然是给我们带来新增长点的竞争优势。”

随着新医改的政策落实,医疗信息软件行业逐渐热闹起来。但麦迪斯顿的脚步并没有因为行业喧嚣而乱了阵脚。翁康坚持麦迪斯顿要从自身的特长出发,“麦迪斯顿所在的细分市场非常有潜力,并不打算渗透到太多的细分行业中去。以电子病历为例,如今电子病历非常热闹,很多试点医院都在进行推广,麦迪斯顿只会在电子病历领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会轻易碰这块蛋糕。”

深入

翁康对于麦迪斯顿产品的定位斟酌再三。麦迪斯顿曾欲推出数字化病区的解决方案,覆盖从推进手术室之前到术后送入重症监护病房的完整流程。患者在病房里的一切生命体征由床边的监护设备记录并上传至系统,如果患者一旦出现异常,医生和护士会及时发现问题。这曾是麦迪斯顿推出数字化病区的愿景。但翁康的这个想法并没有全面推出,而是做了产品战略上的调整,仍然将目光集中在麻醉信息系统以及ICU方面,并推出数字化手术室的解决方案。

麦迪斯顿在数字化手术方面的深入是件水到渠成的事情。翁康带领麦迪斯顿的团队在麻醉信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后,麦迪斯顿从手术室中的麻醉系统延伸至数字化手术室领域。数字化手术室通过整合医院信息系统,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建立数字化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术室的系统,可以实现手术室内外的音视频交流、手术示教以及远程医疗会诊,实现手术科室事务全面数字化管理。

“麻醉只是手术室中的一块,随着我们产品的发展,产品要往深度去走。”手术室里的流程管控、财务管理以及相关设备和信息系统的整合等都需要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麦迪斯顿嗅到商机,推出数字化手术室的整体解决方案。而这也是麦迪斯顿最新的得意之举,“很高兴的是我们数字化手术这块有了一次重大的突破,高清的音视频传输是一大亮点。”一直在视频传输方面持浓厚兴趣的思科也展开了与麦迪斯顿的合作。

“我们所有未来产品的发展都要基于自身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麦迪斯顿主要集中的领域是在临床信息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一定是在为提高医疗质量、避免医疗差错、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改善医院的运营环境这方面进行拓展。”翁康介绍说,“我们也有可能会拓展到其他科室,比如说从麻醉科拓展到监护病房、到急救科,但还是会在临床信息这块做一些横向的拓展。”

资本眷顾

医疗信息软件行业的账期问题一直是行业中不言而喻的潜在风险,3-4个月的回款周期很容易造成公司的资金链断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翁康在创立麦迪斯顿不久后,就开始积极寻找投资方的加入。

在特定领域有具备优势的麦迪斯顿颇受资本的青睐。2009年,麦迪斯顿再次获得资本的眷顾,成功完成第二轮融资,融资金额1000万美元。该轮融资由集富亚洲领投,首轮投资人美国中经合集团及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跟投。

在麦迪斯顿准备启动第二轮融资时遭遇金融危机,但其投资方集富亚洲仍然对麦迪斯顿充满信心,很快便决定投资。“融资的资金首先用在开发产品方面,数字化手术室跟医院进行合作,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但其实第二轮融资的资金我们还没有启动,2011年下半年可能会有所动作。第二轮融资的资金将主要用在市场上,目前觉得市场开发方面我们做的还不够。”面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麦迪斯顿着手扩宽渠道的覆盖面,考虑布局直销团队,同时也在积极筹备举办各种社会活动、以及与行业专家的联系等。

远程医疗示教解决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智慧健康;物联网;WSN;体系架构;网络数据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5-0007-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5.004

1 概述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健康成为我们最大的民生问题,数据显示全球的健康医疗规模持续提升,已经成为我们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新挑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生机。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国内外普遍公认的是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物联网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特别是在医疗健康领域,智慧健康可以通过个人健康相关数据的动态收集,在运动、饮食、用药等方面给我们建议和紧急救护以及通过远程医疗服务来提升每个人的健康水平。

2 体系架构

人们的医疗需求发生着变化,医疗服务模式也需要随之发生变化,健康服务在理念上强调从原来被动的治疗转向主动的健康管理,从全面的感知、可靠的传输再到智能化的控制,物联网就在其中起到极大的作用。因此我们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健康总体架构。

图1 智慧健康物联网总体框架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健康总体框架由四层网络构成,分别是用户层、接入层、数据层以及远程终端层。

其中用户层包括了各种感知节点,感知节点可以是贴片式的,也可设计成织物,可穿戴式的或是植入身体式的。这些感知节点采集人体重要的健康数据参数。基于感知节点的计算能力限制,采集的数据在感觉节点只能进行初步的处理,后续数据将通过无线网络被传输到汇集节点(接入层)或者直接传输到数据层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接入层包括了用户交互设备,作为系统中的接入节点。不同通信协议的感知节点和相应的接入层设备进行通信,由接入层设备将数据传输到数据层进行分析。数据层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处理、分析数据并给出决策。由于数据层连接医疗远程终端,医生可以根据数据层的结果判断用户的健康状况。远程终端为用户提供健康远程服务。

2.1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健康系统架构

根据总体架构可知,基于物联网智慧健康的系统基础是数据的有效集成,而对于物联网来说,由于感知节点为分散式分布,数据的有效集成成了物联网技术的主要难点。而信息系统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健康系统架构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健康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智慧健康系统架构

该智慧健康系统架构具有如下特点:(1)该系统是开放性平台,在做好互操作性和系统安全的前提下,对外部系统进行开放,实现第三方开发者通过运用和组装其接口以及其他第三方服务接口产生新的智慧健康应用,促进智慧健康的发展;(2)信息的集成具有跨层的信息融合性,即从感知节点层到终端应用层都需要具有信息融合的数据处理能力;(3)系统功能所基于的软硬件具有通用性,例如硬件是基于3C(Consumer、Communication、Computing)标准的终端接口,软件是遵循开放式操作系统,采用标准电子病历格式,只有这样的系统架构才符合SOA架构标准。

2.2 健康大数据分析

大数据技术能够快速处理包括视频、语音等非结构性海量数据,实现大量图片的实时网络传输和快速持久性存储,同时大数据智能分析能够给健康管理和服务提供新的策略。利用现代人工智能的方法,如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和语义分析等,对感知节点获取的各方面数据进行交互分析,从而产生新健康管理和服务建议。

基于智慧健康物联网系统架构,采集用户生命体征信息进行集成、管理以及大数据分析,基于数据的主要健康应用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分析:(1)远程医疗。远程医疗即通过远程通信技术、交互式传递医疗信息,开展远距离的医疗服务,主要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远程健康咨询等。利用家用或社区健康感知节点采集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并通过无线/有线网络传输到健康大数据管理中心,通过中心决策分析系统对用户进行监测和疾病管理的服务;(2)健康评估与干预。为居民建立全面信息化的电子健康档案,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体检结果以及远程检测等方式收集健康信息,并进行健康评估分析,根据评估结果设计针对特定对象制定切实可行的饮食、运动、干预方案,通过跟踪随访不断调整方案达到最佳的健康管理效果;(3)健康体检服务。以检测疾病证据为目的,开展通过应用体检手段对未病、初病或将病的健康或亚健康人群的身体进行检查,根据体检结果评估个人的生理指标、疾病治疗的达标情况、健康风险情况、慢病治疗率与控制率等内容,从而为一些体重超重、膳食结构不科学、具有慢病特病的人提早开展健康干预和管理;(4)辅助诊疗。辅助诊疗与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对接,主要实现医生全面了解患者健康状况,以做出更科学的诊断和治疗,同时通过远程终端等专用医疗传感终端获取患者生命体征信息,并将诊疗信息发送到智慧健康大数据中心进行智能分析处理,反馈综合的疾病诊断结果、参考医嘱以及用药建议,从而提高医生诊疗效率,规范诊疗行为。

3 结语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助力智慧健康的发展。本文基于提升健康医疗服务的需求,提出可行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健康体系架构,讨论了物联网关键技术,并针对健康物联网络采集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决策分析实现远程医疗、健康体检、辅助诊疗等智慧健康应用,打造健康管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远程医疗示教解决方案范文第5篇

但是,在区域无线通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由于地点或地理位置不同,信号覆盖强度各有不同。如何保证位处不同信号覆盖区的卫星站点同样在网通信且业务质量良好?能否使用传统卫星电视的优化方法解决双向通信的问题?下文将一一分析。

人造地球卫星的通信覆盖区

众所周知,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或反射无线电信号,在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的通信。作为一种特殊的微波中继,通信卫星的性能和工作状态是整个卫星通信系统的决定性因素。

卫星上使用的天线有定向天线和全向天线,天线系统的选择决定于地面覆盖区的大小和形状。卫星的通信覆盖区,通常用地面上相对下发天线波束中心,具有固定接收功率的轮廓线来表示,一般分为全球波束覆盖、点波束覆盖、区域波束(赋性波束)覆盖。

如果在静止轨道上看向整个地球,则覆盖区就是全球波束。这种全球波束覆盖,主要用于国际通信,使相距很远的各个地球站建立通信链路。一般卫星服务区只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就卫星的发送功率和频谱使用而言,将它们发送到服务区之外是很不值得的。这种系统的覆盖区,最好使用点波束或赋性波束天线提供。

在上行链路中,若在卫星上采用能产生一个或多个指向上行发射地球站所在区域的“针状”窄波束的接收天线,在相同辐射功率情况下,可使接收点的信号功率电平远大于全球波束覆盖时的信号功率电平,因而对直播卫星和移动通信卫星,就功率和频谱利用而言,采用点波束天线覆盖极为有效。

所谓赋性波束覆盖,是指卫星天线系统通过波束形成网络产生与地面通信区域形状相匹配的天线波束,如图1所示。

覆盖区内各点接收到的卫星功率,一般是中心区比较大,靠近区域边缘时功率递减,例如表1给出的是亚洲3S卫星Ku波段东亚波束EIRP、G/T及SFD参考值表,由表中不难看出,西北地区的通信覆盖明显弱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通信卫星在设计时,不但要考虑通信容量、运行时的空间环境和技术状态要求,同时必须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便是服务的地理区域。通常,根据卫星的任务要求,通信覆盖区的选择也各有侧重。例如,科学卫星的目标是收集科学数据,通信覆盖区内信号强度力求平均;商业卫星的目标是盈利,通信覆盖区内信号强度则是按照业务需求量的分布来分配,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信号覆盖明显优于西北等偏远地区。

一般组建的广域卫星通信网,使用的都是商业卫星,如何解决卫星信号覆盖弱的偏远地区站点正常在网运行,是大多数通信网络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

实例分析

在卫星通信传统应用中,按照业务传输方向,一般采用提高上行站发射功率从而提高接收站接收信号质量,这种解决方案在卫星电视节目中继转发中应用较多。卫星信号覆盖强的上行站采用大口径天线及高功率射频功放,通过上行站提高EIRP值提高卫星信号覆盖弱地区站点接收信号强度。由于卫星电视业务是单向传输,这样的方案不仅解决了卫星信号覆盖弱的站点接收问题,并且可以大大降低小站的硬件成本。但对于需要进行双向业务通信的VSAT卫星网来说,提高所有通信站点的发射功率是不现实的,受到经济条件、站点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下文将以某西北区域VSAT卫星专网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1.VSAT卫星网系统参数

卫星转发器资源:亚洲四号Ku频段水平极化转发器

站点类型:静中通车载站(1.2米天线/40W功放)、固定站(4.5米天线/8W功放)

业务类型:实时视频通信

业务终端:视频会议终端及MCU视频会议控制主机

卫星通信体制:MF-TDMA

业务拓扑结构:业务中心发送一路组播视频,最多同时有3个远端小站回传单路视频。

2.卫星覆盖参数

亚洲四号卫星在西北地区的覆盖较弱,典型站点的卫星信号参数值如表2。业务中心站点C信号覆盖较强,远端站A、E、D、F的信号覆盖比较差。

3.解决方案

若想满足系统通信要求,远端站必须按照传统解决方案增加天线口径及卫星功放的输出功率。但对于静中通车载站来说,装载平台的尺寸受到道路交通、安全因素等多种限制,静中通天线的口径无法超过2.4米,此时单靠提高卫星功放功率以满足多业务通信的需求,将大大增加系统的建设成本,经济实用性下降。

利用MF-TDMA体制的多载波特点,结合链路计算结果,有以下几步解决措施:

(1)分割通信载波带宽。如图2, 将原带宽调整为多个载波,远端站与业务中心各自在不同的载波上进行业务传输,降低对室外功放的要求。

(2)降低纠错码率,降低信号门限值。原网内系统进行组网通信时统一使用前向纠错码FEC=3/4,调制方式QPSK,现可将远端站发送载波参数调整为FEC=1/2或3/4&RS方式,降低门限值2―3dB。

(3)根据实际系统组成和通信业务量仔细核算,严格控制线路损耗。

(4)部分信号覆盖较差的站点建议只建设固定站,在建设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配备大功率功放的静中通车载站。

(5)不建议建设动中通或箱式站等小口径天线的卫星站型。

结束语